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简明正史——五代十国经济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23 12:25:27 0


五代的经济制度,也多承唐制而予以因时变化,从总的情况来说,受政局影响大,不太稳定,不太正常。下分田制、赋税制、户口、农业水利、手工业、商业、金融、物价八个主题叙述。

田制。盛唐前后行均田制,尔后土地兼并之风猛长,加上长期兵连祸结,从而国家对农民的土地分配制度沦为空文。五代时,因战争而致使大片土地荒芜,更由于政权林立,故也无统一的田制可言。时保留下来不多的熟田,除政府控制的外,全都落到了私人手中。为了解决本身的生存,针对大量无主荒地,各政权及各割据势力竞相采取了劝农垦田的政策,通过减税或免税,招徕逃户,吸引流民,开垦荒地。这种情况早在唐末就已开始,做得最早的有,占据洛阳的河南尹张全义,地据陈州的忠武军节度使赵昶,担任华州刺史的韩建。其中张全义的成绩最大,他归附朱温后,为后梁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资助。如此唯一可行的方法,各代各国在不同的程度上,都积极予以采用。唐明宗关照营田机构,招游民耕种无主荒地。晋高祖下令说,邓、唐、随、郢等州多有旷土,宜让人自取开耕,免五年租税。周太祖攻克徐州,招本地“草贼”归农;令沧州容纳幽州饥民,将无主土地给与耕种,免去差税。此外,吴、南唐、吴越、闽、荆南等国,都有相同的政策出台。

许多政府设立了管理劝农垦荒的机构,称之为营田务,长官叫营田使。唐晚期因边地多失,驻边军队的屯田已难进行,内地则由于战争出现了大批无主荒地,从而仿屯田样式,招民垦种,名为营田。五代的营田使,一般由节度使、刺史等地方军政长官担任,如后唐的永平军节度使张筠,领饶州刺史、西京管内三白渠营田制置使;洋州节度副使程义徽,领莫州刺史、瀛、莫两州营田使。吴越的营田使由吴越王自己兼任,副使则让臣僚充当。至后周,废除营田务,将营田农民转于州、县地方政府管辖,给其田、屋、牛、农具,做为永业,使其变为编户的自耕农。

赋税制。后梁承唐制,设租庸使,以负责天下赋税的征收,其中最主要的是征收二税。租庸使一职及其机构后多有演变,可见于上述的职官制度。二税法行于唐中晚期,其要点是取消人头税,而按资产和田亩征税,分夏秋两季交纳,税额有规定。后梁开平年间,就秋税的定额作了强调,说除了本税和加耗外,不得另有科索。后唐同光年间,诏令调查田亩,以确定税额。天成年间,括定秋夏田税,几年后,因百姓上诉得田不均,再加复核。后晋天福年间,因洛阳、魏州发生旱灾,下诏免去当地夏税五分之一;此后,又派出使节,巡查各地税额不等问题。周世宗于显德年间,以元稹《均田图》为据,较全面地展开了均定田税的工作,诏令各地方政府务必公允进行。在这过程中,殿中丞上官瓒前往河中,户部侍郎边光范前往宋州,给事中刘载前往许州,右拾遗雷德骧前往随州,弘文馆学士薛居正前往沧州,登州刺史李万超、颍州刺史王祚分别在本地,检查田亩,均定田租。十国中,吴在顺义年间,定过田赋租税。南唐升元年间,也定民田税,交纳额以土地肥瘠分三等为标准,上上田每一顷二贯一百文,中田每一顷一贯八百文,下田每一顷一贯五百文,如钱不够,可以按市价折收金银。该时的田税,交纳形式以斛斗为主,也有征收钱或绢的。夏秋二税交纳的时间,有些细微的变动,一般分别在六、十月左右。后周确定:夏税六月一日起征,秋税十月一日起征。

除了二税外,还有加耗及各种附加税。后梁明确规定得交加耗。后唐同光年间改加耗为省耗,每斗为一升。天成初年,宣布废除省耗,只收正税。长兴年间,恢复省耗,但只收每斗二合。后汉之际,省耗剧增,上升到正税的百分之二十。后周初年,停止收省耗。显德年间,重行每斗一升的省耗。附加税名目较多,如后唐的布袋钱,即民户交纳正税时,借用官府布袋,需纳钱八分,若民户自出布袋,则纳钱三分。魏州等地区有小绿豆税,同光年间,诏每亩减放三升。还有随税盐钱,其分随丝盐钱、蚕盐钱两种,前者是随正税加交的盐钱,俗称盐税,由此可得到官盐供应;后者是官府在二月间赊给农民官盐,五月夏收后,补收钱款。名堂如此,实际往往盐钱交纳后,并未能得到盐,逐渐成为常赋。再有随税曲钱,起初是民间酿曲交税,后成为必交的附加税。另有随税农器钱,农民自造农具,得随二税加征此钱。后晋有雀鼠耗,其规定交纳正税,得加每石二升,其中的一升作为雀鼠耗,另一升折钱二文,与八分的布袋钱,合为十分。

上述的税钱,尚属正常的征纳,在这之外,横征暴敛的苛捐杂税相当严重,历代各国均有发生。其中搞得怨声载道,最让人过不去的是后唐的租庸使孔谦,他挖空心思搞出各种名堂的赋税,刮尽民脂民膏。笼统地说,当时各地前后推出的杂税之广,涉及各种资产、农产品、水产品、手工业产品及自然资源,譬如有:盐、酒、曲、茶、桑、牛、猪、鸡、鸭、鹅、卵、菜、鱼、螺、蚌、莲藕、箕帚、柴薪、牛皮、牛骨、铁器、房屋、地铺、勾栏、水场、橘园、水磨、市舶、山林、川泽、江湖、陂塘、池潭等等,可为无所不包。

户口。户口是政府征税的依据,故不管在治世还是在乱世,户籍的检勘总是在进行。后梁开平三年(909),要求各地方政府按唐朝的章程申送户口账籍。后唐同光二年(924),令有关机构调查天下户口正额。后晋天福八年(943)规定:各地县令所在地如民户比其到任时多出百户,可加一阶。开运元年(944),下令按夏秋二税的征科造账籍,一季一报。后周广顺三年(953),周太祖要求根据实际变化以户口数定县等级:三千户以上为望县,二千户以上为紧县,一千户以上为上县,五百户以上为中县,五百户以下为中下县。吏部以户部当年统计的各县户口数目为据进行核定,结果定出了望县为六十四,紧县七十,上县一百二十四,中县六十五,下县九十七。周世宗在显德五年(958),命左散骑常侍艾颖等三十四人,到各州定民租。次年,统计出所检到之户数,除去淮南郡县不算,一共为二百三十万九千八百十二。

农业水利。五代的农业不足称道,尤其在中原,战争频繁,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基本安定条件。从后梁至后汉,黄河多次泛滥成灾,严重地影响了两岸大片地区的农业生产。其间,唐明宗在长兴元年(930)令滑州节度使张敬询,修复酸枣县至濮州一段河堤,完工后,堤宽一丈五尺,东西长二百里。周世宗登台后,令宰相李谷在澶、郓、齐等州主持维修河堤,共用民夫六万,花了三十天,完成了工程。此后,黄河在郑州原武决堤,东京留守吴延祚奉命修复河堤。乾德五年(958),周世宗令浚疏汴河口,导黄河直达于淮河,以开封为总站,恢复了黄河、淮河和长江的漕运。同年,以何幼冲任关西渠堰使,于雍、耀二州边界浚疏泾水,以便灌溉农田。

相对北方来说,南方的农业经济要好些。前蜀、吴、南唐、吴越、闽、荆南、楚等国在立国前后,都做过不同程度的农业生产恢复工作,至后晋时代,江、淮流域连年丰收,粮食充足。此外,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明显提高,南唐桑树满野;楚到处都是茶树,并栽培了木棉;前后蜀、吴、南唐、吴越、闽也广种茶叶。水利数吴越搞得最有成效,代表性的工程为捍海石塘;另外有武义的长安堰,可溉田万余顷;越州的大鉴湖,可溉田九千余顷;鄞县的东钱湖,可溉田几十万亩。南唐在楚州筑修白水塘,溉田数量颇为可观;在寿州建造安丰塘,可溉田万顷。楚于潭州东筑堤蓄泉水,号为龟塘,溉田万顷。后蜀在褒中,大开泉源,溉田数千顷。

手工业。盐、酒、曲三者,政府多次下禁令,民间不得私自生产,只能由官府统一经营,基本上可称为官营手工业。北方盐的生产地颇多,大产地有这样几处:一处是河北的赡国军,盛产海盐,人称末盐;另二处是解安、安邑的两池,所产盐称颗盐;一处是陕西的青白池,所产盐称青白盐。南唐建有很多盐场,在泰州设有海陵盐监。此外,前、后蜀及吴越、闽、南汉,盐的生产数量也颇可观。酒、曲,五代十国都有生产,如吴越有次管理不善,致使大量的酒和曲变了质,其中有湖州的一万三千三百四十九瓶,衢州的一万七千二百八十三瓶,台州的一千一百四十四石,越州的二千九百四石七斗,由此可见其酿酒规模之大。

制茶业。南方相当普遍,但以楚为最盛,马殷让民众自造茶,除本国自用和买卖的不算,仅每年向中原进贡就得二十五万斤。闽的建安郡,是著名的焙茶之乡,官焙点达三十八处,官私参杂的焙点达一千三百三十六处,并出产名贵的上等茶叶——“的乳茶”,作为贡品,美其名曰“京挺”。

织染业。以前、后蜀及吴越、吴、南唐质量为最上乘,人称吴绫蜀锦。在杭州,仅为钱镠服务的织锦工就有二百余人。南唐李后主时,宫人发明了一种叫“天水碧”的染色技术,晚间用露水所染,颜色特佳。闽王王延钧命锦工制九龙帐,专为他淫乐所用,宽敞华丽,色调迷人。

瓷器业。最著名的是吴越的青瓷,人称“秘色窑”。又如南昌镇所产的瓷器,也驰名天下。周世宗时,负责陶瓷烧制的官员请问要烧何种颜色,他御批道:“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砚墨纸业。歙州为产砚之地,当地的制砚名家首推李少微,南唐中主在歙州设立砚务,命李少微为砚官,专抓砚台的制作。身居歙州的易县人李廷珪,其所制的墨,坚如玉,文如犀,时誉为“廷珪墨”。纸质地最好的数南唐的“澄心堂纸”,李后主曾将它带入开封,被宋人视为至宝。

此外,造船等业也颇为发达。

商业。分为官商、民商、倚官私营商三种。

官商具有两类重要表现形式:一类是官府对盐、酒、曲、牛皮等专卖物品的经营。如后唐禁榷的盐,有蚕盐、食盐、大盐、甜次冷盐、栾盐等项目,对颗盐、末盐实行划区供应。有私自买卖者,一经发现,按数量判刑,重的处以极刑。后汉犯禁者,不论多少,一律处死。吴越对酒、曲实行禁榷,并设立专门官员负责,曾募民来参加管理。一类是政府组织的对他国的大规模贸易。如楚国从中原到襄、唐、郢、复等州,沿途设置茶叶邸务,获取了十倍于平常的高额利润。吴曾派押衙唐令同,带茶万余斤,前往中原贸易。南唐通过海上,和契丹贸易,以纺织品及茶叶、药品换其羊、马。

民商充斥在各地。楚以免税的优惠,吸引商人前来进行茶叶贸易,并在境内使用铅铁钱,以十当铜钱一,因此钱在境外无用,迫使外来的商人换其土产而去。南汉首都广州商业发达,岭北许多商人跋山涉水前去贸易。一般来说,商人到一地经营,都要向当地政府完税,有过境税、营业税及加税。后唐同光年间,规定不论军民商旅,只要有买卖,一律使八十陌钱。

倚官私营商,即显贵要人借助特殊背景,或手中之权,自己私开商铺,与民争利。如唐庄宗的刘皇后,为聚敛,分头派人为商贾,前往市场做买卖。吴的润州团练使徐知谔,凭借他父亲徐温的势力,在本地牙城西面,开了一长排店铺,亲自坐镇做生意。前蜀王衍时,徐太后、徐太妃在通都大邑,设邸店以夺民利。

金融。当时的金融各国各制,很不统一,并且有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即恶钱泛滥。铅、锡、铁等恶钱大量被制造出来,特别是江淮地区铸造恶钱尤烈,以致恶钱流通于整个商业领域。富商大贾用恶钱换取好钱,藏于私室,妨碍了好钱的正常流通。商人高价收购铜器,自铸钱币,牟取厚利。后唐同光年间至天成年间,政府多次下令:禁断恶钱,在市场及流通钱币的地方严格防范;设防检查入境的江南商人的船只,防止恶钱流入境内,并防止其用恶钱换好钱,一经发现,全部没收;地方政府须经常检查,不得使富商大贾额外收藏好钱;对铜器进行管理,不得让境外商人带走;给铜器统一定价,生铜器每斤二百文,熟铜器每斤四百文,如有违价买卖者,按盗铸钱之律处置;规定旧铜器和碎铜只能铸造器物,不可熔化用于铸钱;使用恶钱者被查觉,钱没收,按流通量定罪。后晋天福年间,宣布禁断一切铜器的铸造,唯有铜镜由官铸造,在洛阳置场经售。后周广顺年间,废除铜器铸造的禁令,但强调不得将器物搞成破铜器买卖,如有犯此法者,不论斤两多少,均处死。

抑止恶钱的最好办法,是国家多铸好钱。后唐天成中,铸元宝钱,直径九分,重三铢六参。后汉乾祐中,铸通元宝钱,直径一寸,重三铢六参。周世宗在显德年间,针对好钱缺乏现象,立监铸钱,为解决铜料缺乏,大规模地销熔天下铜佛像,以为铸钱的原料,初步克服了好钱短缺的问题。时铸有一种通元宝钱,直径一寸,重五铢。江南诸国在钱币上多承袭唐制,设立了不少铸钱处,以监为单位,较为著名的有南唐三监:饶州的永平监,池州的永宁监,建州的永丰监;以及吴越设在杭州的保兴监。南唐李璟时,铸有唐国钱,其上文曰“唐国通宝”,又铸有大唐通宝钱,两种钱互为通用。

物价。北方由于人为破坏大,自然灾害重,生产力弱,物价常处于居高不下的境地。中原政府多次发出过控制市场控制物价的命令,但供需矛盾难以解决,故这种命令皆成一纸空文。后唐同光三年(925),因洛阳以东地区发生大水灾,致使洛阳物价上涨,从而政府下令闭籴,以平粮价。天成元年(926),洛阳市场的丝绢、斛斗、柴炭等物品,因牙人的操纵,搞得价格腾贵。南方因与北方相反的原因,经济状况尚可,物价要比北方低得多,如蜀中土产繁华,粮食收成好,米价便宜到一斗只有三钱。攻战之地,粮价往往涨得厉害,战争时间越长,粮价越高,杨行密围扬州,经大小数十战后,城中粮价斗米值五十缗。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758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