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包公原来是这样的——清官的高收入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7-06 17:26:41 0

刚才讲包公周济族人,还隐含着一个前提——他有钱。如果没钱,自己都在吃糠咽菜,拿什么周济人家呢?

包公有钱吗?有。他那么清廉,哪里来的钱呢?答案是俸禄。

宋朝皇帝优待士大夫,论官员俸禄之厚,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清朝史学家赵翼说过宋朝皇帝对官员有多么优待:“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陔余丛考》)给百官发钱唯恐不够,从老百姓那里征收赋税唯恐搜刮得不干净。宋徽宗时淮南转运使张根说过当时大臣的待遇有多么惊人:“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缗,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宋史·张根传》)皇帝派人给大臣建造豪宅,有时候能耗费一百万贯,张根掌管淮南二十个州县,每年上缴中央财政三十万贯,还不够给臣子盖房呢!

宋朝有一本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秘诀的小册子《世范》,该书劝导年轻人读书,因为读书“可以取科第,致富贵”。一个人刻苦攻读,在科举道路上斩关夺将,一旦鱼跃龙门,戴上乌纱帽,那么金钱有了,美女有了,富足生活也有了。宋真宗《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首诗真不是骗人的,在宋朝读书做官,用不着贪污,就能得到黄金屋和千钟粟。北宋名臣范仲淹也是清官,靠着俸禄能在家乡苏州买田设义庄,为整个范氏家族的穷人提供衣食、读书经费乃至嫁妆和聘礼。可见一旦做了大官,不但有能力养活一家,甚至有能力养活一族。

包公原来是这样的——清官的高收入

宋真宗塑像。开封府景区供图

也不是说所有官员在宋朝都能得到高收入。刚入仕途的低级文官,薪水既低,又没有各种福利,用他们的话讲,“所入仅足以代耕”,收入跟一个农民差不多,勉强糊口而已。至于不入流的小吏,在王安石变法前则连薪水都没有,收入全靠贪污,否则只能饿死。《文献通考·职役考》云:“内外胥吏素不赋禄,唯以受赇为生。”说的就是北宋前期底层小吏靠受贿为生的怪现象。

包公是正牌进士,五十多岁“倒坐南衙开封府”,跻身于高官阶层,他当然有俸禄,而且俸禄一定不少。

包公担任开封府尹时,头上戴有三顶帽子,即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省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事。“龙图阁直学士”是从三品,没有日常工作,一般是皇帝有学术问题或者政治上的重大问题需要咨询的时候,龙图阁直学士才站出来说两句。在北宋前期的官制里,这种官叫作“侍从官”。“尚书省右司郎中”是从五品,也没有日常工作,既不用去尚书省上班,也不用负责尚书省的任何事务,它只是朝廷给官员计算工资时的一个依据,所以叫作“寄禄官”。“权知开封府事”是包拯的正式职位,“权”是暂时的意思,“知”是掌管的意思,权知开封府事,就是说你本来有别的官职,但是朝廷现在派你去开封府把控全局,别的活儿你先放放。在北宋前期,像这种由朝廷指派去做具体工作的官叫作“差遣官”。

包公原来是这样的——清官的高收入

北宋开封府题名碑。开封府景区供图

先说“龙图阁直学士”这顶乌纱帽给包公带来的收入。按宋仁宗嘉祐年间颁布的《嘉祐禄令》,龙图阁直学士每月有“料钱”,也就是基本工资;每月还有“添支钱”和“餐钱”,也就是补贴;另外每年春、冬两季还能领到一些“衣赐”,也就是布匹。其中料钱每月一百二十贯,添支每月十五贯,餐钱每月三贯,衣赐每年发两次,每次发五匹绫、十七匹绢、一匹罗、五十两绵。

再说寄禄官“尚书省右司郎中”给包公带来的收入。《嘉祐禄令》规定,尚书省右司郎中每月有料钱三十五贯,没有餐钱和添支,而衣赐也是每年发两次,每次各发三匹绫、十三匹绢、一匹罗、三十两绵。按照《嘉祐禄令》的工资发放原则,如果一个公务员既有寄禄官的官职,又有侍从官的官职,那么他并不能兼领寄禄官和侍从官的双份薪水,而是哪份薪水高就领哪份。对包公来说,他的侍从官薪水明显比寄禄官薪水高,所以他只能领到作为龙图阁直学士的那份薪水。

最后看差遣官“权知开封府事”的收入。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包公在开封府做一把手,每月有三十石月粮,其中包括十五石大米、十五石小麦。此外每月还有二十捆(每捆十三斤)柴禾、四十捆干草、一千五百贯“公使钱”(朝廷发给地方官自由支配的办公经费)。另外,作为外任藩府的高级地方官,朝廷又划拨给包拯二十顷职田,也就是两千亩耕地,允许他每年收租,并且无须纳粮。这两千亩耕地按每亩租米一石估算,每年也有两千石米的进项。再查《嘉祐禄令》,权知开封府事每月还有一百贯的添支,每年冬天又发给十五秤(每秤十五斤)的木炭。

拙著《历史课本闻不到的铜臭味》曾经按照宋仁宗时的物价,将包公得到的所有薪金与福利统统折算为铜钱,加起来总共是两万一千八百七十八贯,这就是包公担任开封府尹时一年可以支配的全部合法收入。

其实包公担任开封府尹的时间只有一年半左右。就算他只做了一年,收入也有两万多贯。两万多贯是什么概念,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让我们来看看王安石三十岁那年写的《上运使孙司谏书》:“某为县于此两年,见所谓大户者,其田多不过百亩。百亩之直,为钱百千,其尤良田,乃直二百千而已。”王安石在比较富庶的江浙地区当了两年县官,发现所谓民间大户也只有百亩田产,每亩最高两贯,总价值最多不超过两百贯。包公在开封府一年可入两万贯,可去江浙购买良田一万亩,一百户富庶农民的田产全部加起来,还比不上他一年的收入。

包公原来是这样的——清官的高收入

开封府尹的官印。开封府景区供图

读者朋友可能会觉得,包公之所以清廉,是因为俸禄优厚。是的,高薪确实可以养廉,但是不能防贪,因为人的贪欲是无限的,除非有某种因素作为强力约束,否则大多数官员无法克制自己的贪欲。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记载南宋前期官场乱象:“东南帅臣监司到署,号为上下马,临路皆有馈,计其所得,动辄万缗。”帅臣监司,那是安抚使(相当于军区司令)、转运使(相当于省长)级别的高级地方官,实即一方诸侯,他们的俸禄肯定非常优厚,但是在上任路上仍然到处接受同级和下属的贿赂,动辄收入上万贯。

跟包公差不多同时代的大臣蔡襄回忆年轻时的官场,朝廷命官都耻于经商,可是三十年后风气大变,“兴贩禁物茶、盐、香草之类,动以舟车懋迁往来,日取富足”。茶叶、食盐、香料,在宋朝都是专卖品,利润极大,官员们一边领着厚禄,一边不顾专卖禁令搞走私。钱越多,越觉得少,这是可以理解的,放之官场则不可,因为无论受贿还是走私,损害的都是国家利益,遭殃的都是普通百姓。

宋朝有很多清官,也有很多贪官,制度对官员的约束是一样的,清官之所以为清官,是因为他们比贪官有操守,一个没有操守的官员,不管你给他多么高的薪水和福利,他都欲壑难填。可惜操守并不总是靠得住,清官做久了,发现贪官比自己活得更好,发现贪污没有太大的风险,就往往也会变成贪官。包公清廉一生,操守很好,始终没变成贪官,所以他值得我们赞美。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971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