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简明正史——海陵王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23 13:14:29 0


海陵王完颜亮(1122—1161) 其父宗幹是太祖阿骨打庶长子,亮是宗幹第二子。熙宗在位,宗幹受到重用的时间最久,所以完颜亮成年以后也是一帆风顺。天眷三年(1140),年十八,以宗室子为奉国上将军,赴兀朮军前任使,授行军万户,后迁骠骑上将军。皇统四年(1144)又加龙虎卫上将军,为中京留守,迁光禄大夫。早在熙宗即位初年,亮即心怀觊觎。他以为,其父宗幹既然为太祖长子,他与熙宗同样为太祖孙,故亦应继承皇位。皇统九年(1149)十二月九日弑逆成功,忽土等人当即奉完颜亮为帝,然后诈称熙宗要商议立后事,召大臣入宫,乘机杀了曹国王宗敏和左丞相宗贤。当天,亮正式即皇帝位,以秉德为左丞相兼侍中、左副元帅,唐括辩为右丞相兼中书令,乌带为平章政事,忽土、阿里出虎分别为左、右副点检,并且正式改皇统九年为天德元年,追尊其父宗幹为睿明皇帝,庙号德宗。天德二年(1150)二月,完颜亮下诏降熙宗为“东昏王”。

海陵王弑君自立后,猜忌特甚,再加上还要更坚决地使熙宗在位时业已开始实行的中央集权得以彻底贯彻,所以不顾一切地诛除异己。代太宗而立的熙宗是太祖孙,故遭致部分太宗子孙的不服。海陵王即位后,不仅太宗子孙中有人继续不服,而且,由于其父宗幹为太祖庶长子,故太祖子孙中对他不服气者亦大有人在。所以,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他首先对太祖、太宗子孙大开杀戒。

太祖之子宗敏为海陵王的叔父,因其辈分高,而且勇敢、有才干,故海陵王认为此人对自己构成了威胁,因此早就想除掉他。及弑熙宗,海陵王使葛王雍(即后来的金世宗)召宗敏。宗敏入宫后,海陵王虽欲杀之,但尚犹豫。这时乌带对他说:宗敏是太祖之子,有此人在,众人必以他为帝位之当然继承人。海陵王明白了这一点,当即就令仆散忽土在殿内将宗敏杀害了。此时,太祖诸子多已亡故,除掉宗敏之后,来自这方面的威胁已基本解除,而对海陵王的地位构成威胁的则主要是太宗的子孙了。当初,宗幹杀宗盘,两系即结成宿仇,故海陵王对太宗其余诸子仍怀忌心。太宗之子宗本(阿鲁),皇统九年(1149)为右丞相兼中书令,进太保,领三省事。海陵王即位后,又进太傅,仍领三省事。其实,早在熙宗时,海陵王即以为宗本势强,建议熙宗不要对其优宠太甚。及篡位之后,猜忌益深,遂与秘书监萧裕谋杀宗本,并且将最先帮助他谋废立的秉德也一起杀掉。海陵王既弑熙宗之后,秉德未带头“劝进”,故引来杀身之祸。

宗本、秉德皆系宗室、大臣,因其本无反状,故被杀之后,只好构成其事,以掩天下耳目。萧裕利用经常出入宗本家中的萧玉进行诬陷。本来,宗本待萧玉如家人,此种关系人所共知,由他出面诬陷,一般人从情理考虑,很容易信以为真。海陵王与萧裕预做安排之后,便于天德二年(1150)四月间的一天诡称召宗本“击鞠”(打球),海陵王先期到达并埋伏下凶手。当宗本与太宗另一子宗美(胡里甲)来到之后,当即被杀。宗本被杀以后,萧裕才将萧玉召来,告之曰:“主上以宗本诸人不可留,已诛之矣,欲加以反罪,令汝主告其事。”萧玉迫于压力,在海陵王面前言及宗本谋反,一如萧裕所教。接着,海陵王又杀东京留守宗懿、北京留守卞,并下令迁益都尹毕王宗哲、平阳尹禀、左宣徽使京等,且只准各以奴婢五人相随,而将其家属分别另行安置。但是,当他们尚在迁徙途中时,即被海陵王派人杀害了,他们的男性后裔无论长少无一幸免。此次,太宗子孙死难者达七十多人,太宗后代就此断绝。

奚人萧玉受萧裕指使诬陷宗本,海陵王因此将其自尚书省令史擢升为礼部尚书加特进,并赐钱二千万、马五百匹、牛五百头、羊千口。数月后,又命其为参知政事,授猛安,其子尚公主。海陵王对萧玉说:“朕始得天下,常患太宗诸子方强,赖社稷之灵,卿发其奸。朕无以报此功,使朕女为卿男妇,代朕事卿也。”正隆元年(1156)进拜萧玉为右丞相,正隆六年(1161)南伐前,又为尚书左丞相。

海陵王杀熙宗自立,然而继承的却仍是由熙宗开始的加强中央集权的事业。熙宗晚年被宗室、皇后干预朝政的情况所困扰,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严重受阻。在这种情况下,他已经着手从肉体上消灭这些权贵们了,只是还不够果断。海陵王弑君自立后,接受了熙宗的教训,继续清除异己,加强集权。行台尚书省产生之前,金太宗曾在燕京设枢密院,作为地区性军事行政机构,其事权太重,具有明显的割据性质。海陵王上台后,立即着手解决行台尚书省问题。他先是让参预政变的秉德出领行台尚书省,接着,天德二年(1150)四月,在杀宗本等的同时,又遣使将秉德杀掉,借口是乌带告秉德与宗本谋反,并且说秉德在宗本家中饮酒时,曾有人说他有福相,“貌类赵太祖”。这说明海陵王杀秉德,不仅仅是因为怀疑他与宗本合谋,更担心他在行台自立。

海陵王杀秉德之后,以渤海人大简明正史——海陵王为行台右丞相、右副元帅,令其监视左副元帅、行台左丞相撒离喝。撒离喝是屡建功勋的战将。海陵王弑君自立,他自陕西入朝,把海陵王杀害熙宗比做唐太宗杀害其兄建成,并建议海陵王效法唐太宗,多行善政。海陵王闻此言,十分不快,对撒离喝长期握兵在外而又颇得士心更是放心不下,于是杀秉德后以其为行台左丞相兼左副元帅,令其离开军中到汴京任职。当时,海陵王恐其不奉命,又在表面上予以特殊礼遇,使其系属籍,赐以玉带、玺书。撒离喝至汴,并不知海陵王以大简明正史——海陵王伺察其言行,常为一些事情与大简明正史——海陵王争执,而不知道自己已被架空。天德二年(1150)十月,都元帅府令史遥设按照海陵王的旨意,诬撒离喝父子谋反,证据就是一份伪造的、摹仿撒离喝签字笔迹的家书,此书写给其子御史大夫宗安,约定日期谋反。宗安被诬后受尽酷刑,但坚不承认,最后被折磨致死。这封伪造的密信中还提到扫胡,也被施以酷刑,置于燃烧的炉炭之上,终因不堪忍受而表示伏罪。被杀的还有被海陵王认为对自己构成了威胁、早就想除掉的平章政事宗义等。与此同时,海陵王遣使至汴,族诛撒离喝。然而,由于没有找出写信及传递者,不能自圆其说,于是又牺牲了两个无辜者:一个是通契丹小字的折哥,因其曾经跟随撒离喝,即硬说密信是他执笔写的;另一个是撒离喝在陕西的旧将特末,他曾以左副元帅撒离喝事驰驿赴阙,就硬说密信是通过他传递的。撒离喝亲属牵连此案致死者二十余人。除掉撒离喝之后,同年十二月,海陵王正式下诏罢行台尚书省,这样,两河及中原便直接在朝廷的控制之下了。

天德三年(1151)十一月,海陵王又下诏“罢世袭万户官”,同时将元帅府改为“枢密院”。万户、千户、谋克都是阿骨打立国之初所授世袭官,“今子孙相继,专揽威权,其户不下数万,与留守总管无异,而世权过之”。罢废这些世袭官职,显然有利于中央集权,改元帅府为枢密院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海陵王在大多数汉官的支持下,于天德三年十二月下诏迁都,申明过去分置行台,只是权宜之计,如今行台既废,大权统归朝廷,但是京师僻处一隅,与金朝疆域扩展之后的现实情况很不适应,决定迁都燕京,但是上京亦不废,“两京一体,保宗世于万年”。当然,这样说只是表面上向那些反对迁都的女真权贵们做出的让步,目的是要减少迁都的阻力。

决定迁都之后,金动用了空前巨大的人力、物力增广燕京,修建宫室。据时人记载,此项工程“役民夫八十万,军匠四十万”,其中死者不可胜计。经过一年多的准备,燕京增广城池,修建宫室的工作大体就序,于是天德五年(1153)二月,海陵王由中京(即辽中京)出发,前往燕京,三月间到达。入城时,前有多达一万人组成的仪仗队以为导从,浩浩荡荡,气象非凡,场面之壮观,自熙宗幸燕京后从未有过。不过,海陵王此次入燕京,不是巡幸,而是正式迁都,因此,他当即以迁都诏中外,并改天德五年为贞元元年,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同时改汴京为南京,中京为北京。

与迁都相配合,金还向中原迁徙了大量的女真人户,以原上京路太祖、辽王宗幹、秦王宗翰(即粘罕)之猛安合并而成合扎猛安,右谏议乌里补猛安、太师勖、宗正、宗敏之族皆被安置在中都,同时又以王公大臣的猛安处在山东、河间及北京等地,所在计口授给田土、耕牛,屯种自给,并负责番卫京师。迁都的同时,海陵王还将始祖以下十帝的“梓宫”迁葬于燕京附近的大房山,并且“命会宁府毁旧宫殿、诸大族第宅及储庆寺,仍夷其址而耕种之”,以示他永不返回上京的决心,所以,金朝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跟随他迁到燕京以后,就再也别想回去了。所谓“两京一体”,实际上是要把汉族地区和女真族地区都严格置于朝廷的控制之下。

迁都后不久,正隆四年(1159),海陵王又着手修建南京(今河南开封),拟再从中都迁南京,进而灭亡南宋,统一全中国。为此,在营建南京的同时,又造战船,制军械,大肆扩充军队,北起上京,南至河南、山东,各族丁壮,凡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者几无一幸免。海陵王一意孤行,听不得任何不同意见。太医祁宰上疏,认为宋人无罪,师出无名;伐宋战争是“人事不修”、“天时不顺”、“地利不便”。海陵王怒不可遏,将祁宰戮于市,并籍其家。太后徒单氏也因谏伐宋而被杀于宁德宫,其侍婢十余人也一同被杀。

正隆六年(1161)二月末,海陵王“巡幸”河南,其实是为发动伐宋战争而南迁汴京。所以当年四月诏百官都赴汴京治事。同年九月,海陵王自将三十二总管府兵伐宋,留皇后、皇太子在汴京居守。他亲自率军进抵南宋境内的寿春(安徽寿县),另有三路大军分别向蔡州(今河南汝阳)、大散关及淮南方向进发,此外还派工部尚书苏保衡率水军由海上趋临安(浙江杭州),企图一举灭亡南宋。但是,开战后不久,北方就爆发了以契丹人为主的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葛王完颜雍则乘机在东京(今辽宁辽阳)发动兵变,即帝位,改元“大定”。海陵王闻讯后仍严厉督率大军渡江,结果在军中被严重不满的士兵杀死,南侵的金军也全线溃退了。

大定二年(1162),金世宗降封完颜亮为海陵郡王,赐曰“炀”,葬于大房山鹿门谷诸王兆域中。大定二十年(1180)又降海陵为“庶人”,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

评:海陵王在位12年(1149—1161),大致可以南迁燕京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海陵王锐意求治,严肃吏治,乐于纳谏,力求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既迁燕京之后,完善中央集权,为金王朝统治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在金朝历史上,他的确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金史·海陵本纪》中对他极尽丑化,是因为世宗即位后故意要贬低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正如熟悉金朝历史的元遗山在《遗山集》卷三四《东平贾氏千秋录》中所指出的:大定三十年(1190),金朝曾下令能暴扬海陵蛰恶者即可以得“美仕”,于是史臣竞相对海陵加以诋毁。不过,他终究还是一个有重大过失的历史人物。他不顾人民死活,大兴土木,并且一味穷兵黩武,妄图一举灭亡南宋。他的所作所为给当时南北方人民造成空前深重的灾难,这与人民群众期盼进行的统一事业并无共同之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766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