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诸葛亮为什么不篡位?诸葛亮篡位了会怎么样?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1:25:29 0 诸葛亮

诸葛亮为什么不篡位?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出山担任刘备集团的首席智囊,在激烈的竞争中为刘备集团做大做强提供智力支持。

刘琮投降曹操后,刘备被曹操满大街地追杀,几乎走投无路。是诸葛亮挺身而出,单舟赴江东,力劝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虽然孙权在鲁肃的劝导下,已经决定和曹操刀兵相见,但如果没有诸葛亮出色的外交艺术,孙权未必肯拉绝路上的刘备一把,大不了孙权单独抗曹。

赤壁之战后,劫后余生的刘备应该感到庆幸拥有诸葛亮,否则一旦孙权不肯帮忙,刘备早就见阎王去了。诸葛亮也通过联孙抗曹这次大手笔彻底征服了刘备,在刘备手上的牌面中,诸葛亮是当仁不让的“二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刘备攻下益州后,诸葛亮的地位虽然因为法正等新贵的介入而略有下降,但依然是刘备的当家大总管。刘备每逢外出办事,都要留下诸葛亮坐镇成都,在后方筹办粮草军需,史称“足食足兵”。刘备的家业能搞得这么大,不能说诸葛亮是最大的功臣,但最起码也是最大的功臣之一。

法正在公元220年去世后,诸葛亮在刘备的权力架构中又恢复了一哥的地位。太傅许靖在名义上是蜀汉君臣之首,不过许靖只是装点官场的漂亮花瓶。

虽然两年后刘备东征孙权惨败,蜀汉官场精英损失了不少,比如马良、黄权、张南、冯习、傅彤、程畿等人,但蜀汉人才储备的基础还在。当然蜀汉精英死得越多,诸葛亮之于刘备的重用性就越突显,尤其是这场惨败之后。对于这一点,刘备和当事人诸葛亮心知肚明。

因为夷陵之败,刘备本已日渐衰老的精神遭受了极为沉重的打击,几近崩溃。刘备知道上天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保障蜀汉权力运转的正常,刘备不得不开始准备后事了。

皇太子刘禅这一年只有十七岁,性情庸和,不具备单独挑大梁的能力,刘备必须找一个霍光式的总管家来代理执政。至于人选,刘备开始时未必只有诸葛亮一个选择,但选来选去,再没有人比诸葛亮更合适,刘备决定托孤于诸葛亮。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出所有人意外地成为蜀汉帝国的“相父”、没有帝号的皇帝。真正属于诸葛亮的时代,在他羞涩地走出草堂十六年后,才姗姗来迟。诸葛亮从踏进职场的第一天,他的角色就是刘备这家小公司的总经理,十六年来一直没有改变过,虽然刘备的小公司早就发展成为大财团。

诸葛亮跟了刘备这么多年,也基本得到了以他的地位所能得到的物质满足。刘备克定蜀川后,赏了诸葛亮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华阳国志》作万匹),诸葛亮一夜暴富。但诸葛亮出来混江湖,并不单纯是为了赚钱养家,而是要轰轰烈烈做一场大事业。

现在诸葛亮的机会来了,刘备把蜀汉的军政财大权全部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是否考虑过拿掉蜀汉刘家的招牌,换上诸葛家的门脸?诸葛亮要是成为公司法定拥有人,他也许会有更大的斗志来经营自己家的产业,如果能统一天下,诸葛家就可以坐享千秋万代的尊荣。

至于夺位手段,学习王莽这个假道学“尧舜禅让”,流着鼻涕将小主子刘禅踢下台,随便赏个窝头,就算对得起老主子刘备了。这年头讲忠诚的不多了,千古一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可没想过当初老主子柴荣是如何厚待他的。

在诸葛亮的事业规划中,夺位的念头不可能没有,这是人的本性,诸葛亮不可能例外。只是改朝换代是天大的事情,事关方方面面的利益,绝对不能头脑发热。

诸葛亮擅长战略谋略,而且为人谨慎,在进行一件事的前景规划时,他会通盘考虑其中的利与弊。这样的方案可不可行,如果要做的话,有可能遇上什么样的阻力,如何解决这些阻力,都是诸葛亮需要面对的大问题。

以诸葛亮的智商,他很快就能够对是否改朝换代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样做的政治风险极大,“诸葛一生唯谨慎”,他不会轻易去拿九族性命赌这一把,万一要赌输了,一切都没了。诸葛亮用智,都会在百分之一百的肯定之后才会出手,0.01%的失败可能性=99.9%的失败可能。

虽然刘备临死之前,就举国托付诸葛亮,并和诸葛亮进行了二人各自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谈心。刘备满脸真诚地告诉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从字面上的意思看,刘备给了诸葛亮一张权力通行证,也就是诸葛亮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改朝换代。诸葛亮对刘备的作用不需多讲,但刘备也并没有亏待诸葛亮。刘备除了老婆没舍得给诸葛亮,该给的都给了,儿子也交给诸葛亮抚养,从刘备的角度来看,他已经仁至义尽了。

但人都是有私性存在的,绝对大公无私的人物,几乎就不存在。在权力私有化的时代,刘备不可能有这份胸襟气度,曹操也没有。刘备创业极其艰苦,一生大起大落,好容易积攒了这份不算太大的家业,怎么会轻易让给外人?

刘备和诸葛亮在茅庐相识以来,他对诸葛亮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他们在事业上是几近完美的结合,但在感情上,很难说他们是铁杆的知心朋友,诸葛亮知道他和刘备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正基于这种感情上的距离,刘备在托孤时,重点有两个,一是让诸葛亮尽心辅佐刘禅,二是提前在诸葛亮的头上套了个政治紧箍咒。刘备知道诸葛亮这样的正统儒家知识分子最重名节,如果诸葛亮真的变心,那刘备的这句话就将在诸葛亮的道德禁地中折磨他一辈子,让诸葛亮永远生活在背叛和内疚之中。

诸葛亮知道刘备和他之间若隐若现地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感情鸿沟,但他也许没有想到刘备会把这种犯大忌的话挑得这么直白。诸葛亮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三国演义》说诸葛亮汗流遍体,叩头流血,确实能反映出当时诸葛亮的人格恐慌。刘备说话的时候面容慈祥,可话中句句带刀见血,诸葛亮当然会反应过度。

诸葛亮毕竟不是司马懿这样的枭雄,曹丕死后,司马懿在魏国的政治地位和诸葛亮有些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是各自国内的军政头牌,都以军事为主。其次,司马懿也受魏明帝曹叡托孤,当上了辅政大臣。

当然,曹家三代从来都没放心过为人奸诈的司马懿,尤其是曹叡托孤时,在权力分配上为了限制司马懿,又拉出亲戚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在司马懿和曹爽的双巨头格局中,曹爽的戏份要更多一些,后来司马懿就被曹爽等人给架空了,成了一只政治花瓶。

在蜀汉方面,诸葛亮也要面对大大小小的掣肘因素,即使诸葛亮有心篡位,他未必能战胜朝中的保皇派。除了诸葛亮自身的政治品格之外,这也是诸葛亮没有动手的两个原因之一。

下面讲讲蜀汉的权力分配,我们看看诸葛亮都在哪些方面受到了制约。

首先是辅政大臣的选择,诸葛亮并不是唯一受遗诏的辅政大臣,诸葛亮之外,还有一个辅汉将军李严(后改名李平)。李严本是荆州人,后投降刘璋,刘备攻蜀时又转换了门庭,从严格意义上讲,李严虽受刘备赏识,但也不算是刘备的嫡系。

刘备为什么要用李严辅政?刘备不放心诸葛亮,难道就放心李严吗?这正是刘备政治手腕的高明之处。在对所用人选的政治忠诚度不放心的情况下,用一个人单独执政,政治风险太大。

而如果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他们之间就会自然形成一种权力的制约,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这样反而有利于权力平衡。最安全的权力一定是最平衡的,刘备用李严基本上就是这种考虑。

李严虽然是荆州人,但从派系上来说,却是原属刘璋的益州新附集团,和诸葛亮所在的荆州系基本没什么瓜葛。刘备这样安排也是精心考虑过的。如果所有的辅政大臣都属于一个派系(利益集团),那将对皇权造成更严重的威胁,更何况这样的局面是在皇帝年少无知的情况下。

再来谈谈刘备旗下的几大派系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大略来说,蜀汉统治集团(刘备去世前后)由三个较大的派系组成,一是刘备的原从亲信集团,也就是陪刘备早期浪迹天涯的那拨老人,比如关羽、张飞、简雍、糜竺(糜芳,叛降孙权)、孙乾、赵云、刘琰、陈到等人。

二是荆州集团,主要人物有诸葛亮、庞统、刘封、马良、马谡、黄忠、魏延、蒋琬、费祎、廖立、伊籍、陈震、霍峻、杨仪、向朗、胡济、廖化、辅匡、赖恭、黄柱、冯习、张南、傅彤(死于夷陵之战)等人。

三是益州新附集团,主要人物有法正、董和(董允)、李严、黄权、刘巴、吴壹(又称吴懿)、吴班、孟达、庞羲、严颜、费观、邓芝、秦宓、王连、张裔、张翼、杨洪、费诗、李恢、王谋、何宗、李邈、马齐、姚伷、程畿(死于夷陵之战)等人。

除了这三大派系之外,还有一些无法划分派系的重要人物,比如许靖、马超、马岱、王平等人。

因为刘备的原从亲信集团中的大多数人在刘备托孤时都不在人世了,比如关羽、张飞等,勉强还有赵云和陈到,孤单零落得不成气候,真正在蜀汉政治格局中角逐厮杀的是荆州系和益州系。

如果以刘备去世时为界,在此之前的蜀汉官场的权力分配中,荆州系和益州系是平起平坐的。《蜀志·伊籍传》记载刘备得蜀后造蜀科(法律),参与此事者共五人: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荆州系两个,益州系三个。

刘备在安排后事时,由于他对诸葛亮的忠诚心存疑虑,所以他要在诸葛亮身边安插一些益州系的大牌精英,作为牵制诸葛亮的力量。益州系的老大是法正,刘巴因为是天下名士,在益州系的声望也较高。

法正和刘巴都先于刘备去世,黄权降魏,董和虽然够级别,但他是文臣,所以不便立为辅政大臣。而牵制诸葛亮的这个人物,最好是益州系的武将,李严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刘备虽然把蜀汉军政交给诸葛亮打理,但李严却领重兵坐镇永安。刘备这样的安排是在下一个冷棋子,刘备相信诸葛亮变心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万一要变心了,即使李严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他也不会坐视诸葛亮篡位。当然,李严驻防永安主要还是防备孙权对益州下黑手。

如果从感情上来讲,益州集团的这些精英人马更亲近于刘璋,他们投降刘备,是万不得已而为之的。他们对刘备都不阴不阳,更何况对本就是外来户的诸葛亮了。诸葛亮和益州系的关系一般,甚至因为刚入蜀后,严法治蜀,得罪了许多蜀中权贵。

除了李严,刘备还在诸葛亮身边安插了吴壹和吴班,虽然二吴也是标准的益州系出身,和刘璋还有亲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二吴还是刘备的大舅哥,吴壹的妹妹后来嫁给了刘备,也就是吴太后。

吴太后嫁给了刘备,自然就是刘家的女人,同时还是皇帝刘禅的嫡母,从吴太后的利益角度讲,她更不可能让诸葛亮对皇位有什么非分之想。虽然史书没有她干预朝政的记载,但有吴壹和吴班这样的军界高层在外撑腰,她在蜀汉官场的势力还是很强的。

二吴和益州系人马关系非常密切,从蜀中百官劝刘备纳吴壹的妹妹为夫人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来,包括益州系的头牌法正。二吴是绝对忠于蜀汉的人马,吴壹的地位有些类似于北魏的曹爽。

刘备在诸葛亮身边布满了棋子,内有吴太后,外有李严、吴壹、吴班以及其他益州系人马。虽然表面上诸葛亮大权独揽,但蜀汉文武跟着诸葛亮的指挥棒转的前提,是诸葛亮不能打破目前的权力均衡态势,他们不会允许诸葛亮越过雷池半步。

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决定改朝换代,就必须先铲除这些异己势力,否则只能痴人说梦。司马懿就是在彻底铲除了曹爽、桓范等反对派之后,才开始经营自己的家天下。当然司马懿专权之后也没有称帝,经营司马家两代三人的苦心经营,大晋帝国正式建立于公元265年,距司马懿诛曹爽已经过了十六年。

以诸葛亮的智商,他不至于愚蠢到吃烫手山芋的地步,他应该清楚这么冒险的后果是什么。成功了还好说,一旦失败,不仅九族俱毁,而且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态和动机,李严曾经给诸葛亮写信,劝诸葛亮自加九锡,封王,过一把皇帝瘾。李严的“好意”立刻被诸葛亮婉言谢绝了,李严和诸葛亮交情不深,突然冒出这一出,恐怕和当年孙权劝曹操称帝一样,是挖个坑请诸葛亮往下跳,诸葛亮可没这么傻。

其实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且不说贸然改朝换代的政治风险太大,而且这么做也不符合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和追求。有句老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历史上纯知识分子出身的开国皇帝并不多,勉强算上王莽和之后的刘秀。

虽然有些开国皇帝自身的文化水平非常高,比如开两晋霸业之始的司马懿,但司马懿并不算是纯粹的儒生,而是生有“狼顾相”的枭雄。司马懿为人好权术、多机变,气质更接近于曹操,诸葛亮显然不具备这种气质。

汉光武帝刘秀倒是个俊秀书生,但刘秀是从新莽帝国的外围通过武力反抗一步步成功的,诸葛亮也不具备这个客观历史条件。而且就军事能力来说,刘秀要强于诸葛亮,伟大的军事家行列中,注定是要有刘秀一席之地的。刘秀有非常明显的领袖气质,这也是诸葛亮非常欠缺的。

在历代开国皇帝中,王莽和诸葛亮有许多相似之处,王莽是天下大儒,士林翘楚。王莽是一步步从社会底层杀到最高层的,要论权术,诸葛亮未必比王莽差多少,只要心狠就行了。

但问题是,王莽真正开创帝业的原因是他极强的社会背景,王莽出身当时天下第一豪门元城王氏。王莽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刘骜的母后,在宫中称王称霸。

王莽的几个叔父连任大将军或大司马,王莽的政治起点远高于诸葛亮。诸葛亮的处境并不好,在宫中受制于吴太后,在宫外受制于益州系人马,他没有王莽这样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

还有一点很重要,王莽和诸葛亮所处的历史环境不一样,当时王莽接手的是一个统一的帝国,王莽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改革。而诸葛亮面对的是三国鼎立的大分裂时代,在乱世中生存,首先需要的是军事力量,而这恰恰是诸葛亮的能力短板。

诸葛亮虽然在后世赢得了千秋万代的盛名,但在刘禅初期的蜀汉官场,诸葛亮的江湖威望不算高,只不过由他来辅政而已。诸葛亮是外来户,在益州没多少人脉资源,如果要想获得更高的威望,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北伐曹魏,通过建立军功来树立个人威信。

所以于公于私,诸葛亮都必须北伐,在为蜀汉争取天下道义的同时,顺便也给自己的道德形象涂脂抹粉,镀一层金身。加上诸葛亮不具备王莽、刘秀、司马懿这样的枭雄气质,手段不够狠,让他去改朝换代,实在是难为了他。

王莽和刘秀其实都不是诸葛亮政治理想的样板人物,在诸葛亮的思维意识中,真正受诸葛亮崇仰的是周公姬旦。周武王早死,成王年幼,武王弟姬旦竭心辅政,成为千秋佳话。诸葛亮各方面的客观条件,也决定了他最有可能成为周公第二,而不是王莽第二,虽然当年王莽也扛着周公的旗号四处坑蒙拐骗。

在诸葛亮的潜意识中,与其冒极大的政治风险效法王莽,被人千夫所指、万夫唾骂,不如以现有的有利政治条件直接做周公。周公辅幼主千古传颂。周朝三十八位君王,能让后人牢牢记住的恐怕只有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了(为博褒姒一笑而亡国的周幽王不算)。

政治理想未必一定要建立在名义上称王称霸的历史平台之上,这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诸葛亮自然懂这个道理。诸葛亮眼前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曹操。

曹操虽然先称魏公、后称魏王,建天子旌旗,与皇帝无二,但毕竟曹操在名义上还是汉朝的臣子,绝不越政治禁区半步。曹操是个聪明人,他只需要施展自己平生抱负的政治平台,何必纳虚名而受实祸,被人骂成王莽第二。这个骂名留给儿子曹丕去背,曹操倒落了个四面光滑。

诸葛亮一定是从曹操的人生轨迹中借鉴了相关的经验,大权独揽,实现平生抱负即可。如果诸葛亮能北伐灭魏,那在历史丰碑的最醒目处,刻上的将是诸葛亮的不朽盛名,而不是刘禅。世人皆知辽朝大名鼎鼎的临朝太后萧燕燕,谁知道当时的辽朝皇帝是耶律隆绪?

诸葛亮是个优秀的管理者,但他的气质太柔弱,用现在的行话说:气场不足,镇不住台面。诸葛亮有能力,没胆量。陈寿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是有道理的。如果诸葛亮真要改朝换代,恐怕“王莽第二”的恶名背定了。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绝对不图名利的人是基本不存在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并非不可以争名夺利,但名利有许多不同的存在和争取的方式。

名分两种,一种虚的名,一种实的名,周公的“名”似虚则实,王莽的“名”似实则虚。只要依托好的平台做出一番大事业,历史照样能牢牢记住你。

再说利,虽说皇帝能日享万钟,姬妾成群,但以诸葛亮“假皇帝”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美食他吃不到?什么样的女人他玩不了?诸葛亮来钱的门路很多,除了入蜀后刘备赏的那一次肥财,诸葛亮经常能得到朝廷的赏赐,“位极人臣,禄赐百亿”。

比如有一次诸葛亮就接受了朝廷的八十万斛(一斛等于十斗)粮食。同时还有孙权经常给诸葛亮送礼物,诸葛亮户头上的银子足够他吃喝用度了。

诸葛亮不是道德上的神,他也有七情六欲,除了正妻黄氏外,诸葛亮应该是养过小妾的。即使没有小妾,只要诸葛亮需要,偶尔做一回怜花惜玉的风流勾当又何妨。

人这一辈子,无非是为(佳)名(实)利做牛做马,在满足了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后,实在想不出诸葛亮还有什么理由去争那块烫手的山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25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