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夏尔·戴高乐

夏尔·戴高乐(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

夏尔·戴高乐简介

夏尔·戴高乐: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法语: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出生于法国北部诺尔省的里尔,法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陆军学校。于1913年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创建并领导自由法国政府(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抗击德国的侵略;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共和国总统。964年在中法之间同时也在中国同西方世界之间打开了相互认知和交往的大门。他还主张美军退出越南,并周游许多国家以加强法国国际地位。1970年11月9日逝世,享年80岁。

夏尔·戴高乐传记——

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1890—1970),法国将军、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并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总统。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alt

戴高乐

戴高乐,1890年11月出生于法国一个贵族家庭。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军事学校,1924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军事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任军队指挥官和参谋职务,并担任军事教员。

1932年至1936年,戴高乐任国防常设委员会最高军事会议秘书。此间,他出版了几部军事理论著作,阐述在法国建立能实施积极进攻行动的、职业的机械化军队的必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戴高乐在阿尔萨斯指挥第5集团军的坦克部队,建议组建强大的坦克预备队,以便消灭可能在正面突破的德军,可惜未被法国统帅部采纳。

1940年5月,戴高乐在索姆河战役中指挥坦克第4师。在法国军队已经明显要遭到失败的情况下,于6月5日就任国防部次长。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当时的法国总理享利·菲利浦·贝当向德国投降议和,贝当政府于6月16日上台,戴高乐离法赴英。

6月18日,戴高乐在英国通过广播,号召法国人民继续进行反抗德国法西斯的斗争,并在伦敦发起“自由法国”运动。贝当政府指责戴高乐叛国,法国第17军区军事法庭缺席判决他死刑。

戴高乐着手组建“自由法国”武装力量,并以司令的名义宣称接受英国统帅部的统一命令。到1940年11月,“自由法国”的军队已颇具规模。戴高乐努力使法国各殖民地参加“自由法国”运动,以便提高运动的声望,扩大补充兵员和物质保障的基地。

1940年至1942年,“自由法国”部队在近东和非洲对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部队作战。英美国部队在北非登陆后,驻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的法国部队与盟国军队会合。这些部队统一由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领导,戴高乐于1943年7月出任该委员会第二主席,同年11月任主席。

1944年6月,法国坦克师和英美军队一起在诺曼底登陆,同月,戴高乐担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1944年8月,法国第1集团军在法国南部登陆,解放了法国。

1946年1月,戴高乐由于未能在法国建立总统制而离职。从1947年起,戴高乐领导他所建立的“法兰西人民联盟”的活动。1953年5月该组织宣布解散后,他暂时停止了自己的一切政治活动,隐居于故乡。

1958年5月,由于阿尔及利亚的军事叛乱而引起法国强烈的政治危机,国民会议要求戴高乐出来执政。1958年6月1日,戴高乐担任法国总理,1959年1月8日任法国总统。

1965年12月19日,戴高乐再次当选为总统,任期7年。戴高乐在国内力求振兴法国经济,对外则力求恢复法国做为一个大国的威望,力图在解决欧洲和世界政治的重大问题时,维护法国的独立性。

1966年,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军事组织”,并撤除美国在法国领土上的一切军事基地。在对待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戴高乐都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态度,主张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谴责美国对东南亚及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侵略,赞成与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扩大接触。

戴高乐将军自始至终坚持绝不妥协的民族独立的信念,不仅在战时起到集聚民心的作用,而且在战后坚决地捍卫了法兰西的民族尊严。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对欧洲事物指手画脚,说一不二,其余欧洲国家唯命是从,只有戴高乐将军不以为然。他把独立精神融合到国家的外交政策中,力争维护法国的大国地位,避免沦为美国的二流伙计。

他设定的法国外交战略是:维护民族独立,力争大国地位;对美既联盟又独立,对苏既坚定又对话,打破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建立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人的欧洲”;主动向中东、拉美等地出击,树立法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大国形象。

这就是被大名鼎鼎的戴高乐主义。戴高乐推行的法兰西民族主义,它维护和追求民族利益的目的和手段是赤裸裸的,任何有损于法兰西民族利益的事,戴高乐都敢于说“不”字,因此戴高乐主义有声有色,有花有果。

1969年4月28日,戴高乐因在改组参议院个改革法国行政体制问题的公民投票中失败,辞去了法国总统职务。1970年11月9日逝世,享年80岁。去世后,许多人都以为戴高乐主义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销声匿迹。但几十年过去了,事实并非如此,他的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被很好的传承了下来。

戴高乐之后,从1969年至今,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又经历了四位总统:蓬皮杜、德斯坦、密特朗、希拉克。可以说,不管他们派别如何,风格如何,他们在法国政坛上都执行了一条没有戴高乐的戴高乐主义。

作为戴高乐之后戴高乐主义的首位继承人,蓬皮杜执政的时间相对短了一些。在继承戴高乐主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的某些风格,但并没有体现出他的完整风格。他执行的实际是“紧缩的戴高乐主义”。

德斯坦,在蓬皮杜之后,继续戴高乐主义的路线。尽管德斯坦也曾提出过“世界主义”,但其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法国大国地位的主旨并没有改变。

“二战”结束后,密特朗就一直是戴高乐的政敌。1981年竞选总统时他曾宣称,将以法国式社会主义取代戴高乐主义。但在执政以后,密特朗又公开说自己“继承了戴高乐将军的政策”,事实也是如此。担任了14年总统的密特朗,虽然时时不忘法国式社会主义,但终究没有脱离戴高乐主义的轨道。戴高乐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为法国制定的“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战略。密特朗追求的仍然是法国的“世界作用”和“全球责任”,这与戴高乐没有多大区别。

在东西方关系中,戴高乐主义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周旋于美苏之间。密特朗与美苏两国也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他从法国式社会主义出发,提出了“两个帝国主义”的看法,认为“苏联军事帝国主义”和“美国经济帝国主义”对法国都构成威胁。在欧洲,密特朗像戴高乐那样倚重“法德轴心”推进欧洲联合,不同的是,密特朗强调的是联邦主义,戴高乐强调的是邦联主义;在第三世界,密特朗像戴高乐一样要充当“代言人”。不过,戴高乐主义打的是“民族独立”这面旗帜,密特朗喊的是法国式社会主义的“正义”“平等”与“人权”。

至于希拉克,在青年时代他就是戴高乐主义的热情崇拜者。他是继蓬皮杜之后,作为戴高乐主义的继承人,法国新戴高乐派的领袖一直活跃在法国政坛上。1995年希拉克当选总统,2002年连任。希拉克在首任总统的前两年,在波黑、非洲和中东,在北约、核试验、欧亚会议、加利连任和美国“治外法权”等问题上,有着一连串的不俗表现,使其像戴高乐时期一样,把法国推向了国际舞台的前沿。

名人名言

谁说败局已定。

——戴高乐

无论发生什么事,法国抵抗的火焰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

——戴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