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身前后名

大汉的彷徨——董卓:最后葬送大汉王朝的“大老虎”

历史大观园 身前后名 2020-06-25 20:59:06 0


西部地头蛇

汉朝这些年的权力舞台上,基本是宦官与外戚两个集团轮流当主角,你牛皮哄哄几年,我又杀上来。但董卓是个异数。这个东汉末年最牛的权臣,出身跟外戚没有一点关系,跟宦官同样没有什么交往。

这哥们儿是凉州人,从小就生得四肢发达,武力指数很高,而且还能在马上左右驰射,箭法奇准,是当兵的好料。他虽然长得很野蛮,但智商却很高。西凉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他居然能把那些少数民族的首领都变成他的拥护者,一有时间就赶着牛羊过来送给董老大。这哥们儿小时候还是很有理想的,知道只在这里混,最多也就是个黑社会老大的料,于是就找了个机会当官员,从羽林郎做起,后来跟张奂平定州,从军司马做起,很快就成为刺史、太守,最后还捞了个中郎将。黄巾军起事后,由于卢植被宦官集团拿下,他就被派去代替卢植。这哥们儿运气很好,武力指数也很高,但军事能力太差。在代替卢植去当前线指挥官、跟张角对垒时,居然被已经被卢植困得只剩一口气的张角打得大败。于是,刚到手的中郎将也丢了。

但人家的运气很好。

他才被免官没几天,韩遂和边章又起来闹事。于是,他的机会又来了。

朝廷里的很多人都认为,董卓是当地人,熟悉那里的情况,就又任命他为中郎将,让他跟张温去打韩遂和边章。

张温这时是司空,拜车骑将军,是军方最高领导人之一,而董卓也被提拔为破虏将军,手下还有几个将军。但这些将军虽然都穿着军装,看上去威风凛凛,其实军事能力都十分有限。

此时,张温带的部队有十多万,驻在美阳。而韩遂部也开到了美阳。双方一见面,就放手打了一仗,结果政府军大败。

到了当年(即中平二年)的十一月,董卓和鲍鸿联合向边章、韩遂发动进攻,终于把这两个造反专家打得大败,狂奔回榆中,给张司空挽回了一点面子。

张温的精神迅速提了上来,立刻下令周慎带三万人继续追击韩遂,一定要把他歼灭。

哪知,周慎却差得要命,自己不会打仗,还听不进孙坚的意见,最后反而被人家歼灭,只身逃回来向张温交差。

张温接报后,觉得还是董卓靠谱,于是,再叫董卓带三万人去跟韩遂打。

周慎被歼灭是因为粮道被韩遂截断。这次董卓汲取老周的教训,把粮道看得很紧。可他自己带的粮草却不多,面对敌人时,又不敢速战速决,硬是在那里筑着营垒跟敌人遥遥相望比耐力。

最后证明,董卓很有耐力,但士兵们的耐力却不够。因为后勤部门已经宣布要断炊了。

董卓立刻意识到,后勤部门断炊的结果,就是被对面的敌人消灭光。他的军事能力跟周慎不相上下,但心理素质却比周慎强了N倍。他没有像周将军那样,一听说粮草没了就下令无秩序地狂奔,而是开动了一次脑力劳动,玩了一个小诡计。他先划好撤军的线路,然后在准备渡过的河的上游筑起一道堤坝,对外宣称是要捕鱼,让士兵们改善一下生活。然后带着部队悄悄地开溜。对面的敌人很快就发现董卓要跑路了,什么也不想,直接发疯追击。于是,董卓就笑了。他在自己部队过河之后,就把堤坝决开。那些追兵跑到河边时,看到河水突然大涨,只得猛地收住脚步,眼巴巴地隔河看着董卓的部队越逃越远。

董卓虽然没有胜利,但也没有失败,比起其他部队来,他算是最成功的了。因此他立刻表现得很嚣张,全不把他的上级领导张温当一回事。当张温以刘宏的诏书叫他过来部署工作时,他居然一点都不理,而且连个请假条也没有送上去。

张温很生气,当面把他狠狠批评了一通,但他在那里做着一点不在乎的表情,好像张温批评的是别人。

当时,另一个历史牛人孙坚也在场,看到董卓这个态度,也很气愤,直接上去在张温的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请张大人当场把董卓砍头算了。这样的人留着,除了祸害没有别的作用。

可张温哪有这样的气魄?他摇摇头,说,董卓在这一带很有威望,要真的把他干了,以后要找个向导都难啊,现在咱都得依靠他。

孙坚又罗列了董卓的很多罪状,每条罪状都可以判董卓死刑。但张温只是摇头。

不久,张温离开了西凉。

韩遂在这个时间段没有跟政府军玩,倒是跟边章玩了个窝里斗。结果韩遂把他的长期合作者边章干掉,然后又联合另两个造反人士马腾、王国出来,迅速包围了陈仓。

朝廷派左将军皇甫嵩带兵出征。董卓又被提拔了一把,当前将军,成为皇甫嵩的手下。

董卓的心情很好,觉得不好好地表现一把,真对不起前将军这个称号,请皇甫嵩立刻急行军去救陈仓。现在韩遂他们是乌合之众,大家冲上前去,只需要把喊杀的声音放大一点,就可以把他们打败了。

以皇甫嵩的军事能力,真的按董卓这么说,估计也能取得胜利。但皇甫嵩却牛多了。他当场否决了董卓的建议,说,靠着笨力量去拼得的胜利,哪比不用打仗就取得的胜利牛。陈仓虽然很小,但城防工事很过硬。韩遂他们的兵马虽然很强,但短时间内是攻不下的。他们这么进攻,不用过几天就会累死累活。那时,咱们再全力进攻,砍他们就跟砍西瓜一样容易。

韩遂在那里攻了八十多天,广大士兵都累得全身疲软,连兵器都举不起了。韩遂一看,除了他们几个老大还精神抖擞之外,其他人都已经累得眼皮都抬不起了,而陈仓的城墙还是原样。他们知道再这么打下去,最后只会把自己的兄弟们打累。于是,下令撤退。

皇甫嵩等的就是这一天,他立即下令全体指战员发起冲锋。

这时,董卓又站了起来,而且还引用了兵法上的理论,说,老大啊,你难道没读过兵法?兵法上不是说穷寇莫追吗?

皇甫嵩一听,差点笑了起来,兵法当然没有错。可你要弄清楚什么是穷寇啊。现在他们急于逃回去,个个都在抢路狂奔,跟一群赶集群众一个样,哪算什么穷寇?只要追上去,就可以随便砍他们。

但董卓没有跟着追上去。皇甫嵩追着韩遂他们一路砍杀,果然没有遇到一点抵抗,大获全胜。如果是别人,对皇甫嵩的这次战斗肯定佩服得要命,可董卓不是别人,看到自己跟人家的能力差距这么大,心里就恨了起来,把皇甫嵩当成了仇人。

经此一役,西凉造反专家们进入了低谷时期,但董卓的事业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所有的人都知道,董卓的人品巨差,而且军事能力也不怎么样,只是想利用他来对付一下西凉的那些造反专家。现在那些造反专家疲软了,就得拿下他的兵权。于是,刘宏就下令把他上调中央任少府之职。

董卓聪明得很,知道少府的级别很高,但一点实权也没有,除了俸禄长了几级之外,身边连个带刀的警卫员都没有,哪比他这个前将军牛?现在这个世界,手里有枪杆子才是硬道理。马上找了几个理由,拒绝了刘宏的命令。

董卓的运气确实很好。如果是在别的时间点,估计刘宏会把他拿下。可刘宏在发下这个诏书之后就“病笃”了。他病重的时候,仍然没有忘记董卓,继续下令董卓为并州牧,然后把部队都交给皇甫嵩。

刘宏知道,皇甫嵩的水平比董卓高多了。但他没有想到,皇甫嵩的人品和军事能力虽然比董卓高了无数个档次,但混官场的水平就远不如董卓了。

董卓在战场上,对敌情的判断差了千万里,但对朝廷目前的形势看得比谁都透。他知道刘宏虽然是皇帝,但现在已经虚弱得要命,这些命令你不听他的,他也拿你没办法。于是,他就说,他跟这些子弟兵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都愿意跟自己去并州,继续为国家效劳。

皇甫嵩的侄儿一看到这个信,就建议叔叔把董卓干掉,否则后患无穷。

但皇甫嵩却不听。他并不是怕打不过董卓,而是认为程序不合法,没有朝廷的命令,乱杀大臣是违法啊。

后来,皇甫嵩给刘宏写了份奏章,把董卓的表现向刘宏进行了详细的报告,请刘宏派他出兵把董卓搞定。你一看这个手法就知道,这简直就是窦武斗宦官的克隆版。

刘宏的表现也不比窦太后强多少,看了皇甫嵩的奏章之后,只给董卓写了一封信,把董卓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叫他必须加以改正。

但董卓能改正才怪。

刘宏还没有看到董卓的改正,就死掉了。

董卓带着自己的部队驻扎河东,继续观望。

结果他的运气又来了。何进跟宦官搞得越来越僵,最后头脑发热,居然要外调军队进来抓十常侍。而董卓的部队离京城最近,于是就下令董卓进京救驾。

随着这道命令一下,董卓时代终于到来了。

引狼入室

董卓此前向来不理睬朝廷的命令,但一看到何进的这个命令,立刻两眼放光,下令部队快速向首都进发。

董卓虽然一脸的野蛮相,但这时还是很讲政治的,他一边进军一边高调声讨宦官,请朝廷赶快下令叫他进京把那些祸国殃民的宦官抓起来审判。

董卓的这个举措,很对何进的胃口,但何太后却坚决反对。何太后反对董卓进京,并不是她有过人的政治智慧,一眼看穿董卓的野心,而是怕董卓进京了真的把宦官打倒——她对宦官还是很有感情的。此前何进多次要打倒十常侍,但每次她都站起来,义不容辞地担当十常侍的保护伞,以致何进不得不下令手下在京城附近装扮土匪,制造理由让他调兵进京。

何进的家里在对待宦官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严重的分歧。除了何进之外,其他家庭成员都把宦官当作亲人看待。就连何进的弟弟何苗也劝何进不要跟宦官为难了,要跟他们交交朋友,内外结合。而何进手下的那一批人,都在劝何进要果断下手,不要再走窦武的老路。弄得何进很为难。

在何进很为难的时候,董卓已经带着他的部队开到渑池,离京城已经很近。

何进这些天,几乎天天被家庭成员批斗,心里又不踏实起来,就派种邵拿着诏书过去,叫董卓停止前进的步伐。

董卓看到诏书后,冷笑一声,扔到一边,叫部队继续前进,大步进入河南地界。

种邵急了,叫他马上退兵,再不退兵就是抗旨。

董卓听到抗旨两个字时,心里还是有点发虚,但他仍然找了个天大的理由:老子估计首都已经发生政变之类的事件,必须继续前进。他下令士兵举着刀,压着种邵的脖子,喝道:“你再乱说,就砍死你。”

种邵并不怕,当场以皇帝的命令批评那些士兵。这些士兵都是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来的,皇帝向来只在他们的传说中存在,这时突然听到这哥们儿以皇帝的名义来骂他们,便都怕了起来,收起兵器,离开了现场。

种邵把士兵骂走,又来骂董卓,你算什么东西,怎么敢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董卓给他一骂,也说不出什么话来,又看到士兵也怕皇帝,只得下令部队退回夕阳亭。

董卓不再前进了,但洛阳城里却闹得不可开交。

经过多次反复之后,何进再次克隆了窦武的路子,在自己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居然被十常侍骗到宫中,被砍了脑袋。只是何进的手下比窦武的手下牛多了,他们知道老大掉了脑袋,立刻带兵进宫,追杀宦官。十常侍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得放了一把火,烧了皇宫,然后带着小皇帝刘辩以及他的弟弟刘协逃走。但他们只逃到黄河边,就被愤怒的卢植和闵贡追了上来。

虽然两人都满脸愤怒,手里也都拿着宝剑,但也只有两个人而已。而宦官们却有一群。但宦官们都怕得要死,缩做一个团,形成了一个很直观的弱势群体,面对着卢植和闵贡。

闵贡挺着宝剑,站在黄河边上,迎着大风,对他们破口大骂。

张让他们一句话也不敢放出。

最后,闵贡宣布:你们要是不自己去死,老子就动手了。

宦官们仍然不敢动。闵贡大喝一声,手起剑落,当场把几个宦官砍死在地。

张让一看,知道他们那一套向来最有力的求情功夫,在闵贡和卢植面前彻底失灵了,只得向刘辩拜了拜,然后集体跳河。随着那一连串浑浊的水花飞溅,十常侍时代宣布谢幕!

接下来的时代就是董卓时代。

十常侍跳黄河时,董卓正带着他的部队在显阳苑。城里的那场大火,他就在这里看到的。他看到火光冲天后,就知道城里真的发生了他最希望发生的事。于是他叫大家加快脚步,冲到首都去当首都公民。

当天差不多亮的时候,董卓来到了城西。有人向他报告:小皇帝在北边。原来十常侍跳河之后,小皇帝刘辩就跟着闵贡回城。

董卓一听,真是好机遇啊。这个时候,何进死了,十常侍跳河了,群臣都躲得不见踪影,权力出现了真空,谁控制了皇帝谁就控制了大局。哈哈,从此之后,这个天下就是俺老董说了算了。

他马上带部队去迎接皇帝。

刘辩跟着几个大臣在胆战心惊地跑着,突然看到这么多军队,吓得哭了起来。

跟在刘辩身后的大臣大声对董卓说:“有诏退兵。”

但董卓能退兵吗?他冷笑着对这些狼狈不堪的大臣们说:“你们都是朝廷命官,拿着国家最高俸禄,现在却让皇上流落到这个地步。你们睁眼看看,现在皇上还像个大汉皇帝吗?皇帝落难时,你们都到哪里去了?你们先前为什么不能叫十常侍去死?现在只会叫老子退兵。老子就是不退兵。”

那几个刚才还牛皮哄哄的大臣立刻闭嘴。

董卓便移动着肥大的身体去跟刘辩说话。

刘辩还没当几天皇帝,又受了这么大的惊吓,刚才又看到董卓这么恶狠狠地骂着大臣,哪还有点皇帝的气质?一时间吓得语无伦次。董卓问他这几天的事,他说来说去,就是说不清。

董卓没有办法,只得问刘协。刘协胆子倒还可以,把事情经过说得很清楚。董卓立刻觉得刘协比刘辩强多了。他也知道刘协和刘辩的底细。原来,刘宏在几个儿子都死了之后,心里也怕了起来,因此刘辩刚出生时,就不敢留在皇宫,而是送到道人史子眇那里去养,人称“史侯”;而刘协就被送到董太后那里,被称为“董侯”——居然跟姓董的挂上了钩。于是,董卓立刻觉得刘协要亲切多了,而刘辩就是废材。他在心里笑着。虽然现在他的官只是个州牧——一个地方第一把手而已,但他认为从这个早上起,他就是国家实际领导人了。

乱政

当天,他带着小皇帝和众大臣回到宫中。由于当时乱得要命,连传国玉玺也找不到了。

董卓虽然牛皮哄哄地把自己当成国家实际最高领导看待,但他知道,自己官位太低,难以服众,因此进京之后,就开展拉人加踢人的工作。谁服他,他就拉谁,谁不服他,他就踢谁。

骑都尉鲍信本来受何进之命去泰山募兵,这时正好完成任务回来。他一看到这个样子,知道以后他们都得看着董卓那张丑恶的老脸吃饭了。于是就去找袁绍,建议乘董卓脚跟未稳,搞个突然袭击,把他拿下。

鲍信虽然不是什么牛人,但他的这个建议对于当时而言,绝对是正确而可信的。可惜,他的合作者是袁绍。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袁绍是块什么料。这哥们儿在当何进的手下时,脑子特别活跃,几乎每天都有新鲜的点子贡献给大将军,但他痛恨何进太优柔寡断,白白浪费他的金点子。可现在轮到他拍板的时候,他立刻成了第二个何进。他觉得老鲍的建议很好,但他看到董卓那个身体,就觉得很可怕,不敢动手。

最后,鲍信什么也不说,带着自己的部队回山东去了。

其实,现在董卓也心虚得很。因为他数来数去,自己手里只有3000人的部队,如果别人家真的要跟他刀枪相见,这3000人顶什么用。不过,这家伙是战场上的菜鸟,但却是玩阴谋的高手。他很快就想出忽悠那些反对党的办法来:一到半夜,就叫部队偷偷出城,天亮后又锣鼓喧天、军容整齐地进城,连续几天来回,终于给大家造成了一个错觉:现在首都里的西凉兵队伍已经很庞大了。谁敢跟他过不去,谁就是在找死。

董卓也知道,大家绝对不是纯粹的呆鸟,这个小儿科的把戏不过几天就会被人一眼看穿的。所以,他在别人还没有缓过神来时,就采取了一个办法。此时,何进和何进老弟何苗都已经死了,但他们兄弟的部队还没有哪个家伙去认领。他就在第一时间里,把这两支部队都进行了改编,让他们都成了董字号的部队。如此一来,他手下的力量突然壮大起来了,大家真的拿他没有办法了。

改编别人的军队比派人去拉壮丁牛多了。尝到甜头的董卓,那双眼睛又盯上了丁原的部队。

而且,他很快就找到了搞定丁原的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就是吕布。

吕布是什么人,读过三国的人也都懂,这里就不用再多说了。

丁原本来是何进的死党,也是接了何进的通知带兵进京的。吕布是丁原最得力的干将,当然也跟着丁原过来。

董卓很快就发现,吕布虽然肌肉超级发达,但头脑却很简单,而且还有个轻狡反复、唯利是图的弱点。

董卓抓住吕布这个弱点,立刻派人去找吕布,做吕布的思想工作,说你要是跟老董,前途是有多光明,还用我多说吗?吕布立刻把董卓和丁原作个对比,当场得出一个结论,丁原再怎么牛,也只是一个地方诸侯,而董卓是天下第一牛人。他马上爽快地说,俺跟定董老大了。董卓接着恶狠狠地说,很好!但你必须砍下丁原的人头当投名状。

打死丁原他也不相信,吕布会要他的人头。但吕布确实果断地把他的脑袋砍了下来,然后丢在董老大面前,请董卓验收。

董卓就这样又把丁原的部队顺利收编。到了这时,董家军才真正多了起来,他每天以这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为后盾,威风凛凛地出现在大家面前。

他对吕布很满意,任命吕布为骑都尉。他对吕布的满意到什么地步?史书上两人“誓为父子”。

董卓力量雄厚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拔自己的官。他现在的官只是牧州,洛阳城里级别比他大得太多了。他必须在行政级别上超过所有的人。于是,他说,现在天气太反常,肯定是司空失职的原因。于是,现任司空刘弘就被免去所有职务,董卓就成了新的司空,进入了国家领导人的序列了。

当然,光换司空他就不是董卓了。接下来,他还要换人。

这次他换的是皇帝。

他也知道,换皇帝不是开玩笑,必须把前期工作做足。他把朝中大臣们的名单拿来一看,认为现在比较有名望的就是袁氏家族。现在袁家最大的官就是袁隗,但最活跃的是袁绍。于是,他就认为,只要把袁绍那张嘴巴搞定,其他人就不会有什么话说了。可当他跟袁绍一提到这个事时,袁绍就发作起来,大声说:“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公欲废嫡立庶,恐众不从公议也!”

董卓哪想到袁绍居然会说出这么一大堆硬话来,也气愤起来,“按剑叱绍”:“现在这个天下,是老子说了算的天下。老子想让谁当皇帝谁就当皇帝。你想跟老子作对,你以为老子的大刀是不能杀人的?”

袁绍这时也不计后果,直接拔出佩刀,仍然大声喝道:“天下有的是英雄。你这个老家伙算什么东西?”然后气昂昂而去。

董卓居然只站在那里发呆。如果按他往时的脾气,早就气急败坏地喝令把袁绍拉下去砍了。但他突然想到,他才来首都没有几天,脸还没有混熟,人家袁家可是世家,人脉深得要命。因此还是决定暂时放过他。于是,袁绍侥幸逃得性命。

袁绍发了一顿愤青脾气回到家之后,冷静下来一想,也觉得后怕起来,知道再在洛阳待下去,肯定没有好下场,于是把那颗司隶校尉的大印挂在东门,自己只身骑上快马,连夜狂奔回老家冀州。

董卓这时还没有想到袁绍逃出去会对他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看到这小子跑了,觉得倒也省事,否则还真不好拿他怎么办。

他继续开展换皇帝的工作。他觉得能把皇帝换掉,对巩固他的权力、树立他霸道的形象太重要了。你想想,连皇帝都可以换,他还有什么做不出来?以后还有谁敢不怕他?现在换刘辩没谁敢反对,以后换刘协肯定也没谁敢提异议。

在袁绍走后不到一个月,董卓终于强硬地宣布,自己决定向伊尹和霍光学习,撤销刘辩的皇帝职务,让刘协继位当国家领导人。大家有什么意见?请发表。

谁敢发表意见?

董卓看到大家都苦着脸低下了脑袋,觉得自己真牛啊。感谢伊尹,感谢霍光,你们给老子做了个很好的榜样,让老子找到了这个光荣的传统当理论依据。他接着宣布:“当年霍光在废昌邑王时,就叫田延年拿着宝剑在旁边站着,谁不服在现场杀谁。现在老子也像霍光一样,谁反对就杀谁。”

他说完这话之后,场上除了一片粗重的呼吸声外,没有别的声响。他以为,这些人都不敢说话了。可当他准备收场的时候,又有人出来反对了。

反对的人叫卢植。这哥们儿是当时的大名士,理论水平很高,他对伊尹和霍光的故事知道得比董卓清楚多了,看到这个家伙居然拿伊霍来当自己的招牌,便当场反驳:“以前,太甲和昌邑王都罪行滔天,完全符合罢免的必备条件,伊、霍两人这才启动废立程序。现在咱们的皇帝年纪轻轻的,还没上位几天,一点错误也没有出现过,哪能跟太甲他们相比?”

董卓对自己的权威很自信,以为自己拿着大刀在那里一站,谁也不敢拿脑袋开玩笑的,因此连个预案也没有准备,哪知卢植居然站出来反对,而且说得句句有理,搞得他在那里呆站着,找不到一点理由来反驳,最后只得一脸愤怒地离开现场。

他一连几天都在大叫一定要杀死卢植。后来很多人为卢植求情,说卢植现在是全国有名的大名士,你要是杀了他,所有人都会对你有看法,这对老大很不利啊。董卓这时也知道,自己的名声还是很重要的,就收住脾气,不杀卢植,但还是把卢植的所有职务都免了。

董卓当然不会因为卢植的反对而叫停换皇帝的工作,他派人把废立的方案交给袁绍的叔叔袁隗看。

袁隗心里当然不同意董卓的做法,但这家伙骨头的硬度比袁绍差多了,看过之后,立马签了个同意。他是太傅,目前朝廷中级别最大的人。董卓一看,差点骂自己起来,早知道这样还去问什么袁绍,直接叫这个老家伙商量不就妥了。

得到袁隗的点头,董卓就更牛了。他把全体在京的大臣都集中起来,然后让他们排队进入崇德殿,要求太后下诏,撤换当今皇帝。

这时的太后,仍然是何太后。这个太后也跟以前的窦妙一样,贪图宦官们的钱财和拍马屁的话,最后导致了这场大乱,不但自己的家人全部死掉,现在连自己的儿子也被撤换。最可恨的是废儿子的诏书还得由自己亲自下。但她不下能行吗?

当然,跟往常一样,诏书都是由别人写的,然后拿来给她签字。不同的是,以往的诏书,她还可以拿起笔来,在那里勾勾写写,加以修改,然后叫人再去抄写一遍,她再过目后才签字的。她那会儿签字时,脸上全是权力的满足感。可现在这个诏书,却让她泪水在眼里打转:“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协为帝。”就是这几个字,简洁得要命,但却把她的儿子批得一文不值,然后立刻让他下来,把位子腾出来给刘协。

她在宫中这么多年,比谁都知道皇宫里的规则,你当皇帝时,你什么都是对的。你一旦成为废皇帝,等待你的只有死路一条。她最后丢开那支沉重的笔,放声大哭。

诏书下来后,袁隗按照董卓设计好的脚本,从班列里上来,伸出那双颤抖的老手,从刘辩的身上取下皇帝的印信,挂到刘协的身上,算是完成了权力交接仪式。然后把刘辩从座位上扶下,再让刘辩转身向刘协称臣,所有手续就这样结束。

刘协成为皇帝,就是著名的汉献帝。

当然,这还没有完,还得把何太后搞定。因为按照传统,皇帝未成年,得由太后临朝称制。董卓能让何太后称制吗?他决定把太后也废掉,让这个时代变成没有太后的时代。

他找了个理由,说何太后利用职权逼死董太后,违背了礼制,这样的人是不能再当太后的。于是,何太后被迁到永安宫。

何太后到了永安宫没几天,董卓又派人拿了一杯酒过去,请她喝。

她知道这是一杯毒酒,但她更知道,这杯酒她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

何太后拿着那杯满满的酒,手不住地发抖,以至杯里的酒水晃来晃去。她望着杯里晃动的浮光,也许会想到,如果以前她的老爸不用做屠户赚的那些钱去贿赂选美的人,她就根本不会进宫,根本不会成为皇后,更加不会成为太后,也就不会有今天。可能现在她还在哪个农家小院里平凡地生活着,跟一群子孙玩着,给孙子讲讲她从她婆婆、奶奶那里听来的故事。

但她进宫了,参加了一系列的宫中争斗,结果就走到这个地步。

董卓把这些政坛障碍物都清理之后,便让刘协任命他为相国,而且享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待遇——来上班的时候,不用跟皇帝打招呼,上殿时不用像别人那样用“趋步”走路,而且还可以带着凶器雄赳赳气昂昂地进来。这是人臣中的最高特权,表明在这个世界上,他说话最算话,皇帝的话也只是屁话。

在确立了自己的核心地位之后,董卓才开始整顿官场。这哥们儿虽然嚣张得很,恨不得把天下所有对他有意见的人全部杀光,但这时还得装模作样,拉点人气,便听从了周毖和伍琼的建议,提拔了一批跟他从来没瓜葛的人员。这些人员都是当时的清流,在人气排行榜上都很靠前。这些人本来不想加入董卓集团,但都很了解董卓的人品,知道你要是不前去报到,他就会派人拿着刀来找你。在这一拨人事任免中,董卓居然没有把自己的亲信放在重要部门。

董卓仍然生袁绍的气,到处张贴布告,要通缉这个愤青。周毖和伍琼又劝董卓,说董相国搞废立这样的事,高瞻远瞩得很,一般人哪里有这个政治眼光?就袁绍那个水平,他根本就不是相国一个档次的。他说了些出格的话,得罪了相国,现在也只是关在家里,怕得要命,并没有做出什么事来。如果相国再逼下去,他急起来,也许会组织大家起来造反——他家的人脉很深啊,还是有一定的号召力的。到时许多不明真相的人,都站在他那一边,乱子就大了。对这种人还是拉拢的好。不如让他当个地方一把手,骗他高高兴兴地去当官、去腐败,这种花花公子只会腐败,不会做出别的事来。

董卓一听,也对。反正以现在的能力,他的命令还只是在首都这里有效,你就是把这个通缉令再提升几个级别,也不会抓到袁绍的。于是就下文让袁绍当上了渤海太守。

另外一个牛人,这时也得到董卓的看重。

这个牛人就是曹操。

他给曹操发了一张委任状,任命他为骁骑校尉。你想想,曹操什么人?一眼就把董卓这家伙看穿,知道这样的人最后不失败,天下就没有失败这一个概念了。他哪会和这样的人混在一起?看到这个委任状后,就改名换姓逃跑了。

董卓也真的很生气,到处通缉他。

但曹操还是安全回到了他的老家陈留。

曹操知道,他如果还像以前那样说自己病了躲在床上睡大觉,那么董卓的人没几天就会冲过来,把他一把抓住,到村头那里手起刀落了。他一到家,马上就把家里那些动产和不动产全部拍卖,然后把拍卖所得都拿来征兵。没几天就征到5000人,然后扯起了武装反董的大旗。

洗劫都城

这时,全国各地的牛人们都站了起来,个个都一脸愤慨,大喊大叫,要打倒董卓。

袁绍那时在渤海。他刚当渤海的太守,比任何人都想起兵讨董。可那个冀州牧韩馥觉悟低下,硬是跟董卓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怕袁绍煽动不明真相的人搞群体事件,就派人去监视他。袁绍只得在那里干着急,一点也动弹不得。

倒是东郡太守桥瑁最先憋不住,拍着脑袋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很陈旧,就是做了份假冒伪劣的朝廷三公的“告各州郡同胞书”,先是控诉了董卓的滔天罪行、倒行逆施,然后力陈亡国的最后时刻已近在眼前,号召大家都团结起来,跟董卓进行斗争,挽救国家、挽救民族。

桥瑁在三国时代,根本排不上号,很多读者对他是一点都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三国里有他这么一个人,但他的这个行动,却成为倒董运动的导火索,直接引爆了各路诸侯起来打倒董卓的战争。

韩馥也接到了这个“告全民族同胞书”。这哥们虽然现在紧跟董卓,天天表示听董太师的话,照董太师的指示办事,做董太师的好学生。可看到这些文字后,心里就有点波动起来,要是大家真的都起来跟董卓摊牌,结果如何,还真不好把握。这是关键时刻,要是在这个时候站错队、表错态,就什么都不用说了。到底跟董卓好,还是站在大家的立场好?

他想了很久,觉得好像跟谁也都好,又觉得跟谁都危险。于是就叫手下过来开个会,对局势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最后,大家都认为,跟董卓绝对没有什么前途,还是起兵好,但不要当带头大哥,让别人做出头鸟,在别人宣布起来之后,才响应号召。而且,现在各州的势力都比冀州弱,真的干成功了,算起功劳来,还是咱的功劳最大。你一看他们的这个决议,就知道,这帮人都不是办大事的人。都到了这个时候,都决定加入倒董阵营了,而且明明是各州中最有实力的集团,却怕当带头人,还想从中投机一把。在和平年代,搞点投机,那是很有搞头的,但在乱世,只有把英雄本色展现出来,才能抢到胜利的果实。

韩馥立马解除了对袁绍的监视,还派人给他写了一封信,深入细致地描述了董卓的罪恶,表示对董卓这样的人,你不打他就不倒。因此,坚决支持袁绍起兵。

公元190年,也就是汉献帝初平元年,过完春节之后,关东那些董卓的反对党终于结成统一战线,集体高举着打倒董卓的大旗,宣布与董卓斗争对底。

旗帜举了起来,还得选出一个带头大哥。这个带头大哥不是谁都可以当的,是按照传统的论资排辈原则来选的,而且这个原则不仅看其本人这一代,还要看祖宗三代的资格。于是,谁的资格也比不过袁绍。

袁绍就这样成为倒董同盟的盟主。袁绍觉得当了盟主,如果还是渤海太守这个职务,级别跟别人一样,以后发布命令的底气就会明显不足。于是,就自己任命自己为车骑将军。当时,参加这个同盟的有河内郡太守王匡、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郡太守张邈、张邈的弟弟广陵郡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曹操本部人马、后将军袁术,另外还有孙坚和张扬,总共14路。罗先生在演义里说成是18路,把孔融、陶谦、马腾、公孙瓒等也划进去,还把倡议者的专利套到曹操头上,完全是小说家言。真实情况是十八减四路。

在关东诸侯大喊大叫着向洛阳进军,打倒董卓时,董卓也当然不会在那里坐等大家杀过来。他先来个大赦——这年头,对犯人来说确实很幸福,刚刚大赦一次,现在又向大家宣布所有犯人都无罪。不过,其他人都可以赦,唯独刘辩不能有活路——他又派人向刘辩送了一杯毒药,叫他喝下去。

这两件事做完之后,董卓觉得心头很爽。可才爽了几秒钟,他又得把注意力转到“山东”,袁绍他们正大喊大叫地举着大刀向他头上砍来。董卓近来的事业很辉煌,心情也是超级愉快,觉得这个天下已经是自己的天下,想叫谁死,谁就不能活。可他也知道自己的军事能力很差,在战场上,常常以不胜而告终。

他召开了个大会,会议的主题是“发大军讨山东”——这话说得很大气,好像主动权都牢牢地掌握在他的手里,其实他的心里很虚。

郑泰首先发言,劝他还是不要紧急征兵为好,不如等下去,那些诸侯本来就人心不齐,咱天天挂免战牌,他们没事干,就会自娱自乐,自己跟自己干起来。

董卓马上认为老郑的意见很正确,说如果现在才征兵,不但工作量大、难度高,而且新兵也不好立即投放战场。

后来,他想来想去,认为这个洛阳真不是好地方,四面全是平原,别人从哪里都可以打进来,哪比得在长安安全?更要命的是,自己刚从西部来,环境一点也还没有熟悉,还不如回长安去,这里就让你们折腾吧。于是,他又开了个大会,大会的主题就是讨论迁都,把首都从洛阳迁回长安。

大家当然有意见,但大家更知道,这个时代是意见最多的时代,可又是最不能表达意见的时代。因此,大家只把意见留在肚子里保鲜,什么话也不说——你说迁就迁吧。谁要是敢说不能迁都,估计他就要迁你的脑袋了——虽然他在开会之前,一脸假笑地要求大家务必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有什么话说什么话,可大部分人都不敢说什么,只有杨彪和黄琬两人说迁都弊大于利。

董卓一听就不高兴,觉得再让这几个不同的声音留在朝廷上,他的耳朵就不爽,可一时也找不到理由把他们拿下,就说近来天气不好,都是你们两个的原因。为了让大家的头上有个好天气,便撤了两人的职务。

伍琼和周毖前些天劝董卓任用了一大批人,董卓就全部采纳。这时看到董卓要迁都,虽然杨彪他们反对被撤了职,但他们仍然以为董卓对他们的话还是会听的,于是去见董卓,表达了坚决反对迁都的意见。

董卓一见两人就已经不爽,又看到他们成为反对迁都的钉子户,脾气就更加火暴起来,大骂两人,原先你们推荐的人,现在全成了老子的反对党。现在你们又来反对老子迁都,你们这不是想让老子在这里等死吗?想让老子等死,老子就让你们先死。当场叫有关部门,把两人逮捕,然后迅速移送司法机关,把他们处斩。看看敢于玩耍老子的下场惨不惨。如果谁觉得不惨,那你就来玩玩吧。

终于没有人反对了。

于是,董卓带着刘协迁都。

这哥们儿一拍脑袋,知道自己这么一回去,估计以后再也不会到洛阳了。于是一边迁都一边把洛阳城中有钱的人都抓了起来,连个司法程序也不走就统统砍杀,全部没收个人财产。还强迫全体洛阳人都跟着他迁往长安,说你们本来是首都市民,现在仍然让你们去长安当首都市民。当时洛阳有几百万人,个个都得背着包袱向西而去,而且都是徒步行走。他嫌这些人走得太慢。现在是迁都,不是赶集,要讲效率。便叫部队在后面举着兵器赶着大家,说要进行末位淘汰制,谁跑在后面,谁就被大刀淘汰。一时间,路上全是踩踏事件,弄得“积尸盈路”。他又觉得,自己反正不会再当洛阳居民了,留下这么多好的房子给袁绍他们,也太便宜这帮反对党了。于是就下令,所有的建筑物一概放火烧光,一间也不要留,让他们来到洛阳之后,连睡觉的地方也没有。一声令下之后,洛阳地区“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曾经繁华得无与伦比的首都几乎变成无人区。

他没收了大量富翁的财宝之后,又把吕布叫来,说活人的财产咱收完了,但死人的不动产还没收啊。

吕布说,死人还有什么不动产?

董卓一听就笑了,你就知道爱财,但搞经济工作就比不上老子了。告诉你,这个地方埋了很多皇家贵族啊。这些皇家贵族的坟墓里埋了很多无价之宝啊。他们留在地下也没有什么用,咱还是挖出来。哈哈,取之于死人,用之于我们啊。

吕布一听,那双可以迷倒无数美女的眼睛里立刻大亮,组织了一个挖墓葬工程兵,然后“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只要外表豪华的坟墓都统统挖出来,里面的一个铜钱也不能放过。

董卓这个家伙在战场上做不出什么名堂,但造假作秀却很有一套。他怕人家说他不敢跟袁绍他们硬碰硬,这才迁都回去的——迁都其实是等于夹着尾巴逃跑,因此就派部队到阳城。那天正好阳城赶集,来赶集的群众很多。董卓部队一窝蜂向集市上冲过去,看到男的就都砍下脑袋,用他们的车子把女的都赶上车,再把男人们的头都挂在车上,然后大家唱着歌一路回去,说是把袁绍他们打了个满地找牙,这些脑袋全是叛军的头。董卓一看,这些子弟兵果然有水平,让他大大的有脸,于是把那些女人全都配置给广大指战员,让大家过一段幸福新生活。

董卓以为,只要把首都迁到了长安,那就等于到了自己的老巢,因此心情很好。他突然发现,自己手下的人才还真不多,真的没有人能处理什么国家大事。很多人一看送过来的上报文件就有晕船的感觉。于是,他就大力提拔王允,让王允负责处理这些事务。王允果然很有水平,把这些事务处理得很好。其他大臣也很服老王,开始团结在他的周围。

董卓一看,觉得自己真会选拔人才。但他哪里知道,他培养的却是个定时炸弹。王允这时很阴险,在面向董卓时,脸上全是老实忠诚的笑容。董卓当然没有想到这个笑容是个覆盖阴险的笑容,对他放心得很。

他对王允很满意,但对袁家很不爽。尽管袁隗当初对他撤换皇帝一事表示坚决赞同,但因为现在他的侄儿袁绍成为反对党的第一挑头人,所以,他一想到袁隗那张老脸,就觉得不爽,最后大手一挥,把袁家老少五十多人全部杀光。

在董卓大砍大杀异己人士时,那些诸侯部队也不是铁板一块。这些人都知道乱世已经来了。乱世对于草根们来说,是个灾难,但对这些手里拿刀拿枪,手下有杀人不眨眼的武将,又有专门生产阴谋诡计的谋士的人来说,乱世是他们历史性的机会。于是他们都停下了讨董的步伐,先来个窝里斗。只有孙坚跟董卓玩了几下,开始时董卓把孙坚打了个大败,差点砍下孙坚的头,但后来孙坚再发动几次进攻,硬是把董卓的大军打得满地找牙,狂奔跑路。幸亏袁术破孙坚成功,宣布断绝孙老大的粮草,这才止住了孙坚胜利的步伐,让董卓成功逃回长安。袁术的这个举动,直接引发了诸侯们的自相残杀,使得董太师又过上了一段安稳的日子。

董卓虽然在战场上被孙坚收拾得没有一点脾气,连想把女儿给孙坚儿子,孙坚都不答应,这个脸算是丢到家了。可他一到长安,马上就又牛起来,对大家说,老子现在想当尚父。尚父不是职务,而是一个待遇。这个待遇历史上只有姜太公享受过。但蔡邕反对他,理由是太师虽然德高望重,但还是不能跟姜太公比。因为,现在山东诸侯都还在那里大喊大叫,说要消灭董卓,社会群体事件还多如牛毛,反对党比狗还多,得先把这些人都搞定,等祖国江山太平的时候,再当尚父,那才让人没话说。

董卓的脸皮虽然超厚,可听到这话时,也有觉得脸面些发烧,就暂停了这个待遇。

董卓跟很多领导人一样,自己的道德水平差得要命,天天过着腐败生活,公款吃喝赌嫖,看谁不顺眼就大力打击报复,甚至还移交司法机关,拉下去杀死。可他们却要求天下所有的人个个遵守社会公德,做遵纪守法的好人,动不动就来个整人运动。

他来到长安没几天,就把司隶校尉刘嚣叫来,让他去查一查,哪个公民有“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行为的,都给老子抓起来,然后从重从严处理掉,然后没收全部财产,狠狠地开展了一场全民性的整人运动。某些中国人虽然很善良,平时看到你时,个个一脸笑容,问你吃饭了吗,好像很关心你的生活。可一到运动,就个个满脸横肉起来,互相揭发,个个开动脑筋,努力制造冤假错案,这种觉得不把身边某些人打倒一下,他的生活就会没有味道。

于是,长安城中,“更相诬引,冤死者以千数。百姓嚣嚣,道路以目”。

董卓死,汉朝也死

在关东诸侯互相对练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按说正是董卓搞定这些反对派的最佳时机。董卓虽然很会抓住机会,但他会抓住的只是那些小机会,却不善于抓住历史性的机会。

在那些诸侯大力发展内讧事业时,董卓松了一口气。他看到那些反对派不再来惹麻烦了,心里很爽。心里很爽的董卓这时更没有一点进取心了。他集中精力经营他的董家天下,把他家的人都往重要部门塞过去,连他二奶刚生下的一个儿子也都封了侯。这个小儿子一天到晚拿着侯爵专用的金印和紫色绶带当玩具,不是乱丢乱扔,就是在上面拉屎拉尿。

董卓自己的各种用品及生活规格,都按皇帝的标准使用。大臣们都不用到朝廷那里上班,而是都到他的家里接受他的指示。

这哥们儿虽然天天威风得要命,谁不听话谁就会被他扣上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砍掉。可他自己也很怕死。他怕哪天谁看他不顺眼,突然搞个恐怖行动来搞定他,那可一点不值得,因此他就修建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坞堡。据说,这个建筑物的墙有七丈高,厚也有七丈——就是让你挖进去,估计没有几天工夫是不行的,而且这类工程的质量他是非常讲究的。

他在工程竣工经过验收后,就把大量的粮食存放在里面,然后笑着对自己说:“呵呵,如果事业再发展,老子就可以雄踞天下;如果真的把事业搞烂了,在这里也可以有养老保障了。”据有关部门统计,他一共在里面存放了足够他吃喝30年的东西。

你想想,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事业最鼎盛的时候,居然搞出这个创意来。这个创意是什么创意?是为失败作准备的创意。这种人不失败,那就真的岂有此理了。

按说这么怕死,就应该小心做人,防止反对党扩大化才对。可董卓越怕死,就越想把别人杀死,因此每天除了想着如何安度晚年,如何把皇帝拉下马之外,就想着杀人。他以为,只要他努力屠杀别人,就可以把想杀他的人从这个星球上全部踢出。他天天盯着别人脸上的表情,听着手下那些人说话,如果觉得那些话跟他不保持高度一致,那张脸也不是跟他保持高度一致的脸,他立马叫来刀斧手,把这个人当场砍死。

大家看到董卓这样变态,心里除了怕之外,也开始生气了。

于是,那个王允出场了。

王允自从被董卓带到长安后,虽然天天讲董太师的好话,时时刻刻都号召大家听董太师的谆谆教诲,把自己装扮成董太师最忠诚的卫士。其实,他在心里一直把自己当成董卓最坚强的反对党。他知道董卓这样的人虽然现在威风得没谱,但这么残暴的人注定会成为人民公敌,注定会走向死路。

他所做的一切,就是等机会。

这些机会就是董卓自己制造出来的。

他认为现在机会就要来了。大臣们几乎都在怕董卓,都在恨不得把董卓打死。

就连董卓认为的自己最铁的手下都想生吃了董卓的肥肉。

吕布虽然不是董卓凉州派的人,但因为这哥们儿长得帅,生得猛,武力指数高,董卓就让他天天跟在自己的身边,当他的头号保镖。他为了让吕布死心塌地成为他的人,还动不动就拍着小吕的肩膀,在大家的面前表示他跟吕布虽然一个姓董,一个姓吕,但他们的关系不是董吕的关系,而是“誓为父子”的关系。让那些想实施恐怖事件的反对派们想一想,你们想搞定老子,得先过吕布这一关啊。

大家一看,还真的给他吓唬住了,一看到吕帅哥那个威武的身体,脑子里就只有打死董卓的念头,而绝对不敢有去打死董卓的计划了。

可王允却看出,这个“誓为父子”却是个假冒伪劣产品。王允其他水平怎么样,我不知道,但这哥们儿很善于观察。他发现董吕两人之间也有矛盾,而且这个矛盾很大。董卓虽然需要吕布,虽然天天拼命拉笼吕布,可他在脾气大力发作时,根本就忘记了吕布是他的特级保镖。有一次,不知道为了一件什么小事,董卓气愤起来,说老子不打死你就不姓董,顺手抄起一把短戟就向吕布猛掷过去,而且准头极好。如果是别人,估计这一戟就完全可以把对方秒杀了。幸亏吕布身手不一般,这才躲过一劫,然后又向董太师不住地检讨,请董太师原谅他。

董卓看到他检讨还算深刻,就说给你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然后怒火才降了下来。

他的怒火降了下来,可吕布的怒火却在心里不断地烧着。

但要命的是,董卓在这方面马大哈得很,在差点打死吕布之后,并没有想到,吕布会生他的气,而吕布一生他的气,他的后果很严重。他的脾气一发之后,便把这些关键之处全部忽略了。没几天又把吕布叫来,一脸信任地对吕布说,现在又把更光荣的工作交给你。

吕布说,是什么任务?

“守中”。就是把家里的保安工作全让吕布来做。这个工作其实一点不光荣,但董卓说它光荣它就光荣。

吕布当了这个家庭保安后,又发生了一件事。

吕布现在虽然跟董卓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泡妞。现在让吕布当家庭保安,董卓那一群漂亮二奶天天很性感地在吕布面前走来走去,你想想,吕帅哥能淡定得了吗?而那些二奶跟董卓这个老太师也玩得麻木了,这时突然发现天下头号帅哥英姿飒爽地站在面前,她们能不动心吗?

没几天,吕布就跟董卓的一个二奶有了一腿。这一腿进行时很舒服,双方恨不得向长安街发出最响亮的尖叫声。可他们能尖叫吗?高潮过后是低潮——吕布一提裤子,马上就怕了起来:要是董卓老贼知道,自己还有活路吗?

于是,吕帅哥的脸上布满了郁闷。

吕布的郁闷马上被王允观察到。王允知道,现在你想打倒董卓,再怎么联合外部的力量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董卓的亲信那里找到突破口。现在他终于从吕布这里找到了突破口。

王允早在平时就已经跟吕布搞好了关系,再加上王允表面文章做得好,董卓也把他当成自己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因此,王允常请吕布喝酒唱曲。以前那些N次请客,只是单纯地喝酒泡妞,什么家事国事统统没有涉及。

但这次不同。两人几杯酒下肚,王允就很阴险地摆开话题,循循善诱一番,说吕布现在是董太师的红人啊,要好好干,咱以后都得依靠吕将军了。吕布就彻底受不住了,当场就说红个屁啊。老子现在郁闷得要当场挂掉了。然后就把董卓向他掷戟的情节都给王允转播了一番,最后说,说不定哪天董太师就要把他一刀砍了。

王允一听,心里就笑了,这餐酒真的请得太及时了,既然吕布先把这些情节全部向他说了,他就没有什么顾忌了。他对吕布说,老夫有个办法,只要你听老夫的安排,董卓绝对砍不了你。此前,王允跟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瓒等几个人就已经在某个阴暗角落,多次商量过要把董卓搞倒。方案搞了一个又一个,都觉得不够理想。王允这时看到吕布对董卓有这么大的意见,马上就找到了历史性的突破口,立刻把吕布拉进倒董阵营,而且也当场想到了解决董卓的最好的办法。

吕布说,什么办法?

王允说,这个办法很简单,就是咱先把他的头砍下来。

吕布一听,帅脸突然发呆了起来:“咱砍了他?他跟我可是有父子之情啊。”

王允对他这个理由早就有了准备,当场冷笑了一声,说:“他姓董,你姓吕,不管用什么杆子也打不到一起。天下有这样的父子吗?而且,他那一把短戟向你的心窝投过来时,那时的父子之情在哪个地方?”他的原话是:“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邪!”

所有人都知道吕布有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毫无原则。这时在王允面前流露一下“父子之情”,还算是很有进步了。在听了王允这几句话之后,马上就觉得自己是在认贼作父。于是就答应王允,加入倒董阵营。

王允早前就已经暗中联络了士孙瑞等一批人,做好了打倒董卓行动的计划,这个计划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找到个内应。现在由吕布来当这个角色,那是再好不过了。他立即把这个计划向吕布公开,请吕布按计行事。

吕布当然答应。

初平三年(192)的四月,天气跟往年的天气没有什么差别,长安城里的其他人照常生活着。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正在悄悄地暴发。

这天,汉献帝刚刚大病初愈。皇帝病好,也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于是大家都到未央宫集合,恭祝天子龙体安康。作为首席大臣,董卓在没有废掉小屁孩皇帝时,也是需要出场的。

王允他们就把这个时间当成最佳机会。

他们事先让吕布和李肃带着十多名杀手潜伏在宫殿两边,专等董卓的到来。

董卓终于按时前来。这家伙还不知道,他再踏上一步就直接到了他人生的终点,仍然走得牛气哄哄大摇大摆。

等他走近时,李肃带着那几个杀手跳了出来,向董卓杀过去。

董卓一看,就知道碰上了传说中的恐怖袭击。这家伙这时还算镇定,一看挑头人是李肃,这个李肃虽然厉害,可比起吕布来,就嫩多了。他大叫:“奉先何在!”

吕布果然在第一时间出场。可他手里并不是拿着兵器,而是捧着圣旨,大声对董卓叫:“奉旨杀贼!”

董卓这才知道自己上大当了。当场把绝望的神态表现在那张肥大的脸上,眼看一把把雪亮大刀砍上来,他还是做了几个反抗的动作。但这些动作阻挡不了历史的车轮。

汉末一代牛人董卓就这样被乱刀砍死,后来,他的三族也跟着被这些反对党一一揪出,统统诛杀。

据说董卓的身体很肥很胖,他被杀之后,被暴尸东市,守尸吏把点燃的捻子插入董卓的肚脐眼中,点起天灯。由于油水丰厚,这盏天灯“光明达曙,如是积日”。

董卓时代就这样结束。

董卓时代一结束,中国的历史就进入了著名的“三国”时代。三国时代的称法,也标记着大汉皇朝的终结。

纵观大汉数百年,既有彪炳青史的武功,也有令人称羡的“文景之治”“宣昭之治”这样的盛世。然而,由于体制的局限,以及皇权的随心所欲,从立国到灭亡,掌权的都是皇帝、外戚、宦官三种人,形成了永远打不倒的三个既得利益集团。这三个强大的利益集团,转换着把持朝政,从不停歇地贪赃枉法,也从不停歇地开展争权夺利的活动,为了霸占权力的最高顶点,以便得以明目张胆地专权、贪腐,不惜大打出手,以至丛林法则时时在上演,他们身上的每一笔财富都滴着腥风扑鼻的鲜血。即使开明如汉文帝,也利用手中的皇权,把邓通打造成全国首富,而丝毫没有想到,对腐败纵容的结果,就是政息人亡。这些腐败形成之后,得不到有效的遏制,便慢慢地浸透于整个管理系统,逐步把这个系统侵蚀掉,最后使大朝王汉轰然倒塌。

很多人都把汉朝的灭亡归结于某个奸臣,其实,大汉王朝是死于权力的腐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hm/1313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