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历史名臣——寇准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7 19:33:07 0


历史名臣——寇准

寇准

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真宗时任宰相。谥号“忠愍”。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其父寇相曾封三国公。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发奋读书,十九岁登进士第。淳化五年(994)为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拜相。他一生胸怀大志,但却屡进屡退。辽兵进攻宋朝时,他力排众议,主张坚决抵抗。寇准为官清正廉明,政绩卓著,性情豪奢,喜爱歌舞,有“寇莱公,柘枝颠”之称。

一、挽衣留谏 襟怀坦荡

寇准出身于书香门第,其远祖苏忿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功绩卓著,后即以官职为家族姓氏。其父寇相学问很高,应诏任魏王府记室参军,后因屡建功勋,被封三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寇准出生不久,其父寇相就去世了,家境由此中落,但寇准并未荒废学业,凭借少年聪慧,勤攻苦读,从书本上学得广博的知识和道理,对《春秋》及其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等尤其烂熟于胸。这为他以后入仕从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仅十九岁的寇准一试得中进士甲科,并取得参加宋太宗殿试的资格。当时有人劝他,宋太宗喜欢录用中年人,他可多报几岁年龄,寇准坚决如实申报,结果一试得中,受任为大理评事,次年又任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知县。寇准在任职期间,治理有方,政绩卓著,深受民众拥戴。同时,由于寇准尽心竭力,终为宋太宗所重视,官职先后升至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等。宋太宗每遇大事,也常常征询寇准的意见,寇准更是直言进谏,竭其所知。

端拱二年(889),寇准在金殿奏事,语言犀利,与宋太宗意见相左,惹得太宗龙颜大怒,起身拂袖欲退朝回宫。寇准急步上前,一把扯住太宗衣角,请皇帝重新落座后继续劝谏,直到自己把话说完,才让太宗下殿去。事后,宋太宗并未怪罪于寇准,反倒十分赞赏这种忠直言行,称赞他道:“朕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徵。”

淳化二年(991)春,一场大旱降临北宋,同时蝗灾肆虐。宋太宗召集群臣议论施政得失,许多大臣借“天数”搪塞,寇准则持不同意见,他借用“天人感应”说,指出:“这一场大旱,似乎是上天在谴责我大宋朝廷刑罚不公。”宋太宗听后满面怒容,转身下朝;待稍作平息之后,太宗细细思量寇准之言,不得其解,便传令召寇准进见,询问刚才所言究竟有什么根据。寇准回答:“请皇上将二府大臣都叫来,我当面解释。”宋太宗立即宣唤中书省、枢密院二府长官王沔等人前来。寇准当面义正辞严地说:“前些时日,祖吉、王淮枉法受贿两桩贪案,侵吞千万财产,情节严重的王淮仅仅被判以杖刑,撤职后不久又恢复原职;而祖吉得赃不多,情节轻微,却判了死刑,这难道不是明显的执法不公么?”寇准深知这是王沔捣的鬼,便对王沔怒目相视。宋太宗心中已然明了,当即质问王沔是否确有此事,王沔眼见脱逃不过,就连忙下跪,叩首谢罪。在这件事上,宋太宗为寇准的明察秋毫所触动,觉得此人忠直坦荡,可委以重任,于是任命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又为同知枢密院事。不久,又赠与他一条珍贵的通天犀玉带。至此往后,寇准在宋太宗治国安天下的历史进程中都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历史名臣——寇准

寇准画像

二、性情忠直 善断大事

寇准任同知枢密院事期间,与知院张逊一直不和。张逊肚量狭小,他在寻觅一个整治寇准的好时机。淳化三年(992)夏末,寇准同一位大臣出行郊游,途中有一个疯疯癫癫的人突然拜倒在二人马前,冲他们高呼“万岁”。这本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但张逊得知后却唆使心腹王宾向宋太宗告发,他们添油加醋,诬蔑寇准居心叵测,觊觎皇帝之位。宋太宗立即传讯寇准,寇准气愤当头,与张逊等人唇枪舌剑,辩于朝廷之上。宋太宗对此大怒,深觉有失君臣体面,下令把寇准贬为青州(今山东益州)知州,张逊也被降为右领军卫将军。

宋太宗是五代以来第一位非武人出身的皇帝,在位十几年来,他苦心经营,用很大的精力来巩固皇位,防范变乱。其中重点是防备武将专权,另一面则是防患自家血脉夺权。大将冯拯等曾上疏太宗皇帝,谏其尽早确立太子人选。没想到这却引得宋太宗大怒,把几个大臣贬官到了岭南,从此满朝文武再也不敢提及此事。所以宋太宗进入暮年时,皇位继承人还一直悬而未决。时至宋太宗患病,朝廷中开始了谋立新皇帝的明争暗斗。宋太宗深感忧虑,闷闷不乐,想到常在身边出谋献策的寇准,就询问寇准的近况,随即派人召寇准回师。寇准从青州入京还朝,得到宋太宗召见。等寇准行过参拜之礼后,宋太宗就何人可继承皇位之事征求寇准的意见。寇准对此早就了然于胸,可却不便直接回答太宗提出的问题,而是告诉太宗:“立太子之事,不得与妇人、宦官商量,也不能与近臣们谋划,只要能选择一个符合天下百姓所期望的人就可以了。”宋太宗顿时明白寇准所言,他屏退左右,轻声对寇准提出襄王元侃这一人选,寇准心中暗喜,以“知子莫如父”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建议太宗早下决心。第二天,太宗便宣布襄王元侃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改名恒。立太子一事就是这样在君臣二人的商谈中决定的。

历史名臣——寇准

宋太宗赵光义

这次劝太宗立皇子,寇准与以往的敢言直谏不同。他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对立太子一事采取引而不发的策略,引导宋太宗立襄王元侃为太子,解决了自宋太宗继位以来的皇位继承难题,这足以体现他的足智多谋、善辩机警。寇准也因这一功劳,在淳化五年(994)九月拜为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又加给事中。

宋太宗晚年时,渭水南北一带番民骚乱。大臣温仲舒受命前往秦州平定“番民”,他采用“驱赶政策”,把渭南的番民一律迁至渭北,并修筑栅栏、堡垒,以隔绝番民往来。番民对此大为不满,酝酿寻隙滋事。温仲舒却以此为功,沾沾自喜。宋太宗得到报告后深感忧虑,担心边疆引发祸乱,于是召寇准询问。寇准对宋太宗提起唐朝帝王对汉、番各民族友好往来极为重视,并不主张犒赏边功,终于形成边疆安定局面;而今温仲舒却以此邀功,极易惹起边疆矛盾,怎能不招祸患。他同时提醒太宗要提高警惕。太宗即把寇准派往渭北安抚番民,把温仲舒改调凤翔府。寇准到了秦州,召集当地番民首领,经多次协商,决定拆除渭水南岸的栅栏、堡垒,恢复番民的帐篷、庐舍,有效地和解了当地各族人民的关系。从此,秦州境内安定、和平,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寇准又立一功。

不过寇准仕途颇不顺利,屡升屡降。至道二年(996),他被贬为邓州知州,次年又迁任工部侍郎,后又历任河阳、同州、凤翔、开封等知州、知府。虽说他颇受宋太宗的重视,但似乎还没有进入权力的核心圈。

三、澶渊退敌 功冠朝臣

至道三年(997)三月,宋太宗赵光义病逝,太子赵恒即位,即宋真宗。

宋真宗即位后,寇准又入朝任工部侍郎。盛平六年(1003),迁兵部,为三司使。景得元年(1004)为知事参政。毕士安又以“忠诚可嘉、资历深厚,善断大事”举荐寇准为相,同年八月,二人同朝并为宰相。

寇准与毕士安同居相位,志同道合,互相弥补。寇准常因其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遭奸佞小人的诬陷,毕士安便挺身而出,极力辩护,令他免受宋真宗怀疑。这二人携手忘身为国,打击奸邪,使朝政相安无事。

宋朝经宋太祖、宋太宗两朝,对内对外力量对比失调。为巩固统治,他们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消耗在了对内控制上,而对外部的契丹强敌,却软弱无能。

契丹是十世纪初至十二世纪初,由契丹耶律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即后来的辽。唐末五代开始,契丹势力迅速壮大,但宋辽两国一直平静无澜,并在开宝七年(974)至太平兴国四年(979)遣使通好达五年之久。然而,这一和平稳定的局面被宋太宗亲征北汉、辽兵援助北汉抵御打破了。后在与辽军两次大战中,宋军均惨败而归,这导致宋朝对辽形成消极妥协的态度,并日渐增强。辽也乘机大肆侵扰边境宋民,造成严重破坏,百姓怨声四起,朝廷更大为头疼。

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兵入侵宋朝北部边境,放纵掠夺,宋真宗采纳寇准的建议,派出杨延昭、杨嗣等骁勇战将,钦点一批精锐部队把守关隘,严密监视敌人。辽军进攻受阻,便把兵锋转向东南。二十万大军,由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浩浩荡荡向黄河的澶州(今河南濮阳)推进,直逼京城汴京。

历史名臣——寇准

契丹人引马图

此时,告急文书连连传到京城,有时一天多达五封,朝野上下惊惶恐惧;而寇准却十分镇定,他将文书搁在一边,照旧饮酒谈笑。宋真宗手拿告急文书,不知如何是好,便召集满朝文武商议对策。大臣们多数主张迁都避让,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皇帝南避金陵;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请求宋真宗躲往成都。宋真宗本来就顾虑重重、无心抗敌,听了这两人的意见,不免产生动摇。刚刚回朝任职的寇准态度与王钦若、除尧叟两人恰恰相反。他深知这两人意在扰乱皇帝视听,就厉声质问:“谁为陛下提出南迁之策,就有杀头之罪。”宋真宗立即征求寇准的意见。寇准指出:“皇帝只要亲自率兵出征澶州,就一定能打败辽兵。”宋真宗及大臣们不解,寇准接着说道:“当今皇上神武非凡,武将与文臣又同心协力,如果大驾亲征,敌军就会逃走;即使不退,也可以出奇计挫败辽兵的阴谋。我们坚守城池,振奋军心,敌劳我逸,就稳操胜算;放弃城池,一逃了之,流亡到偏远的楚、蜀二地,会令人心涣散,让辽兵乘虚而入,天子性命还能保得住吗?大宋江山还能保得住吗?”同时,毕士安也从旁附议,力劝宋真宗身赴前敌。

宋真宗听两位宰相意见一致,胆子也壮了起来,立即决定率兵亲征,命寇准随同指挥。寇准为消除王钦若这个奸邪小人的影响,举荐他出镇河北大名,搬开了一块绊脚石。

景德元年十二月,宋真宗在寇准等大臣的陪同下,率大军出了汴京,北上伐辽。来到韦城(今河南滑县),将士们听说皇上亲征,无不精神大振,一鼓作气击退辽军,杀死萧挞览。萧挞览是辽国的顺国王,这个重要人物一死,重重挫了辽军的锐气,宋军备受鼓舞。

随着战事发展,一些大臣们心里害怕,于是有人旧话重提,议论起南迁金陵之事。宋真宗缺乏主见,经人一说,又动摇起来,召寇准商议。寇准知道又是那些小人搞鬼,就动员将领一起表态,并用“把握军心民心”和“取威决胜”的军事法则提醒宋真宗:“大敌压境,四方危机,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终于,宋真宗坚定了继续前进的决心。待兵至黄河南岸的澶州城,辽军近在眼前,声势浩大,有人又劝宋真宗驻足,先观察敌情,然后再前行。宋真宗又犹豫不决起来。寇准力排众议,劝宋真宗道:“陛下不过河,则人心越发不安。若不前进威慑敌兵,我军绝难取胜。”他又果断下令,让殿前都指挥使高琼率御林军保卫龙辇圣驾前进。宋真宗到达澶州北城后,登城检阅河北军民,远近将士百姓望见龙辇御盖,欢声雷动,辽兵不明所以,乱成一团。局势开始向有利于宋军的方向转化,宋真宗也不再恐慌。

听说宋真宗率兵亲征,各地军民又英勇抗敌,辽国萧太后有些害怕了。辽军孤军深入,粮草供给不继,战场上节节失利;尤其是辽军先锋萧挞览又战死疆场,辽国军心动摇,所以萧太后不敢久陷中原战场。她与大丞相耶律隆运商议,决定向北宋统治者“议和”,企图从谈判桌上捞到好处。

历史名臣——寇准

宋真宗亲征

景德元年十二月的一天,萧太后秘密派使臣来澶州议和。寇准不仅反对议和,而且还主张乘胜追击。但宋真宗临近战场寝食难安,巴不得战争草草结束了事,同意议和。寇准在众臣说他“利用军队,别有用心”的流言面前,只好忍痛放弃机会,同意议和。宋真宗派亲信曹利用出使辽营,并授意只要辽方退兵,每年可赠百万金银布帛。寇准又气又恨,他趁没人之时,将曹利用召至帐下,威严地叮嘱:“虽然皇上说赠百万,但你去交涉,所谈银两不得超过三十万;否则,回来后我砍你的头!”曹利用不敢违背,到辽营严辞力争,最后以每年交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条件成约而还,双方约为兄弟盟国,辽国撤兵北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寇准在这次宋辽战争中敦促宋真宗亲赴澶州督战,并用智削减不平等条件,这成为他一生最突出的建树。宋真宗加奉寇准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

四、宦途坎坷 客死雷州

结盟之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生活安定。寇准功冠朝臣,宋真宗更加放手让其处理朝中大政。这引起了妥协派官僚的嫉恨,王钦若更是恨寇准入骨,密谋策划排挤寇准。

景德三年(1006)的一天,宋真宗会见文武百官。散朝之后,王钦若看宋真宗目送寇准下朝仰慕至极,他心生嫉恨,乘机进谗道:“陛下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宋真宗肯定地点点头,王钦若却摇摇头:“我没想到陛下会如此认为。澶州一战,您不以为耻,反说寇准有功,是何道理?”宋真宗大惑不解。王钦若又道:“《春秋》中以城下之盟为耻,澶渊之盟与此同理,是大敌逼至城下而签署的盟约,陛下不以为耻吗?陛下想必听过赌博之事。赌徒在钱快要输光时,就尽其所有‘孤注一掷’。澶渊之战,正是寇准的‘孤注一掷’,这真是危险啊!”宋真宗心中不快,显出恼怒之色。一番挑拨,令宋真宗疏远了寇准。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宋真宗罢免寇准宰相之职,贬为刑部尚书,出任陕州(今河南陕县)知州。

寇准一离开,朝中大权便落入了王钦若、陈尧叟一伙人手中。这些人治国无方,惑主有术,他们与一帮奸臣配合,营私舞弊,随心所欲,众大臣们都敢怒不敢言。万幸的是,大中符七年(1014),王钦若、陈尧叟因罪恶昭彰被免官,宰相王旦乘机重荐寇准,真宗应允,调寇准回京,任枢密使。王旦死后,寇准又接任宰相,兼任吏部尚书。

不过,寇准荐人、用人也大有失误。重用丁谓可以说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误。丁谓极赋才华,机敏过人,被寇准看中,并在任相期间举荐其为副相。但丁谓却像王钦若之流一样,是趋炎附势的无耻之徒。为博得宋真宗的欢心与信任,丁谓协同王钦若一干人伪造“天书”,封禅祀神,迷惑宋真宗,宋真宗则对他们言听计从。

初任副相间,丁谓不敢造事,对寇准还算毕恭毕敬。一次宴会上,寇准在豪饮之后,菜羹沾满胡须,丁谓见状,马上起身为寇准擦拭胡须。寇准顿时心生厌恶,轻蔑地讥讽道:“你现为参政,堂堂重臣,怎能为长官拂拭胡须呢?实在有失大臣之体!”丁谓见寇准非但不领情,还尖刻地讥笑他,便心生怒气,发誓要报复寇准。

天僖四年(1020),宋真宗得了风瘫,刘皇后参与把持朝政。丁谓、曹利用一派趁机依附刘氏,并结纳翰林学士钱惟演为朋党,气焰嚣张;皇后遇事也同丁谓等人进行商议。寇准为此深感担忧,找准时机,向宋真宗奏道:“太子为万民仰望,愿陛下念祖上之业、社稷之重,传位于太子。另外,选正直、干练的大臣辅佐。丁谓、钱惟演是奸佞小人,不能辅佐少主。”宋真宗也为刘后、丁谓专政的严重局面感到困惑,便点头应允了寇准的建议。寇准立即密传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书:由太子监理国事,自己和杨亿辅政,取代丁谓。岂料寇准与杨亿的密谋被杨亿的妻弟张演酒后泄露。刘皇后先行动手,在宋真宗面前诬告寇准要挟太子夺朝廷大权,宋真宗在病榻上竟昏庸地罢免寇准宰相职务,降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

此时,和丁谓有私怨的太监周怀政见寇准连连受挫,恐怕丁谓独揽大权,对己不利,铤而走险,策划了尊宋太宗为太上皇、立皇太子为帝,废皇后、杀丁谓、任寇准为相的方案。这件事又被客省使杨崇勋察觉,告知了丁谓。丁谓当下与曹利用密谋,上奏皇帝,宋真宗暴怒,诛灭周怀政,把寇准逐出京城,贬为相州知州。丁谓又擅自做主,将寇准迁为道州司马,后一贬再贬,于乾兴元年(1022)放逐到雷州任司户参军。

历史名臣——寇准

宋代乐舞图

寇准被远放南国,人生地疏。可当地百姓敬他功高德厚,都以自己的房屋相让。可丁谓欲置寇准于死地而后快,指使当地鹰犬,严惩以房舍相让之人。从此寇准无房无舍,只好带家眷搬到荒郊野外的天宁寺,生活贫寒凄清。同年七月,丁谓因故被贬崖州,寇准才又迁回郡城桂花坊居住。由于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寇准病倒在寓所中。天圣元年(1023),六十三岁的寇准终于走完自己曲折的人生道路,在雷州与世长辞。

寇准的妻子宋氏请求将寇准归葬西京洛阳,得到宋仁宗批准。据传说,宋氏与雷州百姓护送寇准灵柩至雷州沈溏一个渡口时,骤然大雨滂沱,众人只好就地停棺,将哭丧用的竹杖插在地上。翌日,雨过天晴,护棺之竹竟生出嫩笋。人们传说这是寇准的高风亮节感化所至,这一渡口被命为“寇竹渡”,百姓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年年岁岁按时祭奠这位忠直、智慧的政治家。

明道二年(1033),宋仁宗恢复寇准“太子太傅”、“莱国公”的官爵,赠中书令,谥号“忠愍”。

寇准一生叱咤风云,曾率兵百万战于澶渊,数度为相,权重一时;同时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关心民瘼,令人敬仰。但晚年贬官生涯,却饱经风霜,备遭摧残,又哀婉凄绝。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522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