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罗曼诺夫王朝——尼古拉时代的内政外交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7-01 09:33:44 0


官吏体制的扩充

官吏体制的扩充是尼古拉统治时期值得重点关注之处。十二月党人起义后,尼古拉不再信任贵族,他认识到官僚体制才是自己权力的支柱,因此开始增加官吏人数,同时提高他们的素质。1804年,整个俄罗斯入流的官吏共13260人,而到1847年,官吏总数增长了4.5倍,达到61548人,其中很多都是在尼古拉时期增加的。的确,占一等官至四等官等高官中多数的仍是土地贵族,但时至19世纪中叶,全体官吏之中,每四人就有三人是靠俸禄而不是靠地租谋生养家的。

如此一来,贵族们对国家的依附得到了加强,他们需要更多地为国家服务。不仅如此,尼古拉在制度的完善上也做了不少努力。比如,各种名目的津贴、依据工龄的升迁与表彰、勋章的授予、九等级退休金制度,等等。另外,还对大学及专门学校毕业生的优先任用与晋升做了制度上的保障。同时尼古拉还坚决罢免“不好的”及收受贿赂的官吏。官吏们也被要求在不参加秘密结社、不参加共济会的保证书上签字。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中央各部衙门官吏的素质迅速提升。然而,在地方上,情况原本就与中央有所不同。地方官吏人数少,还得忙于日渐增多的日常事务,所以他们没有机会得到良好的业务训练。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群体,他们是俄罗斯官场上的波罗的海德意志人。这些人是出身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德意志贵族,精通欧洲文化与技术,任用他们做官是彼得时代以来的传统。整个帝制时期的俄罗斯高级官员中,有八分之一是来自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德意志人。这一现象在尼古拉时期显得更为突出,高官中的“德意志元素”高达30%—50%。有一点需要明白,官吏本来是倾向于保守的,但尼古拉的政策促使了精英集团的产生,下一个时代的“开明官吏”呼之欲出。

官吏制度以外,尼古拉还完善了法律。米哈伊尔·斯佩兰斯基编纂了《俄罗斯法律大全》。斯佩兰斯基在亚历山大一世时就曾位居高官,参与改革,但他因不为保守派所接受而被流放诺夫哥罗德。四年后,他被赦免并出任奔萨省省长,后又转任西伯利亚省省长。1821年,斯佩兰斯基回到圣彼得堡。尼古拉对斯佩兰斯基评价很高,将编纂法典重任交付给他。1833年,《俄罗斯法律大全》编纂完成,全书共45卷,收录了1649年《会议法典》以来至1825年出台的全部法令。他还一并编纂了15卷的现行律法典。

工商业的发展与第一条铁路

从经济上来看,尼古拉一世统治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呢?曾经有一个观点较受广泛认可,认为俄罗斯的产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专制与农奴制下能够取得经济上的飞跃吗?当时的俄罗斯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90%的农业国,然而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简单地看待这个问题吗?

俄罗斯的产业中心是莫斯科,1840年的人口为三十五万,这与拥有四十七万人口的圣彼得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尼古拉自己曾说过,“莫斯科已成为曼彻斯特那样的制造业城市”,不过传统的莫斯科及莫斯科省都是纺织业的中心地区。

莫斯科虽然有着商人之城的独特风貌,但旧礼仪派的企业经营成为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叶卡捷琳娜二世“宗教宽容”政策出台后,很多旧礼仪派教徒回到莫斯科,在以普列奥布拉仁斯克与罗格朱斯克两个墓园周边形成的社区为中心的片区积极开展工商业活动。官方资料显示,1850年旧礼仪派在莫斯科总人口中的占比为5%,但在同业商会注册的商人中,旧礼仪派却占到了15%。从人口比重来看,旧礼仪派商人的比例显然是很高的。俄罗斯最大的纤维业工厂主萨巴·莫洛佐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罗曼诺夫王朝——尼古拉时代的内政外交

俄罗斯最早的铁路,1837年

受地理条件限制,俄罗斯的国内商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分布各地的定期集市。1850年,全国大小集市共有4670个。其中,下诺夫哥罗德地区处于伏尔加河流域核心区域,每年7月15日至9月10日定期开集,不仅汇集着俄罗斯的国内商品,欧洲、亚洲的商品也云集于此。在这里,旧礼仪派商人的商业活动也十分炫彩夺目。

尼古拉一世时期,俄罗斯还有了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铁路。在先进国家英国掀起第一次铁路铺设高潮的1837年,俄罗斯也终于在圣彼得堡与皇村间修建了一条长二十五公里的试验性铁路。铺设铁路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他们都持铁路有害论的观点,财政大臣坎克林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曾说铁路会让“社会道德低下”。虽然如此,尼古拉一世却坚持认为铁路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过去,圣彼得堡偏居一隅,也因距离帝国中心较远而饱受非议。尼古拉相信这种尴尬局面会因铁路的铺设得到消解。

1843年,直线连接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铁路开工建设。工程动用三四万名劳力。有说法认为,因过劳和影响不良而死的劳工人数大大超过枕木的数量,不过这是一种过于夸张的说法。八年后的1851年,全长六百五十公里的铁路终于修筑完成。1851年也恰逢尼古拉一世即位二十五周年,皇帝夫妇出席在莫斯科乌斯平斯基教堂举办的庆典仪式,就是从圣彼得堡乘火车出发的。铁路的开通大大刺激了很多领域的经济活动,铁路很快显现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到1861年,全俄铁路通车里程更进一步达到约一千五百公里。虽然与欧洲绵密的铁路道网还相距甚远,但对于幅员辽阔的俄罗斯来说,铁路发挥的效能是很大的。

对农奴解放的期待

国内最大的问题是农奴问题,再继续迈进一步便是“农奴解放”。在东欧,18世纪末,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进行了激进的尝试后,“农奴解放”就成为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进入19世纪,以普鲁士为代表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农民改革”。1848年以后,主要大国中只有俄罗斯仍未解放农奴。

然而尼古拉一世政府并没能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俄罗斯的农奴政策仍停留在1803年亚历山大一世时期推出的“依领主之意”“双方合意基础上的农奴人格解放”。但因为附加了领主死后获准解放的条件,或是领地继承人“不同意”等条件,这一政策本身存在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农奴解放进展得不是很顺利。亚历山大一世时,全国共有47153人(男性农奴)获得解放,而尼古拉一世时期,这一数字并未增加多少,解放的农奴总数不过才67149人。也就是说,仅有一小部分农奴获得了解放。

苏联历史学家对这个时期的农民斗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很多历史事实。1800年至1825年间,农民起义(骚动、蜂起)平均每年爆发26起,而1826年至1860年间,这一数字增加了两倍,达到平均每年60起。另外,杀死领主及管家,擅自逃亡,向沙皇递交请愿书等形式的抗议活动也由16件增加到67件,增加了三倍多。起义与抗议的直接原因就是对自由的向往,也就是说,人们对农奴解放充满强烈期待。后文将会对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解放及其过程进行讲述,这个领域里也有不少苏联历史学家做出了很多颇具影响力的研究。

“欧洲宪兵”

尼古拉一世的对外政策非常强硬。1829年5月,他在华沙即波兰王位。维也纳体制下产生的“波兰王国”以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一世为君主,虽然其兄长康斯坦丁大公奉派常驻华沙,担任总督,但波兰仍是一个拥有自由主义宪法与两院制国民议会的国家。波兰宪法明确规定了君主立宪制,这也意味着沙皇认可在波兰实行与“专制俄罗斯”全然不同的先进体制。但是,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尼古拉一世上台后,这种融和的波兰政策行将终结。尼古拉一世试图断然废除波兰宪法,解散王国军队。

针对尼古拉一世的举动,1830年11月,波兰爱国军人袭击了康斯坦丁大公居住的贝尔维德尔宫。尼古拉一世曾对比他年长十七岁的大公兄长抱有敬意,但此时,尼古拉一世对优柔寡断的康斯坦丁大公产生不满。事态后来发展为俄波两国军队之间的战争。当时波兰国民政府首相亚当·恰尔托鲁斯基公爵一方面敦促尼古拉一世遵守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另一方面向欧洲列强寻求军事援助。然而这次反抗斗争还是以失败告终。尼古拉一世宣布王国宪法失去效力,同时也解散了王国军队,参加反抗斗争的波兰士族还被没收了财产。此后,尼古拉一世在波兰实施了一系列彻彻底底的俄化政策:起用俄罗斯人充任波兰中央与地方官吏,引入俄罗斯货币,关闭华沙及维尔诺的大学,公共教育使用俄语等。

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后,尼古拉一世又在1833年与普鲁士、奥地利结成同盟,预防可能发生的革命。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之际,俄罗斯与共和政体的法国断交,并在西部国境线上集结三四十万人的大军。第二年夏天,匈牙利爆发革命时,应奥地利之请,尼古拉一世直接出兵布达佩斯对革命进行镇压。“欧洲宪兵”,这是尼古拉一世自己为俄罗斯所起的别名。

罗曼诺夫王朝——尼古拉时代的内政外交

解放前的农奴分布

克里米亚败北与尼古拉之死

尼古拉一世晚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对他来说是致命的。克里米亚战争的根源在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从中世纪末到近代,这个帝国曾是一个给欧洲周边带来剧烈震撼的强大国家。随着帝国的衰落,所谓“东方问题”也逐渐浮上水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欧洲列强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利害冲突。

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肃清克里米亚鞑靼后,借口解放奥斯曼压迫下的斯拉夫民族,推行过南下政策。通过1828年及1829年的俄土战争,俄罗斯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不仅获得了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自由通行权,还获得了黑海通商权。囤积在敖德萨的谷物得以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出口欧洲。敖德萨的人口也由1795年的仅仅2300余人增加到1826年的3.3万人,至1852年更是达到近10万人。对于谷物出口国俄罗斯来说,它从土耳其获得的利益对于在这一区域扩张势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俄罗斯的南下政策招致欧洲列强的不满,列强一直试图在中近东和巴尔干半岛维持着自己的影响力。于是,英国与法国便向奥斯曼帝国伸出援手,支持奥斯曼帝国对抗俄罗斯。1853年6月,沙皇尼古拉以保护耶路撒冷的希腊正教徒为名,派兵八万入侵奥斯曼帝国的自治领,奥斯曼帝国也在英国、法国军队的支援下向俄罗斯宣战。战争的主要舞台便是俄罗斯黑海舰队所在地——克里米亚半岛。

战争初期,俄罗斯取得过一些胜利,但在英法两国强大海军进入战场后,战局出现逆转。联合舰队对敖德萨、尼古拉耶夫等港口进行炮击。此时的俄罗斯海军的军舰仍是帆船,而对手已使用机动快速的蒸汽船。由于兵器弹药的不足,铁路网尚未完备而带来的物资、兵员运补缓慢等原因,俄军逐渐处于守势。克里米亚半岛的俄军要塞塞瓦斯托波尔成为双方攻守的焦点,经过349天的争夺后,1855年8月27日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陷落。在这场悲壮的战斗中,共有50万俄军官兵战死。由于英国在战争中进行了“塞瓦斯托波尔大屠杀”,因此俄罗斯人长期憎恨英国。同年12月,奥地利参战,至此俄罗斯的败局已定。尼古拉一世也在俄军败相显露、败局已定的1855年2月中旬因肺炎去世。

战后处理与“解放的传言”

1856年3月的巴黎和约对克里米亚战争问题进行了最终处理。黑海成为中立海域,俄罗斯与土耳其都被禁止在黑海拥有舰船、要塞及军火库。另外,和约还规定所有国家都在黑海有航行自由权。这项规定让战胜方看到了扩大商品出口的希望,而俄罗斯的出口则遭受打击。克里米亚战争终结了俄罗斯控制黑海的时代,同时也拉开了英法掌控中东的序幕。

克里米亚战争中,红十字的起源南丁格尔的故事广为后人所知。俄罗斯方面,尼古拉一世之弟米哈伊尔大公的妻子耶蕾娜·帕夫洛芙娜积极开展的救护工作也为世人所称道。她呼吁对负伤者进行救治,在她身边,医师皮罗格夫带领着1636名护士以献身的精神致力于救护伤员的工作。这也成为俄罗斯十字队的基础,而“耶蕾娜医学院”在帝制时期也培养了很多科别的专业医师。

克里米亚战争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项,这就是农奴志愿兵。俄罗斯政府在基于征兵令大幅增加兵员以外,又于1854年4月和1855年1月募集国民志愿军。应募的农奴需得到领主的认可,还需签订退伍后回归村庄的誓约书。但是,农奴之中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反应,有一个传言在农奴之间广泛流传:“沙皇召集所有愿意服役的人为国家暂时服兵役,作为回报,参军者的家庭成员不仅可以从农奴状态下获得永久解放,还可从征兵及国家税负中获得解放。”

相信传言的农奴开始大举离开村庄。中央地区、伏尔加河沿岸、西南部的农奴也为了寻求自由而志愿参军。有的还与前来阻止的领主及地方当局发生冲突,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骚乱发生。克里米亚地区也出现了约定给予自由的传言。事实上,这种由流言引起的骚动并不是头一次发生。1825年,伏尔加河流域的很多省也发生过农奴相信流言而纷纷向传说中的“达利亚河”逃亡的事件。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逃亡仍在继续。因此,以克里米亚战争为契机,“农奴解放问题”终于被提上日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1681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