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毕昇

毕昇(活字印刷术发明者)

毕昇简介

毕昇:又作毕晟,中国发明家,发明活字版印刷术。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1989 年在湖北英山县发现毕异墓碑。宋初为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 1041-1048),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其事迹见《梦溪笔谈》卷十八。

生卒年:约970年~1051年

性格特点: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熟悉并精通雕版技术

历史功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名家评点:黄宣正:毕昇创造发明的胶泥活字、木活字排版,是中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是对中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伟大贡献。

毕昇传记

国人的骄傲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活字印刷术的伟大发明家毕昇,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印刷工业史上一次大的飞跃。这一伟大的创举,将中国古代印刷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它开拓了世界活字印刷术的新纪元。欧美国家的学者,过去一般都认为活字印刷术是十五世纪欧洲人的发明,因而讴歌欧洲人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然而,历史真实告诉我们,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一样,是中国人发明的,毕昴就是世界上发明活字印刷术的第一人。并且我们也有理由深信,欧洲的活字印刷术同雕版印刷术一样,都是接受了中国的影响而产生的。

素称“文明之母”的印刷术,它的产生给祖国带来了文明与进步。凡是十三、四世纪来过中国的西洋人,对当时中国物资的丰富和文化的发达,莫不惊异爱慕,并为之倾倒。马克思对中国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曾高度评价为:“预先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并形象地比喻说:“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一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在这里,充分地肯定了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对世界进步的贡献。毛泽东也指出了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版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到了近代,日本学者实藤惠秀还在其著作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书中,赞誉说:“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一项名耀于世的贡献。”可见,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家毕昇,至今已铭记在世界人们心目之中。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国印刷史也源远流长。

生于布衣间

毕昇是北宋庆历年间(公元一O四一年——一O四八年) 人。他的生平和活动,史书上记载甚少,只有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所著《梦溪笔谈》一书中概略提到:“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布衣"就是没有做过官的普通劳动人民,“活版”即指活字印刷。从这句引文中,我们可以知道,毕昇出身劳动人民,生活在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矿冶、丝织、制瓷、造纸和雕版印刷等手工业部门的发展都十分显著。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文化日益发展,雕版印刷已适应不了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就在这种情况下,毕昇继承和发展前人印刷术的成果,开始了在印刷技术上的革新,终于创造出活字印刷术。

回顾印刷史

我们的祖先最古时代传播文化、交流思想是用刀刻、锥画成书,把简单文字刻在兽骨和龟甲上,史称“甲骨文”。从公元前十三、十四世纪起,他们又把字刻在或铸在青铜器上,史称“铭文”。大概从商朝开始,有了竹木的书,用竹做的书,古人称做简策;用木做的书,称作版牍。这些古简都是用毛笔和黑墨书写的。在竹木书盛行的春秋战国时期,也开始把字写在缣帛(古代一种质地细薄的丝织品)上,韩非子说过:“先王寄理于竹帛。”墨子也说过:“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自从我国发明。

造纸之后,把字又进而写在纸上,细细的一卷纸可以代替过去整车的竹木简,价钱十分便宜。比起简版、缣帛不知要方便多少倍。不过,靠手抄写书籍是非常麻烦的,要想取得一部书,要一个字一个字的从头至尾抄写,一部书就要抄写很长的时间,倘若一部卷帙浩繁的书籍,往往就要抄写几个月,多达几年。况且相互抄写,容易抄错抄漏。

一旦遇到天灾人祸,使仅有抄本毁掉,实为痛惜。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只靠手抄书难于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这样,客观现实要求人们去改变以手抄书的现状。当时社会上印章和石刻的长期使用,特别是拓石方法应用的出现,给改变以手抄书,雕版印刷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印章就已使用,这是一种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写文字的方法。公元前七百多年的春秋时代,秦国就有了石刻文字。东汉灵帝嘉平四年(公元一七五年),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刻在四十六块高大的石牌上,作为古代读书人的范本,称《嘉平石经》。后来有人发明了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石碑上的文字是用阴文正写的,先将浸湿了的纸覆在石碑上面,用手轻轻拍打,使纸透人石碑罅隙处,待纸干后,刷墨于纸上,然后把纸揭下来,取得了正写文字的复制效果,这种方法称拓石。拓石技术的存在是雕版印刷术产生的另一个渊源。所谓雕版印刷术就是印章和拓石两种方法的综合。雕版最好选用质地坚硬的枣木、梨木等,在其板面上刻上阳文反写的文字,然后加墨覆纸印刷,字就留在纸上了。中国雕版印刷术就这样向世界宣告产生了。

至于什么时间产生的雕版印刷,中外史学界历来众说纷纭。只有唐朝一说,被多数学者所承认。雕版印刷术要比用手抄写书不知要方便多少倍,对祖国文化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一九00年于甘肃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部我国唐代咸通 九年(公元八六八年)木刻《金刚经》。这是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的全长十六尺卷子,举世闻名的现存世界上第一部印本书。中国这部珍贵文物,一九0七年被帝国主义分子斯坦因盜到伦敦,现藏英国博物馆里。九世纪初,我国雕版印刷已相当普遍了,从民间的历日到文人的著作及佛教的经典,均有了刻本。印刷业已遍及今四川、江苏、安徽和洛阳一带。

五代十国时期,雕版印刷又有一次较大的发展。后唐宰相冯道奏请雕印九经,国家雕版印刷儒经就从这时开始。宋朝初期,雕版印刷发展到全盛时期,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九七一年)张徒信在成都雕版印刷全部《大藏经》费工十二年,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计有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是我国印刷史上较早的最大一部书。由于宋朝印刷术的发展,各种书籍多数均有了印本。今天保存下来的也比较多,因为书本较古,刊印技术又较讲究,所以被后代视为珍宝。

雕版印刷也有着难以克服的弊病,印一页书要雕一块版,如印一部书特别是大部头的书,不知要雕多少块版。这些雕版虽然比手抄写方便,但与得要花费几年时间,耗费精力太大,而且刻出大批雕版也不便存放,如《大藏经》一部书就有十三万块版面,就要占用很多房屋存放。一旦在雕刻的版面上发现了错别字,不能有丝毫的串版和更字余地,不是毁版重雕,就是错误印刷,给文化传播带来了损失。

活字印刷术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就改进了雕版印刷术的缺欠。据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可知,活字印刷术即活字印书法。实行排版印刷,随意装拆,每个字都能利用许多次,只要有一套活字,什么书都可以印,既方便又经济。这是中国人民一项伟大的发明,完成了印刷工业史上的一项重大革命。关于毕昇这一发明,因为有当时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的真实记载为佐证,应当说是无可非议的。

早于德国谷腾堡的发明四百年这也是事实。虽然截至目前我们对毕昇的身世知道的还不够多,但根据《梦溪笔谈》卷十八中的一段记述,完全可以确信无疑。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分制字、排版、印刷和回收活字四道工序。根据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毕昇是用胶泥造的活字,胶泥就是粘土,用粘土刻字,字迹凸出来的厚度薄如铜钱。每字作为一印,用火烧硬。预先备好一块铁板, 上面覆盖混合的松脂、蜡和纸灰等。要印的时候,先在铁板四周放个铁框,(叫做铁范),在框里把字排进去,摆满一铁框就是一版,然后把版送到火上烘烤,等腊熔化,用一平板把字压平。于是取下冷却,泥字就固凝在版上,即成版型,就可以在版上涂墨印刷了。

这种方法虽很原始简单,但也现代铅字排版印刷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沈括评论毕昇发明的活字法说:“若止一、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经常做两块铁板,一版在印刷,一版在排字,第一版印刷完,第二块版又准备好,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版内有重复者。不用时,放在木格子里,按韵分类,贴上纸写的标签。少见字,事先术备好,临时刻制,以草火烧,转眼可成。

毕昇对木活字也做过多次试验,效果并不理想。沈括在这方面也记载说,所以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沾水后高低不平,并且与药相粘连不容易取下来。不如烧土字印,用过后再上火烤,药溶后用手一扫, 字印全部脱落,一点不沾污。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制版迅速,印版中有错误随时可以更改,印刷质量好,速度快,提高了印刷效率,对加速科学文化的传播,促进人类文化的昌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阶级对科学的发明是不重视的。对毕昇这样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所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生前得不到支持,直至死后,仍未得推广。他的字印最后归于沈括的侄子辈,当作文物加以保存。推其另一原因,当时社会上读书是少数人的事,一部书在一定的时间内,需求量还不够多,难得有大量的发行,书的流通是缓慢的。若采用活字印书,一次印数太少很不经济,印得太多又要积压,出版商是不上算的,因此,不如靠雕版印刷来维持。这样一来,历史上留下来的毕昇活字印刷品就很难发掘,给史学界对毕昇的研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有人认为,“火烧胶泥作字,似不合情理"。“泥不能印刷”,对毕昇能否发明泥活字印书提出了怀疑。实际上,这种说法已被历史事实所否定。清康熙间泰安徐志定所创磁刊,以为“坚致胜木”,称“泰山磁板”。道光年间,安徽省泾县。 一位教书先生瞿金生费尽了三十年心血,制造泥活字十万多,用这些泥活字印刷了《瞿氏宗谱》和《泥版试印初编》等,字迹均匀,清楚美观。

也有人认为,在毕昇之前中国就已有了活字印刷术。其根据,泰瓦当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诏书四十字,四字为一范,合十范而成文。又见秦公敦每字为一范“益知活版术东周时已有之”。武断地把活字的发明提早到二、三千年前。那时纸还没有发明,即使是简单的知道了活字版的原理,也无条件应用到印刷术上。又说,后晋天福年间(公元九三六年~九四三年)发明了铜活字版。但是,以这样铜活字印刷的书,从未有人见过,史书上又无记载,论据不足,也难以置信。

对于毕昇的历史,一向无考,只知道他是一位十一世纪中期民间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家。一位国外学者把毕昇说成“铁匠",于是“铁匠”一说,在国外照抄照传。

近代我国史学家才在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二十里查到了出处。原来文中提到的“老锻工”毕昇,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中(公元一00八一一0一六年)人,与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并非一人,毕昇与毕昇,音同字不同,而且两者时代相去三、四十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年代是公元一0四一年——一O四八年,而这时的老锻工毕昇已是一位高寿的老人,再去研究发明印刷术,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虽然不被官府所重视,不及雕版印刷流行广泛,但是也没有中断,一直被人们使用着,发展着。到了元代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元仁宗延柘元年(公元一三一四年)前后,山东人王祯,在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原理启发下,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术。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一四八八年) ,无锡人华理,开始使用铜活字印刷。使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得到了改进和推广,促进了我国印刷工业进人了一个新的振兴和发展阶段。

印刷术的发展

元代农学家王祯发明了木制活字,其方法在他的著作《农书》后面,有较详细的记载。首先把字样糊在板上雕刻,字与字之间稍微有一定的间隔,雕成之后,用细齿小锯分字锯下,成为四方形,再拿小刀修理四面,使得每个活字都按其标准大小高低相同,然后排字成行,用竹片作为界行,将字夹紧。字排满后,再以木楔楔好,使字平稳,然后便可加墨印刷了。元贞元年(公元一二九五年)王祯任安徽旌德县尹,写了一部农书,因字数过多而请工匠造木活字,约三万余字,两年刻完。本意用来印刷所写的农书,但因各种原因没有实现。其后于大德二年(公元一一九八年),开始试印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全书共有六万多字,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印成了一百部。

王祯不仅以木活字代替了毕昇的泥字和元初人的锡字,而且还创造了转轮排字盘和“以字就人”的拣字法,提高了拣字排版效率。更珍贵的是王祯把制造木活字的方法和印刷术系统地记录下来,编写了一部《造活字印书法》。王祯把毕昇活字印刷术发扬光大,是继毕昇之后在我国印刷工业史上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之一。

在王祯以后二十多年里,木活字印书在安徽浙江一带广为流行。

延祐六年(公元一三一九年)十月,有个广平人马称德,字致远,做奉化知州时,在任三年,曾镂活书版至十万,至治二年(公元一三二二年)用活字书版印成《大学衍义》四十三卷二十册。在敦煌千佛洞中曾发现元代维吾尔文的木活字,这说明元代的木活字印刷术,已传播到新疆维吾尔兄弟民族中间。

到了明、清两朝,木活字更为流行,明崇祯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年)起,已用木活字出版北京发行的《邸报》。江南各地,多用来排印族谱和家谱等。清乾隆年间,曾刻成大小枣木字二十五万三千五百个,先后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三十八种,二千三百多卷。清代私人和书坊也多采用木活字印书,如《红楼梦》一书,在乾隆五十六年及第二年以木活字两次印刷,称“程甲本”和“程乙本”。

金属活字印刷在我国印刷工业史上也占有一定位置。大约在元初,早于木活字,就有人铸造锡活字。王祯所著《造活字印书法》一书中提到“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因此,多半途而废,不能流传下来。不过,应看到毕昇泥活字的发明不仅影响到木活字的应用,也影响到金属活字应用的试验。锡活字的试验,说明了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了金属活字。

宋、金、元朝多用铜版印抄。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一四八八年) ,出现了用字模浇铸的铜活字,开始使用铜活字印刷,在江苏一带比较流行,其中无锡华家和安家,他们以铜活字版印书为最多。到了清代用铜活字印刷了著名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康熙末年也有人以铜活字印自己的文集。

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中外历史的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传播和迅速发展,从宋朝至清末九百多年的时间,书籍生产量大量增加,可谓“汗牛充栋"。

随着中外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科学文化的交流,中国的印刷术先后传人邻邦朝鲜、日本、越南、琉球菲律宾、伊朗,并影响了欧洲及非洲的埃及等。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首先传到了朝鲜。朝鲜人民根据其原理,制成了陶活字。据说,日本藏的《性理喻林》、《玉纂》《古今历代撮要》等书,均是陶活字印刷而成。朝鲜以木活字印刷的历史也很悠久,只晚于中国王祯木活字印刷七、八十年。明洪武九年(公元一三七六年)印成了《通鉴纲目》。朝鲜印刷史上最大的成就,是在世界上首先大量铸造金属活字。

十五世纪初开始由政府主持大规模铸造铜活字,于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一四0三年)二月设立“铸字所”,几个月的时间就铸铜活字数十万,并开始印书籍。朝鲜印刷业发展是同中国的影响分不开,朝鲜史书上曾记载说:“活版之法,始于沈括,而盛于杨惟中。”这里所指的沈括,实际上就是中国的毕昇。朝鲜铜活字的产生,要早于欧洲四十年,中国铜活字的产生很可能也是受到了朝鲜影响的结果。

活字印刷术又从朝鲜传到了日本。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时,把朝鲜宝物图书及活字掠去,才开始有了活字印刷。日本称活字版为“一字版”或称“植字版”,或仿中国称“聚珍版”。据说文禄二年(公元一五九三年) 就开始用活字印《古文孝经》,最大的印刷工程是利用木活字,刊印全部《大藏经》共六千三百二十三卷。

活字印刷术还传到了西方。元代木活字传人新疆,出现了世界上最早拼音文字的活字。其后从新疆经由波斯、埃及再传人欧洲。也有人如莱麦撒认为中国人所发明之航海罗盘针、火药、钞币、纸牌、算盘等皆由蒙古输入欧洲,活字版印刷术同时也由远东输人欧洲。还有人认为来中国的欧洲旅行家、商人、教士与俘虏等风闻到了活字印书法,回国后把活版印刷介绍给国人。总之,欧洲活字印刷术是受中国影响而产生的,这一点是肯定的。

明英宗景泰七年(公元一四五六年)德国人谷腾堡,首先在梅因兹地方使用活字印书。他初步制成了铅、锡、锑合金的欧洲拼音的活字,并用来印刷《谷腾堡圣经》。这种欧洲印刷术反过来又传给了中国。陆费逵在《六十年来中国之出版业与印刷业》一书中,把西欧印刷术传人中国之事比喻为“外孙回外婆家”。以后相继传到意大利、希腊、法国、捷克、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十六世纪俄国莫斯科、印度的果阿也均设立了印刷所。十七世纪,传入美国,十八世纪传人加拿大,十九世纪,传人澳洲。至此,活字印刷术传遍了世界各地,推动世界各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毕昇这位伟大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家,他的名字同祖国荣誉一起载人世界 史册,永被世界人民所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