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简明正史——赵充国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22 22:40:02 0


赵充国(前137—前51) 字翁孙,原籍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后徙令居县(今甘肃永登西北),历事武、昭、宣三代,是西汉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早年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射骑补羽林。为人沉着、勇猛,足智多谋,年轻时就仰慕将帅风度气派,好学习兵法,通晓周边少数民族事务。

天汉二年(前99),他以副军司马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被匈奴骑兵包围,粮断马疲,伤亡惨重。赵充国率壮士百余人突围,身披二十余伤,贰师将军以此解围。汉武帝知悉此事后,把他召进宫内,验看创伤,感叹不已。旋拜中郎,后迁车骑将军长史。昭帝时武都氐人反叛,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身份出击,俘获西祁王。历迁中郎将、水衡都尉和后将军。后与大将军霍光拥立宣帝,封营平侯。本始年间(前73—前70)又以蒲类将军衔出击匈奴,回朝后为后将军、少府。

赵充国在元康、神爵年间(前65—前58)成为西汉王朝处理羌族事务的主要人物。羌族是生活在今甘肃、西藏和青海一带的少数民族。景帝时研种羌人在首领留何率领下归汉,西汉政府把他们安置在陇西郡的安故、狄道、临洮、氐道诸县。武帝时置河西四郡,并渡黄河、湟水筑令居塞,严禁诸羌居住湟中,以隔绝与匈奴的通道,并设护羌校尉监护诸羌。宣帝即位后,羌人与汉争夺湟水流域牧地,想渡湟定居。宣帝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巡视诸羌时,先零羌头目要求渡湟北徙。这本与汉政府隔绝匈奴与羌人联系的策略有悖,但义渠安国却未识破此举动机,竟替羌人上奏。后将军赵充国察觉此为羌人叛乱的前兆,劾义渠安国奉使不敬,并提出加紧战备、积谷二百万斛于金城的建议,但未引起朝廷重视。后来,羌人果然擅自渡湟水,郡县不能禁。元康三年(前63)先零羌与诸种豪首领二百余人聚会解除旧仇、相互交换人质、共同盟誓,赵充国向宣帝提出要及早防备羌人叛乱。不久羌侯狼何派使者至匈奴联络,准备共击鄯善、敦煌,以绝汉王朝与西域之通道。西汉政府又派义渠安国行视诸羌。安国到达后,把三十余名先零羌首领召来,认为他们都是狡悍之徒,全部杀掉;接着派兵袭击羌族各部,又纵兵斩杀千余羌人。结果,激起诸羌举行更大的叛乱,以归义羌侯杨玉为首,劫掠小种诸羌攻城邑,杀官吏,竟与匈奴遥相配合。前61年,匈奴虚闾权渠单于率十余万骑南旁塞,遥应羌乱。赵充国率四万骑屯沿边九郡,匈奴闻风丧胆,不战而退。但是,进兵湟水直接对付羌人的义渠安国,却在浩亹(g émé n,今甘肃乐都境)被羌人将其三千骑兵打败,损失惨重,狼狈而归。这样,羌人的叛乱增加了西汉政府征伐匈奴的困难。迅速平息羌人叛乱,就成为当务之急。

此时,赵充国刚还京,宣帝派御史大夫邴吉向他询问:“谁可任平羌将领?”赵充国不顾年事已高和连续作战之辛苦,毛遂自荐地说:“没有谁可超过我老臣的了。”宣帝又问他:“平叛需要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情很难在遥远的地方估计。我想迅速赶到金城郡,绘成地图,制订作战方案,再向上奏报。”

前61年,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受命到金城,亲赴前线作了两个月的调查,六月开始军事行动,率领一万人马突进湟水流域。他的作战方略,不在于追求眼前的军功,而是谋求边境的长期安宁。为此他用兵示威立足于安抚。对诸羌采取分化瓦解政策,他主张主要打击为首叛乱的先零羌,而对随从叛乱的罕、幵诸羌不问。这确不失为较为实际的安羌策略。同时在作战上也注意战略战术。他常常把探子派到远处去侦察,行军路上也要士兵作好战斗准备,宿营时一定要修筑工事。做事还特别稳重,爱护士卒,犒劳军士。这样他到金城不久,威望已远震。一次捉到一个羌俘,他说羌族各部首领都相互埋怨:“叫你们不要造反,如今皇上派了赵将军来,他年纪已八九十岁了,很会打仗。眼下,我们想决一死战,可哪里办得到!”

但是与他一起出战平羌的另一将领,酒泉太守辛武贤却不同意赵充国对诸羌采取分别对待的策略,主张从张掖、酒泉出发,带上一月粮草,采取速战速决方法,先击败罕、幵羌。宣帝批准了这一不切实际的作战计划,拜许延寿为强弩将军、辛武贤为破羌将军,赵充国助兵,向罕、幵羌进攻。赵充国并未盲目服从诏书,上书宣帝,力陈此作战计划的弊病,认为:“辛将军想轻率地率领一万人马,分兵两路从张掖、敦煌出发,迂回有数千里之远。假定一匹马能驮三十天粮草,至少也要米二斛四斗、麦八斛,再加上行李、装备和武器,很难追赶敌人的骑兵。而敌人一定会计算好部队的日程,退到有水草的山林深处,截断我粮道,这会使我方遭到重大的伤亡。以愚之见,先零羌最先发动叛乱,其他部落是被胁迫的,我方可不计较罕、幵羌因愚昧无知而犯的过失,并派了解他们风俗的官吏去抚慰他们,做到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保全军力,保全边境安定的策略。”

宣帝看罢赵充国上书,坚持辛武贤的作战方案,并下诏责备赵充国,要他听命于辛将军。赵充国受到皇帝责备,但仍认为将军统率军队,受命在外,要按具体情况行事。只要对国家有利,就应该坚持。于是,再次上书请罪,同时陈述军事行动的利弊得失。在上书中,他说:“我蒙受皇上的深厚恩泽,父子都官至显要。我已位列上卿,封为侯爵,年龄也已七十六岁,为伸扬皇上的诏令,即使死在沟壑里,遗骨也是不朽的,没有什么顾虑。只是考虑到军事行动的利弊得失,这方面我很熟悉。按我计划,只有先灭先零,罕、幵羌才可能不动干戈就降服。假如先零羌消灭后,罕、幵羌仍不臣服,那么到了明年正月再去攻打他们,也为时不晚。这既符合预定计划,又很合时宜。现在向罕、幵羌进兵,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处。希望陛下考虑决定。”

这封信于六月戊申(廿八)从金城送出,七月甲寅(初五)就得到了从长安批复的御旨。汉宣帝同意了赵充国的建议。

得到诏书后,赵充国即率兵攻打先零羌,大胜。羌人弃辎重欲渡河水逃走。充国不急追,使其不致拼命顽抗,结果羌人自行落水溺死者数百,投降及被斩首者五百余。汉军得马牛羊十余万头、车四千辆。兵至罕、幵羌地,汉军军纪严明,从不烧杀。后来罕、幵羌感汉军威德,果不战而附。

在赵充国胜利进击中,已有万余羌人投降,按照充国计划:不必急于继续进攻,羌人不久即会自行溃散,只需屯田“以待其敝”即可。但宣帝竟又相信辛武贤等人之言,令赵充国与辛武贤、许延寿等继续乘胜进攻。

面对宣帝的诏令,赵充国又一次抗旨,冒着不服从圣旨、得罪外戚许延寿的风险,上书陈述不宜急于进击和屯田湟中的必要。前后三次反复说明自己的计划,并回答宣帝的问难。每次书奏,宣帝都把它交给公卿大臣议论。支持赵充国的大臣,最初只有十分之三,后来增至一半,最后竟有百分之八十的大臣同意赵充国的战略。丞相魏相在听了赵充国几次屯田平羌的奏疏后说:“臣下愚钝,不懂得军事,后将军几次制订的军事计划,讲得都很对。我相信他的计划,一定行之有效。”赵充国的屯田平羌计划终于得到宣帝的允准。

估计汉军能得到羌人之田二千顷以上,充国准备罢骑兵,留弛刑、应募及步兵一万余人实行军屯,每人二十亩。这样既可省军费及转输的开支,又使汉军得以长驻肥饶之地,而羌人被迫处于贫瘠之处,日久必自相分散叛离,待来年开春即可乘其敝而击败之。奏书中举出了屯田十二条好处,出兵追击的十二个不利。强调屯田的作用不仅可省军费,息徭役,而且使居民不失农业,又以武备最后达到羌人“不战而自破”的目的。在奏书中,他不仅提出了破羌的战略指导思想是:“用兵是为了伸张正义,消弭祸害,对外举措得当,国内就福佑吉祥。”“帝王的用兵之道,是希望自己不受损失而大获全胜,因此要注重谋略,创造敌人无法战胜我们的条件,这样我们才能有战胜敌人的可能。”同时,他又十分具体地提出屯田实施的办法,以及如何节约军饷开支,甚至连如何发挥屯田战士作用的具体问题都考虑到了。例如,他在《屯田奏》里讲到裁减骑兵,以节约开支的问题时说,骑兵一个月的粮草,估计相当于屯田兵一年的费用,马一日食粟二斗,一月须六石,刍藁还不计算在内。且步兵二十五人中又需要有二人为骑兵管理鞍装,所以骑兵的耗费是巨大的。他建议撤骑兵,以节约开支。由于他的屯田策是实事求是的,可取得较大效益,得到多数大臣和皇帝的允准,是十分自然的了。

赵充国以屯田威服叛羌,在短时期内取得很大成效。至前60年,降羌已达三万一千二百人,溺于河、湟及饥饿死者五六千人,斩首共计七千六百级,盘踞在南山的残余叛羌只剩四千人了。是年秋,羌若零、离留、且种、兒库共杀叛首先零大豪犹非、杨玉等,率残余的四千余羌众来降。至此,羌人叛乱彻底解决。西汉政府还发给归附汉朝的羌首“汉归义羌长”印,让他们代表汉朝政府管理辖下的羌族。

赵充国告老回家时,朝廷赐给他安车驷马的礼遇,国家如遇有对少数民族用兵之事,常请他为参谋。赵充国死时八十六岁。

评:在平定羌乱问题上,当时出现了以辛武贤为代表的主剿派和以赵充国为首的主抚派。尽管赵充国的正确主张起先不为宣帝和大臣们所理解,但他不计个人安危、不谋私利、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甘冒斧钺之诛,三次陈述战抚利害,最终得到宣帝和大臣们的赞同。这是要有些精神和勇气的。他提出的“屯田十二便”理论,是对西汉整个西北边地屯田的经验总结和概括。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721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