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帝国时代

东南亚发现——从税金问题考察流通商品

历史大观园 帝国时代 2020-07-01 09:03:04 0


课税的物产有什么呢?

国王和高官们将国家预算中的税金摊派给村民等,并征收、管理国家收入。实际上,通过考察碑文,我们发现当时存在许多课税争端、税金免除以及逃税的情况。当时税收在收支平衡上出现问题。各种税金及征收方法没有被明确区分,从国家财政角度来看,即税收未统一。换句话说,我们无法判明国家支出的全貌,只能明确一部分。

在税收制度中,农产品和大部分手工业品是课税对象,被上缴到国库,即国王的仓库中。市场里也会预征税金。此外,当时人头税和固定资产税的区分也不清楚。

根据碑文,卖掉水田的纳税义务者有义务提出减税申请,并获得认可。从这一事实来看,该税金属于个人税。979年的碑文中记载了某人卖掉土地购买贵重品(列有清单),并将此贵重品作为物品税上缴国王。而之后的其他碑文则记载,某位纳税者卖出土地,但用米纳税。

从各类税收的征收官推断,当时纳税的主要产品除了稻米之外,似乎还有种子(大概是禾本科的杂谷类)、油(芝麻油?)和精制牛油、蜂蜡、盐、芝麻。被征收的物产确实被暂时放进国王的仓库,之后再运到国内的各大寺院以供其运营维持,例如运输给阇耶跋摩七世时代的义诊机构等。

东南亚发现——从税金问题考察流通商品

王道与中南半岛的内陆流通图

在森林产物方面,国家对油树脂(含有树脂,用作火把)、各类香料(生姜、胡椒等)、药草和药用物资(樟脑)等征税。这些森林产物税往往从居住在山区的少数民族物产中征缴。

此外,课税对象还包括没有加工的金属类物品(金、银、铜和铅)。新寺院的建设和装饰等经常使用大量的金属类物质。当时政府还对制作各类产品的手艺人课以重税,例如制作纤维类(所有衣物,如丝制品、毛织品、普通纺织品、手包、窗帘、垫子等)、金银装饰品、祭祀用品(圣遗物箱、象牙制的鼓、神佛台座的供物座)、餐具类等的手艺人等。

赋役的承担者

王道和石桥的建设促进了国内商品的流通,也方便了官员征收税金以及将所征物品运到王国的仓库。从这个意义来看,上文提到的课税清单可以说是各个地方运输到吴哥都城的商品,是各地的物产。

至于作为税收之一的赋税,碑文中频繁出现关于承担服役任务之人的记载,因此可以确定当时存在这类负责官员。根据碑文信息,赋役大概多在土木工程和新建寺院之际征召。

例如,9世纪末期因陀罗跋摩一世执政时让村民挖掘修建蓄水池。1119年,苏利耶跋摩二世使役村民,在建筑家的指挥下整修郡县、建设寺院以及四周的围墙。建造大规模的人工湖、皇家寺院,尤其是护国寺时自然也会征发村民服役。当时,州、郡级别的行政单位负责动员劳役。碑文也多次记载了免除劳役的情况。判断是否可免除,似乎是由州长或郡长决定。

寺院的维持运营费用由谁负担?

大型寺院和僧院运营资金的部分来源已经清楚。根据碑文,一是上交给国王仓库(国库)的物品,二是对手艺人、织工所造商品征收的税金,三是由开设市场税和郡的税金等。碑文还明确表明,这些运营资金是国王和“郡长们”“出于信仰之心捐赠给(寺院)的”。

支持寺院运营上,郡内村落承担的财物与国库提供的似乎不能同一而论。虽然无法准确判断郡县村落所缴纳米以及物产、日用品、钱财的具体数额,但它们负担了庞大数量。换而言之,地方寺院和国家寺院等拥有附属村落,从中获取的收入作为自主独立的财源。

现在各地的上座部佛教寺院,依然由该地区的人员聚合资源来建设、运营和维持。不过,即便是由郡县村落担负运营费的寺院,在国王权威之下也是作为彰显国王威严的寺院而熠熠生辉。

布施给慈善事业的特别补助

国家财政中还有用于特别补助的款项,即国王无偿赠予的土地、村落以及附带的高价财物等。这些有时似乎达到非常庞大的数额。阇耶跋摩六世时期,国王赠予了帝师迪瓦卡拉班智达高额特别津贴,但迪瓦卡拉班智达将这些津贴赠予寺院,用于开掘贮水池,并将一部分分配给学者、婆罗门和穷人。他自己则留有特别津贴中的贵重财物。

11世纪前半叶在位的苏利耶跋摩一世也赠予了负责宗教事务的高官特别津贴,而高官则将津贴施舍给各项慈善事业,其中也包括茶胶寺。具体财物包括赎罪用的祭祀用品、制作寺院屋顶的装饰、寺院主体的工事费用、购买石材及制作雕像等。

免税从结果上帮助了寺院

在此总结一下课税和免税。所谓课税就是对前述所有物品课以税金,其对象包括森林物产、金属类、装饰品、米、杂谷、种子、油、牛油、蜂蜡、芝麻和盐等。免税则适用于献给寺院的供品和国王修造的建筑(也包括私人建造但敬赠给国王的建筑)。例如,974年某位人物请求给寺院捐赠,将土地赠予帝师,而这些都免税。

寺院人员享有免除赋役的特权,这一措施是对寺院的间接补贴,也间接地弥补了国库分配寺院的不足部分。

国家预算的执行

尚未论及的问题还有国家预算。国库投资建设大型土木工程和寺院,并承担公共设施的维持管理费用,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例如,碑文中具体记载高达数层的寺院数量,塔和连接塔的回廊的数量,墙壁、环形壕沟以及参拜道路的长度,作为计算预算的根据,并做出预算草案。它还记载了寺院境内安置的神佛造像数目和义诊机构(塔普伦寺)、驿站(圣剑寺)的数目,表明不同建筑物的估算依据。碑文中也详细记载了石材(砂岩)和红土的用途。

作为经济支柱的国土整修事业

在王国内部建设干道、建造石桥、在各地修建驿站和义诊机构以及建设寺院和相关建筑都属于国土整修事业,它们在激活国内经济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一个帝国的形态。这些公共事业和地方据点的宗教设施,自然需要耗费建材、经费以及人工费等。涉及庞大建设费的财政问题左右着吴哥王朝的经济。国家在公共事业上投入大量补贴,而寺院和宗教建筑的管理维持也消耗了大部分的财源。总之,寺院本身无疑是王国内的大地主。

公共事业部门的核心在水利灌溉、干线道路以及宗教设施的建设。事实上,大寺院(吴哥窟及圣剑寺)周围的环沟也被纳入当时国内水利设施整修事业中。同样,许多宗教建筑(地方寺院、驿站、僧房、义诊机构等)也是以道路为中心的国土整修事业的一部分。当然,这项事业的发起几乎都是出于国王的要求。建筑所需材料包括木材、砖、石材以及辅助用的各种金属(铁、铅、“青铜”)。人们非常灵活地运用这些建材,实现建筑技术的巨大革新,最终创造出吴哥窟这样的大型伽蓝。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fjsd/1675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