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简明正史——张全义 冯道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23 11:39:05 0


张全义(842—926) 初名居言,一度改名宗爽,字国维,濮州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人。祖上至父亲张诚,一直务农。

张全义年轻时,到县衙门谋了个差使,逐渐混上了较有头脸的官员——啬夫。县令粗暴,拿这个年轻的啬夫不当回事,几次羞辱斥责,使得他不想再干了。

正值老乡黄巢起义,张全义扔掉差使,投入了起义军。起义军攻进长安,他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水运使。

起义军终于失败,侥幸活着的张全义,前去依附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割据者诸葛爽。积了几次战功,升为泽州(今山西晋城)刺史。诸葛爽亡故,河南外患与内乱并起,经过一番混乱的角逐和势力重新组合,他和骁将李罕之联手,驱逐了诸葛爽的其他遗部,分别占据了洛阳和河阳。

洛阳,这块过去在北方仅次于长安的繁华之地,由于多年的战火,已成一片废墟,荆棘丛生,居民不满百户。出身于庄户人家的张全义,深知农为政本,在做好本地军事防御的前提下,把主要精力投到了恢复农业生产上。他将自己带来的百多号部队人员,任命为屯田官,让他们分头招复流民,安定居民,开荒垦田,组织生产。与此同时,他实行了宽简的治民政策,除了杀人者处死外,不管什么罪,至多用板子,废除一切重刑,以吸引民众在这里安家落户。

没过多久,荆棘变成了麦苗。

张全义对农业状况,不喜欢听汇报,常自己到田里转悠。见谁家的蚕养得好,麦种得好,田里没草,便将其一家老小召来,慰问一番,赏给一些酒食物件。见谁家的田里野草滋生,他必集众对田主进行责罚。他还推出了互助制度,让强劳力帮助弱劳力,有牛户帮助无牛户,共渡生产难关。

人们说:“张全义等闲不笑,见好蚕麦即笑。”

蚕好,麦好,洛阳的仓库开始丰足起来。

作为盟友的李罕之,是个典型的军阀,只会打仗,不事生产。见张全义搞得红火,他把洛阳当成了后勤部。时间一长,终于使张全义心头起火。

不过,表面上张全义仍表现得很大度,尽量满足李罕之的要求。待到李罕之带兵去山西征伐,他乘河阳空虚,一鼓作气把它拿了下来,兼领了河阳节度使。走投无路的李罕之,向李克用求救,组成联军包围了河阳。实力悬殊,张全义难以守住,不得已向朱温告急,借助汴军打退了围攻。

为感谢救命之恩,更是为了求生存,得救后的张全义,依附了朱温。

朱温比李罕之的胃口更大,做的事更令人难以接受:军需不足,向张全义伸手;迁唐昭宗来洛阳,命令大修宫室;打仗经过,索性住到张全义的家里,把他家的女性全都玩了个遍。张全义的儿子张继祚看不下去,拿着刀要去杀这个老淫贼,可张全义把儿子拉住了,说:“昔日,李罕之围河阳,我已吃木屑为食,死在旦夕,亏得汴军相救,才有今日,此恩不可忘。”

恩不可忘只是托辞,朱温的力量太大了,张全义无法反也不敢反。委曲求全,张全义的忍受力达到了极限。

忍受力达到了极限,荣华富贵也达到了极限,他被朱温委以军、政、财各种要职,拜天下兵马副元帅,爵封魏王。

有了显职,他继续待在洛阳经营,把洛阳变成了北方的大粮仓。

朱温能坐上龙廷,在经济上完全得力于张全义。

梁太祖晚年,疑忌功臣,对这个“忠厚”闻名的元老,也难以放心,处心积虑几次三番要将他除去。幸得他的妻子储氏精明能干,借着过去和朱温的露水之情,进宫为丈夫辩解,她厉声说道:“宗奭,种田叟!守洛阳三十多年,开荒垦土,积聚财赋,供陛下创业。今年岁已高,剩下的日子屈指可数,陛下竟然还要怀疑他,是何道理?”

梁太祖赔着笑说:“我无恶心,妪勿多言。”

储氏这番话,使梁太祖不仅消除了疑心,还把张全义的女儿娶去做儿媳,结成了儿女亲家。

梁末帝年间,新贵用事,段凝被任命为北面招讨使,负责对河东战局,权位腾升于诸将之上。身在洛阳的张全义派人对君主说:“老臣受先朝厚恩,得蒙副元帅之名,人虽迟暮,尚可统军,请授以北面兵权,以为陛下分忧。段凝晚进,德未服人,恐人情不和,败乱国政。”

梁末帝不听,也没回话。

唐庄宗攻进开封,本来要和敬翔、李振一起遭族灭的张全义,立即赶往开封,把泥涂在头上,以罪人身份听凭发落。唐庄宗被他这一套打动了,加上久闻他有经济才干,不但未发落,反而将他当成了座上宾,让人搀着他上殿参加宴会,令皇子李继岌、皇弟李存纪以兄长相待。尽管这样,老于世故的张全义,深知君主的态度根本靠不住,仍不放心,拿出大量货物财宝,打通了刘皇后的关节,并收买了她的左右,让他们为他说好话。刘皇后被张全义的大方打动了,拉着唐庄宗一起到张府拜访,并对丈夫说:“妾自幼遇乱,和父母失散,请拜全义为义父。”

张全义连连说:“不敢当,皇后万国母仪,古今未有此事,臣无地自容。”

唐庄宗敦催再三,张全义半推半就接受了刘皇后之拜。

改朝换代,张全义不仅未被淘汰掉,反而当上了皇后之义父,爵进齐王,显贵荣耀超过了当年在后梁。

唐、梁是世仇,唐庄宗灭了朱氏满门不算,还想对朱温剖棺戮尸。张全义大胆地站出来,阻止了新主对故主采取过分的行为,他说:“今已屠灭其家,足以报仇洗怨,剖棺戮尸,有失王者大度,难以示天下。”

保全了地下的故主,人称张全义有仁有义。可在另一方面,张全义又表现得十分残暴和愚蠢。河南县令罗贯得罪了他,他耿耿于怀,通过刘皇后,向唐庄宗进谗言,最终竟使罗贯死于非命,冤枉闻于远近。他性格比较迟钝,逢治下有讼案,居然不管谁是谁非,总是判先告者为胜。

在混乱时世中步步都走赢的张全义,在人生的最后一步失算了。当时,魏博闹兵变,众人都以为派李嗣源领兵前去镇压最为合适。可唐庄宗怀疑李嗣源有反心,不让他去。张全义出面担保,说保证无事。由此李嗣源去了,然不久传来消息:他和乱兵合为一体,倒戈杀向了首都。

张全义本来年老有病,如此一来,忧惧得饭也吃不下,终于送了命。

冯 道(882—954) 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从祖上到父亲,或为农,或为儒,久在社会底层。

得着家庭儒风的熏陶,冯道自少就学了不少儒经,且写得一手不错的文章。他性格沉厚,对生活毫不讲究,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不管是大雪堵门,还是尘积满席,他边读边吟,自在得很。

他好读书在乡里有了些名,长大后被割据河北的刘守光召去,做了文职官员。刘守光自恃实力雄厚,向外拓地,派兵攻打定州。冯道以为不妥,几次以利害直言相谏,终于弄得刘守光大怒,被关进大牢,幸得人相救,才化险为夷。

刘守光被李存勖击灭后,冯道受到了晋军的收编,权宦张承业推崇他的道德文章,刮目相看,给予了重用。不久,又将他推荐给李存勖,当了文案负责人——掌书记。

李存勖和梁军夹黄河对峙,对峙得时间长了,没什么进展,心境很不好。郭崇韬上谏说,给将官们的伙食太奢侈,供应有困难,应适当降低标准。李存勖借机发泄,说请大家另择主帅,他不干了。并令冯道将此写成文件,立即颁布。冯道缓缓地劝解说:“道职掌笔砚,岂敢不从命。郭崇韬言有不当,拒绝就是了,万不可把事闹大。敌人若知,必以为我君臣不和。请三思而行。”

李存勖闻言醒悟,收回了成命。

区区掌书记敢对雷霆之怒的主公说话,人们开始佩服起冯道的胆量。

李存勖登位,冯道升为户部侍郎、翰林院学士,把绿衣换成了紫服。

平了后梁,冯道的父亲病故,按着规矩,他回家乡服孝。时家乡遇上大饥荒,他把家财全部拿出来,救济乡亲。为解决生活来源,他不顾身份,下田耕种,上山打柴,还时常扛锄夜出,帮助那些无力耕种者。

服孝期满了,他赶往洛阳,然朝廷换了主人,新主唐明宗早就听闻他的名声,在了解到他尚在时,脱口而出:“此人是我的好宰相!”

有了君主这句话,经过短期的过渡,冯道升为宰相。这个宰相当得是时候,君主是明君,天下相对安宁,农业多年丰收,没什么大的自然灾害。唐明宗问起为政之道,冯道说:“陛下以德获天命,当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早年骑马,遇山地崎岖不平,用心控着缰绳,倒也没事。而进入平地后,以为好走,心里放松,却跌下受了伤。由此看来,实应居安思危。陛下切勿以天下清平丰熟而安逸纵乐,当兢兢业业,才是臣所希望的。”

唐明宗又问:“天下虽丰,百姓得济否?”

冯道答道:“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此是常理。臣有举子聂夷中《伤田家诗》一首,可以参照:‘二月卖新丝,五月籴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

“此诗甚好!”唐明宗令人录下,作为座右铭。他拿出刻有“传国宝万岁杯”字样的心爱玉杯,示以冯道。

冯道说:“此是前世有形之宝,王者则有无形之宝。仁义,为帝王之宝。古人说:‘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说罢,他走了,弄得武夫出身的唐明宗莫名其妙。唐明宗找来文臣解释,才搞清了这句话的含义,从而加深了对冯道的好印象。

事唐明宗十多年,俟唐愍帝接了位,冯道依然是宰相。李从珂(唐废帝)举兵反,打进洛阳,他率百官列队欢迎。唐废帝厌恶他的为人,把他外放出去做了地方官。

晋高祖灭后唐,为加强政治号召力,又把宰相任命书发给了冯道。这个宰相难当了,时晋高祖是“儿皇帝”,和宗主契丹的关系相当复杂。契丹使者来,点名要他去谈双边事务。晋高祖不舍得,他说为报皇帝恩,坚决要去。契丹国主久闻他大名,竟准备亲自出迎,后在人的劝说下才作罢。

去契丹者多回不来,冯道在那里用尽心思,才被放回。回到开封,晋高祖感谢他为自己建了大功,让他全权处理政事,事无巨细,均由他执掌。晋高祖认定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全才,谦逊地向他讨教军事大略。他回答说:“陛下久经沙场,神武睿智,讨伐之事,当自行独断。臣是一介书生,为陛下守历代成规,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至于军事,臣实不知。”

荣耀!冯道在晋高祖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耀,举世无双的荣耀。可当晋出帝接班后,这个最为荣耀的宰相的处境急转直下了。有人对君主说:“冯道只能做太平宰相,无力解危济难。”

晋出帝面对乱哄哄的政局,需要的是解危济难的宰相,太平宰相对他来说毫无意义,从而,他把冯道下放到地方上当了节度使。

晋出帝撕碎了对契丹的依附条约,契丹大军南下灭了后晋。耶律德光进入开封后,宣布将晋朝归并于辽朝。冯道赶来朝见,因事晋遭到了责斥。责斥完了耶律德光问道:“为何来朝?”

冯道说:“无城无兵,岂敢不来。”

耶律德光又讥诮地问:“你是何等老子?”

冯道回答:“无才无德,痴顽老子。”

耶律德光听得有趣,听得高兴,授冯道为太傅。尔后,向这个太傅问统治中原之计:“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此时佛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冯道的回答如偈语。

有人认为:靠着冯道这句话,耶律德光在屠杀汉人时手下留了点情。

契丹军在中原待不下去,走了,走时,把冯道等后晋遗臣一起带走了。行到常山,耶律德光突然病死,契丹内部发生剧变,冯道得机折回了中原。

中原已是汉高祖的天下,冯道“顺其自然”地投向了后汉,被拜为太师。在后汉当了两朝太师,太平无事,感到其乐融融,撰《长乐老自叙》,备叙他在历代的宠遇,及做人的准则。

郭威颠覆了后汉,满以为后汉的朝臣会拥戴自己,他前去见冯道,察看这个资格最老的元老的意思,可冯道的表情一如平常。郭威一直拜冯道,此时不得已又拜了拜,冯道受之如怡,郭威方知时机尚未成熟。为避免这个元老在此碍事,郭威令他前去徐州,接宗室刘赟来登位。郭威在开封做了皇帝。不久,冯道又成了郭威的宰相。

周世宗继位,北汉刘崇趁后周新老君主交替之际,纠合契丹,对周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周世宗将计就计,准备带大军亲征迎敌。冯道出面反对,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激烈。周世宗解释说:“唐初,天下草寇蜂起,都是唐太宗亲自带军平定。”

冯道反唇相讥地问:“陛下可及得上唐太宗?”

周世宗又说:“刘崇,乌合之众,我师前去,如山压卵!”

冯道接着反问:“不知陛下做得成山否?”

周世宗终于火了,罢去了冯道的宰相职务。

大军出发了,周世宗没让冯道相随,令他留下为周太祖修陵。陵修成后,尚未举行仪式,冯道因病故世了。这年他七十三岁,据说和孔子同寿。

评:张全义是个一身事多主的典型。他依着谁势力大,跟着谁有奔头的原则,不断地换主人。乱世中,像他这样换主人的人有的是,但换到后来,总有失误的时候,下场大多很不妙。然他靠着一个“忍”字,靠着“忍”字上引申出来的“仁”和“度”,化掉了无数的政治灾难,始终得到主人的欢心。但他有个被历史所承认的可称道处,那就是把饱经战火的洛阳,经营成了北方少见的米粮川。

冯道历事幽、唐、晋、辽、汉、周六朝,六度为相,可称为一部活的五代史。这个被后代视作官僚代表的冯道,早先曾有过锋芒,在刘守光手上吃了亏后,开始琢磨为官之道,渐渐练就了一套炉火纯青的官场功夫。此后,他久居政治旋涡之中,却不加入任何政治纷争,谁在台上,就为谁效劳。他从不做任何过激事,以持重为处世准则,避免和人交恶,由此为自己保留着最大的回旋余地。对于他所辅助的历代君主,有时他也敢进谏,然谏得很有“水平”,拣大道理谏,谏得如同老儒谈经、老僧说禅,看似机锋甚健,实是一点不伤人。到人生末年,他动真格地谏了,却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755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