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简明正史——李振 严可求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23 11:39:11 0


李 振(?—923) 字兴绪,祖居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唐中兴功臣李抱真的后裔,祖、父均为郡长官。

李振年轻时很是聪颖,他仗着这份天资,读了不少书后去考进士,然而,发榜时却榜上无名。他不甘心,又连着考,可屡考屡败,始终名落孙山。因家庭缘故,他步入军界,任金吾将军。后外放台州(今浙江临海)刺史,赴任行至半道,遇浙东裘甫起义,被迫西归。途经汴州,入城和朱温相见,他口若悬河,大谈韬略,打动了主人,被留下做了幕僚。

他幕僚当得出色,受到朱温刮目相看,没多久,提升为郓州节度副使。时湖南马殷和郎州雷满两股割据势力发生冲突,他奉命代表朱温前去调停,成功地解决了争端。

经过努力,李振在汴州军事集团中崭露头角,很快成了核心成员。朱温在击败多个对手后,将视点转向了政治中心——首都长安,以谋求中央政权。于此之际,李振先期前往长安,观察形势。控制着唐廷权柄的大宦官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准备废去想对宦官动手的唐昭宗,改换幼主。为了取得最强大的诸侯——朱温——的支持,特派心腹程岩和侄子刘希贞去和李振洽谈。

程岩开门见山说:“皇上性急严刻,内官恐惧遭祸,刘中尉欲行废黜之事,岩等协力相助,今以大事相告。”

李振略加思索,觉得不能和恶名在外的宦官搅在一起,正色回绝道:“百岁奴事三岁主,你们竟敢做此废君乱国的大逆不道之事!我不敢预闻。今梁王以百万雄师,仗大义辅佐天子,尊崇礼敬犹恐不及,希望你们深思熟虑。”

刘希贞碰了一鼻子灰,瞠目结舌,狼狈告辞。

李振离开长安,回去向朱温叙职。他前脚刚走,刘季述立即发动了政变,推皇太子李裕上台,将唐昭宗幽禁于东宫,“尊”为太上皇。

为避免朱温讨伐,刘季述抢先一步,派出养子刘希度等人赴汴州,请朱温接收唐的社稷江山,同时伪造太上皇的诰命,以表明这是太上皇本人的意思。

面对唾手可得的皇冠,早有此心的朱温,陷入了两难之中:若顺水推舟,恐时机尚未成熟,易授群雄口实;如放弃不要,又怕机会失去,日后再难得。由此踌躇不决,把来使晾在客馆中。

李振看出了主人的心思,说:“内廷有乱,是助王成霸业之资。今阉宦幽辱天子,王若不讨,难以令诸侯。”

话点到这个地步,但朱温依然未能决断,而刘季述的哥哥汴军监军使刘重楚、前宰相张浚等人,纷纷劝朱温说:“和中官共济事易成,且可遂心愿。”

李振驳斥道:“行正道则大勋可建!”

朱温终于醒悟了,变了脸对张浚说:“张公要我接受使者的请求,莫非想附中官以求宰相之职?”

从迷惘中走了出来的朱温,立即将使者囚禁了起来,派李振再去长安,和宰相们发动反政变。李振到了长安,和亲汴的宰相崔胤、将军孙德昭等人合谋,诛灭了刘季述集团,帮助唐昭宗复辟。

这件事,李振做得漂亮、得体、干净利落,使朱温很高兴。朱温把李振召了回来,拉着他的手说:“卿的想法就是我本来的意思,上天知之!”

打这以后,李振越发受到了朱温的重视。

唐昭宗虽然在朱温的支持下重返皇位,可重返皇位后,却成了十足的傀儡,被朱温强制迁都至洛阳。进了洛阳,他的朝廷真正沦落为小朝廷,一个没有半点权力的小朝廷,全都要听从汴州方面的指令。李振作为朱温的首席代表,往来于汴、洛之间,控制着这个小朝廷。对这个日薄西山的小朝廷,李振毫不怜悯,颐指气使,旁若无人,一派主人气势,将依附他的官员随便提升,把厌恶的朝臣全都贬职。他每进一次洛阳,就有一批人遭难。

朝廷的官员怕他,恨他,称之为“鸱枭”。

李振对他当年考场的经历,一直耿耿于怀。当宰相柳璨讨好朱温,乱捏罪名,使大臣裴枢等七人横遭暴死后,李振犹未解恨,建议朱温说:“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

对唐官员同样无好感的朱温,笑着答应了。

改朝换代后,除了一些装点门面的唐旧臣外,李振地位仅次于敬翔,负责着实际的重要工作。朱友珪通过政变上台,为收拢人心,让他担任了崇政院使。梁末帝即位后,他和敬翔一样,尽管职位不变,然遭到了新贵的排挤,多次上言,都被君主当成了耳边风。他心灰意懒,托病躲进了家里。

晋兵攻陷开封,发布命令:赦免梁朝臣僚。

面对何去何从的关头,李振来找敬翔,说:“不如革心洗面,朝见新君。”

敬翔发难说:“新君面问,将用何辞回答?”

李振无言以对。

翌日破晓,人说李振已归顺新朝,敬翔长叹道:“李振枉为丈夫!梁、晋仇恨多年,始初我等一起为君谋划,方造成今日的局面,纵然新朝赦罪,有何面目再入朝门!”

李振见了晋君,为保命,低三下四,直数己罪,没半点气节。晋大臣郭崇韬摇着头说:“人誉李振为一代奇才,今日见之,不过是常人而已。”

复杂的政治格局,使想活命的李振,最终还是未能活成命,遭到了族灭。

严可求(?—930) 同州(今陕西大荔)人。父亲严实,任唐江淮水陆转运使,以此安家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少时即聪颖过人的严可求,长大后相当工于心计。家道中落,他到一个县衙门中做了小吏,县令非常器重他,预言:“卿当自爱,他日将位极人臣!”

杨行密居有江淮,严可求到徐温手下当了门客,随后又任杨行密的幕僚,为淮南军政集团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策略。杨行密欲除在外握有重兵的部将朱延寿,他通过徐温献了一计:让杨行密假装失明,召朱延寿来接位,相机诛杀。

计策奏效,徐温升为高级军事长官,严可求成了核心谋士。

杨行密病危,立了长子杨渥为继承人,命大臣周隐去外地将他召回。周隐认为杨渥年纪太小,要求让大将刘威前来主政,遭到了拒绝。于是他拖着不去召杨渥。严可求入内探病,杨行密支去众人,说出了他对继承人的安排。严可求和徐温一起从周隐处取来杨行密遗命,把杨渥推上了主帅的位置。

杨渥得立后,荒淫又荒唐,搞得乌烟瘴气,不像个首领的样子。他猜忌大臣张颢和徐温权力过重,密谋准备将二人除去。二人先下手为强,把杨渥给杀了。二人原先约定:二分其地,依附梁朝。可事后,权势更大的张颢违约变了卦,想自己当首领,召开最高政治会议,问诸将:“嗣王已薨,军府该由谁当主人?”

众将没反应,张颢连问三遍,还是鸦雀无声。

在场的严可求,心里向着徐温,他恐张颢不顾一切地行事,走上前去轻声说:“当今四境多事,非得公当主人不可,然此时恐太速。”

张颢听了,脸上顿时变色,反问道:“何谓太速?”

严可求分析道:“卢州刘威、歙州陶雅、宣州李简、常州李遇,都是先王的旧人。公虽自立,此辈岂肯为下属?不若立幼主,时间一长,谁敢不从!”

张颢默然,良久开不出口。

严可求找了个密处,急写一文,藏于袖中。复出随众人齐往杨府,议立新主,他拿出此纸,说杨渥之母太夫人史氏有训示:“先王创业艰难,嗣王早逝,隆演以次当立,诸将宜不负杨氏,善为开导。”

一席话说得气正辞严,张颢一脸沮丧,只得听凭杨渥之弟杨隆演做了主人。

严可求的大智大勇,使骁勇闻名于天下的大将朱瑾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来到严府,敬佩地说:“瑾十六七岁就横戈跃马,冲犯大敌,从来不知什么叫害怕。今日对着张颢,不觉冷汗直出,而公却慷慨陈言旁若无人。由此可知,瑾不过是匹夫之勇,不及公甚远。”

张颢明白,这一出戏,表面是严可求在演,实际的背景却是徐温。他本着铲除根本的精神,暗示徐温知趣,自己提出到润州做节度使。徐温势单力薄,不敢违逆这个昔日的盟友,于是照着提出了“请求”。严可求得知后,迅速赶往徐府,劈头就说:“公舍内而就外,大祸将至!”

徐温满脸愁色,说:“无可奈何!”

严可求为他解忧地说:“张颢刚愎暗昏,公能见听我的话,当为公除去。”

说得徐温又生出几丝希望,严可求再去找参与大政的大将李承嗣,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得他站到徐温一边来。紧接着,他面见张颢说:“公迁徐公去润州,外面人都说公欲夺其兵权并杀之,是否属实?”

张颢否认地说:“他自己要去,不是我意。任命已下,如何是好?”

严可求紧抓着对方的假意不放,说:“此事易办!”

翌日,他拖着张颢、李承嗣去徐府,板着脸责斥徐温:“古人不忘一饭之恩,而况公是杨氏宿将!今幼主初立,又值多事之时,却欲求自安到外面去,这样做好吗?”

徐温佯谢罪说:“只要诸公见容,温何敢如此!”

假戏真做,严可求成功地将徐温留在了朝中。

徐温的留下,使张颢的计划泡了汤,他过后思量,知道被严可求耍弄了。为出这口气,也为去掉徐温的臂膀,他当夜派了一个刺客,潜进严府暗杀严可求。面对刺客,严可求毫无所惧,仅要求写一遗书给杨演隆。刺客答应了,持刀看着,此人粗通文字,见严可求写得辞正气壮,改变了主意说:“公是长者,我不忍杀。”

为应付张颢,刺客取了些财物,回去复命,说未见到严可求。张颢非常不满,恨恨地说:“我要的是严可求的头,这财物有何用!”

张颢未能得手,严可求和徐温开始反击了。严可求提出将军钟泰章为人选,介绍给徐温,让他领三十壮士,诛杀了张颢及其集团成员。

搞掉了大政敌,徐温成了淮南政权的权臣,他驻节润州遥控,让儿子徐知训与严可求待在扬州,秉政主持日常事务。徐知训为人理政不当,树下了难以计数的仇敌。宿卫军将军马谦、李球,挟持杨隆演造反,徐知训手足无措,准备出走避难。严可求阻止道:“公弃众而去,众将依靠谁?”

尽管留住了徐知训,然众将士仍人心恐慌,严可求退入自己的卧室,关门睡起了大觉,鼾声直传外面。众人见严可求如此笃定。认为事情并非很严重,才把悬着的心稍稍放下。朱瑾在外返回,组织人马,平定了叛乱。

此事之后,徐知训不知悔改,继续意气用事,不久,又激怒了朱瑾,落得个身首分离的下场。朱瑾杀了徐知训,却断了接应,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徐温追究朱瑾余党,牵连到大将米志诚。严可求设下圈套,假开祝捷大会之名通知诸将参加,趁势把米志诚拿下处死。

徐知训死后,徐温让养子徐知诰继任。忠于徐温的严可求认为徐知诰非亲生儿子,这样的安排不妥当,劝徐温改换次子徐知询代替徐知诰。徐温没答应。徐知诰获悉消息后,对严可求恨得咬牙切齿,寻了个机会,任命他为楚州刺史,将他赶出了朝廷。

严可求没有表现出一丝的不快,爽快地接受了任命,走到半途,他改道去了金陵,对徐温献了条大计,他说:“唐亡已十二年,而吴至今仍用唐的年号,可谓不负唐了。吴征伐四方而建基业,常以兴复唐室为名。今闻梁、晋夹河而战,梁兵屡败,朱氏日衰,李氏日炽,一旦李氏获得天下,我能屈附为臣吗?不若趁此机会先建吴国,以系民心。”

绝妙计策!徐温立即采用。

吴国建立,严可求稍微踏了几个台阶,升为宰相。

徐知诰见严可求难以去除,机灵地就风转篷,和他结成了儿女亲家。然而,表面的亲密并不能消弭内在的成见,徐温死后,徐知诰将亲家翁的相职免掉了,另给了个荣衔。

晚年的严可求已无大事可做,在徐温亡后的三年,他相随而去了。

评:李振是个有作为的士人和政治韬略家,在前途屡屡受阻的情况下,放弃了正常的仕途,转而为朱温的霸业效劳。他头脑清醒,善察天下形势,向朱温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策略,使后梁政权得以较稳当地建立。他的处世准则是始终将自己的前程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不愿为任何人效忠到底。然而,他在晚年的一次自以为聪明的选择,并没有使他逃脱悲惨的命运。

严可求是一代杰出的谋士,徐温的心腹谋士,吴国的主要谋士。徐温的事业得力于他,吴国的建立得力于他。作为一个谋士,他具有工于心计的天赋,加上了解天下大势,了解人的基本心理,真正做到了动无遗策。更可贵的是,他不是那种只会嘴上说说的懦弱文人,而是身体力行地付诸实现着他的策略,达到了将大智大勇完美结合于一体的境界。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755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