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帝国时代

东南亚发现——置于东南亚独特的历史之中

历史大观园 帝国时代 2020-07-01 09:03:23 0


立足于森林、水田与海洋的历史

东南亚式的历史是立足于“森林、水田和海洋”的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活史。这里是多元地区,回顾前文可以列举出自然环境(由山地、平原、三角洲等构成),语言和人群各异的多文化社会,各种复合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本土印度教等)的存续几点特征。此外,从地域间的共通、同质的特征来看,雨季和旱季交替,以农耕为基础的植物文明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居上,即便信仰佛教、印度教等,其深层仍是泛灵信仰。

尤其是通过对现场史料的解读探究,我们清楚了部分吴哥王朝的实像。现在有碑文、古寺院的修复和发掘、出土物、雕刻、图像等当地史料,同时还有中国史料中片段性记载,可以作为揭开王朝面纱的工具。王朝发展的线索是创造出本国文字。外来文字在当地社会中经过咀嚼消化,变成了在表现方法上用心改编的古高棉文字。

高棉文字如同人体中的血液一样,主管传达和记录,帮助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和自立。通过对用本国文字记载的当地史料群的分析研究,我们能够明确一部分当时社会的普遍观念,而将这些部分性观念串联起来,便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精神价值体系。作为文字史料的碑文价值很高,但记载的内容有所偏向而且是片断性的,不免存在有效性和范围的限制。

在当地史料中,近年来应该特别提及的是历史考古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95年,上智大学吴哥遗迹调查团在吴哥东北十七千米的塔尼村,发现了大型黑釉陶器窑址,确认了吴哥时代存在烧窑业。这也是在柬埔寨首次发现的大型窑址遗迹。担任此次发掘的年轻研究者撰写提交了博士论文。如各位所知,更大的发现当属斑蒂喀黛寺内的废佛。根据对废佛的研究,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改写历史的观点。在吴哥本国史料方面,当时没有纸张,主要记录在用棕榈树叶制成的贝叶上,但遗憾的是,由于虫害和战乱这些史料都消失了。

东南亚发现——置于东南亚独特的历史之中

塔尼村发掘现场

 在吴哥地区首次发现黑釉陶器的窑址,确认当地存在烧窑业。笔者摄

地区间的交易与物流促进王朝的形成——得天独厚的立国条件

其次,亚洲地区之间的交易和物资流通有助于吴哥王朝的形成。柬埔寨与印度、中国交易,以澳盖港市为媒介,得到了古罗马的钱币、高价的珍品和物产以及精神价值体系。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很早就开始的亚洲地区间的交易和物流,与吴哥王朝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尽管吴哥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但在宗教仪礼、王权概念等方面按照自己的方式取舍、扩充、构建,最终形成了国王行动的价值基准(建设护国寺等)。在政治方面,他们彰显不太坚固的王权,为建立更加巩固的制度而强化祭政一体,使之转变成神秘性大增的华丽而过度的祭祀仪式,而最终提高了国王的神性。吴哥地区有连接外海与湄公河、洞里萨湖之间的物流干线,这也成为人员往来的路线,“舶商”也沿此路线来到吴哥。这帮助形成了“富贵真腊”的评价。阇耶跋摩七世将吴哥的版图向西扩展至与缅甸的接壤处,向北到达老挝的万象,并将马来半岛北部、越南南部的占婆纳入领土范围。至少在这个地理范围内,贸易圈形成。

再次,吴哥王朝在肥沃的扇形平原上发展成为内陆农业国家。从9世纪末开始,位于平原的吴哥地区持续开发农耕地,人口增加,开始都城建设。到12世纪前半叶,吴哥的人口增加至四五十万人,王朝建造了吴哥窟。为了维持如此大型的都市,大规模的集约型农业成为必要。因此,他们在都城周围建造了大型蓄水池,向大片稻田提供水源,收获供应吴哥窟建设者们的粮食。大型蓄水池同时还提供生活用水。吴哥成为了一个水利都城。

脆弱王权下的巨大伽蓝遗迹——本土化的印度文化

各地的农民被动员来为建造寺院服役,花费三十余年时间建造了吴哥窟。从上智大学调查团对吴哥窟西参道修复工程的经验来说,古代农业劳动者可能是在雨季正中时从事稻作劳动,旱季时建造寺院。雨季降水量最多的9月至10月初需要种田。印度教和佛教僧侣向被动员的农民宣传建造寺院的功德,即为现世利益服务以及轮回转生,劳作现场就发挥了能够实践这些说法的修行场所的功能,最终帮助建造大型伽蓝。

此外,建造吴哥窟是因为国主要借这个巨大的纪念建筑向当时的人们炫耀王权的力量,它也是一种警示。吴哥王朝的二十六位国王中,无论谁即位之后,都会立刻开展建造新寺院、都城和王宫的组合工程。无论如何,适合展现国王权力的宏大道具就是大寺院。每一位国王都竞相全力投入这套组合的建设当中。因此,国王的统治在制度上和组织上都没有得到保护,十分脆弱。也正因为如此,展示强大支配力的巨大纪念建筑就十分必要了。

最后,柬埔寨版的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发挥着立国思想作用。印度文化进入东南亚各地,刺激了各地独具个性的固有文化。它被涂上了本土色彩后得以本地化,并被再创造出来。总体来说,外来文明在当地扎根,不断演变,在促进各地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卤水”般的作用。最终的结果是,例如东南亚的王权,为了以自我的方式进行扩大解释以及拥护和强化自我,如拼接镶嵌般运用不同于外来文化原本的表现形式,发展成既像又不像的另一种样式。前文提到的“Devaraja”并非是印度神,而是把印度教与用梵语表示的本土守护神“神圣王”相结合,通过仪式粉饰、扩大并本地化从而创造出来。

吴哥王朝衰退的原因是什么?——立国思想无法发挥功能

吴哥王朝衰退的征兆始于14世纪后半叶,立国思想渐渐陷入功能不足的状态,其中的事情就是废佛运动,以及扎根于村落的上座部佛教的渗透。

上座部佛教向村民们宣扬通往极乐净土的道路,村民们皈依的同时也成为俘虏。赛代斯认为,以元朝军队进攻为直接契机,印度教和大乘佛教的立国思想崩溃,国王权威丧失。这也被当作13世纪的危机,与泰族兴起扩张的历史一并成为时代的分水岭。由此,上座部佛教和伊斯兰教进入吴哥。

但是,从经济史的脉络上看,至此的印度教、大乘佛教并没有适应交易和物流,因而导致更为世俗且在经济上更合理应对的上座部佛教和伊斯兰教时代的到来。这是最近的研究,具有说服力(石井米雄、樱井由躬雄的观点)。

此外,国王赠予的封地助长了地方独立的倾向。对吴哥的诸位国王而言,如何驾驭、掌控有实力的臣下,是建立长期安定政权的关键。当时的官僚体制建立在臣下享有土地的封地制基础上,作为报酬,高官获得州级单位的“封地”,而这成为臣从的基础。例如,战争中获得胜利的某位将军能够获得国王给予的土地。苏利耶跋摩一世向对其宣誓效忠的监察官们赠予封地,并保障他们的生活。被授予的土地可世袭继承。高官们自由买卖、捐赠、让渡属于他们的土地。然而,封地制导致土地的过度转让,促使有实力的地方官吏等建立独立地盘。这也可以说是促使吴哥王朝瓦解的一大内部要因。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fjsd/1676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