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中东史——产油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7-27 10:07:22 0


在海湾八国中,两伊与半岛六国(属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发展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别。

首先,自然环境。产油国的共同特点是耕地稀少、雨量不丰,但两伊要好一些。因此,六国经济以游牧、采珠、渔业、造船和航海业为主,而伊朗和伊拉克经济以农牧业为主。

其次,除油气外,产油国的其他矿物资源较为贫乏,而伊朗是中东产油国中仅有的拥有多种矿物资源的国家。两伊也拥有较多的人口和熟练劳动力,而海湾国家人口少、素质差。

最后,八国早期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相比于半岛各酋长国,两伊的发展基础要好得多。

产油国战后的经济发展可以大体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稳定政治经济形势、加强中央集权、实施国家干预经济和初步的发展时期(1945-1958年)。

第一个重大步骤是战后,各国致力于稳定政治经济形势,加强中央集权,建立现代内阁制和庞大的官僚机构,确立现代预算制度和财会制度,发行国家货币。

在沙特,1953年伊本·沙特去世前不久,原汉志代表会议改组为大臣会议,其管辖权由汉志扩大到整个王国。在科威特和海湾各酋长国,行政机构的建立是在殖民地时期开始的,并受到宗主国的强烈影响。此外,产油国政府也致力于在内阁中创立负责经济发展的部门,如石油部、国民经济部、计划部、农业部、工业部、教育部、卫生部等;建立正规的预算制度和会计制度;确立本国的货币;发展官僚机构,等等。

第二个重大步骤是由国家尝试控制主要的经济资源,尤其是石油,对外资、买办大资本实行限制,确立国家主义的发展政策。

首先,产油国逐步加强了国家对石油资源和油价的控制。1950年,沙特与阿美石油公司达成利润对半分成的协议,后为他国效法;与市场价格脱钩的石油标价制度的确立也大幅度增加了各国的石油收入。沙特的石油收入因此从过去公司纯利的10%~20%上升到60%。石油国有化最早开始于50年代的伊朗,但未成功。

海湾国家在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产油国经济。以沙特为例,1944年以前,政府的年石油收入不超过400万美元,而1955年高达3408万美元。在1947-1948财年中,石油收入已占预算总收入的65.2%;而且1948年以后沙特外贸开始出现长期顺差。

国家独立前后,外资和买办资本在中东的金融、外贸、制造业、公用事业、采矿、农产品加工、运输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买办资本中主要是一些在民族、教派、地区起源上与统治精英不同的阶层(如犹太人、基督徒、希腊人等),从而大大加深了双方的隔阂。1950年,伊拉克政府允许犹太人离境,国内的犹太商人均前往以色列。

在中东,除了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样的背景外,资产阶级的“异质性”及其破坏国家政策的行为、石油美元大量涌入国库、阿以战争引发的驱逐犹太人运动等,都是促成中东国家对外资和买办大资本展开国有化的独特原因。

第三个重大步骤是制定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发展。1949年,沙特政府宣布了四年发展计划,其投资大半用于交通运输。伊拉克于1951-1955年间共实施了四个发展计划,其中农业占总费用的33%~45%。在尚未独立的阿联酋,英国人帮助实施了最初的发展计划。

在农业中,封建土地制是妨碍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伊拉克,为了缓和土地问题,政府向农民分配了210万杜诺姆土地(1杜诺姆=3.75亩)。但是,占农村人口不到1%的大地主仍拥有55%的耕地。

但是,这一时期私人资本尤其是外国石油公司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沙特于1951年建成连接利雅得与达曼的铁路,全长565公里;沥青公路从1950-1951年度的45公里猛增至1959-1960年度的1660公里,而这主要是由阿美石油公司完成的。公司也于1945年建成了该国第一座炼油厂。

在一些落后国家,现代教育也正式开始了:卡塔尔,1951年;阿联酋,1953年;阿曼,60年代。在科威特,政府早在1955年即率先免除个人税收,并确立了免费教育、医疗和水电补贴的方针,甚至部分惠及外籍劳工。

第二阶段,进行社会经济改革、促进国家干预经济和经济发展时期(1958-1973年)。

本阶段以伊拉克共和制革命为开始标志,发展的主要特点为:

第一,继续建立民族国家的进程,确立有利于现代化的开明的领导力量和意识形态。

1961年,英国承认科威特独立。1971年,巴林、卡塔尔和阿联酋建国。在伊拉克,1958年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在沙特,费萨尔亲王于1964年出任国王,确保了现代化的进行。在阿曼,赛义德素丹开始了初步的改革,而1970年卡布斯继位大大推动了阿曼的现代化进程。

具有新思想的领导层提出了有利于现代化的开明的意识形态。伊拉克的复兴社会主义、沙特的“伊斯兰现代化”模式和伊朗的“白色革命”代表了产油国现代化的三大类型。其他国家则介于沙特和伊朗之间。总之,现代化成为所有产油国的共同目标,而有关思想成为这些国家统一国民认识,促进国家统一和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

第二,进行以国有化和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经济改革,打击敌视政府政策的传统的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

伊拉克1958年革命后,私人资本即从工业中大量撤资,蓄意制造消费品匮乏。1964年5月以后,商人们开始了新一轮投机、资本外逃和商品短缺。阿里夫政府即于7月宣布,对所有银行、保险业、进出口公司和大多数工业进行国有化,私营企业仅限于小型工业、零售业和运输业。

1958年后伊拉克也开始了土改。政府规定土地最高限额为1 000杜诺姆水浇地或2 000杜诺姆旱地。同时,政府还要求农民成立合作社。截至1971年,有地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90%,到1974年,全国已有合作社1386个,集体农场72个。

然而,由于政府缺乏行政技术人员、官僚的低效率、缺少公路、水坝和储藏设施,以及地主对合作社和水源的控制,土改的成效不明显。

海湾六国未进行土改,但向农牧民提供了一些国有荒地。1968-1979年,沙特共分配土地42.5万公顷;到1969-1970年度,全国成立了39个合作社,参加人员1.7万多。

第三,积极收回石油资源主权,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宣告成立,成员包括伊拉克、沙特、科威特、伊朗和委内瑞拉。1968年,阿拉伯产油国成立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欧佩克的建立大大推动了收回石油资源主权的斗争。

首先,产油国于1964年迫使石油公司同意将占标价12.5%的矿区使用费经费化。

其次,欧佩克于70年代初通过与西方石油公司签订协定,把石油税从标价的50%提至55%,把标价先后提高8.49%和11.9%。

再次,部分收回资源主权。1972年,石油公司与海湾五国签订协议,确定五国在1973年参股25%,到1983年达到51%。同年,伊拉克率先把伊拉克石油公司的北部油田国有化。1973年,伊朗把国际石油财团的资产收归国有。

第四,积极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加大投资规模,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这一时期,各国普遍制定了发展计划,但投资重点各有不同。伊拉克于1959-1980年实施了五个发展计划,其中农业占总投资的12.7%~25.2%,而工业的比例迅速从12.4%增长到30.3%。1966-1973年,阿曼、科威特、沙特和卡塔尔等国也先后开始实施发展计划。不过,半岛国家重视的仍是基础设施,后者在沙特和阿布扎比的“一五”计划中分别占到50.3%和1/4。

投资规模明显扩大是本阶段发展计划的另一个特征。伊拉克1951-1952至1960-1961年度的发展计划总投资为9.6亿伊拉克第纳尔,而1959-1960至1969-1970年度增长到15.217亿第纳尔。

在收回资源主权的同时,各国也努力建立本国的石油工业。沙特于1962年成立了石油矿业总局,负责石油和非石油矿产的生产、储运、销售、加工和发电等。在这一时期,各国的石油生产有了大幅度增长。从表15-1可以看出,沙特、科威特和伊朗产量最高,并且增长迅速;阿联酋、卡塔尔也很快,而伊拉克和阿曼则较慢,其原因与所在国的西方石油公司或政府的政策等有关。巴林在前期的稳定增长之后,从70年代起减产,因为储量有限。

表15-1 1960-1977年中东产油国石油产量的增长

中东史——产油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包括叙利亚和土耳其。

资料来源:《第三世界石油斗争》,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528-529页。

除了原油生产外,各国也大力发展石油下游产业和非石油工业。伊拉克在1958年以后,制造业发展大大加速;1960-1979年,工业产值从5440万伊拉克第纳尔增长到5.04亿第纳尔,年平均增长12.4%。

半岛国家发展的重点是电力等基础工业、炼油和进口替代性质的食品、水泥和化学工业。在沙特,1962年和1964年分别颁布了民族工业保护条例和外国资本投资条例。科威特于1964年成立了石化工业公司,而石油资源不足的巴林炼油业除本国原油外,还能加工沙特的部分原油。

在农业方面,伊拉克在1958年以后,尽管进行了土改,农业的技术装备也不断改进,但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并无增长。农业的不振促成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沙特通过1965年创办的农业发展银行提供农用资金,并大力兴修水利,兴办示范农场、社区发展中心和合作社,向农民传授现代技术。

各国的基础设施有了长足的发展。沙特到1970-1971年度,沥青公路的总长度增长至8759公里。国内的汽车总数到1969-1970年度猛增至174869辆。到1968年,沙特已拥有3个国际机场、19个国内机场。

产油国的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在沙特,1960-1961至1970-1971年度,小学生人数从104203人猛增到369803人,初中生人数从7875人增加到62253人。

经济的发展使外籍劳工在产油国的人数逐渐增长,而阿曼的海外侨民开始回归。70年代初,外籍人口已占巴林总人口的17.5%(1971年),卡塔尔总人口的60%(1970年)。

第三阶段,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大发展时期(1973-1982年)。

本阶段以石油价格的上涨为标志,发展的主要特点为:

第一,以十月战争为契机,全面收回石油资源主权。

1973年10月6日,十月战争爆发。17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实行减产、禁运、提价和国有化四项措施。之后,阿拉伯产油国分别减产10%或者更多,并对美国及荷兰实行禁运。此前的10月16日,海湾国家单方面宣布提高标价70%。12月底,欧佩克决定自1974年1月1日起再次提高标价120%,阿拉伯轻油每桶达11.651美元。西方国家垄断油价的历史从此结束了。

十月战争后石油斗争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收回资源主权的运动取得全面胜利。1975-1977年,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和迪拜的石油业全部实现国有化,沙特签订了接管阿美公司全部股份的协议,阿布扎比则签订了增股至60%的协议。

第二,维护油价的斗争。欧佩克于1974年决定把矿区使用费率和石油税率分别提至16.7%和65.66%。到1979年4月,每桶标准原油的价格达到14.546美元。1978年,伊朗革命和随后两伊战争爆发使世界石油供应出现严重短缺,欧佩克随即连续大幅度提价。到1981年1月,每桶石油的价格高达36~40美元,西方称之为“第二次能源危机”。

表15-2 1965-1982年中东产油国石油收入的增长

中东史——产油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资料来源:Saad Eddin Ibrahim,The New Arab Social Order:A Study ofthe Social Im-pact ofOil Wealth,Westview Press,1982,p.31;Alan Richards and Waterbury,A Politi-cal Economy ofthe Middle East:State,Class,and Economic Development,Westview Press,1990,p.66;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1964-65(p.43),1983-1984(p.101).

第三,以巨额石油收入为基础,展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建设。

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方式看,产油国可分为三类:

(1)伊朗和伊拉克。其发展计划开支迅速增加。伊拉克1970-1974年发展计划的开支为19.32亿第纳尔,而1975-1980年发展计划达到了162.696亿第纳尔。两伊投资的范围较为广泛,涉及工业、基础设施、农业、文教卫生等各个领域,而工业中涉及门类较多,农业则问题较多。此外,两伊在1980年以后进入战争状态,经济严重停滞。

(2)沙特。其发展计划开支的增加同样惊人,“一五”(1970-1975)、“二五”(1975-1980)、“三五”(1980-1985)计划的实际投资额分别为239.5亿、5578.2亿和12090亿里亚尔。其分布领域也较广,但工业领域主要涉及炼油和石化,另外农业发展较好。

(3)五个海湾酋长国。五国规模和市场最小,多缺乏耕地;阿曼发展较迟,而巴林石油资源也很有限。最初,其基于出口的工业化战略遇到了重重困难。从70年代后期开始,它们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了新的各具特点的发展战略。

下面分析一下各国不同部门的发展情况。

在石油生产方面,沙特、伊拉克、阿联酋、阿曼继续增长,科威特、卡塔尔、巴林、伊朗则开始下降,因为油价的上升足以弥补产量的下降。沙特于1977年成为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到1985年,其炼油能力达80万桶/日。卡塔尔则主要发展天然气工业。六国的石化工业主要生产化肥、甲醇、乙烷、乙烯、硫磺和塑料等产品。上述工业的建立改变了海湾国家单纯出口原油的局面。

在非石油制造业方面,各国普遍鼓励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建立工业区,将冶金、电力、海水淡化、水泥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半岛六国建立了冶金、机械、水泥等重工业和食品、纺织、火柴、造纸、肥皂、家具等轻工业。沙特发展起钢铁和炼铝工业,并利用进口部件组装汽车、拖拉机和空调器等,它的水泥生产已能基本自给。

在基础设施方面,到70年代后期,许多国家已拥有堪与西方媲美的优良的基础设施。阿曼1980年的公路长度达到21147公里。各国还新建了一批现代化机场和港口,以及大型海水淡化、发电综合设施,其中科威特拥有世界最大的海水淡化厂。

在农业方面,各国政府继续发展水利设施,扩大耕地面积。截至1979年,沙特共建成33座水坝。1971-1976年,沙特的耕地增加30%。到70年代末,沙特已建成16个牛奶场、158个肉鸡场和118个产蛋场,其小麦出口到1987年高达170万吨。但由于各种原因,六国的许多农产品仍无法自给,只有乳肉、禽蛋和蔬菜的自给率较高,个别国家甚至有出口。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也是海湾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其中金融业尤其突出。海湾国家纷纷把盈余的石油资金(即石油美元)存入发达国家的银行,以后又改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进行直接投资。1977年,沙特的海外资产达680亿美元,伊朗为220亿美元,伊拉克70亿美元,科威特310亿美元,阿联酋160亿美元,卡塔尔50亿美元。海湾国家由此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大国。70年代末,巴林取消外汇管制,吸引了大批外国银行,迅速发展成为波斯湾的金融中心。在科威特,海外投资收入成为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收入。此外,产油国也向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国家等提供大量外援和投资。

过境贸易在海湾地区的服务业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阿联酋的迪拜。它发展成为海湾规模最大的过境贸易海港,1983年过境贸易总额超过10亿美元。

外籍劳工的人数增长迅猛。1975年,在六国的外籍劳工总数达到171.97万人,他们在沙特就业人数中已占43.0%,巴林为39.6%,科威特69.4%,卡塔尔81.1%,阿联酋84.8%,阿曼34.0%,总平均为48.7%。这些移民主要来自阿拉伯国家,17.6%来自亚洲国家,2.1%来自西方国家。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海湾国家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量投资,教育的发展迅猛。

战后海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惊人。1960-1975年,伊朗的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5%,沙特为10.2%。1979年海湾国家的人均GNP为:伊拉克1602美元(1977年),伊朗2344美元,阿曼2520美元,沙特4980美元,巴林3790美元,卡塔尔11670美元,科威特12700美元,阿联酋14420美元。

第四阶段,经济调整时期(1982-1999年)。

80年代初石油大幅度跌价,使中东产油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1981年相比,1985年沙特石油收入减少65%。90年代中期以后,油价继续低迷。许多国家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经济发展项目受到影响,80-90年代经济增长已低于中东非产油国。各产油国政府采取了下述调整措施:

第一,根据石油收入的增减调整预算规模。如沙特“四五”计划(1986-1990)总投资为2770亿美元,比“三五”计划减少230亿美元。在预算中,行政、国防、补贴、福利开支和基建投资都大幅度降低了。但在石油价格回升后,许多产油国又纷纷增加预算开支,维持经济增长率,沙特“五五”计划(1990-1995)投资就高达1万亿美元。

第二,大力发展制造业、农业、贸易和金融业等部门,加强经济多样化。到90年代末,沙特非石油制造业在GNP中占到9.4%,阿联酋为11.2%。同时,各国对石油下游工业也大力投资。截至1996年底,海湾六国原油年加工能力上升为2.34亿吨。不过,六国对采油和天然气开采、液化也进行了大量投资。在农业方面,沙特从粮食进口转为出口,1987年出口小麦170万吨。阿联酋则主要发展贸易和过境贸易,1996年其非石油出口和再出口已超过石油出口25.9%。同时,迪拜发展成为海湾的转口中心,与世界120多个国家有贸易关系。科威特和巴林则成为海湾地区的金融中心,海湾战争前科威特的人均海外投资和存款居世界第二。此外,旅游业也受到各国的重视,海湾地区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

第三,鼓励私人投资,积极引进外资。1997年,国营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的国有股份下降为49%。到1996年,沙特的GDP中,私人企业的份额已达35%。伊拉克也把一批轻工企业、旅游设施和大型工矿企业出售给私人,80年代后期私企产值已占GNP的1/3以上。在利用外资方面,伊朗近年规定,外资在合资项目中所占份额可超过本国资本,在某些行业中甚至可拥有99%的股份。

第四,推动经济开放和国际化经营。阿联酋除阿布扎比外,其他酋长国绝大多数货物均可自由进口,1993年以前关税仅为1%~3%。在工业发展上,各国积极致力于建立自由区和工业区。如阿联酋共拥有11个工业区;阿曼建立了5个工业区。同时,科威特、阿联酋和卡塔尔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化方面,沙特重新向国外开放了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并在海外投资于石油的提炼、储存和营销。

第五,改革福利体系。各国逐步减少政府对水电、住房、医疗、汽油的财政补贴,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元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改革金融体系。各国银行加强联合和扩张,向投资银行和消费信贷银行转变。一些大银行多与国外大银行有合资项目,通过联合、设立分支机构或兼并、收购进入地区市场。许多银行在共同基金的管理上取得进展,并制定了扩大小额贷款的战略。各国也通过发展证券市场来吸引私人资金,促进私有化,并允许外资进入股票市场。

第七,积极培养本国职工,减少对外劳依赖。沙特提出在“四五”计划期间裁减60万外籍劳工,同时使本国公民在劳动力中的比例由40%上升到50%。但到1990年,沙特外籍劳动力仍占66.7%。阿联酋在世纪末制定的计划中,要求到2015年本国人就业比率达到12.7%(世纪末为10%)。

第五阶段,经济进一步调整时期(1999年至今)。

从1999年开始,国际石油重新进入上涨轨道,每桶油的价格从当年的最低不到10美元曲折上升,2007年起一路飙升到2008年7月14日的147.27美元历史高点,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结束了这个繁荣时期。从2008年开始,油价再次下跌,此后一直处于波动中。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海湾国家的金融改革进程,危机的直接影响主要反映在如下方面:①主权基金大幅缩水;②股市受挫,市值缩水;③银行业出现亏损和收入下降,银行的外汇资产蒸发。

从总体上看,产油国的经济政策与前一阶段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同时也有新的特点:

第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多样化。沙特在红海外兴建“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它包括了工业、金融、教育、旅游和住宅区等。2011年1月,沙特工业城管理局拟议中的工业城扩建计划筹划新建30座工业城。阿联酋大力发展水泥、炼铝、塑料制品、建材、服装、食品加工等工业,巴林在铝业领域继续投资,阿曼积极发展天然气上下游产业,包括液化天然气、尿素、液胺及肥料工业,以及炼铝、海水淡化及发电产业等。海湾国家还积极投资旅游业和饭店业。2009年,阿联酋非石油产业对GDP的贡献达到71%,创造了历史纪录。2008年,巴林的非石油产品占到该国出口总额的73%。

第二,大力推动私有化。2000年,沙特政府开始对长期拖延的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它曾经名列中东最大的航空公司)进行私有化。到2003年,沙航的收入增加了一倍。2001年6月,沙特政府在电信市场引入外资和竞争,从而打破了沙特电信公司持续多年的垄断。同时,政府建立了沙特通信委员会,其职责是授予经营许可证、监管电信和互联网服务以及其他媒体、鼓励投资信息技术服务。2003年7月,该委员会通过了解除对通信市场管制的条例。沙特还致力于推动海水淡化、港口和银行等行业的民营化。

第三,改善商业环境,推进商业自由化。具体措施包括:

(1)减免税收。2001年5月,沙特将关税税率从现行的12%降至5%。从2010年1月1日起,阿联酋把企业收入的所得税从35%降到10%。

(2)提供各种政策优惠。阿联酋在融资、采购、水电价格和进出口方面提供了便利。

(3)扩大产业准入。阿曼允许私企经营与大众有关的事业,如发电、电信等。科威特通过法案,除石油、天然气、医疗及教育部门以外的其他国营部门均对民营开放。

(4)增加扶持私营经济的投入。2010年上半年,阿曼有关投入猛增51.1%。

(5)简化创业手续。沙特下调了开办公司的注册资金,压缩了有关手续和所需时间。沙特投资署设立了单一窗口,并规定受理投资人申请30日内通知审核结果。由于上述措施,2008-2011年,沙特商业环境的全球排名从第38位一跃提升到第13位,阿联酋也从第77位提升到33位。

第四,加强吸引外资。第一大措施涉及外资的监管环境与国际接轨。2000年4月,沙特通过了新的外资投资法,同时成立了外国投资总局(CIA)。

该法案的以下内容打破了过去的一系列禁忌:①外商可建立独资企业;②外商可在除两大圣地以外的地区购买房地产,用于经营或雇员宿舍;③外商可担任本人及外籍雇员的担保人;④获得许可证的投资项目享有与沙特本国企业同等的优待。

此外,沙特规定外国公司及个人可自由汇入、汇出投资所需资金及合法所得。第二大措施是对外资开放大部分行业。沙特的石油、公共事业、金融、保险、教育、电讯、商业和基础设施等行业已逐步开放。

第五,加强开发石油、非石油矿藏。开发石油的主要是伊拉克,因为伊拉克战争后国际制裁逐步结束,石油业得以引进外资。2003年,伊拉克的石油日产量仅为不到150万桶,2015年恢复到410万桶。海合会国家则大力开发天然气和非石油矿藏。1999年12月,位于沙特胡富夫的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厂投产。2000年,沙特宣布全方位开放天然气能源领域。2001年4月,沙特国有矿产公司宣布在该国北部发现了一个储量4亿吨、居世界首位的优质磷酸盐矿。

第六,加强主权财富基金的使用。海湾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早在1953年就出现了,但真正大发展还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它们目前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海合会国家和伊拉克共有15家主权财富基金,其中共有10家是2000年以后成立的,并且15家基金中14家是与油气有关的,而规模最大的SAMA(沙特货币管理局)外汇控股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主权财富基金。2013年12月,上述15家主权财富基金的总资产为20505亿美元,占世界主权财富基金资产总额的33.9%。

第七,发展高科技和环保技术。主要是核能、航空航天技术和新能源等。阿联酋已斥资33亿美元在迪拜建设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太阳能公园,该项目计划于2030年竣工。在阿布扎比,一个完全实现可再生能源供电的马斯达尔生态城已规划建设。根据阿联酋公布的“2050能源计划”,到2050年,阿联酋将努力使清洁能源在该国整体能源结构的比例增加到50%;目前,该国有4台核电机组正在建造,建成后有望为阿联酋提供25%的电力。沙特也计划在2032年前投入建设总发电量达54千兆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其中41千兆瓦来自太阳能。

第八,促进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2001年12月31日,海湾六国签署了《海合会国家经济协议》,由此,六国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建立关税同盟。2003年1月1日启动《海湾国家关税同盟协定》。2011年5月9日举行的海湾国家财长会议宣布,海合会各国争取在2015年1月1日真正实现关税同盟。

(2)建立共同市场。《海合会国家经济协议》规定,海合会各成员国将视其他成员国公民为本国公民,后者在所有经济活动中享受与本国公民同等的待遇。这一举措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启动。

(3)建立货币联盟。2009年6月7日,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四国签署了海湾货币联盟协议。

(4)海关一体化。2011年5月10日,海湾六国的经济与财政大臣达成协议,将争取在2015年1月1日实现六国海关一体化。

第九,加入WTO。这迫使海湾国家开放国内市场,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目前加入该组织的海湾国家有:巴林(1995年),科威特(1995年),阿联酋(1996年),阿曼(2000年),沙特(2005年)。

不能否认,70年代以来中东产油国在经济上确实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它们已摆脱了传统的农牧业经济格局,拥有了发达的基础设施和一定规模的工业,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有大幅度提高,80年代以来在经济调整方面也取得明显成绩。但是,由于原有社会经济条件的落后和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特别是地租性石油收入生产的负面影响,这些国家在许多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并表现出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种种特征。

<meta charset="UTF-8"> 未知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二战后,随着石油的开发,中东产油国进入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同时,石油经济的发展也对相关国家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君主制为主体的产油国,其传统的政治基础是家族政治,主要的社会基础是教俗贵族、农牧民(尤其是与王室关系密切的部落)、与统治集团属同一教派的信众和商人。随着二战后国家的发展,统治集团逐渐调整了对一些原主要的支持者的政策,而扩大了对一般民众的争取。因此,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多数保守的产油国也付出很大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之一是发展教育医疗。

表16-1 1960-1981年中东产油国各层次学生入学率的变化*

中东史——产油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表中数字超过100%的,表明入学者包括留级生等非年龄段的。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文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266-267页。

产油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是重大而突出的,其主要表现如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2829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