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王朝解读——王莽托古改制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10 11:41:58 0


王莽托古改制在西汉和东汉历史之间,有一个历时十五年的新朝,这个代汉建立新朝的篡窃者,就是汉朝的外戚王莽。王莽夺取政权后,打出复古的旗号,进行“改制”,历史上称作“王莽改制”。

古代铜器西汉后期,当权的一些贵族官僚,不是骄奢淫逸,便是贪婪成性,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农民纷纷破产流亡,沦为官私奴婢,社会险象丛生。成帝时,西汉王朝已经走向崩溃的道路。当时,在一般人民乃至中下层官吏中间,都希望能有一个比较正派的人物出来执掌朝政,改变这种混乱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莽这个志大才疏的野心家,认为天与人归,时机成熟,便破门而出,献冕登场,用阴谋手段做起皇帝来。系外威王氏家族在元帝、成帝时期长期地把持朝廷大权,这就为王莽后来篡夺政权奠定了基础。公元前33年,汉成帝刘骜即位,皇太后王氏专权,以其兄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河平二年(27),王凤的五个弟弟谭、商、立、根、逢时同日封侯。时人谓之“五侯”。王莽之父王曼早死,未得封侯,故王莽早年生活不如诸叔父兄弟。他自知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①。其伯父王凤病危时,“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②。以此获得姑母和诸伯叔的欢心。王凤临死前,把他托付给王太后和成帝,使他做了黄门郎,不久,又升迁为射声校尉。永始元年(前16),元后要成帝追封王曼为新都哀侯,王莽嗣爵为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他倾家财赈施宾客,招纳名士,结交公卿大夫;又揭发外戚定陵侯淳于长的罪过,获得了忠直的名声。成帝绥和元年(前8),在他姑母的安排下,王莽代王根为大司马。他爵位愈尊,矫情伪饰愈甚。妻子见客,衣不曳地,布蔽膝,人以为使婢。第二年,成帝死去,刘欣以元帝庶孙继承皇位,是为哀帝。哀帝祖母傅氏和母亲丁氏两家外戚集团因近亲关系把持朝政。王莽暂时告退回到自己的封国,伺机再起。哀帝是一个短命天子,只做了五年皇帝就死去,元后即日收取了皇帝玺印,召王莽进宫,于是王莽在元后的诏令下重新做了大司马辅政。公元1年,王莽奉元后命立中山王刘衍(kǎn侃)为帝,是为平帝,年仅九岁。元后以七十二岁高龄临朝称制,一切政事悉由王莽处理。

王莽在受命辅政以后,便积极扩大和巩固王氏集团势力,排除和消灭异己。凡是与王莽不合的人,都“傅致其罪”,罢去官职,甚至连他的叔父王立也遭到他的排斥,被遣就国。于是“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以王舜、王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刘歆典文章,孙建为爪牙”③。西汉政权已为王莽集团所控制。王莽常以周公自命,他对圣经贤传中所记周公辅成王而后来自己即于王位的故事,甚感兴趣。传说中周公摄政时,交趾南面曾有越裳国前来中国献白雉,王古代铜器莽也于平帝元始元年(1)遣人示意益州(今云南晋宁县)塞外蛮夷,自称越裳氏重译来汉廷,献白雉一,黑雉二,以符合于周公的故事。王莽奏请元后下诏,用白雉祭祀宗庙。于是群臣盛陈王莽功德,实无异于周公辅佐成王;周公托号于周,王莽有定国安汉之功,宜赐号为“安汉公”。元后乃下诏封王莽为太傅,号曰安汉公,位在三公之上。

王莽被晋封为安汉公后,便利用太后的宠信,笼络大小官僚,大封其集团党羽,以扩大并巩固自己的势力。他奏请增加大臣们的俸禄、爵秩,续封宗室后裔因罪失爵者,使之重新得到封邑。朝臣皆承王莽旨意行事,使莽声望日隆。不久,又示意公卿奏言“太后春秋高,不宜亲省小事”,元后乃下诏曰:“自今以来,惟封爵乃以闻,他事安汉公四辅(王莽为太傅,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称四辅)平决。州牧、二千石及茂才吏初除奏事者,辄引入,至近署对安汉公,考故宫,问新职,以知其称否。”④是时王莽的权势已与皇帝不相上下。

为了控制宫闱,以固其权,王莽又发动爪牙,假借民意,请立其女为平帝后。元始三年(3)春,有司奏请:“故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合)钱二万万。”⑤王莽表示辞让,只受四千万,而以其余部分分给十一媵家(陪嫁人家)及九族贫者。按照古礼,皇后之父应有百里之封。王莽之女既被立为皇后,于是又有人请以新野之田二万五千六百顷益封给王莽,以满百里之数。王莽之志原不在百里,因而故辞不受,欲以辞封邀取名誉而实现其代汉自立的目的。据说是时“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被接见的)皆叩头言,宜极加赏于安汉公”⑥。王莽的党羽大司徒司直陈崇为迎合王莽,使张敞(汉宣帝时名臣)之孙张竦草奏,盛称王莽功德,几乎把圣经贤传上的美词引用殆尽,然后建议:“宜恢公(指王莽)国令如周公,建立公子(长子)令如伯禽,所赐之品亦皆如之。”⑦元始四年(4)春,太保王舜等及吏民八千余人向元后上书说:“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莽兼二人之德,宜封为宰衡。朝廷照准。王莽又佯做辞让,最后元后下诏:“尚书勿复受公之让奏,”王莽才视事就职。自是王莽爵为新都侯,号为安汉公,官为宰衡、太傅、大司马,真可谓爵贵号尊官重矣。

王莽为了笼络知识分子,在就宰衡之年,“为学者筑舍万区(小室)……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即《史籀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⑧。这些异能之士后来都成为王莽的号筒。

这年秋季,王莽派遣分行天下的八名观风使者回到洛阳,称说“天下风俗齐同”,并假借郡国百姓名义,制造歌谣三万言,称颂王莽的功德。王莽在朝廷的声威愈隆。于是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列侯张纯等九百零二人,奏请赐王莽九锡。元后照准。王莽从皇家领受了衣服、车马、弓矢、斧钺、柜(音巨畅,美酒)、乐器、朱户、纳陛、虎贲等九种显示尊荣的赏赐和权益,开了后来大臣受尊宠的先例。

王莽受封为安汉公,官居宰衡,与周公在西周时的地位很相像,他本人也很希望成为周公。于是泉陵侯刘庆上书说:“周成王幼少,称孺子,周公居摄。今帝富于春秋,宜令安汉公行天子事,如周公。”⑨刘庆的奏书一上,群臣争相附合。当王莽日益走近皇帝宝座时,这个“富于春秋”但不是孺子的平帝,只得夭折而亡。王莽从刘氏皇族中找了一个年仅两岁的广戚侯刘显的子婴,立为皇帝。紧接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⑩的符命天书,就应时出现。于是王莽公然由安汉公成为摄皇帝、假皇帝。

居摄元年(6)四月,安众侯刘崇起兵反抗。次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聚众讨伐王莽,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移檄郡国,言莽“毒杀平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今共行天罚诛莽”,众至十万人。这时长安附近槐里男子赵朋、霍鸿等,亦集合十万以上的农民,起兵反莽,以响应翟义的号召。但是这些反莽势力,都为王莽所消灭。自是王莽自谓“威德日盛,获天人助,遂谋即真之事矣”。因而不久便有铜符帛书出现,其文曰:“天告帝符,献者封侯承天命,用神令。”这显然是天命攸归了。不久,又有一个“素无行,好为大言”的梓潼人哀章,做了一只铜柜,制作两道封书题签,其一书曰:“天帝行玺金匮图,”其二书曰:“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某者,高皇帝名也。书言“王莽为真天子”,皇太后遵照天命行事。哀章持铜匮至高庙以付仆射。仆射上报,王莽不敢违抗天命,只好到高帝祠庙拜受金匮神禅,御王冠,即真天子位,改国号日“新”,改年号为始建国元年(9),西汉王朝便寿终正寝。

古代铜器西汉王朝虽然结束,但西汉社会遗留下来的隐患和危机依然存在。为了解决这些社会危机和矛盾,王莽附会《周礼》,实行托古改制。

始建国元年(9),王莽下诏,历数西汉社会兼并之弊,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和奴婢问题。诏令说:“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疲)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乃)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制于(控制)民臣,专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掠)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分取田地产物,勒索佃农租税),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耘,所得不足以自存。”针对以上情况,王莽提出王田制度和奴婢政策,规定: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称“王田”;天下的奴婢,一律改称“私属”,都不得买卖。男丁八口之家,占田一井(九百亩);原有男口不足八人而土地超过一井者,把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乡党。无田者按一夫百亩的制度受田。有敢诋毁井田制度、惑乱人心者,流放边远地区,以儆效尤。

王莽颁布这一诏令的目的,并非想要真正解决土地问题和奴婢的社会地位,而只是冻结土地和奴婢的买卖,借以缓和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过程。在此以后,官僚富商继续买卖土地和奴婢,以此获罪者不可胜数,于是他们的代言人区(音欧)博公开出来反对。区博上书给王莽说:“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迄今海内未厌其敝。今欲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渐进过程),弗能行也。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实行。”由于官僚富贾的反对,王莽被迫于始建国四年,下令取消。其诏令曰:“诸名(私人占有)食(朝廷赏赐)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各治。”王莽试图解决当前最主要的社会矛盾的尝试,到此已完全失败。

王莽另一项经济改革政策,是实行五均、赊贷与六筅(管)。始建国二年(10):二月,王莽下令实行五均六筅,企图以此节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并且使封建国家获得经济利益。五均是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都市设立“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各城市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每季的中月,司市师评定本地物价,定出法定的标准价格,叫做市平。物价高过市平,司市师照市平出售;低于市平,则听民自相买卖;五谷布帛丝绵等生活必须品滞销时,则由司市师按本价收买,不令折钱。

五均官除平准物价以外,还有一个向农民办理借贷的任务。民因祭祀或丧葬需钱可向钱府借贷,不取利息。祭祀贷款归还日期不得超过十日;丧事贷款归还日期限定为三个月。如果因欲经营生产而缺少本钱,也可低利借贷,年收利息不得过十分之一。

六筅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五种事业,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山大泽,向在名山大泽中采取众物的人课税。实行六筅的理由,照王莽自己的说法是:“夫盐,食肴之将(主也);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铁,(田)农之本;名山大泽,饶衍之藏;五均赊贷,百姓所取平,仰以给赡;钱布铜冶,通行有无,备民用也。此六者,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仰于市,虽贵数倍,不得不买。豪民富贾,即要(要挟)贫弱,先圣知其然也,故斡(管理)之。”由此看来,王莽实行的六筅政策,即统制重要经济事业的政策。六筅中除五均赊贷一项是平准法的新发展以外,其余五项都在汉武帝时实行过。王莽用来推行五均六筅的人,多是一些巨商富贾,如洛阳薛子仲、张长叔和临淄伟姓,都是家资千万的富商,这与武帝时以贾人为盐铁官一样。但是武帝凭借强大的国家力量,能够基本上控制管理盐铁的官吏;而王莽则缺乏这样的力量,对他们则是无能为力。这些富商巨贾乘传求利,与郡县官吏通同作弊,盘剥人民,损公肥私,即所谓“奸吏猾民,并侵众庶,各不安生”。纳言冯常谏王莽废除六筅,荆州牧费兴提出,对荆州“盗贼”要“阔其租赋”、“解释安集”,都被免官。直至地皇三年(22),王莽见四方盗起,攻城杀吏,知天下溃叛,事穷计迫,“乃议遣风俗大夫司国宪等分行天下,除井田、奴婢、山泽六筅之禁,即位以来诏令不便于民者皆收还之”。使者未及出发,刘秀兄弟及李通等已起兵反莽,事实上六筅政策,已自动取消。

古代铜器在王莽的改制中,给社会经济造成最大混乱的是货币的屡次改革。王莽从当“摄皇帝”开始,前后进行过四次货币改革。这些改革主要是以新铸的劣质货币代替原来质量较高的旧币,然后再以更劣的货币兑换原来铸造的劣币,而且品类繁多,换算困难,甚至连古代的原始货币龟、贝也拿来应用。王莽不知道钱币的价值要由它所包含的内在价值、金属价值来决定,而只是一味用法令来强行变更,这就注定其必然失败。

第一次改革是在居摄二年(7)王莽居摄时,下令于当时通用的五铢钱外,另铸大钱(重12铢,值五铢钱50)。又造契刀(值五铢钱500)、错刀(值五铢钱5000),与五铢钱并行。这种做法的掠夺性异常明显,大钱与五铢钱的重量是12:5,而价值却规定为50:1,重量和价值相差极其悬殊。

第二次改革是在始建国元年(9)王莽称帝后。这次又废除错刀、契刀及五铢钱,另造小钱(重一铢),与大钱同时并行。并下令以一个五铢钱兑换一个重一铢的小钱,以50个五铢钱(共重250铢)兑换一个重12铢的大钱。社会上久已惯于使用五铢钱,且大钱与小钱的比值极不合理,因此民间仍然私用五铢钱进行交易。

第三次改革是在始建国二年(10)。王莽以钱币讫不行,“于是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凡宝货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钱货六品,金货一品,银货二品,龟货四品,贝货五品,布货十品)”。这些复杂的货币,只有更使“百姓愦乱”,而且连古代的原始货币龟、贝也拿来应用,尤为荒谬。由于“其货不行”,“乃但行小钱值一与大钱五十,二品并行”,龟、贝、布属停止使用。

最后一次改革是在天凤元年(14)。由于大钱、小钱不能通行,遂予废止,改行“货布”与“货泉”两种。一个货布重25铢,一个货泉重5铢,但却规定一个货布的价值等于25个货泉。又下令一个12铢重的大钱兑换一个5铢重的货泉,比例还是不对。

王莽屡易货币,“每一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而且种类复杂,单位太多,换算亦不容易,所以人民仍私用五铢钱,盗铸钱者不可胜禁。王莽对于私铸钱币者,原定处以死刑,后来因为犯者愈来愈多,古代风景画鉴赏杀不胜杀,于是改为犯者及妻子没为官奴婢,由郡国用槛车铁锁,传送长安钟官(主管铸钱的官),因此“愁苦死者什六七”。虽然如此,新币仍不能通行。

在政治制度方面,王莽也大事更张。他一味的“矫讬天命,伪作符书”来实施改革。他把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官制、郡县地名和行政区划,大加改变,屡易共名;甚至连新朝的国号也多次变更,有“新家”、“新室”、“新成”、“黄室”等,名目虽多,但毫无意义。

王莽实行的这些改制,有些措施触及到当时社会的突出矛盾。但是王莽是封建权贵的代表,他的改制实质上是从维护贵族的利益出发的。他之所以打击一部分豪强和工商业主,不过是为了强制大地主、大商人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使封建经济得到适当的调整,借以缓和当时已经激化了的社会矛盾。更明白地说,就是企图牺牲个别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来重新稳定濒于崩溃的封建权贵的统治。这如果能够实现,在客观上对农民还是有利的。正因如此,所以遭到豪强富贾的顽强反抗;加上王莽胡乱推行一些反经济规律的措施,给本来即已混乱的社会经济生古代风景画活更增加了混乱。许多官僚也趁火打劫,渔肉百姓,无限制地加重人民的负担,以致“农商失业”,“百姓困乏”,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王莽在极其不利的形势下,为了挽回自己的威信,拯救自己的统治,又肆意挑起了和周边各族的战争,以转移人民的视线。王莽执政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威德,特派五威将王奇等向边疆少数族颁发新室印绶,收回汉朝的印绶;把原来汉朝所封的王尽改为侯,引起周边各族的反抗。在东方,高句丽人反对王莽,王莽派严尤征服了高句丽,并把高句丽改称“下句丽”,但高句丽并没有停止战斗。在西方,西域各国纷纷反抗,断绝同王莽的往来。在西南,句町(今云南蒙自地区)王起兵反抗,王莽于天凤元年(14)派冯茂等发巴蜀兵击句町,前后三年,“士卒疾疫,死者什六七”,始终未能征服句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是对匈奴的战争。匈奴从宣帝时起和汉朝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王莽称帝后,派专使收回单于的“玺”,重新颁发“新匈奴单于章”。接着,王莽又下令分匈奴全国为十五单于,并派人到边境招降呼韩邪单于诸子,封为单于。始建国三年(11),王莽一面下令把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对匈奴表示侮慢;一面又发北方各郡国及乌桓、鲜卑十二部兵,分十路向匈奴进攻,引起匈奴人的强烈反抗。结果“损失惨重”,“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王莽发动的这些战争,不仅加重了国内人民的负担,而且破坏了自汉武帝以来,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王莽改制没有挽救社会危机,相反,使广大人民在政策的摇摆中遭受祸殃。残酷的刑法,沉重的赋役征发,加之匈奴入寇,旱灾虫蝗频仍,使得百姓富者不能自保,贫者无以自存。于是天下萧萧然,农民暴动风起云涌。

注释①②③④⑤《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

⑥《资治通鉴》汉平帝元始五年。

⑦⑧《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

⑨《资治通鉴》汉平帝元始五年。

⑩《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

《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

《资治通鉴》王莽始建国二年。

改行货布、货泉年代。《王莽传》置于地皇元年(20),此据《汉书·食货志》。

《资治通鉴》王莽天凤元年。

《汉书·食货志)下。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

《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157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