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秦皇固疆定边

秦皇固疆定边(北逐匈奴,南征百越)

秦皇固疆定边简介

秦皇固疆定边:秦始皇并灭六国、中原大定之后,立即着手解决南北两个主要方向的定边固疆问题。北逐匈奴,南征百越,真正称得上是南征北战。秦始皇对奠定中国古代的辽阔疆域,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历史性贡献。

秦皇固疆定边过程分析——

古代活动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经过长期兼并融合,到战国后期,在北方形成了三大集团:中部为匈奴,东部为东胡,西部为月氏。中部的匈奴势力最为强大。与秦始皇同一时期在位的匈奴单于是头曼。战国末期,匈奴头曼单于东破东胡,西逐月氏,并时时南侵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王政当时忙于并灭六国的战争,头曼单于乘机侵占了陇西及河套一带几个郡的地盘。秦始皇并灭六国后第六年,命令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首先解决了北部边防的问题。

蒙恬是将门之子,他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祖孙三代都是秦国大将。蒙恬年轻有为,文武兼备。他年轻时爱好文学,相传中国的毛笔就是他发明的。蒙恬初次出道,是奉秦王政之命与李信带兵灭楚,由于缺少实战经验,兵败而归。但蒙恬率领的偏师在掩护主将李信撤退时表现突出,经受了实战锻炼,得到秦王政的赏识。蒙恬回到咸阳,秦王政任命他为咸阳内史,当上了京都内卫司令。由此可见,秦始皇对蒙恬极为信任,寄予厚望。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军北逐匈奴。他亲率主力由上郡(郡治在今陕西榆林东南七十五里鱼河堡)出发,经榆林,进入河套北部;另一路经义渠(今甘肃西峰)、萧关(今宁夏固原)进入河套南部,南北夹击,驱逐占据河套地区的匈奴势力。内侵的匈奴势力被歼一部,大部抢渡黄河北逃。蒙恬将两路秦军集结于河套南部过冬。第二年春天,蒙恬又率主力由九原(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北渡黄河,攻占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另一路西渡黄河,攻占今宁夏境内的贺兰山脉。匈奴势力慑于秦军的强大威力,向北远遁。原先被匈奴侵占的秦、赵、燕北方失地全部收复。

北逐匈奴后,秦始皇命令蒙恬率领的三十万大军继续驻守北部边防,修筑长城,以防匈奴。

北逐匈奴的第二年(前214),秦始皇又命令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先秦时,东周王室和中原诸侯都称南方原住民为“百越群蛮”,这是一种原始的文化歧视。但中国的地理特点,自古北方干燥寒冷,南方温湿,一旦开发,很快就能富庶起来。这方面秦国具有重要的历史经验,自从秦惠文王南并巴蜀后,很快使秦国富冠战国七雄,为后来秦始皇并灭六国打下了重要基础。因此,秦始皇深知,平定和开发南方,具有双重战略意义。第一,解决南方的定边固疆问题;第二,可以使统一后的秦帝国增强国力,这是巩固统一的一项重大战略性措施。

秦军南征百越,主要是征服原楚国南境各“蛮夷”势力。楚国一直是南方第一大国,累世开发南方,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战国中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楚相,南征百越,西定黔中,把楚国的疆域向南推进到今贵州东部及湖南、江西。战国末期,楚国并灭了越国(指吞灭吴国后的越国,包括今江浙两省富庶地区),在原吴国故都设立了楚属江东郡(秦灭楚后改置会稽郡,郡治在吴中,即今苏州),越国残余部分分裂成许多小国,散布于滨海地区,成为楚国的属国。这样,楚国的疆域就扩大到了巴蜀以东的整个长江流域和淮南地区,南达五岭,东至东海。在楚国疆域的南部外围,东起闽粤,西至黔桂,还有许多“百越群蛮”,为避中原战乱,遁入山岭,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存状态。

秦军南征统帅是尉屠睢,“尉”是先秦时武官的统称,屠睢是姓名。屠睢统领的五十万南征大军,分五路南下。出发时总兵力实际上不足五十万,每一路秦军有五六万正规军,另需各自征集和抓捕一些逃犯、贬官、流浪闲散人员及商人、乞丐等,带往边地去垦殖定居,充实边疆。两者相加,每一路秦军约十万人左右。秦始皇采取这种办法,把征服“百越群蛮”和移民实边两项任务结合在一起进行,加快了定边固疆的力度和进度。

五路南征秦军的进军路线如下:

第一路军(将领失考)从余干(今江西上饶余干县)进入闽中,进展较为顺利,略定闽中后置闽中郡。

第二路军由任嚣率领,由豫章南康(今江西南康)南进,配合第三路军行动。

第三路军由屠睢亲自率领,经长沙、宜章(今湖南宜章)南进,与第二路军协同进攻,平定粤北地区。起始阶段进展比较顺利,斩杀越族首领后继续向南推进。但番禺越族十分顽强,首领战亡后仍不肯屈服,退入山岭选出新的首领,继续抵抗秦军。屠睢“三年不解甲弛弩”,率军南进至粤北乐昌、曲江(今广东韶关一带)。越族抵抗力量夜间偷袭秦军,屠睢战死,第三路秦军溃散。任嚣率领的第二路秦军越过大庾岭,击败番禺越族,收拢了溃散的屠睢第三路秦军残部,合为一路,继续南进,平定番禺各地越族,把南部疆域拓展到南海海滨。

第四路军(将领失考)从湖南零陵(今湖南宁远东南)进入桂林北部地区。

第五路军(将领失考)从镡城(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进入桂北,与第四路军协同作战,平定桂林各地,并追击南逃的越族残部至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

秦军平定南方诸越后,秦王朝从东起闽越,南到南海,西至广西,分别设置了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奠定了中国南方疆界。

关于南越诸郡,还有一段后话。秦军平定南方诸越不久,秦始皇在出巡途中暴病而亡,情况来得突然,内地爆发农民大起义,中原再次陷入战乱。南海郡尉任嚣(秦始皇派去南征的第二路军主将),利用南海郡与中原的山岭阻隔,保境息民,“不与中原通”,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康日子。任嚣临终前,将下属的一位县令赵佗提升为都尉,给了他一个带兵的头衔,将治理南海郡的任务托付给了他。赵佗是今河北正定人,是任嚣南征时带去的一名随从。赵佗后来得到秦朝灭亡的消息,他就以武力兼并了桂林郡、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朝廷委派陆贾至南越,说服赵佗臣服汉朝,朝廷封他为南越王。应该说,汉高祖对这件事处理得不错,未动一兵一卒,使南越小方国回归了汉朝。但汉高祖死后,吕后称制,女人家的小心眼儿就来了。她担心南越坐大,下令凡是铁器类物品一律禁止出售给南越,禁关查市,制造紧张气氛。赵佗受不了这样的刺激,干脆自立为南越武帝,自己给自己升了一格。他以兵威和财物两手并用,一边打击,一边拉拢,使闽中、西瓯、交趾等小国都变成了他的属国,从东到西广达万余里,成为南方一个很大的方国。汉文帝元年(前180),朝廷又派陆贾再次去南越,并带去了汉文帝致赵佗的亲笔信。经过一番工作,赵佗重新回归汉朝,朝廷封他为藩臣,从此南越之地永为中国领土。处理这类问题,看来还是男子汉来得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