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隋唐大繁荣——文化受到刺激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07 14:20:13 0


唐初的诗文,仍是继承齐梁传统,文讲骈偶,诗重浮艳。到了高宗和武则天初年,王勃、骆宾王等开始摆脱齐梁的诗风,在题材上开拓了新的领域,在形式上探索了音韵的格律,为唐诗的独特风格开辟了道路。他们的文章还不能摆脱骈偶的格局,但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讨武氏檄》,或指陈形胜,或嬉笑怒骂,都已改变了齐梁文章的意境。

王勃(649—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学者,著有《元经》《中说》行于世,去世后谥为“文中子”。叔祖父王绩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畤做过文职小官。

王勃自幼聪明过人,6岁时就能做文章,9岁时他得到颜师古《〈汉书〉注》,便作《指瑕》,指出注中的错误。颜师古是颇负盛名的学者,王勃敢加评论,胆识不凡。兄长王勔、王勮都很有才气,当时王福畤的友人杜易就称这兄弟三人为“王氏三珠树”。

麟德元年(664年)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王勃写了一篇《上刘右相书》,指陈朝政,主张“信赏而必罚,道德而齐礼”,提倡“重耕耘之务”,阐发了“德治”和“法治”并用的政治思想。这出自一少年书生之口,刘祥道深为赏识,称誉他为“神童”。刘祥道上表朝廷加以推荐,对策得高第,被任朝散郎,那时王勃才14岁。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封禅泰山,王勃写了《宸游东岳颂》,东都洛阳造乾元殿,他又上《乾元殿颂》。沛王李贤听到他很有名声,召为沛府侍读兼修撰,他奉命撰写《平台秘略》10篇,沛王对他非常器重。当时,诸王之间盛行一种斗鸡的游戏,王勃戏作一篇《檄英王斗鸡文》,风传一时。此文为唐高宗得知后,斥责其意在挑拨诸王的矛盾,禁止他入府。以后他漫游江汉,客居剑南,登山远望,睹物思古,并赋诗以抒怀。

咸亨元年(670年)王勃到虢州,经友人推荐,被补为参军。这时他写了不少诗赋。但由于他耿介清高,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忌。有个官奴曹达犯了罪,逃到王勃处隐藏起来。王勃担心被人发觉危及自己,于是杀曹达以灭口。结果事泄被告发,应判死刑,幸逢上元元年八月改元大赦,得免一死。他父亲时任雍州司户参军,因受其连累,贬职为交趾令。

上元三年(676年)王勃再次前往交趾探望父亲。在渡南海时,不幸溺水,被人救起后,心悸而死,年仅27岁。王勃寿命虽短暂,但文学成就非凡,诗文在唐代及以后影响长久。

王勃一生的27年中,文章有数百篇,文集30卷,可惜多已亡佚,仅存40余篇。王勃写诗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他的作品使初唐的诗风为之一变,特别是反映社会现实而富有价值的五七言诗。七言诗代表作有《采莲曲》《滕王阁》。如《滕王阁》写道: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中借景抒情,既表现了物存人亡,又抒发了岁月无情的感慨。其风格高昂,气势雄放,与六朝的浮靡诗风迥然不同。

王勃五言律诗写得尤有特色。如:《山中》写道: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历来为人们传诵的名作,其曰: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在长安时为去四川的友人杜某送别之作。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豪放,意境高雅,明白贴切,炉火纯青,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其他如《九日》《咏风》《别薛华》等也都很有特色。《全唐诗》收有王勃诗2卷,60余篇。还有杨炯所编并序的《王子安集》行于世。

骆宾王(约640—684年),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

骆宾王,字观光。父亲骆履元,曾为青州博昌(今山东博兴南)令。

骆宾王幼时天资聪明,喜欢读书,7岁就能写诗,看到群鹅游于水中,便随口而咏成《咏鹅》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因此被人誉为“神童”,此诗又传世至今,家喻户晓,童叟皆知。

骆宾王从小随父到博昌。后父亲病故在任上,便随母亲迁居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过着艰苦的生活。后又流落在京、洛一带。龙朔元年(661年),骆宾王被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龙朔三年(663年)朝廷诏令各地荐举人才。李元庆让他自叙所能。他在《自叙状》中却自持清高:“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貌进,食禄要君,……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以为荣乎”,拒绝了推荐。后又任过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等职。

乾封元年(670年),吐蕃东犯,骆宾王以奉礼郎从军西域。他写了许多边塞诗,既记述了边塞军事生活的艰苦,又表达了自己慷慨从军戍边的壮志豪情。两年后,他又到四川,参加过姚州道大总督李义征讨蒙俭的战役。此后又在蜀中宦游多年,曾任武功主簿。

上元三年(670年)吐蕃进犯鄯、廓、河芬等四州。朝廷任命吏部侍郎裴行俭为姚州道左二军总管进行征伐。裴行俭想要骆宾王任掌书记,骆宾王以母老为由婉辞,后调任明堂县主簿。有名的长篇歌行《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并启》就是在调任之前写的。这篇长篇歌行以豪放的语言描绘了长安的繁华壮丽,“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帝居壮,安知天子尊。”同时又对王侯权臣的奢侈腐朽生活做了揭露,“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辖正留宾。……侠客珠弹垂杨道,娼妇银钩采桑路。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最后诗中对这些“自言千载长骄奢”的人发出警告,要他们知道会有“须臾失浪委泥沙”的那一天。这篇歌行与齐、梁宫体诗情趣迥异,它吸收了六朝乐府的格调,写法灵活,抒情叙事,运用典故,音节和谐,语言流畅,用数字对仗也较巧妙,是一篇为人持重的作品,《旧唐书》颂说“当时以为绝唱”。

仪凤三年(678年),骆宾王补为长安主簿,后为朝官侍御史。当时正值武则天以“天后”掌政,制定告密法。由于骆宾王多次上疏讽谏言语不慎,被御史弹劾,诬告他任长安主簿时贪赃而获罪下狱。在狱中他写有《狱中书情通简知己》《在狱咏蝉》《萤火赋》等篇,咏物抒怀,申诉了自己的冤屈,并流露忧国之情。其中《在狱咏蝉》最为人所传诵: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诗中以蝉自喻,托物寄情,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鸣冤叫屈。“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含蓄地表达了周围的政治气氛和自己的不得志。最后用“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的深沉有力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清白无辜,但又难以诉说的强烈感慨。此诗以蝉自喻,情与物融为一体,对仗工整,语言精练,是五言诗的一首名作。

仪凤四年(679年)唐高宗主东都洛阳,改元“调露”,大赦天下,骆宾王获释出狱。他写了长篇歌行《畴昔篇》,叙述自己的坎坷遭遇。随后北赴幽燕,被裴行俭招为幕府,出征突厥,所写诗云: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与此同时还有《宿温城望军营》《夕次蒲类津》《边城落日》《边夜有怀》等反映边塞生活的诗篇。

调露二年(680年)骆宾王被授为临海丞。他到临海(今浙江天台)后,郁郁不得志,不久弃官而去。嗣圣元年(684)骆宾王来到扬州。当时前相国之孙徐敬业被贬为柳州司马。由于他们的处境有某些相近之处,逐渐结合成为政治上的伙伴。徐敬业与其弟徐敬猷,联络被贬为括苍县令的给事中唐之奇、贬为黟县令的詹事府司直杜求仁、出使扬州的监察御史薛璋,还有宰相裴炎、左骁骑卫大将军程务挺等人,以“皇唐旧臣,公侯家子”的身份,“匡复庐陵王”为号召,在光宅元年(684年)九月于扬州起兵,领扬州大都督,讨伐武则天。在扬州的骆宾王也参加了徐敬业的幕府,任艺文令。有名的《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就是由骆宾王起草的。

讨武氏檄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机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这篇慷慨激昂的檄文,是骆宾王个人长期郁积在胸中的悲愤和仇恨的总爆发,也反映了一些具有正统观念的封建士大夫对武氏统治不满的心声。檄文言辞激烈,有很强的号召力。最后两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诘问有力,发人深思,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全篇采用骈体,辞采华丽,对仗工整,刚毅有力。无论是叙事、说理、抒情都挥洒自如。据说武则天在读这篇檄文时,看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句,只是微笑而已。可是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便矍然问道:“谁为之?”当左右的人回答说是骆宾王所写时,她说:“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可见武则天也不得不佩服骆宾王的文才。

武则天派遣30万大军镇压徐敬业。高邮一仗,徐敬业全军覆没。关于骆宾王在兵败后的下落,各书记载说法不一。《旧唐书》《资治通鉴》等说骆宾王“伏诛”;而《新唐书》说:“敬业败,宾王亡,不知所之。”也有书说他“投江而死”。据孟棨的《本事诗·征异》载:“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总之,骆宾王的一生是非常坎坷,以悲剧告终的。

略晚于王、骆的,有陈子昂(661—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省)人,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摆脱齐梁文风都表现了坚决态度的诗人。《感遇诗》38首,是他的代表作。他写了大量散文,不用骈偶,也为文体的革新起了先驱的作用。

陈子昂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少年时,喜好射猎、赌博,18岁时痛改前非,发愤读书。

数年之间,遂以擅长诗文著称。京兆府司功王适看到他所作《感遇诗》38首,非常叹赏,说:“此子必为天下文宗矣。”由此远近知名。

武周圣历元年(698年),陈子昂因父老病上表请辞还乡。朝廷下诏准许他保留官职回乡供养。不久父病逝,他在墓旁设庐舍服丧,每逢哀思痛哭,闻者无不下泪。射洪县令段简是个赃官,他听说陈家是县中首富,图谋勒索大笔钱财,陈子昂家属送了20万缗尚嫌少,借口把陈子昂加罪入狱。陈子昂忧愤而死,终年42岁。临终前他是未解职的朝廷谏官,但朝廷始终不过问。直到代宗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李叔明在梓州为陈子昂立旌德碑,表彰他在振兴文学上的重大贡献。

初唐到中唐,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个转折时期。唐初,继承南北朝时期骈体文、宫体诗的遗风,追求雕词琢句的形式美,内容却空虚贫乏,陈子昂反对这种只讲形式不重内容的文风,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大声疾呼“文章道弊五百年矣”,必须改变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采繁竞丽而兴寄都绝”,“逶迤颓靡,风雅不作”,发扬《诗经》风雅颂和西汉散文的优秀传统,才能使文学振兴起来。他在创作中就是贯穿了“诗以言志”,文必达意古雅的新文风。他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感遇诗》38首就是这样。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新唐书》本传说:“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子昂所论著,当世以为法。”在他的倡导下,文体文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下启唐诗和古文兴起的新局面,陈子昂是促成这一重大转变的先驱人物。唐代人王适称他为“海内文宗”,是当之无愧的。

此后,唐诗的创作进入繁荣的阶段,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

唐代中叶,诗坛很盛,李白(701—762年),字太白,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市)人。他一生浪迹天下,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742年,李白42岁时,被召入长安,受到玄宗和朝臣的推重,诗名更盛。但三年的仕宦生活,使他接触了宦海的龌龊,同时也开阔了他写诗的意境。他的诗,善于以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非凡的笔触,深深地使人感动。

李白,据李阳冰《草堂集序》所记述:“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居绵州昌隆青廉乡。

李白自幼读书,成绩卓著。其《上安州裴长史书》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新唐书》本传说他“十岁通诗书”,《唐才子传》称他“十岁通五经”。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魏颢撰《李翰林集序》,刘全白撰《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称其“少任侠”。《新唐书》本传也说他“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从这些记载看来,李白自幼为学,便异于常人。此后交游,也多豪侠之士。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江而下,到达江陵,结识司马承祯,甚被赏识。从江陵东下,经历洞庭、庐山,到金陵,后抵扬州。在安陆与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在湖北滞留许久。在此期间,李白与当时的一般宦游士子一样,曾经多次投书长吏,干谒求仕。其后又西入长安,小隐终南。谋官不成,复返安陆。开元二十二年,到襄阳,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数年之间,与洛阳、太原、东鲁等地的道士、隐士交游,远近闻名。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于翰林院中待诏供奉。李白结束了漫游生涯,暂作宫廷侍从。此后未见重用,又遭谗毁,于是一年以后便上疏求去。天宝三载,又离京远游。远游之中,李白结识了杜甫和高适,三人曾经周游梁(今开封)、宋(今商丘)。同时,李白又从北海高天师,求仙学道。此间,李白前妻亡故,又再婚许氏,许氏亡后,又娶宗氏。这时身家多故,国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的安危,颇为关切,虽然仍事漫游,但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李白避居庐山。这时永王李璘出师东巡,邀李白入幕。至德二载,永王兵败被杀,李白被捕入狱。出狱之后,又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附近)。乾元二年(759年)于途中遇赦,乃沿江东还。至当涂,依李阳冰。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当涂。

李白一生的政治抱负极大,但他的实际成就只在文学上,诗与杜甫并称。文名虽为诗名所掩,但有些文章,亦颇为世传诵。

李白一生所作诗文甚多,丧失亦多。在他生前,曾以所作嘱托王屋山人魏万(又名颢)编集。其后,他流放夜郎、遇赦而还之时,遇到江夏倩公,又曾将他“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最后,李白将终之日,又托李阳冰编辑其集。李阳冰《草堂集序》有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殛,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太白草堂集二十卷》,称“李阳冰录”,当即根据李阳冰所编之本。李白的“千秋万岁”应此而得传。

杜甫称道他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说是“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1000多年来,他一直有“诗仙”之称,是诗坛上的浪漫主义大师。他有诗集传世。《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是最为有名的篇章。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原籍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他博学典籍,有“读书破万卷”的经历。在安禄山叛乱的前后,他在长安亲眼看到唐统治集团的腐朽和叛军的残暴。后来又在逃难途中有较多的机会接触民众,了解他们在乱世的痛苦。他的诗写出了时代的现实,真挚地表现了他关心皇朝盛衰、民生疾苦的心情,被称为“诗史”。他是诗坛上现实主义的大师,对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他也有诗集传世。《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尤为著名的诗篇。

在盛唐诗坛的群星之中,杜甫是与李白齐名的另一伟大诗人。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表达了李白、杜甫在文学成就上所获得的崇敬。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他的诗险怪严整,跟白居易诗的通俗易懂,适成对照。他雄健的笔力和富赡的才思,使他的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而文体的改革,后来经过韩愈、柳宗元的倡导,出现了很大的成就。

韩愈郡望昌黎(今属辽宁),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但他“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父辈能文者有韩云卿,李白称他“文章盖世”。韩愈也说:“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由此可见,韩愈既出生于官宦之家,又都以文章名世,这对于韩愈的成长大有影响。韩愈少时,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家道已中落。《祭郑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韩愈20岁时,赴京师求官,又曾“穷不自存”。

韩愈到长安考进士,在《答崔立之书》中说:“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但此后举进士,三次落第,终于寄食于人。直到贞元八年(792年),韩愈25岁,始中进士。这次考试,由陆贽主考,梁肃、王础为佐,号称得人。“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除韩愈外,还有李观、李绛、崔群、欧阳詹、王涯、冯宿等,“皆天下之选”。韩愈此后又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前后三年,终于落选。此后,韩愈便上书宰辅,以求闻达。贞元十一年(795年)三月之内三次上书,竟无消息。于是离开京师,到地方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直到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才得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803)年十月,又与柳宗元、刘禹锡等同为监察御史。

韩愈以书生而得官,立即上书言事,却不料《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奏,即得罪“专政者”,贬为连州阳山令。十年谋官,两月即贬。“永贞革新”期间,韩愈正在贬所。永贞元年(805年)八月,唐宪宗即位,韩愈遇赦,移官江陵,为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年),奉诏回长安,充国子博士。因避谤毁,求为分司东都,移官洛阳。又因“日与宦者为敌”,降职河南县令。韩愈这几年的贬官生涯,对于思想文章都有裨益。可惜贬官不久,又回长安。元和六年(811年),迁为尚书职方员外郎,坐论柳涧,调为国子博士。元和八年,迁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元和十二年,因附议裴度用兵淮西,被任为行军司马,功成之后,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正当唐宪宗妄图福田,迎接佛骨之时,他又上书直谏。《论佛骨表》一疏,引起唐宪宗震怒。一封朝奏,夕贬潮阳。一到贬所,他立即上表请罪,长庆元年(821年)又返长安做官。由兵部侍郎转吏部侍郎、京兆尹。韩愈20年间,两次贬官,都由极谏。但贬官不久而又升官。晚岁定居长安,没有写出更好的文章。

韩愈故于长庆四年(824年),终年57岁。

韩愈一生,积极求官,努力为文。求官不仅是为衣食,也是为了行道,为文也不仅是好古人之辞,而是为了明道。韩愈为人所行之道,及其为文所明之道,都可从他一生实践得到证明。概括起来,如下可谓:

第一,韩愈的“道”,主张“忧天下”,也是主张“兼济天下”,而不赞成“独善自养”,“独善其身”。可以看出,他虽然继承了儒家“兼济”的思想,却又有所不同,其实这在当时是相当积极的一种政治态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是一篇体现韩愈行道的重要文章。

第二,韩愈之道也是主张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他反对藩镇割据,不仅因为自幼身经藩镇割据所造成的生活困苦,主要还是因为他看到了藩镇割据给国家造成的危害。

第三,韩愈的道又是关心社会现实、反对佛老的。在唐代,反对佛教虽不从韩愈始,但兼辟佛老,则为韩愈所为。一篇《原道》竟然提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还要“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这是十分激烈的主张。更激烈的言论还是他的《论佛骨表》。

第四,韩愈之道又是主张重视人才、选拔人才的。这又是韩愈为人行道的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韩愈不但自己培养人才,也向别人推荐人才。《行难》一文反复说明选拔人才的重要。

在文以明道的信念之下,韩愈写了一系列出色的文章。这些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状》都有这个特点。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是《论佛骨表》。

韩愈的《师说》一文,也是一篇不同流俗的文章。柳宗元在《答韦中立书》中曾经说过:“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又《报严厚与书》说:“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不为人师。”由此可知,在那个时代,不顾流俗,不怕笑侮,抗颜而为师,是要有些勇气的;能够写出《师说》这样的文章,也是相当大胆的。韩愈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真率大胆,而且慷慨激昂,忧愤甚广。他的《杂说》有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就是对于人才不为世用所发的不平之论。

韩愈文章的又一特点,是不但真率、大胆、慷慨激昂,而且还写得自然随便、如话家常。这类文章和他的《原道》《原性》诸篇的面貌不同,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促膝谈心,无所拘束,生动活泼。

韩愈为文的再一特点是突破传统写法。例如墓志铭这一文体,在韩愈笔下,便颇有新的特征,形式多样,甚至“一人一样”。与墓志近似的文体,还有哀祭之文。这类文字韩愈也有独创,不同寻常。例如《祭河南张员外文》,茅坤就评为“奇崛”。姚范以为“他人无此”。刘大櫆也说:“祭文退之独擅。”至于《祭十二郎文》,曾国藩虽然认为这类文章“究以用韵为宜”,但他又说:“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

韩愈文章之别开生面者,还有送序一类。在唐代,送序之文是常见的文体,前辈作者如王勃、陈子昂、李白、任华,所为送序,都很出色。但从多数文章的写法看,大抵不出一种格式。先叙离情,后缀风景,情致物态,尚似六朝。林纾所谓“狃于六朝积习”者,即指此类。但到韩愈笔下,送序之文就多种多样了。韩愈有的送序之文几乎通篇议论,这是一个突出的特点。林纾曾说:“韩昌黎集中无史论,舍《原道》外,议论之文,多归入赠序与书中。”例如《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曾国藩就看作“条议时事之文”。

韩愈的几篇“游戏”之文,也是新体。同前代的俳谐文字比较,是有新的特点的。例如《毛颖传》就是一篇奇文,不可以寻常俳谐之作视之。柳宗元《答杨诲之书》云:“足下所持韩生《毛颖传》来,仆甚奇其书,恐世人非之,今作数百言,知前圣不必罪俳也。”

韩愈行文之超越前辈者,除了上述文体的独创之外,还有吐辞造语之精工,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关于这一方面,前人和今人已经多所称道。例如《进学解》一篇之中就有“业精于勤”、“刮垢磨光”、“贪多务得”、“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等,都已传为流行的成语;还有一些成语如“提要钩玄”、“焚膏继晷”、“闳中肆外”、“啼饥号寒”,等等,也是从这一篇的语句中凝缩而来的。自古以来,一篇文章之中能够选出如此大量的历代流传的成语,此文之外,恐不多见。韩愈文章之所以传诵不绝,之所以为一代所师法,历代之典范,其造语之精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辞章造诣,在他前后,很少有人企及。

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文,但他的诗亦很有特色,为一代大家,对后世的影响较大。诗就思想内容而言,韩愈为诗,亦如为文,对于国计民生,多所关切。如《龊龊》一诗,云:

秋阴欺白日,泥潦不少干。

河堤决东郡,老弱随惊湍。

天意固有属,谁能诘其端?

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

排云叫阊阖,披腹呈琅玕。

致君岂无术,自进诚独难。

 

这样的作品,与他的《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文,思想倾向基本一致。这样的思想内容,与安史之乱前后元结、杜甫的某些作品,一脉相承。

但韩愈为诗的新特点,还不是表现于这类作品,而在于他那“以文为诗”的一些篇什。例如《山石》一诗发端有云: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又如《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有云: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对于这样的作品,前人多所评论,方东树《昭昧詹言》谓前篇乃“古文手笔”,后篇亦“古文笔法”。这样的“手笔”和“笔法”,和初唐、盛唐的前辈诗人相比,显然有不同者。因此,叶燮《原诗》认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所谓“大变”,正是韩愈之诗新的特点。

韩愈、柳宗元是伟大的散文作家。他们对两晋以来那种用美丽词句、典故和成语堆砌起来的骈体文,予以沉重的打击,夺取了它们的阵地。韩愈大力发展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首先要求有充实的内容,同时强调独创,反对因袭,强调“捶字坚而难移”,“文从字顺各识职”。他的作品,如长江大河,浩瀚、曲折而明畅。《师说》《原毁》《讳辩》《进学解》《论佛骨表》《祭十二郎文》等,都是有名的代表作。他有《昌黎集》传世。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他在文体改革运动中的地位仅次于韩愈。他的散文长于理论上的阐述。而山水游记,清新精美,于曲尽物态的同时,流露着作者沉郁的心情。他有《河东集》传世。

韩愈、柳宗元提倡的新文体,比起骈体文来,大大接近于口语,成为记事、表情、达意的重要武器,对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在唐初已出现的传奇,是以奇异故事,主要以爱情故事为内容的作品。自新文体盛行以后,传奇就兴盛起来,在《太平广记》一书里,保存了大量的这种作品。李朝威的《柳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都是有名的代表作,而《莺莺传》更成为后来文学作品广泛使用的题材。唐代僧人为了宣扬佛法,向群众宣讲佛经中的神奇故事,叫作变文。当时的民间艺人,也用变文的形式来讲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变文,是改变原来情节的意思,有如后来的“演义”。有的学者认为,以采取通俗语言为特点的变文的出现,也是受到韩柳新文体活动压力的结果。传奇和变文,从文艺形式的发展上看,是后来的话本、讲史、戏曲、小说等的先驱。

韩愈、柳宗元。在散文创作的实践和宣传中,是重要的伙伴,但在哲学上是有分歧的。韩愈在佛教大为盛行的时候,站出来反对奉迎佛骨等迷信举动,进行反对佛道的宣传。但是韩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他首先提出道统的观点,强调对儒家思想的维护,以儒家的“仁”、“义”进行说教。他也相信天命论,认为封建统治是天命所归,是符合天的意志的。柳宗元的哲学思想是唯物的。他认为宇宙是由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而天地、元气等,都是自然生成的,并不是什么神秘之物。他认为人类从最初不能自奉自卫,到能够假物以为用,最后又出现了君长刑政,这都是由势所决定的。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是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的。他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很进步的。

柳宗元,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故人称“柳河东”。

柳宗元,唐代宗大历八年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曾祖和祖父都做过县令,父柳镇历任地方官职,贞元中为殿中侍御史,曾因触犯窦参而被贬,为人号称廉直。柳宗元随父到过安徽、河南、湖南、湖北等地,经历过河北诸镇和李怀光等的叛乱。在动乱的年代,他开始立志学习,在后来写的《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中说:“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

贞元九年(793年),21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贞元十四年(798年),又中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与韩愈相比,柳宗元仕途可称顺利。但他对自己要求甚高,并不自满。因为他志在“远大”,所以对于科举的得失不很在意。正如他在《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中说:“举甲乙,历科第,固为末而已矣,得之不加荣,丧之不加忧,苟成其名,于远大者何补焉?”

贞元十九年(803年),柳宗元调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等同官,这时结识了王叔文。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顺宗即位,改元永贞,王叔文等当权,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参与革新活动。唐顺宗不久逊位,改革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注定要失败的。果然,唐宪宗八月即位之后,王叔文等便相继被贬。柳宗元也一贬再贬,初贬邵州刺史,未及到任,又加贬永州司马。这是柳宗元根本不曾想到的。遭贬之后,柳宗元处境十分险恶,从此发愤著书为文,不再求仕进,这在《寄京兆许孟容书》中也曾见到。穷愁著书,本是历代文人的一个传统。柳宗元既不得志,于是也要著书以贻后世。又在《与李翰林建书》中说:“仆近求得经史诸子数百卷,常候战悸稍定,时即伏读,颇见圣人用心贤士君子立志之分。著书亦数十篇,心病,言少次第,不足远寄,但用自释。”一面读书,一面著述,《非国语》诸作,大概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写出来的。

元和十年(815年)时,柳宗元与同时遭贬诸人被召回到京师,但不久又出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时,虽然仍属远谪,但比司马官职高,这时可以做些分内可行之事,尽管不得大“兴尧舜孔子之道”,而变革“土俗”,改易“乡法”,使贫人儿女免为奴婢,也是稍遂其“辅时及物”之志了。与此同时,他也曾希望有人给他援助。元和十三年(818年),李夷简为御史大夫,进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柳宗元以为其人可托,曾有《上门下李夷简相公书》说:“及今阁下以仁义正直人居相位,宗元实拊心自庆,以为获其所望,故敢致其辞以声其哀。若又舍而不顾,则知沉埋踣毙无复振矣。”这大概是柳宗元最后一次向人求援了。此书最后又说:“生死通塞,决在此举。”果然,此后不久,元和十四年(819年)十月,柳宗元卒于柳州。

柳宗元文章著作之成就,主要得力于贬斥之时。处于贬斥的地位,不仅可以发愤读书,而且可以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对历史对现实都可以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柳宗元文章的深度也就由此得来。韩愈和刘禹锡说柳宗元之文“深博无涯涘”,“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是看出了柳文的深度的。

柳宗元文章之最有特色者大概可分两类:一为论说杂文,一为讽喻杂文。

杂文的代表作品是《贞符》和《封建论》。《贞符》动笔于被贬之前,写成于既贬之后。贬前贬后写这样的文章都是不合时宜的。被贬之后向天子献上这样的文字,尤其不识时务。当时唐宪宗初继帝位,识时务者应该歌颂当今,而不要上论前代。柳宗元则是从上古说起,驳斥了前人关于帝王受命于天的言论。这是柳宗元一篇文以明道的典型作品。在他看来,这里所说的,都是本之六经的孔子之道。文章内容的特点和传统的符命之说相反,驳斥了董仲舒以来的许多天人感应的说教。这样的文章是有见解的,不但超过了前代的董仲舒等,也不同于当代的魏徵诸人。与同辈的韩愈相比,更为独特。在他以后,这样的文章也就无人再写,可以说是一篇空前绝后的文字。

柳宗元另一篇重要的论说文章是《封建论》。这也是一篇推原“圣人之意”的明道之文。这篇文章的一个基本论点是“封建非圣人意”。《贞符》和《封建论》,是柳宗元论说文章两种类型的代表作品,这两篇之外,与《贞符》思想倾向一致的文章尚有《天说》《?说》和《非国语》中的一些片断以及《永州龙兴寺息壤记》等,这些文章都论证古今,学究天人,敢破传统,独立不惑。与《封建论》思想倾向一致的文章还有《六逆论》《晋文公问守原议》《伊尹五就桀赞》《梁丘据赞》以及《非国语》中的另一些篇章。这些文章也是论证古今,破传统之见,且针对时弊,不为空谈。

柳宗元的讽喻杂文所包甚广。一类是杂说、杂感,有的近似寓言、小品。这类文章为世传诵者有《三戒》《捕蛇者说》。此外,还有《敌戒》《鞭贾》《吏商》《谪龙说》《复吴子松说》《罴说》《观八骏图说》等。《鞭贾》近似寓言,其文谓鬻鞭者以高价欺人,富家子以高价受欺。这样的文章不仅讽刺了当朝执政的公卿,而且触及了最高统治者。中唐以前少有这样的文字,旁敲侧击,实开晚唐小品之先例。

另一类是骚体杂文,这是杂说杂感之外别具特色的作品。骚体杂文在柳宗元的全部文章里占有相当的比重,这是与他身遭贬逐不屈其志、一寓于文颇有关系的。柳宗元这部分文章也被后人看作“变骚”或“续楚辞”,以为与续骚之文同列,现在看来,这类骚体杂文还可分为两组:一为赋体之文,一为文体之赋。柳宗元主张“兴西汉之文章”,他在这里确实继承了西汉这类文章的传统。当然,柳宗元这类文章都有新的特色,与后人所谓“文必西汉”者不同。

柳宗元的赋体之文的代表作品有《瓶赋》《牛赋》《惩咎赋》《囚山赋》等。《牛赋》是一篇短制,其文虽名咏物之赋,实为讽喻之文。写牛的一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与羸驴对比,一则有功无赏,一则不劳而获。前人论文,以为本篇与《瓶赋》皆有所托,或谓为王叔文而发,或以为自喻之辞。这样的文章寓意是比较深广的,可能有感而言,不必为一人一事而发。

柳宗元的文体之赋的代表作品有《乞巧文》《骂尸虫文》《斩曲几文》《憎王孙文》,以及《吊苌弘文》《吊屈原文》《吊乐毅文》等。这些作品名虽为文,实皆赋体。柳宗元之文最为世间传诵者是几篇山水游记。但在柳宗元笔下,山水游记,实亦骚体。山水游记中最著称的,是“永州八记”。这几篇作品尤其带有骚体的特点。游记而带骚体,这是柳宗元文章的新特征,与前代的模山范水之文有所不同。例如《水经注》一书,固然是集山水记之大成的著作,但其中有关山水的刻画,都是一些片段,不是独立的篇章。柳宗元虽然有时也发表观感,却与永州诸记不同。永州诸记不仅独立成篇,而且多写骚人的感受。柳宗元于论说杂文和骚体杂文之外,还写过一些传记,这也是同他欲“兴西汉之文章”有关系的。

跟韩愈同时的柳宗元、刘禹锡都是诗人,但风格不同,而韩愈、柳宗元的诗,又为他们自己在文坛上的盛誉所掩。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跟柳宗元接近。他在《天论》一文中探讨了天人关系,认为天和人都有自己的能和不能,天能生万物,人能治万物,天与人的关系是“交相胜”、“还相用”的关系。刘禹锡有《刘宾客集》传世。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祖籍洛阳,曾任监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称柳宗元的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柳宗元文章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立论新颖,打破传统;一是牢骚太盛,出言多讽。这两大特征,也是其人的个性特征。

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成就,与韩愈相似,主要在文;但他作为诗人,也是一代名家。柳宗元的诗风,亦如其文,多骚人之气,迁客之音。

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连、封四州刺史》一诗,云: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远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是柳宗元贬居柳州的一篇名作。对于此诗,前人评论甚多。严羽《沧浪诗话》云:“深得骚学。”

再看《别舍弟宗一》,诗云: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重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这也是柳宗元的一首名篇。所言“去国”、“投荒”,自是迁客骚人的遭遇;“荆门郢树”,犹多楚人怀土之思。手足分离之际,满腔忧愤,倾泻无余。凄清孤寂之感,是表达得淋漓尽致的。

柳宗元还有一些小诗,如《江雪》,所抒孤寂之情,尤为深至。此诗云: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短短四句,孤寂、凄冷,诗人的身、心、处境,尽在其中。

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还有:

孟郊(约751—814年,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元和九年因病去世)、卢仝(约795—835年,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贾岛(779—843年,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李贺(790—816年,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一生愁苦多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高轩过》《雁门太守行》《罗浮山人与葛篇》等)等有名诗人,都走着同一的创作道路,成为诗坛上另一个流派。

在唐代中叶后期,韩愈和白居易是风格迥然不同的两个大诗人。

白居易(772—846年),原籍太原,后徙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他是跨唐代中叶和后叶的人,但他的主要诗篇多写于中叶。他的作品特点,一是通俗易懂,一是明显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发展了杜甫现实主义的传统,写了大量的讽喻诗,善于用典型的事例,揭露官场的腐败和人民的困苦。他的许多诗,也都有诗史的特点,可以补史书的不足,他的《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更是有丰富的现实内容的组诗。他的两篇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在艺术上造诣很高,得到广泛的流传。他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著名诗人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洛阳人,今河南洛阳,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830多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王建(约767—830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爱憎分明。如《十五夜望月》《田家行》《簇蚕辞》《当窗织》《织锦曲》《促刺词》《去妇》《水夫谣》《海人谣》等,反映了劳动人民备受残酷剥削压迫的痛苦生活,特别对劳动妇女的悲惨境遇深表同情;《羽林行》《射虎行》等,揭露了君主荒淫、权豪凶横和藩镇混战等黑暗的社会现实),都跟白居易走着同样的创作道路,成为诗坛上的一个流派。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039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