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王朝解读——开封保卫战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10 14:15:49 0


开封保卫战金天辅七年(1123)正月,辽平州节度使时立爱投降金朝,金廷遂升平州(治今河北卢龙)为南京,以辽降臣张觉为留守。不久,张觉等辽旧臣错误地认为已被金军追赶得逃入沙漠的辽帝耶律延禧兵势复振,便积极准备“勤王侣义,奉迎天祚,以图兴复”①。五月,张觉等人打出辽的旗号,反叛金朝。消息传入宋廷,赵佶视此为千载难逢的良机,以为用招降张觉之策,即可得到平州地区,遂以高官厚禄招诱张觉降宋五月,金太傅、中书令左企弓,枢密使、侍中虞仲文。枢密副使曹勇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副使权知院事、签中书省康公弼同赴置于广宁府(治今辽宁北镇)的枢密院,途经平州宿于粟林下。张觉派人将他们全部杀害,遂以金南京投降宋朝,宋廷欣然接纳。张觉的背叛行径及宋廷的招降引起金廷极大的忿慨,尤其是张觉拥兵5万屯驻于润州近郊,威胁到迁、来、润、隰4州,更是不能容忍。金廷立刻派南路军帅阁母统兵征讨,几次交战,阁母军取胜,然再战于兔耳山,阁母军大败,张觉遂向宋廷报捷。宋廷改平州为泰宁军,以张觉为节度使,并赠银绢数万作为犒赏之费。

金帝完颜曼病逝,其弟吴乞买(完颜晟)继位为帝(金太宗),再令宗望统领阁母所部讨伐张觉。张觉于南京城东与宗望军大战,惨败而逃奔宋朝,进入燕京城。宗望随即以招纳叛逆为由,责问宋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司,并索要张觉。起初,三路宣抚使王安中将张觉藏匿于甲仗库,而谎称未见张觉。宗望依旧索要,王安中便斩杀一位貌似张觉者,交予金军,但被金人识破。无奈,王安中只得令张觉出来,历效其罪,张觉破口大骂。王安中下令将他斩首,将首级送交宗望。原燕京辽降将及辽常胜军闻讯皆涕泣,人人自危。

金天会三年(1125)二月,金军统帅娄室率所部歼灭辽残余军队,俘获辽帝耶律延禧,辽朝灭亡。金臣阁母、斡鲁相继上奏,陈述宋廷违背“海上之盟”誓约之事,宗翰、宗望则请求朝廷发兵,征伐宋朝。十月,金帝完颜晟下诏,以谙班勃极烈完颜呆兼领都元帅,以赍勃极烈宗翰(粘罕)兼左副元帅先锋,经略使完颜希尹为元帅右监军,左金吾上将军耶律条睹为元帅右都监,统兵自西京南下太原(今属山西);以六部路军帅挞懒为六部路都统,斜也为副都统,宗望为南京路都统,阁母为副都统,知枢密院事刘彦宗兼领汉军都统,自南京南下燕山府(今北京西南)。不久,又以阁母为南京路都统,埽喝为副都统,宗望为阁母、刘彦宗两军监战。东、西两路金军相约会师于宋都城开封。

十二月,金军两路南侵。在此之前,宋廷侦知金军集结,遂派童贯赴太原,宣抚河北、燕山。童贯立刻派马扩、辛兴宗出使金朝,以缓和局势,宗翰则指责宋廷纳降张觉,且遣使告之以武力征伐,又劝说童贯速割让河东、河北两地给金朝,以示谢罪。童贯不知所措,却打算一逃了之。太原留守张孝纯责备说:“金人渝盟,王当令天下兵悉力枝梧,今委纵而去,是弃河东与敌也。河东入敌手,奈河北乎?”童贯反而怒叱道:“贯受命宣抚,非守土也。”张孝纯叹息道:“平生童太师作几许威望,及临事乃蓄缩畏慑,奉头鼠窜,何面目复见天子乎?”②童贯全然不顾张孝纯等人的反对,逃回开封。与此同时,宗望也派使臣赴开封,要挟宋廷。大臣李邦彦等人竟面无人色,鄙言探询求和之法,金使厉声答道;“不过割地称臣尔。”宋廷君臣随即遣使人金求和。

东路金军侵入宋境后,连克檀、蓟二州,进围燕山府。宋守将郭药师、张企徽、刘舜仁于白河迎击金军,不敌战败。郭药师遂献城投降,燕山府及所辖州县悉为金军占据。宗望继而指挥金军继续南下;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击溃阻击的宋兵,再克信德府。西路金军则相继攻占朔、武、忻(今属山西)、代(治今山西代县)等州。进而围攻太原。耶律余睹于汾河北击败宋河东、陕西的援军。宋太原守将王禀率领全城军民奋力抵抗金军的进攻,从而牵制了西路金军的继续南下。东路金军在收降郭药师后,又委以他作为先锋,随大军直奔开封。

金军两路南侵的消息传入开封,宋廷君臣慌作一团。赵佶急忙下诏“罪己”,令朝廷内外直言极谏,评论朝政得失。同时下令罢除浙江诸路“花石纲”、“西城所”和内外制造局,停止营建延福宫,撤销册封道官及大晟府、行幸局。归还“西城所”所括土地给原来拥有者。又令各地官民起兵“勤王”。赵佶的一系列举动实际是为遮掩自己躲避战争威胁的目的。为了利于随时撤离开封。南逃金陵(今江苏南京),赵佶委以皇太子赵桓为开封牧,欲令其“监国”,而派户部尚书李税先行出守金陵。权直学土院兼侍讲吴敏认为:“朝廷便为弃京师计,何理也?此命果行,须死不奉诏。”③太常少卿李纲甚至刺臂沾血上疏:“皇太子监国,典礼之常也。今大敌人攻,安危存亡在呼吸间,犹守常札可乎?名分不正而当大权,何以号召天下,期成功于万一哉?若假皇太子以位号,使为陛下守宗社,收将士心,以死捍敌,天下可保。”④在其他臣僚的坚持下,赵佶终于同意内禅,让赵桓继位为帝。此时东路金军长驱直入,进至中山府(今河北定县)时,守将詹度指挥军民顽强抗击,斩杀金军大将蒲察、绳果,使金军于城下一再受挫。金军见一时难以破城,遂绕城南下,距开封尚有10天左右的路程。吴敏再次请求赵佶于3日之内传位赵桓,否则时间紧迫,赵桓继位已来不及组织军民抗金。赵佶为了尽快脱身,同意立刻传位。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二十三日,他装作患病,跌倒在地。昏迷不醒,大臣们见状,慌忙灌药。须臾,赵佶假装苏醒。伸臂示意取纸笔,颤抖着用左手写道:“皇太子可即皇帝位。”赵桓随即继位,是为宋钦宗,赵佶则以“教主道君太上皇帝”之名,退居内宫。

宋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军南征已接近黄河。宋廷急,速派兵北渡黄河增援溶州(治今河南浚县),可是兵士多年不训练,毫无作战力,而军将只饮酒作乐,风闻金兵临近,竟不战自溃,溶州随即陷落。驻守黄河南岸的宋兵亦慌乱烧毁黄河上的桥梁,夺道而逃,致使黄河防卫顷刻空无一人。金军到达黄河北岸,起初只搜索到十余艘小舟,每舟乘六七人渡河,后来又找到几艘稍大的船,故连渡数日方使金军南渡完毕。然而渡河未遭受宋军的丝毫抵抗,竟使金军将领也感到难以置信。正月初三,金军渡黄河南下的消息传入朝廷,原打算第二天赴亳州(治今安徽亳县)的太上皇赵佶当即决定逃离开封。深夜,他与大臣蔡攸仅偕几位内侍慌忙出通津门东逃。一路上,他嫌船行太慢,改乘小轿,又改乘运砖船,赶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再改乘骏骡,到符离(今属安徽)才乘上官船,一路折腾,直到泗上方敢稍事休息。稍后,童贯、高俅率“胜捷兵“赶到,赵佶方有扈从侍卫。他随即继续南逃到扬州(今属江苏),竟顾不得太上皇后,自己先逃过长江到达京口(今江苏镇江)。而未能跟上的皇子、皇女们,则只好暂时栖居于沿途州县。赵佶的南逃,亦引起朝廷内极大的恐慌,许多臣僚也悄悄紧随其后,逃离京城,寻找安全之地。

刚刚即位的赵桓对劝说赵佶“内禅”的吴敏、事纲等人给予重用,以吴敏为门下侍郎,李纲为兵部侍郎。此时朝野人士对蔡京等人的祸国殃民罪行已是深恶痛绝,太学生陈东等人上书,历数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勋之罪,谓之“六贼”,请求将其诛杀。赵桓出于无奈,只好将“六贼”或贬官流放或赐死,以平息民忿。

面对金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宋廷君臣人心惶惶,众说纷纭,出现抗击与逃避两种截然相左的意见。李纲主张赵桓应像当年宋真宗那样,亲自统兵北上征讨,在其他王战派官僚的要求下,赵桓被迫下诏“亲征”。其时,金兵已逼近开封。口称“亲征”的赵桓心里却想着出逃至襄阳(今湖北襄樊)及邓州(治今河南邓县),遂委以李纲为东京留守。统帅开封城军民抗击金军,便于自己脱身,故当给事中王寓直谏“亲征”之事,竟给予罢官。李纲得知宋帝的真实意图后,立刻劝谏他不要退却,并明确告之臣僚:“上意已定,敢有异议者斩尸⑤于是最终制止了宋帝的出逃。李纲随即被任命为尚书右丞。第二天,又改任他为亲征行营使,以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曹矇为副使,负责开封城的防卫之事。

受命于危难之时的李纲立即组织军民积极备战,修城楼,挂毡幕,安炮坐,架弩床,运砖石,施燎炬,垂檑木,备火油,守战之具无不齐备。又于开封城四面,每面配备正兵1200余人,另有厢军及保甲兵协助作战。同时组织马步军4万人,分作前、后、左、右、中五军,每军8000人,每日操练习武。以前军驻守通津门(东水门外),保卫内储粮40万石的延丰仓;后军驻军于朝阳门(宋门)外,防守城濠;其余三军为总接应。心虚胆怯的赵桓对此仍不放心,一面遣使赴各路,督催地方官府尽快发兵救援开封,一面又派尚书驾部员外郎郑望之,亲卫大夫、康州防御使高世则出使金军,进行谈判。

李纲积极备战才数日,金军已到达开封城下,驻扎于城西北郊牟驼岗。是夜,金军分乘几十艘船,沿汴河而下进攻宣泽门(西水门)。李纲派出2000名敢死队布列于城下,待敌船临近,即用长钩钩住,拖至岸边,投掷石块砸烂船只。又于水中钉入木桩,阻挡敌船。另搬运蔡京宅第内的山石堵住宣泽门。经过一夜的激战,金军在损失百余兵士的情况下,于清晨被迫撤兵。李纲来不及休息,赶入朝中禀报战况。有军士人报,金兵复又进攻酸枣门、封丘门,李纲急忙率一千名射手,赶赴酸刺门、封丘门,指挥抗敌。他们刚到达,金兵已渡过城濠,搭云梯攻城。正当危急之时,李纲急令兵士射杀金兵,并翠官员登城督战。又派壮士数百人,缒城而下,放火烧毁数十座云梯。城上守军用檑木,弓箭进行还击,多次击退金军的攻城。金军随即又转攻通津门、景阳门等处,李纲仍亲自前往督战,从卯时(今5至7时)直战至酉时(今17至19时),杀死金兵数千人。金军多处强攻均遭挫败,死伤颇多,只得再次退兵。李纲率领城中军民终于胜利地保卫了京城。

金军未能攻入城中,统帅宗望遂改以议和,以迫使宋廷让步,他要求宋帝委派大臣前来金军营帐商议。李纲请求派自己前往,但赵桓既希望李纲领兵抗击金军的围攻,又唯恐他过于刚直强硬,于议和不利,而另派同知枢密院事李悦为谈判使臣。李纲劝阻赵桓说:“安危在此一举,臣恐李悦怯懦而误国事也。”⑥赵桓不听,反而授权李悦可以增“岁币”三五百两、犒军费三五百两,另赠宗望黄金一万两及酒果之物。不料宗望却提出以宋纳金犒军费黄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杂色缎100万匹、绢帛100万匹、牛马骡各1万头匹、驼1000头;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今属河北)3镇;尊金帝为伯父;以宋皇室亲王、宰相作为人质?护送金军北渡黄河,才许议和。李悦不置可否,还回城中禀报。李纲坚决反对以增币、割地、遣亲王为质的做法,主张派遣能言善辩之十与宗望论议所提条件,拖延数日,待宋军增援集结于开封,金军孤军深入,即使得不到犒军费,也会急速撤兵。然而赵桓与大臣却同意宗望的议和条件,李纲抗争不成,遂提出辞职。赵桓不许,令他出宫巡视城防。可待他一出去,赵桓却将应允议和的誓书交予金军,又将康王赵构与宰相张邦昌作为人质派往金军。李纲返回宫中,知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的诏书发出,即令扣留不发。

宋廷发出誓书后,便每天向金军输送币帛,金军邀索不已,并于开封城郊肆意屠杀掳掠。而宋“勤王”援兵纷纷赶到,达20多万兵力。李纲希望由自己统领各路援军,但群臣却主张另置宣抚使臣,以河东、河北路制置使种师道为宣抚使,总领“勤王”援兵及驻于开封城外的亲征行营使司所辖前、后军。李纲又提出切断金军粮道,夹困金军,索回誓书,逼迫其退兵。可都统制姚平仲却提出夜袭金营,生擒宗望,劫回赵构。赵桓同意姚平仲的主张,并订于二月初一实施夜袭行动。姚平仲急于邀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出发,不料消息已泄露,金军早有提防,姚平仲偷袭大败,惧怕治罪竟弃军而逃。半夜,李纲接到赵桓谕旨,称姚平仲已率兵出发,令他急速增援。李纲火速领兵出击,但刚出封丘门(永太门),即与金军遭遇。李纲指挥兵士射杀,才击败金军的进攻。太宰兼门下侍郎李邦彦将夜袭金营失利的责任推给李纲和种师道,赵桓遂罢免李纲,以示向金军谢罪,又废亲征行营使司,先后派驸马都尉曹晟和资政殿大学士宇文虚中、知东上阁门事王球携割让三镇的诏书、地图赴金营议和。

宋廷的投降举措,于朝廷内外激起极大的忿慨。二月初五,太学生陈东等率诸生数百人到宣德门上书请愿,要求复用李纲、种师道,罢免李邦彦。京城数万民众赶来声援,正遇李邦彦入朝,众人历数其罪行,投掷砖瓦,李邦彦慌忙骑马夺路出逃。众人砸烂登闻鼓,呼声惊天动地,并打死宦官数十人。赵桓不得已,只好宣旨重新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丞、京城四壁防御使。李纲复出,开封军民为之振奋,次日,再次挫败金军进攻。开封城外20万“勤王”援军亦准备出击,李纲下令重赏杀敌者,将士无不为之奋跃,抗金形势再度好转。但执意议和的宋帝赵桓仍旧派遣使臣前去金营,答应金军提出的支付犒军费和割让3镇等项条件,又以肃王赵枢替代康王赵构,又改少宰兼中书侍郎张邦昌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完全满足了金军所提出的各项苛求。金军统帅宗望眼见开封城外陆续集结了20多万宋朝援兵,开封城又固若金汤,自己所统6万金兵是孤军深入,难以长久对峙,况且所提议和条件均已得到满足,所以不等宋廷凑足金银,遂于二月初十下令撤军。开封之围随即解除。

注释①《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七。

②《宋史》卷四六七《童贯传》。

③《宋史》卷三五二《吴敏传》。

④《宋史》卷三五八《李纲传上》。

⑤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一。

⑥《宋史》卷三五八《李纲传上》。

降战之争木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金军兵分东、西两路,大举南侵,一心想逃离京城开封的赵佶(宋徽宗)下诏内禅,让位给长子赵桓。赵桓即位,是为钦宗,次年改元“靖康”。当金军逼近开封之际,赵佶与蔡京子蔡攸竟连夜出城南逃。蔡京、童贯等人也相继携家眷、财富,慌忙逃跑。童贯竟然拒绝接受赵桓委以其东京留守之职,而与高俅等率“胜捷兵”紧随赵佶之后,妄图下两浙路,再拥戴他为帝。赵佶一伙于大敌当前出逃,引起宋廷的极大恐慌,臣僚纷纷逃离京城,激起朝野有志之士的忿慨,指责“六贼”祸国殃民,卖国求和。太学生陈东先后3次上书,揭露“六贼”的罪行,“误我国家,离我民心,天下困敝”。恳切希望赵桓“擒此六贼,肆诸市朝,传旨四方,以谢天下”①。当初赵佶内禅,赵桓推让之际,王黼等人曾引郓王赵楷上殿,企图拥立他为帝。而此刻,这一伙人相继逃到东南以后,又以“太上皇帝圣旨”之名,截留了这一地区上缴朝廷的物资,甚至扣留“勤王”援兵,实际把持了东南地区的行政、经济、军事大权。“控制大江之险,奄有沃壤之饶,东南于百郡县,必非朝廷有”②。甚至准备在镇江(今属江苏)请赵佶重新登极。这对刚即位的赵桓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赵桓对童贯一伙的行径大为不满,为了维护自己的帝位,他重申了赵佶于退位时所表示“除教门(指道教)事外,余并不管”③的诺言,以此下诏剥夺赵佶、童贯等一伙的权力。继而又将未随赵佶南逃的梁师成、王黼、李彦等人“赐死”。二月初,赵桓准备派知开封府聂昌挂淮浙荆湖制置发运使之职,赴东南秘密处置蔡攸、童贯、朱动等人。尚书右丞李纲恐处置不当节外生枝,建议将他们贬官,并请赵佶返回京城。不过,赵桓与其父赵佶只是在权力的分配上暂时出现了矛盾,而在对待金军入侵的问题上,父子都是主张议和的投降派。赵桓不顾李纲率领开封军民奋力抗击金军和20万“勤王”援兵集结于开封近郊的有利形势,依旧满足了金军统帅宗望提出的赔款、割地等议和的条件,换取到金军的撤退。二月十七日,他听说金军已渡黄河北返,第二天便下诏,贬蔡京、蔡攸、童贯官职。蔡京病死贬所,长子蔡攸、次子蔡倚被诛。赵桓又派御史于南雄州(治今广西南雄)杀死童贯,朱勋亦被赐死。赵桓的做法使赵佶感到不妙,极力为自己开脱、辩解,又给赵桓写密信,表示要“甘心守遭,乐处闲寂”④,无意再当皇帝。

金军虽然北撤,但威胁尚存,赵桓还想依靠李纲等主战派保卫自己的安全,便委任他为知枢密院事,主持军事。此时,金军统帅宗翰率西路金军继续南下,宋廷再度惊慌失措。赵桓一面任命中太乙宫使种师道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保静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姚古为二路制置使,分别领兵人河北、河东。一面又派使臣前往泽州(治今山西晋城)向金军述说订立和议之事,请求宗翰退兵。种师道、姚古统兵分赴两地,枢密院令他们进攻金军,宰相府却令他们让金兵出境,竟使他们不知如何行事。宗翰知道宋、金已有和议,遂班师返回太原等待宋使前来交割。

为了表现议和的诚意,以换取一时的太平,投降派官僚竭力讨好金人,赵桓向被割让的三镇之地派出割地专使,与金军办理交割事宜。但投降派丧权辱国的求和行径,遭到力主抗击金军的主战派官僚的坚决反对和抵制。自西路金军南下时就已受围攻的太原城军民,拒绝出城接受宋帝的割地诏书,继续反击金军的进攻。宗翰见太原城一时难以克陷,便让银术可率部分金军继续围攻太原城,自己则统军退回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宗望率东路军自开封北撤到达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府(今河北河间)两镇时,守城的军民拼死固守,拒不投降。宗望令随军的宋朝人质、肃王赵枢,太宰兼门下侍郎张邦昌和割地专使到城下劝说守城军民献城投降,但得到的回答是城上射出的利箭和投掷的石块。

金军北撤,宋廷曾令种师中与姚古等统兵将金军“逐出境”。姚古所部遂乘宗翰北上之机,一举收复隆德府和威胜军等失地。种师中统兵尾随北撤的宗望金军之后,到达真定(今河北正定)时,即接宋廷命令,进援太原,与姚古部互为犄角,以解救太原之围。种师中随即挥师西进,出井陉关(今河北井陉北),相继收复寿阳(今属山西)、榆次(今属山西)。五月初,前锋部队进抵置巨太原城仅20里的石桥。种师中一路西进,几乎未遇金军的抵抗,只有零散放牧的金兵。探报以为金军大部已北撒,知枢密院许翰亦信以为真,几次派人到军中督令种师冲出兵攻击。种师中也以为金军无主力在此,未作认真布置。金将翰论活女率主力金军前来攻击,宋军仍认为是小股军。种师中遂令后军出击收捉。于寿阳石坑,宋军遭到金军袭击,宋军仓促应战,五战三胜,又返回榆次。种师中在出击前,曾与姚古、张灏两军约定共同发兵,且均不带辎重。然而种师中孤军进发,姚古、张灏却失期未至。街种师中进至杀熊岭时,因粮草断绝,兵士饥饿难忍。金军侦知,遂集中兵力猛攻,宋军右翼和前军先后溃败。种师中率领部将与金军死战,自卯时(今5—7时)直激战到巳时(今9-11时),宋军用神臂弓多次击退金军的进攻,终因寡不敌众,种师中身中数枪,力战阵亡,余部退守平定军(今山西平定)。姚古率部增援,被金军阻地盘陀,遂退至隆德府。张灏所部亦遭金军攻击,失利后撤。宋军出战失利,终未能解救被金军围攻的太原城。

宋军战场上的失利,再度引起朝廷中投降派与主战派的争论。门下侍郎耿南仲等人力主割让3镇以求和,李纲等人则坚决反对。为了排挤李纲,耿南仲借太原之围未解之机,向赵桓提出:“欲援太原,非纲不可。”⑤赵桓令李纲接替因病归朝的种师道,出任河北、河东路宣抚使。李纲清楚赵桓、耿南仲等人的用意,便以自己是书生,并不懂得用兵,恐会殆误国家大事为由,请求辞去此任,又以身患疾病,请求辞官,都被宋帝拒绝。陈过庭、陈公辅等臣僚也认为这样做是陷害李纲,他不能离开朝廷。不料,赵桓竟为此大怒,下令罢免陈公辅等的官职,依然坚持令李纲出朝任宣抚使。

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司仅有兵士1200人。且马匹甚少,因此李纲受命后提出要在京城“括马”。赵桓先是应允,继而又出榜称:“宣抚司括马,事属骚扰,可更不施行。”⑥李纲请求拨给银绢钱各百万,以解决军需,却只得到20万。李纲考虑出任宣抚使还有许多事尚待办理,请求延缓出发的日期,赵桓指责他是“迁延拒命”。李纲上疏陈述不能如期出发的理由,仍未获准。临行之时,他又告诉赵桓,朝廷若重用奸臣,必将误国。

李纲出任宣抚使后,先处置了谎报军情、搅乱军心的将领,以严肃军纪。又宣布对不月艮从军令、抢劫百姓财产者给予正法,以扭转宋军腐败涣散的状况。进驻河阳后,李纲利用10余天的时间训练兵士,修整军械装备,为进击金军,解救太原之围做准备。继而又进驻怀州(治今河南沁阳),准备汇集“防秋之兵”再进兵太原。可就在这时,赵桓下诏。罢减各地调集的防备金军秋季入侵的军队。李纲为此上奏抗论,指出:“太原之围未解,河东之势甚危,秋高马肥,敌必深入,宗社安危,殆未可知。”对朝廷朝令夕改的作法,他认为已于抗金极为不利,故自己“不足以任此”⑦。赵桓对李纲的上疏毫不理会。反而批复令他马上起兵赴太原解围。李纲无奈,只好于隆德府召集诸将领,定于七月二十七日各自统领所部进兵太原。然而各路主将均接受朝廷的直接指挥,凡事皆需禀报朝廷,或执行朝廷的指令,李纲的宣抚使司徒有指挥的虚名。为此,李纲再次上书,力陈宣抚使司无实权的弊端,可仍未见赵桓答复。

约定出兵的日期已到,唯有威胜军一路宋兵开拔,而平定军、汾州(治今山西隰县)、辽州(治今山西左权)三路宋军“皆逗留不前”。威胜军行至南北关,与金军遭遇,两军转战4日,互有胜负,伤亡相当。金军增援部队赶到,合力进击,威胜军却无援应,力战不胜,遂败退。李纲准备将各路宋军聚拢,缩短战线,避免为金军各个击破,而后由他亲自统领,赴太原与金军交战。此时,宋廷中投降派与主战派臣僚间的抗争亦愈演愈烈,赵桓为首的投降派已将原定割让3镇的议和条件,改为用代税钱替代,并积极与金朝协商洽谈。投降派已于朝廷中占据主导的地位,主战派官僚随之相继遭排斥,被赶出朝廷。太宰兼门下侍郎徐处仁被罢官,贬为知东平;少宰兼中书侍郎吴敏被罢知扬州;同知枢密院事许翰罢官,贬为知亳州。而投降派官僚则被擢升,以中书侍郎唐恪为少宰兼中书侍郎,以尚书右丞何桌为中书侍郎,礼部尚书陈过庭为尚书右丞,开封府尹聂山为同知枢密院事,御史中丞李回为签书枢密院事。李纲闻讯,叹息道:“事无可为者矣!”八月,赵桓又命种师道重新出任,以同知枢密院事领宣抚使司,而召李纲返回京城,不久便被免职,出任知扬州。九月初,他未及到任,又以他“专主战议,丧师费财”之罪名被贬官。

投降派控制朝政,给抗击金军的斗争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除部分主战派军将领兵与金交战外,朝廷再未组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甚至不再过问被围困的太原城。而局部的抗金斗争,也因孤军作战,无一取胜。河东察访使张灏与金军战于文水县(今属山西),战败。都统制张恩正又夜袭文水县金兵,失利。次日再战,又溃败,阵亡数万人。张思正逃至汾州。都统制折可求于子夏山与金军交战,亦遭惨败。宋军在战场上的失利与宋廷的投降求和,更使河东一带的百姓对抗击金军入侵失去信心。威胜军、隆德府(今山西长治)、汾州、晋州(治今西临汾)、泽州、绛州(治今山西新绛)等百姓恐金军侵掳,纷纷渡过黄河南逃,以至“州县皆空”。

注释①《长编纪事本末》卷一四八。

②《三朝北盟会编》卷三二。

③《靖康要录》卷一。

④《靖康要录》卷四。

⑤《宋史》卷三五八《李纲传》。

⑥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三。

⑦《宋史》卷三五八《李纲传》。

靖康之难开封保卫战之后,金军北撒,宋廷内的投降派势力再度甚嚣尘上,在赵桓的支持下,先后将主张以武力抗击金军的太宰兼门下侍郎徐处仁、少宰兼中书侍郎吴敏、同知枢密院事许翰罢贬出朝,李纲也被责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遭贬去职。而以原中书侍郎唐恪、尚书右丞何、礼部尚书陈过庭、开封府尹聂昌、御史中丞李回为代表的一批力主议和的官僚相继被擢升,执掌朝廷要政。

这时,另一位投降派的重要人物、太上皇帝赵佶也自江南返回开封,宋廷随之又恢复了“文恬武嬉”的局面。赵桓一伙极力粉饰太平,对“防边御寇之策,反置而不问”①。他们非但不积极组织兵力防范金军的入侵,反而下令命各路赴开封的“勤王”援军撤回原驻地,而使防务更加空虚。对遭金军连续数月围攻的太原城(今属山西),亦不作认真的救援部署,只是将率领全城军民拼死抗击金军围攻的主将王禀由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镇西军承宣使,改授为建武军节度使,以“录坚守太原之功”②。宋廷的腐败使朝野有识之士为之痛心,百姓亦对抗金失去信心,“威胜、隆德、汾、晋、泽、绛民皆渡河南奔,州县皆空”③。

宋廷的虚弱无能,更助长了金廷的嚣张气焰。宋靖康元年(1126)八月,完颜晟(金太宗)下诏,仍以宗翰、宗望分统西、东路军,自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保州(治今河北保定)南下,目标仍是开封。

太原城自宋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被金军围攻以来,在王禀的率领下,城中军民已击退金军无数次的进攻,在外无援兵,内乏粮食军械的情况下,仍抗拒赵桓停止抵抗,献城交割的诏书,坚守城池。金统帅宗翰到达太原城郊后,又指挥金兵加紧围攻,展开更为猛烈的攻势。他令金军于城外修筑保垒,环围城池,彻底阻断太原城内外的联系与交通。城中军民存粮已尽,则以弓弩之筋泫、皮甲、树皮及草根充饥。在数月的激烈战斗中,城中军民伤亡及饥饿身亡者甚众,尚存者亦体力难支。九月初三日,坚守长达近9个月的太原城终被金军攻破。王禀又率领太原军民与金军巷战,身中数十枪,投水自尽,全城军民大多壮烈牺牲。

东路金军在宗望的统领下,再次经中山府(今河北定县),直扑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真定府于金军第一次南侵时,全城军民在守将刘耠的率领下奋起抗击,未能使金军破城。金军北撤后,城中大部分兵力随刘袷前去救援太原,故金军再次围攻时,城中守军尚不足2000人。真定知府李邈、守将刘翊(靖、靖朔)依然率领全城军民顽强抵抗,并上书宋廷求援,但先后30多次的奏请竟被朝廷搁置不理。在坚守了40余天后,真定府陷落。刘翊又率军民与金兵展开巷战,力竭自尽。李邈被俘,押往金燕京府(今北京西南),不屈被害。

太原、真定相继失守,金军东、西两路遂长驱直入。正抱病出任宋同知枢密院事的种师道立即檄召方组建的四道都总管府,令南道都总管和西道都总管府所属陕西制置使,急速率“勤王”兵赴开封。又上奏赵桓指出金兵必会大举再侵,请朝廷及早作好御敌的准备。赵桓见到奏疏,却认为种师道是大惊小怪,遂以议事为名,又将他召回开封。种师道扶病赶回京城,不久病故。

此时,西路金军又克陷汾州(治今山西汾阳),知州张克戬、兵马都监贾直阵亡,又攻占平定军(今山西平定)。宋廷仍欲以三镇代税钱向金朝求和,令王云出使金军。王云返回,称金军坚持要割让太原、中山、河间府(今河北河间)3镇,才接受议和。赵桓召集百官,在尚书省商议,少宰兼中书侍郎唐恪、门下侍郎耿南仲等人坚决请求割让3镇,以求与金军议和。右谏议大夫范宗尹甚至伏地痛哭恳请。赵桓派尚书左丞王寓随从康王赵构前往宗望军中谈判,王寓随即提出辞官,赵桓即将他贬官,又以知枢密院事冯懈替代。而金军继续南攻,西路金军又相继攻陷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威胜军(今山西沁县南)、隆德府(今山西长治)、泽州(治今山西晋城)。东路金军也已推进到黄河北岸,宋宣抚副使折彦质率领12万兵前去阻击,被金军击溃,知河阳燕瑛、西京留守王襄竞弃城而逃。康王赵构与冯湃未至金军便返回开封,赵桓很生气,将冯湃罢官,再令刑部尚书王云随同赵构出使宗望军中,同意割让3镇,向金帝进献衮冕、车辂,并尊金帝为皇叔,上尊号。金军又渡过黄河,折彦质与提刑按察使许高再相继兵败。金军遣使入开封,要求宋廷尽割让河北之地。赵桓又派资政殿学士冯獬和李若水为割地请和使,赴宗翰军中求和。

十一月中旬,宋东路割地请和使赵构和王云一行到达磁州(治今河北磁县)。知磁州兼河北义兵都总管宗泽率领兵民方击败金军的进攻。城中军民告之赵构;金军已从邻县渡黄河南下,请求他们不要北上求和,而应起兵进援京城。有人发现王云行囊中夹有“番巾”,指责其为奸细,人们气愤已极,将他打死。赵构无人随同,只得暂留磁州。相州知州汪泊彦闻讯,邀请他前来本州,赵构便又退回相州(治今河南安阳)。赵桓为了满足金军不断升级的苛求,尽快议和,以求得金军后撤,在第一批割地请和使分赴东、西路金军之后,又派耿南仲出使宗望军中,聂昌出使宗翰军中,同意与金朝划黄河为界,河北之地悉归金所有。然而宋廷一系列的求和活动,丝毫没有阻止金军向开封的推进。十一月底,东、西两路金军先后到达开封城下。

金军兵临城下。赵桓一伙一面任命京兆府路安抚使范致虚为陕西五路宣抚使,令他督催“勤王”兵人援开封。又派人秘密出关召兵,约康王赵构和河北地方守将领兵赶赴开封。一面又害怕大量的宋军聚集城下,会激怒金人,影响割地求和的谈判,竟下令命已率兵奔赴开封的南道都总管张叔夜和陕西制置使钱盖不得妄动,一律返回原驻地。对金军提出的划黄河为界,赵桓表示:“一一专听从命,不敢依前有违。”④并且派朝廷重臣与金使一同前往河北各地,办理交割事宜。

宋廷投降行径,再度激起河北、河东地区军民的反对和抵制。聂昌与金使在绛州(治今山西新绛)交割时,一齐被当地百姓打死。耿南仲与金使在卫州(治今河北汲县)交割时,也险遭“乡兵”的处置,金使仓皇出逃,耿南仲也连夜逃人相州,且不敢再提割地之事。开封城内军民对投降派也恨之入骨,宰相唐恪于巡视城防途中,险遭百姓的痛击,赵桓只得将他免职,以平民愤,又以主张抗金的门下侍郎何桌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并派人持蜡书到相州,委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知中山府陈亨伯为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并令尽发河北兵人援开封,又诏诸路兵马火速赶往京城。但赵桓于金军兵临城下之际才采取的这些措施,都已为时太晚。

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军开始对开封城进攻,通津门、善利门、宣化门先后遭到金军猛烈的攻击,守将范琼、姚仲友等率兵士顽强击退金军的进攻,范琼反击出城,焚烧金军营寨,守城将士甚至“缒城”杀敌,焚毁敌炮架、鹅车等军械。宋军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统制官高师旦等众多将士阵亡。赵桓雨雪中披甲登城,以御膳赐十卒,自己则食兵士之食。但进入闰十一月,天气骤寒,雨雪纷纷,滴水成冰,兵士握不住兵器,甚至有冻死者。可“勤王”之师迟迟不到,城中兵力可用者只有3万,亦已失去十之五六。金人攻城愈急范琼率千余兵士出城迎战,渡河时因冰层破裂,淹死500余人,士气大挫。赵桓又听信成忠郎郭京的妖言,令其率“神兵”出击,二十五日,郭京打开宣化门,“神兵”出城,随即大败。郭京又声言下城作法,却领余兵开城逃跑,金军乘机攻上城墙。

金军虽攻占城墙,城中军民抗金斗争并未停止,他们杀死前来“议和”的金使,并自发地组织起来抗击金军,仅到官府请求领取甲胄和武器的民众就多达30万人。金军下令纵火屠城,何桌率领百姓与之巷战,金军急忙于城上修筑对内的防御工事,不敢下城。尽管开封城内军民仍在顽强地与金军战斗,可赵桓已吓得魂不附体,当金军女一次提出议和的要求时,他立刻表示接受。金军要求太上皇赵佶前往金军营帐议降,赵桓以太上皇“惊忧而疾”为由,提出自己亲往。他从金军返回城中不久,又上降表,并派遣聂昌、耿南仲、陈过庭随金朝官员分赴河东、河北两地交割土地。两河地区的百姓坚决反对宋廷的投降割地求和,除石州(治今山西离石)一地降金外,其他地区的民众与军队均坚守城池,拒不执行诏令献城投降。赵桓只得再次下诏,令两河百姓“开门出降”,但收效依然甚微。

宗望、宗翰进一步提出,要求宋廷收缴民间百姓手中的武器,又向宋朝邀索犒师之费:绢1000万匹、金100刀锭、银1000万锭。缎1000万匹。宋廷竭尽全力于城中收罗搜刮,可除绢凑够要求酌数额外,其他物品“十分未及所需之一”。宗望、宗翰等人对此很不满意,于靖康二年(1127)正月,再次要求赵桓赴金军营地,随即被扣押,声言待交纳足数,方可放还。宋廷于是在全城拼命搜刮金银,凡钗钏在铢两以上皆被强行收走,一时间满城悲戚愁叹,民不聊生。

百姓请求官府发放武器,却遭到拒绝,于是铤而走险,私自打造兵器,乘黑夜捕杀下城剽掠的金兵。宋廷对金兵“为百姓掩杀甚多”,感到十分惊恐,下令严禁“以防护为名,于炉头打造兵器”⑤,还将违反禁令的百姓斩首示众,以此阻止城中百姓的抗金斗争。

二月初六日,宗望、宗翰令宋廷臣僚推举异姓为帝,并废赵佶、赵桓二帝。初七日,金军又要求太上皇赵佶人金营,且根据内侍邓述提供的赵氏宗室名单,将诸王及其子孙尽收人金营,十一日,宗望、宗翰又强迫赵佶召皇后和皇太子赴金营,同时追令张邦昌为傀儡。他们见提出的搜括金银数量仍未凑足,认为宋廷官员搜刮不力,竟然杀死户部尚书梅执礼、户部侍郎陈知质、刑部侍郎程振、给事中安扶。

三月初七日,金人扶植下的张邦昌正式称帝,建立伪楚政权,不久,金军按照名单人城收取赵氏宗室成员,以便全部带到金营之中。开封府尹徐秉哲竟下令,要求百姓相互结保,不得藏匿宗室成员及子弟。三月底,金军带着赵佶先行北上,返回金朝。

四月初一日,宗望、宗翰又带着赵桓及皇后、皇太子,以及赵氏宗室、大臣3000余人,和掠夺的金银财宝,“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⑥等,满载北归。宋廷府库的积储,遂为之一空。北宋亦随之灭亡。

南宋绍兴五年(1135),赵佶死于金朝,三十一年(1161),赵桓亦死于金朝。

注释①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三。

②《宋史》卷二三《钦宗纪》。

③《宋史》卷三五入《李纲传》。

④《大金吊伐录》卷上。

⑤《三朝北盟会编》卷七七。

⑥《宋史》卷二三《钦宗纪》。

赵构重建宗室宋靖康元年(1126),金东、西两路军长驱直入,进逼宋朝都城开封府(今属河南)。宋廷中投降派把持朝政不断派遣使臣赴金军谈判。十月,宋帝赵桓令其弟康王赵构与知枢密院事冯湃前往金军议和。十一月,赵桓再令赵构与刑部尚书王云为割地请和使,赴金东路军统帅宗望军营,且进奉衮冕、车辂,尊金帝为皇叔,上18字尊号。赵构一行自开封经滑州(治今河南滑县东)、溶州(治今河南浚县),到达磁州(治今河北磁县)。此前,金军于磁州遭宋守将宗泽的抵抗,未能破城而径直渡河南下。宗泽因此劝阻赵构,认为肃王赵枢与太宰兼门下侍郎张邦昌作为人质已随第一次金军北撤,至今未归。而此刻金军又再度南侵,还要去北方有什么用?遂请他留居磁州。磁州军民发现王云的行囊中夹有“番巾”,认定他是金朝的奸细,准备挟持赵构去金朝,愤怒的百姓群起将他打死。赵构因此暂时留下,可随从却认为磁州不安全,不可久留。相州知州汪伯彦闻讯,派人持蜡书来请赵构,于是他便又退回相州(治今河南安阳)。

其时,金军在开封城下发起进攻。闰十一月,天气骤冷,开封守城宋军冻饿而亡者甚众,伤亡亦十分惨重,而“勤王”兵却迟迟不至,开封城危在旦夕。赵桓又命赵构为天下(一说河北)兵马大元帅,并写“蜡诏”(密诏),令阀门祗候秦存前往相州,严交赵构。又令知中山府陈亨伯为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秦存见赵构,自头发中取出蜡诏,赵构宣读诏令,在场的军民无不悲泣。不久,尚书左丞耿南仲急速赶到相州,向赵构面授赵桓旨意,令他召集河北地区的宋军入城。赵构遂与耿南仲一起招募兵士,准备“勤王”。十二日初一日,赵构于相州建立大元帅府,有兵士5万,分为五军。令武显大夫陈淬为都统制军马。大元帅府方置,圈门祗候侯章又持“蜡诏”自开封赶来,急令大元帅赵构速发河北军队,由州县守将各自统领所部,入援京城。赵构随即命令各州县长官与将领,迅速领兵南渡黄河。初四日,赵构率军离开相州,自冰上穿过黄河,到达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宗泽率领2000兵土先期抵达这里,随后知信德府梁扬祖也领3000兵到达。其中有张俊、苗傅、杨沂中、田师中等数位将领,赵构的兵力因此得到加强,继续开赴京城。

正在这时,签书枢密院事曹辅又持“蜡诏”赶来,称金军已占据开封城墙,宋廷与金军刚刚议和,令赵构领兵屯。驻于邻近开封地区,不可轻举妄动,以免惹怒金人,议和不成。汪伯彦等人都相信宋廷能与金军和议,只有宗泽不信,建议马上领兵直趋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再步步为营,推进开封,以解金军之围,“万一敌有异谋,则吾兵已在城下”①。宗泽的建议遭到汪伯彦等人的非难,他们授意赵构派遣宗泽率所部先行,而请赵构移军至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宗泽领万人进屯澶渊,并扬言康王在此军中。汪伯彦等人此举的用意是排挤力主抗金的宗泽,此后宗泽再也不能参预大元帅府的谋议和决策。待宗泽统兵离开大元帅府,赵构随即离开大名府,进驻东平府,于是河北地区的军务要政,全由大元帅府决策。

靖康二年(1127)正月,宗泽领兵进至开德,与金军13次交战,大获全胜。他上书赵构,请他发布檄文,召集各路兵马会合京城。同时他又移书北道都总管赵野,河东、河,北路宣抚使范讷,知兴仁府曾楙,请他们合兵入援开封。然而他们竟认为宗泽狂妄,未予理睬。宗泽孤军奋进,都统陈淬称前方金军兵力太强,认为不可贸然用兵。宗泽听后极为气愤,准备将他处死,诸将领纷纷乞请,让他戴罪杀敌立功,宗泽便令陈淬领兵进军。陈淬指挥兵士奋勇杀敌,击败金军的阻击。此后,宗泽又派部将孔彦威于开德府大败金军的进攻,于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等地多次打败金军,随即兵至卫州(治今河南汲县)南。宗泽考虑到自己将孤兵寡,不深入敌军则不可能取胜,遂挥师再进。正行之际,先锋军报告前方有金军营帐,宗泽指挥将士直扑金营,迅速歼灭金兵,又移师东进。金军召集大部兵力围歼宗泽部,部将王孝忠阵亡,宋兵陷入金军前后堵截的困境。宗泽告诫兵士:“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②宋兵无不以一当百,拼死杀敌。金军被斩首数千级,大败,后退数十里。宗泽看到金军十倍于己,如今一战就败退,必会卷土重来,如果出动铁骑夜袭宋军,自己将处境危难。他立刻下令乘天黑转移。入夜,金军果然出兵袭击,见到一座空营,吃惊不已。从此,金军害怕与宗泽交战,也不敢再出兵追击。

赵构移大元帅府于东平府后,河北地区的宋军纷纷投奔府下,高阳关路安抚使黄潜善、总管杨惟忠率数千兵士到东平。赵构令黄潜善领兵进驻兴仁,留杨惟忠为元帅府都统制。二月,赵构应汪伯彦等人之请。自东平移到济州(治今山东巨野南),大元帅府拥有官军和前来投奔的义兵已号称百万,分兵驻守于济州、濮州等诸州府,可是各路准备人援开封的“勤王”兵却被安置于此,不得发兵。而此时太上皇赵佶、宋帝赵桓均已被金军掳入营中。三月,金军册立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消息传来,赵构失声痛哭。大元帅府官僚中,有人主张赵构南移至宿州(治今安徽宿县)。再南下江浙,但未成行。依据宋朝官制,赵构以宗泽为徽猷阁待制,又以汪伯彦为显谟阁待制、充元帅,黄潜善为徽猷阁待制、充副元帅。

不久,完颜宗望挟赵佶北撤。四月初,完颜宗翰又挟持遭废黜的赵桓北归。宗泽闻讯,立刻起兵直趋滑州,经黎阳关(今河南浚县东),到大名府准备径直渡河,直插金军北撤必经之路,劫回二帝。可“勤王”兵却按兵不动,没人响应。听说张邦昌僭位称帝,宗泽又准备先出兵诛讨张邦昌。但却得到大元帅府的令书,让他将所部带往靠近开封的地方,按兵不动。宗泽致书赵构:“自古奸臣皆外为恭顷而中藏祸心,未有窃据实位、改元肆赦、恶状昭著若邦昌者。”③希望能出兵征讨张邦昌。与此同时,在大元帅府内,耿南仲正率幕僚劝说赵构称帝即位,赵构推辞不肯接受。汪伯彦等人又借天命、人心再请他登极,甚至还说“靖康”纪元年号,即蕴涵有“十二月立康”的预兆,赵构提出仍需考虑后再说。正在这时,张邦昌派遣总閤阎门宣赞舍人蒋师愈等人持文书前来拜见赵构,自称将归还大宋印玺,退让皇帝之位。赵构见张邦昌有“避位”之意,随即向诸将领下令,不许领兵前往开封,已到开封也不许入城。并日派人告谕宗泽等人,称“受伪命之人义当诛讨”,然而出于权宜的考虑,不要轻易出兵。

不久,门下侍郎吕好问派人送来“蜡书”,称赵构若不自立为帝,恐怕就会有不该称帝而自立为帝者。伪楚大臣谢克家也送“大宋受命之宝”到济州,赵构跪受印玺,且命谢克家返回开封,备办各种仪物。济州的百姓纷纷来到军营门前,请求赵构在此即位称帝。恰在这时,宗泽赶到,认为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为当年太祖赵匡胤封王之地,且应天府地处国家中心,漕运极为便利。赵构于是决定再迁至应天府。这天晚上,张邦昌于开封亲笔手书,为已被宋哲宗罢废的皇后盂氏上尊号为元枯皇后,派尚书左丞冯懈为奉迎使;迎孟氏入居皇宫。孟氏随即派其侄、卫尉少卿孟忠厚持手书赴济州,面呈赵构,请他即皇帝位,自己则垂帘听政。在以吕好问为首的部分原宋廷臣僚的反对下,张邦昌被迫宣布退位,改任尚书左仆射。为了缓解宫廷内外对他的非议,他率领在京城的百官,上请赵构即位。孟氏又以手书告之朝廷内外,宣布由赵构承袭帝位。

在大元帅府官员和原宋旧臣的再三请求下,赵构终于同意称帝。他派宗泽统兵分驻于长垣(今属河南)、韦城等县,以应付意外。不久,东道副都总管朱胜非、宣抚司统制官韩世忠、鄜延路副总管刘光世、西道都总管王襄分别统领所部相继投奔赵构,赵构遂以刘光世为五军都提举,这才从济州动身,到达南京应天府。两天后,张邦昌也自开封来到应天府,见到赵构便伏地痛哭,请求一死了之,赵构却极力安抚宽慰他。随后赵构又以汪伯彦为显谟阁直学士,黄潜善为徽猷阁直学士。很快,权吏部尚书王时雍等人给赵构送来车舆、服饰等仪物。官府也于应天府门东侧修筑天地坛,供登极祭祀之用。

五月初一日,赵构登坛受命,即位于应天府官署,下令改元建炎。随后便任命臣僚,以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同知枢密院事,河东、河北宣抚使范讷为京城留守,兵部尚书吕好问为尚书右丞兼门下侍郎。又以黄潜善兼御营使,汪伯彦为副使,真定府路副都总管王渊为都统制,都延路副都总管刘光世提举一行事务。以资政殿学士路允迪为京城抚谕使,龙图阁学士耿延禧为副使。以保静军节度使姚古为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知府,以宗泽为龙图阁学士、知襄阳府。对于靖康年间“主和误国”的臣僚李邦彦、吴敏等人一概贬官,发配地方管制。但对张邦昌,赵构却认为“知几达变,勋在社稷”④,仍留于朝中,特许他每月两次赴尚书省议事,不久又进封为太傅。御史中丞颜岐甚至提出:“张邦昌为金人所喜,虽已为三公、郡王,宜更加同平章事,增重其体。”⑤由于新任臣僚威望不高,赵构遂委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令他赶来应天府。可朝廷中的主和派势力却反对和阻挠李纲任右相,颜岐先后五次上硫,认为:“李纲为金人所恶,虽已命相,宜及其未至,罢之。”直到赵构出面干涉,指出“如朕之立,恐亦非金人所喜”。才不再声张。但颜岐仍不罢休,竟又派人将他的奏章面交正行于途中的李纲,企图阻止他入朝。赵构因朝廷刚立,且金军北撒后威胁仍在,感到“欲使敌国畏服,四方安宁”,非任用李纲不可,故拒绝了李纲辞去宰相职务的请求,而将范宗尹、颜岐等贬出朝廷。

李纲入朝后,立即向赵构上书,提出“国是、巡幸、赦令、僭逆、伪命、战、守、本政、责成、修德”等“十议”之事,指出应罢和议,积极备战,严明军纪,改革朝政弊端,并请求严厉惩处以张邦昌为首的降金官员。第二天,赵构令臣僚商议李纲所奏之事,但却留下僭逆、伪命二事,不交廷议。李纲仍力主处置张邦昌,黄潜善极力主张留用,吕好问则推托交由赵构裁决。在李纲一再坚持下,赵构只好下诏,将张邦昌等一批降金官僚贬谪,又以李纲兼御营使。

注释①②③《宋史》卷三六○《宗泽传》。

④《宋史》卷二四《高宗纪一》。

⑤《宋史》卷三五八《李纲传上》。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166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