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历史解析——大礼议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24 12:57:48 0


接下来的一场制度性危机亦关乎继承问题,在一些人看来,它是对正统礼制的又一次重大破坏。天顺朝之后,相继继位的皇长子分别是成化、弘治和正德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正德帝薨,未留下子嗣。有关继统人选的问题,首先与正德帝在位时不称职的问题纠缠在一起。正德帝13岁即位,14岁大婚,对自己的皇后和王朝都不甚上心,在他初政的五年间,朝政实际掌握在大太监刘瑾手中。刘瑾在财政上的横征暴敛引起了文官的激愤,前者则以政治恐怖的手段对后者进行压制。正德五年(1510),双方的矛盾终于彻底爆发,正德帝的曾叔祖安化王起兵造反。叛乱被镇压了,但叛乱所引发的政治波动却未平息,渐有谣言直指刘瑾正密谋弑君。这便足以使皇帝对之痛下杀手,下令将刘瑾凌迟三日,后者第二日便气绝身亡。此后10年的政局仍无起色,至正德十四年(1519),叛乱又起,此次举事的是正德叔祖宁王。最终平定这场叛乱的是思想家兼士大夫王阳明(字守仁,1472—1529),于是乎命运多舛的正德帝才保住了自己的江山。

两年后,正德帝病倒,据说病因是前年秋天泛舟垂钓时醉酒落水(难道有龙作祟?)。正德帝后宫嫔妃众多,却无一人诞下皇嗣,也许这三千佳丽只是皇帝用来勒索外家的堂皇借口。在没有皇嗣和遗诏的情况下,正德帝的近臣开始支持其叔侄兄弟中的不同人选。当时朝中权势最大的官员杨廷和(1459—1529)力主正德帝13岁的堂弟朱厚熜继位。由于堂兄弟继位不合祖制,礼部建议将其过继给正德帝之父孝宗。如此一来,朱厚熜就成了正德帝的皇弟,合乎兄终弟及的礼制。朱厚熜的生父是孝宗之弟,按照汉族的收养习惯,兄弟之子可以过继给叔伯并成为其合法继承人。

朱厚熜顺利即位,但不久,他又再次搅动本已平静的局面。令朝臣们始料未及的是,朱厚熜要确立自己一支的法统。他非但不想被过继给自己的皇伯父,甚至想追封自己的生父为皇帝(同时尊奉自己的生母为皇太后)。如此一来,他便可以顺理成章地从自己的生父手中接过皇位了。但这就首先需要解决制度上的一个难题。如果新皇帝不愿入奉宗祧,则皇统就会转移到旁支。不过,这可能再度成为朱氏宗族其他成员挑战祖制的机会;而在安化王和宁王之乱后,没有人希望乱象再现。朝廷上的实权派试图迫使少年天子放弃这一想法,但嘉靖执意如此。这位少年天子应对自己的生父行怎样的礼仪——是尊为皇考,还是皇叔考?这个充满争议的问题终于酿成了一场危机。意见相左的两派朝臣们僵持了近10年之久,史称“大礼议”。

事情肇始于嘉靖皇帝即位第三年的七月五日(1524年8月14日)。几百位官员在紫禁城外跪请皇帝改变旨意。他们无法容许皇帝把嗣统问题当成自己的家事,它是大明国祚的根基所在。最终,134位与事者被系下狱,为首的8人被终生流放,对其余官员的处罚则较轻,其中包括廷杖。因廷杖致死者有16名。不过,官员们的抗议并未停止,第二次请愿又导致3人被处流刑,1人被杖毙。至此,事情仍未得到解决。次年春,侯廷训比他的同僚们更近一步,将自己的力辩之词刊印出来。他因此被下狱拷讯,后经其12岁的儿子请求才得释放,最终被贬官外放,后又遭言官疑狱弹射,被诬革职。

皇帝的对手并不总是占据上风。他也有自己的支持者,其中亦非尽是逢迎邀宠的谄徇之臣。对嘉靖帝最有力的支持正是来自明中叶大思想家王阳明的弟子。王阳明因在正德十四年平定宁王之乱而声名大振。但因功高遭嫉,被政敌竭力排斥在朝廷核心权力圈之外,致使他在正德朝郁郁不得志。嘉靖帝即位后,才封他为南京兵部尚书,但他上任的第一年就因丧父而不得不回家守制。在嘉靖三年的请愿活动中,王阳明未参与其事,并始终保持缄默。嘉靖六年五月(1527年6月),他以南京兵部尚书原职,领兵平定广西与安南交界处的民变。王阳明出师大捷,未动一兵一卒就使叛军归降。但他却在役后染病,病逝归途,终未能对嘉靖朝政产生直接影响。也许是得益于王阳明的最后一次战绩,次年,他的弟子一系便在朝堂上获得了领导地位。

在嘉靖朝的“大礼议”中,王阳明避免直接表态,但他对皇帝的所作所为未尝不怀有几分同情,故视之为纯孝至情的流露,而在他看来,孝是道德行为的真正基础。反对嘉靖帝的人奉宋代理学家为圭臬,处处以典为范,而支持嘉靖帝的人则认为正确的道德行为依靠的是伦理上的直觉。嘉靖帝欲尊生父为皇考在礼制上站不住脚,但正因如此,此举成了这个国家最高权威的首次公开声明——个人能够在典章制度的范围之外获得一定程度上的道德自主性。王阳明关于良知为心之本体的哲学不再是袖手论道,而获得了政治立足点。但使嘉靖帝在“大礼议”中获胜的并非王阳明的理论立场,而是其支持者在朝堂上掌握的主导权。即便如此,阳明心学的兴起,与围绕继统问题的法理政治(the constitutional politics)仍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结果,正如盖杰民(James Geiss)指出的那样:“王学在整个帝国上下迅速流传开来,直至17世纪,它一直是人们极感兴趣且聚讼纷纭的主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805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