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细说历史——老子和先秦道家的创始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7-14 00:24:02 0


其实,“显学”之说,不见于春秋当世。这一说法首见于《韩非子·显学》篇中。韩非子是生于公元前三世纪的人,离孔子等思想大家生存的年代至少有两三个世纪的间隔。他是从历史回眸的视角来评述春秋时期的思想大家的。应当说,他提出的“显学”云云,基本上还是正确的,也被后世的学者认可。因为儒墨两大家,不论是其思想的深刻程度,还是其社会影响,尤其是这两大家创建的私学队伍之浩大,都是同时代的其他各家各学派难以与之比肩的。但是,百密必有一疏,在韩非子提出“显学”一说时,忘记了另一思想大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从中华文明的整个历史流程来看,道家与儒、墨一样,绝对当得起“显学”的名号。

细说历史——老子和先秦道家的创始

《问礼老聃》

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历史的“形象代言人”的话,那么,老子则是中华民族民族智慧的化身。孔夫子是“述而不作”,而老子则是又“述”又“作”,“述”中有“作”。他撰写的《道德经》五千言,可以说是阅尽人间后留存下来的民族智慧的深层积淀。《道德经》的“道”通“导”,“德”金文是“直”和“心”的合成字,也就是“正道”。正像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引产术”一样,老子把自己的哲学体系看成是引导大众走正道的学问,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由此可见,尽管远隔万水千山,难通音信,古代大哲的心是相通的。他们所表达的终极观念是一致的。

老子留给我们的是民族的智慧,一种非同一般的大智大慧。如果说孔子的身上总是散发着“不知老之将至”的青春气息的话,老子的所言所行,留给我们的则是一个庄重而厚实的“老”字。他出生在一个以长寿闻名于世的老氏家族之中,这个家族中的诸多人物,在史书中都被尊称为“老子”。这样看来,“老子”并不是作为《道德经》一书作者的那个老子的专称,这个老子是不是真姓“老”,也成了古今学者一直在不倦深究的热门课题。据《史记》记载,老子“身长八尺六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鼻有双柱,耳有三门”,从外部形象看,那是很“帅气”的。

细说历史——老子和先秦道家的创始

《道德经》书影

从现有的资料看,作为《道德经》一书作者的那位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比孔子年岁要大那么一点,但还是属于同时代人(大约是年长了二十来岁吧)。老子曾担任过周守藏室之史,负责管理王室图书,这个职务又称“柱下史”。《史记》上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因为崇尚“自隐无名”,在当世《道德经》的影响也许不太大,但是它思想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容低估的。

儒道互渗,这是历史的定论。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带着他的一些弟子西去向老子问礼,大约当时孔子也已是小有名气的学者了,因此老子热情地接待了他,带着他在周都遍观古迹、古籍与文物。老子还向孔子详尽地阐释了周礼的主要内容,包括丧礼应如何举办,办丧礼时如遇到日蚀应该怎么回避,办完丧事后死者的神主牌应怎么安放,所谓“三年之丧”该怎么理解,很多礼的细节都讲到了。这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老子还跟孔子讲了不少人生哲理,最重要的讲到了:“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又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老庄韩非列传》)这些都对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孔子回到鲁国后,对弟子说:“我以前见过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兽在地上走,可从来没见过龙。这次西行见老子,我算是见到龙了,老子是一条乘风云而上九天的巨龙。”可见,孔子对老子是十分崇敬的。这以后,孔子还有多次面见老子,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子曾经是孔子的老师。

老子的一大创造就是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那个思想体系。这是春秋时期思想意识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的一个标志。老子用“道”的观念,取代了长期以来统治思想界的“天命观”和“上帝观”,实现了一种思想上的大解放。在《老子》一书短短的五千余言中,“道”字出现七十余次,还不包括一些与“道”相关的概念。可以这样说,老子是言“道”的大师,求“道”的始祖,践“道”的真人。

“道”,本来是很实在的东西,它一是指人们日常行走着的道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去处,就得有道可走;二是指道理,为何此路可走,而彼道不通,其中有着某种必然之理,这就是老子所谓的“大道”。可是,“道”的学说,经老子一编织,一渲染,变得既精妙、又神秘了起来。尤其那开宗明义的“道可道,非常道”一语,一下把人们抛到了云里雾里。其实,老子在这里讲辩证法,天下大道,看起来简单得很,是“可道”的,但细一思之,又是精妙万状的,又有许多未知和不可知的东西,这就是“非常道”。老子总体上是乐观的,认为人们经过努力以后,可以“几于道”。《尔雅》注释:“几,近也。”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可以接近于“道”,也就是接近于真理,这是一个十分积极而有价值的观念。学界对老子的评价极高。詹剑峰先生指出:“老子生活于春秋时代,他是登上中国哲学舞台的第一个大哲学家,他著的《上下篇》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杰出的著作。他的‘道论’是光彩夺目的唯物论的哲学体系,而他的‘人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以行之、以治国——自有其光辉的一面。”

儒、道思想在春秋时期并不是强烈冲突的两个思想体系,而是互补互济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儒、道早期原典文本的思想比较接近,都是为能解决社会动荡所引起的人与社会、人与人、国与国、君与臣、父与子之间的现实冲突提出的不同方案。因此,老子与孔子一样,具有入世的情怀。” 事实正是这样,孔子是积极有为的,而老子是“无为而治”的,治国的方略不同,但目标还是一致的。中国历史上汉代的“文景之治”、盛唐的“贞观之治”,不都是儒、道并用的典范么?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2444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