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中东史——伊拉克重建的第三阶段(2006.1-2011.2)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7-27 10:07:17 0


2006年1月,官方公布了议会选举的结果。名为“伊拉克和谐阵线”的逊尼派政党联盟获得44个议席,而什叶派的伊拉克团结联盟得票最多,但仍无法单独组阁。伊拉克团结联盟推出贾法里为总理人选,但逊尼派、库尔德党派和世俗派政党均表示反对,美国也担心他无法驾驭武装组织。直到4月下旬联合政府才告组成,另一位号召党领导人努里·马利基出任总理。

2006年5月,新政府宣誓就职。6月,布什飞往巴格达,参加新政府施政方案的发布会。这项新计划目的是改善国内安全,实现全国和解和经济改革。新方案名为“共同行动向前进”,计划增加在巴格达的伊拉克安全部队人数。计划施行6周后即告失败(原定12周)。

2月,位于萨迈拉的什叶派圣地金顶清真寺被炸,爆炸对清真寺造成重大破坏。它标志着伊拉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更加血腥的以教派屠杀为特点的准内战时期。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逊尼派与什叶派展开了相互的仇杀,死亡人数已达千人。教派屠杀加深了教派矛盾,使大批居民逃往本教派居住区。

4月,伊拉克内政部副部长侯赛因·卡迈勒对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说,“在过去的12个月中,伊拉克事实上已发生了未经宣布的内战”。根据联合国的统计,2006年平民死亡人数较上年增长77%。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文指出,死于战乱的伊拉克人超过10万,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开战以来死于战乱的伊拉克人已超过65万。此外,到2007年初,约有200万伊拉克人逃到邻国,逃到国内其他地方的难民有190万。

2007年3月,美国五角大楼公布的一份关于伊拉克安全与稳定的季度评估报告,也首次使用“内战”一词描述伊拉克境内的暴力活动。

报告指出,2006年第四季度是伊战爆发以来驻伊联军、伊安全部队和平民伤亡最为惨重的一个季度,认为“伊拉克局势的某些因素完全可以称为内战,如教派隔阂加深、暴力活动性质转变及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2006年9月,一位西方政治学家指出,伊教派暴力的“烈度已超过1945年以来的大多数内战”。而且,无论是美军还是伊拉克军警对此都无能为力,部分警察甚至直接卷入仇杀,而逊尼派对以什叶派为主的警察也全然缺乏信任。美国对马利基政府感到失望,认为他无法摆脱与萨德尔的联系,从而对什叶派的暗杀小分队采取有力措施。

但对美国也有好消息。2006年6月9日,伊拉克基地组织头目阿布·穆萨·扎卡维在美军对巴古拜发动空袭时被炸死,扎氏以对美军和伊平民发动血腥袭击而著称。

2006年11月5日,伊拉克高等法庭对涉及杜贾尔村案的萨达姆做出判决。法官以反人类罪和故意杀人罪的控罪,判处萨达姆及其同母异父兄弟巴尔赞·提克里提绞刑。12月30日,萨达姆被执行绞刑。

参与审理案件的许多法官和检察官都接受过联合国的培训,经费由美国提供,据说在美国使馆还集中了一批美国律师在幕后指导,这充分显示了美国对审判的影响。

但这两件事均未对反美活动产生大的影响。2005年10月,美国军方和情报部门的评估认为,伊境内反美武装的人数在5000人至2万人之间,伊情报部门则认为伊境内反美武装人数高达20万,其中至少有4万人是核心。

2006年7月,布什与马利基总理制定了一项新安全计划,旨在让更多美军专家协助培训伊安全部队,同时对巴格达周围的美军进行重新部署。10月,美军承认这一行动宣告失败。进入2007年以后,出现了有关伊反美武装与基地组织发生冲突及美国与逊尼派反美武装进行谈判的消息,但迄今为止尚没有明显结果。

另外,伊拉克新军队目前的人数、纪律、装备和训练水平及后勤供应能力都很低,不足以完成维持治安和国防的任务,需要美军的支持。而且,军队中存在不同民族和教派,并受到反美武装的渗透。同时,各政党均有自己的民兵,包括海归派政党,这些民兵控制了他们所在地区的形势。2003年8月以后,联军正式授权各民兵组织负责维持地方治安,从而承认了他们的合法地位。这在事实上削弱了中央权威。

各种情况妨碍了伊拉克的经济重建。伊石油官员透露,2005年,全国各地发生了186起针对石油设施的破坏活动,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2.5亿美元。战前,伊原油日产量为280万桶,而2006年仅有200万桶。到2006年9月,在2003年美国国会批准提供的伊拉克重建资金中,使用的仅有10亿美元(占6%)。

同时,美军于2006年1月2日宣布,在本年最后一笔援助资金到位后,美国政府将不再追加对伊重建的援助。另一方面,已提供的援助经费也被大量挪用。据报道,在美国国会批准向伊提供的184亿美元紧急重建资金中,有56亿美元被挪用于治安等项目。许多完成的项目,因为勘测失败、电力不足、管理不善、公开掠夺和设备闲置而无法使用。此外,还存在着美国公司滥用资金的情况。2006年4月,美国特别总检察官对参与伊重建的公司展开了72项调查。

由于局势持续动荡,民众的生活水平反而低于战前。《纽约时报》2006年2月援引美国参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的报告指出,伊拉克目前的石油生产、电力供应、供水和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比战前更差。目前,伊全国日平均供电不到12小时,住房、供水和医疗都无从保障,半数以上居民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2006年7月,国内的通货膨胀率接近70%。

战争对伊拉克社会也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恶劣的安全环境,学生上学和妇女外出都成问题,大批知识分子出逃,加上其他因素,教育医疗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同时,反美武装的兴起也使保守思想流行,并通过武装组织强加给社会。伊拉克的文物在战争中损失惨重,而战后什叶派控制的政府对前伊斯兰的上古文明缺乏兴趣,使情况更不容乐观。当然,新的环境也确实促进了思想的自由,战后出现了大批新报刊。

正如许多观察家所指出的,伊战改变了地区格局,伊朗是战争最大的受益国。它为伊朗除去了萨达姆这个劲敌,同时,伊朗通过伊拉克的什叶派得以对伊拉克的局势进行控制,以致有人惊呼在战后中东出现了一个“什叶派新月”(包括黎巴嫩的真主党在内)。尽管美国一再指责伊朗和叙利亚在幕后支持伊拉克的反美活动,并进行公开的威胁,但收效不大。

同时,沙特阿拉伯、埃及等逊尼派阿拉伯国家对伊朗在伊拉克的影响十分担忧,有媒体报道沙特曾向伊的逊尼派组织提供援助,而土耳其则对库尔德自治区未来的独立前景备感警惕。因此,伊战使伊拉克成为危及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

到2007年年中,美军阵亡人数达到3705人(CNN公布数据);伤为3.2万人;联军阵亡总人数超过4000人。据美联社报道,4年里美国在伊拉克的开销将近5000(一说为3250)亿美元,除去通货膨胀几乎接近在越南12年的花费。因此,布什和共和党在国内的威望日渐低落。早在2003年10月,反对布什对伊政策的人数已超过支持人数。民主党的支持率相应上升,后者在2006年11月的国会中期选举后一举控制了国会参众两院。

面临巨大压力的布什不得不寻找出路。共和党中期选举失败后,伊战主要策划兼指挥者、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黯然下台,随后罗伯特·盖茨出任国防部长。此前,白宫成立了由前国务卿贝克和民主党议员汉密尔顿共同牵头的“伊拉克研究小组”,探讨摆脱困境的良策。

12月6日,伊拉克研究小组经过数月调研后,提交了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其主张是:①伊政府应扩充军队,承担起保卫国家安全的责任;②美国应向伊军大幅增派军事人员,而美军的主要任务将转变为向伊军提供支持。

但布什反其道而行之。2007年1月10日,布什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了美国对伊拉克的新政策。内容包括将向伊拉克增派2.15万(后增至约3万)名军人,要求伊政府尽快承担起更多责任,以及寻求美国中东盟友的支持等。

此外,美国还将斥资10亿多美元振兴伊拉克经济,重点为创造就业机会,并向海湾地区派遣一艘航母,以“警告叙利亚和伊朗”。

布什也要求在2007年年底之前,伊政府必须能接管所有省份(目前仅有3省的安全控制权掌握在伊政府手中)。

但是,许多美国议员对新政策持怀疑态度,其中包括共和党议员。另外,国会和一些学者开始讨论通过伊拉克三个地区自治实现安全的可能性。

民主党人不断在国会里为布什的增兵计划设置障碍。众议院于7月通过两项法案,分别要求布什政府在2008年4月1日前从伊拉克撤出所有作战部队,及禁止美军在伊拉克建立永久性基地。但民主党在参议院通过撤军法案的努力宣告失败。

2007年1月,戴维·彼得雷乌斯出任新的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同时,美军的增兵开始,到6月结束。新增的美军主要加强巴格达的安全,他们从2月开始在巴格达实施新安全计划,投入了对反美武装的攻势。尽管伊拉克整体的的安全形势没有改观,彼得雷乌斯在9月11日提交给国会的伊形势评估报告中却指出,增兵伊拉克的目标大部分已实现。

9月13日,布什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在2008年7月前将驻伊美军兵力由目前的20个旅减为15个旅,使其恢复至增兵前的13万人。布什的计划显然旨在谋求共和党赢得2008年大选。

2006年10月,马利基政府提出了一项法案,正式确立了国家实行联邦制的具体方案,立即遭到逊尼派和部分什叶派的反对,尽管法案在国会勉强获得通过。

2007年4月,萨德尔集团的6名部长宣布退出马利基政府。

8月,逊尼派的伊拉克和谐阵线的6名部长也挂冠而去。

一周之后,阿拉维领导的跨教派政治联盟“伊拉克名单”的5名部长也宣布抵制政府。马利基政府已经陷入合法性危机之中。

不过,7月政府通过的石油法草案得到了各派支持,该草案的目的据说在于以“公平原则”确定各省对油田的控制权和石油收入的分配、吸引外资,以及筹建一家国有石油公司。草案将为外国石油巨头提供30年的石油开采合同。

在国际上,美国也被迫展开与叙利亚、伊朗的沟通。2007年3月,有上述三国和安理会五常等参加的伊拉克安全问题国际会议在巴格达举行。会议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实现伊拉克的安全与稳定符合各国利益。美国驻伊拉克大使与伊朗副外长第一次进行了直接交谈。

美国的盟友也在逐渐离去。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7年2月宣布大幅削减驻伊英军人数,给予美国新的沉重打击。2004年以来,先后已有西班牙、荷兰、意大利、日本等14国撤军。

这一时期伊拉克形势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化”:越南化、黎巴嫩化、波黑化、阿富汗化、伊拉克化。

(1)越南化,指美国在伊拉克驻军长期化,战争大量消耗美国的人力财力,从而使伊拉克成为陷阱;

(2)黎巴嫩化,指伊拉克新的政权结构是黎巴嫩式的教派政治,具有潜在危险,同时各教派之间存在尖锐矛盾,政党以教派为基础并拥有自己的武装,形成地方割据,并与外国建立密切联系;

(3)波黑化,指伊的教派矛盾已发展为教派清洗和大规模的强制人口迁移,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并危及国家认同;

(4)阿富汗化,指伊拉克像阿富汗那样成为伊斯兰国际极端力量反美的重要基地;

(5)伊拉克化,指美国推动伊拉克军队和警察的扩编,实现战争“伊拉克化”,同时,它未来也可能指伊拉克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特经历:在外来军事打击之下,一个主权国家发生政权更迭,陷入极端无政府状态,面临解体前景。

面对伊拉克形势的恶化,布什政府从2007年1月开始采取增兵策略,到6月结束。伊官方宣称,增兵后暴力事件较前一年下降77%。但在巴格达以外的一些地区暴力活动出现上升趋势。

同时,占领当局和伊拉克政府也缓和了对反对派的态度。2008年1月,当局取消对原复兴党官员担任公职的禁令。而逊尼派组织和部落也部分停止了反美斗争,甚至配合美军转而打击基地组织;美国也要求伊拉克政府向逊尼派让步。由于美国与伊朗关系出现缓和,伊朗开始要求什叶派组织停止暴力活动。

随着安全环境的改善,美国开始考虑撤军问题。2008年11月,美、伊两国政府达成协议,规定美国在2009-2011年从伊拉克撤出全部军队;伊政府拥有对美国驻军的管束权,有权在某些情况下起诉犯有重罪的美国士兵。

在经济方面,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2009年7月伊开始30多年来首次8个油气田的项目服务合同竞拍,中石油和英国石油公司成功联合中标伊拉克最大的油田鲁迈拉油田。

2009年1月底,伊拉克先后举行地方议会和省级议会选举,总理马利基领导的竞选联盟在省级议会选举中大胜。但马利基的达瓦党遭到竞选联盟拒绝,据说联盟无意承诺继续由马利基出任总理。联盟于2009年8月最终解体,这是马利基一向独断专行的后果。

在2010年3月大选即战后第二次大选中,什叶派操控选举,一些杰出的逊尼派政治家被禁止参选。根据最高选举委员会公布的结果,前总理阿拉维领导的“伊拉克名单”获91个席位,险胜马利基领导的“法治国家联盟”(89席)。为此,双方均坚称有权出任新总理,伊出现长达8月的权力真空。直到11月10日,各派才终于就权力分配达成一致,马利基最终组建了政府,但党派矛盾依旧。

2009年初奥巴马担任总统后,美国对外战略呈现重大转变,即加快从伊拉克撤军,阿富汗成为主战场。

2009年元旦,美军把巴格达“绿区”的管辖权移交伊政府;此后,美军也不得擅自扣留伊拉克人,美国承包商和美军须服从伊拉克法律。

2009年6月30日,美军撤离伊拉克所有大城市,驻扎于基地。多国部队的任务今后主要是负责训练伊军并为其提供咨询。美伊两国军队将共同行动,美军所有行动须经伊授权。

尽管美军即将撤离,但伊拉克在最为关键的政治议题方面,如关于伊拉克石油资源分配的立法、把前政权势力整合到伊拉克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把逊尼派阿拉伯人纳入国家安全机构中和解决与库尔德地区的内部领土争端等,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2829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