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南北朝简史——孝文迁都以后时期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08 00:40:48 0


孝文帝迁都在冯后死去以后,他是有心要做一个汉人皇帝,并且扩充势力建立一个大帝国。孝文以前的各帝只想统一北方,到了孝文帝势力大了,更欲统一南方,只是他未曾完成罢了。原来北方部落到文成时已平静,魏国可以向南方发展,当献文帝太安三年时取兖州,皇兴元年侵青州及淮北淮西地,皇兴三年取青州,太和五年取徐州。当宋取南燕时,北方势力全归北魏。从此以后,局面改变,魏的势力更为发展,但都城仍在山西大同,过于偏僻。中国人口最多的地方是兖州、青州、徐州一带,也就是粮源兵源之地,必须控制此处始可向南方进攻,为着控制此处,都城就有南迁的必要。

太武帝与宋文帝同时,到孝文帝时,南方为南齐,时国势承平,无机会向南方进攻,但孝文时仍不放弃向南方进展的愿望。

当时主张伐齐的为王肃。王肃见魏主于邺,陈伐齐之策,魏主与之言,“不觉促席移晷,自是器遇日隆,亲旧贵臣莫能间也”。但伐齐时,便要牵涉许多准备问题,而都城及华化问题,当然在内。

《魏书·崔浩传》云:“东州之人,常谓国家居广漠之地,民畜无算,号称牛毛之众。今留守旧都,分家南徙,恐不满诸州之地。”可见鲜卑数目,本不太多,因此要南伐齐国,便要利用大量的汉人,那就迁都比较向南之处,就近征兵,更为方便了。

北魏之迁都,另一原因是平城的规模不适于做帝国的都城。凡都城必须能利用漕运,即运河或河流可供运输,但平城无法漕运。《魏书·成淹传》:“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而黄河急浚,人皆难涉。我因有此行,必须乘流,所以开百姓之心。”

孝文帝时,必须迁都。除了洛阳以外还有邺可做都城,但邺为偏安都城,洛阳为文化集中地。若孝文欲统一北方,在邺便可以。若想以统一国家的都城为号召,那就要选择洛阳了。故北魏的选洛阳可以说文化上的关系更重于位置上的关系,因此魏居洛阳便有几点文化上的攻势,现在说明如下:

一、改姓氏;

二、改衣冠;

三、定官制;

四、修刑法;

五、定语言;

六、定氏族。

关于改姓氏一项,鲜卑之姓本以部落为姓,并且字数较多,与汉姓绝异,孝文帝将姓氏一律改为单音,如拓跋改为元,秃发改为源等,由此以后胡人的姓氏与汉人变为同一的形式。

关于衣冠一项,胡人之衣狭而短,汉衣宽而长,到孝文帝时,他本人用汉人帝王衣冠,而臣下亦采用一般人的衣冠。

关于官制一项,他以统一的标准仿南朝的官制,去掉胡人部落的习惯。

关于刑法一项,他也以中国固有的法律为标准,重新修订。

关于语言一项,他改蒙古式的语言为汉语,不许再说鲜卑话。

关于氏族一项,他规定所有鲜卑的氏族与汉人立相同的谱牒,与汉人通婚姻。于是汉人民族与鲜卑民族变成了在一条阵线。当时汉人世族与平民仍有界线,他利用汉人世族与平民之冲突,而将鲜卑加入到世族的阶级之中,于是胡汉世族得到互助。但是鲜卑人到都城者日形奢侈腐败,而边疆上未受汉化的胡人,对于他们显然的分化起来。

迁都前后的设施,除去以上的事实以外,尚有三长制及均田制。三长制为整理户籍制度的基本,亦即将汉人的地位提高,认为他们是老百姓,并将胡人的特殊地位,也加以改变,使胡人汉人的地位相同,彼此就可以合作无间了。所谓三长,就是恢复古代的闾里制度。太和初,从给事中李冲上言,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并明定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从此以后,税率有定,国库日增,第一步实行官禄,第二步便实行均田之制了(均田制见后)。

太和廿三年孝文死,宣武帝立,性情宽容,不多说话。宣武帝立十六年死去,由胡后当政。胡后汉人,生孝明帝。按北魏皇室习惯,凡后妃生过太子的,就要自杀,为的是怕后妃擅政(其实未曾生太子的,一样可以擅政)。胡后怀孝明时,表示情愿生一男子而自杀,但后来却未被逼自杀。因此孝明立后,胡后得以当政。她的生活很奢侈,信佛,在洛阳并大修庙宇,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甚详。原来佛教寺院在平城时代,已经在建造,到太武帝死,佛教复兴,更大为修造。他们并仿印度阿占达方式在云冈大修石窟,到孝文帝移都洛阳又在龙门大修石窟,至今仍为佛教艺术的重要宝库。

此外,北魏贵族迁都洛阳之后,因为国富民安,他们也就格外奢侈。河间王琛、高阳王雍均为当时著名富翁,河间王府的奴隶有六千,妓女有五百,高阳王府的妓女有三百;由此可知皇室与一般大臣,如何的享受,当然这些钱财来源可能由贪污而来。又当时皇帝卫队中的武人也非常跋扈,虎贲羽林,甚至公开杀文臣而无人敢过问,风纪至此,已经使国家非常危险了。

但更重要的,还是北方镇戍,对京城贵族的不满。据《魏书·广阳王深传》云:“昔皇始(道武年号)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不但不废仕宦,至乃偏得复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及太和在历,仆射李冲当官任事,凉州土人,悉免厮役,丰沛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征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师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自定鼎伊洛,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出为镇将。”按南北朝时代,最重者为“婚宦”,以此分别门第之高下。建都洛阳以后,在六镇的人,不论“婚”或“宦”,都不及在京师的人。洛阳的人成为清流,六镇的人成为浊流;洛阳人变为很有钱,而六镇人民越穷。在洛阳汉化深,六镇的人仍然保存胡化,相形之下,真如隔世。因此六镇叛变,推翻洛阳政府只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孝文的汉化是应当的,但孝文的汉化是失败的,原因固多,但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一)六朝世族制度,本来是不公平的制度,对于政体,有弊无利,但孝文采取了它。(二)汉化不彻底,只注意到京师,而不管边防镇戍,因此京师和边地,成为两种极端不同的生活,容易成为事变之源。

胡后当政时,用侍中元叉(叉者,夜叉之意)辅政,后来元叉与胡后不协起了变乱。最先元叉幽太后于北宫,后来太后再诛元叉,以致政治很不安定,相继叛变者有:(一)破六韩拔陵(沃野);(二)莫折念生(天水);(三)葛荣(河北);(四)尔朱荣(秀容)。胡后与孝明帝不和,弑帝,又立一帝,因此尔朱荣领兵讨胡后。兵逼黄河,彭城王子攸与尔朱荣相勾结,杀死太后,立彭城王子攸为皇帝

当尔朱荣入洛之际,朝中大臣贵戚在河阴迎接,尔朱荣不分皂白,将朝士二千余人,一齐杀掉。北魏朝廷为之一空。彭城王子攸既立为帝(是为孝庄帝),感于尔朱荣的跋扈难制,乘尔朱荣入朝之时,自藏兵器将他刺死。但尔朱荣的兵力尚存,于是尔朱兆、尔朱天光、尔朱仲远等同时反叛,进入洛阳,弑孝庄帝。

尔朱荣当政之际,曾以高欢统六镇。尔朱氏既然叛变,魏河北大使高乾起兵讨尔朱氏,迎接高欢入邺,与尔朱氏的军队战于韩陵(山名,在河南安阳县)。尔朱氏虽然兵力雄厚,但一方面过于暴虐,人心不附,另一方面尔朱氏各首领亦不团结,遂被高欢击破。他们的根据地晋阳失陷,尔朱兆逃回秀容川,被高欢掩杀,其余尔朱氏也被扑灭。

高欢入洛,别立孝武帝,他自己身居晋阳,继承了尔朱的地位。孝武帝用贺拔岳为关中大行台,图与高欢相抗。但贺拔岳又被高欢党羽秦州刺史侯莫陈悦所杀。夏州刺史宇文泰起兵杀侯莫陈悦,孝武帝即以他为关中大行台。

孝武帝和高欢的感情越来越坏,便起兵申讨高欢。高欢亦自晋阳南下,夹河而陈。当时孝武帝军力薄弱,不敢作战,遂出奔关中。高欢亦在邺别立孝静帝,于是形成了东西魏分立之局。

宇文泰对于孝武帝仍然是猜忌的。不久,便弑孝武帝,别立西魏文帝,成为宇文氏专政的局面。从西元五三五年西魏文帝大统元年起,到西元五五六年西魏恭帝三年止,共当政二十二年(连孝武帝一年,则为二十三年)而死。子宇文觉嗣,篡西魏即位,是为北周闵帝。闵帝时期,由宇文护当政,专权骄恣。闵帝立四年,为宇文护所弑,护更立闵帝之弟武帝宇文邕为帝。

周武帝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在即位之初,仍由宇文护专政,到了武平三年(已即位十三年),讨杀宇文护,自行亲政。在周武帝亲政的七年中,曾经有一些特殊的表现:(一)改革政制,采用《周礼》制度。(二)推行儒术,废除佛教。(三)举兵灭齐,统一北方。但是周武灭齐入邺(在西元五七七年)的次年,周武帝便死了。

周宣帝是一个荒淫失政的君主,即位一年,便逊位于太子,自为天元皇帝;原有皇后为杨氏,其后又并立五后,不分嫡庶。共计前后在位三年,便死去了。此时海内的人心,都希望一个汉人皇帝出来,于是宣帝后父杨坚,便很容易的被人推戴为皇帝,国号隋,时为西元五八一年。从此以后,北方胡人统治的局面,就被结束了。但实际说来,隋唐两代,还是汉人鲜卑共治之局,仍是魏孝文时代的延伸。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074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