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王朝解读——李纲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10 13:55:33 0


贞观四年(630),太宗以李纲清直,遂任命他为太子少师,辅佐太子承乾。当时李纲患有腿疾,太宗就命人用小辇接送,承乾对他也很敬重。太子处理国事的时候,太宗就让李纲侍坐。他发言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多切中时弊。不久病逝,太子承乾为他立碑纪念。裴矩在隋炀帝时为佞臣,在唐太宗时却为直臣裴矩(?~627)出身于名门河东闻喜裴氏,字弘大,是隋朝有名的奸臣。他在大业年间历任民部侍郎、黄门侍郎,参预朝政。他见隋炀帝好大喜功,就处处逢迎,为炀帝摆排场,耍威风,而不管朝政和国家的安危。裴矩先撰《西域图记》三卷进献,引诱皇帝西巡。他事先用厚利游说西域各族酋长,安排他们都来朝见炀帝,让炀帝过足了古代名画宗主国皇帝的瘾;又让武威、张掖的士女盛装打扮,迎谒路旁,队伍绵延几十里,制造了西域一带百姓富足的假象,使炀帝很高兴。这次西巡,不仅使朝廷花费了巨额资财,动用了大量民夫,也给河西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时间“中国骚动”。大业六年(610),炀帝巡幸东都,裴矩以边疆部族朝贡者众多,就劝炀帝盛饰街市以夸富,胡人来往吃饭都不要钱。片面追求表面的繁荣,为隋朝的败亡埋下了祸根。裴矩还一味以谄媚皇帝为能事,总是揣摩炀帝心思,事先奏闻,为炀帝所宠信。隋炀帝骄矜自负,裴矩从来不向他进谏,唆使炀帝纵欲乱行。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就是在裴矩的建议下进行的。这场战争致使国内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农民起义爆发,隋朝统治崩溃。炀帝在江都时,士兵逃亡严重,裴矩又向炀帝献计,掠取民间女子配军士为妻,以防止继续逃亡,致使江淮一带百姓妻离子散,民怨沸腾。

就是这样的一位佞臣,在贞观时期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在太宗即位之初,太宗因中央各司官吏受贿现象严重,遂密令左右试探,结果刑部司门司的一位小吏收了一匹绢,太宗就下令处死。当时裴矩任民部尚书,知道此事后认为太宗处置不当,于是向太宗进谏说:“官吏受贿,罪本处死,但陛下派人送礼物给他,是故意诱使人犯法,有违为君之道啊!”太宗听后很高兴,为此专门召集五品以上的官员,告诉他们:“裴矩能当面力争,不屈从,如果大家都像裴矩一样,那么天下何忧不治?”太宗此言是对裴矩的谏诤最好的褒奖。裴矩活到八十岁,生前多用古代旧事劝谏太宗,为时人所重。

裴矩在隋唐两朝前后的表现判若两人,主要是隋炀帝和唐太宗两个截然不同君主的素质和提倡的风气不同所致。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裴矩前后不同变化,正好生动地证明了这个道理。长孙无忌成为唐初开国功臣的原因是什么长孙无忌(?~659),字辅机,河南洛阳人。他出身于鲜卑贵族,家门显耀,但他从小就与其他显宦子弟不同,酷好读书,精通文史,富有雄才伟略。父亲死后,他们兄妹由舅舅高士廉抚养成人。隋朝大业九年(613),妹妹长孙氏嫁给了李渊次子李世民,即后来著名的长孙皇后,长孙无忌与李世民也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大业十三年,李世民率义军渡过黄河,长孙无忌就来投奔了他,任渭北道行军典签,负责文书和传达军令。李渊建唐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长孙无忌则成为秦王府的得力干将。他随从李世民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官至比部郎中,封爵上党县公。

随着割据势力的逐步消除,李氏皇家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日趋激烈起来。太子李建成嫉妒才高功大的李世民,就勾结齐王李元吉,处处排挤秦王;而李世民也不安于做秦王,觊觎帝位,与太子明争暗斗。李建成培植自己的势力,屡次想谋害秦王,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都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顾虑到其父唐高祖的态度,一直犹豫不决。长孙无忌急了,就问李世民:“人人都觉得舜为子孝,为君仁,圣明智慧,但如果他被继母和庶弟害死,他还能讲什么仁孝吗?”李世民被说动了,遂下定了决心。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经过密谋后,于六月四日协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十多人埋伏在皇宫北门玄武门,一举击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协助李世民夺到了皇位继承权。李世民即位后,论功行赏,以长孙无忌等五人功劳第一,授予左武候大将军,封爵齐国公,赐封户一千三百户。

因为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有勋臣、外戚和故旧三重关系,所以备受宠信,礼遇远高于其他大臣,贞观元年(627),他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成为了宰相。长孙无忌虽不善统兵打仗,但善谋能断,对太宗是赤胆忠心,在唐太宗即位和贞观初年稳定政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被尊为开国功臣,名列凌烟阁功臣图。房玄龄为什么被称为贤相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隋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他辅佐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一代贤相,也是中国历史上名相之一。

房玄龄自幼聪明好学,十八岁就已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当时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以知人出名,他当时就认为房玄龄将来必成大器。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起兵反隋。房玄龄投奔了李世民。李世民非常赏识他的才能,就安排他在自己手下,作为心腹。从此以后,他竭尽全力辅佐李世民,随其南征北战,参与军机,功勋卓著。每次战斗胜利之后,别人都忙着搜罗珍宝古玩,房玄龄却总是先打听访求当地的贤能之士,并把可用之人推荐给李世民,争取了许多人才。对于谋臣猛将,他也倾心相交,引导他们效忠于秦王。

房玄龄房玄龄博览经史,工于书法,文章写得很漂亮。他在秦王府中十年,重要的文书奏章,多出于他手,而且文字流畅顺达,往往不需打草稿。唐高祖也很欣赏他,说:“房玄龄深懂机宜,是可以委任大事的人。我儿子世民在外征战,每次派他回来奏事,都说的很清楚很明白,就好像我们父子对面交谈一样。”在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斗争激化之时,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密谋除掉李建成,又当面向秦王分析利害,劝他早做准备。因为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李世民的亲信,所以深为李建成所嫉恨,就找机会把他们二人罢官贬逐。“玄武门事变”前夕,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召房、杜二人。他俩化装成道土,秘密进府商议机密。结果政变一举成功,帮助李世民取得帝位。房玄龄、长孙无忌和杜如晦等人功居第一。

此后,房玄龄长期担任宰相,与杜如晦共掌朝政,政府部门的人事安排和典章制度多为房、杜所定。在他们的齐心协力下,不久政府工作就走向了正轨,官员各安其事,老百姓安居乐业,整个大唐帝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并开始繁荣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作为宰相,一直合作配合得很好。唐太宗找房玄龄商议大事,房玄龄往往说,非杜如晦不能决定。但杜如晦一来,总是又同意房玄龄的意见。当时的人评论说,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时称“房谋杜断”,历史上也把这二位良相并称为“房杜”。

房玄龄为人谦虚谨慎,办事细心周到,从来不敢有一点疏忽。他见到别人的长处,就像自己的优点一样高兴。知人善任,不求人才完美,但能发挥所长。他有时受到唐太宗的责备,也从不辩驳,总是一再自责,甚至惭愧得无地自容。因此,唐太宗很信任和敬重他。太宗外出,往往让房玄龄留守长安。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住在翠微宫,授李纬为户部尚书。当时房玄龄留守京师,太宗就问他的看法。房玄龄只是表示李纬有一把好胡须。意思是说,在他看来,李纬不过虚有其表罢了。唐太宗立即改任李纬做地方官,可见对房玄龄的信任。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不顾房玄龄和诸大臣的反对,亲征高丽,命房玄龄留守长安。房玄龄屡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只得嘱咐太宗不可轻敌,一定要谨慎从事。结果这次高丽之战遭到惨败。后来房玄龄患病临死前对他儿子们讲:“我自知命已垂危,可是圣上的大恩我还没有报。当今天下清平,只有东征高丽是国家的大患。皇上含怒决定,臣下不敢劝阻。但我知而不言,将会含恨而死的。”于是他上表分析征高丽的利弊,犯颜上谏,让太宗很感动。

房玄龄患病时,唐太宗派御医前往诊治,每天供应御膳。当听说病情好转,就喜形于色;听到病情加重,就面容凄楚。房玄龄病危时,太宗亲往探望,握手叙别,悲痛不能自己。房玄龄死时七十岁,为表示对他的悼念,唐太宗废朝三日,下诏让他陪葬昭陵。李靖在唐朝立有哪些军功李靖一生主要军事成就是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在唐高祖时期,他曾于武德四年(621),作为李孝恭的助手参与了平定萧铣的军事行动,实际负责统领三军。通过这场战争,充分地展示了李靖杰出的军事才能。这年八月,长江进入了汛期,江水暴涨,三峡奇险,战船难以行驶,据守长江天险的萧铣判断唐军不会东下,就派军队参加秋粮收割,城池守备松懈。准备出征的唐朝将领也认为长江凶险,建议汛期过后再进军。李靖就对将领们分析说:“我军集结不久,萧铣还不了解情况。目前江水泛涨虽然对我军的进军不利,但敌军也会因此而放松戒备,我军就可出其不意,突然兵临江陵城下,打他个措手不及。兵贵神速,战机不容错过。”于是李靖下令大军开拔,急速进发。九月,唐军水师乘两千多艘战船,顺江而下。经过艰苦行军,唐军越过长江三峡,一举袭破萧铣在长江沿岸苦心经营的重镇宜都、夷陵和荆门,梁军大将文土弘惨败溃逃。李靖率五千精兵乘胜追击,直抵江陵城下。萧铣怎么也没料到唐军进军会如此之快,当得知已大兵压境时,顿时大惊失色。他急忙调兵遣将,集结兵力仓皇与李靖决战。结果李靖先后率军打败梁军骁将杨君茂、郑文秀,俘虏梁军号称精锐的四千多人,然后把江陵城围得水泄不通。萧铣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李靖统军进驻江陵后,他号令严肃,大军秋毫无犯。他又善意安抚优待梁军降将,不久人心依附,其他州县也纷纷归服,梁国平定。李靖因功晋封上柱国、永康县公。

不久李靖奉命为岭南道安抚大使、桂州总管,招抚依附萧铣的岭南的地方残余势力。他到任后,地方实力派首领冯盎、李光度等纷纷献土纳降,岭南九十六州,六十佘万户很快归降了唐朝。

武德六年,杜伏威旧将辅公柘据丹阳造反。李孝恭、李靖又衔命出征。李积、任瓖、黄君汉、张镇州等唐军大将为行军总管,并受李孝恭、李靖节度。辅公柘命大将冯惠亮率军三万屯兵当涂,陈正通统兵两万驻青林山,两军互相呼应,以抗击唐军。唐军将领都以为:冯、陈两军皆重兵固守,攻打很不容易,不如绕道直取丹阳。唯独李靖主张:“辅公柘身边都是精兵,骁勇善战,如果我军一旦进攻受阻,则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既然辅公柘把希望都寄托在冯、陈两军身上,我们就打破他的梦想,让他失去希望,就可以一战破敌,其余敌人定会闻风而降。”于是李靖就率军猛攻冯惠亮,以伤亡万人的代价终于攻破当涂城,然后李靖又率轻兵追击,直达丹阳。敌军果然闻风丧胆,纷纷溃败投降,辅公柘也顾不上迎战,就狼狈逃匿,不久被捕,这次叛乱也很快平定,江南从此安定。

李靖历任安州大都督、灵州道行军总管等职,多次统兵抗击突厥,唐高祖称赞道:“比起古代白起、韩信、卫青和霍去病这些名将来,李靖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太宗贞观年间,李靖历任代州道行军总管、定襄道行军总管,几次统兵与突厥激战,并深入大漠,俘获隋皇子杨正道、炀帝皇后萧氏、隋义成公主等,大败颉利可汗,打得突厥几次请求投降议和。有一次,李靖率军突袭突厥,唐军到达突厥牙帐,突厥还不知道,结果突厥被斩首万余级,颉利可汗差点被俘,从此突厥闻李靖统兵就吓得退走了,唐朝占据了阴山以北到大漠的广大疆域,突厥不敢犯边。

李靖出将入相,声名无人能及,为大唐名将之首。他六十四岁时,本来要求退休的,但听说吐谷浑入侵,朝廷需要他领兵时,他不顾老病,毅然主动请缨出战。他带兵出西海道,昼夜兼程,长驱两干余里,经过大小几十场恶战,终于大破吐谷浑,稳定西北边疆。

贞观十一年(637),李靖晋封卫国公,不久作为功臣,名列凌烟阁功臣图,贞观二十三年去世,太宗下令陪葬于昭陵。唐太宗为什么要找借口处死李君羡李君羡,唐洺州武安(今属河北)人。隋朝末年,他先投奔瓦岗军,又依附王世充,最后率众归唐。历任上轻车都尉、骠骑将军、马军副总管等职,跟随李世民左右,参加过讨伐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等的战争,每战必首当其冲,破敌陷阵,勇冠三军。

贞观中,李君羡为禁军将领,官至左武卫将军、武连郡公,负责把守宫城玄武门,掌管北门宿卫。这时太白星频频在白天出现,经太史占卜,当为“女主昌”之兆。当时又流行一句谶语:“当有女武王者(代有天下)。”这令唐太宗十分厌恶,怕谶语真的应验,李姓王朝就不保了。有一天,唐太宗在宫中设宴款待武将。在行酒令中,要求每人都自报自己的小名,李君羡的小名是五娘子,太宗听后愕然,当时就取笑他说:“哪里来的女子,像你这样勇猛啊!”欢笑之后,宴会散去。但太宗回来后仔细琢磨,发现李君羡的小名(五娘子)、官名(左武卫将军)、封邑(武连郡公)甚至守地(玄武门)中都有“武”字,就觉得这些征兆和谶语应在他身上。于是太宗就免去了李君羡掌典禁军的军职,让他出任华州刺史。正好李君羡与一个术士往来密切,被御史弹劾与妖人交通,欲不轨谋反。唐太宗正要设法除掉李君羡,就以这个借口在贞观二十二年(648)下诏将他处死了。

后来武则天临朝称制,那些征兆和谶语都应在她的身上。李君羡的家属就在天授二年(691)上表称冤。武则天也觉得李君羡是自己的替死鬼,就下令恢复了他的官爵,并追赠他为武姓。王珪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心腹,为什么却得到李世民的重用王珪(571~639),字叔阶,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他是南朝梁名将王僧辩的孙子,幼年丧父,性情风雅,尚勤俭,从小志存高远,而且安于贫贱,品行端正,不与小人同流合污。隋朝开皇末年,他担任太常奉礼郎,因叔父参与汉王杨谅谋反,他也受到牵连,隐居终南山十几年。李渊起兵进入关中后,王珪在名臣李纲的举荐下,开始在李建成部下做事。唐朝建立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王珪升任太子中允,兼任中书舍人,很受太子的礼遇。在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斗争中,王珪作为太子的主要谋士与魏征一起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后来因为李建成密令亲信杨文干在仁寿宫发动政变失败,他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外地。“玄武门之变”后,太子建成被杀,李世民登基称帝。太宗是一个贤明君王,不计私怨,广罗人才,虚心纳谏,勤政爱民,他素知原李建成府中谋臣王珪和魏征都是难得的人才,于是就不计前嫌,把王珪召回京师任命为谏议大夫。王珪为人刚正,常常直言敢谏,为太宗所器重,不久晋升黄门侍郎,并兼任太子右庶子。

贞观二年(628),王珪升任侍中(门下省长官,宰相),与名臣房玄龄、魏征等一同辅佐唐太宗。他以激浊扬清为己任,以嫉恶好善、直言敢谏而知名。正是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和王珪等名臣的辅佐下,太宗贞观朝很快就出现了政治清明,国强民富的治世局面。王珪曾参与过修订《五礼》,评论执政朝臣,很有见地,为太宗所赏识。贞观八年,他担任礼部尚书,并兼任魏王李泰的老师。王珪少年时家境贫寒,一些人接济过他,他当时并没有道谢。但到了王珪在朝做官后,知恩图报,一一回报当年接济过他的人。王珪对亲属中孤寡贫困的人必定尽其所能地周济扶持,他本人生活却一直很俭朴,依然居住在破旧的房屋里。

贞观十三年,王珪病死,时年六十九岁。太宗深为惋惜,亲命魏王李泰率领百官为他送葬,谥号为“懿”。魏征为李建成谋士,为什么却得到李世民的重用魏征(580~643),字玄成,出生在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阳西)一个地方官吏家庭,后迁到相州内黄(今河北内黄)。由于父亲去世较早,魏征从小生活孤贫,但他胸怀大志,勤奋好学,读了许多书,知识也很渊博。隋朝末年他一度做过道士,后来在天下英雄纷起的鼓舞下,就投奔了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这时他已三十八岁了。

古代名画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征随李密一起归降了唐朝。开始,魏征并不被重用,他就要求去安抚山东(当时指崤山以东),被授与秘书丞,受命招抚瓦岗军旧部。他首先写信劝降了镇守黎阳的瓦岗大将徐世勣,对安抚山东起了决定作用,开始引起唐朝统治集团的重视。不久黎阳被窦建德部所攻陷,魏征被俘,直到窦建德被击败,他才得以脱身。太子李建成早已仰慕魏征的才能,就召他做了太子洗马(太子东宫官员,主管经籍图书)。当时虽然李建成的声望不如李世民,但魏征还是对太子忠心耿耿。后来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日益尖锐,魏征作为太子东宫的谋士,就积极为建成出谋划策,来对付李世民。他甚至还劝太子早日除掉李世民,以保住自己的太子地位。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李世民被立为太子,马上召见魏征,别人都为魏征担心,但他却十分坦然。一见面,李世民就大声责问他:“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魏征回答说:“先太子如果早听从我的话,就不至于有今日杀身之祸了。人各为其主,我又有什么错误呢?管仲不是还曾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吗?”李世民本来就知道魏征的才能,又见他临危不惧,就更加器重他了。于是李世民任命他为詹事主簿(太子东宫掌管文书的官员)。

李世民即帝位后,提拔魏征为谏议大夫,并让他去安抚李建成在河北的残余势力,允许他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处理。魏征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朝廷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党羽赦免的诚意,使他们解除了顾虑,河北很快就安定下来了。以后他历任尚书右丞、秘书监等职,并长期担任门下省长官侍中(宰相)。太宗很器重他,要他主持周、隋、陈、齐四史的撰修工作。在唐代,能主持修撰史书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修完史书后,魏征晋封郑国公,后为太子太师。魏征在唐太宗手下任官十六年,是唐太宗政治上的重要助手之一。一直到他去世,太宗都很注意听取他的意见。孙思邈为什么被后世称为“药王”

孙思邈(约581~682),世称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孙思邈活了一百零一岁,但少年时却体弱多病,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以医为业,刻苦研习岐黄之术。成年以后,他曾隐居在太白山(今陕西境内)从事医学及炼丹活动。高宗永徽三年(652),著成《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高宗咸亨四年(673),曾担任尚药局承务郎。上元元年(674),即称病辞归。永淳元年(682),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同年孙思邈去世,遗命薄葬。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之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经常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养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

孙思邈积八十余年医学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医学内容。他的医学思想和学术成就主要是: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并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在诊断学上把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治疗学上创用了新的医疗技术;药物学上,重视药物的种植采集、炮制和贮藏;在妇幼保健方面,强调妇幼设立专科的意义,为小儿、妇产建立专科创立了条件;在针灸方面绘制彩色三人明堂图,创孔穴主对法,提倡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对针灸发展有促进作用,并且,丰富了养生长寿理论,讲求卫生,反对服食丹药。

孙氏的著作,除上述外,见于史志记载的颇多,大多已散佚无存。主要有:《千金养生方》一卷、《千金髓方》等十八种,此外,现尚存世之眼科专著《银海稍微》乃托名孙氏之作。孙思邈在中国医学史上有崇高地位,受到历代人民的尊敬和仰慕。他死后,被尊为“药王”,为他修庙立碑,直至今日他的家乡陕西耀县孙家塬还有孙氏祠堂,内有孙氏塑像。耀县药王山有药王庙、拜真台、洗药池、太玄洞等孙氏活动遗迹。尉迟胜本是于阗国王,为什么会成为唐朝大臣尉迟胜,本为于阗王。天宝年间来朝,献良玉名马,玄宗以宗室女嫁他为妻,授右威卫将军。归国后与高仙芝击破萨毗、播仙,加银青光禄大夫。安史之乱时,命其弟尉迟曜领国事,自率五千兵赴中原,参加平定安禄山之乱,肃宗待之甚厚。广德年间拜骠骑大将军、于阗王,令其回国。但尉迟胜坚决请求留在京城宿卫,遂加官开府仪同三司,封武都郡王。而将于阗王位让于其弟尉迟曜。尉迟曜曾多次遣使上书请尉迟胜之子尉迟锐回国继位,却都被尉迟胜以其子久居中原,不习于阗事务为由拒绝。他们兄弟之间推让王位之事,在当时传为佳话。薛仁贵是怎样被唐太宗发现和重用的薛仁贵(614~683),名礼,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名将。出身贫苦农家。贞观十九年(645),朝廷用兵高丽,向民间征募勇士从军,其妻柳氏劝说道:“我看你必有出息,应抓住机会求取功名。现在天子亲征辽东,正在招募将士,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何不借此一显身手呢?”于是薛仁贵便到将军张士贵部下应征。

同年,唐太宗出兵辽东,御驾亲征。各路兵马依次进军,薛仁贵所在部队于当年六月抵达安地(今辽宁盖县),正遇唐军郎将刘君昂被敌人围攻。薛仁贵立刻跃马向前,不但手刃敌将,还将其首级悬挂在马鞍上,继续拼杀。敌军纷纷败退。仁贵由此闻名于全军。

随后在攻打安地城的战役中,高丽重兵来援,形势万分危急。太宗命众将领分兵四面围攻敌阵,薛仁贵求功心切,穿着一袭白衣,手持长戟,腰挂弓箭,大喊着率先冲入敌阵,所到之处,无人敢与争锋,唐军乘势掩杀,初战告捷。站在高处观战的唐太宗,一眼望见薛仁贵所着的白衣,便特意派人到阵前去问薛仁贵姓名。战后,太宗亲自召见了薛仁贵,并感慨万端地说:“以往同我一起征伐的将领都已经年纪大了,难以承担军旅之任,我一直都注意选拔英勇出众的武将,但都不如你。我不因征服高丽而高兴,高兴的是得到你这样一员勇将。”于是擢任薛仁贵为右领军郎将,为其崭露军事才能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为什么后世之人多认为狄仁杰是匡复唐室的功臣神龙元年(705),宰相张柬之等人利用武则天病重卧床不起之机,发动了政变,推翻了武周政权,拥立唐中宗复位,恢复李唐政权。这一事件虽然是在狄仁杰死后近五年才爆发的,但由于政变集团的主要谋划者几乎都是狄仁杰门下的桃李,而狄本人临终时又表达过匡复唐室的愿望,所以这一事件历来被后人视为其门下之人秉承狄公遗愿的大举动,狄仁杰也被视为再造唐朝的功臣,千古以来受到人们的颂扬。

古代名画狄仁杰虽身为武周朝的宰相,却始终心系唐室。圣历元年(698),武则天在与其商议皇位继承问题时,他还当面劝谏武则天说:“陛下是高宗的皇后,高宗皇帝病重时您权且监国;高宗逝后,陛下于是得有天下,已有十余年了。现在商议继承人的问题,我想除了李唐子孙外,别的人选就不用再考虑了。”这种观点应该说代表了当时大部分朝臣的愿望。

因为心系唐室,狄仁杰为匡复唐朝做出了许多实质性的贡献:首先,他凭借武则天对他的器重,积极劝说其迎回流放在外的庐陵王李显(唐中宗),为李显不久重被立为太子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正统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知识分子,狄仁杰始终奉唐朝为正朔。他效忠的是身为唐朝太后的武则天,而不是武周王朝皇帝的武则天。面对武则天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的犹豫态度,他曾恳切地劝说道:“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平定了天下,就是要将天下传之于子孙。高宗皇帝以二子(指李显与李旦)托于陛下,陛下却要将天下移交给他族,这是不合天意的举动。况且姑侄与母子哪一个更亲?陛下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千秋万岁之后,祭祀烟火不断;若立侄儿(武承嗣),我还没有听说过侄儿为天子,却祭祀姑母的先例。”在这番亲情加利害关系的耐心劝导下,武则天在立储问题上的态度开始倾向于李氏子孙,这对后来李显被重立为太子,匡复唐朝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其次,狄仁杰为李唐政权的复兴举荐了大批的贤才。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他早已意识到,武周政权必将随着武则天的逝世而结束,李唐王朝的复兴势所必然。成功迎回庐陵王只是匡复大计成功的第一步。庐陵王李显被重立为太子后,为了确保其地位,他身边必须拥有一大批辅佐之才,而这些贤才将成为李唐复兴的中坚力量。为此,狄仁杰不遗余力地举荐,发掘人才,如姚祟、李峤、魏元忠等人都是在他的力荐下成为宰相的;后来发动复唐政变的骨干分子,包括张柬之、敬晖、袁恕己、桓彦范、崔玄昁等人,也都是狄公门下的桃李。狄仁杰所引用的这批贤才,后来大多成为一代名臣。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狄仁杰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都成为匡复唐朝的功臣,因而始终受到后世敬仰。为什么河北百姓憎恨武懿宗武懿宗(?~约706),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他是武则天伯父武士逸的孙子,其父武元忠,高宗时任仓部郎中。武周天授年间,武懿宗被封为河内郡王,历怀、洛二州刺史。武则天万岁通天中(697),契丹首领孙万荣起兵进攻河北,武则天命武懿宗为神兵道大总管,率兵二十万,讨伐孙万荣。官军到达赵州后,武懿宗闻知孙万荣兵将到冀州,就打算弃军而逃。有人劝他说:“敌兵虽多,但无辎重,依靠抢掠,只要坚守勿战,敌军必然离散,然后击之,可获全胜。”武懿宗不听,退至相州,人们都嘲笑武懿宗胆小怯懦。由于武懿宗畏敌不战,致使契丹军大掠赵州后从容退去。孙万荣死后,诏令武懿宗与娄师德安抚河北诸道。百姓中有为孙万荣胁从,后来又逃归者,武懿宗均视为通敌反叛,统统处杀,乃至于活剥人胆,然后杀之,十分残酷。契丹起兵之初,孙万荣部将何阿小攻陷冀州,屠杀了许多百姓。由于武懿宗杀人之多与何阿小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在河北百姓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唯此两何,杀人最多。”因为武懿宗封河内郡王,故称之。

武懿宗自天授年间以来,多次受诏审讯大狱,诛杀王公大臣甚多,当时人将他与酷吏来俊臣、周兴相比。中宗神龙初(705),武氏诸王均降为公爵,武懿宗也被降为耿国公,后死于怀州刺史任上。为什么说张柬之是推翻武则天统治的首倡者张柬之(625~706),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唐中宗两朝宰相。

张柬之从小就进入国子监学习深造,尤其爱好《三礼》,深得国子祭酒令狐德菜的器重,称赞他有王佐之才。后来以进士科及第,被补为青城(今江苏扬中)丞。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又参加制举的贤良方正科考试,以对策成绩第一,擢拜为监察御史,时年六十五岁。

圣历元年(698),张柬之任凤阁舍人。同年六月,武则天令淮阳郡王武延秀出使突厥,纳默啜可汗之女为妃。张柬之进谏阻止,因不合女皇心意,被外贬为蜀州(今四川崇州)刺史,不久又迁为荆州(今湖北荆州)长史。久视元年(700),在宰相狄仁杰的力荐下,擢任洛州(今河南洛阳)司马,又迁为秋官侍郎。当时另一位宰相姚崇也向武则天极力推荐他说:“柬之足智多谋,能断大事,而且此人已老,请陛下立即任用。”武则天接受了这一建议,拜柬之为风阁侍郎、同平章事。

此时,武则天年老多病,荒废朝政。二张兄弟居中用事,欲谋不轨。张柬之于是将至交——原荆州府长史杨元琰以及敬晖、李湛等人任用为羽林将军,掌握禁军,以备万一。

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卧病在床。心系唐室的张柬之认为兴复的良机已到,于是与天官侍郎平章事崔玄昁、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等人,秘密策划诛二张、逼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张柬之不仅首倡其谋,还几乎全盘参与了政变行动的谋划与实施。他负责联络朝中忠于唐室的文臣、武将,并积极寻求太子、相王(唐睿宗)与宫廷禁卫军的支持与配合,为政变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宗复位以后,张柬之以首功拜为天官尚书、凤阁鸾台三品,赐爵汉阳公。不久,又迁为中书令,主持监修国史。政变成功后,张柬之等人缺乏政治警觉,没有乘势彻底扫清诸武势力,这为以后的败亡埋下了伏笔。在中宗与韦后的庇护与纵容下,武则天之侄武三思的权势日渐壮大起来。柬之等人这才醒悟过来,多次劝谏中宗斥逐诸武势力。可惜武三思勾结韦后,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昏懦的中宗没能听取他们的意见。武三思与韦后日夜在中宗面前百般诋毁柬之等人,使其日益与有兴复大功的朝臣疏远。同年五月,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其余四名功臣也依次被封王封爵。这一处置表面上是尊崇功臣,实际上是削夺其权,五人均被罢去参与政事的权力。不久,张柬之便以养病为托辞,回乡避祸。

神龙二年五月,决心斩草除根的武三思指使其心腹郑愔诬告张柬之等人与驸马都尉王同皎通逆谋叛。不明事理的中宗下诏,将他们全部外贬到五岭之外的穷乡僻壤。张柬之被贬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司马。到任后不久就忧愤而死,终年八十二岁。睿宗即位后,追赠他为中书令,封汉阳郡公。德宗建中初年,又追封他为司徒。魏元忠一生为什么会几起几落魏元忠为人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入朝为官后,他不畏强权,敢于同朝中的恶势力做斗争。这种刚正不屈的性格,也使他深为权贵所恶,屡遭陷害和打击,仕途上历经坎坷起伏。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162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