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历史名臣——李纲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7 19:33:50 0


历史名臣——李纲

李纲

李纲(1083~1140),北宋末南宋初的政治家。福建邵武人,于政和七年(1117)中进士,五年,任监察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宣和元年(1119),被贬,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宣和七年七月,李纲应召回京,任太常少卿,在金兵南侵时,他力主抗金,取得开封保卫战的胜利。靖康元年(1126)五月,李纲被贬,出任河东、 河北宣抚使,后被迫辞职,遭贬,谪夔州。南宋建立后,李纲为相,在位仅七十五天,即遭驱逐流放。后虽屡次被起用,然而壮志难酬,郁郁而终,他著述颇丰,由诸子编成《梁谿全集》一百八十卷,传于后世。李纲忠君爱国,坚持抗金 ,受人敬仰,是一位流芳百世、名垂史册的贤相。

一、仗义执言 力主抗金

李纲生于官宦世家,父亲李夔,历任至龙图阁待制。李纲少年时就苦读诗书,胸怀大志,做事循规蹈矩,深得家人喜爱。

李纲中进士时已三十多岁,后被授予承务郎一职,三年后升为太常少卿、起居郎国史编修官等职,并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时蔡京弄权,朝野上下一片黑暗,诸官心知肚明,但惧怕直言招致灾祸,大都缄口不言,明哲保身。李纲却直言不讳,上书抨击。果然惹怒了蔡京,立即贬他出京去南剑州的沙县担任一个微不足道的官职。李纲因直言被贬,终于使民众压抑的愤怒爆发,众怒无法平息。在这种情况下,宣和七年(1125)三月,李纲官复原职。就在这一年,宋金形势剧变,李纲虽官卑职微,但力排众议,坚决抗金,成为一代贤良,留名于青史。

此时正是北宋与南宋交接之际。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兵南下,大举侵宋,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开封。宋徽宗,一生只爱琴棋书画,对政治却一窍不通的北宋最高统治者,面临着大军压境的危机,却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此时,宋徽宗心一横,管他什么大好河山,管他什么隶民百姓,只要逃得性命就好。他又是下“罪己诏”收买民心,又是任命太子主管开封事务,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下一步就考虑如何逃离。

历史名臣——李纲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

李纲意识到了宋徽宗的企图,情势十分危急。他连献“御戎五策”、“捍敌十策”等金玉良言,以具体的行动挽救北宋大敌当前的颓危形势。当宋徽宗“任太子赵桓为开封牧”,“去意益急”时,形势已到了紧要关头:北宋要抗金,不能群龙无首;太子为“监国”,名不正言不顺,何以服天下?李纲当机立断,立即联合时任宰相的吴敏,刺臂上疏。“吴敏、李纲等人坚持要求传位太子,以更新时局。”“李纲曰:‘敌势猖獗,非传位太子,不足以招徕天下豪杰。’”可见,李纲一直从抗金大局出发,以招徕天下的志士豪杰抗击金军入侵,而宋徽宗宁愿舍弃天下,传位于太子,逃往南方,只求保得一己之性命。太子赵桓于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即帝位,改元靖康,是为宋钦宗。

二、力主抗金 留住钦宗

宋钦宗初临帝位,力求树立一个勤政为民、誓死保国的好形象。他当太子时,李纲上书宋徽宗,其坚定的抗金决心使钦宗大为震动。此时,李纲更是不畏劳苦、连连上书钦宗,指明宋金形势,鼓励他要死守“祖宗疆土”,寸土不让。宣和七年(1125)末,钦宗升任李纲为兵部侍郎,次年又升他为行营参谋官,交给他指挥军队的大权。宋钦宗的信任使得李纲能手握兵权、力挽狂澜、保卫开封。然而,朝廷内部并非团结抗敌、众志成城,“朝廷主战、主逃议论不一”。在这种情况下,宋钦宗也是动摇不定。“有以为钦宗应南渡大江,或西奔关中。”这些言语混淆视听,把宋钦宗故作镇静的心思打消了。他更倾向于听从投降派的怂恿,舍弃城池,逃往南方。李纲坚持“进攻政策”,要求宋钦宗“亲征”,万般无奈之下,宋钦宗“下诏‘亲征’”。

历史名臣——李纲

宋钦宗赵桓

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金军渡过黄河,继续挥师南下。随着金军渐次逼近京城,朝廷内更是一片混乱,大臣们心思不定,纷纷打点行装,逃离京都,在蔡京、黄贯的劝说下,宋徽宗出逃。这件事大大刺激了宋钦宗,他所剩无几的抗金决心即刻丧失殆尽,他原本就和徽宗一样胆小怕事,在这样性命攸关之时,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再加上投降派大臣时时劝说他出去暂避风头,等待议和,不要自不量力,顽固抗金,宋钦宗“亦欲南走”。宋钦宗若走,军心不稳,李纲深知危害之大,为此,他不惜触犯律条,立即面奏宋钦宗,并在廷殿当中与投降派展开激烈的辩论。投降派处处与李纲为难,先是述说金兵铁骑,所向无敌,无人能挡。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言论立刻遭到李纲的反驳,李纲以为开封固若金汤,将士们士气高涨,誓与金兵决战于城下。之后投降派大臣们无可奈何,就采取消极懈怠的态度,对抗金一事麻木不仁、沉默不言,更无一人献计献策、积极谋划。李纲要求这些身居高位的官员前去应敌,他们纷纷叫嚷,怂恿宋钦宗派李纲率兵与金军对抗,于阵前御敌。大敌当前,兵力不强,根本没有胜算的把握,李纲又非将领出身,一个文官带兵打仗,所担的风险不可估量。然而,李纲抗金之心从未有过一丝动摇,他义正辞严地接受挑衅,愿意在危难关头担当此大任。“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钦宗也为李纲的豪情所感动,当即提升他为尚书右丞,即副宰相,守卫开封。钦宗也表示愿意留在京城,共同御敌,这是李纲第一次留钦宗。

三、再留钦宗 无力回天

历史名臣——李纲

宋代攻城用车礮

李纲本以为钦宗留下,将会和将士们一起同仇敌忾,共同抗金。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顺利。次日,宋钦宗就后悔昨日里一时冲动,承诺留在开封。他也不管君王言出必行、一诺千金,立即下令于初五离京。正是初晓时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一天中最寒冷的时辰,钦宗带领百官、随从慌乱坐上车,由禁卫军保卫着,辚辚大车就要出发,将士们已是士气低落,寒了心肠。李纲不愿意事情继续恶化,他立即挺身而出,拦住车驾,大声问禁卫军的兵士愿意作出何种抉择。禁卫军表示愿意死守京城、保卫国家。得到这个答复,李纲又质问钦宗为什么出尔反尔。紧接着,李纲又向钦宗分析了当时南下的形势:南下途中,主要由禁卫军保护钦宗的安全,然而将士的父母、妻子、儿女都留在京城,让他们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势必导致军心涣散;若金军乘势南下追击钦宗,更是性命堪忧。一席话使钦宗幡然醒悟,不该仓促决定南下,立即表示留下来,与将士们共进退,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还亲自到兵士们中鼓舞他们。李纲的一番努力没有白费,将士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卫都城。这即是李纲二留钦宗。

李纲一方面稳住朝廷,争取一致抗金;另一方面积极备战,准备以逸待劳痛击金军。自正月初七开始,“金人攻宣泽门,以大船数十顺流而下。李纲临城,募敢死士二千人,列布于拐子城下,火船至,摘以长钩,投石碎之;又于中流排置杈木,及运蔡京家山石垒门道间,就水斩百余人,及旦始定”。这场战争虽然不算是很大的胜利,但初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这得益于李纲“修楼橹,挂毡幕,安炮坐,设弩床,运砖石,施燎炬,垂檑木、备火油,防守之具无不备”。可见,李纲不仅运筹帷幄,而且有勇有谋,非常细心。同时,李纲又将禁军、厢军以及保甲兵分布在都城四面,又组织马步军四万人,每日操练,准备抗敌。金军已兵临城下,就在都城西北的岸驼岗驻扎下来,虎视眈眈。不久金军发起进攻,以云梯攻城,局势紧张万分,一旦金军登上城墙,后果将不堪设想。此时的李纲沉着冷静,他指挥射手射击金兵,万弩齐发,金兵损失惨重;派人“缒城而下”,将金兵云梯尽数烧毁;同时下令用床子弩、座炮攻击。将士奋勇杀敌,金兵连连败退,狼狈退兵。

历史名臣——李纲

宋代铜币

将士们在阵前浴血奋战,投降派却在后方积极奔走,企图谋求宋金议和,十分活跃。金军遭此惨败,只好派兵求和。但金人明白北宋皇帝只盼能安安稳稳坐龙座,就是提出的条件再苛刻,他们也会欣然接受。“宗望却要犒军费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绢彩各一百万匹、牛马各万匹;须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又以亲王、宰相为质。”对于这些无理之极的要求,宋使不敢发一言,宋钦宗全部应承下来。

千辛万苦赢得胜利,却还要纳地称臣、赔钱受辱,李纲极为愤怒。他认为“犒师金币”数量太大,就是耗尽全国的财力尚且不够,更别说仅仅一个都城;太原、河间、中山是国家的重镇,一旦割让,京城将不保。他建议使臣前去同金使谈判,以拖延时间,等“勤王”之师到达就可以大败金军。然而,宋钦宗一意孤行,就在李纲巡城时,已发出同意金军条件的誓书,康王和张邦昌作为人质送往金营。事已至此,李纲虽胸中有万千计谋,奈何无力回天。

四、再击金兵 靖康蒙辱

不久,抗金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种师道、姚平仲、范琼、马忠等各路兵相继到达京城,援兵已达二十多万。李纲认为,金军大造声势,其实兵士只有六万,大多数是奚、契丹、渤海部落,精兵很少,又孤军深入大宋境内,此是用兵上的大忌,而北宋勤王之师就有二十多万,是金军的数倍。应趁此良机,“扼关津,绝粮道,俟金游骑出则击之,此重兵临敌营,坚壁勿战,以困之”。这种计谋是符合当时情况的。但是,李纲所率领的只有左、中、右三军,他根本无法调遣别的军队。姚平仲为了邀功,私自命令士兵夜袭敌营,妄想一举活捉金军首领宗望,救回康王赵构,但被金军知悉,宋军大败,损失惨重。

这次失败成为投降派陷害李纲的口实,他们借此良机恶意中伤,散布虚假消息,宋钦宗听信谗言,罢免李纲。同时,“宋派使臣及割地专使携国书及割地三镇诏书、地图至金营谢罪”。消息传出,群情哗然,太学生率诸生几百人跪在宣德门下,上书抗议。他们称李纲是“社稷之臣”,李邦彦、白时中等是“社稷之贼”。军民聚集者达数万人之多。在群众的强烈抗议下,宋钦宗恢复李纲的职务。金军达到目的,不久之后就退兵了。

刚刚得到和平的北宋统治者又开始享乐了,不久前还危在旦夕的都城又是一片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景象。投降派的大臣官僚得了势,就开始诬蔑李纲,说学生请愿都是由李纲主使的,诸如此类,宋钦宗深感震惊,将信将疑。李纲非常清楚,金朝是不会满足的,北宋随时都有遭受入侵的危险,无奈宋钦宗不听,其他将领也不加重视。主战派的其他将领也在投降派的打击下纷纷离开朝廷,李纲也调出京城,接任河南东宣抚使。

历史名臣——李纲

宋代龙舟竞渡图

当时,太原的形势已十分严峻。“宋救太原之军皆败,于是汾、晋等六州之民皆渡河南奔,州县皆空。”朝廷故意为难李纲,根本不发给他必备的物资。李纲费了很大力气,才东拼西凑了一支两万人的军队。以这样的一支军队去对敌金军的铁骑,无异于以卵击石,必败无疑。李纲没有挽回太原陷落的局势,太原将士奋勇守城,“三军先食牛马骡,次烹弓弩皮甲,百姓煮萍实、糠籺以充腹,既而人相食”,直至城被攻破。言官诬陷李纲专主战议,以致劳师费财,李纲因此被贬,出任扬州知府。

同年九月,金军又大举进攻北宋,围攻真定府。当时宋军不到两千人,但在将领李邈和刘翊的领导下,拼尽全力守卫城池,兵力悬殊的情形下竟然相持达四个月之久。后来金军在东路攻陷真定府,西路攻陷汾州、平阳府、泽州等,渐渐逼近北宋都城,宋朝统治者异常慌乱,康王赵构再出使宗望军,答应割三镇给金。宋兵不战而逃,金军进兵极为顺利。“闰十一月,金人入青城,攻朝阳门,又攻宣北门。”在开封被攻陷之前,宋钦宗在万般无奈之际,回想起李纲的正直忠心,决定起用李纲,升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然已悔之晚矣,诏书未到达李纲,开封就被金兵攻陷了。靖康二年,金兵扣押了宋钦宗,破巢之下,岂有完卵?接着,宋徽宗、太后、诸皇子及后宫有位号的人都被送往金营,宋钦宗、宋徽宗被废为庶人,此为“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五、壮志难酬 郁郁而终

建炎元年(1127),宋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南京建立。经过“靖康之变”,宋高宗比较倾向于武力对抗金朝,因此他起用主战派大臣。但在宰相一职由何人担当这个问题上,大臣们意见不一,黄潜善、汪伯彦以为自己拥立宋高宗劳苦功高,竭力谋求相位,而李纲忠心耿耿、抗金有功,又颇负声望,众望所归。宋高宗权衡再三,决定任用李纲为相,李纲成为南宋王朝第一任宰相。

李纲任宰相后,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对金政策上,李纲主张武力对抗,他上奏宋高宗说:“和不可信,守未易图,而战可必胜”。同时,李纲还积极支持民间抗金力量的发展,加强河北、河东一带防务,使金朝不敢生觊觎之心。在对内政策上,李纲力图改革图强。他大力发掘人才;严惩卖国投降的大臣;健全军队的编制,增强南宋的军事力量,等等。

历史名臣——李纲

描绘赵构逃脱的图画

南宋的内政外交稍微有了些起色,黄潜善和汪伯彦又开始暗中破坏了。他们一边在宋高宗跟前说李纲的坏话,一边遣使同金朝议和。李纲看不惯朝野上下一片乌烟瘴气,感到壮志难酬,他向高宗提出辞去相职,高宗没有同意,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殿中侍御史张浚认为李纲“虽负才气,有威望”,但“曾以私意杀侍从,典刑不当,不可居相位”。以此为由罢相,未免过于牵强。建炎元年(1127)八月十八日,高宗罢免李纲,李纲居相位仅七十五日。这件事引起民众的不满,大学生陈东、欧阳彻再次上书,说“不可任用黄潜善、汪伯彦、应留任李纲”。还要求高宗御驾亲征,救回徽宗、钦宗,一雪靖康之耻。这些事激怒了当权者,黄潜善与高宗商议,决定对此事加以镇压,陈东、欧阳澈惨遭杀害。

李纲被罢相后,又有人心怀不轨,落井下石,致使李纲被一贬再贬,甚至遭受被逐之苦,最后落脚于万安(今海南省)。在这一段时间期,南宋政治风云变幻。政权岌岌可危。金人相继攻占了很多地方,宋朝的大片国土被侵蚀;宋高宗狼狈之极,甚至一度逃往海上避难;抗金形势好转,但遭到南宋投降派大臣的破坏;秦桧南归,受宠于宋高宗,极力怂恿宋高宗将北方拱手让给金朝;凡此种种,再加上自身境况不如意,空有一腔抱负,却没有施展的机会,李纲不禁心情烦闷,唏嘘不已。

历史名臣——李纲

李纲祠

绍兴二年(1132),“高宗入临安”,经历了无数逃亡之苦后,他想起了李纲,再次起用他为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李纲听到这个消息,往日里的悲愤一扫而空,庆幸自己又有可为国效力的机会了。他立即收拾行装。走马上任。一腔热忱,报效国家。他着手规范各个地区的抗金力量,将他们组织起来加以训练;深入到百姓当中,为他们做实事,采取各项措施鼓励生产,促进经济的复苏等等。不久,在他治理下的潭州,一派井井有条、欣欣向荣的好局面。他的抗金信念不曾改变,时刻不忘恢复国土,恰逢金朝与刘豫政权准备南下侵宋。全国的兵力在外,内部空虚,李纲连忙上书高宗,建议乘金不备,派兵攻打其后方,借机收复失地。然而,宋高宗只是一味求和,投降派更是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必除之而后快。不久,李纲即遭罢官,直至三年后才被任命为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兼洪州知府。随着朝政逐渐为秦桧把持,宋高宗丝毫不想与金朝再动干戈了,同意秦桧所提出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主张。绍兴九年(1139)宋与金达成和议,条件极为苛刻,李纲闻讯,痛心不已。

绍兴十年(1140)正月,李纲郁郁而终,时年仅五十八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523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