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帝国时代

东南亚发现——从战后的发展时期走向全球化时代

历史大观园 帝国时代 2020-07-01 09:23:11 0


点燃独立之火的万隆会议

东南亚是横亘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辽阔中间区域。“东南亚”名称最早出现在19世纪前半叶的书籍名称中。日本在1919年的小学地理教科书中首次使用了“东南亚”(据樱井由躬雄)一词。20世纪40年代后,英国在二战期间也使用“东南亚”这一名称[1943年8月在锡兰,即斯里兰卡设置了东南亚司令部(South East Asia Command)]。由此,东南亚作为一个地理上的划分为人所认知。从这一名称的形成过程思考,“东南亚”的地理划分有特别的意义。此前的东南亚作为整体区域,在很长时间里并没有以如今的“东南亚”这一整体形态被其他世界认识。之前这里都是被冠以宗主国的国名称呼,例如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英属缅甸、马来、新加坡、文莱,法属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和广州湾),西班牙及美属(1898年起)菲律宾。

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东南亚虽是独立完整的区域,但在地理上横亘在中国和印度之间,被隐藏在这两片广阔地域的阴影之下了。一部分地区被称为“外印度”,包含在印度世界之中,与中国接壤的地区则归入“华南”地区的概念之中。

到20世纪50年代,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独立,人们对这一区域的自然、社会、文化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取得进步,作为既非印度也非中国的统一而独特的东南亚,首次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得到世界的认识。

为什么这一统一区域长年不被接壤的中国和印度认识呢?从世界史的脉络思考,中国传统上将东南亚理解为“南蛮”。日本在16世纪末开始的朱印船贸易时代称其为“南洋”。到江户时代,东南亚在地理上似乎被认为是“南天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称其为“南方”“南海”。从地理形成意义的模糊性考虑,这是因为东南亚自身对外部世界只展示部分性,全体区域很少整合起来向外界发出信息吧。东南亚很少给其他地区带来巨大影响,也很少向外部世界发出东南亚在此的独自文化信号、在东南亚发生的世界史性大事件、大量输出东南亚特产等。

笔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前往东南亚,约五十年间置身其中,在第一线关注各国政治独立性和区域经济自立性。我也是一名东南亚研究的学者,最关心的是新生独立国家柬埔寨,研究它从独立到现在的诸问题。二战胜利后,除了泰国,东南亚地区逐渐觉醒并开展政治活动。越南为寻求完全独立战斗到1975年。美国与越南的战争受到世界的关注。这些政治行动唤起了世界舆论,即便在60年代东西冷战时期,南北越南、老挝、柬埔寨的彻底独立问题,印度尼西亚的“930事件”(1965),缅甸奈温政权的军事政变(1962)等都在向世界宣布东南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向全世界展现其意气风发的样子。

从战乱时代走向全球化

1955年4月,作为东南亚政治行动前哨战的万隆会议召开,这也是亚非人民寻求从当时世界的压制中解放出来的希望会议。这次史上首次亚非新兴独立国家的首脑会议,有包括日本在内的二十九个国家元首、首相参加。日本方面出席的是高碕达之助。会议中围绕决议内容产生了分歧,但在尼赫鲁、苏加诺、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最终达成了包括和平共处十项原则在内的决议。这一原则贯串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的理念及促进民族独立的方针。和平共处十项原则也被称为“万隆十项原则”,被纳入首次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

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东南亚地区以越南战争和之后的柬埔寨内乱为代表的战乱持续。战火波及平民,出现了逃避战火的贫困村民们的悲惨身影。

东南亚发现——从战后的发展时期走向全球化时代

万隆会议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概括性地列举东南亚的政治发展事件则如下: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越南战争促使南北越最终统一、老挝内战结束、围绕柬埔寨内乱中越间出现小规模战争、经过之后的和平工作柬埔寨王国再度建立。

于是,结合20世纪70年代“从战场走向市场”的呼声,东南亚各国乘着全球化的浪潮向经济高速发展迈进。例如,沿海的红树林区域成为海虾养殖地,日本为了寻求廉价劳动力而在东南亚各地建立工场,日本的青年人也为体验经济型旅行蜂拥而至。

日本为了谋求丰富的天然资源而打入东南亚市场,急速增加投资。他们以工业园区的方式在各地建立工场,并将工业制品运往日本,在泡沫经济中也大量在当地购置原材料。许多之前未动用的林地,转眼间变成了荒山秃岭并被弃置一旁。当地的经济发展伴随着严重的自然环境破坏。

虽然东南亚各地接受着全球化的浪潮,但自古以来的农村社会依旧存续。进入都市近郊的外资工场不断招揽邻近地区的村民成为劳动者。东南亚作为低价实惠的度假胜地,大量吸引来自世界的观光客到此旅游。

前景难控的东南亚诸国

如何从现代史上理解东南亚世界呢?在此,我想概观并再次考察东南亚从政治独立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在描绘东南亚兴亡史时,我们往往按照世界史发展的脉络,横向把握古代、中世、近世、近现代各个时代的历史,但是从东南亚史的发展脉络上看,我们可以认识到许多自身历史的固有性、特有的地域理论和多文化深化发展史等。它要求我们在现代史的发展中提出要直面的课题,弄清迄今为止的民族关系史和国际政治形势,并力求针对此课题明确提出解释或指出某种方向性。换成普通说法,即从历史中学习经验和教训。东南亚在20世纪50年代至1975年,克服了国内外的障碍,最终完成独立,但除了泰国,其他各国基本上原封不动地延续了殖民地时代的状况。当时各国的目标在于摆脱殖民地化,建设国民国家,而实质上的基本路线是摆脱殖民地化经济,并走向国民经济。

各国经历国内外激烈的斗争之后最终独立。然而,越南和老挝到1975年,柬埔寨再次启程则到了1993年。独立之后的各国国内涌现出各类新的问题,为寻求政治和社会的安定,他们不断摸索尝试。缅甸的军事政权原封不动地留存下来。东南亚各国在建国过程中品尝到的苦恼,是如何避开东西两大阵营的抗争和对立,并构建起地区内政治、经济的自立性。各国虽然在民族、社会、文化上存在差异,政治独立过程也各有不同,但是在经历共通的痛苦和苦恼的过程中,于1967年8月组建了“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东盟)。东南亚整体历史上首次团结聚集到一把伞之下。

其后,原加盟国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五国的东盟扩展至东南亚全境,到1984年1月,文莱也加入其中。希望寻求更幸福未来的东南亚各地区人们,以东盟为中心,努力促进相互理解并达成信赖,确立睦邻友好关系具体化,并全力解决民主化和人权问题等。作为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多国家间合作体,东盟的存在感急速增强。尤其是始于1994年的东盟地区论坛(ARF),成为冷战之后太平洋地区多国间安全保障协议的平台。1999年4月,东南亚十个国家再次集结。之后又组建了东盟10 3(中日韩),并取得了东亚峰会的主动权。

现在的东南亚,除了东盟十国之外,又增加了2002年实现独立的东帝汶。除了自近代就维持独立的泰国之外,其他国家都是从旧宗主国的统治下获得独立。从这个意义上看,独立意味着用自己的双手建设一个没有束缚的新国家,而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实现人的尊严。

然而,仅仅独立未必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我想通过以下四点指出各个民族和国家在应有状态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实现独立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上该如何掌控立国之舵?在理想层面,国家拥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同时也允许地方大幅度自治,然而,实际上各国少数民族问题尖锐,甚至导致了试图分裂的独立战争。尤其是菲律宾的摩洛民族解放阵线,至今仍然没有停止战斗。

第二,各国必须消除不公和贫困,进行和平的国家建设。此外,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满足人们的欲求,国家有必要在生产领域协调发展国内经济。问题就在于如何开展。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脉络下,东南亚各国面对经济自主和开展相互合作等许多经济难题,其发展历经千辛万苦,总是难以一帆风顺。

众所周知,小国国内市场狭小,为了发展经济就需要跨越国境进行国际间合作和调整。这最终促使各国组建了东盟,创造出相互依存和协商体制,不断克服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从结论上看,是否以持续稳定的生活为发展目标、让居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多少幸福感关系到联盟的成败。

第三,包括教育在内的新的民族文化创造问题。这关系到民族认同。到现在为止,成为传统文化宝库的文化遗产、舞蹈、民间故事、民谣等,传承了多样的精神价值体系,必须要加以保护。同时,21世纪的新民族文化,在发扬东南亚独特性的同时,还必须拥有能够处理外国异文化和新价值体系的民族宽容性和深刻性。教育关系到在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课程中能否培养出可以做出世界贡献的后备人才。

第四,确立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也是重要的问题。自由不仅是政治性的,同时也必须是社会性的。不要忘记,政治的目的在于保证“人”具有基本的人权。这一点大家都明白,但人不只是靠米饭和面包生活。独立之后,经过数十年发展,接受教育的人口增加,为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国人民提出了许多要求。人们还关注政治并谋求经济改革。这些人们举起民主化和人权问题,组成反对开发独裁的抵抗力量。最终,他们批判违反社会正义的大规模开发,作为开发独裁之一的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政权也于1998年倒台。

东南亚发现——从战后的发展时期走向全球化时代

苏哈托总统宣布辞职

 1998年5月,雅加达

东盟将走向何方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从泰国开始爆发。其原因众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亚洲经济脆弱、金融体系不发达。之后,东南亚各国基于这次苦痛的经验,按照市场机制,果断采取货币贬值等措施。虽然进展缓慢,但经济逐渐得以恢复。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东南亚各国在全球化浪潮下发生了激烈的社会变化,环境破坏也日益扩大。同时,社会阶层和地区间的差距也在扩大。2007年,东盟在成立四十周年之际,通过了《东盟宪章》,提出了地域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然而,各国虽提出民主化与人权,但国内问题却成为牵绊发展的因素,实际上国内的诸种矛盾爆发出来。政治体制方面,越南是共产党一党专政,新加坡等国是议院内阁制,泰国是君主立宪制,印尼是总统制,缅甸是军政府统治。再加上,诸如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的政治局势混乱,缅甸的军事政权和飓风灾害问题,马来西亚的政权主导者交替等问题,让我们还是无法看到面向未来的明朗化展望。

东南亚发现——从战后的发展时期走向全球化时代

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尤努斯教授

 2006年12月,挪威奥斯陆

进入21世纪,受到中国和印度经济、政治的影响,东盟作为新的地区共同体应该如何发展再度成为热议。围绕东盟的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和韩国等国家希望强化与东盟间的合作,其未来则与东盟立足于适应自身的经济成长和政治安定,如何取得符合东盟的主导权相关。

尽管东盟中数种政治体制并存而且经济上的贫富差距依然很大,但多样的民族、宗教、文化得到相互承认。作为历史上首次的共同体,东盟将东南亚聚集起来,并步调一致向前迈进。今后东盟如何积累作为共同体的实际成就值得关注。

阻止贫富差距扩大的尝试——乡村银行

相对来看,东南亚各地越发向着全球化发展,而这也破坏了当地延绵存续着的传统社会,强行将其逐渐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这并非从容不迫之事。这种全球化和日本一样,赢家与输家的差距不断扩大。为了使差距不再扩大,国家需要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在此,我想介绍曾荣获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孟加拉国的穆罕穆德·尤努斯教授的贡献。他是一位投身于根除贫富差距和贫困的经济学者。

尤努斯教授了解到孟加拉国每年因飓风遭受巨大损失、飓风之后出现饥荒、与贫困斗争的农村女性的故事后,认识到自己的经济学研究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竟如此无力。于是,从1976年起,他开始以农村女性为对象,发放无担保小额贷款。获得贷款的女性从事一些新的小买卖,例如饲养小猪并扩大养殖等,到期之前返还贷款。尤努斯在1983年成立了乡村银行,此后在小额贷款之下,约五百万女性和她们的家族脱离了贫困。现在有六十多个国家都建立了这种小额贷款银行。

当前的混沌世界经济呈现出弱肉强食样态,东南亚由于前途不明而没有朝气。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东盟十国虽然团结合作,但却没有向心力,各国政府都全力满足人民理所应当的要求,但却无法站稳脚跟。在这一系列的情况之中,农村银行这类活动引人注目。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fjsd/1677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