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古典时期

博物思史——阿育王柱

历史大观园 古典时期 2020-07-01 20:06:06 0

曾树立于印度北方邦密拉特城的石柱碎片

约公元前二三八年

约两千年前的几个欧亚强国,其文化遗产影响人类至今。他们确立了有关如何正确治理国家,如何树立君主形象,以及如何运用自身权力的基本政治概念。同时也让我们了解统治者如何改变人民的思维。印度的阿育王接掌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而其思想开启了一个悠久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圣雄甘地,并活跃至今。这是一种多元并存、仁慈与非暴力的治国方针。本节将要介绍的文物便包含了这些思想。这是一块砂岩碎片,大小如同大型的曲面砖,外表虽不起眼,却能让我们了解世界史上的一位伟人。石头上刻着两行纤细的圆形文字,曾被称为“大头针文”。它们是两行原本刻在大型圆柱上的更长的文字的片段,原柱高达九米,直径约一米。

阿育王的整个帝国境内都树立着这样的石柱。它们是伟大的建筑物,通常树在主干道旁或城市中心,如同今日树在城市广场上的大型公共雕塑。但这些石柱与我们在欧洲常见的古典石柱不同,它们没有底座,却有莲花座的柱顶。最有名的一种阿育王石柱顶端有四只向外蹲踞的狮子——狮子至今仍是印度的象征之一。本文中碎片所属的石柱原树立于德里北边的密拉特城,在十八世纪早期莫卧儿王朝的一次宫殿爆炸中被毁坏。但很多类似的石柱仍得以留存。阿育王的帝国覆盖了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而石柱遍布整个帝国。

博物思史——阿育王柱

石柱是一种广播系统,阿育王的公告或法令雕刻其上,通过这种方式传播到整个印度,甚至印度之外。我们现在知道,石柱上有七条主要法敕,本文的碎片属于第六条,意在宣示阿育王的仁政惠及国内的各个宗派与各个阶级:

朕思虑如何造福百姓,不唯朕之亲属及首都居民,要边疆百姓亦能蒙受恩泽。朕对全体臣民一视同仁,对各个阶层同等关怀,并为诸教敬奉祭品。但朕仍以亲身探访百姓疾苦为首要责任。

当时大多数百姓都不识字,这些内容一定是有人念给他们听的。阿育王的法敕不只令他们感到欢欣,同时也令他们松了一大口气。阿育王并非一直关心百姓福祉。登基之初,他并非一个温和慷慨的哲学家,而是个莽撞冲动的年轻人,紧跟着祖父旃陀罗笈多的军事扩张步伐。旃陀罗笈多多年征战,建立了伟大的孔雀王朝,西至现代阿富汗的坎大哈,东抵孟加拉,囊括了现代印度的绝大部分领土,是印度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王朝。

公元前二六八年,经过激烈的争斗,阿育王夺得了王位。据佛教文献记载,阿育王为王位“杀了九十九个兄弟”,这应该只是一种比喻,但的确有许多兄弟遭到杀害。这份文献还记载着,在皈依佛教之前,阿育王放纵、轻浮、暴虐。登基后,他继续征战以求占领整个印度次大陆,入侵了当时独立的羯陵伽国——今印度东海岸的奥里萨邦。这是一场野蛮残暴的战争,让阿育王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从那以后,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遵从“教法(达摩)”,教法要求信徒遵从教规,度过无私、虔诚、尽责、品德高尚与德行端庄的一生。锡克教、耆那教和印度教都有“教法”,而阿育王遵从的是佛法。在一道法敕中,他公开做了忏悔,描述了自己的转变:

天佑王在位第八年时征服了羯陵伽,俘虏十五万,杀戮十万,另有数倍于此的人死于战火。战争一结束,王便潜心学习佛法。

征服了羯陵伽的天佑王如今陷入懊悔之中。因战争让无数人失去生命,流离失所。

自此阿育王开始弥补过失,亲近子民。为此,他没有使用后来成为王朝官方语言的梵文来书写法敕,而是采用了人民日常使用的当地方言。

皈依佛教后,阿育王不再把战争当成国策,而是坚持施行仁政,解决世界上的问题。佛教的思想启发了他,他的儿子成为第一个前往斯里兰卡传教的僧人,但他并没有强行让全国信奉佛教,从某种特别的意义上说,他治下的帝国是一个世俗国家。诺贝尔奖得主,印度经济学家、哲学家阿马蒂亚·森这样评价:

国家必须与一切宗教都保持距离。佛教没有成为国教,其他所有宗教都必须得到包容与尊重。在印度,政教分离并不意味着“政治事务不涉宗教”,而是“对所有宗教一视同仁”。

宗教自由、战胜自我、官民沟通、男女均享有人权、重视教育与卫生,这些都是阿育王曾在帝国推行的观点,也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今天,在印度次大陆,仍有一个信奉佛教的小国——不丹,位于印度北部和中国之间。迈克尔·拉特兰是不丹驻英国领事,也是不丹前任国王的老师。我询问他阿育王的理念如何在一个现代佛教国家施行,他先援引了一段话来回答我:

“在我的国家里,我不会像国王一样统治你,而会像父母一样保护你,像兄弟一样关心你,像儿子一样侍奉你。”这段话听起来就像出自阿育王本人之口,但其实是二○○八年二十七岁的不丹第五代国王登基演讲的片段。我曾有幸担任第四代国王的老师,他一直住在一间小木屋里,没有任何一国之君的排场。他大概是唯一一位劝导百姓拿走他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制的君王。第四代国王还创造了“国民幸福总值”的概念,与“国民生产总值”形成对比。国民的幸福与满足比领土扩张更重要,我想阿育王也会认同这一观点。第五代国王也严格遵守佛教关于君主的戒律。

阿育王镌刻在石柱上的政治与道德哲学开启了宗教自由、非暴力抗争与追寻幸福的传统,影响了此后的印度政治理念。但遗憾的是,他仁慈的帝国在他死后未能持久,令人不禁想问,崇高的政治理想是否敌不过现实政治的残酷?但他的想法确实深切地影响了他的臣民及其后代。甘地与尼赫鲁都是他的追随者。有关他的信息甚至出现在了现代货币上。印度的每一张钞票上都绘有甘地头像,面对着阿育王石柱上的四只狮子。这位印度独立的领导人一直敬仰着阿育王。但阿马蒂亚·森指出,阿育王的影响力波及更远,整个印度次大陆都将他视为启蒙者与政治典范:

在独立运动时期,印度人特别强调阿育王的民主与政教分离观念。此外,他在中国、日本、韩国、泰国和斯里兰卡都广受尊敬。他是整个亚洲的偶像。

下一节我将介绍另一种碑文,以及另一位与宗教关系密切的统治者。但那宗教现已消亡,这位统治者对后世也没有什么影响力——事实上,他一直都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君王。但这块碑石却是整个大英博物馆,乃至整个世界上最著名的文物之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yfowm/1708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