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细说历史——越国的北上争霸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7-14 00:23:12 0


在越国历史上,越王勾践是一个了不起的君主。太史公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赞曰:“(禹之)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这可以说是对勾践最全面、最精准的评述了。

值得一提的是那种“苦身焦思”的复国和建国精神。国家灭亡了,故国中衰了,勾践和他的臣子们以“卧薪尝胆”的精神使之复兴。从公元前494年的“会稽之耻”,到公元前473年大举伐吴,迫使敌方在姑苏城头升起降旗,二十余年间,勾践带领他的人民一直在奋进着,努力着。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现在已经深入国人的心胸,成为一种永远的、也是最可珍视的民族精神。

作为一个国君,为了国家的振兴,他做了许多许多。他“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彩”,这虽只是生活上的要求,而这一点,常常是作为君王最难以做到的。

作为一个国君,他善于团结贤士能人,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在他的人才库中,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列国的,可以说他搞的是“五湖四海”的人才政策。

作为一个国君,他时刻把民生放在心头,与民同呼吸、共患难。“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据史书记载,越国强盛后,“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这大概是越国特有的一种美好景象。大家都有衣穿、有饭吃,这已是人间天堂了。“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国语·越语》)在勾践时老百姓生活过得相当殷实,那应该是真实的。

细说历史——越国的北上争霸

叔向父禹簋(西周晚期)。文曰“广启禹身,擢于永令,禹其万年永宝用”。

在处置战败国吴国上,越王勾践也比较的平心静气。攻下吴都后,吴派出使者称降,勾践对使者说:“我想把你们的国君安置在甬东这个地方,可以食百家之禄。”可是,此时的吴王悔恨交加,掩面而泣,说:“吾无面以见子胥也!”意思是,我因为没有听伍子胥的劝导,才落得如此的下场,说罢,自杀了。勾践安葬了吴王的尸体,而将吴国的奸臣诛杀了。这样做也是很得人心的。

细说历史——越国的北上争霸

封孙宅盘(春秋晚期)铭文。文曰“寿万年,永宝用之”。

安置停当后,勾践就驱兵北上,司马迁将他的行为定位在“观兵中国,以尊周室”上,这是一种颇为独特的视角。

北上的第一件大事是大会诸侯于徐州。史书上只写了齐、晋两国,其实是不可能只有这两个国家的,按照历来盟会的惯例,只要齐、晋两国参加了,中原地带的其他一些中小国家都会参加。从《左传》、《国语》等史籍看,其实当时鲁、宋、邾、郑、陈这样一些国家都参加了的,至于战败的楚、吴等国倒很有可能没有参加。按照我们的推断,这可能是春秋后期最盛大的一次盟会。

盟会的另一大动作是越与周天子的互相配合,这可能是司马迁所说的“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的由来。越王勾践的北上惊动了周天子,因此周元王亲自参加了这一盛会。虽然《左传》和《国语》都没有写到周元王参加这次盟会,只有《史记》有明确的实录。我们相信,司马迁的实录必有所据。他写得是那样的有声有色,有凭有证。说先是勾践“致贡有周”,从勾践一贯的行状,从越当时的经济实力看,“致贡”当然是可能的。然后是“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这也是周王室的惯例,过去晋、楚称霸时周王室都是这样做的。上次吴北上称霸时,周王室没有出来认可,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吴的称霸没有成功;而越就不一样,它的霸主地位是真正由周王室命名了的。

盟会以后,作为霸主的越王勾践做了不少抚平战争创伤的好事,这也可以看作是“以尊周室”的一个举措吧,也是以往的所有霸主都做不到的。“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这也是越这个霸主与以前的其他霸主不同的地方。其他霸主当道后就把别国土地纳入自己的囊中,而越王勾践不这样做,他物归原主,皆大欢喜,这不是“以尊周室”是什么呢?无怪乎勾践回到江南,人们还要跟上来“诸侯毕贺,号称霸王”了。

其他的称霸者都只称“霸主”,只有越王勾践其人既称“霸主”,又称“霸王”,这又是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从一些零星的资料看,勾践回归以后,做了许多令人称道的善后工作,与中原各国的交往也在继续着。公元前474年,《左传》记述,“夏五月,越人始来”,这说明越是主动派代表去了鲁国。公元前473年,邾隐公从齐国逃到越国,越国人做了安抚工作,又把邾隐公送回了国,由于父子不和,又让邾太子到越国来小住。公元前470年,鲁哀公来到越国,经越国的调解,哀公与季康子、孟武伯的关系明显改善。这年,越国还让卫国的君臣来到南方。这些都明白无误地记录在《左传》里,说明越王勾践这个霸主的确与以前的霸主有点不一样,它称霸后做了许多维护和平局面的事情,这是值得称道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2443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