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罗曼诺夫王朝——皇帝与十二月党人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7-01 09:33:40 0


“1812年之子”与宠臣阿拉克切耶夫

“1812年之子”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词语,所谓“1812年之子”就是在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中参加对拿破仑的远征、曾随大军去过巴黎的年轻爱国贵族军官们。他们曾驻扎巴黎数月之久,亲眼目睹过巴黎的自由市民精神,回国后殷切希望改革、改造祖国。他们试图以行动把政治自由带到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唤醒市民精神与个人尊严。在当时,他们把这些思想付诸行动的方式就是“秘密结社”,这种结社有些类似于共济会。1816年,他们的行动开始了。

帝国的首都圣彼得堡和帝国第二军司令部所在地、南方城市图利钦出现了两大“秘密结社”。但两者之间的意见分歧渐趋显著。尼基塔·穆拉维约夫等人结成的“北方协会”有志于进行稳健的自由主义改革,希望避免国家陷入法国式的流血革命,也就是说,他们追求君主立宪制,同时维持领主的土地所有权。而与此相对,帕贝尔·佩斯特里等人结成的“南方协会”是激进派,他们谋求夺取政权,取得政权后再实施改革。他们主张,改革需要十年时间的独裁,只有使用“铁的手腕”才可能使人民获得幸福。

亚历山大一世似乎也看到了将自己的改革思想付诸实践的绝好机会。这个思想一直存在于亚历山大一世的内心,而现在,俄罗斯出现了民众自发产生的社会支柱。然而现实却是事与愿违。亚历山大一世不仅没有利用好机会,反而对年轻贵族们的结社行为起了强烈的戒心。统治帝国二十年的亚历山大一世已习惯于倾听保守派贵族排山倒海般的意见和建议。此时,他正重用父皇的宠臣、原陆军大臣阿拉克切耶夫。阿拉克切耶夫是当时政界的头面人物,手中握有亚历山大一世执政初期所设立的大臣会议、国务会议、皇帝直属办公厅等机构的权力。

阿拉克切耶夫各项政策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所谓屯田村的创设。战争之后,阿拉克切耶夫被财政问题步步紧逼,为打开局面,他产生了让士兵及其家属到农村定居的想法。这样一来,军费能得以削减,新兵源也可得到保障,老兵还能获得安定的生活。然而这个一石三鸟的想法在真正推行时,进展并不顺利,最后竟半途而废。阿拉克切耶夫的改革以混乱收场,不过这并没有动摇阿拉克切耶夫的权力。如果说亚历山大一世是大东家,那么阿拉克切耶夫就是位有能力的大掌柜。同时,阿拉克切耶夫也充当着转嫁对皇帝本人责任问诘的“避雷针”角色。

虽然如此,大战之后亚历山大一世的各项政策也不能以“反动”一言概之。他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些自由主义要素。比如,亚历山大一世是俄罗斯的专制君主,但同时也是波兰的立宪君主,还是芬兰的“立宪大公”,而1815年波兰王国的“宪法”正是当时欧洲最为自由的宪法。另外,亚历山大一世还是一位农奴解放论者,俄罗斯本国的农奴解放虽停步于没有实效的“自由耕作农法”(1803),但从1816年至1819年,在所谓波罗的海三国,农奴解放政策被付诸实施。不过,这是一场“不带土地的解放”,反而让农民陷入了经济上的困顿。

亚历山大的“死亡之谜”

亚历山大一世既没有什么慢性病,也没有罹患什么大病。但从四十大几岁开始,他便总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太过问国政,重要的事务都交给阿拉克切耶夫办理。他常常从“圣经协会”的活动或宗教信仰中寻求精神慰藉,这个以普及圣经为目的的“圣经协会”正是在他自己努力下成立的。不过,设立协会也曾遇到过较强的反对,发放圣经之事就如同眼睛里被揉进沙子一样不为众人所接受。亚历山大一世的宫廷里招募了很多宗教界人士,比如贵格派教徒等,据说不少人是“各种类型的欺诈师”。

1825年9月初,亚历山大一世莅临圣彼得堡市内的涅夫斯基教堂,在那里访问了以长期过着殉教徒般的生活而驰名天下的长老阿列克谢。在阿列克谢的屋里,两人深入交谈了不短时间。之后,亚历山大一世就与皇后一起前往位于黑海沿岸塔甘罗格的别墅。从10月中旬开始,亚历山大一世还对塞瓦斯托波尔、贝克奇萨莱等克里米亚地区进行了视察。可到了11月,他却突然罹患热症,随后返回了塔甘罗格的别墅。回到别墅后,他的症状未出现丝毫好转,11月19日,已失去意识的亚历山大一世与世长辞。

亚历山大一世之死十分出人意料。无论是宫廷里的人,还是一般的平民,都没有预料到皇帝会那么早过世。虽说也多少上了点年纪,但也只有四十八岁。亚历山大一世谜一般的死亡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在他死后半年,皇后伊丽莎白从塔甘罗格返回首都的途中也溘然长逝,这更加剧了人们对亚历山大一世之死的疑惑与不解。

皇帝的驾崩让宫廷不得不再次面对十分棘手的继承人问题。现在比较明朗的是,根据1797年保罗皇帝颁布的帝位继承法,女性被从候选人的名单中剔除。亚历山大一世十七岁时与德意志巴登大公之女结为连理,二人虽育有两女,却没有男性子嗣。亚历山大的大弟康斯坦丁原本是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但他与原配夫人离婚后,于1820年与一位波兰伯爵夫人结婚。按照法律,与波兰女性生育后代的人是不可以继承俄罗斯皇位的。

出于这样的原因,亚历山大一世秘密地立次弟尼古拉为皇储。立尼古拉为皇储的密诏写于1821年或1822年。密诏的正本放在莫斯科圣母升天大教堂保管,此外还有三份抄本。亚历山大虽在生前便选好了继承人,可是尼古拉本人对自己被立为皇储之事却毫不知情,而这也是后来引发社会骚动的原因所在。

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5年11月27日,亚历山大一世的死讯传到圣彼得堡。对立储之事毫不知情的尼古拉立即向法理上应成为新皇帝的兄长——华沙大公康斯坦丁——宣誓效忠。近卫军的各个连队、各位高级军官也纷纷效仿。皇太后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看到这个情景后惊诧不已,因为皇太后早已知悉秘密立储之事,也知道密诏的存在。随后,密诏被取出昭示天下,华沙大公也呈上了效忠的书信。然而尼古拉却并不买账,他坚持主张皇兄才是合法的君主。递送书信的快马反复往返于圣彼得堡与华沙之间,康斯坦丁始终坚持留在华沙,拒绝继承皇位。正当兄弟二人互相推让之际,尼古拉听到有人图谋推翻帝制的消息。因此,尼古拉终于下定决心。12月3日,尼古拉发布即位诏书。就这样,继承人问题获得了解决,但还缺少一个向新皇帝宣誓效忠的典礼仪式。就在仪式进行之时,青年贵族军官们发动了起义。

罗曼诺夫王朝——皇帝与十二月党人

罗曼诺夫家族合影

 第二排右起第三个是亚历山大三世,左侧是其妻子费奥多罗芙娜皇后,妻子背后是其儿子尼古拉二世,1892年

罗曼诺夫王朝——皇帝与十二月党人

位于圣彼得堡的冬宫

 1721—1762年建造,此后一直作为皇宫,俄罗斯巴洛克建筑

罗曼诺夫王朝——皇帝与十二月党人

博罗金诺之战

 俄法战争中最大的单日战役,1812年,拿破仑领导的法军对阵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元帅率领的俄军,超过二十五万士兵参战。路易·勒热所绘

罗曼诺夫王朝——皇帝与十二月党人

俄罗斯沙皇国的开创者伊凡四世

 亦称伊凡雷帝,1547—1584年就任沙皇。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瓦斯涅佐夫所绘,1897年

罗曼诺夫王朝——皇帝与十二月党人

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5年12月14日元老院广场的情景,图中右侧远处可见青铜骑士像

12月14日,枢密院广场上聚集着约三千人的近卫军官兵,他们本应是向新皇宣誓效忠的。然而他们却呼吁众人拒绝宣誓,并随即发动了起义。青年军官们试图让枢密院宣布将国家改制为立宪政体。起义中心人物谢尔盖·特鲁别茨柯依拟定了《告俄罗斯人民宣言》,宣言包括打倒旧有统治体制、废除农奴制、确保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宣言还提出了起义后的第三个月召开“大会议”订立宪法的要求。粗蛮苛刻的尼古拉在近卫军中名声很不好;相反,军中很多人都是康斯坦丁的拥护者,所以不少人对起义的成功充满期待。

起义的消息传开后,圣彼得堡群众也陆续聚集到广场,据说人数多达三万。他们投掷石块和柴火,以此来表达对起义的共鸣。但是民众对起义目的并不十分了解。“宪法”(发音与康斯坦丁相近)这个词是他们平常生活中所没有的陌生词汇,民众甚至把词义误解成“康斯坦丁大公夫妇”之意。普通士兵的心理也多与此相似,他们不理解起义的军官们为什么要拒绝宣誓。声势虽然浩大,但起义队伍却犯了很大的策略错误,不仅领导人之一特鲁别茨柯依不见了踪影,起义队伍也与沙皇卫队在互相对峙与互相游说中僵持了好几个小时。夜幕迫近,决定性的一刻来到。政府军做足准备、整装待发之后,尼古拉一世命令军队在靠近集会人群的一刻枪炮齐射。参加起义的人当场死亡五六人,很多人都负了伤。夜间,在火把的照明下,广场上的血迹被清洗得一干二净。聚集的群众怀着复杂的心情各自散去。

事件发生于1825年12月,因此此次起义也以“十二月党人起义”之名而广为人知。苏联时期,“俄国革命史”的开篇便是“十二月党人起义”。1925年起义一百周年之际,枢密院广场被更名为“十二月党人广场”。圣彼得堡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之外,乌克兰也爆发了小规模的起义,但很快遭到镇压。

起义失败后,特别法庭立即对参与者进行审判。579人成为被告,彼斯特尔、雷列耶夫、别斯图热夫·柳明、穆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以及卡霍夫斯基等5人被判处绞刑,121人被流放西伯利亚。遭处决的5名领导人的年龄几乎都是二十多岁,从这点也可看出大多数十二月党人都是年轻人。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名门贵族出身,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讲法语,在反拿破仑的战争后获得了关于西欧的知识。也可以说,他们是继承法国革命传统的、年轻的自由主义者。

遭流放的人中,也不乏为西伯利亚地区的启蒙而尽力奔走的志士。很多被流放的人都是单身,已婚者不多。不过,博尔孔斯基公爵夫人玛利亚等九名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放弃贵族身份,与丈夫共赴西伯利亚。后来,她们因涅克拉索夫的诗篇而享誉盛名。不过,据文艺学者洛托曼的研究,自古以来,俄罗斯陆军军官们在远赴任地时就有用马车带上家属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与犯罪与否无关。即便是对俄罗斯平民来说,自发跟着遭流放的家人一起前往流放地也完全是一个“极其传统的规矩”,所以载着家属的马车是会与囚犯一起同行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1681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