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爱新觉罗·胤禛

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帝)

盛世严君——清雍正帝胤禛

爱新觉罗·胤禛简介

爱新觉罗·胤禛:名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第四子,属马,性格严酷,康熙病死后即位。在位13年,传说被侠女吕四娘报家仇而暗杀,终年58岁。

生卒年: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

性格特点: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

历史功过:整顿吏治,建立密折制度,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巩固了皇权;实施改土归流和摊丁入亩制度,废除贱籍,促进了生产发展;加强对蒙古准噶尔部、青海、西藏的控制;大兴文字狱,文化统治残酷。

名家评点:知政要,尚严明,其治可比于汉之文景。

爱新觉罗·胤禛传记

皇子四阿哥 逐渐成熟

清世宗胤祺登基后改年雍正,故又称雍正帝。雍正,生于1678年12月30日(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是康熙帝的四子,俗称四阿哥。

雍正青少年时期受过良好而又严格的教育,熟读五经四书,写一手好字,又爱同僧侣讨论佛学,通晓汉、满文,自然科学也略知一二,武艺科目也学习过,他还随从康熙办过一些政事,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雍正从军,掌管正红旗大营。康熙秋猕热河,西巡五台山,南巡江浙,雍正都跟从过,他奉命到盛京、遵化拜谒祖陵,去曲阜祭孔,代行南郊祭天,参与查察京城仓储,磨勘会试原卷。各地考察及处理政事,使他逐渐成熟起来。

在后来皇太子的权力角逐中,许多人都忽视了这位四阿哥。在二阿哥(原太子)被废、大阿哥失宠之后,由于三阿哥允祉缺乏政治才能,这位四阿哥就是几个年长皇子中相当引人注目的一位了。尽管他也积极参加过权力争夺,也被父亲猜疑过,甚至被拘禁过,但他采取外弛内紧的策略,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却加紧活动,因而,康熙认为他是一个较为淳厚老实、孝敬恭顺的儿子。

当允礽被废、允祀受到严厉处罚时,四阿哥还在父亲面前有分寸地为他们说情,给父亲多下了“识大体”的印象。几个年长的皇子为争夺地位拼命活动,他却相当平静,看不出有什么猖獗的表现。皇帝最忌讳儿子们结交朝臣、培植死党,四阿哥的雍王府却是一个颇为冷清、车马少至的所在。但他也并不愚笨,凡是父亲交代的事情,他都做得很妥当。四阿哥的一个门下曾告诫他:父亲英明,做儿子的就很难。太锋芒毕露,要引起父亲的猜忌,一点也不显露才能,又会被父亲看不起,弃而不顾。所以,必须严格掌握好二者的分寸,在露与不露间做好文章。

也许,雍正本来的意图,是努力拍好父亲的马屁,名正言顺地做太子。然而很不幸,已经做了半个多世纪皇帝的康熙,还嫌不过瘾,所以对年长的儿子,一个都不放心。

所以,他也必须做其他准备。其实,他并没有结交许多大臣,像废太子、皇八子那样,声势过大,反而弄巧成拙,但他结交两个重要人物:一是隆科多,皇后的胞兄、步兵统领,掌管京城的戍卫;一是年羹尧,四川巡抚,在与准噶尔作战的西域战场拥有一支主力军,必要时能够对付允襯,使他无法用武力达到目的。雍正没有过多的争位活动,但长期隐而不发,而一发必中,乃是历史所证明了的权力斗争的重要原则。

多子多祸 权力混战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中国相传的祖训。而多子,则更被中国人视为难得的好福气。可惜,“后”也有可能是祸根,多子则更有可能酿成灾难。这也是封建制度的痼疾之一,每每老皇帝未死,诸子混夺天下,一个个血亲骨肉,最终都成了最危险的阴谋家。

皇家父子、兄弟之间围绕最高权力的斗争,要数清康熙朝最为持久和热闹。其原因,说起来也真可怜,就是康熙皇帝儿子生得太多,他自己在位的时间太长。多子、长寿,向来是一种难得的福气,在皇家,弄不好却变成灾难。

康熙8岁做皇帝,-屁股在宝座上坐了61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项最高记录;去世前,已成年的儿子就有十几个。这么老而不死,占定茅坑不挪脚,让大家等得实在不耐烦。等,是父子之间的矛盾,且又是兄弟之间谁来接班的矛盾。两者纠结在一起,那就够热闹的了。做父亲的,当然不愿死,看着一群儿子在旁边个个虎视眈眈,又伤心,又害怕,究竟让谁来接班,也难免动摇不定。

说来康熙也是中国古代少有的英明君主,14岁亲手智擒权臣鳌拜,20岁对付吴三桂等人叛乱,指挥几十万军队打了8年仗;一生功业,辉煌无比。但康熙对自己的儿子,却伤透脑筋,不知哭了多少回。有时面对着大臣,竟会哭倒在地。他曾对别人说:人生的福气,富贵尊荣都不算什么,最难得是享长寿而终天年。这其实是害怕儿子中有谁等不及,为了先发制人而将自己打发上西天。结果,他到底怎么死的,也还是不明不白,而且死于非命的可能性最大。

本来,为了防止在自己身后发生继承权的纷争,康熙很早就作了安排。他22岁时,就把年才1岁的嫡长子允礽立为太子。但他没有想到,儿子小时候都是很可爱的,长大了却难免让人讨厌。父子之间的对抗,好像是由人类天性决定的,这还在其次。关键是,太子一立,就有了特殊地位,大臣们为了自己的前程,都得考虑与太子的关系,时间久了,就形成太子的势力,而威胁到皇帝的权威,于是引起父子间的冲突。再说允初本人,从小做太子,就知道自己将来要当皇帝,谁知做了三十几年太子,还没有当上皇帝。

给小孩子一块糖,又老是不许吃,小孩都受不了,何况几十年等着做皇帝?急得太子大发牢骚:“岂有四十年的天子!”这话简直是嫌老子活得太久,把康熙气坏了,父子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据康熙说,他带太子出巡,发现太子老是在窥视他,令他晚上都不敢放心睡觉,不知什么时候要被太子害死!于是,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他就下令把太子废了。

允礽一废,其他儿子们一个个活跃起来。首先是大阿哥允提(满族人称皇子为阿哥”),他的岁数比允扔还大些,因为不是皇后所生,算是庶子。但庶子并不是-定不能继承皇位,何况皇后也是可以改立的。如果将他立为太子,再将他的生母惠妃立为皇后,他就算是嫡长子了。允提从小也很受父亲的喜爱,曾多次随康熙出征,并受康熙委托处理某些具体事务。他作为最年长的皇子,由于嫡庶之分而不能,立为太子,心中充满怨毒。为了制造机会,他曾请了喇嘛施行厌胜巫术,企图咒死允礽。允礽被废以后,这位大阿哥兴奋过了头,意向父亲提出应当杀死允初,以防后患,还表示自己愿意执行这个任务,这就做过了头。

不要说康熙总还考虑到父子之情,也不要说康熙一心想做圣明之君,不愿担杀戮亲子的恶名,单凭允提这种急不可耐、穷凶极恶的腔调,就足以引起康熙的警惕和厌恶。所以康熙立即宣布允提为“乱臣贼子”,加以拘禁。大阿哥才跳得一跳,就被父亲一脚踢翻在地。

在争夺继承权方面做得最为充分的,要数皇八子允祀。他聪明能干,风度高雅,特别善于笼络人心。无论在满洲贵族还是在朝廷大臣中,甚至在诸皇子兄弟中,都有不少人支持他。皇九子允糖、皇十四子允褪,和他的关系尤其亲近。太子允礽被废、大阿哥允提因争位被禁后不久,皇帝召集群臣,要他们在除了上述二人以外的诸阿哥中,推举一人为皇太子。与八阿哥关系最密切的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礼部侍郎揆叙户部尚书王鸿绪等满汉大臣事先商议,各人在手上写了个“八”字暗示其他人。

结果,满朝大臣当场各据-案,分别以书面形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却差不多全是写“八阿哥”。既然朝臣的意向如此一致,允祀立为太子,似乎成了定局了。

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又大大触犯了忌讳,非但未能把事情做成功,反而一举断送了八阿哥的前程。问题就在于,康熙虽然需要有一位太子将来继承皇位,但绝不能容忍这个继承人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形成太大的势力,以至威胁自己的权力。古史上,为了夺取帝王宝座而以子杀父的事例绝非罕见,康熙对此是非常警惕的。允礽被废,表面的理由是他“不仁不孝”,其实这只是借口;关键在于太子的势力引起了皇帝的不安。

如今,八阿哥居然能够获得几乎是全体朝臣的拥护,岂不是较原太子有过之而无不及吗?而且,聪明的康熙皇帝马上就会想到:八阿哥的结植党羽,绝非一日之事。至少在允礽与自己发生不和的好几年中,他已经作了准备争位的充分努力。这岂能容忍!第二天,正当允淏兴致冲冲等待好消息的时候,父亲给了他当头一.棒:重立允礽为皇太子!

不仅如此,在以后的多年中,康熙对允祀的压制特别厉害。他甚至公开说:“说不定哪一天,会有猪狗不如的阿哥,为了讨好允祀而起兵发难,逼我让位给他。到那时,我只有含笑而死罢了!”

有一次,允祀没有按例去行宫请安,康熙就勃然大怒,宣布与他断绝父子之情,下令停止发放允祀及其下属护卫官员的俸银俸米。这样,由康熙立允祀为太子的可能性,就根本不存在了。但允祀的政治势力,并没有完全消退。直到康熙末年,朝廷大臣中还有人宣扬:诸皇子中,皇八子最贤。而太子允祀的重立,只是康熙为了打击允祀而使出的一招,不过以此堵住群臣的嘴,并非出于本意。所以,皇帝与太子的矛盾,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有更趋激烈的势头。

到了康熙五十一年,皇帝又严厉指责太子私结党羽,为非作歹,屡教不改,再次下令废黜,并加以软禁。这以后,康熙皇帝就没有明确立太子。

康熙专权而多疑,在立嗣问题上长期动摇不定,诸皇子野心勃勃,使得皇权的继承这一根本大事,没有一个明确的前景,王朝的未来充满危机。从可能性来说,不但十多个成年皇子都有可能成为继承人,就是已废黜的太子允礽、已失宠的皇八子允祀,因为始终保持着-定的势力,也不可排斥在特殊情况下(如皇帝突然病死)东山再起的可能。特别是,由于当时清人人关的年代还不长,政治制度中保存了很多原来奴隶制部落联盟时代的特点,皇子往往直接统领八旗兵,整个政治局面更是.混乱不清。而康熙本人,却被无情的岁月一天天催促变老。

到了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事态终于有一种明朗化的兆头。这个兆头,就是皇十四子允褪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

自康熙即位以来,蒙古族准噶尔部落的势力发展迅速,并走上背叛清朝的道路。到康熙五十年以后,他们逐渐控制了今内蒙古西部、青海、新疆、西藏一线极为广大的地域,甚至威胁到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平定准噶尔之叛,保持清王朝版图的完整,成为当时最重大的政治和军事任务。

由于这一战役关系重大、情况复杂,必须派出可信的人在前线镇守,掌握全局。在没有太子的情况下,派任何一位皇子担任大将军的职务,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不仅仅表现了对一个皇子的能力和可信程度的估价,而且,由于清人于马上得天下,一向重视战功,这样做,也是为出征的皇子提供建功立业的机会,使之获得足以服众的威信。然后再继承皇位,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事情。

那么,康熙为什么选派十四子允褪呢?他是皇后所生、具有政治才干、为人比较忠直可靠等等,都可能是比较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更重要的,却是因为允褪在诸皇子中年岁较小、爵位较低,在过去争立太子的混斗中,他没有怎么积极参与。

满清的皇子,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四个等级,通常是按照年龄逐步提升的。允褪在当时还是贝子。几个年长的儿子,或者缺乏才干,或者过去过于活跃,康熙对他们已失去了信心。他当时已经66岁了,究竟还能活多久,是无法预料的。所以一方面不能不考虑立嗣,一方面又绝不肯放弃手中的权力,选一个年龄稍轻的皇子做继承人(允褪当年30岁),耐心会好一些,不至于急着跟他争权,甚至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

但正因为允褪在诸子中年次和爵位都低,康熙就必须给他以特殊的待遇,才能提高他的地位。康熙在这方面作了精心安排。

在允褪出征前一年年底,康熙向众皇子和全体大臣颁布了一道诏书,表示自己对立太子的问题,已有所考虑。又说:“我一定会选择一个坚固可靠之人为你们作,主,让你们倾心悦服。”次年,就派允褪西征。两件事连在一起,有着暗示的意味。

出征时,康熙授命允褪使用王所用的旗帜,给他“大将军王”的称号,并举行了十分隆重、规模宏大的送行仪式。这又是表示,允褪的正式爵位虽然还是贝子,却已经享受了王的待遇,将来立为太子,可以不必一级级晋升爵位。他还在多种场合一再夸奖允褪的能干和美德,给大臣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些举动的涵义,众皇子和大臣都是知道的,所以大家都已经把他当作未来的太子看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大将军王”从前线被召回京商量西征大事时,几位王公大臣奉命到郊外迎接,有一位叫阿布兰的宗室公爵离开行列,行跪拜之礼。从双方地位来说,阿布兰的做法是破例的,但他是把对方视为太子,预先拍马屁,就不算奇怪了。特别是皇八子允祀的政治集团,由于允祀的失宠已成定局,所以对允褪这位过去关系密切的皇子地位上升十分高兴,认定他就是将来的皇爷,私下表示热烈的拥护。

允褪任抚远大将军,在前线4年,取得收复西藏的重大胜利。而后在康熙皇帝的指示下,与准噶尔部进行和平谈判,也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他大功也立了,声誉也提高了,西部战争很快就要平息,到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他眼看就要带着丰硕的收获,回到北京,顺顺当当地当太子。然而,正在这个时刻,康熙突然去世,皇四子胤缜莫名其妙地继位当了皇帝(习惯以其年号称为雍正皇帝),把一切打得粉碎。

三军相斗 有谋者胜

康熙六十一年十月底,准噶尔使团从甘肃出发,奔赴北京,按照正常情况,他们将会在十一月底前后抵达。关于和平解决的方案,在这之前已大致有了眉目,使团来京,只是与皇帝作最后的拍板。因此,中国西北部的多年战乱,很快就要平息,而皇十四子作为抚远大将军的使命,也将随之结束。

就在十一月初七,康熙皇帝驾临京城郊外的畅春园。初八,皇帝传旨:偶然受了风寒,当天已经出了汗。从初十到十五,将为冬至的祭祀大典进行斋戒,一应奏.章,都不必送来。“斋戒”,是在举行祭祀天地、祖先等重大典礼之前,独居静休以表示诚意。畅春园在郊外,皇帝又处于斋戒中。因而,在这几天里,人们得不到皇帝的任何消息,而且都将认为这是正常的。这无疑造成了一个机会。

康熙的病似乎并没有好透。从九日到十二日,皇四子胤祺不断派人人宫探视,还给父亲送去人参汤。然而康熙的病况却突然变得严重了,到十三日凌晨,已经处.于垂危状态。一直在皇帝身边担负侍卫职责的隆科多,派人传达诏命,令允祉、允祀、允糖等7位皇子立即赶到畅春园。胤祺因为另有事务将近中午才赶到。同时,隆科多在畅春园外布下严密的警戒,以防万一。

十三日一天,畅春园的空气异常紧张。众皇子人宫以后,根本就未能和父亲说一句话一因为皇帝始终昏迷不醒。所有的人都显得焦躁不安,担心皇帝会突然死去,一句话也不留下。太子未立,被多数人认为最可能成为太子的皇十四子允褪却远在西北,一旦出现那样的情况,局面将是怎么样的呢?但也没有人愿意离开,因为很可能皇帝会回光返照,突然醒来,对众皇子留下最后的遗言。

皇子们守在父亲的寝室外面,有的坐着,有的倚柱而立,有的轻轻的踱来踱去,谁也不说一句话。不时有一个皇子进去看一看,走出来时,总是摇摇头。各人的心,越来越沉重。皇八子允祀,向来是诸皇子中最机敏的一个。他早就疑心这里面有什么问题,阴狠的眼光,不停地在各个脸上扫来扫去,最后死死地停在皇四子胤缜的身上。

胤祺却一直很平静,安安定定地坐在一旁,双目微垂,只是手好像有些颤抖。允祀似乎感觉到了什么,傍晚时分,突然准备离开畅春园。刚要走出行宫大门,隆科多上前拦住了他:“圣上的病,目下正是不可言说,阿哥此时离开,一旦圣上不豫,如何是好?”允祀抬眼向前看,不远处是层层卫士,剑戟闪亮;回头看隆科多,神色坦然,胸有成竹。他知道走不出畅春园,知道今日必有大事要发生,抬起的脚又重重地放了下来,“哼!”从鼻孔中喷出长长一股气。

僵持到戌刻(相当于晚上十点),一个小太监从康熙的卧室内惊惶万分地冲出来,张大着嘴,还没有说出话来,大家已经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倏地一齐向室中冲去。围着病床俯首细看,只见父亲微微张开的嘴中,已经没有呼吸。众人惊住了,不由自主地跪倒在床前。没有人哭,谁都知道这时候哭出声来,是最令人讨厌的。

还有比哭泣重要得多的事情。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说话。过了好一阵,年龄最大的允祉才提出,先到外间去商量一下。各人一个个慢慢退了出来,都在心中盘算如何进行下一步的行动。这时,隆科多也进人室内,对皇帝遗体行了叩拜之礼,然后走出来,把胤祺叫到另一处房间。其他皇子一下子紧张起来,十几道目光盯住他们的身影,宫内的空气,好像马上就要燃烧。

也不知过了多久,隆科多和胤祺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所有的人都不曾动过脚,目光仍然盯住他们。隆科多郑重其事地宣布:“皇上有遗诏宣付皇四子,命皇四子继承大统。”

遗诏!犹如当空一个霹雳,几乎把所有的人惊得跳起来,纷纷问道:“遗诏何在?”隆科多说:“是口诏。”没有凭据的口头遗诏!允祀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愤怒地指责:“你为何不早说?”隆科多脸色一变:“若非皇上不起,自有安排,我岂敢擅自传诏?”这话好像也有几分道理,允祀一时说不出话来,气得脸色发白。

这时,与胤祺关系亲近的几个皇子,都已经恭恭敬敬地围住了胤祺,表示祝贺和忠诚之心,请他主持先皇的丧礼。一贯追随允祀、后来又投靠允褪的皇九子允糖,心知大势已去,神思恍惚,默默不语,走到院子里,仰望星空,不住短叹长吁。允祀看到胤祺盘腿坐在一旁,正对身旁的隆科多和几个皇子吩咐事情,一派真龙天子的架势,忍耐不住,几步走上前去,傲慢地面对面坐下,目光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扫了-遍,冷笑道:“胤祺,你好大的胆量!好大的本领!”

然而,他知道一切都已经晚了。就在十三日畅春园这一幕演出的同时,手握兵权的隆科多已经严密控制了北京城,凡是可能与胤镇为敌的皇子及大臣,都已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当晚,胤祺和隆科多等就载着康熙的遗体回京,封锁了皇宫,不许其他皇子进人。经过7天的筹划,胤祺正式登基做了皇帝。次年,照例改元,称为“雍正”。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因为立足未稳,对几位敌对的皇子暂时还给以容忍。随着他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削弱王公贵族的势力,加强皇帝个人的独裁权力,就不再客气了。先是允纈从抚远大将军任上被召回,改派年羹尧担任他的职务。允褪对雍正即位的合法性公然表示怀疑,遭到终身拘禁。允祀、允糖不断散布康熙之死可疑、雍正即位不合法的言论,被逮捕治罪,二人分别由皇帝亲自改名为“阿其那”、“塞思黑”(满文猪、狗的意思),送往边疆效力,最后死于非命。至于隆科多、年羹尧两位大功臣,一则知道的事情太多,二则恃功骄横,前者被判四十一大罪,永远禁锢;后者被判九十二大罪,处以死刑。

在雍正即位之后,由于反对派的有意宣传,再加上民间对宫廷阴谋的特殊兴趣,社会上流传着各种关于他如何篡位的奇异传说。其中最出名的一个,是说康熙生前留有“传位十四子”的遗诏,被雍正把“十”,改成“于”,变成“传位于四子”。这可以肯定是个谣言。但这些谣言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雍正对此十分恼火,上台7年后,还亲自编写了《大义觉迷录》一书,为自己粉饰、辩护。这也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奇书。

但无论雍正怎样洗刷,怎样毁灭和篡改历史记载,他阴谋夺位,却是一个无法掩饰的事实。清史研究者通过不断努力,在这一点上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只是康熙究竟是被害死还是自然病亡,仍缺乏有力的证据。但从康熙的死亡时间,以及雍正篡位的严密计划来看,被害死的可能性大得多。否则,就太巧合了。可叹康熙对儿子们一向很警惕,终了还是逃不过这一关。他确实是被四儿子的淳厚老实.不露野心迷惑了,却忘记了淳厚老实、不露野心的人,很可能就是最为成熟、最为危险的阴谋家。

改革兴政 盛世繁荣

雍正即位的当月,要求大学士、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员,根据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原则,提出改革的建议。接着他对左副都御史李绂说:我如今上台,应当出现“政治一新”的局面,表明他登极伊始,即以改革政治为己任。他从康熙末年的社会矛盾和吏治败坏的现实中,从储位斗争的实际体验中,发展了他在皇子时期的政治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改革政治主张,这就是:

反对因循守旧。康熙晚年思想保守,认为办一件好事,也会产生一个弊病,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安静静地保持现状,比冒风险的改革好。雍正不赞成他父.亲的主张,认为那样把百官惯坏了,大家只知道因循苟且,过一天算一天,不能奋发有所作为。因此,问题成堆,不能处理。

他认为这是人心怠惰太久,百弊滋生,如果:他再不给这种恶习以惩罚,发展下去,就不可收拾了。他要求官员和他一样,具有改革思想,着意搜列前朝弊政,甚至几百年前的积弊,将它们清除干净。如科举中的弊病,是唐宋以来的积染之习,雍正宣布与它作斗争。他是看到科甲出身的人比较保守,清理科举之弊,也是冲击科甲人的守旧思想。

他的反对因循的改革思想,被人攻击为“多事",他则指斥这些人“浅见无知”。表示他坚持反对因循苟且。为利民生而整饬吏治的思想。康熙在主静思想下,对官吏的不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吏治腐败。官吏贪赃剥民,还以假行仁义来掩盖。雍正看透了这种鬼蜮伎俩,他说当今的官员,贪污肥了自家,而又沽名钓誉,例落了个“名实兼收”,可是老百姓却受害。

他在即位的元年元旦给从督抚到知县的各级地方文武官员的诏书中,对这种名实兼收作了无情的揭露,要求官员廉洁奉公,实心实意地去办事。他决心整顿吏治,剔除官吏贪赃枉法,因循苟且,朋比结党的积习。他的目的是使官吏忠诚执行他的改革政策,以利于国计民生,继续清朝的长远统治。

反对朋党的思想。雍正深知朋党的危害。朋党各自按照自己的奋斗目标去行事,破坏朝政的统一,损害君主的权威;各党之间互相攻击,任用私人,不仅失去正常的用人原则,也干涉了君主的用人去人的权柄;朋党各抒己见,自我标榜,批评朝政,扰乱君主视听,妨碍实行既定的政策。所以雍正说朋党的危害最大,搞朋党的人罪行最重,诛杀他们也不为过。

他站在君主的立场上强调政治的统一,反对官僚的结党。他特别撰写了专门文献一《御制朋党论》,诏告天下,表示他反对朋党的思想和决定。他的打击允祀、允糖、年羹尧、隆科多、李绂、蔡珽就是在反朋党的名义下进行的,是他这一思想的付诸行动。

雍正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兴利除弊,富国裕民。他主张办事从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地去做,这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灵魂。他反对因循苟且和沽名钓誉,同务实思想相表里,是为在改革政治中清除思想障碍。他主张施政严猛,即要有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这是他施政的策略思想和手段。雍正的改革思想实有他的可贵之处。雍正从他的改革思想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社会政策,并取得了巨大成果。首先,雍正改革了赋役制度,实行清查亏空,实行耗羡归公制度,养廉银制度、摊丁入粮制度,推行士民一体当差政策。

然后,他又变革行政制度,完善了推行奏折制度,确立秘密立储制度,建立军机处等。

雍正在民族事务中最成功的两件事,是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在青海用兵并设立驻藏大臣等。

雍正的改革措施,解决了一些社会积弊,有利于社会生产发展,增强了国力,使.清朝沿着康熙时期发展的轨道向前推进,从而出现了康雍乾三朝盛世,成为封建社会晚期的繁荣时代。

雍正之死 历史谜案

于1735年8月21日(雍正十三年)雍正亡故。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有几种说法:官书记载,他在20日白天还在办理政事,晚上得病,次日凌晨死去。根据这种迹象,有的专家认为他是中风而死;有的专家认为雍正与道家接近,宫中养有方士,他好吃丹药,可能吃药中毒烧死;有的小说中说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为父祖报仇,进宫刺杀雍正,所以雍暴卒。被刺之说颇为流行,直传到现在。1980年河北易县曾经发掘雍正泰陵地宫,没有挖开就中止了,对雍正尸体状况自然毫无所知。

但社会上传说,雍正地宫打开了,发现只有尸身,没有头颅,似乎证实了被刺之说。其实遇刺说是无稽之谈,前二说当有待于证明,而最能证实的,只有等待地宫打开检验其尸体了。

雍正和他的子嗣乾隆的出身,都有人提出与官书记载不同的说法。有人说雍正的生母是侍卫卫某的妻妾,有孕进宫生了雍正,故雍正是卫家儿。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就会知道这是脱胎于秦始皇出身的故事,因始皇母后赵姬是吕不韦的姬妾,怀孕送给秦公子异人的。异人的处境与康熙怎么相比,康熙身上绝不可能重演赢异人之事。有人说雍正没有儿子,浙江海宁陈阁老家生了男孩,雍正用女孩把他换了来。后来乾隆南巡,还到陈阁老家探视过。乾隆自然是雍正的血亲,他有四个哥哥,其时有一个健康地活着,他的弟弟弘昼在他几个月后也来到人间,这就是说雍正并非没有后嗣,何须抱养他人之子!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流传,可能给后人生造雍正换子说提供了一点编造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