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历史记忆——丝绸之路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09 09:42:44 0


历史记忆——丝绸之路

敦煌壁画中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西汉朝廷的一个普通郎官从长安启程,踏上出使西域的征途,一条古老的商道逐渐形成。然而,他并不知道,此次出使将担负更为重大的可载入人类史册的使命,他所开启的道路将连通东方与西方,并将不断延伸与发展。它蜿蜒曲折,却又绵绵不断,它有主干,也有分支,甚至扩展到浩渺的大海,它冲破了自然与人为的巨大障碍,几度衰落,又几度兴盛。直到现在,它依然能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它就是丝绸之路。开启这条通道的人就是张骞。

美玉出昆仑。在中国先人的地理观念中,昆仑山位于西北,是陆地上最高的山,也是黄河的源头。那里有四角神兽,有不死之水,还有长着豹尾虎齿的西王母。据说,西周的周穆王曾经乘着八骏神车,西征到达昆仑之丘,与西王母酬唱游玩,尽欢而返。

日照昆仑上,羽人披羽衣。乘龙驾云雾,欲往心无违。此山在西北,乃是神仙国。灵气皆自然,求之不可得。(唐·李华《咏史十一首》之六)

世上没有神仙,周穆王与西王母的浪漫故事也只是一个传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遥远而神秘的昆仑山只存在于先人的想象之中。

历史记忆——丝绸之路

汉画像砖上的西王母

屈原《九章·涉江》中说:“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早在屈原的时代,人们就知道,美玉出于昆山。

商代古墓中出土的玉器,有相当一部分是新疆的和田玉,也就是古人常说的“昆山之玉”。显然,早在周穆王之前,就有人跋山涉水,出入昆仑。

屈原时代的昆仑山,实际上是今天新疆哈密北部的天山。巍峨的天山遮住了先民的视野,在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对于天山以西以北的世界,人们知之甚少。

历史记忆——丝绸之路

《历代神仙传》中的周穆王

汉代的西域,通常是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几十个大小不等的邦国分布在沙漠绿洲和戈壁草原上,史称“西域三十六国”。汉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中详细记录了每一个邦国的地理位置、户口总数、兵力以及风俗特征。其中就包括楼兰国:“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历史记忆——丝绸之路

《汉西域诸国图》

楼兰,一个散发着迷幻色彩的名字,一个沉淀了传奇与历史的国度。两千多年前的楼兰,是天山南麓的一个邦国,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史书记载,楼兰国在西域的东陲,与汉朝接壤,盛产美玉,百姓驱赶着驴、马和骆驼,放牧为生。然而,4世纪之后,黄沙淹没了楼兰国,楼兰文明尘封在了历史典籍之中。

20世纪,沉寂已久的沙漠忽然变得喧闹起来。1900年3月27日,瑞典人斯文·赫定在孔雀河下游寻找水源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代城址,发掘出大批写着汉字的木简、残纸以及钱币、丝织品等古物。考证的结果令他惊喜万分,这里竟然是消失了十几个世纪的楼兰古城!

此后不久,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德国的普鲁士中亚考察队、日本的大谷光瑞考察队,相继在尼雅、库车、吐鲁番等地发现了大批珍贵文物。这些尘封已久的沙漠遗存,生动展示了两千年前的丝路文明,再现了中原王朝开通丝路、经营西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3世纪初,匈奴崛起于蒙古草原,控制了东到大海、西到天山的广袤土地。匈奴骑兵经常南下侵扰,对西汉王朝的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如何解除匈奴祸患,成为西汉前期最为严峻的政治命题。

西域流沙古未开,氂牛边堠接轮台。扫空瀚海长城外,断得匈奴右臂来。和议终非中国计,雄兵方逞帝王才。守文弱主书生见,难得英雄靖九垓。(清·王昙《咏汉武帝》)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开拓精神的封建帝王之一。在他统治期间,西汉王朝达到了鼎盛。北击匈奴,开疆拓土,是这位一代雄主最为壮观的政治业绩。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呢?

西汉初建之时,汉高祖刘邦曾经在“白登之围”中领教了匈奴的厉害。其后采取低姿态,通过“和亲”政策来维护与匈奴的关系。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武帝时期,汉朝国力渐渐强盛,基本上具备了以武力抗击匈奴的实力。为了提高战争胜算,西汉朝廷在积极备战的同时,也在外交方面多方谋划。其方略之一,就是把臣服匈奴的西域诸国拉拢过来,“断匈奴之右臂”。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思想,张骞奉命出使西域。

张骞,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之一。史书说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他本是侍卫皇宫的一个普通郎官,不甘心碌碌一生,于是应募出使,投身绝域。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率领着由一百多人组成的庞大使团,从长安启程,踏上西行之路。

此次出使的目的是联络被匈奴打败的大月氏人,共同对付匈奴。张骞的第一次出使非常不顺,先是被匈奴拦截扣留了十三年,好不容易逃出来,辗转来到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不料月氏人安于现状,不愿意再向匈奴寻仇。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只好返回。在归国途中,再次被匈奴扣留,过了很久才回到长安。出发时的百余人,回国时只剩两人。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能达到与大月氏结盟的战略目的,但是却有很多意外的收获。流沙遍地的西域之中,原来还有那么多的绿洲小国;苍凉壁立的葱岭以西,原来还有另外的国度和异样的文明。张骞的详细汇报,使年轻的汉武帝兴奋而神往。

张骞很详细地记载道:在大宛,种植有大米、小麦,还种有苜蓿,也就是牧蓿,有葡萄,还用葡萄制作大量的葡萄酒;另外,大宛还以品种优良的骏马为骄傲,因为他们只培育血统正宗的名马。而汉朝的皇帝尤其看重出自大宛的名马,想获得这种名贵的马。我们可以根据岩画判断出来当年大宛盛产名马的景象。

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张骞再度持节出使。

这次出使的目的地,是位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乌孙是西域的大国,也是匈奴的重要盟友,在西域政治格局以及汉朝与匈奴的博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骞此行的目的,是说服乌孙弃匈奴而亲汉朝。

庞大的使团、贵重的礼物、衣饰鲜明而彬彬有礼的使臣,这一切让乌孙君臣对遥远的大汉帝国心生敬畏。乌孙王热情地招待了张骞一行,表示愿意与汉朝交往,但是又不愿意与匈奴为敌,婉拒了汉朝来使的政治诉求。他派遣使者跟随汉使回到长安,表达答谢之意。

汉武帝把两位汉室公主嫁给乌孙王,实行和亲政策,终于使乌孙从亲匈奴转为亲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汉军五路讨伐匈奴,乌孙出兵助汉,立下大功。乌孙成为汉朝在西域的可靠盟友,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持续了百年之久。

除出使乌孙国之外,张骞还派遣副使分赴大宛、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大月氏、大夏(古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今阿富汗北部)等国进行访问,赠送丝绸、铜镜等珍贵礼物,宣扬汉朝的威德,表达交往的意愿。

完成第二次出使的任务,张骞返回长安一年后就病逝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凿空”一词形象地描述了张骞开通西域的壮举。

丝绸之路。张骞和他的部属,是有史以来第一批踏入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中原王朝官方使节。在此之前,中原王朝对河西走廊以西地区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张骞一行获得了邦国分布、山川地形、道里行程以及风土人情的宝贵信息,由此开启了汉朝经营西域的宏伟大业。所到之处,他们宣扬汉朝的威德,传递汉人的友善,使天山南北、亚洲腹地的人们第一次了解到汉朝的强盛与富庶,产生了与这个东方大国交往的愿望。由此形成的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这样一条沟通东西方的政治之路、经贸之路、文化之路,为什么要叫作“丝绸之路”呢?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养蚕抽丝、织绢制绸的技术。目前所知的世界最古老的六大文明中,只有中国使用丝纤维。在瓷器、茶叶传入西方之前,丝绸是中国与西方贸易体系中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商品。西方人把东西方商路定名为“丝绸之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他所指的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这条商道从中国的政治中心长安或者洛阳发端,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穿越包括今天新疆在内的西域,进入中亚地区,然后继续向西,通往西方文明的中心——罗马帝国;或者向南,到达身毒(今印度)。

历史记忆——丝绸之路

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出土的织锦

汉唐之间的“丝绸之路”又可分为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沙漠丝绸之路。在15世纪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前的千余年间,穿越西域的沙漠之路,始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最为重要的通道。汉朝开辟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张骞凿通西域之后,华丽高贵的丝绸、光洁典雅的铜镜、高超的铁器铸造技术,借助丝绸之路,从中国传入西方。非洲的狮子、西亚的驼鸟、印度的孔雀、膘壮健行的大宛天马,通过丝绸之路,从域外来到中原。今天,我们日常食用的葡萄、核桃,也都是在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

历史记忆——丝绸之路

对人兽树纹双面罽,这是域外纺织物输入中国的明证。

汉代诗人辛延年在《羽林郎》一诗中,刻画了一位外族美女的形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诗中提到的“大秦珠”,就是来自地中海一带的“蜻蜓眼玻璃珠”。从西域到内地,从宫廷到酒肆,“大秦珠”成为深受汉代女性喜爱的装饰品。

历史记忆——丝绸之路

意大利发现的汉代丝织品

丝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源自印度的佛教很早就在西域传播,两汉之际,又从西域传入中原。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刘庄在洛阳城雍门修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古代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由此开启了佛法东来的大门。

20世纪以来,从塔里木盆地到罗马帝国东方行省帕尔米拉、罗马帝国本土意大利,都发现了汉代丝绸制品。安息(今伊朗)的达官显贵、罗马的宫廷名流,都用中国丝绸来显示自己身份的高贵。

神秘的罗马军团。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一支六千人的罗马军团在卡尔莱战役中被安息军队击败,突围出来的罗马士兵下落不明。据说,他们沿着丝绸之路辗转东移,进入西汉帝国境内,被朝廷安置在张掖郡的骊靬县(今甘肃永昌)。

骊靬,就是今天埃及的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它是罗马帝国在北非的政治中心,因此,古代中国人常常用骊靬来指代大秦(罗马)。出土的简牍材料显示出,早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之前,来自罗马帝国的商人旅居永昌,久而久之形成聚落。或许是由于他们来自骊靬,西汉政府就以骊靬为名,设置了骊靬县。罗马军团残部是否真的败退到了骊靬城,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骊靬县的得名是否真的缘于罗马侨民,同样是谜。

西域屯田。屯田,是汉朝经营西域、维护丝路的重要举措。为了解决使节往来、军吏驻防需要的粮食给养和安全问题,数以千计的士兵、犯人被分遣至土地肥沃的交通要地,一边耕种稼穑,一边戍守备战。位于吐鲁番盆地的车师是进入西域的门户,汉军长期驻屯,人数最多时达到了两千余人。

汉朝要付出这么大的财力做这件事情,维持与西域交往的畅通,实际上是汉朝试图将国家影响力远播于四方的战略规划,用今天的词语来形容就是汉朝塑造自己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所以丝绸之路能否畅通是汉朝国力是否强大的见证,是汉能否有效影响和控制西域甚至更远国家的一个标志。维持丝绸之路畅通,不但对汉朝本身,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长城,是古代中原王朝防御北方骑马民族入侵的重要军事设施。汉代的北方长城东至辽东,西达敦煌。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武帝征发了数十万人,在荒无人烟的帝国西陲修筑边防要塞。要塞东起敦煌,西至姑墨(今新疆阿克苏),渡沙越漠,蜿蜒布列。丝绸之路的要害之处,还有许多邮驿机构,负责传递信息、提供食宿。它们是帝国的神经末梢,把西域边陲与帝国中心连接起来。两千年过去了,烽火台仍然矗立在孔雀河故道北岸。

历史记忆——丝绸之路

轮台烽燧

历史记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遗迹

历史记忆——丝绸之路

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汉简《传车簿》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轮台歌》诗中道:“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轮台”是边关战斗与边塞苦寒生活的代名词。位于西域中部的轮台,是汉朝在西域的政治中心。公元前60年,匈奴势力被逐出西域,西汉在这里设置了西域都护,专门管理西域事务。这是中原王朝首次在西域地区设置郡级行政机构,标志着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并入了中国版图。从此,今天的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王朝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人员往来提供了极大便利。商贾驼队、政府使节、屯田军吏在绿洲与戈壁上穿梭行进。史书形容当时的景象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悬泉置,位于敦煌东面的戈壁滩上,是汉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普通驿站。从出土的汉简得知,悬泉置曾经接待过解忧公主、楼兰王、乌孙和车师等二十多个国家的使者,有一次朝廷派遣使者王君护送于阗王等返回西域,人数多达一千七百多人。

这些被发现的文书档案,生动记录了两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繁忙景象。

班超出使西域。然而,汉朝在西域的经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西域距中原遥远,汉军无法长期驻扎,汉朝使臣遭劫或者被杀的惨剧时有发生。维持丝路畅通的费用支出相当惊人,朝廷中反对经营西域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

东汉之初,由于改朝换代间的大混战,国力明显减弱,一度无暇西顾,西域诸国不得不依附于强大的北匈奴。丝绸之路一度中断六十五年。时代呼唤着另一位英雄人物的出现,他将像张骞一样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和繁荣做出卓越贡献。

东汉的班超,是丝绸之路历史上又一个光照千秋的英雄人物。他与西汉的张骞,堪称汉代经营西域的双子星。张骞成功凿通西域,班超奋力维护丝路。班超是史学家班固的弟弟,早年在官府从事抄写文书的工作,后来投笔从戎,在西域建功立业。投身西域三十一年间,班超把亲汉邦国联合在一起,打击匈奴和叛汉势力,维护了西域的和平与汉朝的声望。在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他成功地调发了西域诸国军队八万之众,使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汉朝。史书上说:“西域诸国,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贡奉不绝。”朝廷在表彰班超的功绩时说:班超没有动用汉朝的大军,没有给国家带来负担,却能让远方的各民族和睦相处,使风俗各异的人们同心协力。

班超在西域独立经营三十余年。有一次班超受命要临时回国的时候,当时于阗等国的人抱着班超的马腿不放,不让他走,说“我们今天以汉室为父母”。这种情怀表现出西域各国对西汉中央政权的向心力。班超在晚年的时候上书皇帝,说他难忘故土,希望叶落归根,他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样的赤诚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永元九年(97年),班超派遣部属甘英出使大秦。可惜的是,甘英只到达波斯湾沿岸的条支,就因当地商人故意渲染海上的危险而止步不前,未能完成使命。即便如此,此次出使,仍然增进了中国人对中亚各国的了解,而西方的大秦也听到了更多的关于汉朝的消息。

又过了七十多年,延熹九年(166年)九月的一天,东汉都城洛阳张灯结彩,一派祥和景象。盛装美饰的帝都臣民布列街衢,引颈观望。在威风凛凛的皇家卫队的引导夹护之下,一群外国使节缓缓走来。当朝天子汉桓帝在可容万人的德阳殿隆重接待了来使。

历史记忆——丝绸之路

东汉中晚期“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新疆尉犁营盘遗址15号墓出土。

大秦使者的这次来访,是两大文明古国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欧洲人到达中国的记录。万里之外的大秦帝国遣使来访,在汉朝皇帝和他的臣子的观念中,是大汉王朝德布天下、威加四海的象征。而这一次,大秦使者走的路线是海上丝绸之路。

白龙堆,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令人生畏的死亡之路。东晋隆安四年(400年),一位东晋高僧赴天竺取经,途经此处,历尽艰险。他在游记中心有余悸地描述着:“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曾经浩渺无际的盐泽(今罗布泊)已经干涸,当年驼队络绎不绝的古道难觅人迹,只有顽强的胡杨和永恒的黄沙,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往昔,记录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恢宏历史。汉代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第一个高峰期。正是在汉代,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顽强与勇气,凿通了丝绸之路,实现了周穆王驰游八荒、探索宇宙的梦想。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126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