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龚自珍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

剑气箫心

龚自珍简介

龚自珍生平: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去世。他的诗文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主张变革图新,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历史评价:龚自珍是近代的启蒙思想家、杰出的爱国者。在腐朽黑暗的晚清时代,他以大无畏的勇气,批判社会黑暗,呼吁更法改革,震动了神州士人。在西方列强扩大侵略中国的时候,他坚决反对鸦片贸易,主张足食足兵,巩固边疆,维护国家完整和民族独立。他还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声情沉烈的诗文作品如万马哀鸣,不但开启了一个文学潮流,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他以天下为己任,纵论天下兴亡,敢于揭露封建制度的腐朽,预言改革之必然,颇有慷慨激昂的书生意气。他恃才放旷,常以风怀禅悦自娱,行为放浪不羁,对不学无术的达官贵人施以白眼。

龚自珍大事记

1792年 出生。

1819年 与魏源一起师事今文学家刘逢禄,研读《公羊春秋》。

1839年 得罪长官,决计辞官南归,写成了315首短诗,并总命名为《己亥杂诗》。

1841年 执教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9月,突患急病暴卒于丹阳。

人物关系

龚自珍传记

少年之幸 科举之艰

《水仙花赋》(节选)

有一仙子兮其居何处?

是幻非真兮降于水涯。

亸翠为据,天然装柬;

将黄染额,不事铅华。

时则艳雪铺峦,

懿芳兰其未蕊;

玄冰荐月,感雅蒜而先花。

龚自珍出生于杭州城东马坡巷小采园(今有纪念馆于此),是龚家的长房长孙。6岁随父母先后租居于北京绳近胡同、潘家河、门楼胡同、手帕胡同和城外上斜街等处,祖父病逝后与家人回杭州守孝。两年后返京,租住于北京法源寺南。龚自珍的启蒙教育由母亲承担,教读吴伟业诗和桐城派方苞、刘大櫆散文。后有家庭塾师宋璠,教学文史并重,经子兼顾,善诱导,打下了很好的基础。12岁时,外祖父段玉裁便教他说文解字。13岁他作《水仙花赋》,14岁考订古今官制,16岁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并由此搜罗善本古籍,致力目录学,17岁收集石刻,攻金石文字。

他19岁时参加顺天乡试,中副榜第28名,未取得正式功名,只得以副榜贡生资格通过考试充任武英殿校录。不久随外放徽州知府的父亲南下。同年访时在苏州的外祖父段玉裁,与其孙女、自己的表妹段美贞结婚。21岁时再应顺天乡试,再次落榜。回徽州后参与父亲主持的《徽州府志》重修工作。直到他第四次应乡试,才终于中试第四名举人,那时不过27岁。第四名举人是所谓“五经魁”之一,这使龚自珍大受鼓舞,以为科名从此一帆风顺,有望置身于卿相之列,开始实现改革政治的抱负了。

▲龚自珍像

龚自珍打破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而总是着眼于现实政治与社会形势,发抒感慨,纵横议论。

主张改革 启蒙思想

龚自珍从青年时起,就对国家政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道光三年(1823),他深刻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指出“近惟英夷,实乃巨诈,拒之则叩关,狎之则蠹国”(《阮尚书年谱第一序》)。他对时代的危机,不只是敏锐地觉察到,而且也积极地呼吁挽救它;他肯定未来时代的必然变化,并寄以热情的幻想和希望。龚自珍处在过渡时代的开始阶段,他改革政治的思想和理想并不彻底。后来他看到均田制办不到,又作《农宗篇》,主张按宗法分田:大宗百亩,小宗、群宗25亩,其余闲民为佃农。但是他未能突破封建阶级的根本立场,在《农宗答问第一》及《农宗答问第四》中又肯定了大地主的地位。

龚自珍到30岁前后,在学术思想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他注重实学,实际是要使历史和现实政治的社会问题即“当今之务”联系起来。与此同时,他对政治改革依旧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始终没有与庸俗官僚同流合污。道光九年在殿试《对策》中,他肯定经史的作用,更指出经史之用必以现实问题为依据;对现实问题,特别关切西北边疆和东南海防。龚自珍在中年以后,随着仕途失意,感慨日深,思想也陷入矛盾、烦恼和痛苦之中。龚自珍的思想就其主导方面来说,虽然对封建思想批判不彻底,改良的目标不明确,但他的政治思想和态度始终是积极的,他看到清王朝的现实统治为“衰世”,为“日之将夕”,确信未来时代的巨大变化,并始终对其寄以极大的热情和希望。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前夕,一个主张改革腐朽现状和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主张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启蒙思想家。

▲龚自珍像

 

▲龚自珍手札书影

己亥杂诗 剑气箫心

龚自珍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多年左右的官。由于他看不惯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所以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1839年,他毅然辞官回老家。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作。

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全诗共四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中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活力,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请上天把有才之人,赐予人间吧。

▲龚自珍诗意图

读龚自珍的诗,便会感到剑与箫是龚自珍经常对举的两个词语。剑气和箫心,反映着龚自珍人格的期待、人生态度与审美追求的诗意性描写,构成了龚诗美感形态的两翼,是奇谲瑰丽、风发云逝的龚诗之魂、龚氏之魂。他在《己亥杂诗》中云:“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又有《丑奴儿令》词云:“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表达了龚自珍直面现实人生的剑气,忧患感奋的箫心。也只有“剑气箫心”才能表现龚自珍的霸气与从容。剑气,即狂侠之气;箫心,即怨抑之心。这么一位艳骨奇情、独立无俦、勇开风气的思想家、文学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令人寻味的故事。

▲浙江杭州龚自珍纪念馆

龚自珍纪念馆的主体是座清代风格的两层楼房,上下五开间,兼有耳房,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正厅安放龚自珍半身古铜色塑像。

家有狂子 卖国败德

“薮泽无才盗”表达了龚自珍对当时中国人才极度匮乏的无奈,为此他写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让龚自珍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去世不到20年,他所“呼唤”的那个“才盗”、那个“杰出的强盗”就诞生了。而此人,正是他的儿子龚橙。

龚橙是龚自珍的长子,字孝拱,号半伦。中国人讲究“五伦”,可这位龚大公子除了自己的小老婆,别的通通不爱,故自号“半伦”,真是“坦诚”得让人佩服。龚半伦虽放荡不羁,可并非不学无术之徒。相反他自幼聪颖,读了不少书。龚半伦虽家学渊源,又有严父亲授,却生性狂傲、喜空谈,世称狂士。为此,龚自珍曾多次劝勉儿子要踏实做学问。可惜,龚半伦辜负了父亲的期望。后来他流落到上海,依然放荡不羁,挥霍狎妓。

如果仅仅做一名“狂士”,倒也罢了,偏偏这位龚公子在走投无路之际投靠了英国公使威妥玛。龚半伦流利的英语让这位公使大为惊叹。威氏对他极为赏识,给了他很高的待遇,行动有护卫跟从,月致万金。包括公使本人在内,上上下下都恭敬地称他为龚先生。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龚半伦为洋人效力的日子终于来到了。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龚半伦打扮到洋人的模样,出入洋兵营盘,狐假虎威,很是得意。

与龚半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父亲龚自珍。父子俩一个爱国,一个卖国,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清人赵翼说,名父之子多败德,这虽然不是必然规律,但名父不幸而有逆子,按照“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龚自珍自然也难辞其咎。与几乎所有卖国贼一样,龚半伦最后也难逃惩罚。史载,龚半伦晚年生活极为潦倒,靠典当家私过活,最后因精神失常发狂而死。看来,即使是自称“半伦”的人,也仍然无法逃脱良心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