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帝国财政密码——玩不转钞票的皇帝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6-20 13:47:04 0


在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兰,有一处人造奇观。

当人们到达索马里兰后,首先会被满街堆放的钞票吸引住。在街道旁,几乎每一个做生意的小贩除了摆出货物之外,还有一个专门的铁皮手推车柜,车柜外面是一层铁丝网,透过铁丝网可以看到柜里一摞摞的钞票。

这些钞票的面值分为五百、一千和五千先令三种(2014年状况),其中五千先令的钞票还很少,流通市场上以一千的为主,五百次之。每一千先令价值不到人民币一元,一沓(一百张)钞票比不上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

人们到市场上去买东西往往需要带上厚厚的几大摞钞票,哪怕只是吃顿饭,也要吐口唾沫数上好多张。坐一趟车到其他城市,就要掏半沓钞票付账。

在市场里还有许多换钱商,他们把钞票摆在地上,形成了巨大的钞票堆,最大的长宽高各有一米左右,重量超过一吨。在市场里,换钱商们都聚在一起,他们的面前全都是庞大的钞票堆,谁的财富多,望一望谁的堆更大,就一目了然。但如果把一吨重的钞票换成美元,放在手掌心里就可以拿走。

来到索马里兰的人们看到当地巨大的钞票堆,都会带上疑问:为什么政府不多印刷一些大面值的钞票来方便人们携带?比如,从比值上来说,越南的越盾比索马里兰先令更不值钱,三越盾才能兑换一索马里兰先令,但由于越南政府发行了许多大额钞票,民间并不会出现钞票太重不好拿的问题。那么,索马里兰为什么不能借鉴越南经验呢?

原因在于:索马里兰缺乏一个有效的中央政府对通货膨胀做出反应。当一种新钞票第一次发行时,政府一下子印刷了太多的钞票存放起来,准备未来分批投入市场。

在新钞票大量投入时,也触发了市场上新一波贬值,结果,新印刷的钞票还没有投放完,就已经贬值成了毛票。政府必须硬着头皮将已经印刷出来的毛票继续投入市场,消化完毕后,才有可能印刷更大面值的钞票。钞票贬值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政府做出反应的速度。

在索马里兰,市面上许多一千先令钞票都是全新的,一沓一百张的钞票全是连号,人们使用时也是按沓算,不用拆开。如果按照正常的磨损速度,在十年内,这批钞票仍然不需要退出流通。

了解原因后,许多人都会哑然失笑,仿佛在看西洋景。

但不幸的是,这曾经是中国特有的“东洋景”。当其他国家还没有听说过纸币,宋、金、元时期就已经发生过巨大的钞票贬值。不过,到钞票如废纸时,这三个朝代都已经进入了皇朝的灭亡期。而在明代则更进了一步:在朝代中前期,钞票就成了巨大的废纸堆,出现了与索马里兰类似的景观。甚至比索马里兰还不如,钞票堆积在市场,人们连看都不看。

宋元时期,人们对于纸钞的原理有着清晰的认识,政府发行纸钞,都知道纸钞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背后有准备金,纸钞可以随时兑换钱币或者银子,人们不是看重这张纸,而是看重它对应的实际财富。

不管宋代还是元代都有着较为严密的准备金制度,只是到了后来,由于财政的压力,才偷偷地将准备金挪用了。但由于政府操作还有一定的规则可言,故而能够保证纸钞在崩溃前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正常流通。

但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对经济最无知的环境中,对权力斗争有着丰富的经验,对金融、财政、贸易却一窍不通。加上他强调后代必须完全遵从他设计的制度,明代的财政制度从他创建时起,就是最保守、最落后的。

由于对纸钞的原理一无所知,明代的准备金制度也是最差的,这导致明代创建不久之后,纸币制度就已经崩塌。民间由于不信任政府,所以退回到了硬通货之中,使用白银作为货币,不再理睬政府的纸币了。

在开国之后,统一全国之前,明太祖就开始着手创建新的金融体系。最初,他效仿唐宋,铸造了一批铜钱进行流通。但由于战乱,铜矿开采陷入停滞,政府只能强迫民间把铜器销毁,上缴用来铸币。这种做法引起了民间的不满。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明太祖想起了元代纸钞的便捷,便效仿元代发行纸币。明代发行的纸币叫“大明宝钞”,币值分为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六等。明代的纸币经过了精心设计,在币面上,除了书写“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书省(后来改为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十五两,仍给犯人财产”等文字之外,还考虑到有许多人不识字,用图画的形式表明面值,在钞票上画上钱串的图样,每画一串,代表一百文。在一贯的钞票上画十串,五百文画五串。

根据皇帝的设计,一百文以上的交易使用纸币,一百文以下的使用铜钱。他规定了几种中介物的比值,每一贯钞票,对应于一千文钱、银一两;每四贯钞票对应于黄金一两。不仅将纸币与铜钱挂钩,还将黄金、白银、铜钱的比值也都挂钩,强行锁死了几种物品之间的汇率。

明太祖认为,只要利用皇帝的权威规定了纸币的价值,并用严刑酷法来强迫民间接受,就可以保证它的流通。但他对货币流通背后的机制一窍不通,他不知道,人们之所以接受纸币,是因为纸币背后准备金的支撑。

与宋元时期的纸钞比起来,大明宝钞的缺陷非常明显。

第一,宝钞完全没有准备金制度,所有的纸币都是不可兑换的。虽然朝廷公布了纸币与黄金、白银、铜钱的兑换比率,但是,这个比率只在民间拿真金白银换纸币时有效。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持有一两黄金,到政府就可以按照官方比率换回四贯的纸币。但是,他如果不想要纸币了,想拿回黄金,政府却将兑换的窗口关上,不予理睬。仅仅这一点,纸币就成了政府从民间榨取真金白银的工具。

但是,如果民间决定保留黄金白银,不兑换成纸币呢?皇帝也在考虑这个难题。最终明太祖想出了办法:发布禁令,民间不得以金银进行交易,也不准以物易物,必须使用纸币和铜钱,违反的就是犯罪。

禁止了金银交易,而铜钱的数量又很稀少,民间只有使用纸币这一个选择了。

第二,宝钞的发行不限量,政府想印多少印多少,一旦财政匮乏,立刻打开印钞机。宝钞也不再分界。最初,宝钞也没有以新换旧一说,人们把钞票用旧用烂了就失效了。后来才规定可以以旧换新。

第三,纸币之所以通行,最重要的保证是政府允许民间用纸币纳税。然而明太祖却在财政上做手脚,政府花钱时尽量多使用纸币,而政府收钱却少收纸币。

而在收税时,政府却要求人民不能都使用纸币。比如民间缴纳商税时,只能百分之七十用钞票,剩下百分之三十用铜钱或者金银。民间为了凑齐缴税用的硬通货,必须花高价去购买,结果纸币立刻出现了大贬值。

随着钞票的持续贬值,皇帝在税收中也更加偏好硬通货,有记载说,即便到了一贯纸币只值一文钱的时候,皇帝还强迫民间按照一贯纸币兑换银子二分五厘的标准(这个标准高估了纸币一千倍),上缴银子作为税款。

皇帝向市场投入了过多的纸币,明代的钞票成了典型的击鼓传花游戏,政府源源不断地把流动性放出来。只用了二十年时间,明代宝钞制度就崩溃了。

到了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每贯宝钞只能兑换一百六十枚铜币,贬值已经超过六倍。又过了五十年,宝钞已经成了废品,堆在街上都没有人要了。

当纸币制度已经彻底崩溃后,民间不再顾及皇帝的禁令,转而使用白银作为交易媒介。明代的金融制度陷入了混乱。在宣宗时期(公元1426年—公元1435年),皇帝仍然坚持祖宗的法度,认为用银买卖是一种犯罪行为,下令禁止民间用银。交易用银一钱,罚钞千贯,官吏贪赃一两银子,要追缴纸币一万贯,之外还要缴纳免罪钞。

但宣宗时期的用银禁令已经是一个时代的尾声,到了明英宗正统时期(公元1436年—公元1449年),皇帝终于放松了用银的禁令。朝野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银子。此后虽有反复,但实际已进入银本位时期。

奇怪的是,明代宝钞制度虽然很快崩溃,可是宝钞却如同细小的尾巴一样一直存在。由于明代是个对祖宗之制无限尊崇的朝代,一旦朱元璋创建了制度,没有人敢于废除。

到了后来,宝钞就成了一种礼仪性的东西。逢年过节,皇帝就会装模作样地向大臣发放宝钞作为赏赐。大臣明明知道宝钞已经形同废纸,没有了市场,也要感激涕零地接受下来。由于这种礼仪作用,大明宝钞一直保留着。

对于明代人来说,皇帝发行纸币唯一的公平之处是:它不仅仅坑老百姓,对官员也毫不手软。实际上,官员是明代纸币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明太祖出身贫寒,明代对官员也一直实行低俸政策。明代初年,一品官月俸大约只有一百石粮食。但明初的官员在俸禄上还算幸运。随后,明太祖决定把一部分俸禄折算成钞票,官员的收入就走向了漫漫的缩水旅程。

钞票发行后五年(洪武十三年),皇帝规定一品官的俸禄为每年一千石,同时给钞票三百贯。刚发行钞票时,一贯钞票合米一石,相当于年俸为一千三百石粮食。

十二年后(洪武二十五年),一品官改为月俸,每月八十七石粮食。由于钞票的贬值,此时的俸禄只发粮食,但数量已经有所缩水。

到了明成祖时期,官员俸禄开始大面积搭钞,高官给四分米六分钞票,小官给六分米四分钞票。随着钞票贬值的加剧,官员俸禄大打折扣,到了宣宗时期,一品官的月俸只有四十六石米,随后的英宗时期只有不到三十五石,宪宗时期只有二十石米,不如一个唐代的七品官

由于官员俸禄太少,他们只能想其他的办法来补贴家用,这是造成明代官场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到了后期,官员也忍受不了钞票的盘剥,呼吁皇帝加速银本位的普及。

银本位的确立,是民间自发对抗中央政府错误金融政策的结果。由于政府无法保证纸币的信誉,民间只好寻找最方便的中介物来代替纸币,完成交易活动。

中国的银本位还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时欧洲和中东都再次进入了铸币时期,而在历史上铸币发展最完善的中国却正好相反,民间用银并非是以钱币的形式使用,而是夹成碎块称重使用。虽然银为交易中介,却缺乏统一的形制,货币形式变得更加落后。

不过,虽然有着种种不方便,当全国普遍采用银本位之后,民间经济却因此受到了保护。汉代政府学会用铸币造假的方法从民间抽取铸币税,而宋代以后的政府屡次使用纸币来筹集财政资金,不管是铸币还是纸币,都会沦为政府的财政工具,破坏民间经济的繁荣。明代政府把纸币玩崩溃之后,不得不把货币职能交给了天然的贵金属银,银子的供应量只和储量、开掘能力有关,政府不能控制。

结果,明代政府虽然失去了一张财政王牌,却出乎意料地有了新的收获:由于民间金融系统脱离了政府摆布,变得更加健壮,反而使明代经济更加经得起政府的折腾。不管是外敌的入侵,还是内政的败坏,二者对于民间经济的破坏力都大大下降。银本位制保护了民间的繁荣,无意之间,让这个原始、僵化的帝国存活了近三百年时光。这或许是朱元璋当初也没有想到的。

表7 明代官员俸禄受纸币的影响

帝国财政密码——玩不转钞票的皇帝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990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