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帝国时代

东南亚发现——探求废佛骚乱与王朝灭亡的原因

历史大观园 帝国时代 2020-07-01 09:03:19 0


希望由柬埔寨人保存修复

上智大学吴哥遗迹国际调查团(包括前期调查)1980年进入内战中的柬埔寨。在当时的韩桑林政权的协助下,调查团开始展开对吴哥遗迹的保存、修复和调查研究活动。因为内战,吴哥遗迹群在十几年里一直被搁置,处于荒废状态。调查团动员邻近村民砍伐茂密的热带丛林,排出淤积的雨水,清除有害的地衣类(霉菌)。二十六处主要遗迹的面积大概相当于东京城区,经历了大约十年时间,我们才能进入遗迹进行调查和保护。

1991年,柬埔寨从内战走向和平,在金边重新开设大学。调查团的老师在1991—1998年于艺术大学集中讲授专门科目,其后带领考古学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到吴哥遗迹现场实习。1996年,为了培养柬埔寨的核心管理人员,调查团在当地建立了上智大学亚洲人才养成研究中心(吴哥研修所,Sophia Asia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Human Development)。柬埔寨学生从艺术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智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取得硕士、博士学位之后回到柬埔寨,多数获得学位者现在已经以管理人员的身份在吴哥地区遗迹保护管理机构(Authority for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Angkor and the Region of Siem Reap,亦称APSARA)工作。

每年3月、8月、12至次年1月,艺术大学的考古学和建筑学专业进行三次现场实习,五到十名柬埔寨学生进入遗迹现场,由日本教授在现场指导。考古学专业学生赴佛教遗迹斑蒂喀黛寺院(实习负责人:帝塚山学院大学中尾芳治教授),建筑学专业学生从1996年开始,在吴哥窟的西参道进行拆解作业(实习负责人:日本大学片桐正夫、三轮悟所长)。这一实习还兼顾培养柬埔寨的石匠人才(实习负责人:小杉孝行)。2007年11月第一工区(一百米)作业由柬埔寨人完成。

偶然发掘二百七十四尊废佛像

佛寺遗迹斑蒂喀黛寺在吴哥窟东北约六十千米处,于12世纪末建立。调查团在广阔的寺院境内开始一般的考古发掘、保存、修复的实习。2001年,调查团在寺内偶然发掘出二百七十四尊废佛像。这次发掘恰好是在第三十一次考古实习过程中。

在日本进行考古发掘,一般都是事先推断此处有何物然后再进行发掘,而此次则属于偶然发现。2001年3月,一百零六尊废佛像被首先挖掘出来。发掘地点位于斑蒂喀黛寺遗迹东参道入口以西一百八十米,十字台阶北侧的小寺前。佛像体型大小不一,大佛像基本上有一米八高,小佛像则为二十厘米左右。此次还发掘出两尊青铜小佛像。

东南亚发现——探求废佛骚乱与王朝灭亡的原因

横躺着的被破坏的佛像群

 首次发掘出了二百七十四尊头部切断、胸部割裂的佛像。笔者摄

从发掘状况来看,埋藏处距地表约一米五,小佛像及头部等碎片被埋在底部,坑内一侧另挖出边长约两米的方形坑。这些佛像似乎是被人小心谨慎地埋藏,每一个都被盖上土砂并不留缝隙地掩盖。佛像的头部和躯体在埋藏之前就已经被切断。它们经历了约八百年的岁月,因为温度、湿度固定,保存状况极好,让人能一睹高贵美丽的尊颜。

2001年8月15日开始的调查,将发掘地点扩大到埋藏坑西侧,出土了一百六十七座石像、碎片以及四周刻有许多坐佛的千尊佛石柱。石柱为砂岩材质,高约一百二十厘米,宽四十五厘米。每一面横向有小坐佛十二尊,纵向二十一列,共计一千零八尊。高为二十五毫米的小佛像,宛如菩萨聚集的曼荼罗般排列。

这些佛像大概制作于11—13世纪前半叶,从容颜和身体装饰的图样来看,可以判断小部分属于11世纪的巴普昂美术样式以及12世纪前半叶的吴哥窟美术样式,大部分属于12世纪后半叶开始的巴戎寺美术样式。它们都是镇坐于三重娜迦躯体上的典型佛像,娜迦高高地昂着七颗头颅,守护佛陀。

至于刻于石柱上的千尊佛,在印度阿旃陀寺院的第七窟(5世纪)和敦煌的千佛洞(4—10世纪)也可以看到。日本唐招提寺(759年创建)的卢舍那佛的光背中也描绘了千尊佛。

此次发掘到的千尊佛石柱在柬埔寨属于首次发现,多少可以判断出带有密教色彩的过去佛教的样子。碑文中记述了当时存在密宗系的怛特罗密教经典。从这一点上来推测,人们或许是将一千尊佛像雕成曼荼罗状,通过叩拜积攒功德。

从美术史的发展脉络中看,类似的千尊佛石柱还有12世纪后期的毗湿奴神四面石柱。该石柱每面雕刻有十五行、十七列、四面共计一千零二十尊小毗湿奴神像,造型与千尊佛石柱相同。这应该是受到印度教流派美术样式的影响。在磅斯外大圣剑寺中发现的(观自在)菩萨雕像,从头部到上半身刻有类似于千尊佛的小佛像。同千尊佛石柱一样,工匠通过肉眼所见的形式,告知佛陀的临在。

将2000年8月发掘的小佛一并算上,这一地区合计出土了二百七十四尊佛像。吴哥遗迹群的发现、调查、研究保存与修复活动自1860年亨利·穆奥介绍吴哥遗迹的报告发表开始,已经历经一百四十余年,但像此次发现包括千尊佛石柱在内的二百七十四尊废佛像还是史无前例。

从此次大量废佛像的发现可以预言,在其他同时代的佛教遗迹如圣剑寺、塔普伦寺境内,地下埋有废佛的可能性极高。围绕着新发现的废佛,学者从历史、考古、美术、图像等相关科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讨论。它是更新吴哥王朝末期历史的大发现。

吴哥与罗马一样,并非一日建成。吴哥遗迹群与东京市区面积大致相同,在约六百万平方米的地区发展起来。包括从8世纪亚扬寺到14世纪的摩迦拉陀寺在内的九十九座大大小小的遗迹在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一处世界遗产。各种石造庙宇是那个时代王权的象征,同时也融入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因此,遗迹研究可以说是辨明时代精神的工作。19世纪中叶来访的西欧人在柬埔寨当地看到的是怎样的光景呢?吴哥文明是壮阔的伽蓝和豪华绚烂的雕刻。但是居住在附近的贫困农民的身影,却是遥远的过去与当前现实反差强烈的景象。

1860年,亨利·穆奥凭借锐利的眼光,高度评价了昔日辉煌的吴哥文明,向当时的西欧世界介绍了吴哥。存在于密林深处的吴哥窟,作为一个充满神秘的消失的文明,引起了世界人们的兴趣。

阇耶跋摩七世尊重惯例

让我们将时代拉回到12世纪后半叶。

阇耶跋摩七世建造了吴哥王朝中最多的寺院,并取得了同邻国战争的胜利,扩大了吴哥的版图。他是创造了吴哥王朝空前繁荣的伟大君王。阇耶跋摩七世时期恰好是日本的镰仓时代,他在位大约四十年,其间优先发展佛教。

至12世纪前半叶,约四百年间,吴哥王朝的立国思想是湿婆派和毗湿奴派的主张。佛教是少数派,但也存续发展下来。

阇耶跋摩七世在建造佛教寺院时,尊重惯例,将湿婆派和毗湿奴派收入部分佛寺,建造混合寺院。他在这些寺院中大张旗鼓地举办佛教祭祀仪式。圣剑寺的配置是混融的典型案例。寺院中央安置了观自在(菩萨),北侧是湿婆神,西侧是毗湿奴神,南侧则是祖先之灵。实际上,他优先对待作为国教的佛教,但也考虑到其他宗教,一并祭祀印度教的诸神。这实质上是一种宗教改革。国王在各地建造数座大佛教寺院,整治王道,规划灯明之家和义诊机构。他施展着建寺王一样的权势。

在大雨中守护佛陀的蛇神——受欢迎的娜迦坐佛

调查团发掘的二百七十四尊废佛基本上都是由娜迦保护的禅定中的佛陀,这种样式的佛像在当时大概十分流行,是高棉美术中特别常见的佛像。根据传说,佛陀为了进入涅槃之境,禅定长达七周,在此期间,如瀑布一般的大雨持续下了一周。于是,龙王目支邻陀从地中出现,蜷身并高昂着七个头颅守护佛陀。

东南亚发现——探求废佛骚乱与王朝灭亡的原因

斑蒂喀黛寺的废佛发掘现场

 高达一米以上的千尊佛石柱和被破坏的佛像不断被发掘出来。笔者摄

坐在娜迦之上的坐佛像于10世纪中叶前后在吴哥王朝登场,不过它似乎从当时印度教雕像那里受到图像性影响。佛陀的发型可以说明这两大宗教在图像样式上的融合。之前的螺发变成精心编织的细发并盘结成一团,像真正的顶髻一样罩上圆锥形发髻,并把肉髻隐藏起来。发掘出的废佛中,有与吴哥窟时代相同样式的发型,事实上是受到了印度教神像的影响吧。

此外,许多佛像细腻的面容洋溢出温柔慈祥,下颌处稍微的凹陷,给人以亲近感。佛像的体型控制得很好,具有出色的逼真性。它们也有王冠和顶髻。此次出土的佛像中有华丽身体装饰的娜迦坐佛,仿佛显示出当时信仰之深。

吴哥窟样式佛像,不愧是遵循了毗湿奴神的宗教传统主义,对像容进行了简素化处理,但在细微之处也刻画了配饰和身体装扮,展示以装饰美为主流的理念。这些佛像的面容尽管明朗愉快,但并没有表现出内在的精神。王冠型发饰的“顶髻”原本只不过是王族的装饰。与之类似的发型也见于吴哥窟寺院回廊的浅浮雕中,以及苏利耶跋摩二世的罩衣和毗湿奴神像。实地调查就可以明白,上述现象是因为在吴哥窟时代,宗教传统主义作为潜在意识,贯串在雕像制作的美感意识中。这种意识有处处都展现华美艳丽的一面,但也暗含着偏向装饰美术的技巧主义危险,最终它失去了活力。

被埋藏的巴戎寺本尊——新史实的考察

为什么这些佛像会经历废佛危机呢?目前都还是假说,如果要举出第一条理由,那就是阁耶跋摩七世逝世之后(1219年左右)因某种原因出现了动乱纷争,例如,围绕着王位继承展开了权力斗争、强加过重的赋税负担导致了地方叛乱、干旱等自然灾害等。

从关于1220年左右即位的因陀罗跋摩二世的片断性资料和寺院改造痕迹推测,他是一位容忍佛教徒和佛教的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去世到因陀罗跋摩二世即位,有两年的空白期,可能出现了围绕即位的政治问题。此外,下一任王位的继承人及其支持势力可能发起了废佛行动。因此,佛教受到国教般对待、拥有彰显权势的主导权的时期是在阇耶跋摩七世和因陀罗跋摩二世两代国王统治的六十三年间。

湿婆派及其支持势力在佛教处于优势地位的阇耶跋摩七世时代依然存在并继续活动。等到阇耶跋摩八世即位,排斥佛教运动的能量最终走向了废佛行动。湿婆派的激进分子组成行动队,毁坏并扔掉国内佛教寺院的佛像。

东南亚发现——探求废佛骚乱与王朝灭亡的原因

四面佛尊颜塔

 雕刻在巴戎寺里的巨大的观世音菩萨的佛面,如守护王国般环视四面八方

位于吴哥都城中心的巴戎寺,在阇耶跋摩八世即位的同时被改造成为印度教寺院,面目一新。他们削掉浮雕的坐佛,并用大块石材密封了佛教小寺破风上的浮雕(尤其是观世音菩萨)。今天我们依然能够在巴戎寺内找到这种改造的证据。

首先,以前安置于中央大殿的高达三米六的大型坐佛被破坏,并掩埋于大殿地底(1935年被发现)。当时大概用诃哩诃罗神像替代了坐佛。其次,石柱和壁面上的佛雕也被用尖锐的石头挖走,用印度教的苦行僧坐像替代。

不过,法国东方学家、吴哥研究泰斗乔治·赛代斯提到,柬埔寨宗教的特点是具有各个教派相互混融的倾向;印度教与佛教在任何地方都和平共存。而且,关于阇耶跋摩七世去世之后湿婆派和佛教之间的对立,赛代斯认为“当时存在有组织地削掉寺院的佛雕,代之以林迦或湿婆派行者雕像的抗议活动”。

然而,在赛代斯这番论述之后,调查团发掘出废佛这一历史性证据。如何判断这些新的史料呢?这二百七十四尊废佛像只是安置在斑蒂喀黛寺内的一部分。事实上,出土的佛像碎片被埋藏在寺院内不远处的其他地方。塔普伦寺、圣剑寺等大型寺院周边极有可能埋藏着数千尊的佛像。

巴戎寺的改建和重新装饰——更换成印度教寺院

1243年,阇耶跋摩八世同前两代国王的佛教信奉者的残余势力展开斗争,取得胜利并登上了王位。据推测,国王对印度教的笃信和对佛教势力的敌意合在一起,进而发展成诸如废佛等一系列过激行为。他发动强权,重新改建了之前两代国王建设的寺院,遗弃佛像,破坏碑文,并掩埋于地底。前两代国王的碑文也几乎全部被损坏、遗弃和埋藏。

佛寺时代的圣剑寺碑文虽是雕刻在巨大的石柱上,但怎么看都是被有意地埋于地下。常年的雨水冲走了覆盖在表面的土砂后,它才露出地表并被发现。阇耶跋摩八世否定前两代国王和佛教,在位时期似乎命令进行彻底破坏,毁坏了当时安置于佛寺中的数千尊佛像。

阇耶跋摩八世一方面破坏佛寺和显眼的佛像浮雕,另一方面又特别着手实施将佛寺改造成印度教寺院以及与此相应的建筑装饰的更换工程。他对巴戎寺进行了部分改建。例如寺内增扩了“十”字形的梯台,重新雕刻内回廊的浮雕。

与外回廊的深浮雕不同,内回廊采用浅浮雕,给人仓促雕刻而成的印象。来自印度教的题材很多;浮雕的手法明显与外回廊所见的样式相异;表现手法和图像显得匆忙而粗糙,从技法来看,不是建造初期雕刻而是后世增添之物;浮雕描绘了印度教题材,如搅拌乳海图或叙事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绘图;内回廊上到处都雕刻着印度教三神,并对其称颂赞扬;特别是该墙壁上还有很大的梵天神四面像,自然让人想到它模仿四面佛。此外,湿婆神与毗湿奴神并存。浮雕刻画之物全都与印度教相关。阇耶跋摩八世可能是将四面佛尊颜塔重新解读成了四面的梵天神尊颜塔。

东南亚发现——探求废佛骚乱与王朝灭亡的原因

雕刻的林迦

 取代佛像,人们在寺院建筑上雕刻了印度教的林迦(男性生殖器)。塔普伦寺的楣石浮雕。笔者摄

塔普伦寺院楣石浮雕上的佛像也被林迦及其底座的浮雕所取代。

王朝末期凋敝衰落了吗?

本节摘录法国远东学院的硕学大家们的见解。

赛代斯是通过解读碑文而建构柬埔寨古代史框架的大学者。他在1964年的著述中写道:“阇耶跋摩七世的事业对人们来说是一项过重的负担。他们因时常发生的对外战争以及苏利耶跋摩二世的大寺院建设早已疲惫不堪。此后,柬埔寨丧失了应对邻国攻击的抵抗力。”

出生于金边的法国学者贝尔纳·菲利浦·格罗利埃发表了水利都城吴哥的论点。他在1961年断言,“至少阇耶跋摩七世令王朝受到决定性的损耗,不断给吴哥王朝的黄昏落下巨大的阴影”,而且“阇耶跋摩七世和巴戎寺之后,吴哥王朝再没有引人注目的国王和寺院”。巴戎寺美术样式随着阇耶跋摩七世的去世,于1220年全部告终。这两位法国硕学最终得出结论,即阇耶跋摩七世主导的众多大规模的寺院建设使吴哥帝国破产、王朝凋敝并陷入衰退。也就是说,建寺消耗致使王朝崩溃。

两人观点的主要根据有二:一、阇耶跋摩七世之后的碑文资料忽然减少(即社会丧失活力,陷入贫困);二、没有阇耶跋摩七世之后时代的考古出土品,因而国家实力应当是急速衰退。这也几乎是一个定论。两位一流学者得出的完美结论成为一大束缚,众多的学者都将其看作是学界的常识。这种束缚至今还在继续。

克洛德·雅克成为赛代斯的接班人,在1990年的著作中收入《迷雾中的最后的国王们》这篇论文,指出阇耶跋摩八世时期湿婆派回归,但其论点则是承袭了赛代斯和格罗利埃的内容。

考察二百七十四尊废佛像

不管如何,法国远东学院的研究者得出了吴哥王朝建寺衰亡说的结论。

笔者于1961年3月拜访位于柬埔寨暹粒市的吴哥遗迹保存事务所(Conservation d'Angkor)所长格罗利埃博士,并在那里待了很久。之后我也加入法国研究者的行列当中,开始了吴哥研究。愿望能实现得益于上智大学耶稣会神父里奇先生的推荐。尽管1953年柬埔寨取得独立,但根据政府间协定,法国远东学院的研究者同之前一样继续在当时的遗迹保存事务所下面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而且,他们还进行年轻柬埔寨遗迹保护官的实习培训工作。

在此整理最近二百七十四尊废佛像发掘的问题点。

一、两位法国研究前辈得出了“湿婆派进行了削掉浮雕佛像程度的反击”的结论。

二百七十四尊废佛发掘于2001年,两位法国研究前辈并没有见证此次发掘。那么,问题在于如何把握此次发现的大量废佛,又怎样从历史上进行考察。

二、两位法国研究前辈已经提到过印度教寺院的后世修复改修说,而且指出与吴哥最鼎盛时期的建筑在技术上的不同点。例如,我们可以举出用后世的圆形支柱追加新参拜道路建设的证据。如果这与新史料的见解相结合,又会如何呢?

三、另一位法国学者克洛德·雅克教授于2001年赴发现废佛的现场参观学习,感慨地指出湿婆派的反佛教行为超出预想。

四、废佛行为和周达观的来访时间接近。如果再度考察《真腊风土记》的报告,并推测政治活动的话,又能得出怎样的解释呢?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于1819年被翻译为法文出版,1902年伯希和改译,之后他不满该译稿,再度点校,于1951年增加了新译注(部分未完成)。法国研究者们都以伯希和的新译稿为依据。

13世纪后半叶至14世纪的吴哥都城再考

在本小节中尝试列举出几点重要线索。

一、激进派是瑜伽士吗?

此次发现的大规模废佛行为发生于阇耶跋摩八世时代。阇耶跋摩八世发布并实行了破坏佛像的命令。实行者是谁?是湿婆派中参加直接行动之人。废佛行动的指导者据说是出身印度的萨尔瓦输尼姆尼,他是阇耶跋摩八世的帝师和祭祀官(根据达加斯的说法)。该激进派群体不在众人面前进食,是周达观曾提到的“八思惟”(瑜伽士,即修行瑜伽的人),而且他们祭祀“一块石”(林迦)。

阇耶跋摩八世在位长达五十二年。他管理日常政务,建立了长期安定的政权。王命传达至地方,可见他是一位具有行动力的实力派国王。

二、周达观描述的繁华都城吴哥

13世纪末的柬埔寨,被海外商人称为“富贵真腊”(《明史·真腊传》)。这种评价是由风闻吴哥都城绚烂豪华的寺院和城郭风貌之人流传出去的吧。1296年中国人周达观来访时,吴哥都城的市集繁盛,物资流动畅通,人们过着和平的日常生活。周达观描述了与吴哥鼎盛时期一样的繁荣。在政治方面,政府举行一贯的神明附体一样的华美祭祀仪式,犹如在行幸中所见那样。

周达观在报告中指出,吴哥王朝为暹罗(泰国)势力扩张领土的野心而困扰,但完全看不到关于建寺耗费导致社会衰微的记载。他以特派员般的视角,描述了华丽的大型王宫模样,还把日常生活的见闻记录为四十一项,生动鲜活地呈现出都城的活跃景象。13世纪末,暹罗人的确将势力扩展到柬埔寨领域最外的湄南河方向与泰国东北区,并与吴哥地方官员的军队发生战斗,将其赶出。周达观在报告中并没有言及攻防的情况。

三、暹罗势力的兴起与扩张

吴哥窟第一回廊南面浮雕中刻画有暹罗民族,由土著首长指挥的“暹姆”(syam)军作为雇佣兵加入吴哥军。从史实上看,阇耶跋摩七世时代,吴哥的领域扩大到现在泰国中部的素可泰地区。随着暹罗(泰国)势力的兴起和扩张,吴哥王朝不得不从素可泰撤退。阇耶跋摩七世去世时,泰人诸侯发动叛乱,创建了素可泰王国。1296年,在孟莱王带领之下,清迈王国在素可泰王国北部建国。

四、印度教三神显在的巴戎寺

吴哥国王遵循惯例,向着新都城、庙山型寺庙和王宫组合的目标迈进。不过,也有志向未竟,没有实现这一组合建设的国王,尽管他们同样很努力地建造。惯例是不使用前代国王修建的寺院。其背景则是国王是神的化身,是超人,所以没有继续建造前一代国王建造的伽蓝的先例。新的国王为展示他作为新王的存在(raison d'être),无论如何都要建设该组合。

因此,阇耶跋摩八世和奉承的激进派高官们针对如何复兴印度教、如何强调国王的神性(charisma)编写具体的剧本。一、改修既存的诸寺院,重新涂刷让寺院看起来完全如同新建的一样;二、破坏并埋藏佛像,削去佛像浮雕,以显示国王神性的统率力;三、雕刻印度教苦行僧像。为把巴戎寺打造成护国寺,他们重新涂刷,并且在寺内祭祀诃里诃罗神;四、把之前的四面佛尊颜塔换成拥有四头四臂的梵天神。如此一来,新即位的国王就可以轻易地营造形式上的三套一组建筑。巴戎寺还被变更成印度教三神显在的护国寺。尽管只是表面形式上的组合,但周达观还是记述了在现场对吴哥都市大改造和再装饰的实感。他作为唯一的见证者,一五一十地报告了吴哥都城繁荣和光辉灿烂的景象。

1295年,阇耶跋摩八世因政变退位,输利因陀罗跋摩以武力登上王位。他是阇耶跋摩八世的女婿,也是首次承认上座部佛教地位的国王。当时,他在都城内举办了通常的宗教活动。吴哥城内发现了上座部佛教的高台,被认为建于14世纪左右。考古发掘结果也明确显示,城内有六十多处基础地基。此时人们会经常再度利用吴哥时代的石材建造地基。

从最早的输利因陀罗跋摩至14世纪中叶左右,这些佛教的高台占据了吴哥都城。如果这一史实正确,我们可以认为附近的上座部佛教信徒回到吴哥都城,家族数人居住在台阶和小佛教寺庙附近,自由往来于旧都城内。1309年,当地出现了称赞国王的巴利语碑文。塔普伦寺入口的“小碑文”明显是14世纪初期的产物。同样,圣剑寺中央大殿安放的上座部佛教的佛塔,也是在这时期创造并放进去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见到它。

东南亚发现——探求废佛骚乱与王朝灭亡的原因

巴普伦寺院参拜道路的圆柱

 经过改修扩建

废佛运动的原因是什么?——从汇集的原因中建立假说

一般认为,吴哥王朝由于在阁耶跋摩七世统治的四十年间营造了大型寺院,从而导致社会衰退,到巧世纪则被大城王国灭亡。

如前所述,三位法国的吴哥研究专家也支持建寺耗费导致王朝衰退的说法。在此我整理至今考察过的片断性史实,并再次探讨以往的学说。

大量的佛像被破坏发生在13世纪中叶,正好是阇耶跋摩八世统治的初期。笃信湿婆神的国王发布废佛命令,由激进派或支持的瑜伽士们负责执行。在废佛现场,数名男子用布或草木的叶子包裹佛像的头部,用力将佛像头部劈落,并那样扔在寺院境内。目睹这一场面的村民们把佛像碎片收集起来,并挖掘坑穴埋藏。斑蒂喀黛寺的发掘结果证明上述事实。破坏佛像和削毁坐佛浮雕的行动在都城以及地方(甚至包括磅斯外的大圣剑寺)都有发生。

国王们一直以建造独自的护国寺为目标,即便不是所有人都建立起来了。阇耶跋摩八世改造巴戎寺,用诃里诃罗神像替代之前的主神佛陀坐像。诃里诃罗神是湿婆神和毗湿奴神的合体。佛陀四面尊颜也被换成了梵天神的四面尊颜,巴戎寺被改造成印度教三神的殿堂。实际上,对佛寺的再装饰等工事并不耗费时间,非常容易实施。

详细阅读周达观的报告可以看出,阇耶跋摩八世不仅改造了巴戎寺,而且修复了吴哥都城内既存的旧印度教寺院,实施了使这些建筑看起来像新修建一样的改造工程。例如,他对巴普昂寺(大约二百三十年前的寺院)、吴哥窟(一百年前建立)、周萨神庙、班蒂色玛寺、圣皮度寺(Preah Pithu)和崩密列寺等寺庙的台阶、参道等进行了扩建和重新修整。这些后世改造的痕迹通过比较建材、样式、技术方法、图像和题材等判断并发布了相关报告。

周达观实际参观了吴哥都城及其周边地区,报告了当时绚烂豪华的景象。1296年他见到建造于二百三十年前的巴普昂寺,称之为“铜塔一座”,满怀惊讶地记载高塔耸立的样子。距离巴普昂寺时代结束已经过了两百余年,如果没有进行修复改建,考虑到热带残酷的气候条件,该寺院应该已经变成一片废墟。若周达观的记载准确无误,则当时对巴普昂寺进行了一些大型的修复工程。周达观还记载了吴哥都城内的金塔(巴戎寺)、金狮子、金佛(上座部佛教)、铜像、铜牛、铜马,描述了没有捏造的真实繁荣盛况。法国专家指出,这些改修使用了之前的建材,从样式的时代差别和建筑技术来看,属于之后追加的工程。巴戎寺的中央大殿安放了大佛,但佛像被破坏并掩埋,取而代之的是诃里诃罗神像。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巴戎寺的四面佛尊颜塔没有被破坏呢?

东南亚发现——探求废佛骚乱与王朝灭亡的原因

梵天神浮雕

 巴戎寺院内回廊

前文已述,内回廊的浮雕为后刻的浅浮雕,题材多与印度教相关。北墙中央的山脉上刻的是湿婆神,左右为毗湿奴神,四面脸梵天神镇座其中。笔者的一种假设是,他们把四面佛尊颜塔解读成四面脸的梵天神,依靠这一图像向民众解释说明。所以,他们破坏巴戎寺令人瞩目的佛陀坐像并削去墙壁上的佛陀浮雕,代之以新雕刻苦行僧像的浮雕。

在印度,基本上没有对梵天神的信仰,相比湿婆神和毗湿奴神,它的影响微弱。然而,柬埔寨却将梵天神作为印度教的三神原封不动地接受。它最初被解读为拥有四面脸,自9世纪末至11世纪时为人们所信仰。碑文中还记述了国王是梵天神的化身。附近的居民们直到现在依然传承着四面佛尊颜塔是表示湿婆神的四面脸的观点。

此次发现的大量废佛可以证明的史实(假说)是,在阇耶跋摩八世的统治下,国王的权威和日常政治发挥了相应的作用,都城富丽堂皇,国内物品流通正常。日常的政治发挥作用,王命就得以传达到全国各地。这样一来,村落也发挥着相应功能。

1296年,访问柬埔寨的中国人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的记载中并未描述王朝末期的危机样子和社会的凋敝,反而报告了王国荣华繁盛的景象。这次的发掘说明了什么呢?往大处说,这是东南亚史研究中的吴哥王朝研究,但是我们希望这一挖掘能在法国远东学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添关于废佛的研究成果。

王朝末期“历史改写”工作已开始

本节考察吴哥王朝13世纪后半叶至14世纪前半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总结前文,第一,国王的命令下达至全国各地。阇耶跋摩八世在位长达五十二年,是一个稳定政权。在统治期间,尽管遭到元朝的小部队侵袭,但他还是以吴哥都城为中心改建已有的印度教寺院,重新粉饰寺院,并要求全国的佛教寺院废佛。斑蒂喀黛寺的发掘工作还没有结束,但由此可以得知全国有数量庞大的佛像被掩埋在地底。

第二,周达观详细记载了吴哥都城的活跃景象和繁华盛况。巴戎寺重新被装饰成印度教三神的寺院,令周达观盛赞为充满光辉的“金塔”。然而都城的繁荣景象意味着什么呢?阇耶跋摩七世之后大约经过了八十余年,建寺耗费真的还在持续影响整个社会吗?

从周达观的报告看不出社会凋敝的兆头。吴哥王朝确实相继从湄南河流域和东北泰撤退,但作为王朝中心的吴哥应该没有受到这种衰微的波及吧。

第三,输利因陀罗跋摩之后还有两代国王,王朝延续至1353年左右,但记载那时的史料确实很少。相关的史料有以下几处:①1309年柬埔寨最早的巴利语碑文(称颂国王的功绩);②1327年吴哥王朝最后的梵语碑文,有关于向湿婆神供奉的记载;③1330年向中国派遣使节;④1335年向越南(大越)陈朝派遣使节。

这些片段性的史料,再加上前文提到的吴哥都城内有许多上座部佛教的高台,可以说明当时的社会仍有活力。虽然史料较少,但至少无法断定当时的社会在走向衰弱。被称为世纪大发现的废佛像的发掘创造出了再度思考当时的社会以及更新历史的契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fjsd/1676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