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 细说历史——民族良心

    细说历史——民族良心

    孔子是我们民族的良心。他的学说有人曾归结之为“仁学”。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有道理的。“仁者人也,亲亲为人。”(《礼记·中庸》)只有怀有仁心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仁”这个字本身就很有人文内涵,一个“人”字,一个“二”字,合在一起就是“仁”字。这个字告诉人们,单个的一个人无所谓“仁”,二人或二人以上的人生活在一起,如果能融洽,能友好相处,能亲亲相待,这就产生了“仁”的问题。“仁”是在群体相处之中一点点产生出来的。...

    百家争鸣 2020-07-14 1227 0
  • 细说历史——千秋学人

    细说历史——千秋学人

    一是充分政治化了的孔夫子,即是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等级体制以及盛赞“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那个孔夫子;另一是充分学术化了的孔夫子,也就是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坚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矣”宗旨的那个孔夫子。当然,这里说的“两个孔夫子”只是代表了后世的人们对孔子的理解以至期盼,至于客观的、真实意义上的孔夫子当然只能是一个,那就是作为千秋学人的孔子。...

    百家争鸣 2020-07-14 1359 0
  • 细说历史——圣人之后

    细说历史——圣人之后

    那是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权在握的大夫孟僖子得了重病,自以为将不久于人世。他把自己的两个儿子懿子和南宫敬叔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叮咛道:“孩子,你们俩都长大了,我死以后,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有出息的人。”懿子匍匐在父亲的病榻边,哭泣着说:“记住了,我们一定认真读书!”南宫敬叔拉着父亲的手,问道:“我们是想好好读书,可是,叫我们到什么地方去找好老师呢?”孟僖子打起精神对孩子们说:“我早就想过了,你们最好的老师该是孔丘。”两个孩子惊讶了,异口同声地问:“孔丘那么年轻,比我们也大不了几岁,为何非拜他为师呢?”孟...

    百家争鸣 2020-07-14 493 0
  • 细说历史——显学以外的文化大家

    细说历史——显学以外的文化大家

    春秋时期是百家蜂起的时代,除了儒墨道这些显学外,还有诸多文化大家,如管仲、晏婴、史墨、子产、孙武等。...

    百家争鸣 2020-07-14 1634 0
  • 细说历史——老子和先秦道家的创始

    细说历史——老子和先秦道家的创始

    其实,“显学”之说,不见于春秋当世。这一说法首见于《韩非子·显学》篇中。韩非子是生于公元前三世纪的人,离孔子等思想大家生存的年代至少有两三个世纪的间隔。他是从历史回眸的视角来评述春秋时期的思想大家的。应当说,他提出的“显学”云云,基本上还是正确的,也被后世的学者认可。因为儒墨两大家,不论是其思想的深刻程度,还是其社会影响,尤其是这两大家创建的私学队伍之浩大,都是同时代的其他各家各学派难以与之比肩的。但是,百密必有一疏,在韩非子提出“显学”一说时,忘记了另一思想大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从中华文明的整个历史...

    百家争鸣 2020-07-14 1160 0
  • 细说历史——儒墨显学的社会价值

    细说历史——儒墨显学的社会价值

    儒、墨显学无论是从队伍的壮大、思想的深刻、社会的认同角度看,还是从当时的社会价值和日后的历史发展影响视角看,其影响都是极为巨大的。可以说,正是儒、墨两大学派的互补,完整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百家争鸣 2020-07-14 657 0
  • 细说历史——儒墨显学的渊源及其形成

    细说历史——儒墨显学的渊源及其形成

    春秋时期,学派蜂起,最终形成百家争鸣的壮观局面,是与当时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分不开的。平王东迁以后,王权衰落,诸侯乃至大夫的实力增强,政治上的一元格局渐次打破,周天子对诸侯发号施令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王道既衰,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汉书·艺文志》)。正是这种当政者的“好恶殊方”,造成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培育了多元文化勃兴的肥沃土壤。...

    百家争鸣 2020-07-14 509 0
  • 细说历史——“士人”崛起和思想解放

    细说历史——“士人”崛起和思想解放

    春秋时期一个重大的文化现象是士人的崛起。一大批士人奔走呼号,引起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大解放。...

    百家争鸣 2020-07-14 422 0
  • 细说历史——学术下移和私学的兴盛

    细说历史——学术下移和私学的兴盛

    在西周时期,学术与前面讲到的井田、手工业、商业一样,都是官营的,名之为“学在官府”。这里说的“学”,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术”,包括传授和学习统治方略,使整个社会能平稳发展。这是一个十分庞杂的系统,在《周礼·地官司徒》中称为“邦教之官”或“教民之官”,简称“教官”。这些教官有多少人呢?按《周礼》说的数一下,共有四万一千六百九十五人,列出七十八种职官。天下那么大,事情那么复杂,要那么多“教官”也在情理之中。这些教官都是由周王任命、由官府统管的。正如侯外庐所指出的:“在生产资料国有的情况下,意识的生产只有在氏族...

    百家争鸣 2020-07-14 1760 0
  • 细说历史——“天下一统”局面的打破

    继夏、商以后,天下大一统的局面形成于西周。周人在用武力推翻了殷商的统治之后,在政治上实行了大分封。原先殷商的一些盟国、属国都接受了周人的统治,都承认周王是天下之共主,并向周王俯首称臣。周王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统治,实行了“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的改革。“封”是分封土地,“建”是建立诸侯国,使那些战略要地都归属周王的血亲管理。其他一些受封者不是周王的功臣,就是前朝的王属,都是承认周王是其最高主宰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这话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西...

    百家争鸣 2020-07-14 1487 0
  • 细说历史——“东西南北人”

    细说历史——“东西南北人”

    春秋列国兼并,战乱频仍,造成人员的大流动。这种大流动本身就是打破氏族观念、促进民族融合的一大动因。没有这样一个人口的大迁徙、大流动,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不可能形成的。同时,除了被时势驱赶着流离失所地到处走动的人流大潮外,春秋之世还出现了另一种人流潮——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类似孔子这样为了拯救天下苍生而主动奔走四方的人们。...

    百家争鸣 2020-07-14 486 0
  • 细说历史——频繁的华、夷联姻活动

    细说历史——频繁的华、夷联姻活动

    对统治阶级来说,联姻常常是一种政治行为。统治者为了实现某种目的,从而促成了某种婚姻的实现。而不管人们的政治动机是怎样的,一旦某种婚姻成为现实,它又必然促成了血统的混杂和交融。春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往往是通过华、夷各族之间的联姻活动来实现的。各族间的联姻越是频繁,越能促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融。...

    百家争鸣 2020-07-14 1148 0
  • 细说历史——大国争霸促成华、夷融合

    春秋是大国争霸的时代。人们可以对大国争霸的整个过程说得头头是道,却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显见的历史现象:春秋时期绝大多数能够登上争霸舞台、并一度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心的,不是本身就是被称为“夷”的国家,就是华、夷融合比较好的国家。而比较正宗的按原先周王朝的礼、义、廉、耻那一套做的国家,如鲁、宋等国,能成就霸业的,一个都没有。...

    百家争鸣 2020-07-14 327 0
  • 细说历史——“华夷杂处”局面的发展

    细说历史——“华夷杂处”局面的发展

    可以这样说,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华夷杂处”是一种常态,也是一种长态。...

    百家争鸣 2020-07-14 397 0
  • 细说历史——民族大家庭形成的社会条件

    细说历史——民族大家庭形成的社会条件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可以说,自从上百万年前这个民族的各个支系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的那一天起,各氏族之间、各部落之间、各方国之间的沟通和融合就开始了。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我们有着特有的民族优势,正如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中国人一开始都是蒙古种人。……中国人在他们整个历史上享有同一种族和同一文化。” 这是我们的巨大民族优势。经过长达百万年的共生共存,尤其是经过春秋时期数百年的大动乱、大迁徙、大交会,民族大家庭已开始形成。正如有学者说的:“在民族经济、文化融合的社会基础上...

    百家争鸣 2020-07-14 226 0
页次:11/87 每页15 总数129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