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简明正史——汉宣帝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22 22:39:57 0


汉宣帝刘询(前92—前49) 本名病己,字次卿,西汉第八代皇帝,武帝太子刘据之孙,亦称皇曾孙。是继武帝后开创“昭宣中兴”的一代帝王。

武帝晚年,太子刘据与其子史皇孙,都因巫蛊之祸而死,当时刘询出生仅数月,被关押在郡邸狱中。廷府属吏邴吉可怜这个小孩,把他交给两个女犯人用乳汁抚养,救活了这条小性命。武帝病危五柞宫,有人对武帝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派使者到长安狱中把犯人统统处死,当内谒者郭穰奉命来到郡邸狱时,廷尉监邴吉把刘询藏匿起来,闭门不开。后遇大赦,邴吉把刘询先后送至他外祖母史家和暴室啬夫许广汉家扶养,并恢复皇族身份。元平元年(前74)昭帝死后,因无嗣子,霍光等大臣奏请皇太后迎立刘询为帝,是年十八岁。由于他幼遭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

宣帝即位之初,委政于霍光,一切政事先向霍光禀报,才向宣帝奏请。地节二年(前68),霍光死后,他开始亲理朝政,着力整顿吏治,强化皇帝威权。为了打破霍氏垄断朝政的局面,他重用御史大夫魏相和岳丈平恩侯许广汉,允准百姓官吏可密奏上书,或单独进宫谒见皇帝,而不必通过尚书。目的是要削弱领尚书事霍山的权力。他还把霍光的近戚故吏纷纷调出京城,削夺他们的兵权。当霍光之妻霍显阴谋毒害许皇后的事被揭露后,他采取果断措施,彻底清除了霍氏势力,巩固了皇权。此后,他改变武帝以来重内朝轻外朝的作法,慎选丞相、御史大夫二府首长,作为治国的助手,并总以御史大夫作为丞相的人选。如魏相为丞相,邴吉为御史大夫;邴吉为丞相,黄霸为御史大夫;黄霸为相,于定国为御史大夫;于定国为丞相,陈万年为御史大夫,终宣一代,遂成定制。因此汉宣帝时丞相均善终,他们既有实权,又能发挥相权作用,善于协调皇权与相权、中朝与外朝的关系,对于稳定政局,起了积极作用。

宣帝注意从基层小吏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郡守一级的长官,而对郡守一级官吏,他特别重视。他认为:“百姓之所以能安居乐业,没有叹息愁恨之心,在于政事廉洁清正,能与我做到这一点的,唯有好的二千石郡守。”因此他大力从基层提拔官员,如尹翁归曾为狱小吏,后为东海太守;韩延寿初为郡文学,后为洛阳太守;张敞为乡有秩、太守卒史,后为京兆尹;赵广汉少为郡吏,后为京辅都尉,守京兆尹;严延年少为郡吏,后为涿郡太守;黄霸初为郡属吏等职,后为颍川太守;朱邑少时为桐乡啬夫,后为北海太守;龚遂、召信臣均以明经为吏,以后都任郡守之职。同时,他任用官吏比较注重名实相符,多数选用那些熟悉法令政策的“文法吏”,并以刑名考核臣下。而对那些犯有错误的人,也执法较严。当时一些地位很高的官吏,如司隶校尉盖宽饶、京兆尹赵广汉、韩延寿、杨恽、严延年等都因罪被处死刑;对魏相、邴吉、赵充国这些重臣,即使犯法,也绳之以法。纵观宣帝一系列政治措施,贯串着循名责实的精神,紧紧抓住选用贤才这一环节,并以严苛的汉法作为督责的手段。汉宣帝的政治被东汉人誉为西汉政治的典范。

汉宣帝经济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招抚游民,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当时流民问题相当严重,局部地区矛盾十分尖锐。他于前69年诏令“假郡国贫民田”,以公田赋予贫民,前67年又诏令还未列入公田的池塘荒地,给贫民、流民耕种。流民回到家乡时,地方政府要给他们土地,贷给种子,安排好食宿。此外,政府还屡次下令蠲免和削减田租、算赋、口钱,前后达六次。他还罢榷酤官,令民得以律占租,减天下盐价。五凤年间,采纳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的建议,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及太原郡谷以足京师。省去了从关东地区漕运谷物至京师的劳力,又节省了地方财政开支。五凤四年,又采纳耿寿昌建议设立常平仓,这对于稳定粮价,保证粮食供应,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他还派农业专家蔡葵为劝农特使,巡视全国,指导生产。他重视黄河的治理,水利的兴修,这些措施对于发展农业都起了很好的作用。由于上述措施的实施,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降至每石五钱,边远的金城、湟中地区每斛也不过八钱,这是西汉以来谷价最低的记录。

宣帝尊崇儒学,于甘露三年(前51)诏萧望之、刘向、韦玄成、薛广德等儒生在未央宫石渠阁召开石渠阁会议,讨论“五经”的异同。据说在会上讨论了三十余事,最后由宣帝亲自裁定评同。经过这次会议,博士员中《易》增立“梁丘”;《书》增立“大小夏侯”;《春秋》增立“穀梁”,至宣帝末年,五经博士有十二人,增秩为六百石,博士弟子达二百人。但是,宣帝也“好经学法律”,重视申不害的学说。太子刘奭认为宣帝持刑太深,建议重用儒生,被宣帝训斥道:汉家的制度,原以“霸王道杂之”,不能单任德教。因此在他统治时期,是循名责实的统治术和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是德治教化与法治相结合的一种儒法并用的政治思想体制。

宣帝时期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了进一步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前72年,匈奴入侵乌孙,乌孙王向汉求救。宣帝派御史大夫田广明、度辽将军范明友、前将军韩增、后将军赵充国和云中太守田顺等五将军分别从西河、张掖、云中、酒泉和五原出塞二千里,联合乌孙,共动用兵力二十万,对匈奴用兵。这是武帝以后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用兵。匈奴闻风“老弱奔走,驱畜产远遁逃”。汉与乌孙共击匈奴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双方关系也从联盟发展为隶属。武帝时解忧公主远嫁乌孙王昆莫翁归靡,在那里生活五十余年,对巩固汉与乌孙关系起了重要作用。前51年,七十岁的解忧公主回到内地,宣帝又以解忧公主侄女相夫为公主嫁与乌孙王。宣帝命相夫少主及随员百余人在上林苑学习乌孙语言,整装待命。欢送时,宣帝举行盛会,向各族首领表示了决心加强民族团结的愿望。乌孙从此隶属汉朝,成为西汉王朝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赵充国对羌人的用兵及在西羌的屯田政策也取得了成效,使西北边疆得到进一步巩固。羌族是生活在今青海、西藏和甘肃西南广大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景帝时,研种羌在首领留何率领下归汉。西汉王朝把他们安置在陇西郡和武都郡的羌道县境内。武帝时,西羌族趁匈奴犯汉,也趁机叛汉,西汉派十万余步骑,经五六年战争才将叛乱平息,部分羌人逃往西海(今青海)盐池一带。此时汉王朝统治势力达到湟水流域,屏羌人于湟水南岸,切断了羌与匈奴的联系。宣帝地节、元康年间,西汉在对车师、匈奴用兵时,羌人蠢蠢欲动。前61年,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受命于危难之际,迅速平定西羌的叛乱,后又批准了赵充国的屯田奏折,撤回骑兵,留步兵屯田湟中。次年,置金城属国管理归附的诸羌部落,正确处理了中央政府与西羌的关系。

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归汉,同时汉又占据了车师,并废除了匈奴在西域设立的僮仆都尉,这样使匈奴丧失了控制西域的力量,汉王朝的政令得以推行。前59年,汉王朝任郑吉为“西域都护”,全权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这是中原王朝在西域地区设置的第一个最高行政、军事长官。都护府设于垒城(今新疆轮台),其下所辖之“国”,初为三十六,后又有分裂,哀平之际增至五十余“国”。这些“国”虽保留有原来名称,但实际上与内地的郡县无异。自西域都护府建立后,汉王朝的西北边界,包括了位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乌孙、大宛和葱岭等广大地区。

宣帝时在对少数民族关系上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归汉。如前所述,前72年(本始二年),匈奴在遭到五将军打击后,力量衰耗,领地缩小,内部纷争激烈。前57年,匈奴贵族为争夺单于之位,发生了“五单于争位”的分裂和内讧。经过激烈的混战,结果呼韩邪单于取得胜利。但不久,其兄左贤王呼屠吾斯又在东边自立为郅支骨都单于,与呼韩邪单于争夺匈奴王的最高领导权。当时郅支在北,汉朝在南,东西属部俱已瓦解。在这种危急形势下,呼韩邪单于为平定郅支,统一匈奴地区,毅然于甘露三年(前51)表示愿意归汉,对宣帝“赞谒称臣”。汉宣帝对呼韩邪单于归汉予以隆重的礼遇,待以客礼,位在诸侯之上。举行了有数万少数民族参加的盛会,以示庆贺。从此,确立了匈奴政权隶属于中央的政治关系。宣帝不仅在政治军事上给予支持,又前后给谷米三万四千斛,在经济上也给予大力援助。

呼韩邪单于的归汉,结束了自白登之围以来,汉匈两族长达一百五十余年的战争状态,从而转入了和平友好时期,密切了塞北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

班固认为,汉与西域关系的加强,开始于张骞而收成于郑吉,这说明武宣时期的历史继承性。武帝的事业为宣帝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他凭借西汉中央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加强了各族的联系,开发了边疆,巩固了边疆,在我国各民族关系史上树立了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宣帝卒于黄龙元年,终年四十三岁,在位二十五年。

评:昭宣时期,史称“中兴”,历史似乎又回到了文景时代。但是历史是不会走回头路的,昭宣时期的政治,是在西汉王朝达到鼎盛时期、经济曾经出现繁荣阶段后实现的。因此,它是在比汉初更高的基础上出现的。这样,昭宣中兴实际上是武帝时期兴盛的继续,是西汉王朝最强盛的阶段,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但宣帝在位时贵外戚,杀名臣,用宦官,这也酿成了子孙亡国的大害。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721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