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王朝解读——魏元忠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10 13:55:36 0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任洛阳令的魏元忠与张楚金、郭正一、元万顷等人为酷吏周兴陷害,以“谋反罪”押赴刑场准备处死。临刑前武则天念及元忠在平定李(徐)敬业叛乱中所立的大功,派凤阁舍人王隐客快马赴刑场口传赦令。当赦免的喊声传到刑场时,引颈就戮的人都欢呼雀跃,唯有魏元忠安坐不动,平静地说道:“未知敕令真假,岂可造次。”等到正式宣读完敕令后,魏元忠才慢慢站起来,以跪拜之礼答谢了皇恩。从始至终,魏元忠都镇定自若,观者无不为之动容。事后,他被流贬到贵州。

周兴被诛后,魏元忠被重新起用,入朝任御史中丞。重返朝廷的魏元忠虽历尽磨难,但仍不改其刚直不屈的个性,因此被酷吏来俊臣等视为眼中钉。长寿元年(692),来俊臣诬告他和狄仁杰等人企图谋反,酷吏侯思止负责审讯事务,面对他们的严刑拷问,倔强的元忠始终没有屈服,于是被再次流放到外地。

神功元年(697),来俊臣被诛后,很多朝臣都为魏元忠鸣冤叫屈。惜才的武则天立即将其召回重任肃政中丞(即御史中丞)。魏元忠先后三次被判死刑和流放,但都志节不屈。武则天曾在一次宴会上问他:“你多次遭到诽谤,这是为什么?”元忠自嘲道:“臣好比一只鹿,罗织罪名的人都想以臣肉为羹。这些小人诬陷臣以求功名,臣如何能躲避他们?”

圣历二年(699),魏元忠被提拔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不久又迁为御史大夫,兼洛州(今河南洛阳)长史。当时,女皇内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权倾朝野,他们的家奴公然在街头欺凌百姓。元忠上任后对这些恶奴毫不留情,统统用刑杖笞杀,沉重打击了二张的嚣张气焰,洛阳百姓拍手称快。庐陵王李显被重立为太子后,魏元忠担任太子左庶子。此时,二张兄弟更加恃宠而专横跋扈,搞得朝政日坏。忠直的元忠当面对武则天进言说:“臣自先帝(高宗)以来,蒙受朝廷大恩,得以位列宰相,却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陛下左右逞威,这是臣的罪过。”武则天听后很不高兴,二张兄弟更是怀恨在心。

长安三年(703),张昌宗等人诬告魏元忠与司礼丞高戬私下议论说:“太后年纪老了,不如挟制太子作长久的打算。”元忠又被逮捕入狱。武则天召集太子李显与诸宰相到场,令张昌宗与魏元忠当堂对质。张昌宗暗地里威胁利诱当时的凤阁舍人张说作伪证以害元忠,但正直的张说却仗义执言:“实无此事。”武则天才明白魏元忠被诬,但因为张昌宗的缘故,还是将他流贬外地,直到中宗复位后才召回朝中任相。姚崇为什么被称为开元名相姚崇(650~721),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姚崇本名元崇,后避开元年号,单名崇。其父姚善意在贞观年间任地方都督。

武则天时,姚崇以孝敬挽郎的身份应下笔成章制举考试,因成绩优异,被授为州司仓参军,后迁任夏官郎中(即兵部郎中)。当时契丹李尽忠等在河北叛乱时,姚崇曾上书武则天,对叛乱问题献计献策。武则天对这份文笔流畅、条理清晰的奏折很是重视,于是破格提拔他为夏官侍郎。圣历元年(698),他又被擢升为同风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古代名画为相期间,姚崇多次向武则天陈说酷吏政治的弊端,深为武则天所重,为武周后期政治走向清明、宽和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后,姚崇又兼任夏官尚书(即兵部尚书)、春官尚书(即礼部尚书),仍同凤阁鸾台三品。不久,因得罪了武则天内宠张氏兄弟,被贬为灵武道(治今宁夏灵武)大总管。姚崇离京赴任前,向女皇推荐张柬之为相,为后来的复唐政变做了铺垫。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桓彦范等朝臣谋诛专横跋扈的张氏兄弟,光复唐朝,姚崇曾参与其谋,是政变的重要幕后人物。但在武则天退位,中宗即位后,正当满朝公卿大臣欢欣鼓舞时,姚崇却因感念女皇知遇之恩,独自痛哭流涕。为此他被贬为毫州(今安徽毫州)刺史。睿宗景云二年(710),姚崇再度任相。当时太平公主干预朝政,与太子李隆基矛盾非常激烈,睿宗为了缓和矛盾,遂将亲太子的姚崇贬为外州刺史。

开元元年(713)十月,玄宗即位后,姚崇再度为宰相。玄宗刚刚即位,留心于治道,经常和他商讨军国大事,姚崇遂向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其中包括改严刑峻法为施仁政,不妄求边功、穷兵黩武,不让宦官干预政事,罢免前朝滥设的官员,近亲宠臣犯法绝不宽贷,杜绝正式赋税之外的贡献,停造寺观宫殿,君臣间要有礼仪,不许外戚干政等。这些建议受到玄宗的赞同,这就为“开元之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姚崇还主持清理了天下佛寺,勒令还俗的僧尼达万人之多;大力开展灭蝗运动,发展农业生产;整顿清理贵族封户,将过多的封户削减下来,并不许封家直接向封户征收租税。

开元初期,玄宗励精求治,许多大事都委托姚崇去处理,姚崇也能够独当重职,以辅佐圣主安天下为己任,为政清明务实,为缔造“开元盛世”的繁荣昌盛局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人将他与另一宰相宋璟并称为“姚宋”,将他们与贞观名相房玄龄、杜如晦称为大唐名相。宋璟为什么能与姚崇并称名相宋璟(663~737),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人。开元初名相,以刚直无私而著称。为相期间他善于择人,对朝政得失多所匡谏,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做出了贡献,与姚崇并称“姚宋”。

宋璟是北魏吏部尚书宋弁的七世孙,年轻时就以正直无私、勤奋好学而闻名。后来进士及第,累迁为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颇受当时女皇武则天的器重。长安三年(703),武则天内宠张昌宗诬陷宰相魏元忠谋反,武则天下旨逮捕魏元忠,并要魏元忠与张昌宗当庭对质。张昌宗暗中利诱威胁凤阁舍人张说作伪证助己。当时同任凤阁舍人的宋璟力劝张说道:“名义至重,鬼神难欺。阁下切不可依附奸邪小人,陷害忠良。万一不测获罪,我会站出来替你力争的。若不成功,情愿和君同死,万代后的名誉就在此一举了。”有了宋璟的支持,张说当堂怒斥张氏兄弟,反对他们诬害魏元忠。由于武则天的包庇,二张的阴谋虽未得逞,但魏元忠还是被贬外任。为此,宋璟叹息道:“璟不能申明魏公之冤,深感惭愧。”

宋璟不久迁为左御史台中丞。当时二张兄弟专权骄横,许多朝臣都依附于他们。宋璟却很刚直,敢于和他们做斗争。一次,有人告发张昌宗私招术士占相,语多大逆不道。宋璟屡次上书要求将其绳之于法,武则天敷衍说:“昌宗已经自己上奏承认错误了。”宋璟并不退缩,尖锐地指出:“张昌宗是有人通风报信,走投无路才上奏的,并且谋逆大罪,没有赦免之理,请予以治罪,以中国法。臣也知道二张兄弟深为陛下眷宠,此举会招致大祸,但为了伸张正义,虽死无恨。”武则天理屈,被迫同意让张昌宗亲赴御史台受审,但不久又下令赦免他。为缓解宋璟的愤怒,武则天特别让张昌宗到宋府当面谢罪,宋璟拒而不见,并回绝说:“公事当公办,若私见,则法外有私也。”

中宗复位后,宋璟官拜吏部侍郎、黄门侍郎等职,以刚正不阿又得罪了弄权的武三思,屡遭其排挤而赴外任。在外任官期间,他清正严明,属下都不敢犯法。睿宗时,身为宰相的宋璟为捍卫太子李隆基的储位,与姚崇共同反对太平公主专政。太平公主曾私召宰相谋废太子,在场的几位宰相都大惊失色,不敢言语,唯独宋璟厉声质问道:“东宫(即太子)有功于天下,乃真正的社稷之主,公主怎能有此奇怪的言论呢?”他因此为公主嫉恨,被贬为外州刺史。

开元初年,玄宗以宋璟为刑部尚书,不久又迁为吏部尚书、侍中,晋封为广平郡公,信重无比,宋璟也竭力辅佐玄宗以成王业。他行事公正无私,为时人所称。开元七年(719)四月,开府仪同三司王皎去世,其子驸马都尉王守一请求按玄宗外祖父窦孝谌的标准,筑坟五丈一尺高。玄宗为表彰功臣,答应了他的请求。对此宋璟坚决反对,他说:“俭,是高尚的品德;侈,是大罪过。高坟为贤人所戒,厚葬非君子所为。大家都追求奢靡而自己能够纠革,才是至孝之道。”他又强调不能越制,力谏道:“王皎之坟,按制度达到三丈以上、四丈以下高即可。”玄宗非常赞同他的意见,叹息说:“爱卿能言别人不敢言之事,且能再三坚持,成就朕的美名,正是朕所期望的贤臣啊!”于是赐予他财物以示奖励。

同年,玄宗因岐山(今属陕西)县令王仁琛是自己为藩王时的旧属,就亲自批准其为五品官。宋璟知道后,劝谏说:“皇帝亲故授官,虽有先例,但王仁琛已得过优待了,若再蒙特殊奖励,恐怕就要受舆论的批评了,何况他还是皇后的族人,更要考虑影响了。请委托吏部对他加以考察,若合格,再行授官不迟。”玄宗对此非常赞同。还有一次,有位名叫宋元超的人到吏部,自称是宋璟的叔父,希望能优待为官。宋璟知道后通知吏部,说宋元超是他的远亲,已经很久不往来了,要求吏部对他一视同仁,不能以私害公。

开元八年(720)正月,宋璟对有罪还不断上诉者,统统交付御史台治罪,引起一些人的不满,接着他又与另一位宰相苏颞建议严禁地方私铸钱,并命监察御史荣隐之专管此事。由于荣隐之操之过急,引得百姓怨声载道。宋璟也因此辞去相位,改任开府仪同三司。

宋璟辞职后,玄宗仍对他关爱有加,宠遇甚厚。开元二十五年,宋璟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尉,谥日“文贞”。高力士为什么能够得到唐玄宗的宠信高力士入宫后,历任宣教博士、内府令、内给事等职。武则天下台后,他见唐中宗昏庸,韦皇后专权,重用韦氏家族中人,引起了朝野的不满,高力士知道他们不能成大事,便投靠了当时尚是临淄王的李隆基,成为其心腹。他在李隆基铲除韦氏的斗争中出谋划策,并亲自率兵攻入宫中。李隆基当皇帝之初,与其姑母太平公主斗争得十分激烈,高力士又积极参与到这场政治斗争中去。《资治通鉴》卷210载:“上乃与岐王范、薛王业、郭元振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定计诛之。”可以说唐中宗至玄宗开元前这一段激烈的政治斗争中,高力士始终支持唐玄宗,积极奔走,出谋划策,为唐玄宗当皇帝和巩固皇位立了很大的功劳。当玄宗巩固了皇位后,高力士自然受到重用,历任内常侍、内侍、右监门卫将军、内飞龙厩大使等官。此后高力士还立过大功,天宝十一载(752)四月,御史大夫、京兆尹王鉷之弟王焊与邢缚密谋,欲以龙武万骑杀龙武将军,然后率龙武军反叛,他们引兵至皇城西南隅,被高力士所率的飞龙禁军击败,杀邢绰,捕获其党,平定了这次叛乱。以往的研究者都认为宦官掌禁军始于肃宗时李辅国,其实高力士才是最早统率禁军的宦官。

由于高力士对玄宗忠心耿耿,多次立有大功,所以唐玄宗对他十分信任,四方表奏,先呈高力士,小事立决,大事才上奏皇帝。玄宗多次对人说:“高力士当值,我睡觉才能安心。”可见宠信之深。由于高力士权势颇大,百官畏惧,连公主、驸马都呼其为爷。高力士之妻吕氏卒,朝野争相致祭,从高力士家至墓地,车马不绝。天宝十四载,内侍省设置内侍监一职,正三品,玄宗首先任命高力士为此官。唐太宗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玄宗此举打破了这一定制,从而提高了内侍省的地位。不过高力土虽然权势很大,但他为人小心谨慎,从不骄横狂妄,所以始终得到玄宗的欢心。为什么唐玄宗特别看重张九龄张九龄(673~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宰相,以忠直敢谏而知名于世。

张九龄幼年聪敏,善写文章,名声很早就流传在外。后进士及第,授为校书郎。玄宗为太子时,大举文学之士,九龄因文才迁为右拾遗。

张九龄有识才之能,以知人善任而著称。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常由他与右拾遗赵冬曦负责评定等第,号称“公允平直”。时任中书令的张说很是器重,两人互通谱系,叙为宗亲,成为生死之交。张说常对人说:“九龄将来一定会继我之后成为文坛领袖!”开元十一年(733)张九龄任中书舍人。

开元十三年,玄宗东巡泰山行“封禅”之礼,张说受命奖拔侍从官员,由于他多提升中书门下两省录事主书及自己的亲信,九龄劝说道:“官爵是国家之公器,授官应先凭才德,后与故旧。若两者轻重颠倒,必然引起非议。”张说毫不在意地回答:“事情已决定了,旁人的闲话,何足为虑?”如此一意孤行使他后来大受舆论责难。

在张说主持集贤院时,曾向玄宗力荐九龄为学士,以备顾问。张说去世后,玄宗思文才之士,立刻擢升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并主持院务。开元二十一年,又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为中书令,兼修国史。

张九龄为相期间,大力整肃吏治,以图挽救“开元盛世”光环下日益严重的危机。他认为“任人当才,为政大体”,“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即选人用才关系到国家兴亡。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极力反对以私权压制人才,同时坚持废止“循资格”、不凭才学奖励晋升官员的制度。为了改变当时重京官轻外任的弊端,他还上奏玄宗说:“欲治之本,莫若重守令”,因为县令与刺史代表国家直接理民,他主张,凡是没有任过地方都督、刺史之职的,即使考核成绩优秀,也不得任侍郎、列卿;没有任县令资历的,虽有治绩,也不得入中央任台郎、给事中、中书舍人。这些主张虽未见全部实行,但对于提高外官地位,整肃地方吏治仍起到积极作用。

开元二十三年,由于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破契丹有功,玄宗打算任他为相。张九龄力谏说,“宰相是辅天子理政的,不是赏功之官。”玄宗退一步说:“只给其名不使其任职如何?”九龄反问道:“名与职是国家公器,不可滥授。守珪破契丹,陛下就要奖拔为相;若其尽灭奚与契丹,将以何官赏之?”玄宗才无言以对。一代奸臣李林甫,口蜜腹剑,深受玄宗宠信,在擢为宰相前,玄宗也征求过张九龄的意见,九龄回答说:“宰相身系国家安危,陛下用林甫为相,臣担心将来于国家不利。”玄宗听不进逆耳之言,坚持任李林甫为相,终于酿成惨痛后果。

李林甫为相后,对张九龄极力诋毁、排挤,加之玄宗逐渐怠于朝政,也厌烦直谏之臣。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迁为尚书右丞相(右仆射),被罢相。第二年。因引荐人不当,被外贬为荆州(今湖北江陵)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一代名相张九龄去世,享年六十八岁。追赠为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九龄不仅为官清正,且风度潇洒,玄宗曾对左右说:“我每见九龄,精神顿爽。”以后每有宰臣进用,他总先问:“风度与九龄相比如何?”安史之乱后,玄宗回想到他的忠直,特派使者赴曲江祭奠,并厚恤其家。张九龄还颇有文才,是著名的诗人,他的文集《曲江集》至今流传于世。张果为什么被赐号“通玄先生”

唐玄宗一生崇道,其崇道活动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即位到开元末为前期,开元末及天宝年间为后期。前期崇道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即利用道教为其统治服务;后期的崇道活动主要是企求长生不老。而玄宗对神仙发生兴趣,是从与道士张果接触开始的,时约开元二十二年(734)。

张果,本是隐居于中条山的方士,自称有神仙之术,年已数百岁。武则天曾诏其入宫,他装死不去。开元二十二年,玄宗遣使相迎,张果故伎重演,以抬身价。玄宗再次派使相请,恳求再三,张果认为玄宗确有诚意,方才出山。据说,张果入宫后,玄宗曾对其神仙之术详加检验,结果十分灵验,玄宗大为惊奇,深信不疑。玄宗命人取来有毒的堇汁让张果喝。张果连饮三大杯,如醉如痴,牙齿焦黑。但他若无其事,叫左右取铁如意敲断黑齿。从怀中取出一包药,说是神仙药,涂在断齿上。睡了一大觉,居然长出了新牙齿,粲然洁白。由此玄宗尊张果为先生,礼遇甚厚。

玄宗有两个妹妹玉真和金仙公主,皆入道观。为使张果长留宫中,玄宗决定将玉真公主嫁给张果。张果听后大哭,不肯答应,坚辞归山,玄宗无奈,尊张果为“通玄先生”,厚加赏赐送归。

由于唐玄宗对张果的推崇,在唐朝便逐渐形成了关于张果的神话传说。唐人好传奇,把一个齿落发衰的老道士传得神乎其神。到了宋代,道教神仙思想向世俗转化,张果的传说被加入了度化世人的内容,使一个单独的神仙故事开始有了劝化的意义。张果也逐渐演变成民间八仙之一——倒骑驴的张果老形象及其种种传说。王忠嗣为什么被称为唐之良将王忠嗣(705~749),本名训,唐玄宗赐名忠嗣,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玄宗时名将。父亲王海宾,为开元年间的名将,战死于疆场。当时,王忠嗣年仅九岁,玄宗除赐其名外,又授予朝散大夫、尚辇奉御,收养于宫中。小时候,他常与忠王李亨(即唐肃宗)一起交游。长大成人后,他雄健刚毅,沉静寡言,颇有军事谋略。玄宗与其谈论军事,他对答如流,甚有见解,玄宗感叹道:“你将来必为良将。”后来,王忠嗣先后担任过河西节度使萧嵩,河东副元帅、信安王李袆的兵马使,以作战勇敢而知名。玄宗大悦,升任他为左威卫将军、代北都督,晋封清源县男。

古代名画当时,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欲攻取吐蕃的新城(今青海门源),有人建议王忠嗣可担此任,于是王忠嗣奉命赴河西,果然不负众望,一举攻克该城,并多次击退吐蕃军的反扑。事后,王忠嗣以功勋卓著,被授予左金吾卫将军,领河东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开元二十八年(740),任河东节度使,加云麾将军。次年,为朔方节度使。

天宝元年(742),王忠嗣兼灵州(今宁夏灵武)都督,奉命北伐,与奚族怒皆部战于桑乾河,三战三捷,震动漠北。当时突厥内部相互攻伐不已,忠嗣巧妙利用各部矛盾,屡有斩获。从此,唐北部边境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安定局面,突厥部众无力入寇。天宝四载,忠嗣以功又兼任河东节度采访使。

王忠嗣年少时以勇敢自负,但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后,却专以持重安边为己任。他常对人说:“国家太平之时,为将者应该安抚士众,注意训练,不可劳师动众以为自己邀功求名。”因此,他平日里注意居安思危,养军蓄锐。军中士气旺盛,日夜思战,他却不轻易出兵,而是先派间谍出去侦察敌情。等到充分掌握对方情况后,再抓紧有利时机出击,故而每战必胜。王忠嗣还在从朔方(今宁夏灵武)到云中(今山西大同)的数千里边陲之地,沿要冲设置城堡,拓地各数百里。当时人们一致认为,自张仁宜以后四十多年来,王忠嗣是最好的安边之将。

天宝五载正月,王忠嗣擢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兼主持朔方、河东节度职事。像他这样,佩四镇节钺,控劲兵重镇,辖地万里的情况,自有唐以来都不曾有过。能够肩负如此重任,完全是他治军有方,战功卓著的结果。在此期间,王忠嗣曾领兵于青海(今青海青海湖)、积石(今青海东的积石山)大败吐蕃之众。又于墨离(今甘肃安西)击溃吐谷浑,灭亡其国后凯旋。魏知古为什么能名重一时魏知古(647~715),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魏知古为人正直,早年以才学知名。进士及第后,累授著作郎,参与撰修国史工作。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历任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卫尉少卿,兼检校相王(即唐睿宗)府司马等职。神龙初年(705),魏知古以才德晋升为吏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仍监修国史。睿宗时,又以曾为相王府僚属的缘故,官拜黄门侍郎。

景云二年(711),魏知古任右散骑常侍。当时睿宗为当了道士的金仙、玉真两位公主修建道观。虽逢盛夏时节,工程仍在继续。知古见状,立刻上疏劝谏睿宗,请求暂停修建工程,使百姓得以休息。睿宗以其言语颇为切直,对他很是赏识。不久,魏知古就以本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为宰相。后又迁为户部尚书、侍中等职。他虽身在相位,但仍能时时进谏,对时政得失多有匡正。玄宗即位后,魏知古累封为梁国公。当时太平公主专擅朝政,与其党羽宰相窦怀贞秘密策划宫廷政变。在此关键时刻,得知确切消息的魏知古立刻向玄宗密报。玄宗在诛灭太平公主集团后,对魏知古特别恩宠,并亲下敕书赞誉他说:“知古为相,多所匡谏。竭忠侍君,奸臣有谋,预奏其事,忠诚志节,良有可嘉。”魏知古后来又主持过吏部选事,深为称职。

开元初年,魏知古改任黄门监,不久又提升为紫微令(即中书令),深受玄宗信重。当时同为宰相的姚崇对魏知古颇为忌惮,于是暗地里向玄宗进言,不可过分信重功臣。玄宗出于巩固皇权的考虑,终于罢去了魏知古的相权,降其为工部尚书。魏知古于开元三年(715)病逝,享年六十九岁。

魏知古生前很有知人之明,任黄门侍郎时,他向玄宗举荐了吕太一、齐浣、柳泽等人;主持吏部选事时,他又提拔过袁晖、陈希烈等人。这些人后来在朝廷多居清要之职,当时的舆论对此也多有赞誉。杜暹“不学无术”为什么却能当上宰相杜暹(?~740),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玄宗开元时宰相。杜暹自幼丧母,由继母抚养长大,长大后对继母很是孝顺。艰难的生活条件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很强的自立能力,成年后发誓不靠亲友赠送施舍度日。这成为他一生力行的座右铭,对他为官处事产生了很大影响。

古代名画不久,杜暹以明经科及第,被补为婺州(今浙江金华)参军。在期满离任时,同僚特赠送他一万多张贵重的纸张,杜暹只从中取了一小部分,以示接受馈赠之谊。当时同僚们都非常敬佩地赞叹说:“过去听说清官离任时只收象征性的一钱,杜暹此举和那些清官有什么区别呢?”此后,杜暹又历任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大理评事,都以廉洁奉公为时人所重。

开元四年(716),杜暹迁为监察御史,前往安西(今新疆库车)边地巡覆屯田事务。当时,安西副都护郭虔瑾与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献、镇守使刘遐庆等争权不休,朝廷于是诏令杜暹兼负责调查此事。杜暹奉命入西突厥突骑施部查明事情真相,而突厥见朝廷派使节前来,就拿出重金作为见面礼赠送于他。杜暹坚决推让,同行的僚属劝说道:“公远使外域,不可辜负当地人的情谊。”杜暹不得已接受下来,待到夜深人静时再命人悄悄将赠金埋于帐下。等到突厥人发现时,杜暹一行人已经走远了。

杜暹从安西返京后,仍于朝中任职。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安西都护张孝嵩任满迁职时,将当地人民希望杜暹到安西任职这个情况上报朝廷后,玄宗顺应民意,遂下令由杜暹兼任安西副都护。杜暹在安西任职数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为政清俭,不辞辛劳,且善抚士卒,因而在当地很有声望。

开元十四年(726),杜暹被召回朝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当了宰相。为相期间,他以廉洁著称,被称为“廉相”。后因与另一位宰相李元纮议事不和而被罢相,出为荆州(今湖北江陵)大都督府长史。此后,又历任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太原尹等职。开元二十八年(740),杜暹因病去世,追赠尚书右丞相。

杜暹学识不是很高,但却能以清勤俭约自任。他为官洁身自好,清廉正直,深得后世赞誉,人们评价他的“远财劾奸”、“清风肃然”,实在是非常恰当。

韩休是什么人韩休(672~739),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韩休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就有文才之名,以制举及第,授为县丞。后来他又参加贤良方正科考试。当时尚为太子的玄宗亲自过问考试成绩,结果韩休以对策被列为优等,擢任左补阙。不久又升任礼部侍郎,因当时平衡内外官的需要,他被外放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刺史。

虢州地处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之间,距长安和洛阳都算近州。皇帝来往居住两京之间,都要向近州征调护驾军队所需的粮草供给,虢州首当其冲,因此当地人民负担很重。身为刺史的韩休请求把本州应交纳的草料给其他州分摊一部分,宰相张说认为他这样做只是为了取悦当地百姓,为自己博取好名声,便将此请求驳回。为了切实减轻百姓负担,韩休准备再次向朝廷奏请,州衙的官吏们恳切地对他说:“若再次申请,恐怕会得罪宰相,对您不利,请三思而后行。”韩休回答说:“我作为州长官,既然知道百姓疾苦,而不能解救,还算什么父母官?若因此而得罪了宰相,受到处罚,我也心甘情愿。”在他的坚持下,朝廷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不久,韩休以政绩突出而调入中央任工部侍郎,后来又迁为尚书右丞。

开元二十一年(733),侍中裴光庭去世,经中书令萧嵩的推荐,韩休官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他个性刚直,不趋炎附势,在原则问题上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意见,因此深得大家的赞誉。有一次,万年(治今陕西西安)县尉李美玉犯罪,玄宗特令将其流放岭南。韩休上奏说:“美玉官位卑下,所犯之罪并不大。而金吾大将军程伯献倚恃皇恩,贪赃枉法,大修府第,车服鲜丽,僭拟无度,应先流放程伯献,再处置李美玉不迟。”玄宗刚开始不答应,他又坚持自己的意见,说:“李美玉罪小尚不能容忍,程伯献罪大,岂能不过问?陛下若不处置程伯献,臣就不敢奉诏。”玄宗以其刚直,最后答应了他的要求。

韩休为相期间,忠直敢谏,对朝政得失多所匡正,连玄宗也惧他三分。玄宗每在后宫宴饮作乐或于禁苑打猎,若有超越限度、奢靡过度之处,即顾问左右说:“韩休知道吗?”经常是话音刚落,韩休诤谏的奏章就到了。宰相宋璟曾赞誉他说:“没想到韩休竟能够如此,真是仁者之勇啊。”

开元二十一年夏,韩休以匡正之功加银青光禄大夫。不久又转为工部尚书,罢知政事。二十四年,他被迁为太子少师。二十七年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追赠扬州大都督。李林甫是怎样爬上宰相之位的李林甫(?~752),小名哥奴,擅长音律。出身于唐王朝宗族,不过到他时已是疏支远属,政治上已没有太多的特权,但是凭着这点关系,他还是担任了负责皇帝保卫工作的“千牛直长”。而后他努力钻营,结交权势之人,在仕途上得以不断升迁。

在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上,李林甫走出的最关键的一步是他结交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武惠妃是杨贵妃出现以前最受玄宗宠爱的妃子,她生下寿王李瑁和盛王李琦两个儿子。她很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皇位的继承人,所以努力在大臣中寻找支持者。李林甫了解这一点后,想方设法通过太监向武惠妃表示了自己愿为效力的意愿。这样,武惠妃就对李林甫另眼看待了。她注意把皇帝的一举一动派人告诉李林甫,李林甫因此总能预先了解皇帝的想法,在玄宗询问政事时,总能“奏对称旨”,迎合圣心。开元二十一年(733)宰相裴光庭去世,另一位宰相萧嵩向玄宗推荐韩休来补空缺,诏书还没有下达,李林甫从宫中就得到了这个消息,他见缝插针,抢先在公开场合向玄宗建议用韩休为相。韩休当上宰相以后,自然对李林甫颇为感激,他不明底细,反而对萧嵩有意见。后来韩休又反过来推荐李林甫有相才,在武惠妃的暗中帮助下,李林甫很快就如愿地当上了宰相。

新上任的李林甫因资历浅,在宰相这个集体中地位较低,但他岂肯屈居人后。于是他想方设法地搞倒其他几位宰相。他阳奉阴违,在皇帝与宰相们议事时,一旦张九龄、裴耀卿对皇帝的想法提出反对意见时,李林甫就默不作声,表现得无欲无求,而背地里却对皇帝阿谀奉承,坚决支持皇帝的想法。日渐骄矜的皇帝逐渐听不进去谏言了,他反而怀疑张九龄、裴耀卿他们联合起来欺负自己,却越来越欣赏李林甫的“忠贞”,于是皇帝罢免了张、裴的相职。李林甫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了首席宰相,可以大权独揽了,而且一干就是十六年。杨国忠是如何专权误国的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掌权十六年的李林甫去世。李林甫最后的头衔是左仆射兼右相、吏部尚书、晋国公,除了执掌最高决策和行政大权,具体负责的只有吏部铨选。杨国忠除了上述权力外还直接执掌财政以及部分地方军政大权。经过李林甫到杨国忠,宰相权力已经是非常集中了,到了除了玄宗和杨国忠,谁也不能做出决定的地步。只要这两个人不动,朝政实际上就会陷于瘫痪。

古代名画如果杨国忠很有才干,哪怕有李林甫的那点才干,情况或许会好一些。可怕的是他本人无才,他自己就说过:“我出身寒家,因贵妃的关系才有今日,很难知道将来归宿如何,大概不会有好名声,不如当前快乐一时。”因此他所关心的是他的官运永存,生活上奢侈腐化,他对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屡屡胜利而沾沾自喜。他一人身兼数十职,事务繁重,即使每天每件公文上他只署一个字,他一天也做不完,他就把这些事情推给亲信去做,以至于政治混乱,纲纪败坏,贿赂公行。杨国忠继任期间,所受中央和地方大臣的贿赂,积累起来丝织品达三千万匹,相当于国家一年半的庸调收入。

经济上他大肆聚敛,使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增加,而且向玄宗只报喜不报忧。当了三十多年皇帝的玄宗,日渐骄矜,杨国忠不但不劝谏,反而助长了玄宗的这种倾向,尽一切所能为皇帝提供挥霍的资本。他自己也与杨氏姐妹争相比富,田宅万顷,楼宇之盛,两都莫与之比,时人骇叹。

在军事上,他不能正确处理与番将的关系。安禄山和哥舒翰本来关系就不好,他又火上浇油,挑拨离间。面对着安禄山逐渐膨胀起来的势力,杨国忠也不能有效地加以限制。安禄山发动叛乱,就是以“诛杨国忠,清君侧”为名的。范阳起兵后,尽管太原和东受降城关于安禄山反叛的奏报很快就送到了华清宫,但玄宗由于没有收到河北州县的报告,就以为是“恶禄山者诈为之”。直到七天后,玄宗才得到确切情报。此危急时刻杨国忠竟还安慰说:“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玄宗因此也不以为然。而后因杨国忠害怕哥舒翰手握重兵对自己不利,上疏玄宗诬奏哥舒翰拥兵关内,拒不出战,贻误战机。玄宗便诏令哥舒翰出关迎敌,结果丢掉潼关。此关键时刻,杨国忠竟对百官说:“人告禄山反状已十年,上不相信,今天如此,可不是我的过错。此时杨国忠仍只顾保护自己的权力,又缺乏应变能力,做了四十五年皇帝的玄宗,此刻真正地成为“孤家寡人”了。安禄山的生平情况如何安禄山(703~757),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本无姓,原名轧荦山,母为突厥人,安禄山少孤,后因其母嫁与粟特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所以有人称安禄山为“杂胡”。他懂诸蕃语,身体魁伟,骁勇善战,熟悉边地情况,又善逢迎,手段狡诈,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收为养子,升任平卢(今辽宁朝阳)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后来,他利用行贿和伪装恭顺,取得玄宗和杨贵妃的信任。天宝元年(742),升为平卢节度使。天宝三载,兼范阳(今北京西南)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天宝十载,又兼河东(今山西太原)节度使。他身兼三镇节度使,私下培植胡将,蓄养战马,笼络汉族失意文人,拥有精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他深知唐朝统治者的腐败,禁军虚弱,全国军事布局内轻外重,以讨权臣杨国忠为名,与史思明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在范阳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举兵南下,攻下重镇洛阳。因一路烧杀抢掠,河北人民纷纷抵抗。于洛阳称大燕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后举兵西进,破潼关,下长安,大肆杀戮。从此唐半壁江山陷于战乱之中。至德二载(757)正月,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为什么被称为再造唐室的功臣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武举出身。郭子仪历事玄、肃、代、德四朝,在平定国内藩镇叛乱和消除吐蕃等边患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安史之乱爆发的那一年,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

在河东道北部,郭子仪率领朔方军旗开得胜,迅速收复静边军、云中和马邑。随后,他又增援李光弼,东下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进军河北中部,获得节节胜利。尤其是嘉山一战,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军心动摇。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皇帝西逃,平叛战果付之东流。七月太子在灵武即位,郭子仪与李光弼共赴灵武,重整旗鼓。至德二载(757)郭子仪跟从广平王李俶率军十五万,自凤翔出发,进攻长安。广平王不懂军事,郭子仪肩负重任。唐军与叛军决战于京西香积寺北,叛军大溃,收复长安。而后郭子仪一鼓作气,连下陕州、洛阳、河东、河西等地皆平,平叛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郭子仪以战功加官司徒,封代国公。他凯旋班师,肃宗在灞上隆重迎接,慰劳道:“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而后郭子仪继续南征北战,不但扫平叛军余孽,挟制跋扈藩镇,而且多次打败吐蕃的进犯,七十高龄的他还上演了单骑退回纥的绝佳一幕。他总能力挽狂澜,救唐室于危难之中,所以他无愧于“再造唐室”的美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162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