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南北朝简史——东晋的立国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08 00:40:43 0


西晋因为种种的原因亡国,东晋接着立国,是因为东南在汉代之后立下了经济基础的原故。后来吴承汉代的基础,东晋便乘着这个基业而起,而东晋立国,除去经济的基础,还有别的原因。吴国瓦解以后,一般士大夫的职业顿成问题,变成东南不安定的原因,晋对他们的政治出路相当压迫;纵然到了洛阳也被歧视,如陆机的被杀,顾荣的逃回,都和晋人的歧视有关。

《晋书·五行志》云:

一、局缩肉,数横目,中国当败吴当复。

二、宫门柱,且当朽,吴当复,在三十年后。

三、鸡鸣不拊翼,吴复不用力。

当时一般吴人都希望复国。《晋书·刘颂传》曾说,孙家在东南的规模,和中国一样;孙家失败,引起了士大夫职业的不安定。他们希望就在他们的乡里,可以求得富贵,才可以合于他们的志愿。这种希望在晋室南渡后便实现出来了。

晋元帝名睿,西晋的后半期以琅琊王镇守东南,他是司马懿的曾孙,琅琊王伷之孙,琅琊王觐之子;有人说为小吏牛氏之子,以“牛继马后”为证,实不可信。(其实牛又何尝不可说是刘的谐音?)

晋元帝未到江南及到江南以后,东南大局都不安定,当时在江南叛变的有:(一)张昌;(二)陈敏;(三)杜弢;(四)王机。另外还有对元帝不满的周馥和华轶。周馥主张怀帝迁都,引起东海王越及晋元帝的不满;华轶为华歆之孙,对晋怀帝很忠实,为晋元帝所败。在惠帝晚年,义阳蛮叛变,陈敏和刘弘、陶侃都很有功绩,陈敏为一军人,不懂政治,顾荣、周圮、甘卓有人缘和军力,才将陈敏推翻。最后晋元帝利用晋的招牌,在江南建立了独立的势力。

琅琊的封国本在临沂,东海王越在洛阳时,移元帝于徐州。元帝是一个深沉有谋而对人谦让的人,虽然他不见得有如何的雄才大略。当时王导到徐州,劝元帝以江南为根据地,他就到了建业,东方诸侯推他为盟主。元帝在建业,当地的人看不起他,王导便想办法,请顾荣出来见晋元帝;王敦又与元帝联络好,于是元帝始能在江南立足。同时又因刘琨在北方很有势力,颇有号召的地位,给元帝上劝进表,请他即位,于此元帝便即皇帝位。

元帝私德还好,但是度量不宏,除去依附东海王越以外,并且对长安的愍帝的危难也无勤王之意。但他很信任王导,使其为宰相,立了安定江南的政策。元帝尊称他为仲父,世人称为“江左夷吾”。

王导除去以北方人的势力为主以外,还能和当地的势力合作,江南才能自保。

当时江南的武力在王敦(王导弟)之手,和中原游击的势力祖逖共同来抵抗石勒的南下。祖逖的力量,靠许多坞主的合作,这是政府的势力达不到而由人民自己组织的力量(注五)。当时刘琨在山西,祖逖在淮河流域,相为辅翼,东晋得以存在,但可惜刘琨孤军奋斗,而祖逖更得不到元帝的充分供给。

元帝以祖逖为徐州刺史,给三千匹布,千人廪,但不供给铠仗。他渡江北上,在中流击楫,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他在淮阴铸兵器,召集二千多人,向北前去。他以诚恳待人,以礼貌对人,大部的坞主和老百姓都欢迎他。在石勒区域有质子的坞主,他表面派人去攻,但是内面和他们联络,如此,黄河以南也成他的势力范围。他重修了成皋城(在河南巩县),作长期的根据地,但元帝怀疑他,派戴渊去监视,他气愤而死,年五十六岁。他的弟弟祖约,承继了他的势力,因叛变被元帝消灭。

刘琨在山西艰苦支持之时,鲜卑段匹磾和末波不和,刘琨利用此机会,和段氏结好,不幸军力未能团结,最后被段匹磾害死。中国在北方的势力也消灭了。

王敦为青州刺史,由东海王越之力迁到扬州;杜弢在荆州,王敦把他平定,并且将陶侃安置到广州。于是长江下游,全到了他的手中。因为王敦是世族,元帝利用寒门刁协、戴渊的协助,用甘卓及周札来牵制王敦。甘氏为元帝的大将,周氏则为地方势力,王敦先杀甘卓,再除周札。于是元帝的势力及地方势力俱为王敦消灭,元帝忧愤而死。明帝即位,他平定了王敦,为晋代有名的帝王,但可惜即位以后,在位时间不长!

王导和王敦为兄弟,表面好而实际有冲突。时王敦病重,他和钱凤商议,或将军队交与王导,或直捣建康,钱凤用第二策。时明帝在建康,用刘遐及苏峻的力量,将王敦打败,但王导未叛,所以王家势力尚在。

此后又有苏峻之乱。明帝立后三年即死,成帝即位,庾太后辅政,苏峻为历阳内史(即和州,在南京西,采石矶对岸),庾亮秘密监视他,并调他为大司农,苏峻遂反。庾亮的军力不如苏峻,只得逃到江西,成帝被俘。此时陶侃在荆州,尚为一个可观的实力,来攻苏峻;苏峻囚成帝于石头城,烧宫殿。

此时南方人主张迁都到会稽,温峤主张迁到豫章,王导不主张迁都,卒未迁都。经陶侃和温峤的合作,才将苏峻之乱平定。陶侃平定苏峻以后,势力大增,为时人所畏,据说他有心篡位,梦上天折翼,才不敢动,此虽为传说,但可看出当时人的心理。陶侃固然是忠义自居,但陶侃本为寒门,或者有出身于蛮族的可能,和王敦不同,这也可能是不叛变的一个原因。

陶侃死后,上游势力入于庾亮之手,再由庾翼转到桓温,又成为皇室的威胁,并且几乎篡位。

东晋(西元三一七年—四二〇年)苏峻之乱,在西元三二八年,王导死在西元三三九年,第二年庾亮死,传到庾翼,最后入于桓温手中,又换了一个局面。由东晋立国到王导之死,有二十几年,此时北方变乱很多,南方相当安静,但南方的人都不愿意谈恢复。

当时占势力的大部分为世族文人,亦即地主庄园的主人,带着从前的部曲;王导、王羲之均为南方人望,但并不主张恢复。庾亮为主张恢复的人,因此当时的人对他印象并不好,因为恢复中原是一个麻烦而危险的事。他们的生活,是一个清谈的生活。清谈主张为简而深,有理致,有风度,包括:(一)“玄理”;(二)“仪容”;(三)“声音”;(四)“风度”;(五)“远于世事”。还必须有钱,有时间。照这个标准,王谢两家均为清谈的代表,而陶侃及桓温均不主张清谈。

桓温在当时是被认为奸臣的。他是沛国龙亢人,为汉大儒桓荣之后,父彝为晋忠臣,他的家庭为忠信礼法的环境,小时因为温峤来看他,所以用温峤之姓为名。这种背景和王谢两家就有区别。

桓温是主张北伐的,京师的人不同情,用殷浩来牵制他。殷浩虽亦主张北伐,但彼此不能合作。浩长于清谈,名重一时,人比之谢安,但是和桓温的政争,结果是失败了。

桓温北伐到达洛阳,“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行至汉南,看见他从前所植杨柳,已经长大,他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并慨然说“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他在升平二年(三五八年)劝帝迁到洛阳,但当时财富都在庄园主人和清谈家手中,王谢的势力还相当大,以致未能迁都。他便请政府做七种的改革,也未曾做到。他的改革是:

一、杜浮识及朋党;

二、省并官职;

三、行文限日;

四、奖励公忠;

五、明赏罚;

六、励学业;

七、修《晋书》。

他的状貌很像刘琨,他也以刘琨自况。虽然势力很大,仍然对于当时社会无可奈何;及和慕容氏在枋头战败,威望减损,终于想篡位。他对部下说“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文王为司马昭,景王为司马师)所笑”,但不久死了,位没有篡成。

在哀帝兴宁二年(三六一年)桓温施行土断,即将白籍(侨户)、黄籍(旧户)全并为黄籍(注六)。但未完全成功,后来到刘裕时还要再来土断。

桓温后来的根据地为长江上游的姑孰(即当涂)。他每次北伐都得胜利,只在枋头失败了。在太和四年(三六九年)燕慕容评为相,慕容垂为大将,燕国中并不一致,伐燕正是时候。桓温听了参谋郗超的见解,以为邺城多粮,可不必多带粮,不料行军迟缓,到枋头无粮,军大溃,战死三万人,由是势力大损。回来以后,在太和五年废帝立简文帝。时身体已衰败,不能北伐(但二年后前燕亦亡)。他想加九锡,但谢安和王坦之故意迟延下去,到西元三七三年死去,以后军权由他的弟弟桓冲来代。

桓冲作风和桓温不同,对晋室很忠,人民也很爱戴,居处俭素,常着故衣,其夫人言:“衣不经新,何缘得故?”人以为美谈,因此晋室总算一时安顿下去了。

简文帝死,孝武帝继,谢安为相。由其侄谢玄在京口训练一支新军,世称北府兵,打败苻坚就是这一支新军,后来刘裕亦从此起。

桓冲死后,由殷仲堪来担当荆襄军务。孝武即位,仅任小人如王国宝、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等,殷仲堪利用桓玄,除去这般小人;乱事虽平,但桓玄的势力却就长大了。殷仲堪以桓玄为广州刺史,他不肯去,起兵攻击殷仲堪,殷仲堪死去,桓玄得了荆州。玄又讨杀司马道子。刘牢之领有北府兵,被桓玄杀掉,北府兵到了刘毅和刘裕之手。刘裕器宇轩昂,能征善战,当时有人劝桓玄除去刘裕。但桓玄欲使刘裕平定关陇,再除掉他,结果桓玄被刘裕所杀。

桓玄兄弟数人,他是最小的。他哥哥桓伟给他的帮助很大,桓伟死了,他就骄傲起来。他出身世族,好风雅,行军时也携带书画。他主张政治革新,但却非常迂阔。他想用肉刑,废除钱币。到桓伟死后,他的迂阔更为显著,终于大失人心,种下失败种种的原因。

安帝元兴二年(四〇三年)为桓温死后之三十年,桓玄在南京,自称天子,刘裕即来讨伐。裕兵虽弱,但桓玄颇畏刘裕,曾说:“裕为人杰;刘毅家无担石之储,一掷千金;何元忌则酷似其舅(刘牢之)。共举大事,何谓无成!”果然玄为裕所败,到江陵被杀。此后到四〇五年即义熙元年,共十四年,南方完全为刘氏之势力,再历二帝,到西元四二二年为刘裕所篡

刘裕为京口(镇江)人,原为彭城(徐州)人。据说为汉代楚元王之子孙,元王为汉高帝之弟,封国在彭城,子孙世居于此,当然不是不可能。不过刘裕出自平民,世系难明,所说的话就不能十分正确了。按刘姓除去很少的赐姓(如娄氏、项氏),以及少数外国人以外,大部为汉的宗室。刘裕不是外国人,以住地来说,当然为汉代宗室的可能性很大,不过汉宗室太多了,并不珍贵。

刘裕第一步的功绩,是在三九九年,击破流贼孙恩的事。孙恩为孙秀的后人(孙秀为赵王伦作乱时的党羽)。汉朝末年,黄巾被皇甫嵩和曹操相继平定,孙秀为其余党,孙秀死,孙泰继之,做了许多神迹。泰死,孙恩继之,被击逃到海中,旋破会稽,犯沪渎,刘裕与战,孙恩逃入云台山。恩战死,其妹夫卢循,率兵至广东,俘太守吴隐之,旋北上,不用徐道覆计,为刘裕所破。

刘裕破桓玄之后,北方之胡人中以慕容超及姚泓为大国。四〇五年,刘裕伐南燕,当时南燕将张纲善战守,为裕兵所俘,遂破南燕。时卢循方袭刘裕之后,裕转兵把他击溃。在刘裕破南燕之后,曾收编了不少鲜卑军队,即利用鲜卑人破卢循。

西元四一二年遣朱龄石伐蜀,破谯纵。西元四一六年又破姚秦,入长安。刘裕亲到长安,有心经营北方,可是他的根据地在南方,他回到南方,北方的局面又坏了。

(注一)王国维《鬼方昆夷玁狁考》认为自殷商以来,北方各族俱是一类。现在虽然不能确切证明,不过从蒙古高原以至黑海北岸,除去一个不难度越的阿尔泰山以外(乌拉山更易度越),并无多少阻隔。至于戈壁沙漠,那就根本不是一种阻隔,凡到过的人都知道。所以古代北方大草原地带,许多游牧民族交通混合,是不成问题的。只是不敢说在中国北方边境的,就是以某一种为主罢了。

(注二)东晋时据地的胡人,不仅五胡,也不仅十六国。因为崔鸿《十六国春秋》根据较大的十六国的史籍,所以后来也就通称“五胡十六国”了。

(注三)因为胡人既入中原,原来住地又被别的胡人占据,不是说想去就去。其次,胡人在中原已占肥沃地区,也不愿远徙,加以强迫,也可能立即叛变,并非说徙就徙。

(注四)摆夷人称王曰诏,“苻诏死新平”一语,见《晋书·苻坚载记》。

(注五)《说文》:“坞,小城也”,也就是堡寨。这种堡寨力量,和中古欧洲及古日本封建的力量来源是一样的,只是中国统一得较快,没有形成封建时代。

(注六)东晋时期是简纸并用时代。那时纸渐次流行,超过了竹木简的用途。不过有些人还是用简。黄籍是江南的户口册,用简;白籍是北方的户口册,用纸。土断时是将白籍都转为黄籍。当然,到了后来,江南的户口册也用纸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074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