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帝国时代

近代欧洲——西北欧经济增长的开始

历史大观园 帝国时代 2020-07-01 09:26:22 0


粮食状况的好转

过去,国家并不会做可信度高的统计,因而也很难得到准确的数字,但一般认为,17世纪的欧洲虽然在进行海外扩张,但经济整体上陷入了收缩期,出现了凋敝现象。正如前文所述,在与亚洲的关系上,欧洲在经济生产方面反而处于劣势的认识很有说服力。不管怎么说,欧洲各地接连发生饥荒和疫情,普通百姓生存都勉勉强强。

与此相比,从18世纪开始,尽管各国间不断爆发战争,但是经济状况出现了好转。首先,以西北欧为中心,开始出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不过,虽说是经济增长,但并不是20世纪后半期那种高速增长。从这个标准来看,这时只是低速增长。但是,如果从长远来看,这种持续增长局面的开始意义重大。

近代欧洲——西北欧经济增长的开始

近代欧洲——西北欧经济增长的开始

农业技术的提高与农业革命

 犁铧的改良提高了农耕效率(上),脱谷方面也开发出了多种工具(下)。此类农业革命使人口持续增长。出自《百科全书》。大阪府立中央图书馆藏

这里所说的西北欧是指英国、荷兰、法国北部地区等位于大西洋沿岸地带,在海外扩张上握有主导权的区域。在这些地区,粮食生产状况开始好转,摆脱了此前不断引发社会不安的饥荒危机。现在看来,这也许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但是曾经的欧洲时常为饥荒所困扰。

促成18世纪粮食状况开始好转,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最为重要的是一般被称为“农业革命”的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耕方法的改良。例如,引入了豆科植物,通过根块微生物的作用,不断改善土壤环境;通过牲畜耕作和人力耕作的结合,使得以前作为休耕地的农地得到有效的利用。或者,从《百科全书》中的插图也可以看到的各种农具的改良、家畜品种的改良、通过拓耕和排涝工程的推进而带来的耕地和牧场的扩大。上述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促成了粮食生产的增长和粮食状况的好转。特别是在已经确立了土地自由利用的英国,这些技术改良扩大了收益,直接有助于地主和农业经营者自身的经济发展。

在此之中,17世纪的爱尔兰正式开始栽培的马铃薯,在18世纪里扩展到了欧洲大陆各国。类似的新作物也在不断地引进。现在,我们难以想象没有马铃薯的德国菜,但它的原产地是拉丁美洲,在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种植只不过是从18世纪开始的。就算加热,马铃薯所含的维生素C也不会被破坏,且在寒冷地带也可以种植。因此,对普通百姓来说,它带来了促进身体营养状况好转的“马铃薯革命”。玉米和西红柿也同样从拉丁美洲引入,在欧洲种植。

作为主食面包的原料,小麦的生产也开始好转。小麦原产于西亚地区,据说很久以前就传播到了欧洲,但除了地中海地区外,其他地区由于纬度高、温度低等地理条件,产量达不到西亚程度。根据推定出来的欧洲地区的产量,即使是中世纪种植条件改善、产量得到大幅提高后,也只是播种一粒收获六到七粒的产量。但在18世纪的发达地区,小麦产量首先实现了超过十倍的目标。关于谷物产量的推定,专家学者中也有重新论证的趋势,可以想见,在不远的将来,推测的数值会发生变化,但是在自18世纪日渐好转的粮食生产状况这一点上,大概不会改变吧!

发达地区开始出现了投食喂养家畜和家禽的现象,谷物方面也出现了大规模面向市场的大农场经营。从西北欧开始,这种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农业生产开始发挥了作用。重农主义者们主张资本主义农业经营才是实现经济社会近代化的要素。不仅局限于极狭小的局部市场,以欧洲内部广阔市场为前提的谷物种植和生产也得到发展。在普鲁士、波兰、俄国等东欧国家,地主和领主们开始推行半强制性劳役的大规模谷物生产,生产出来的谷物专门用来出口。

正如下文所述,欧洲出现了两个并存的地带,即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地带,以及提供初级产品来维持经济的、所谓依存于核心地带的周边地带。无论如何,上述趋势互相作用从而首先在西北欧一带实现了粮食状况好转。到了19世纪,随着农业机械的引入和技术改良的不断推进,农业的发展不仅限于欧洲,也扩展到了与欧洲有着密切关系的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等地区。可以说,从18世纪中叶到1870年的危机期,欧洲的农业革命促进人口增长,从而使这期间工业化和经济的世界性扩展成为可能。

近代欧洲——西北欧经济增长的开始

乔芙兰夫人的沙龙

 18世纪后半期的巴黎,在与宫廷不同的私密空间形成社会舆论。马勒梅松城堡美术馆藏

近代欧洲——西北欧经济增长的开始

凡尔赛宫镜厅

近代欧洲——西北欧经济增长的开始

伦敦的铁路

 因上下乘客而热闹的查令十字车站,1865年

近代欧洲——西北欧经济增长的开始

宣传煤气的挂历

 描写了煤气使洗浴和取暖等更便利,1892年

摆脱了人口学上的旧体制

与自18世纪开始出现的粮食状况好转相一致,欧洲开始出现了人口持续增长的态势,这依然是以西北欧为先头。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并不简单,而是一种鸡与蛋的关系。

此前的欧洲处于人口学上的旧体制时期,即一旦人口出现某种程度的增长,就会出现因歉收而带来的饥荒或粮荒,于是,在营养失调导致抵抗力低下的百姓当中就会流行疫病,死亡率急速上升。它不仅抑制了人口的增长,甚至还会造成一时的人口减少,从而使人口总数受到控制。

过去,除了控制伴随着生育、哺乳的怀孕以外,并没有限制婴儿出生的方法,因此出生率很高。但是哺乳期的婴幼儿死亡率也很高。比如在17世纪的法国,新生儿一千人之中有二百五十人在一岁前死亡。在四个孩子的家庭当中,一个孩子活不过一岁,到孩子成人前,平均还要有一个孩子死亡。两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孩子能够活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多子多死型社会”。无论在欧洲的哪一个地区,虽然数字存在着差异,但情形几乎相似。

抑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饥馑、疫病和战争三大恶弊。因饥馑而饿死的事例不在少数,但是对于处于营养及格线附近的普通百姓来说,饥饿更造成了疾病抵抗力低下。疫病抑制了人口的整体增长。尤其是鼠疫,作为黑死病在14世纪中叶出现震撼欧洲的大爆发,以后也间歇性地流行,使得流行地区的人口死亡率一时间急速上升。17世纪末到18世纪前半期,鼠疫在西欧的几个地区最后流行后便销声匿迹了。其原因不是很清楚。因为没有查明病因,它也就无法预防和治疗。鼠疫成为了历史之谜。无论是在17世纪,还是在18世纪,欧洲战争频繁发生,造成了各地的荒芜。因为没有工业化以后那样的大杀伤力武器,所以与其说是因直接战斗而死,还不如说土地变成战场而荒废、前线极端恶劣的卫生状况造成了疫病流行等间接影响更大。特别是在粮食生产能力低下、在市场流通上存在限制的17世纪,这种恶劣影响更难以忽视。

近代欧洲——西北欧经济增长的开始

被死神缠身的孩子

 因饥饿和疫病,婴幼儿的死亡率极高。16世纪法国的版画。出自《风景与农民》( Paysages et Paysans

现在,地球上的人口爆发令人惊讶,同时,所谓发达地区的少子化倾向也很显著。在这些地区,已经不是过去的“多子多死型”的时代了。随着卫生、医疗和营养得到显著改善,社会开始向“少子少死型”转变。众所周知,就在这数十年间,少子老龄化日益显著的日本就是极端的例子。在欧洲,大约18世纪中叶前还是一个“多子多死型”社会,但是从那时开始,经过整个19世纪逐步转变成了“多子少死型”的社会。19世纪末到20世纪,人口激增,社会逐步向“少子少死型”转变。当然,根据国家和时期的不同,这种变化也有具体的差异。

20世纪末世界人口总数约六十亿,据推算,20世纪初,人口总数约十五亿。在欧洲,进入人口增加的18世纪中叶的情形又是怎样呢?据推算,当时世界人口总数大约在七亿到八亿。虽说这个数字不能不做思考就相信,但是与现在相比,当时的地球无疑尚处于人口分布过疏的状态。欧洲也是同样,据说在人口持续增长开始后的19世纪初,包括俄罗斯在内,人口大约在一亿八千万或一亿九千万左右。在18世纪初,推算的人口大约在一亿。由此可见,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八千万。在20世纪初,欧洲总人口增加到了约四亿两千万,可以想见19世纪欧洲人口激增的幅度。

这样增加的人口与18世纪城市的发展、与此相连的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多样化这些社会条件相适应。如果变换一下视角,出生的剩余人口适应了19世纪新兴的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作为支持的劳动力。

但是,从18世纪西北欧开始的摆脱人口学上的旧体制,即向粮食状况的好转和人口增长局面的转换,并没有给当时的社会或人们带来一样的变化。本来,在人口学上的旧体制时,即使是在饥馑或者粮食暴动频发的17世纪,上流社会的王侯贵族或富裕阶层也没有为吃饭发愁。如果看一下宫廷宴会的菜单名目,就会马上体会到令人吃惊的饕餮美食世界和民众的饥寒交迫世界之间的天壤之别。即使在19世纪,各社会阶层的生活条件差异依然很大,特别是在生存相关的基本条件和制度的建设还没有能够追上人口增长速度的城市中,可以说,民众阶层生活在最严峻的条件下。

近代欧洲——西北欧经济增长的开始

杜松子酒巷

 揭露伦敦恶劣生活环境的著名版画。1751年,威廉·荷加斯作

即使在欧洲近代城市发展中先行的伦敦等城市,早在18世纪中叶,民众阶层恶劣的生活环境就已经被视为问题。画家威廉·荷加斯(William Hogarth)1751年创作的版画《杜松子酒巷》很有名。根据专业研究者的观点,荷加斯认为由以地主为中心的绅士阶层统治的稳定区域社会、由英国国教教区组织起来的地域共同体是理想社会,并以画作加以描绘。但是,眼前不断膨胀的大城市,已经与那种牧歌式的理想社会大相径庭。因此,荷加斯主张必须采取行动“纠正下层民众特有的危害”(他在这幅版画上的附加说明)。当然,荷加斯的这幅版画是一种夸张式的描写而非现实,但是他却特别强调并控诉要承担未来的孩子处于恶劣条件之下的残酷现实。这充分反映了这个时候,人们开始真正以民众阶层为对象去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18世纪中叶以后,各国开始正式出版了集成摇篮曲的歌集、以孩子为读者的故事书和画册,以及童话故事集等。19世纪初由德国格林兄弟出版的童话,在日本也广为人知。商人删去了民间故事中固有的性与暴力,出版专门面向家庭的出版物,风靡社会。从19世纪开始,在安定生活的中产以上阶层,已经显著地出现了对少量出生的孩子给予更多教育的倾向。家族的面貌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新经济状况的出现

形成欧洲霸权经济基础的是工业化的先行。关于工业化和产业革命将在下节介绍。在这里,将对可称作是工业化前史的18世纪的状况进行概括。

高中的《世界史》教材等也许为了容易理解,历来大多数都采用了工业革命在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推行的观点。确实,早在18世纪10年代,一个叫纽卡门的人将使用蒸汽动力的排水机实用化。此后,不断涌现出与此相关联的发明与改良。18世纪中叶,改良了纽卡门式蒸汽机的瓦特在1769年获得了专利,开始普及、销售蒸汽机。在其前后,炼铁技术的改良和纺织机械的发明与改良也在不断地推进。但是当我们认识到18世纪的生产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业为主的状况时,就会明白,仅仅是不断进行的机械发明和改良,距离工业化的真正兴起还很远。

在可以称为“工场”(manufacture)或“制造厂”(manufactory)那样的、汇集大批使用双手劳动的手工业工人的工场(factory)里,采取分工制度,实现生产集中化的各种尝试已经在各地展开。其中,18世纪中叶,英国向生产活动机械化和动力化的转变走上正轨。回过头来看,将此作为出发点确实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预示着全新时代到来的动向。在中世纪以后很长的时间里,欧洲的生产活动和商业活动,一直以统称为行会的同业工会或同业团体为中心。这些职业团体通过支付费用,换取国王及城市对其垄断的认可。同时,它们发挥着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培养继任者、确保产品品质的功能,是一种特权集团。只要经济规模局限于国内,可以说这就是一种相应的安定结构。但是,正如法国大革命前历史状况所介绍的那样,对于扩大经济规模和自由市场活动来说,行会开始变成了一种障碍。即使在法国,行会实际上也已经开始发生动摇。而在英国等地,行会更早就开始解体。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在市场经济上提出以下主张: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并改变其自身结构,需要废除行会等内部限制,建立只要有能力和资金谁都能够参与的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受在欧洲范围内广阔市场内的贸易,以及在欧洲以外经济活动膨胀的影响,欧洲开始出现了针对远距离贸易的生产。谷物生产方面在上文已经介绍,但是不仅是农业,在手工业领域也开始了远途贸易商品的生产。在城市内部行会限制依然很强的地区,一些人为了规避这些限制,将生产活动委托给农村家庭。这也是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办法。为了将产品用于远途贸易,城市的批发商分包给农村家庭,再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料,并回收生产出来的产品。

近代欧洲——西北欧经济增长的开始

瓦特改良蒸汽机

 瓦特改良了纽卡门式蒸汽机。伦敦科学博物馆

于是,亚麻织品等不追求高品质的纺织品和粗毛织品被生产出来。这些产品通过订货的批发商卖给经销商,最后被出口用于远途贸易。现实情况中,根据地域的特殊情况,各地规模及产品各不相同,但在18世纪,欧洲相当多的地区不断扩展这种生产方式。这种作为真正在工场进行工业生产的前身,但明显以广域市场为前提的手工业生产,在早先的经济史上被称作“原始工业化”。不具备单独资本实力的农村家庭,通过与批发商的合作,也能将农村以外的经济基础掌握在手中。可以说这给农村社会的变迁乃至农村家族形式的变迁都带来了影响。

满足两个工业化条件的英国

不靠人力、物力或者是风力和水力这样的自然力,而是通过人工动力驱动机械运转的工场生产走上轨道,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为了顺利实现动力传输和机械运转,必须进行广泛的技术开发。如果不能够生产出大批稳定运转的机械,机械制生产体系也就不能普及。为此,它必须求零部件以同一规格生产出来,然后将这些零部件汇集在一起进行组装。在现在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模式,在当时则作为前提条件而必须彻底地建立起来。即使在现在,要想制造出能够量化生产的机械,就必须制作出作为原型的机床,而这依赖于精巧匠人的技术。以前更是这样。通过拥有高超技术的匠人们的分工制度而率先实现这种工程的,实际上是生产精细机械装置的钟表行业。在英国、法国和瑞士间展开激烈技术竞争的18世纪,机械表方面实现了后代几乎无法超出的高技术水平,即便是相比于经过石英钟表走到电波表新阶段的最近。这正是准确传输动力的精密机械。美国历史学家兰德斯(Randers)强调说:“正是钟表产业为技术上的产业革命做了准备。”

第二,必须进行资本积累,积蓄能够对机械制造的设备进行投资的后备资本。即使投资了机械制造,也并不能马上赢利。因此,如果没有相当多的资本积累,就不能让这些资本固定在机械或工场上。

英国能够率先进行工业化的原因在于从18世纪开始的资本原始积累。带来这种资本原始积累的恰恰是从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中叶所谓的“英国商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霸权。正如川北稔所指出的那样,与其说是英国因为产业革命的成功才成为了世界帝国,莫如说是因为成为了世界帝国,才能够实现产业革命。这样的认识或许才是正确的。在这期间,英国的贸易额急剧上升,通过武力战争掌握了将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联结在一起的经济网。而且,主要进口欧洲以外的砂糖、烟草、茶等物产不仅面向国内消费者,还向其他国家销售,获得了巨额利润。

如第一章所述,在英国所掌控的这些物产背后,存在着奴隶制种植园生产,以及向种植园贩卖奴隶的商业利益。越过17世纪激烈政治变革的英国,在君主立宪制之下,议会政治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安定。另一方面,通过17世纪末设立的英格兰银行,英国领先于其他国家,确立了金融方面的信用基础。这样的英国经济又得到了在18世纪依然保持强大实力的阿姆斯特丹金融市场的投资,经济基础进一步强化。

于是,具备机械技术和资本两方面条件的英国,就领先于法国等国家。除上述条件以外,还有诸如伴随着粮食状况好转而出现的人口增加及劳动力的保证、前文所述的行会的解体、伴随着商业革命而来的欲望的刺激、发达城市中消费能力的扩大等因素。迎来了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英国领先于他国,率先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fjsd/1678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