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王朝解读——宋皇枯事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10 14:12:02 0


北宋自高梁河之役和雍熙北伐两度失利后,宋廷内部恐辽情绪日渐滋生。继而党项拓跋部首领继行叛宋臣辽,国内又爆发青州地区王小波、李顺的起义。外忧内患,今宋廷不得不重新调整内外策略。端拱二年(989),左拾遗田锡在回答宋帝赵炅(宋太宗)询问边备之策时,即提出:“欲理外,先理内,内既理则外自安。”①未几,赵炅亦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甩心,常须谨此。”②至此,宋廷“守内虚外”的内外策略已是基本定局。至后代,更有“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疾,深可忧”③之说,明确提出预防“内患”乃为关系社稷安危之首要大事,“守内虚外”遂成为宋朝的基本国策。

在此策略下,宋廷一改对辽朝的攻势,而代之以守势。辽帝耶律隆绪(辽圣宗)自大挫宋军攻势后,亦对宋朝采取攻势,先后攻占宋深州(治今河北深县南)、束城、文安等沿边重镇。同时,辽廷又利用继迁的叛宋归附,对他大加册封,授予“定难军节度使,银、夏、绥、宥等州观察处置使,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④,并应继迁之请,将契丹宗室耶律襄之女封义成公主嫁之,结成联姻,而使党项拓跋势力与辽朝合成对宋朝的钳形攻势,首尾相应,夹困宋朝。面对此种形势,宋廷却一味消极防御,令宋军西起保州(治今河北保定)西北,东至泥姑海口,沿宋辽边境,利用河渠塘泊,筑堤蓄水,蜿蜒长达900余里,以为屏障。于沿边设置26寨、125军铺。布置兵士3000余人,使“部舟百艘,往来巡警”⑤,企图以此阻止辽军的长驱直入。但对于入侵宋境的辽军,宋廷竟然规定,“但令坚壁清野,不许出兵,继不得已出兵,只许披城布阵,又临阵不许相杀”⑥。宋廷旨在息事宁人,与辽和解。然而辽廷已从中清楚地看到宋朝的虚弱,遂进一步加紧入侵和挑衅,不断派兵深入宋境,掳掠人畜财物,屠杀百姓,毁坏民宅庄稼,宋霸州(治今河北霸县)、雄州(治今河北雄县)、贝州(治今河北南宫东南)、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邢州(治今河北邢台)守名州(治今河北永年东南)等10余州军百姓惨遭涂炭。

宋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帝耶律隆绪及其母萧太后亲统辽军,以收复瓦桥关(位今雄县旧南关)一南10县为名,大举南下,采取避实就虚战术,绕开有宋军重兵把守的城池,一路挺进,迅速围攻定州(今属河北)。辽军的迅猛进攻,使宋军措手不及,北方州县纷纷告急,公文一夕数次频传开封(今属河南),宋廷上下为之大震。此时在位的宋帝赵恒(宋真宗)虽曾表示要亲自统兵抵御辽军入侵,但事到临头,又心虚胆怯,犹豫不决。臣僚意见纷纷,参知政事王钦若劝说赵恒迁都升州(治今江苏南京)以避战乱,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则主张迁都益州(治今四川成都),惟有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主张赵恒亲征北上。经过朝廷中主战派的力争,将王钦若调离,出镇天雄军府兼都部署,赵恒被迫同意北上。

临亲征北上前,宋廷又作了周密的部署,除倚重抗辽前线屡立战功,“勇于战斗,以名称相上下”⑦的杨延朗(杨业子,后更名延昭)、杨嗣外,又以天雄军都部署周莹为驾前贝冀路都部署,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葛霸为驾前邢洛路都部署。又令兵部尚书张齐贤兼青、淄、潍安抚使,权三司恒丁渭兼郓、齐、濮安抚使。诏令定州路驻泊行营都部署王超等将领率兵赴宋帝临时驻扎之地,大将魏能、张凝、田敏统兵屯驻定州。还以山南东道节度、同平章事李继隆为鸳前东面排阵使,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石保吉为驾前西面排阵使。为了防止党项拓跋部趁势侵扰宋疆,宋延义委任西凉府六谷吐蕃部落首领厮铎督为朔方军节度、灵州西面巡检、西凉府六谷大首领,以牵扯党项。在完成了一系列的部署和安排后,赵恒才终于踏上北巡的征程。

南侵辽军号称20万,在耶律隆绪和萧太后的统领下,继续南下,又先后攻陷宋德清军(今河南清丰)、通利军(今河南浚县西北)等重镇,直抵黄河北岸的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城北。但辽军此番南侵,目的在于掠夺物资财富,并向宋廷炫耀武力,施加压力,因而在用兵进攻的同时,又不断向宋廷表示和谈的意图,以为试探。辽帝通过降将,原宋定州副都部署王继忠向宋莫州(治今河北任丘)守将石普送去一封书信,表示须由宋廷首先提出议和。此信转到赵恒手中,赵恒亲笔手一书,答应王继忠所提条件,并委派閤阎门祗侯曹利用前往辽军给予明确答复。

辽军兵临重镇澶州城下,对宋都开封构成极大的威胁。宋军守城官兵坚守城池,以阻止辽军的继续南下。澶州前军西线宋军设伏驽射杀辽兵,辽南京统军使萧挞览(一作挞凛)率游骑攻城,中伏弩身亡,辽军士气受挫。宋帝赵恒自开封北上,一路顾望不前,进军迟缓,在寇准的一再催促下,才于十一月到达澶州南城。时澶州城跨黄河而建,故分为南、北二城,河上用船并联架设成一座浮桥,成为联系二城的通道。赵恒抵达南城后,即表示不愿过河,寇准又与禁军将领高琼再三劝说,高琼甚至用鞭子抽赶为宋帝抬轿的兵士,方才将赵恒请到北城。当赵恒登上北城城楼,召见抚慰诸将领时,宋军一片欢腾,“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⑧,士气为之大振。与此同时,宋军已有数十万人马集结于澶州一带,与辽军形成两军对峙的局面。辽军深感孤军深入,难以相持长久,急于和谈。而赵恒北上的真实目的并非武力驱逐辽军,而是指望通过和谈,不惜用金帛换取辽军的北撤,稍后到达澶州的宰相毕士安也力赞赵恒以重金厚赂辽军,以求双方议和。尽管此时澶州前线局势对宋军十分有利,但在宋帝及宋廷主和派的积极倡导下,一味忍辱议和,再度派遣曹利用作为使臣,向辽乞和。

曹利用受命出使,临行前向赵恒询问议和所许银绢之数,赵恒告诉他,如实在不得已,只要能议和,以百万银绢作为交换的条件也是可以的。寇准闻讯则叮嘱曹利用说:“虽有敕旨,汝往,所许毋得过三十万,过则勿见准,准将斩汝。”⑨曹利用到辽军果真以30万银绢达成和议,待他返回澶州行宫入见宋帝时,赵恒正在进食。得知曹利用自辽军归来,赵恒迫不急待地想知道具体情况,便先让内侍询问应允辽帝多少银绢?曹利用推辞道:“此机事,当面奏。”后见推辞不成,他以“三指加颊”为示。内诗人内秉告:“三指加颊,岂非三百万乎?”赵恒听罢,失声说道:“太多。”既而又道:“姑了事,亦可耳。”曹利用正站于门外,先闻宋帝抱怨太多,顿时惊慌失措。之后再听宋帝之语,他又转忧为喜。待他入见赵恒,又故作姿态,再三称罪,直至最后才说明与辽议和是以30万银绢成交。赵恒听罢,竟喜出望外,给予曹利用极丰厚的赏赐⑩。

十二月,宋辽经过几次交涉,商定和议,交换“誓书”,终于订立盟约。双方约定:宋辽维持原定疆界,两国约为兄弟之国,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且称萧太后为叔母;宋朝每年给辽朝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双方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双方相互遣送对方的逃亡入境者,沿边城市只能依旧修葺城池,不得新增修筑城堡、开挖或改移河道;辽军北撤时,宋军不得在沿途邀击。澶州又称澶渊,故此盟约又称为“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订立之后,宋廷委任何成矩、李允则、杨延朗等强帅勇将分驻北疆沿边重镇,谨守边境。又“改威虏军日广信、静戎日安肃、破虏日信安、平戎日保定、宁边日永定、定远日永静、定羌日保德、平虏城日肃宁”,以示对辽的友好。此后,宋、辽之间长期并立,双方再未爆发大的战事,边境相对安宁,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臣往来不断,“二方既定,中外略安”。

注释①《长编》卷三○。

②《长编》卷三二。

③《长编》卷一六三。

④《辽史》卷一一《圣宗纪二》。

⑤噬宋史》卷二七三《何承矩传》。

⑥《长编》卷一五三。

⑦《长编》卷四八。

⑧《长编》卷五八。

⑨《涑水记闻》卷六。

⑩《长编》卷五八。

《宋史》卷二八一《毕士安传》。

庆历新政宋乾兴元年(1022),宋帝赵恒卒,庙号真宗,其子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时朝柄大权操纵于真宗刘皇后手中,她先后任用王曾、王钦若、张知白、张士逊、吕夷简等人为宰相,朝政率循旧章。依旧执行“守内虚外”的国策,致使内外矛盾不断发展,官僚冗滥,办事效率低下;军队将兵元员,作战能力低弱;朝廷费用入不敷出。为解决“积贫积弱”的问题,宋廷靠增加赋税以充实府库,导致百姓生活贫困,怨声载道,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而辽又与西夏相呼应,严重威胁着宋朝北部赵祯像与西北部的边疆。北宋再度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

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卒,赵祯才实际控制朝政。此时社会矛盾已十分尖锐,士兵暴动与农民起义相互交织,宋南京(今河南商丘)、京东、郑州(今属河南)、许州(治今河南许昌)、滑州(洽今河南县东)、解州(治今山西运城西南)、池州(治今安徽贵池)、清平军(今山东章丘)、临江军(今江西清江西)、建昌军(今江西南城)、桂阳监(今湖南桂阳)及夔州(治今四川奉节)、峡州(治今湖北宜昌)等地,先后爆发了各种形式的起义斗争,规模大小不等。其中有影响的反抗斗争包括庆历三年(1043)沂州(治今山东临沂)虎翼军卒壬伦率众哗变,杀巡检使朱进,“转斗千余里”,“如履无人之境”①。同年,京西、陕西两路有张海、郭貌山领导的农民起义,于黄河至汉水流域间杀戮贪官污吏,“散钱帛与其党及贫民”②。又有荆湖南路瑶、汉百姓的起义,“平人惊惧,尽起为盗”③。此后,还有河北贝州(治今河北南宫东南)王则领导的起义,等等。这一系列的反抗斗争极大地震动了北宋朝廷,不禁惊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强如一火。”④宋廷官僚多已看到社会潜伏的诸多危机,不断提出革新的倡议。

此前,地方官僚中的一些有识之士着手进行局部的改革。大理寺丞郭谘与秘书丞孙琳于沼州肥乡县(今属河北)试行“千步方田法”,基本改变了当地“田赋不均,岁久莫能治”⑤的局面。而更多的官吏则指盼宋帝赵祯能革除积弊,消除危机,扭转局面。庆历三年,赵祯令枢密使吕夷简罢议军国大事,旋即擢升范仲淹为参知政事,韩琦为枢密使,富弼为枢密副使,三人同以宰相执政,又以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为“兴致太平”,赵祯期望他们能尽快提出更张朝政的革新方案。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进士第,始入仕途。他对宋廷的种种弊端耳濡目染,身感不安。天圣三年(1025),他以文林郎充大理寺丞,即向赵祯上书,提出恩荫冗滥之弊。五年,再奏《上执政书》,抨击朝廷粉饰太平,兵久不用,武备不坚,内外奢侈,国用不充,贤才乏匮等诸多弊政。希望能“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⑥。八年,他改判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再度上疏请求裁并州县,减轻差役,以宽民力;但范仲淹的多次上疏,未引起朝廷的重视,依然因循守旧。不过他的主张与见解,越来越多地得到朝野有识之士的称赞,“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⑦。欧阳修、富弼、余靖等一批有志青年官僚,纷纷支持范仲淹的革新倡议,不满吕夷简等人的墨守陈规。景韦占二年(1035),他升任权知开封府,又一次向宋帝极言更张之措,因反对吕夷简的擅权,而遭谪贬,出知饶州(治今汀西波阳)、润州(治今江西镇江)、越州(治今浙江绍兴)。次年,他与尹洙、欧阳修等人又被吕夷简等权臣斥为“朋党”,宋廷上下官僚因此而咋舌,不敢言事。直至庆历初年,因内外交困,宰相吕夷简难以应付,在日益高涨的更张呼声中,宋帝赵祯乃重用范仲淹为宰相。

是年九月,赵祯诏辅臣于天章阁应对,范仲淹与富弼联名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又称《上十事疏》),提出一套革新的基本方案:一日明黜陟,提倡依官吏政绩决定升迁罢黜。二日抑侥幸,限制官僚子弟依据恩荫充官。三日精贡举,变更学校传习之业及科举取士之法,应“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四日择长官,重视对地方官吏的择选,而使政令下达,杜绝扰民。五日均公田,均定官所占职田的收入。六日厚农桑,主张重视农业生产,修复水利,以利财政收入。七日修武备,建议招募强壮之丁,以充京畿卫士,令其三时务农,一时教战。既可省兵费,又益京师防卫。八日减徭役,提出合并州县,以利减轻户少之州县百姓的赋役负担。九日覃恩信,要求朝廷及地方政府官员恪守职责,严格执行宋帝及朝廷所颁大赦等恩惠,以取信于民。十日重命令,即慎重订立条法,一经颁行,各级官吏必须照章遵守执行。此10项革新主张,大多在庆历三年五月至四年五月间,由赵祯下诏书颁行全国,时称“新政”。其间,富弼还上疏陈当世之务10余条和安边13策,韩琦亦前后上疏陈述15事,是为对“新政”的完善与补充。

范仲淹、富弼等人更张的核心是通过整顿吏治,以达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的目的。从三年十月起,宋廷即着手进行吏治的整顿,先是赵恒诏令中书省与枢密院长官共同择选各路转运使。范仲淹在选定转运使人选时,十分慎重,凡属庸碌无能之辈,一律免去,最后确定张昆之赴河北,王素赴淮南,沈邈赴京东,施昌言赴河东,李绚赴京西,实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治绩。对此富弼尚存疑虑,担心免除庸才之职,会生悲泣之感。范仲淹则坚持认为,如若任其贪赃枉法,则本路百姓将受其盘剥。未几,赵恒又诏令中书省与枢密院共同选定各路转运使与提刑按察使。重新恢复设置各路转运使司判官。不久,再诏令中书省与枢密院商议并颁行“新定磨勘式”,以作为考核官员及官吏升迁的条法依据。十一月,宋廷更定“荫补法”,且下令限制职田数额。

庆历年间,以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为首的“新政”派,主要从整顿吏治人手,却因此触及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及利益,多数官僚恐仅此已更张过甚,不便于推行。部分守旧派官僚更是横加指责,百般刁难,暗地里甚至公开表示强烈的反对。集贤殿大学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章得象对“新政”极为不满,他支持部分御史台谏官,攻击和诽谤范仲淹等革新派及其新政,诬陷他们结为“朋党”,“欺罔擅权”,“怀奸不忠”。枢密使夏竦则令其女仆伪造石介为富弼撰写废立皇帝草诏,诬蔑富弼要废赵祯,另立他帝。守旧势力的破坏与诋毁,令范仲淹等人难以安身,新政更难以推行。四年六月,范仲淹借“秋防”之名,离开朝廷,宣抚陕西、河东。八月,富弼亦宣抚河北。范、富二人出朝后,守旧派更是肆无忌惮,又编织各种罪名,将支持新政的官僚刘巽、王益柔、苏舜钦等10余人贬出朝廷。宋帝赵祯迫于压力,也向守旧派妥协,十一月,他下诏“戒朋党相讦,及按察恣为苛刻、文人肆言行怪者”⑧。五年正月,范仲淹、富弼被罢相。二月,诏罢“京朝官用保任叙迁法”,又罢“荫补限年法”。三月,韩琦亦遭罢相。五月,欧阳修等人相继被贬朝,又罢各路转运使司判官。至于各路转运按察使,多以“苛刻”之罪名,或罢或贬,曾惩治贪官污吏卓有成效的江南东路转运使杨绂及其判官王绰、提点刑狱王鼎等人,竟被诬为“江东三虎”⑨,遭到贬斥。

在守旧势力的陷害和打击下,新政官僚人人自危,“皆惧谗畏祸,不敢挺然当国家之事”⑩。守旧派官僚控制朝政后,基本废止了新政所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依旧推行“守内虚外”的国策。为解决朝廷庞大的开支,满足统治者的挥霍浪费,拼命盘剥搜刮,全然不顾百姓死活。结果朝廷府库仍旧亏空,社会矛盾继续激化。皇枯四年(1052),范仲淹病逝。此后不久,原参与新政的官僚又多被重新启用,至和二年(1055),富弼受任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嘉祐占元年(1056),韩琦任枢密使。三年,富弼改授昭文馆大学士,韩琦改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三年,富弼改授昭文殿大学士。五年,欧阳修升任枢密副使。尽管他们再度复官,却失去昔日新政时革新的锐气;并陷入守旧与保守之中,不再有“妄非”之举。不过“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可主张“更张”的思想却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注释①《欧阳文忠公文集·奏议》卷二。

②《长编》卷一四三。

③《欧阳文忠公文集·奏议》卷九。

④《欧阳文忠公文集·奏议》卷四。

⑤《长编》卷一四四。

⑥《范文正公集》卷八。

⑦《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二○。

⑧《宋史》卷十一《仁宗纪三》。

⑨《宋史》卷三五《杨纯传》。

⑩包拯《包孝肃奏议》卷一。

庆历兵变北宋建立后,采取“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收缴藩镇节度兵权于中央,“强干弱枝”,极大地加强禁军。又实行“养兵”政策,凡遇饥荒之年,即由官府派人赴灾区,招募大批强壮饥民充军入伍,以此防止饥民作乱。因此宋朝军队庞大,军费支出巨大。然而统治集团的腐败,加之官吏、军将肆意克扣军饷,随意役使兵士,亦引起下层军校和士兵的极度不满,时有反抗,进而发展为士兵暴动。宋真宗在位期间(998—1022),即发生了四川王均的兵变和宜州(治今广西宜山)陈进领导的士兵暴动。这些兵变虽遭到镇压,但将士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到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兵变愈演愈烈,且与农民起义交织一起,他们“陵侮朝廷”,“杀官吏,据州城,尽取官私财物,招募徒众”,甚至,称王称朕,与朝廷抗礼”①,给宋朝的统治以沉重的打击。

宋庆历三年(1043),京东安抚使陈执中,大肆搜刮民财,强令农民修筑青州(治今山东益都)城,百姓怨声载道。五月,沂州(治今山东临沂)虎翼军卒王伦趁势纠集四五十名兵士发动兵变,杀巡检使朱进,直入青州境。陈执中遂遣巡检使傅永吉率官军抗击,王伦乃率众转攻淮南地区,先后活动于沂、密(治今山东诸城)、海(治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泗(治今江苏盱眙北)、真(治今江苏仪征)、扬(今属江苏)诸州,转战千余里,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行至高邮军(今江苏高邮)时,已有部众二三百人,皆为贫苦百姓,他们于脸上刺“天降圣捷指挥”六字,以示必胜。

自宋初以来,淮南地区多年无警报,州县防卫怠懈,及闻王伦来攻,竟不知所措。楚州(治今江苏淮安)、泰州(今属江苏)守臣不敢迎战。知高邮军晁仲约欲保全自家性命,张榜令富民向王伦所部赠送“金帛牛酒,使人迎劳”②。然而王伦率众转辗迁移,虽四处攻击官军,却未招兵买马,扩大队伍,致使势单力薄。

宋廷对王伦率众转战于淮南十分不安,唯恐其阻断汴河漕运,遂令傅永吉率官军追击王伦,于扬州山光寺南击败之。七月,王伦率残部转至和州(治今安徽和县),渡江南下,至江南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东北),为官军所俘,未几即遭杀害。

庆历七年(1047),宋宣毅军小校王则又于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兵变。王则,涿州(今属河北)人。其家境贫困,后因饥荒逃难至恩州,给人牧羊。之后参加宣毅军,升为小校。恩州、冀州(治今河北冀县)一带多信奉弥勒佛,王则便以宗教的形式,组织当地百姓,以《五龙经》、《滴泪经》及图谶诸书作宣传,声称“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③,以此号召民众反抗宋朝统治。随后,他以州吏张峦、卜吉为谋主,派人赴德州(治今山东陵县)、齐州(治今山东济南)等地发展信徒,约定庆历八年正月初一起兵,阻断澶州(治今河南濮阳)浮桥,于河北地区活动。但因其信徒潘方净向北京留守贾昌朝告密,王则不能再等待,遂仓促于庆历七年冬至日(十一月二十八日)提前兵变。

当日,知州张得一正率官僚祭拜天庆观,王则乘虚率众冲入府库。张得一闻变,逃入骁捷营,欲借军营保全其性命。王则夺得兵器、财物后,即领众人直扑骁捷营,放火焚烧营门,杀入营中,生擒张得一。兵马都监、内殿承制田斌率所部与王则军激烈巷战,战败出逃。王则攻入城中,令兵士关上城门。提点刑狱田京、任黄裳丢弃家眷,持府印自城上吊出城关。王则军杀通判董元亨,打开军资库,又得大批物资。随后,王则又镇压了民愤极大的司理参军王奖、节度判官李浩、清河令齐开、主簿王湙。且打开囚牢,释放囚徒,深得城中百姓的支持。

王则首战告捷,遂以“东平郡王”为号,建国号“安阳”,年号“得圣”。又以张峦为宰相,卜吉为枢密使,建立政权。称其居所为“中京”,居室等皆立名号。城中则以一楼为一州,上书州名,任命知州。而于城上依四个方向各置一总管。又改历法,以十二月为正月。凡年龄12岁以上,70岁以下的男子,皆刺面日“义军破赵得胜”。而旗帜号令,皆以“佛”为称。

宋廷急令澶、孟(治今河南盂县南)、定(治今河北定县)诸州及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官军严加防守。又调集禁军十万,前往镇压。不久,赵祯以知开封府明镐为河北体量安抚使,督统诸军,进围恩州。恩州城民汪文庆、郭斌等人,自城上以箭系书信,射入明镐军营帐中,约为内应,且定以夜晚自城上垂下绳索,以接应官军入城。官军如约乘黑夜攀绳登城,数百人占据城墙,即焚烧城楼。王则等发现官军已入城,遂率众反击。官军先登城者,急欲争功,故砍断绳索,不令后继者入城。及战,官军无后继援兵,寡不敌众,只得与汪文庆等内应缒城而逃。

恩州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辽人入宋常经于此。王则得知辽朝派入宋使臣将途经附近,遂决定出兵劫持,以示抗辽。然而消息走露,明镐派殿侍安素于思州西门外设伏。深夜,王则派数百人出城袭击辽使,中伏,全部被官军俘虏。

恩州城池坚固,城墙高峻,官军屡攻不破。明镐令兵士于城南暗挖地道,而每天指挥官军佯攻北城,以分散其注意力。不久宋廷见恩州城久攻不下,又以参知政事文彦博为河北宣抚使,明镐为副使,继续攻城。文彦博至恩州城下时,地道已挖,至城内。文彦博与明镐便自官军中挑选了一批精壮兵士,连夜由地道入城,向恩州发起猛攻。

官军入城后,遂占据城墙,王则率部众与官军激烈交战,且在牛身上绑草泼油,点燃后令火牛冲击官军。官军以枪刺牛鼻,迫使火牛掉头,又直冲王则军。王则军顿时大乱,官军趁势猛攻,王则军不敌,开东城门出逃。

阎门祗侯张絪于城外凭借城壕,迎击逃出城外的王则军,但未能奏效,自己亦被斩杀。王则军陷入官军重围之中,经一番殊死搏斗,王则军又败退,王则为总管王信所俘。其残部又退守城郊村舍。官军随即又团团围困村舍,王则残部依旧顽强抵抗,宁死不屈。唁军依仗人多势众,猛烈进攻,放火焚烧村舍。大火熊熊,王则残部仍无人投降,终于全部被烧死。

王则起兵前,曾派人赴河北、京东地区,联络10余州县信徒,起兵反宋。然王则提前起兵后,与10余州县中断联系。而未能得到及时响应。齐州禁军兵士马达、张青、张握等人得知王则起兵后,亦欲率众起事占据州城,以策应王则,然因部众泄密而遭镇压。

宋廷于王则兵变遭镇压后,即令各州“大索妖党”④,残酷镇压百姓,以巨于“被系者不可胜数”⑤。

王则兵变自庆历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至庆历八年闰五月失败,历时66天。其后,王则、张峦、卜吉等兵变首领被押解至开封遭杀害。

注释①《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一七《弭盗门》。

②《范文正公集》卷一《年谱》。

③《宋史》卷一二九二《明镐传附王则传》。

④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一。

广西战事北宋时,广南西路多聚居溪峒蛮,其中尤以侬氏、黄氏、周氏、韦氏四大姓氏人多势众,各雄据一方,而广源州(今越南高平广渊)及西原州的蛮族势力最为强大。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宋承唐制,于其地多设置羁縻州,以其首领为长官。

侬氏世代居住于广源州。广源州地处邕州(治今广西南宁南)之西南,位于宋朝与交趾王朝之问,隶属邕州管辖,但因其距邕州较远,宋廷鞭长莫及。宋初以后,交趾(今越南)日渐强盛,因广源州地产黄金、丹砂,便不断向北蚕食,欲吞并此地。交趾派兵进击广源,俘虏其首领侬全福,且每年于此掠走大批金货,“赋敛无厌,州人愁苦”①。依全福被俘后,其妻另嫁,生子名智高。及侬智高长大成人,仍被部众推举为首领,遂率领部众反抗交趾的盘剥与奴役,曾一度于傥犹州建立政权,号“大历”。交趾对侬智高此举十分恼怒,便出兵北上,攻陷傥犹州,俘虏了侬智高。然交趾又欲笼络、收买侬智高,以为北上扩张之策,便释其罪,且委他为知广源州。但与交趾有深仇的侬智高,却不为之所动,依然与交趾时有抗争。及后,交趾又胁迫他归顺,又遭其断然拒绝,积怨日重。

宋皇枯事占元年(1049)九月,侬智高率部众攻陷安德州,于此建“南天国”,改元景瑞。他亦不满隶属宋邕州的地位,欲建割据政权,便率部众侵扰宋境,又向北攻击邕州横山寨。对侬智高的割据活动,首先感到不安的仍是交趾,一枚未过许久即发兵攻打侬智高。迫于交趾咄咄逼人的进攻与压力,侬智高不得已乃向宋廷请求内属。然而宋廷恐滋生边事,竟然拒绝侬智高的请求。侬智高既不得内属宋廷,又与交趾为仇,便凭藉着广源地区川泽之土利,招募亡命之徒。又与广州进黄玮、黄师宓等人日夜谋划,人攻宋境。一日黄昏,侬智高令人焚毁所藏积储,而对部众声称:“生计穷,当拔邕州,据广州以自王,否则必死。”②遂率部众人侵宋境。

宋皇枯四年(1052)五月,侬智高率部众5000人,沿郁江东下,破横山寨,进而攻陷广南西路重镇邕州,杀知州陈珙及广西都监张立,于此建“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改元启历。自黄师宓以下官吏,皆授官,称宋廷官称。随后,侬智高率兵连克横州(治今广西横县)、贵州(治今广西贵县)、藤州(治今广西藤县)、梧州(今属广西)、封州(治今广东封开)、康州(治今广东德庆)、端州(治今广东肇庆)。其时,广南州县皆无防备,州县官吏畏懦,一旦仓促应战,竟不知所为,守将多弃城而遁,而宋军则一战即溃,死伤甚众。侬智高得以长驱直入,进围广州。

侬智高对广南地区的大举进犯,引起宋廷极大震动。宋帝赵祯下诏,令钤辖陈曙发兵征讨。侬智高率兵围攻广州,长达五六十日,城未能克,他却于城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此后侬智高又率兵进击贺州(治今广西贺县),又木克;乃转攻昭州(治今广西平乐西南),遂破城而入。昭州数千百姓逃入山谷间避难,侬智高令士卒放火,百姓全部遇难。宋廷又以孙沔为广南安抚使,令他平息侬智高叛乱。然而侬智高丝毫不受节制,继续进兵侵扰,宋帝赵祯深感忧虑。侬智高请求充任邕、桂节度使,赵祯甚至准备接受。参知政事梁适以为不可,若依侬智高之请,则岭南之地不属宋廷所有。适逢枢密副使狄青上表,请求征讨侬智高,赵祯委以狄青为荆湖南、北路宣抚使,提举广南经制盗贼事,率兵进击侬智高。谏官韩绛认为狄青为武将,不宜专任其一人。赵祯为此征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庞籍,庞籍极力荐举狄青,且言:“号令不专,不如不派。”赵祯方消除疑虑,又下诏,将岭南诸军皆隶届狄青统领。

十月,侬智高兵进宾州(治今广西宾阳),知州弃城而逃。侬智高陷宾州城,又复入邕州。侬智高于广南的叛乱,使交趾感到有机可乘,竟向宋廷请求出兵,协助宋军平定侬智高之乱。宋帝赵祯急欲息事,遂应允交趾之请。经制广南西路、知桂州余靖亦认为交趾可信,乃于邕州、钦州(治今广西灵山西)屯积万人粮草,以备交趾所需。赵祯亦下诏,以缗钱3万赐交趾,作为军费,还许平叛之后再加以厚赏。狄青到达广南后,即传檄余靖不许借助交趾军队,随即又上奏朝廷:“且假兵于外以除内寇,非我利也。以一(依)智高而横蹂二广,力不能讨,乃假兵蛮夷,蛮夷贪得忘义,因而启乱,何以御之?请罢交趾助兵。”③赵祯罢交趾派兵助攻。狄青知侬智高叛军擅攀高履脸,宋兵不习山地作战;故交哉·必败,遂召当地少数族兵随从作战。

宋皇枯五年(1053)正月,狄青合孙沔、余靖所部自桂州进驻宾州(治今广西宾阳)。此前,军将蒋偕、张忠皆轻敌,结果与侬智高交战,皆兵败战死,军队士气受挫。狄青则严明军纪,统一号令,告诫诸将不得擅自与叛军接战,听候命令。广西钤辖陈曙趁狄青未至,率步卒8000进攻侬智高所部,果于昆仑关(今广西南宁东北)溃败。狄青闻讯,认为:“令之不齐,兵所以败。”④清晨,狄青于堂上召集诸将,将陈曙、殿直袁用等30名将领斩首。孙沔、余靖相顾惊愕,诸将皆两腿颤抖不已。

随后,狄青便按兵不动,且令将士休整10日,众人不知意图何在。侬智高派人侦探,回报称宋军不会马上用兵,侬智高遂怠懈。次日,狄青即集合军队,自己亲统前军,孙沔率军随后,余靖领兵殿后,发兵进击邕州。行至黄昏,即抵达昆仑关下。时值上元节(正月十五日),狄青于军中大设酒宴,款待将士。侬智高探报侦知,叛军亦不为备。是夜,大风雪。次日凌晨,宋军营帐竖大将旗,诸将环列于狄青营帐前,候命进击昆仑关。有军校来报,狄青已连夜率前军攻入昆仑关,令诸将速领所部过关集结。众得方知主帅已破关进击叛军。

狄青既入昆仑关,又率兵出归仁铺(今广西南宁东北),且于此部署军阵。侬智高指挥所部,倾巢出击,迎战宋军。宋军前锋将领孙节与叛军激战于山下,不幸阵亡,叛军由是气焰嚣张,孙沔等将领见叛军猖獗,不禁惊恐失色。狄青则沉着自若,手执白旗指挥蕃部骑兵,自左右两翼夹击叛军。叛军大败而逃。狄青率军追杀50里外,又斩首数千级,俘获500余,侬智高幕僚黄师宓、依建中、侬智中等57名官属被斩。叛军严重受挫,侬智高连夜焚烧邕州城池出逃,自合江口逃入大理国。

次日凌晨,狄青统军进入邕州城,缴获金帛巨万,各种牲畜数千,下令释放被侬智高胁迫、掳掠的百姓。又收敛叛军尸体,堆积于城北,内有一尸着金龙衣,众人皆以为是侬智高,欲上奏朝廷邀功。狄青则反对此举,告之众人:“安知非诈邪?宁失(依)智高,不敢诬朝廷以贪功也。”⑤二年后,侬智高死于大理国,在宋朝遣使迫索之下,大理国函其首送交宋知邕州萧注。

交趾欲借侬智高叛事侵蚀宋边的企图未能得逞,侬智高被镇压后,交趾便又寻机向宋境扩张,进行武装入侵,劫掠财富。宋嘉枯四年(1059),交趾兵扰钦州。次年,交趾与甲峒蛮合兵侵扰邕州。赵祯为此下诏,令广南西路诸州发兵征讨。此后,交趾对宋境的侵扰与劫掠始终不断,边境不得安宁。

宋熙宁九年(1075)九月,交趾再次发兵侵入宋广西古万寨(今广西扶绥)。十月,交趾则发兵6万,号称8万,分水陆两路,大举入攻宋广南西路。水军白海上(今北部湾)直进,攻占廉州(治今广西合浦)、钦州;步卒则进兵邕州。宋邕州知州苏缄闻讯,立即调集军队,共2800人,部署防务,以迎击来犯的交趾军队。

交趾为掩饰其扩张,兵进之处,遍布榜文,“言中国作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我今出兵,欲相拯济”⑥。宋廷君臣对此愤慨已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安石亲自起草文告《讨交趾榜》,给予驳斥,且调兵赴桂州(治今广西桂林)、潭州(治今湖南长沙),以援应广南西路宋军。

宋熙宁九年(1076)正月,交趾王李乾德率兵围攻邕州。知州苏缄率军队奋力抵抗,城破,苏缄令家人自尽,遂放火自焚,全城军民5800余人亦拒不投降,悉为交趾兵屠杀。

二月,宋廷任命宣徽使郭逵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兼荆湖、广南宣抚使;以天章阁待制赵离为招讨副使,统兵号称10万,南下讨伐交趾军队。宋帝赵顼同时下诏,令占城(今越南南部)、占腊(真腊,今柬埔寨)出兵合击交趾。宋廷又支钱5万缗予广南东路转运司,令修筑州军城濠,以防范交趾军入侵。

郭逵、赵离统兵南征至长沙(今属湖南),先遣军将领兵收复邕州、廉州。随后大军入广西,进兵广源州,交趾守将刘应纪献城投降。至九月,宋军收复广南西路全部失地。十一月,宋帝赵顼再次下诏,令宋军继续反击交趾军。在宋军打击下,交趾军节节败退,逃回交趾国。十二月,郭逵、赵率军进入交趾境内。李乾德于决里隘屯聚重兵,以阻截宋军进攻。宋军攻隘,交趾军以象军迎击,宋兵以强驽射象,以刀砍象鼻,击退象军的进攻,遂乘胜反击,大败交趾军,攻占决里隘。

决里隘失守,李乾德又令交趾兵于夹口隘设伏。宋军绕过夹口隘,越兜顶岭向南推进,相继攻陷桄榔、门州等重镇,直抵富良江(今红河)北岸,距交趾国都城交州(治今越南河内)仅90里。然因无船渡河,欲战不得,而与交趾军隔河相峙。郭逵设伏兵于北岸,仅以少量将兵隔河邀战。交趾兵见宋军兵微将寡,发兵数万过江来战。郭逵指挥宋军发起猛烈攻势,伏兵出击,与交趾军激烈交战。此战,交趾军死伤无计,其王子李洪直亦为宋兵所杀,大将阮合被生擒,李乾德损兵折将,走投无路,只得向宋廷奉表乞降。

其时,宋军随军兵夫30万人,负责运送军粮给养。时值酷暑,交趾又多瘴地,兵夫多染病,死者过半。郭逵因此被迫撤兵,而交趾国亦不敢窥测宋境,只得恢复每年入朝贡献方物,广南西路遂得安宁。

注释①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三。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三○③④⑤《宋史》卷二九○《狄青传》。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165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