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古典时期

博物思史——帕台农雕像:半人马与拉庇泰人

历史大观园 古典时期 2020-07-01 20:05:55 0

大理石浮雕,来自希腊雅典帕台农神庙

约公元前四四○年

一八○○年左右,驻奥斯曼帝国的英国大使埃尔金伯爵从雅典帕台农神庙遗址带走了一些石雕,几年后在伦敦进行了公开展览。对大多数西欧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希腊雕刻,不由被它们的魅力深深折服。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些被称为埃尔金大理石雕的艺术品,其艺术特色被淡化,更多地成为政治争端的焦点。对今天的大部分人来说,提到大英博物馆的帕台农雕像,只会想到一个问题:它们该保存在伦敦还是雅典?希腊政府坚持认为它们应归还雅典,但大英博物馆的理事们则认为应留在伦敦,因其属于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双方各执一词,辩论十分激烈。但本文的关注点却与他们不同。我只想特别关注其中的一幅雕像,探讨在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它在制作与观赏它的人眼中有何意义。

帕台农雕像表现了一个由神、英雄与凡人组成的雅典,日常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的场景穿插在一起,是世上最动人、最振奋人心的一组雕刻。它们早已深入人心,极大地塑造了欧洲人的思维,因此很难再去了解它们最初产生的影响。但在制作之初,它们对人类,尤其是对雅典人来说,不管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一定都是种全新的意义阐释。它们是空前的新型视觉语言,是至高无上的成就。雅典大学古典考古学教授奥尔加·帕拉吉亚教授描述道:

这种新风格是要在人物形体、动作与服装之间创造出新的平衡……它创造了完美的人体比例。其关键点在于和谐与平衡。这是帕台农雕像魅力永恒的原因,因为由此创造出的人物形象确实是不朽的。

博物思史——帕台农雕像:半人马与拉庇泰人

但事实上,雕像制作于一个特定的时期,目的也很明确。它们概括表现了当时社会的自我认知。帕台农是一座献给雅典娜·帕台农女神(意为雅典娜处女神)的神庙,建于雅典市中心的石头城堡——卫城之上,中央大厅有雅典娜的巨大雕像,用象牙与黄金制成。石雕则无处不在。

在建筑物四面柱子的顶端,环绕着九十二幅系列方形石雕,被称为排档间饰,只要靠近神庙便清晰可见。如建筑物中的其他雕像一样,它们也曾被饰以艳丽的红、蓝、金色,而如今,颜色都已褪去。我挑选的雕像便是其中之一,我想通过它来讲述公元前四四○年的雅典。

这些排档间饰都与战争有关——奥林匹亚众神与巨人的战争,雅典人与亚马孙女战士的战争,以及本文将要讲述的半人马与拉庇泰人的战争。雕像中的形象几乎都彼此独立,人像高达一米。半人马正在攻击传说中的希腊民族拉庇泰人。故事里说,在拉庇泰国王的婚宴上,人们犯了个错误,让半人马喝醉了酒。烂醉的半人马企图强奸妇女,他们的首领则想掠走新娘。一场恶战由此展开,拉庇泰人,也就是希腊人,赢得了最终胜利,战胜了半人马。

本节中的这幅雕像尤为动人:只有两个角色,其中,半人马摆出胜利者的姿态,正要踏向倒地挣扎的拉庇泰人。如众多的帕台农浮雕一样,这幅浮雕也已毁损,如今,我们无法看清垂死的拉庇泰人脸上的表情,也看不清半人马凶狠的眼神,但这无损于这幅雕像的动人魅力。然而,这图案究竟代表了什么意思?我们又如何从中了解当时的雅典城邦呢?

这些雕像无疑是在以一种神话的方式讲述当时现实中发生的英雄事迹。在雕像制作者的父辈生活的时期,由于波斯入侵希腊本土,像雅典这样原本处于激烈斗争中的城邦不得不团结一致,抵御外敌。在排档间饰上,我们看到希腊人大战半人马,这场神话中的战役代表了现实中希腊与波斯间的战争。剑桥大学的古典学者玛丽·彼尔德这样解释雕像在当时所代表的意义:

在古希腊人的世界里,凡事都通过争斗来解决。输赢决定一切。希腊人在世界上为自己定位的方式之一,就是将“敌人”及“他者”都视作“非人”。这便是他们与自己征服或痛恨的人之间的关系。帕台农神庙的雕像展示了表现敌人的“他者性”的不同方式。对这些排档间饰最好的一种诠释,便是将英勇的战斗视为确保秩序的必然手段。其中有一部分我们很容易感到认同:我们不愿意生活在半人马的世界,我们希望生活在希腊的世界,雅典的世界。

对雅典人而言,“半人马”的世界还不只是波斯帝国,也包括了其他敌对的希腊城邦,尤其是斯巴达,他们与雅典频繁开战。排档间饰上与半人马的战争成为一种永恒的战斗的象征。对雅典人而言,每个文明的城邦都需要战斗。理智的人们需要不断抗争野蛮的非理性。将对手非人化是条危险的路,但如果你要发动战争,这会成为极佳的民众动员令。它所传达的信息是:要想避免混乱,就一直要用理性去战胜非理性。

而我之所以挑选了这幅浮雕,是因为它传达了一个令人痛苦的信息,即以短期而论,理性并非总能获胜。为保卫理性规范的城邦,有的公民会献出自己的生命。然而,雕像上垂死的人形表现得如此苦痛,剧烈的战斗又被刻画得如此协调——这也正是雕像具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的原因所在——以至于取得最后胜利的并非趾高气扬的半兽人,而是能把冲突转化为美的雅典艺术家。这件雕像仿佛在告诉我们,从长远来看,智慧与理性二者本身便能创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事物。这不仅是政治上的胜利,也是艺术与智慧的胜利。

这是雅典人的视角。那希腊其他城邦的居民又是如何看待帕台农神庙的呢?你也许会认为,帕台农名为神庙,一定是个祭祀与祈祷的所在。但事实上这里成了雅典的金库:希波战争的军费来源。后来军费变成保护费,雅典以老大自居,要求希腊的其他城邦向它缴纳费用,强迫它们成为不断壮大的雅典海上帝国的附庸。其中一大笔钱被雅典用于修建卫城。玛丽·彼尔德告诉我们,雅典以外的希腊人是这么看待帕台农的:

帕台农神庙是那种让人想往上吐口水,如果可能的话还要踢上一脚的建筑物。如果你是雅典的附属城邦之一,它就是你屈从的标志。神庙修建时,雅典城内反对的声音很大,认为不能这样挥霍钱财。还说它把雅典城装扮得像个妓女。这样的描述今人恐怕很难理解,因为在我们眼里,帕台农雕像深具朴素之美,很难令人联想到淫邪。被我们视为古典美基准的物品,曾被人视为粗俗,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但在当时,对一些人来说的确如此。

帕台农神庙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意义。继作为雅典娜处女神的神庙之后,它在好几个世纪内都是天主教圣母马利亚的教堂,其后又成为清真寺。十八世纪末,它成为土耳其治下孱弱的雅典城的一堆废墟。但在十九世纪的二十至三十年代,希腊人赢得了独立,他们的欧洲同盟给他们安排了一位德国统治者。新国家需要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奥尔加·帕拉吉亚说道:

希腊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获得了新生。当时的国王是来自巴伐利亚的德国人。德国人决定重建伯里克利的雅典。在我看来,这一决定开启了新的希腊王国对帕台农的长久认同。我们从一八三四年开始重建帕台农,我相信这一工作永远不会结束!我们将不断恢复、重新定义作为希腊象征的帕台农。德国人在一八三四年播下了十分珍贵的种子。

因此,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这座伟大的建筑获得了崭新的含义。它不只是一个古老城市的自我认知,也是新的现代国家的象征。通过自一八一七年便陈列在大英博物馆的帕台农雕像,这一象征更是为欧洲所有受过教育的人所熟知。

近代欧洲史的一个关键点是,许多国家都希望通过历史上的某一特定时期,定义并加强现代的国家认同。在最近约一百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爱尔兰、苏格兰及威尔士人,都想把自己视为一个曾活跃在北欧的民族的后代。这一民族的兴盛期与雅典人修建帕台农神庙的时期大致相同。这一群两千五百年前的欧洲人,被希腊人视为野蛮人而遭驱逐的欧洲人,将是我们下一节的焦点。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yfowm/1707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