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历史解析——土木之变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24 12:57:46 0


永乐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长子(洪熙皇帝),但时隔不久长子又传给了他的长子(宣德皇帝),后者又传给了自己的长子(正统皇帝)。这第三位继位者——永乐的长曾孙朱祁镇,于宣德十年(1435)即位时年仅8岁,这就使皇帝制度的一个特有弱点浮出了水面:一旦皇帝早逝,按照继承顺序的规则,就必须让孩童登基。这位冲龄践祚天子沿用了父皇当政时期的三位内阁大学士,他们都姓杨,为这位娃娃天子初政时期提供了稳固的保障。到正统皇帝年满15岁时,三杨失势,朝廷大权落到了司礼监手中,这是内廷特制宦官系统的最高管理机构。宦官更乐意纵容皇帝心血来潮的想法,其中最具毁灭性的莫过于在蒙古来犯时御驾亲征的念头。这一次突发奇想使整个明王朝陷入了一场始料未及的制度危机——当皇帝被外国拘为人质时该怎么办?

整件事情的起因是也先(Esen)统一了蒙古诸部,兵分三路,大举南侵。朱祁镇命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随即率军亲征,这场战役的结果被后世学者称之为“明代最大的军事败绩”。在短短几周的时间内,情势便急遽恶化。当也先在长城上的一个堡城——土木(Tumu)抓获仓皇撤退的王师,清算的时刻终于来临了。汉人的军队拒绝和谈,惨遭屠戮,所有高级将官皆战死。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七日(1449年9月3日),正统皇帝被俘。

此时,远在北京的朝廷有两个制度上的选择:接受皇帝被质的事实,并展开和谈,遣使往迎;或者废除他的皇帝之位,另立新帝。在考虑后一种措施时,又出现了两种选择:其一是拥立被俘皇帝的1岁长子为帝;其二是任由皇权旁落留守京师的皇弟一脉。拥立幼帝,则帝制将危如累卵——这并非亟欲走出危机的明王朝所希望看到的。两相权衡之下,在正统皇帝被俘20天后,朱祁钰继位,是为景泰帝,而正统帝的幼子则被封为太子。1449年仍被冠以正统十四年的年号,但紧接着的1450年将成为景泰元年。

这一做法或可被解释为一场政变,正统帝本人显然是如此认为的。即便是北京街头的顽童也察觉了这种微妙的氛围,因为不久他们便开始传唱这样一首童谣:

雨滴,雨滴,

城隍,土地。

雨若再来,

谢了土地。

这些听起来只是浅白的童稚之语。毕竟,明朝在这最近的12年中饱受干旱之苦,每个人都在期盼甘霖洒落。然而,字里行间其实充满了双关语。首行的“雨”读作“予”,而第三行的“雨”读作“御”(三字音同);将“滴”换作“弟”,再将最左边的“城隍”改成景泰帝的旧时封号“郕王”,则整首歌谣便成了对王位改易的辛辣讽刺:

予弟,予弟,

郕王,土地。

御若再来,

卸了土地。

景泰继位,使囚禁正统丧失了价值。一年后,也先便放归了这个再无一用的战利品,换取了中国人重开边境贸易的软弱承诺。景泰帝要朱祁镇明确宣布放弃皇位后才准许他回京,后者只能照办。为了确保传位于自己的直系,景泰三年(1452),他废黜了自己的侄子,改立自己的儿子为皇位继承人。仅一年不到,在“景泰之渊”中,年幼的皇太子夭折,他的死被视为上天示警。痛失爱子后的景泰帝迫于压力,不得不再度恢复侄子的太子地位。

他的统治并不顺利。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整个景泰年间都沉浸在“景泰之渊”中。气候异常寒冷,头三年是大旱,最后两年则洪涝成灾。景泰五年(1454),一位官员曾公开表示灾异迭见皆因景泰帝不遵继统正道之故。他向皇帝陈言道:“诏沂王复正储位,则和气充,欢声洋溢,天心自回,灾异自弭。”皇帝接到上疏后大怒,将他逮系诏狱,欲置其死罪。次日,京城忽遭大风沙雨。有感于天象示警,皇帝才稍缓刑狱。

景泰七年末至八年初(1456—1457)的冬天,景泰帝一病不起,无法出席新年首日的朝贺。一些文武官员伺机联合起来,将朱祁镇解除软禁,扶上宝座,令当日早朝的众人大吃一惊。朱祁镇并未恢复自己的正统年号,因为这将意味着把景泰从正史中抹去,与其曾祖抹去建文无异。他给自己起了一个新的年号——天顺,取“顺应天意”之意。二月十日(3月14日),他的皇弟——废帝景泰逝世,至于究竟是病逝还是他杀,便不得而知了。

历史学家对正统帝复辟为天顺帝有多种评价,有的称其为“明朝历史上最成功的政变”,有的称之为“对礼制的大破坏”,也有的称其为“一次政治投机,为不择手段地牟取功名利禄大开方便之门”。然而,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一次蒙古传统中“塔尼斯特里”的运作,则无论它如何违背了汉族礼制,一个野心勃勃的王在自己的皇兄或皇弟势力衰微时取而代之,就不是不可想象的了。为了消灭一切指向其有违礼制的证据,朱祁镇在之后的四年中将辅佐自己复辟的谋臣逐一清除。实际上,在天顺朝的八年间,汉人的帝制传统无一得到遵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805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