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古典时期

博物思史——罗塞塔石碑

历史大观园 古典时期 2020-07-01 20:06:08 0

博物思史——罗塞塔石碑

发现于埃及拉希德镇

公元前一九六年

每天,我走过大英博物馆的埃及雕像厅时,总有操着各国语言的导游带领着一团团游客在那里参观。游客们都伸长了脖子观看这件展品。每一位游客的游览计划里都有它。它和木乃伊是大英博物馆内最受欢迎的藏品。为什么?它的外表毫无特色,只是一块灰色的石头,大小如同机场常见的人们拖在手里的带轮大行李箱。粗糙的边缘表明,它只是一块更大的石头的碎片。石片的一面布满文字,但如果你驻足阅读,便会发现那文字的内容也很乏味:是一份关于税收优惠的官方文件。但光看外表是不行的,博物馆中的很多物品都是如此。这块外表沉闷的花岗岩碎片在三个精彩的故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统治亚历山大港的历任希腊国王的故事;拿破仑入侵埃及后,英法争夺中东的故事;以及学者们和平竞争、破解埃及象形文字的故事。

关于罗塞塔石碑,首先有一个特别吸引人的关于权力斗争的故事。故事与一位孱弱的国王有关,他只能借助神灵,或者说是祭司的强大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他便是托勒密五世,在公元前二○五年,这个年仅六岁的希腊男孩登上了埃及的王座。当时,他已父母双亡。

托勒密五世出生在一个伟大的王朝。托勒密一世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将领,在亚历山大死后接管了埃及,那是在托勒密五世登基前约一百年前的事。托勒密不愿学埃及语,因而命令所有的埃及官员都使用希腊语,于是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希腊语一直是埃及的官方语言。这个王朝最伟大的成就,也许就是把首都亚历山大港建成了古代世界最辉煌的城市之一。在好几百年间,它都是仅次于罗马的世界第二大都市,在学术方面甚至还更活跃一些。它是汇集货物、人口与思想的所在。托勒密国王修建了巨大的图书馆,想要搜罗全球智慧。托勒密一世与二世还建造了成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著名的法洛斯灯塔。一个如此多姿多彩、生气勃勃的城市需要强有力的统治者。而当托勒密四世骤然去世,年幼的男孩成为国王,他们的王朝与对埃及的管理开始显得脆弱不堪。男孩的母亲遭到杀害,宫殿被士兵捣毁,全国范围内的叛乱此起彼伏,以至于托勒密五世的加冕仪式拖延了数年之久。

托勒密五世颁布罗塞塔诏书及其他法令之时,社会便是如此动荡。这块石碑并非独一无二,另外还有十七块类似的石碑被保存了下来,每块石碑都用三种语言赞美了托勒密诸王的伟大成就。它们被安置在埃及各地的大型神庙里。罗塞塔石碑制作于公元前一九六年,为的是纪念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而此时的托勒密五世已有十多岁了。这道诏书由埃及的祭司颁写,表面上是为了周年纪念,宣布托勒密是埃及法老、人间之神:此前,祭司们在圣城孟菲斯为托勒密五世举行了一套完整的埃及登基仪式,极大地巩固了他作为埃及合法统治者的地位。但这是一场交易。托勒密答应了这些位高权重的祭司们许多政治条件,才被加冕为神。剑桥大学的多萝西·汤普森博士解释道:

诏书签署时,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之前也颁过类似的法令,但此刻情况不同,年幼的国王正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罗塞塔石碑上孟菲斯法令的条款之一便是,祭司们不再需要每年去王朝的新都亚历山大港朝拜,而只需前往埃及古都孟菲斯。这是从未有过的事,表明王室向祭司做了让步。

祭司在确保埃及民众全身心地拥护托勒密的统治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罗塞塔石碑上雕刻的承诺便是对他们的回报。法令不止免去了他们赶往亚历山大港的奔波之苦,也为他们提供了优厚的税收优惠。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显然想不出这样的政策来,一定是有人在背后为年幼的国王出谋划策,维护托勒密的统治。

博物思史——罗塞塔石碑

石上的文字表明它是从拿破仑军队得来的战利品

罗塞塔石碑因此讲述了一个权力与妥协的故事,但如果通读其全文,基本上跟阅读欧盟用多国语言颁布的最新法规一样无趣。说到底,它只是用祭司口吻书写的语言干涩的官样文章。

但在今天,石碑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将同样的内容用三种不同语言记录了三遍。其一是官方的古希腊语,另两种则是古埃及语的两种形式,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通俗文字,以及欧洲人数百年都无法破解的祭司使用的象形文字。是罗塞塔石碑改变了一切,它戏剧性地将整个古埃及世界展现在了学者眼前。

在罗塞塔石碑制作的时期,象形文字的使用已大幅减少,只有神庙里的祭司才会用。五百年后,甚至再也没有任何人能阅读这种文字。

在接下来两千年的异族统治时期,石碑虽然得以保存,但上面的内容始终没人看得懂。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拜占庭人、波斯人、阿拉伯穆斯林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都曾统治过埃及。其间石碑从尼罗河三角洲的舍易斯神庙转移到了四十英里外的拉希德,也就是如今的罗塞塔镇。

博物思史——罗塞塔石碑

象形文字的最后一行表明这种符号既表音又表意

一七九八年,拿破仑进入埃及。法国的入侵当然以军事目的为主(他们想切断英国通往印度的道路),但军队也带来了许多学者。士兵们在罗塞塔重修防御工事时挖出了石碑,随行专家立刻断定这是件重要的文物。

法国人将石碑视作自己的战利品,却从未能将其成功地运回巴黎。在尼罗河河口海战中,纳尔逊勋爵打败了法国舰队,拿破仑抛下军队独自回到法国。一八○一年,法国向英国与埃及的将领投降。之后签署的亚历山大协议要求法国人交出一切文物,其中便包括罗塞塔石碑。

许多书籍都会告诉你——就像我刚才说的一样——罗塞塔石碑上共有三种文字。但如果查看石碑断面,你便会发现第四种。上面用英文写着“1801,英国军队获于埃及”以及(在另一处)“英王乔治三世赠”。石碑表面的文字记载了非洲土地上第一个欧洲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故事,而石碑的重新发现又恰逢新的欧洲列强争夺战的开端:英法争夺中东与非洲统治权的斗争,从拿破仑时期一直延续到二战。我曾询问埃及作家阿达法·苏维夫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罗塞塔石碑让我想起埃及如何频繁地成为别国战争的舞台。这是最古老的能表现欧洲在埃及攫取殖民利益的物品之一。在英法两国为它的归属权争论不休时,似乎没有人想过石碑其实不属于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埃及的异族统治者们,不管是罗马人、土耳其人还是英国人,都随意地处置埃及历史遗产。埃及已被异族统治了两千年,一九五二年,纳赛尔终于成为埃及自法老时代之后的第一位本土统治者。

石碑被带回大英博物馆后立刻进行了公开展览。全世界的学者都能参观,文字的抄本与拓本也一并公之于世。欧洲学者立即着手破译神秘的象形文字。石碑上的希腊文每个学者都能读懂,这被认为是破译的关键。但没人取得任何进展。直到一位聪颖博学的英国学者托马斯·杨发现一组在石碑上反复出现的象形文字代表了一个王室姓氏的发音——托勒密。这使得研究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但他也没能成功破译所有文字。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商博良其后发现,所有的象形文字都是既象形又表音的。这种文字也记录下了埃及语的发音。例如,在石碑上象形文字的最后一行,先有三个符号代表了“石板”(埃及文为“ahaj”)一词的发音,紧接其后的第四个符号则描画了石碑原本的样子:一块有圆顶的方形石板。音与意便以这种方式结合起来。

一八二二年,商博良完成了全部的破译工作。自此,人们便能阅读一切古埃及文物上的文字,包括雕像、纪念碑、木乃伊和莎草纸文献。

罗塞塔石碑制作之时,埃及已被希腊统治了一百余年,之后,托勒密王朝的统治又延续了一百五十年,最终在艳后克里奥佩特拉七世手中声名狼藉地结束。她先后色诱了恺撒大帝与马克·安东尼。在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死后,埃及被奥古斯都占领。托勒密埃及成了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yfowm/1708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