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这才是秦汉——韩信是怎样崛起的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22:11:13 0


上回讲到,项羽屠了咸阳,顺手把阿房宫也给烧了。

就在这时候,有个人找他:项王啊,可惜了,您烧它干吗呢?关中这个地方,得山川之势,易守难攻,而且土地肥沃,您要是在这建立国都,您的霸业可就太稳固了,准得千秋万代。

项羽一皱眉,有点道理啊,不过,转念一想:什么千秋万代啊,秦朝在这建国都,这才十多年不就完了吗?再说了,你早干吗啦,咸阳都被烧得不成样子了,让我在这建都,不是给自己添堵吗?手下弟兄们正都想着回家去跟老婆孩子团聚、享福呢。

于是,项羽说:谢谢您的提议,不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史记·项羽本纪》

这句话后来也是一个成语,叫“锦衣夜行”,穿着漂亮衣服,走夜路,衣服再漂亮也没人看得清,那多没成就感。富贵了就得衣锦还乡,回家跟村里的发小们显摆显摆,弄个同学会跟老同学们显摆显摆,最起码得往朋友圈里发发、晒晒,这样才有存在感,才爽。

显摆真是一种病。

提建议的人一听这个,张口结舌,蔫蔫地便出来了。

有朋友问他:怎么着啊?你的建议被项王采纳了不,没给你封个官吗?

这人就发了通牢骚:我早就听说,这些楚人就是沐猴而冠——猴子洗干净了,戴个帽子,就是真人了。一看项羽,还真这德性。

这话很快就传到了项羽耳朵里。项羽恼羞成怒,把这个人逮来烹了,搁锅煮了。

这也是个问题:你的建议提得确实不错,可是领导不采纳就不采纳呗,你发哪门子牢骚嘛。领导虽不采纳,但对你也有个印象。没准过后不久,他寻思过味来,下回再有事就主动找你了。

接下来,怎么办呢?项羽还不赖,先派人回去向楚怀王请示了一下,毕竟楚怀王是名义上的领袖。

楚怀王也没多想,怎么办?前面怎么说的就怎么办。谁先入关,谁就王关中,战国时秦国的那一片就是谁的。剩下六国是谁家的还是谁家的。

项羽烦了:合着我白忙活了。六国是谁家的还是谁家的,灭的这个秦国给刘邦,我算干什么的呢?各路诸侯好多跟原来的六国没太大关系了,他们往哪儿放?你真拿自己当天子啊?拼死拼活的,那仗都是我打的。你楚怀王不过是我们老项家打的一张牌而已。现在天下已经打下来了,你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吧。

最后,项羽跟范增一商量,面儿上还要过得去,话不能挑明。楚怀王你就是张牌,现在你没用了,就得给我提鞋了。这话不能说。于是,尊楚怀王为义帝,比王又高一格,成了帝了。我还尊着你,供着你。不过,实事,你还是不能管,只能像战国后期的那个周天子一样,给你个小公国,一边待着去吧。

然后,项羽主持着重分天下,各路诸侯、功臣大将,都封王封侯,列土封疆,重回秦朝以前的那种天下格局。

“先入关中者王之”,这话还得有,不能不算数。

刘邦啊,巴、蜀、汉中,这都是秦国故地,也都算是关中,这一大片都封给你了,你是汉王,你这片不小了,你找张地图看看吧。秦国北边这一块,咱就安排给秦军的三个归顺的将领吧,给他们分开,章邯一块,封雍王;司马欣一块,封塞王;董翳一块,封翟王。

刘邦啊,你有意见吗?

刘邦差点没气炸了。幸亏萧何他们在旁边摁着:吃点亏就吃点亏吧,总比没命强啊。

刘邦忍了:项王啊,我没意见,我谢谢您。

其他的魏王、韩王、代王、赵王、齐王、衡山王、九江王等,这些王侯封地咱先不细说了,以后讲到哪说到哪吧。

项羽给自己封了个“西楚霸王”,这名霸气!他那片最大。

书说简短,公元前206年4月,都分封完了,没事了,各路诸侯各回各家。项羽领着楚军回了彭城,那是他的都城。

刘邦带着几万人南下,穿过秦岭,进入汉中。后来有人研究,刘邦走的这条线路,叫子午路,这是一段著名的古蜀道。

蜀道的规模比我们一般想象的要大,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将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和甘肃、陕西等地连通起来。蜀道的修建难度巨大,都是在大山中穿凿出来的,现在可以修隧道,把山打通,当时则只能贴着山体,沿着悬崖峭壁修建栈道,又称阁道、复道。

很多栈道一直保留至今,甚至有的地方还在用。

刘邦南下汉中,走的很多路段都是这种栈道。

张良本来得跟韩王韩成回去建国的,不过,他先请了个假,送刘邦,把刘邦一直送到汉中,他得帮着刘邦实地查看一下汉中的山川形势。然后,他临返回时,给刘邦提了一个建议:汉王啊,我走的时候,顺便帮您把这些栈道都给烧了吧?

这话把刘邦给说蒙了:子房,这是什么意思。要是把这些栈道都烧了,我将来怎么出去啊?我总不能在汉中待一辈子吧?

张良笑了:汉王,咱肯定不能都烧了,显眼的烧了,不显眼的留着。谁要是问咱为什么烧栈道,咱就说是为了防备别人进来跟咱抢汉中。这样一来,项羽肯定就对您放松戒备,您好走下一步。

刘邦大悦:好!子房兄,烧!

于是,张良把栈道——一般认为是褒斜道,给烧了。

然后,只过了三四个月,刘邦估计项羽已经回到彭城,住安稳了,他便开始重修褒斜道,那意思,我还得从这出去。北边的雍王章邯,得到信儿了,赶紧在褒斜道的沿途、出口组织防守。

而实际上刘邦大军走的却是陈仓这条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了章邯一个措手不及。很快地把整个关中全打了下来——也没全打下来,章邯保着一个小城废丘,又坚持了很长时间,不过,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无关大局。另外的两王,塞王、翟王,都投降了。整个关中,都成刘邦的了,已是名副其实的关中王。

那么,章邯和塞王、翟王,怎么这么不禁打呢?因为他们太不得关中百姓的民心了,岂止是不得民心啊,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史记·淮阴侯列传》

关中的秦朝遗民们、老百姓们,恨死他们了。要不是他们投降项羽,那二十多万秦军、关中子弟兵,怎么会被活埋?

老百姓们都恨不得直接杀了这三王,所以,他们不可能有什么战斗力。

这不是我分析的。这是刘邦战前,听他的一个手下给分析的。谁啊?韩信!

这三王不禁打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刘邦这边开始启用韩信——那个时代里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出场了。

其实,韩信的登场一点也不闪亮。他在《史记》里的出场首秀,绝对是最怂的。

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史记·淮阴侯列传》

他是淮阴人,也是底层出身,平头百姓,穿粗布衣服的,很穷。而且,不但穷,还“无行”,“贫无行”,德行不行,估计有什么案底之类的,被政府部门列入黑名单了。“不得推择为吏”,你也想跟刘邦似的,端公家饭碗,那不行,你“无行”,有案底,不招。另外,种个地、做个小买卖什么的,他也干不了,养家糊口都不行。那靠什么吃饭呢?基本跟要饭差不多。你是大哥,我跟你混,我给你当小弟,捧你的场,你得管我饭,我就跟你吃。然后把人家吃烦了,就再换一个大哥,接着吃人家。

有一段时间,他每天都去一个亭长家蹭饭,一连好几个月。最后,亭长没说什么,亭长老婆实在烦透了。有天早上,早早地,就把饭吃光了,一点没给韩信留。等韩信去了一看,瓢干碗净,一下子就烦了,“怒,竟绝去”——大怒,气得再也不去这家吃了。

读到这里,我感觉挺好笑的。《史记》写得真幽默,白让你吃了好几个月了,你还好意思怒。得说这脸皮啊,够厚。

有一天,韩信饿着肚子,没管饭的,怎么办呢?钓鱼。我自力更生,我钓了鱼,吃水煮鱼,没锅煮,那我就吃烤鱼。

可是,他的钓鱼技术还比较差,大半天才钓上一条小鱼来,实在饿得不行了,赶紧生火,烤着吃。旁边不远处有一群妇女、大妈,正在水边干活,干什么活呢?漂。漂是什么呢?后世的注解各种各样,我赞成一种说法,它是做麻布的一道工序。

这些女工们,差不多都是中年妇女,差不多是韩信他妈的年纪,韩信当时只有二十来岁,所以史书称其为“漂母”。其中有一位漂母可怜韩信,看他已经饿得不行了,就把自己带来的饭匀出一些来,给韩信吃。然后,每天干活来河边时,都给韩信带点吃的。这活儿一直干了好几十天,这位漂母天天如此。最后,这活儿干完了,漂母跟韩信说:孩子,明天我就不来这了,不能给你带吃的了。

韩信感激得不得了,说:大娘啊,有朝一日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

没想到这位漂母烦了:我用不着你报答,我是图你报答的吗?再说了,你这个样子怎么报答我啊?孩子,男子汉大丈夫,要干出点样子来!不能老这样了。

说完,扭头就走了。

这才是秦汉——韩信是怎样崛起的

漂母施饭,激励韩信出人头地

韩信在后面喊:大娘,我不会让你失望的。——哈,这是我想象的,《史记》写得太简略了。

接下来,《史记》里便写了韩信那段最著名的故事:

有一天,几个小混混堵上韩信:孙子,老子早就看你不顺眼了,整天背着刀跨着剑的,人五人六地逛来逛去,像回事似的。今天你要有种,就扎死我;要是认怂,就从老子胯下钻过去。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愣住了,瞅着这几个小子,瞅了半天,真就趴地上,从人家胯下钻了过去。弄得一条街的人都笑话他:韩信这个怂包啊,太怂了!

韩信是不是真这么怂呢?如果没有后来的故事,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你说下天来,说你为了什么远大理想,忍辱负重,也没人信啊!

而且,《史记》里关于韩信早年的记载只有这么简单几段,他爹妈是干吗的,读没读过书,有没有过高人指点,都没写。我估计是没有,要有早就写上了。

项羽要学万人敌,张良有黄石公授书,那都写上了。韩信没提这段,估计就是没这方面的经历。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就凭这样一个这才是秦汉——韩信是怎样崛起的丝,怎么就能成了后来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了呢?

咱们接着往下说,一会儿,再分析这个问题。

公元前209年,项梁起义,带兵北上,经过淮阴,韩信仗剑从之,参军了。这一年,他大致是22岁。然后,在项梁军中,“无所知名”,就类似士兵甲、士兵乙这么个角色,默默无闻。项梁死后,他又跟着项羽,这时不是默默无闻了,他进入了项羽的视野。

羽以为郎中。

——《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羽任命他做郎中,这郎中不是大夫、医生,这是个官职,这个官职究竟是干什么的呢?这又是制度问题了,得考据,太难了。后代学者认为就是项羽的一个侍卫官。

我感觉韩信这个郎中,应当不是侍卫官,不是在门口负责站岗保卫的那种侍卫。他应当类似于一个级别比较低的参谋。

因为,《史记》里紧接着说韩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史记·淮阴侯列传》

好几次,向项羽进献计策,希望以此被提拔,可是项羽都没有采用。很明显这就是个参谋,不可能是站岗的,看着项羽来了,一敬礼,报告将军,我给您提供一个灭秦军的计策。这不合情理。

我想说的是,这时的韩信就已经成功了。已经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草根,成为主宰那个时代的差不多就是帝王的身边人了。

我有一个读书的体会——读名人传记的体会,就是一边读这个人的成长历程,一边不自觉地会跟自己有一个比对。人家什么年纪在干什么事,咱自己这个年纪在干什么事。刚开始的时候,感觉也差不多。人家也是上学,奋斗,也有失落、失败的时候,跟咱自己差不多。可是,读着读着就比不了了,没可比性了,人家就开始飞越了。韩信究竟怎样完成的飞越呢?

韩信是怎样从这才是秦汉——韩信是怎样崛起的丝,从无所知名的底层士兵,变成了可以经常向项羽献策的人物呢?

这可能是对我们最有教益和启发的,可惜《史记》没写。

《史记》写的是,对这样的成功,韩信一点也不满意。就在项羽分封天下之后,各路诸侯各回各家的时候,他跑了,不跟项羽混了。投到了刘邦这边,跟刘邦大军南下汉中,还是从底层干起,从头再来。

可是,没想到,还没等混出头来,就犯了个杀头的罪。具体什么罪过,史书也没写,只写了要砍头的那天,一字排开,一共十三个犯事的,挨个砍,眼看着就要砍到他了。这辈子就这么完了吗?

韩信挣扎,正好看见滕公夏侯婴打边上过,一看穿戴就知道准是大官。韩信大喊一声: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不想得天下了吗?不能杀我!

把夏侯婴吓一跳,这什么人,砍脑袋的见得多了,哭的闹的,什么样的都有,可没见过砍脑袋时喊这个的,临死了还吹这么大的牛。我得好好看看。

哎,住手,别砍了,先别砍了,我瞅瞅,什么人这么大口气啊。

夏侯婴上前仔细端瞅,哟,这还真不是一般人。

松绑!

然后韩信又行了!他跟夏侯婴一聊,三两句话就把夏侯婴给忽悠住了。夏侯婴大喜,哎哟,这个人才可太难得了,立即就把韩信推荐给了刘邦。

有个词叫“造化弄人”,上天总爱捉弄人,喜欢恶搞。快要把你整死了,要砍头了,让你绝望了,然后又告诉你,刚才是跟你闹着玩的,再给你一个大蛋糕。

前面李斯也是这样,眼看就要被赶出秦国、打回底层了,然后,凭一封信得到秦王的青睐,一步登天。还有很多大人物,都有这样戏剧性的经历,被命运恶搞过。

如果你现在正走背字,正倒霉,那么,我得恭喜你,你跟大人物的经历已经很像了。

夏侯婴跟刘邦不是一般的关系,绝对是铁哥们,亲信中的亲信。他也是沛县人,最早干个厩司御,相当于县政府的一个司机,每天下了班就去找刘邦聊天,一聊就是多半天。

有一次,刘邦不知道鼓捣什么恶作剧,玩笑开得大点了,把夏侯婴给碰伤了。夏侯婴也没在意,玩嘛。可是,有小人,恨刘邦,告刘邦的黑状,说刘邦故意伤人。当时的秦法很严,这事要坐实了,刘邦的亭长就干不了了,还可能有别的处罚。上面来调查,刘邦不承认,没这事。人家又去找夏侯婴求证,夏侯婴也否认:没有这事,你听谁说的?

那你胳膊怎么折了?

我自己摔的,你管得着吗?

结果,这事弄来弄去,也不知怎么回事,夏侯婴最后为此做了一年多的牢,还被打了几百板子。末了,他也没说是刘邦打的。

这样的铁哥们上哪找去。

所以,刘邦从一起事,当沛公时起,夏侯婴就是他的亲信,官称叫太仆。名义上,太仆是给帝王掌管车王乘舆之类的事务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刘办主任”,贴身的,形影不离。鸿门宴的时候,保着刘邦逃跑的四大金刚里就有夏侯婴。而且,以后,直到刘邦死,他一直都是这个角——太仆。刘邦死了,他继续给刘邦的儿子汉惠帝、给吕太后当太仆,直到汉文帝的时候还是太仆。所以,滕公夏侯婴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总之,滕公跟刘邦不是一般关系。

韩信经滕公一举荐,刘邦很重视:噢,既然你这么看重这个人,就让他做治粟都尉吧。

治粟都尉是个什么官呢?掌管军粮的。别管职务高低,那绝对是肥缺,而且得是可靠的人才能干的。

韩信这一下子又厉害了。而且,他不但是滕公的座上宾,跟萧何还混到一块去了。

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把萧何也给忽悠住了,也给整服了。

可见,此时的韩信已经进入了刘邦集团的最高层,算是非常成功了。

可是,他还不满意。他在心里面算计日子:我跟萧丞相已经聊过几次了,最后那一次到现在也得有些日子了,他要是向汉王举荐我,再加上汉王考虑掂量这个事的时间,到现在也都足够了。可是不见动静,汉王怎么还不来请我呢?看来他还没拿我当人才啊。我的梦想还是实现不了啊,得了,我还是走吧。

于是,刘邦大军刚进了汉中,到了都城南郑,韩信便不辞而别,跑了。

萧何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子就急了,这人要跑了可太可惜了,骑上马就追出去了。也没顾上向刘邦打个招呼什么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

萧何这一走,就热闹了。当时,刘邦军队里有很多逃兵,大家进了汉中,一看这穷山沟,以后还有什么前途啊,老婆孩子都还在老家呢。人家项羽手下的兵都衣锦还乡了,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所以有好多逃兵,也有将领逃的。刘邦没办法,可也不太上心,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结果,一转眼,一看萧何没了。哪去了?

旁边有人说:汉王啊,萧何也跑了。

刘邦大怒,暴跳如雷,然后心里哇凉哇凉的:哎,看来是真没法干了,连老萧都跑了。

刘邦愁坏了。

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

刘邦差点没哭了:你跑哪儿去了?

萧何说:我去追个逃跑的将领,走得太着急了,才没顾上跟您请假。

刘邦:这段时间,咱手底下逃跑的将领得有几十号了,我也没见你去追过,你这追的是哪一个啊?

萧何:韩信。刘邦:噢,韩信,这小子很特殊吗?萧何:对了,韩信太特殊了。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史记·淮阴侯列传》

别的将领跟韩信没法比,韩信是“国士无双”,全天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人才了!您要是想一辈子只做个汉中王,那么,要不要韩信也没什么意思;您要是还想打天下,除了韩信,没人能帮您实现!

刘邦被震住了,萧何对他来讲,是师长一般的人物,在沛县混了那么多年,得说是萧何罩着他的。而且,萧何是相当持重的人,把话说得这么绝,这个韩信看来真是了不起啊。

刘邦:好吧,我听你的,让韩信做将军,带一路兵马。

萧何:不行,这个,留不住他,他还得走。

刘邦有点烦了:嚯,那得了,就让他做大将军,全部兵马都听他指挥。总司令。行了吧?

萧何立即说:太好了!咱就这么办!

刘邦心说:你真这么办啊,得了,就当玩呗,不行再换。行了,你去把那小子叫来吧。

萧何没动地。

刘邦:快去吧,把那小子叫来吧。

萧何:不对,你得说“请来”,这不是儿戏,这是封大将军,得“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得郑重其事地举行授衔任命仪式,那样才行。

刘邦:好吧。

很快,良日到了,场面搞得很大,全军上下都很兴奋,等着看看这个大将军是何方神圣,什么模样的。

最后一看是韩信,“一军皆惊”!大家都惊呆了,怎么是他啊?

怎么竟然是那个“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每天跟人蹭饭吃,从小混混裤裆底下钻过去的韩信呢?

他凭什么一跃成为一人之下、十万人之上的大将军,凭什么有这样的成功呢?

咱们下回再揭晓答案。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04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