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南朝齐帝社会生活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3 00:16:05 0


南朝时,“人独为贵”的呼声甚高,今世学人将此称为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既然醒来了,便多有活动。此期文人的集会可谓活动之一,它对这一时代的文化,尤其是文学的发展,是有好影响的。

在萧齐之前,比较重要的文人集会活动有:曹魏邺宫西园之会、西晋“二十四友”金谷之会、东晋兰亭之会、刘宋初谢氏家族文人的乌衣之会。这些集会活动在历史上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影响,但与萧子良所主持的鸡笼山西邸之会相比,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活动时间及学术贡献上,都稍逊一些。据《南齐书》本传说,此次集会是从萧子良于永明五年(487)移居鸡笼山开始的。他在此开西邸,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体例撰《四部要略》千卷,并招引名僧,讲说佛法,造经呗新声,“道俗之盛,江左未有”。这是一个庞大的、真正的学术团体。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切磋学问。《四部要略》虽依《皇览》之例编纂,但《皇览》是皇帝下诏编辑的,《四部要略》则为私人学术团体编辑,性质根本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西邸集会产生了“竟陵八友”,这“八友”对中古诗文的发展和佛教中土化所作的贡献,历史上早有公论。

人有“自觉”,各种欲望便得到伸张。萧齐时代,人们在饮食的讲究和衣饰华美的追逐上,比刘宋又进了一步。

首先,在饮食上,达官贵人崇尚口腹之欲,山珍海味无不餍饱,尤喜欢赶时令,尝新鲜,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食品;同时,皇家和世族注重食品加工,精于烹饪的人物颇多。如大族虞悰擅长烹饪,味道超过皇家。一次,武帝吃了虞悰做的饭,感到特别香,请他说出烹饪之法,虞悰竟秘不肯说。武帝喝醉了酒,身体不适,他才献上醒酒鲭鲊一方而已。又有一次,豫章王萧嶷请虞悰吃饭,桌上摆满了佳肴,问虞悰是否满意。虞悰却说:“佳肴甚多,却无黄颔简明正史——南朝齐帝社会生活,何曾的《食疏》就记录了这道菜。”令萧嶷大为尴尬。米的食法,向来是煮,萧齐时人们喜欢蒸食,尤喜以竹箨裹粽的办法来吃食糯米。皇室裹粽自然讲究,在糖和糯米之外,掺入香药、松子、胡桃仁等物,大小只有二指。虞悰做的粽子叫“扁米简明正史——南朝齐帝社会生活”,武帝食后连连称绝。麦的食法,基本上是磨成面粉后作饼。南齐时常见之饼是蒸饼、面起饼、水引饼、胡饼等。永明九年(491),武帝下诏太庙四时祭祀可用面起饼,让祖先也来享受这松软可口、易于消化的食品。在饼之外,也有直接将麦下锅煮食,称之麦饭。然而,南方毕竟习惯食米,面食虽普遍化,但此期的人们以食麦为俭食。如刘怀慰任齐郡太守时,郡中有一人送一斛新米给他。刘怀慰拿出自己所食的麦饭对他说:“我吃这个就可以了。”并著《廉吏论》以表达自廉之意。

在副食方面,南齐时出现了一些新的蔬菜品种。也许这些蔬菜早就有了,但在南齐时扩大播种则是肯定的。“菘”,柄厚而色青者为青菜,柄薄而色白者为黄芽菜。初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经过不断培育,至南齐时成了常食菜蔬。武陵王留王俭吃饭,桌上就有菘菜。南方多水,水面及水边生长的莼菜、菰(茭白)等也为当时的主要菜蔬。此时更多的还是食鱼。由于来源丰富,鱼的价格在江南不高,即使是百姓的餐桌,鱼也是常见的,鱼干更被视为俭食。当然将鱼干再加工,如将蜜渍浸泡,就不是一般人所能食用的了。南齐人好食蟹,需求量很大,贵族们常常是“一手持酒杯,一手持蟹螯”。吃得多了,就想翻花样,糖蟹便出现了。所谓糖蟹,即先将活蟹在糖浆中浸泡致死,尔后再烹制加工。“蟹之将糖,躁扰弥甚”,这是螃蟹在糖浆中躁动挣扎的写照。

南齐时,常见的果品很多,梅、桔、瓜、荔枝、枇杷等是主要的几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南齐人喜欢吃槟榔,并懂得槟榔可以用来消食。萧嶷在遗嘱中特意关照,要求在他的墓中放一些槟榔,这大抵是槟榔为其生前所好,死后也不忘享用。从文献记载来看,食槟榔的都是有一定身份的人,说明槟榔的来源不广。与此类似的是,茶亦是有身份的人才能享用的,没有普遍化,这是我们在读武帝临终诏书中知道的情况。

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下层民众,追求适意是南齐服饰的特点。美观潇洒是贵族们所讲究的,方便适用则是百姓的基本态度。白纱帽、裤褶的变化就是这一时期服饰变化的典型代表。

白纱帽本是便冠,《隋书·礼仪七》也明确地记载:“宋齐之间,天子宴私,著白纱帽。”但在宋中期以后,白纱帽渐渐向礼冠转化。宋明帝即位就戴白纱帽;沈攸之起兵,对将士说:“大事若克,白纱帽共著耳”;萧道成夺帝位时,王敬则持白刃,“手取白纱帽加道成首”。这些事例表明,白纱帽已成为皇帝的首服。自此以后,梁陈皇帝在朝殿之上,皆喜欢著白纱帽,连侯景篡位也着此帽以表明身份。白纱帽端庄肃穆,素净雅致,南朝帝王以首冠白纱帽、外着白色衣服、手执如意为儒雅飘逸风貌的体现。上行下效,流风漫衍,白纶巾、白纱巾、白叠巾等白色衣着在此时大受欢迎。

裤褶乃胡服,大多以衣裤为主,上身着褶,下身着裤,因其轻便适用,传入南土后为各阶层人士所青睐。作为急装戎服,裤褶首为士伍选用。如武帝时,王奂北行,朝廷送裤褶三千具给北行将士。东昏侯在骑马或做其他游戏时,也常着此服。此期裤褶多用皮或罽制作,饰以黑、黄、青、白色,考究的刺以锦绣。虽说裤褶简便,但在公开场合穿着,毕竟不合礼仪,于是人们就将褶加大袖管,改左衽为右衽;下身的裤管也加以扩大。这样,既符合汉人的上衣下裳之制,又可在急事中把裤管缚扎就成了急装的形制。这种改装后的裤褶也成了常服。

南齐时的外衣,长衣称袍,短衣叫襦。袍有单夹之分,单衣为简明正史——南朝齐帝社会生活衣,夹袍为複。官吏朝会和在社会活动中皆着袍。袍肩有一紫夹囊,俗称“紫荷”,以贮藏文书奏章。此时还盛行一种“假两”,即用一方帛填胸,作用与紫荷相似。襦为平民百姓所服。袍之内着衫,有衲布衫、白纱衫、简明正史——南朝齐帝社会生活裆衫等多种,轻巧博大,没有袖端。此外,还有一种类似短袖的衫叫“半袖”,虽贵如帝王,平时也喜穿着。半袖之服用缥色,不是正服,仅在私居时穿着。至迟在东晋,裤子已有裆。人们上着衫,下穿裤,外面再以裙或袍笼之,否则便不合礼仪。

南齐时的婚姻依然注重门第,但士庶不婚的界限有所打破。有两件事最为典型。一件是谢氏之胤,有“小谢”之称的诗人谢朓娶王敬则女为妻。王敬则是寒人,早年屠狗商贩,因好刀剑、善拍张而得到萧道成的赏识,在萧齐建国中有功而享受殊位。谢朓为寻求政治靠山,与之联姻,打破了谢氏不与寒人通婚的旧例。第二件是大族王源嫁女于富阳满氏而遭到了沈约的弹劾。王源是西晋右仆射王雅的曾孙,祖和父也官居清要之位,按沈约的话说,王源“虽人品庸陋,胄实参华”。吴郡满璋之,家境富裕,欲为子满鸾觅婚。王源丧妇,且家贫,即将女嫁给满氏,得聘礼五万,用所聘余值纳妾。从王源的角度来看,他嫁女于满氏也是比较慎重的。他拿来满氏的阀阅,发现富阳满氏是高平旧族满宠、满奋的后代。满宠在曹魏明帝时官至太尉,满奋在西晋时为司隶校尉。此时满璋之为王国侍郎,满鸾为吴郡正阁主簿。经过这一番考证后才定下这门亲事的。但沈约认为,满璋之的姓族,没有明确的世族根据,因为满奋死于西晋,其后代在东晋时没有显赫声迹,满璋之的家世显系伪造。王源与之联姻,是唯利是求、玷辱士流之举。因此,他上表弹劾,要求将王源禁锢终身。沈约此举,是想继续维护士庶不婚的界限,但由于时事及世族和寒人地位的变化,这种行为显得很背时了。

南齐初年,因王俭等人的提倡,儒学一度复兴。王俭对丧礼颇多研究,重点讨论了丧服之制。但从史实来看,南齐的丧礼与古礼差别不大,无非是殡殓、治丧、守孝三个阶段,但在细节上有些变化,主要是丧礼重视死者生前的宗教信仰、爱好而采取相应的丧葬仪式,在守孝上尤为强调所谓的“心丧”。在葬制上,皇室仍然主张节葬,这是有文献根据的,高帝和武帝及豫章王萧嶷所留下的遗诏就能说明这个问题。至于明帝以后,诸少帝只知玩乐,连哭丧都不成体统,想也未必过奢。但是民间有复归厚葬的趋向,丧事讲究排场,坟墓修得华丽,如果坟墓修得不合意,宁可停棺不葬也要将墓修好。流风所及,连寒庶也为此倾产殚财。这一点,武帝在永明七年(489)颁发的诏书中说得很清楚了。

<meta charset="UTF-8"> 二十五史 简明读本(全15册) <link href="../styles/0002.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38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