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战争演变逻辑——定都洛阳的利弊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09 11:13:05 0


南朝刘宋时期,北方的鲜卑人统一了北中国,建立了北魏。北魏文明程度虽然落后于南方,却从一张白纸之上建立了新的制度,避免了南方积累了几百年的弊端,在国力上逐渐压倒了南方。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虽然暂时没有显出太大的用途,但从战略上,却意味着北朝将战争重心转移到了南方,为将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玉壁古战场位于汾河以南的台地上,诉说着当年东西魏的厮杀,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东西对立。此后,随着江南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分裂模式往往变成了南北对立。

玉壁城正好卡在从汾河进入黄河的岸边,这座城市的存在,让东魏不敢越过黄河进入关中平原,从而保证了关中的安全。

西魏对东魏的打击主要针对中路的洛阳,却由于河阳三城与虎牢关的存在,让西魏即便占领了洛阳,也无法越过洛阳进攻豫东和太原。

西魏乘南朝内乱,获得四川与荆州,这两个超大粮仓成了改变战争局势的胜负手,使得原本弱小的西魏一跃成为中国最强大的政权。

隋唐时期,长安和关中平原已经不再是中国的经济和军事中心,随着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关中盆地虽然还有一定的战略重要性,却已经成了中原的附庸。在这种情况下定都长安,导致中国在军事战略上进入了一个失衡时代。

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后,七拼八凑的前秦帝国崩溃了,另一支少数民族政权却正在复国。

在如今山西省北部,曾经存在着一个鲜卑人的小国——代国。它地理位置偏远,国土面积也不大,与中原接触不多。前秦王苻坚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在兼并其他地区的空隙中,顺便将代国也并吞了。

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各个北方少数民族纷纷独立。代国前首领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乘机崛起,重建了代国,定都盛乐(现内蒙古和林格尔)。后又改国名为魏,史称北魏。在随后的扩张中,北魏重新获得了山西北部地区,又跨过黄河,拥有了陕西以北的河套地区。

在拓跋珪扩张时,中国北部的前秦已经消失,地图上换成了占据关中的后秦(定都长安),以及拥有中原的后燕(定都中山)。此外,在山西的长子还有一个小国西燕(也是前燕王室后裔所建),在甘肃河西走廊是前秦大将吕光所建立的后凉。

这些敌人中,最直接和最具威胁的是同处于北方的后燕,两国只隔着一座太行山遥遥相望。相比起北魏,后燕位于平原之上,缺乏制高点,这给了拓跋珪机会。

不过先发制人的是后燕,北魏登国十年(公元395年),后燕王慕容垂派遣八万大军,从中山出发,越过太行山的井陉关口,进入晋阳(现山西省太原),再从晋阳北上经过平城(现山西省大同),出雁门,向北魏的首都盛乐进发。

事实证明,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地区并不适合闪击战,当后燕大军到来时,北魏迅速向西方撤退,一直撤退到千里之外的河套地区。后燕由于无法保障后勤,进退两难,被机动性更强的拓跋珪击败,大部分降卒被坑杀。

第二年,拓跋珪再次击败了燕王的部队,并投入了反攻。

拓跋珪占领的地区主要是山西和内蒙古地区的草原地带,要想通往华北平原,主要道路有两条:一条从北京以北的军都陉(现居庸关)穿过燕山山脉,进军幽州(现北京);另一条从山西北部南下,经过马邑(现山西省朔州),攻克晋阳(现山西太原),再从井陉穿越太行山,直达后燕的首都中山。

拓跋珪两道并进,大破燕军,灭亡了后燕。

后燕的灭亡,让拓跋珪同时获得了山西北部和河北地区。山西提供了险要的地形,河北提供了粮仓。之后,北魏将首都迁往了平城(现大同),成了北中国的豪强。

北魏灭后燕时,恰好也是南朝宋刘裕向北扩张时期。南朝最远占据到黄河南岸,北魏则拥有黄河北岸,双方以黄河为界对峙。

与此同时,在北中国的西部,关中平原上的主人已经从后秦换成了匈奴人赫连勃勃。当年刘裕北伐关中,灭亡了后秦,但他攻克长安后却匆忙南返,位于陕西北部的匈奴人赫连勃勃乘机进入长安和关中,建立了夏国。

对北魏而言,后燕灭亡后,北中国只有一个强大的敌手就是夏国,其余的小地方政权已经不构成威胁。

即便是夏国,实力也无法与北魏相比。北朝时期的关中地区由于常年战乱,早已不再是富庶之地,无法与华北相抗衡,北魏只需要采取蚕食战术,就可以慢慢将夏国消灭。从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6年)九月开始,到公元431年,北魏用五年时间灭亡了夏国。

之后,北魏击溃了位于辽东的慕容家族残余势力北燕,并击败了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柔然,统一了中国北方。

北魏统一北方时,南方的刘宋仍然处于巅峰时期。但随后,南朝进入了绵绵的衰落期。与之相反,蛮族建立的北魏却启动了建立国家制度的过程,将一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部落变成了定居的国家。一系列制度确立,政权更加文明化。

于是,此消彼长之间,天平已经向北方倾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133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