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王朝解读——宋徽宗宠信蔡京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10 14:11:44 0


宋徽宗宠信蔡京徽宗对蔡京信任有加,将朝中大事都交给他处理,蔡京于是成了朝廷中的权臣。

宋徽宗喜欢蔡京的字徽宗喜欢以字识人,蔡京本来是个无名小卒,可是因为写着一手好字,所以深得徽宗喜爱,官职逐渐越做越大。哲宗前期,蔡京曾任户部尚书,后来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徽宗即位后,臣僚上书说蔡京专爱钻营,因此被贬官杭州。

一日,蔡京正闷闷不乐地斜躺在太师椅上,忽然一个贴心的侍者兴冲冲地走了进来:“老爷,好事来了!”“什么好事?”蔡京一下子站起来问:“童贯到了杭州。”童贯是徽宗非常宠爱的一个宦官,蔡京原来就想和他拉拉关系,正苦于无法接近,不想侍者如此善解人意,把这个消息搞到了,这真是天赐良机。接着,侍者又告诉蔡京,童贯这次来杭州,是替皇上搜求字画、珍玩的,这更是令蔡京喜出望外,他真想马上见到这位皇帝面前的红人。但一想,白天童贯那儿客人一定很多,自己是个获罪之人,与宦官结交已招惹嫌疑,更不好深谈些什么,于是吩咐侍者:“晚饭以后,准备五千两银子,随我去童贯那儿。”

蔡京为什么听说童贯来杭州搜求宝画便如此高兴?原来,蔡京的书法、绘画也是一流的。当年,他在翰林院供职,手下有两个属员对他极为殷勤,大热天一人一把白团扇,轮流为他扇风纳凉,蔡京一喜之下,在他们俩的扇子上各题杜甫诗一首。几天之后,这两个人忽然穿戴一新。原来,这两把题有蔡京字迹的扇子,不知怎么被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看见了,用几万贯钱的高价把扇子给买下了。可见徽宗对蔡京的书法是极为欣赏的,这次童贯来东南搜求字画,只要打通他的关节,由他把自己的字画转送给皇帝,最好顺便在皇帝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自己今后不仅能摆脱目前沦落失意的光景,还可能飞黄腾达。

蔡京打通童贯的关节一切都如蔡京想象的那样顺利,天刚黑,蔡京便乘了一顶小轿来到了童贯的住处,递上名刺(名片),即由童贯手下人引入正厅。因为蔡京是获罪被贬之人,童贯在厅内迎接,拱手落座之后,蔡京又说了一番旅途劳累之类的套话,接着二人便谈起东南的名草,西湖的山水来。童贯自然知道蔡京的醉翁之意,他也很清楚本朝素有厚待文官的家法,朝臣中几起几落的事是常见的,因此他对蔡京并不敢有所怠慢。更紧的是,像蔡京这种急于重返政治舞台的人,身上更有油水可挤。果然,蔡京起身告辞之前,要他那位侍者捧上了红布包裹的五千两银子,并用一种很不经意的口气说:“一点薄礼,不成敬意,望童大人笑纳。”那个时候,官蔡京场中送礼之风极盛,时人称之为“通关节”,因此童贯推辞一番之后,也就心安理得地收了下来,但他知道,往下还会有戏。果然又隔一日,蔡京邀童贯泛舟西湖,面对着一片湖光山色,蔡京大谈其报国爱君之心,并自认与童贯是相见恨晚的同道。童贯也觉得,自己在外朝的官僚中,至今还没有一个可靠的党羽,蔡京倒是个可信的人,于是蔡京如愿以偿,童贯不仅答应把他的字画献给皇上,同时还为他谋划如何牵动更多的人,以影响皇上的视听,到此,蔡京的东山再起只是时间问题了。

童贯从杭州满载而归,把搜来的字画、珍玩呈送御前,并有意把蔡京字画放到最后呈上,皇帝果然睹物思人,说:“蔡京的翰墨,朕在端王邸中时即十分喜爱,只是人家都说他品行不正,专务钻营。你这次到杭州,有否听到一些对他的议论?”童贯赶忙回答说:“臣所听到的与朝中说法不大相同,人们都说蔡京忘身为国,才可大用。这次贬官是遭了旧党的一些小人算计。”皇帝听了些话,嘴上并没有说什么,但心里却为之一动。正在这时,宰相曾布为了挤去另一个政见合不的宰相韩忠彦,也向皇帝力荐蔡京就其是天下大才,可用以为相。而后宫的一些妃嫔,以及一些专门负责谏议的言臣,因为从蔡京那里得了不少好处,也一致称赞蔡京,八面来风把皇帝吹昏了头,于是徽宗终于起用蔡京为宰相,把治理国家的重担交给了这位在当时颇有些神秘色彩的人物。

成为权臣面圣之日,蔡京向皇帝力陈他的治国方略,要想国家安定,必须继续哲宗的“绍述”之政,推行神宗新法,为此也必须将那些爱发议论,惹是生非的旧党请出朝廷。这正和皇帝当时的心思,于是便放手让蔡京实施这些政策。蔡京对旧党发动接二连三的攻击,最后,凡是与旧党稍有牵连的,都被列入“邪等”,与旧党合为一籍。本人及子孙永远不得为官,并石刻天下,以便对他们的罪恶永志不忘。后来凡是与蔡京政见不和的人,也统统被赶出国门,蔡京爬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高峰。铲除了异己之后,蔡京又开始揣摩皇帝心思,为给皇帝纵情享乐提供依据。他马上就钻营出了一个“丰亨豫大”的理论,宋徽宗更是以此为据心安理得地纵情享乐,将追求享乐做为了国家的头等大事。徽宗对蔡京更是信任有加,将朝中大事都交给他处理,蔡京于是成了朝廷中的权臣。

《清明上河图》的遭遇一幅《清明上河图》为后人展示了当时汴梁京都的繁荣和整个宋朝时期社会的繁荣景象。

惊人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不朽之作。《清明上河图》以其宏伟壮阔的画面,真实地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汴河及其两岸的风貌。长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画晨曦初露,郊外河边道上一支负重驴队,缓缓走来,行过在城道上。寂静村头,略呈寒意,房屋稀落,嫩柳初放,渐见抬轿、骑马行列来到都城边沿。第二部分描写汴河之上交通穿梭往来的繁荣景象。当时汴河乃是全国交通枢纽,各地形形色色的船只来往栖息于其上,而于汴河之中,有一巨大的拱桥连接着两岸的陆上交通,其桥无墩无柱,以木质结构对跨两岸;坚固优美,犹如彩虹飞渡,故称“虹桥”。虹桥上下车过船经,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人们前呼后拥,熙熙攘攘,桥上车水马龙,各种姿态神情被描绘得惟妙惟肖,精彩至极。这是一个紧张忙碌的画面,是画卷的高潮部分。最后一部分是描绘市区街景的。进入城门,街道纵横交错,歌楼酒肆,茶坊店铺,脚店门诊,士、农、工、商、僧、道、医、车、船工、妇孺,无所不至,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上行人,稠密繁拥,摩肩接踵,来往不绝,一直延至“赵太丞家”,方才结束。全卷所绘人物五百多个,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多艘,房屋众多,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道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图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景,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宋徽宗成了第一个收藏者《清明上河图》问世以后,受到了历代鉴赏家的珍视,成为宫廷皇室、达官贵人、收藏家甚至阴谋家追猎的对象,人们都为能得到其真品而感到荣耀。最早收藏这幅名画的是北宋徽宗皇帝赵佶。赵佶对绘画、书法都很有研究,也深知《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因此,对《清明上河图》格外珍爱,专门用他所特有的瘦金体为此画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字,并盖上了他的双龙小印。

金人攻陷汴京之后,徽宗皇帝被金人掳往北国,此画也就流落到民间,在许多人手中辗转流传。元朝建立之后,《清明上河图》再次被收进皇宫,藏入皇家藏珍阁中,后被赵宗室后人,翰林院学士、著名书法家赵孟颊从藏珍阁中秘密抽出,潜送老家湖州,之后以假充真,用摹本替代藏于藏珍阁。二百多年后,《清明上河图》真迹又从赵氏家族手中流落到苏州。

严嵩曾收藏此画明朝嘉靖年间,宰相严嵩得知此图收藏在员外郎王振斋手中,便派蓟门总督王抒去找王振斋购买此画。王振斋惧怕严嵩的权势,又舍不得交出这幅画,于是便找名家临摹了一幅送给了严嵩。严嵩不知道这是一幅假画,公开炫耀,被一位曾经装裱过此画的装裱师看破。装裱师遂告诉了严嵩。严嵩得知受骗,怒不可遏,随即以“欺相”之罪抓捕了王振斋。王振斋受刑不住,招出真迹藏在他的舅舅陆治手中,严嵩又利用权势,从陆治手里获得了真迹,可怜的王振斋最后还是死在狱中。严嵩以权势掠取真迹的内幕王抒是最清楚的。嘉靖三十八年,王抒于雁门战败,严嵩乘机以“治军失机”的罪名将他杀掉,达到了灭口的目的。为了一幅图,两人被杀,明末清初戏剧家李玉根据这一史实,编写了《一捧雪》传奇并被搬上了戏剧舞台。

后来严嵩逐渐失宠势倒,其子被处斩,府邸被封,财产被查抄,《清明上河图》第三次被收入皇宫。

明隆庆年间,因皇宫失火,《清明上河图》被成国公朱希忠得到,后辗转易主,以后又被一内臣窃得,藏于御沟石缝之内。画藏御沟之时,恰逢天降暴雨,沟内水涨,淹及石缝,待到雨停水退,画已被浸泡得不成样子,这幅名画就这样受损失传了。

不过这时在民间还流传有另一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那是北宋灭亡,张择端南渡以后,因思念故园,又重新绘制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这幅《清明上河图》真迹被湖广总督毕沅买到。后毕沅因获罪被处死,家产被抄没入宫,这幅《清明上河图》被收入皇宫。

至今在故宫博物馆收藏辛亥革命后,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溥仪离开皇宫时带出的大批文物珍宝中就有《清明上河图》真迹。

溥仪在伪满州国当了“执政”之后,又将此画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1945年日本投降后,此画流落民间。1946年长春解放,解放军的一位干部通过地方干部收集到了这幅《清明上河图》真迹。现这幅张择端南渡后重新绘制的真迹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以假乱真的赝品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传世名画,历代名画家竞相临摹,出现了不少摹本,其中不乏有临摹水平较高的,赝品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很难辨别其真伪。

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真伪,自明清以来就有传闻。清代的两本小册子《识小录》和《消夏闲记》,都提到一位叫汤勤的裱褙匠识破《清明上河图》赝品的故事。《识小录》写汤勤装裱一幅《清明上河图》时,发现图中有四个人在掷骰子,其中两颗骰子是六点,还有一颗在旋转,这个掷骰子的人张着嘴叫“六”状,希望也出现一个六点。汤勤认为,开封人呼“六”字是用撮口音,而画中人都是张着嘴叫“六”字,这是福建人的口音形状,他由此怀疑这图是伪作。《消夏闲记》中记载,汤勤在装裱该画时,发现画中有只小麻雀的两只小脚爪是踏在两片瓦角上的,他认为原作者绝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肯定是临摹者的败笔。但汤勤这个人,名不见经传,所以也有人怀疑这些说法是否真有道理。其实,真伪与否只是收藏者一种慰藉,无论是真品,还是赝品,后人都能从中领略到当时汴梁京都的繁荣和整个宋朝时期社会的繁荣景象。

李纲燕云十六州,收复质疑金国看到北宋政治如此腐朽,所以在灭辽后,没过多久就对北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侵略战争。

决心收回十六州燕云十六州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是整个华北平原的中枢。它原本属于汉族人居住的地区,可是在后唐时,却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用来改朝换代送给了辽国,直到宋朝建国,燕云十六州也没有回到汉族人手中。北宋初年,宋太宗曾经对辽发动了高梁河战役和雍熙战役,意图用武力夺回燕云十六州,但由于宋朝刚刚建国,国力不强,再加上将领指挥的失误,所以大败而回。这两次战役的惨败使宋朝放弃了用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打算,而对辽国采取防守的策略,与之相对抗。

到了北宋徽宗皇帝时,辽国统治区边境的女真族逐渐强大起来,女真族早年深受辽国的欺负与压迫,所以强大了的女真族在公元1115年建立了金国,并且开始攻打辽国。辽国这时国力已经衰退,根本招架不住女真族的进攻,眼看就要亡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宋徽宗决定乘虚而入,联合金国攻打辽国,然后收复燕云十六州。

梦想着与金国结盟于是宋徽宗借为辽天子祝寿之机,派奸臣童贯率人前往辽国拜贺,其实是乘机去探听辽国的真实情况。

当时,辽国有个叫马植的人,此人一向不学无术,专爱钻营,以赚些小利为生。这次他听说童贯来到辽国,立刻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拜见了童贯并且献上了一条“锦囊妙计”——“联金灭辽”。童贯一看此人的观点正合徽宗之意,于是欣喜万分,就十分器重这个马植,还为他起了个新名字“李良嗣”。童贯给辽天子拜完寿,马上就领了马植回去面见圣上了。

“李良嗣”面见徽宗时,滔滔不绝,献了一大堆计策,不过说得概括些,就是让徽宗下令官兵从登、莱州渡海至契丹后方,然后联合金兵一定能一举将辽国灭掉,然后乘忙乱之机收复燕云十六州。

徽宗听了“李良嗣”的意见,也不和大臣们商量,马上就派大臣马政出使金国,与金国取得联系。宋金联盟虽然短时间内对辽构成了威胁,但有大臣进谏,极力劝说徽宗不要联金,他们说:“一旦辽灭亡,金兵万一掉过头来攻打宋朝,那么就算后悔也来不及了。”

可是徽宗已经“鬼迷心窍”,他一心想与金国结盟,而后收复燕云十六州,做件光耀史册的事。公元1120年,宋金终于达成协议:宋金联合攻辽,金兵负责攻取辽中京大定府,宋朝攻取燕京折津府;宋金灭辽之后,宋朝将原本进贡辽国的“岁币”转交金国。这项协议本身就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所以结局也就注定了是不平等的。

宋军的贪生怕死公元1122年,金兵先后攻陷了辽国的中京、西京、逼迫辽国天祚帝仓惶西逃,辽国一时朝中无人,面临亡国的危险。这时,一些辽国贵族就拥立幽州留守耶律谆为皇帝。宋徽宗匆忙之间,派童贯与蔡攸(蔡京的儿子)做正副统帅,带兵进攻辽军。童贯只是个宦官,虽然对于溜须拍马、搜刮百姓很在行,但是对于打仗却是一窍不通;而蔡攸只是一味听从童贯,根本提不出什么好的建议,所以宋军士气低落。而辽国耶律谆一边则团结一致,誓死将敌人赶出国,士气空前高涨。宋辽两军刚一碰面,宋军就被打得落花流水,童贯与蔡攸立刻率军南逃,辽军紧迫不舍,宋徽宗吓得急命班师回京,宋朝与辽军的第一战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不过,这一战之后,耶律谆就病倒了,没多久,竟然去世了。宋徽宗得知耶律谆病死的消息,立刻又让童贯、蔡攸率领数十万大军出兵幽州。宋军仗着人多势众,一路上趾高气扬,以为必胜无疑,十分看不起辽兵。可是,在前往幽州的路上,宋军遇到了辽军大将萧干的部队,一下子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此后,宋军将领收兵,再也不敢出战了。

辽军人将萧干十分了解宋军贪生怕死的心理,所以就计划用宋军俘虏来“不战而胜”。萧干命令将宋军的几个俘虏松松地关在军营里,然后半夜时,他故意在辽军大营里大声与其他将领说话:“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了,总共有30万人,明天各队人马要准备好,我们点火起兵,一定要将宋军杀个片甲不留。”这几个俘虏心里害怕极了,哪里还能分辨其中真假,赶忙挣脱绳子,偷偷跑回宋营。

宋徽宗所派大将各个贪生怕死,听完几个俘虏的报告,早已吓得两腿发软,即刻就想撤兵。次日早上看到辽营真的点起了一片大火,他们一想:这下子算是完了,快些逃跑吧!于是宋将下令烧毁营帐,往南逃跑,萧干率领部将一路狂追猛杀,宋兵惶不择路,自相践踏,兵马死伤不计其数,宋军再次大败。

收回城池却也卖了国童贯压住战败的消息不发回朝廷,而是秘密派人到金营请求出兵攻打幽州。金兵出战攻下幽州后,宋徽宗就派人向金国索要燕云十六州。金太祖看到宋朝没有一点战功,国家衰弱,于是打心眼里瞧不起宋徽宗,准备南下攻宋。只是由于攻辽战争耗时日久,金国损伤也很大,所以暂时将燕云数州还给宋朝,但是向宋朝收取燕云每年的租税100万贯,宋徽宗竟然不顾羞耻地同意了。从此,金国得到宋朝每年进贡的大量钱财,更加强大起来。

宋徽宗就是在每年向金朝大量纳贡交租的情况下,终于“收复”了燕云地区的七座城池,可是这样的“收复”是建立在对金国屈膝让步的基础上的。金国看到北宋政治如此腐朽,所以在灭辽后,没过多久就对北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侵略战争。

李纲守京城由于皇帝的软弱无能,苦心孤诣的李纲也没有用武之地了。

大军兵临城下两宋时代的中国虽然号称是统一的国家,实际上却一直处在分裂的状态中,而且几百年间一直战事不断。在宋、辽、金、元、西夏等国家之间常常发生战争。在这种种纷争中,也涌现出了无数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像名扬千古含冤而死的大将岳飞,甘愿拼却一死而青史留名的文天祥。还有一位不经常为人所知的民族英雄李纲,也同样在宋金的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金太宗灭了辽朝之后,借口宋朝收留了一名辽朝逃亡的将领,分兵两路进攻北宋。西路由宗翰率领,攻打太原;东路由宗望率领,攻打燕京。两路大军约好在北宋的首都东京会师,一起攻打东京城。

北宋的军队简直不堪一击,在金朝大军的进逼下节节败退,前线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向北宋朝廷。金太宗又派使者到东京,明日张胆地胁迫北宋割地称臣,满朝文武大臣都吓得不知该怎么办,许多人主张弃城逃跑。正在这最危急的时候,只有正作太常少卿(掌管礼乐和祭祀的官)的李纲站出来独排众议,坚决主张抵抗金兵。

这时战场上的形势已经越来越不利于宋朝军队了,西路金兵攻下燕京后,宋将郭药师投降。宗望就让郭药师做向导,领兵南下,直取东京。

不当亡国君宋徽宗见形势危险,急得团团转,却又想不出什么退敌的办法,拉住大臣的手连连叹气说:“唉,没想到金人会这样对待我。”话还没说完,一口气就塞住了喉咙,昏厥过去,倒在床上。大臣们手忙脚乱地把他扶起来,把太医请来急救,总算把他救醒过来。徽宗眼看没什么办法可想,自己又不想承担一个亡国之君的恶名,就把责任推给自己的儿子。他向左右侍从要来纸笔,写下了“传位东宫”的诏书,宣布退位,作了太上皇。不久,他就带着两万亲兵逃出东京,到亳州去(今安徽亳县)避难,而把京城的乱摊子留给了新皇帝。

太子赵桓即位,就是宋钦宗。宋钦宗把主战的李纲提升为兵部侍郎,并且下诏亲自讨伐金兵。其实,宋钦宗虽然如此做,但心里实在没有什么把握,七上八下的也没主意。

这时,宋军在前线接连打了几个败仗,东京的局势日渐危急。一些怕死的大臣开始纷纷劝宋钦宗逃跑,宋钦宗也动摇了。

李纲请命李纲得知这个消息,立刻求见宋钦宗,说:“太上皇(指宋徽宗)传位给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么能走呢?”

宋钦宗还没开口,宰相白时中先搭了腔,说:“敌军声势浩大,眼看就要攻进东京,哪里能守得住?”

李纲驳斥他说:“天下的城池,没有比京城更坚固的。再说,京城是国家的中心,文武百官集中在这里,只要皇上督率抗战,哪有守不住的道理?”

旁边有个宦官也嘟嘟嚷嚷说东京的城池不牢固,抵挡不住金兵进攻。宋钦宗叫李纲视察城池。李纲回来报告说:“我视察过了,城楼又高又坚固,护城河虽然浅狭一些,只要安下精兵强弩,不愁守不住。”他还提出了许多防守的措施,要求钦宗团结军民,共同坚守京城,一旦等到各地的援军到来,就可以开始组织反攻,到时形势就会大变。

宋钦宗听了还是有点犹豫,说:“那么,谁能担当守城的重任呢?”

李纲把目光向大臣们扫视了一下,说:“国家平时用高官厚禄供养官员,就是为了危急的时候要大家出力。白时中、李邦彦身为宰相,应当担当起守城的责任。”

白时中、李邦彦正是最主张迁都的人,这时在旁边听了李纲让他们防守京城,都急得直翻白眼。白时中气急败坏地嚷道:“李纲你说得好听!你能带兵打仗吗?”

李纲神色从容地说:“如果陛下不嫌我没有能耐,派臣带兵守城,臣甘愿用生命报答国家!”

宋钦宗看李纲态度这样坚决,就派他负责全线防守。

李纲受命督战以后,马上离开皇宫去部署防卫。可是,白时中等人并不死心,等李纲一走,又偷偷地劝钦宗逃跑。

第二天一早,李纲上朝的时候,只见禁军列队在皇宫两边,车马仪仗都已经准备停当,只等钦宗上车出发了。

李纲大为恼火,厉声对禁军将士说:“你们到底愿意守卫京城,还是想逃跑?”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愿意保卫京城!”

于是,李纲就和禁军将领一起进宫,对宋钦宗说:“禁军将士的家属都在东京,不愿离开。如果强迫他们走,万一半路上逃散,敌人追来,谁来保护皇上?”宋钦宗一听逃跑也有风险,才不得不留下来。

李纲立刻出宫向大家宣布:“皇上已经决定留守京城,以后谁再提逃跑,一律处斩。”兵士们听了,都高兴地欢呼起来,都说在这种国难当头的时候,愿意为国家誓死一战。

李纲誓死守城白辛苦李纲稳住了宋钦宗后,就积极准备防守,在京城四面都布置了强大兵力,配备好各种防守的武器。还派出一支精兵到城外保护粮仓,防止敌人偷袭。

过了三天,宗望率领的金兵已经到了东京城下。他们用几十条火船,从上游顺流而下,准备火攻宣泽门。李纲招募敢死队兵士2000人,在城下列队防守。金军火船一到,兵士们就用挠钩钩住敌船,使它没法接近城墙。李纲又派兵士从城上用大石块向火船投掷,石块像冰雹一样泻了下来,把火船打沉了,金兵纷纷落水。

宗望眼看东京城防坚固,一下子攻不下来,也怕自己孤军深入,一旦宋朝的援军到来就会陷入包围之中,就派人通知北宋,答应讲和。宋钦宗和李邦彦一伙人早就想求和,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派出使者到金营谈判议和条件。

宗望一面向北宋提出苛刻条件,一面加紧攻城。李纲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因为将士们都齐心协力,坚决抵抗,金兵纷纷应弦倒下。

李纲又派几百名勇士沿着绳索吊到城下,烧毁了金军的云梯,杀死几十名金将。金兵被杀死的、落水淹死的不计其数。战场上的形势一时发生了很大的逆转。李纲本来就打算等援兵到来,一起合围金兵的。现在看到战场形势好转,非常高兴,知道京师可以保住了。但是,正当李纲指挥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宋钦宗的使者却带来了金营的议和条件。

后来,宋朝就和金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合约,甘心向金朝称臣纳贡,李纲的一番反攻的苦心计划没有用武之地了。

火箭起源轶事在众多关于火箭起源的说法中,学术界中占主流地位的观点是火箭箭起源于中国。

火箭起源于中国火箭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武器,这种武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气体的反作用力将它推向前进,从而产生强大的攻击力。关于火箭的起源,在现在的学术界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火箭是起源于中国的北宋时期,在北宋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第二种说法是火箭起源于印度,这种说法是英、法学者在18—19世纪所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公元前300年,印度就已经发明出了“火枪”或“火箭”,这要远远早于世界上的其他地区;还有第三种说法是在公元1488年,宋朝人丘璇(也就是道士丘处机)在他自己的著作《大学衍义补》中所提到的,他认为火箭起源于拜占庭,而那些火药、火器则是在公元6世纪时从中亚传入中国的,英国的汉学家梅辉认同这一观点,并且他还认为中世纪的拜占廷帝国和希腊已经可以用火箭发射。

在众多关于火箭起源的说法中,学术界中占主流地位的观点是火箭起源于中国。其实火箭利用反冲力前进的原理,中国在北宋时期就掌握了。在火药发明之前,“火箭”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火箭,而是一种专用于火攻的箭,箭头附着油脂、松香、硫磺一类易燃物,将这些易燃物点燃后,再用弓弩发射出去,这种“火箭”的杀伤力要远远好于一般的弓箭。火药发明之后,箭头上附着的就不是简单的易燃物了,而是环绕箭杆绑附着的一个球形火药包。对于这种附有火药包的“火箭”,人们在使用之前先点着球形火药包的包壳,然后用弓驽发射至敌阵,燃烧着的包壳很快就引燃了火药,可以小面积烧伤敌军人马。

李纲曾经使用过火药箭北宋时,我国出现了一种和现代火箭的发射原理一致的火药箭。这种火药箭不再需要弓弩发射,而是利用火药燃烧喷射气体产生反作用力,将箭头射向敌方,就可以大面积杀伤敌人。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侵攻到汴京城下,尚书右丞李纲在汴梁保卫战中,就使用了这样的火箭,当时这种火药箭已经十分先进,可以大面积杀伤金军,有效地抵挡了金军的猛烈进攻。这样的火箭,是在箭杆上绑着类似爆竹一样的火药筒,上面有引火线。将引火线点燃后,药筒里的火药燃烧,热气流立即冲出药筒,这时由于火药筒的尾部已经封口,所以气流向后喷射,热气流动产生了反作用力,推动火药筒向前运动,火箭就飞入了敌军阵营之中,立刻杀伤无数金兵,十分厉害。

领先世界的武器到了明代,火箭的品种增加了很多,各种各样的火箭被制作出来了,火箭的装置也大大改进,使用更是十分广泛。在明代的著名军事著作《武备志》中,作者就绘制有各种样式的火箭图:有同时发射10支箭的“火驽流星箭”,有同时发射32支箭的“一窝蜂”,还有同时发射49支箭的“四十九矢飞廉箭”和同时发射100支箭的“百矢弧箭”、“百虎齐奔箭”,这些火箭比宋朝已做了很大的改进。它们把箭装在筒里,把每根箭上绑着火药线,再将每根箭上的火药线连在一根总线上,使用时只需要燃烧总线,就可以燃烧所有的火箭,等到各箭的火药筒一齐射出去,杀伤力是非常大的。

《武备志》这本书中,还记载了一种名叫“火龙出水”的两级火箭,这是尤其值得关注的。当然这种两级火箭只是两级火箭的雏形,但是“火龙出水”却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级火箭。根据《武备志》的记载,“火龙出水”这种两级火箭,一般是取一段5尺长的竹筒。把里面打通磨光后,在竹筒的一端安装木制的龙头,在另一端则安装木制的龙尾,竹筒身就是龙身。龙头向上,龙尾向下,龙腹内装有几支火箭,将火箭的药线连在一起,再把火箭的总药线放在龙身外的火箭筒底部。使用时,点燃龙身外前部的两个火箭筒,龙身就按一定的弧线在空中飞行。当前部的两个火箭筒(第一级)燃烧完时,就产生接连效应,引起后部的两个火箭筒(第二级)继续燃烧。等到箭筒里的火药燃烧完,就引出龙腹内的火箭,飞射出去杀伤敌人,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明代火器研制家赵士桢为保证火箭的发射质量,还研制成功了火箭发射装置——“火箭溜”。“火箭溜”是滑槽式的装置,这种滑槽式的装置有效地保证了火箭能沿着目标方向飞行,很像近代火箭导轨的样式,它成为我国古代火箭发射技术的又一重大飞跃。

火箭的发明就是这样一步步由粗糙起步,发展到现代宇航技术中能“一冲入天”的水平。假如我们现在回过头看北宋时那种火箭的雏形,就可以体会到在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多么的不容易。

徽、钦二帝成为阶下囚刻骨铭心的“靖康之耻”,提醒无数后人,勿忘亡国之痛。

两代皇帝只知道烧香北宋朝廷和金国联合攻辽时让金朝摸透了宋朝的家底,也让北方的金国看到了宋朝的腐败与无能,所以金国要乘着宋朝内乱的时候前来发笔横财。于是灭辽以后,在公元1125年冬,金国就兵分两路南下攻宋,企图消灭北宋政权。

这时北宋已多年没有战争,军队战斗力已经大不如以前,抵抗不住金兵凶猛的进攻。到了第二年初,金兵就渡过了黄河,兵临汴京城下。

可是这时宋徽宗还是整天花天酒地地生活着,自以为天下太平无事,丝毫没有抗金的准备。面临金国的进攻,他并没有立即组织军队进行抗击,而是在宫中让道士作法,堂堂一国皂帝竟然把解围的希望寄托在道士郭京的六甲法上。这些道士的法力虽然能欺骗皇帝,却阻挡不了金兵的猛烈进攻。

徽宗万不得已,为了欺骗百姓争取民心只好连下罪己诏,言辞恳切地向人民道歉,表示悔恨。另外还下令全国各地的军队增援京师,保卫皇帝,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金兵已经逐渐逼近。徽宗这时已经完全被吓昏了,他不知所措,他所宠幸的“六贼”干尽了坏事,也早已受到人民的唾弃,不能领导抗金。徽宗在万般无奈之下,写下“传位太子”四个矍铄的瘦金体大字,自己躲在深宫中整日烧香。

在国难当头之时,太子赵桓即位,是为宋钦宗。宋钦宗即位的第二天,徽宗就以烧香为名,带着一批宠臣日夜兼程,渡过准河逃到扬州,还把太上皇后丢在扬州,自己带了一帮妃子过长江逃到了江苏镇江。随行的妃嫔们受不了奔波之苦,落在沿途很多人。

宋徽宗南逃后,钦宗起用抗战将领李纲,京城军民在李纲的率领下,奋勇抗敌,多次打退金兵的进攻。但就在这时,宋钦宗却在一伙投降派的鼓动下,罢免了抗战派领袖李纲,原因是根据祖宗家法防止李纲篡权,保全皇位;另外为了防止抗金后再招惹是非,得罪金人。并且这时宋徽宗还以太上皇的名义不准京外军队回师救急,宋钦宗抗金一时陷入了困境,只好放弃抵抗,派人向金屈膝求和,满足金人的一切无理要求。恰好这时孤军深入的金兵在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下,也认识到形势对自己不利,宋钦宗又满足了他们索要的金银、财物、土地等要求,所以金兵就撤兵回师了。

这时,宋钦宗赶紧迎回那位危险的太上皇,宋徽宗这时以为天下太平了,急忙高兴地赶回汴京重新过起了荒淫奢靡的宫廷生活。

靖康之耻这时,一些大臣劝告钦宗要准备抵御金兵的再次南侵,可是钦宗却满不在乎地说:“金兵一退就万事大吉了。”钦宗和徽宗一样,都不思忏悔,也不作任何准备,甚至还认为这些话太危言耸听了。半年后,金兵又卷土重来,再次兵分两路南下灭宋。他们飞速渡过黄河,再次包围汴京。宋钦宗又仿效前计,前往金营求和,却遭到了金人的百般戏弄。随行的吏部侍郎李若水气愤不过,痛骂金兵,被金人割舌而死,钦宗当即被金人扣押。在金兵的猛烈攻击下,汴京陷落。公元1127年4月,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人连同北宋的后妃,亲王、内侍等共三千多人俘虏北去。宫中所藏的金银、绢帛、文物、图籍、宝器等被抢一空,此年,北宋灭亡。此事件史称为靖康之难,又叫靖康之耻。北宋旧臣和南宋的君臣们为了避讳这一不光彩的史实,又经常自欺欺人地称之为二帝北狩,意思是徽钦二帝去北方打猎去了!

徽钦二帝被金兵押到金国后,金国皇帝立刻下令把二人带到远离南方的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关押到一口地窖中,以防宋人来救。在天寒地冻的北方,宋徽宗痛楚地写下了一首诗:

彻夜西风撼破靡,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诗中凄凉悲惨的亡国之情,真是有如那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包含了多少辛酸啊。

徽、钦二帝被俘后金人还为两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号,称宋徽宗为“昏德公”,称宋钦宗为“重昏侯”。

“没想到金人会如此对我”

宋徽宗赵佶是位昏庸的皇帝,他崇尚豪华,爱好艺术,这种秉性使他并不适合于应付摆在面前的艰巨挑战。他虽然长于书法、诗词和绘画。诗、书、画被称为“三绝”,但他对于政治感到沮丧,据说金兵直逼东京时,他又气又急,拉住一位大臣的手说:“没想到金人会这样对待我。”话还没说完,便气塞喉咙,昏厥过去。大臣们急忙请来太医,好不容易才把他救醒。醒来之后,他便要来纸笔写下“传位东宫”的诏书,把皇位传给太子。继位的太子就是宋钦宗。宋钦宗和宋徽宗一样,也是苟且偷安、不思自强之辈,钦宗企图通过向女真人支付赎金的方法来防止灾难的发生,但他后来食言,违背了约定,因此女真人重新进行了围困。结果是断送了大宋江山,徽、钦二帝也做了俘虏。

公元1127年,女真人攻下了城池并且兜捕皇室的所有成员,除徽、钦二帝外,还有他们各自的皇后郑后、朱后和几十名妃子,钦宗的哥哥、弟弟及他的32个儿子,22个女儿,除九子赵构为在外勤王、幼女仅一岁外,大约三千多人被金军掳到了北方。为了防止中原军队索要这些被俘人员,女真人把他们聚集在一起,野蛮地用牛车赶往北方。

受尽百般的凌辱钦宗临行时,金兵令他换上青衣,头戴毡笠,乘坐黑马,并派士兵监押。当时正是四月天气,北方还很寒冷,徽宗、钦宗二帝和郑氏、朱氏二皇后衣服都很单薄,晚上经常冻得睡不着觉,只得找些柴禾、茅草燃烧取暖,夜里睡在地上,又湿又潮,破屋四面透风,活像囚徒一样。金兵每天只供给他们一次饭水,饭是发了霉的干饼和豆饼,朱皇后由于吃了变质的食物病了,宋钦宗低声下气地求金兵给她水喝,竟无一人理会。皇帝和他父亲身边的女人被金人掳去,充当了妻子和奴仆,钦宗的朱皇后当时26岁,艳丽多姿,经常受到金军官兵的调戏。

一次,一个叫骨碌都的金兵调戏她,吓得她心腹疼痛,这个骨碌都竟上去用手摸她的肚子说:“病好了,病好了。”后来朱后又成为一名女真军官的目标——这名军官为了羞辱皇帝,要求皇帝把朱后交出来。“同别的男人分享皇后,你为何如此吝啬呢?”他问道,“你落得今日下场,真是上天的报应。活该!”

金军官兵饮酒作乐时,还常常强迫两位皇帝像侍从一样侍立一旁,让两位皇后一旁陪饮或唱歌助兴。被掳人员到达金朝京师会宁府时,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的骨打庙去行“牵羊礼”。朱皇后忍受不了如此奇耻大辱,当夜自尽了。她的尸体随便用草苫子一裹便抛弃了事。过了一段时间,徽宗的皇后郑后病得十分严重,再也不能走路。钦宗不肯把她单独留在路边任她慢慢死去,就背着她走路,但她在第二天早上就死去了。

两位悲痛欲绝的皇帝虽然侥幸没有在乘坐牛车的旅途中丧生,却在做俘虏的生活中为各自的余生而憔悴不堪。徽宗不久就双目失明,据说,那都是为他那去世的皇后和自己昔日的荣华富贵不停哭泣所造成的后果。金人还为两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号,称宋微宗为“昏德公”,称宋钦宗为“重昏侯”。

充满耻辱地离开入世二帝被劫持到北方后,先被关押在五国城。一天,二帝遇到一位来自宋朝京师的老者,同忆往事,放声大哭,恰被路过的五国城统领遇到,二帝遂被打了十几鞭子。一日徽宗将衣服剪成条,结成绳准备悬梁自尽,被钦宗抱下来,父子俩抱头痛哭。后金人又将二帝移往均州,此时徽宗已病得很厉害,公元1135年死在土炕上。钦宗发现时,尸体都僵硬了。徽宗的尸体被架到一个石坑上焚烧,烧到半焦烂时,用水浇灭火,将尸体扔到坑中。据说,这样做可以使坑里的水做灯油。钦宗悲伤至极,也要跳入坑中,但被人拉住,说活人跳入坑中后坑中的水就不能做灯油用了。徽宗死时54岁。徽宗死后,钦宗继续遭受折磨,20年后,钦宗也惨死在北国。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164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