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王朝解读——后宫的争风吃醋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10 11:22:12 0


后宫的争风吃醋第一次巫蛊之祸发生在公元前130年。当时的陈皇后是汉武帝的姑表妹,名阿娇。汉武帝在由胶东王被立为太子的过程中,他的姑母长公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武帝对她很感激,于是按照姑母的意思,娶了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为妻。武帝即位以后,阿娇被立为皇后。这样的政治联姻使得陈阿娇飞扬跋扈,不可一人物画像世。她的嫉妒心异常的强烈,为了独占丈夫,对汉武帝的管束也很严格,以至于婚后十余年,非但自己不能生育,还使出各种手段迫害其他的嫔妃,使其他嫔妃也未能产下一子半女。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汉武帝少年登基,年近三十却仍然膝下空虚,自然十分郁闷,满朝文武,也都为此而忧心仲仲,纷纷想方设法,推荐了十几位美貌女子给汉武帝。可是,汉武帝没看上这些出身高贵、修饰得体的女人,反而爱上了一个歌女,名叫卫子夫。

卫子夫出身卑微,却深得汉武帝宠爱,这使得陈皇后十分嫉恨。她几次三番地寻死觅活,想用这种手段来威胁汉武帝,这让汉武帝焦急万分,心中更是恼怒。而且,陈皇后每闹一次,汉武帝的恼怒怨恨也就更加深一层,更是从此对皇后不闻不问。最后,陈皇后为了保住自己的皇后宝座,竟然铤而走险,使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这可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罪行,东窗事发后,陈皇后被汉武帝废除了皇后之位,从此居住在冷宫之中,再也得不到宠幸,孤老终死了。

宫廷争斗第二次巫蛊之祸发生在公元前92年。当时朝廷正在搜捕一个罪犯朱安世,可逮捕的命令下达了很久,都没有能将其抓获,汉武帝催得更紧。这时,丞相公孙贺的儿子,身为太仆的公孙敬声,自以为是皇后的外甥,就目无纲纪,擅用军饷,导致被捕入狱。公孙贺为了救儿子,主动请缨追捕朱安世,以弥补儿子的罪孽,汉武帝恩准了。后来,朱安世果然被他抓获。在狱中,他得知丞相捉拿自己是为了替儿子赎罪时,他就立即上书,向皇帝告发了公孙敬声和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的事情,并且检举说他们还用巫术诅咒汉武帝。汉武帝派人查办,发现朱安世所举报的情况属实,就下令杀死公孙父子,株连九族。而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和卫皇后的侄子等人,也都被牵连诛杀。这一次的巫蛊之祸,牺牲要比第一次大得多。

太子的厄运如果巫蛊之祸终止于此,也就罢了。然而,汉武帝晚年益发崇信鬼神,体弱多病,更加好猜疑,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总是担心左右人会用巫蛊害自己。他的猜疑心理,被江充利用,制造了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巫蛊之祸。

江充本是赵国邯郸人,他曾出使匈奴,回到京师后拜为绣衣使者。据说,有一次江充跟随汉武帝去甘泉宫,路上遇到太子的家奴乘马车在道路中央驰骋,这是逾矩的行为,江充将太子的家奴送去法办。尽管太子再三求情,他仍不许,由此和太子结下了仇怨。而汉武帝认为他刚正不阿,很是赞赏,遂大加任用。

公孙贺的巫蛊之祸后,汉武帝住在甘泉宫,此时已经病重。江充见汉武帝年老,担心以后皇帝死了,太子登基,自己会被诛杀,就上书说汉武帝的病情加重是巫蛊在作祟。于是汉武帝听信了江充的话,责成他处理巫蛊案。江充借机大肆严刑逼供,使人诬告太子,因这次巫蛊案而获罪的,有数万人之多。随后,江充揣度汉武帝的心思,投其所好,说宫中有巫蛊之气,汉武帝于是命令宫人掘地,江充伺机在太子宫地下埋了木偶。当时汉武帝住在甘泉宫,消息不怎么灵通,太子害怕自己说不清道不明,就和卫皇后商量,准备杀死江充。

结果,一时间长安城内大乱,都谣传说太子要谋反,结果众将士都不听太子的指挥。太子兵败,只得外逃,卫皇后被赐死。不久后,太子被围困致死,皇孙也一并被害。这一次巫蛊案,皇后被赐死,三十七岁的太子遇害,而其他被牵连诛杀的人,数以万计。最重要的是影响是帝嗣空缺,后宫无主,朝纲失控,这给汉朝统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汉武帝来不及重新立嗣,驾崩之前,在仓促之间,不得不采用周公辅政的办法,托孤给朝中的大臣。

纵览汉武帝时期的三次巫蛊之祸,其结果是两位皇后被废杀,两位丞相死于非命,太子、两位公主和皇孙也被牵连诛杀。再加上其他遭难的人,前后不下十数万之众。制造巫蛊,一害他人,二害自己,牺牲太大了。虽然后来汉武帝知道了太子惶恐的真相,其实并不是想谋反,汉武帝很是后悔,可惜已经太晚了,他只有建造追思台来凭吊自己的皇后和太子了。司马迁与《史记》

遭受宫刑的司马迁,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为李陵说话司马迁是西汉时候夏阳人,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而遭受宫刑,后来忍辱负重,终于写成了流芳百世的史家巨著——《史记》。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武艺高强,爱兵如子,深受汉武帝的喜爱,封他为都尉。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陵率领5千精兵良将策应主帅抗击匈奴。李陵挥师南还时,遭遇到3万多匈奴骑兵的围堵。李陵率部浴血奋战,杀死千万敌兵,这令匈奴单于胆战心惊,准备退兵。然而不幸的是,李陵部下一个叫管敢的人投降了匈奴,招供出此时的李陵孤军无援,而且粮草尽绝。知道了内情的匈奴大军疯狂发起反扑,李陵和诸将拼死厮杀,5千精兵只剩下十几人。看着越来越多的匈奴军队包围着自己,看着伤痕累累、赤手空拳的部下,李陵这堂堂汉子不由得流下热泪,说:“全军覆没,还有何面目去见皇上呢?只能日后见机立功吧!”说罢,他下马投降了匈奴。

匈奴单于很佩服李陵的英雄气概,把女儿嫁给他,让他在匈奴享有尊贵的地位,期望他能效忠自己。

汉朝上下得知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后,朝野震惊。汉武帝盛怒之下,下令杀死了李陵的母亲和妻儿,以报复和惩罚李陵。汉武帝召集群臣廷议李陵罪行,大臣们纷纷顺着汉武帝的看法,痛斥李陵贪生怕死,投降变节,都指责他不忠于国家。只有当时担任太史令的司马迁勇于替李陵辩护:“李将军以5千步兵,剿灭万余匈奴骑兵,已经对得起天下人了。如果不是孤军奋战,且没了粮草供给,他绝不会投降的。再有,李将军未必会是真降,或许日后会寻找机会,报答皇恩。”司马迁的看法可以说是客观的,可这却激怒了汉武帝,汉武帝对他说:“你的意思是我派李陵出兵就错了,对李陵亲属的处理不对啦?”于是,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听不进去司马迁的辩解,直接把他打入了监牢。

司马迁严惩司马迁作为史官,必须要有坚持真理,客观记述史实的精神。司马迁没有虚伪地为统治者歌功颂德,而是如实地记录并且评价着统治者的功过是非。对汉武帝的缺点,他也是毫不客气地加以指出。这样,就招致了汉武帝对他的嫉恨,并且早就准备伺机收拾他了。这次正好借李陵事件对他加以迫害。

司马迁被判了宫刑(所谓宫刑,就是像对待太监一样,阉割男子的生殖器。)这样的酷刑,对于司马迁来说,不仅剥夺了他作为男子的权利,更丧失了作为人的尊严。因此,司马迁觉得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了,留下的只有难以洗刷的耻辱。在耻辱和负罪的双重压力下,结束痛苦,最快捷的办法就是一死了之。事实上,司马迁不是没有想到过死,可当他重新审视了古往今来的圣人贤人的处事之道后,他对忍辱负重的那些人的生命价值作了理性的思考。终于,司马迁毅然决然的放下了儒家的“士可杀不可辱”的志士仁人的观念,虽然自己遭受的耻辱比历史上其他先贤们所受的耻辱都要惨烈,但是,父命尚未完成,自己的文采还没有得到发挥。既然残酷的现实已经无法改变,他就只有寄希望于未来了。

于是,他从《周易》、《春秋》、《离骚》、《国语》中汲取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终于完成了为后世流传千古的史学巨著——《史记》。君臣不相疑君臣之间的情谊,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

汉武帝托孤汉武帝七十多岁的时候,身体日渐衰弱,病痛缠身,而且每天都愁眉不展。因为他知道,自己恐怕将不久于人世了,可是自己又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杀了培养多年的太子。所以他现在对自己的身后事非常忧虑,其中头等大事就是要早立太子,免得死后国家大乱。

当时汉武帝还有三个儿子,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是亲兄弟,但是他们平日骄横不法,不能立为太子。可是小儿子弗陵这时还只有七岁,汉武帝想立他为太子。因此就想先为年幼的太子物色一个忠实可靠的大臣来加以辅佐。

汉武帝认为,朝中大臣只有霍光可担此重任,所以就想把国事托付给霍光。他想起了古代周公辅佐年幼成王时的故事。周公曾背着小成王临朝,会见诸侯继承大统。汉武帝就让人根据这个故事,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这是用图来暗示霍光将来要像周公辅成王一样来辅佐幼主弗陵。

过了一年,汉武帝病危,霍光流着眼泪问汉武帝:“如果陛下有个三长两短,由谁来继承皇位呢?”汉武帝这时明确地说:“立我的小儿子弗陵为太子,由你来履行周公辅成王似的职责。去年我送给你的那幅画,你到现在还没有领会其中的意思吗?”霍光见皇帝对自己如此信任,就只好含泪答应了。第二天,汉武帝就死了。太子刘弗陵继承皇位,他就是汉昭帝。

他人的怨恨霍光自从接受了汉武帝的遗诏,担负起辅佐幼主、治理国家的重任,他工作得更加勤恳谨慎了,兢兢业业地治理着国家。但是,因为他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威望也越来越高,很多人都嫉恨他,总是在小皇帝身边说他的坏话,这让霍光一直提心吊胆。

汉昭帝的同父异母兄长燕王刘旦,因为没有当上皇帝,心里老是怨恨不已,一直想自己来当这个皇帝,而首要的任务就是先除掉保护昭帝的辅命大臣霍光。反对霍光的势力也趁机和燕王刘旦相勾结,密谋策划先挤垮霍光,再废昭帝拥立燕王为帝。燕王刘旦恨不得马上当皇帝,就催上官桀等人早点想办法动手。以燕王刘旦为首的政变集团,在暗中布下了罗网,就等着霍光往里钻了。

皇帝的绝对信任有一天,霍光出长安城去检阅御林军(皇帝的近卫队)操练,并且调了一个校尉(仅次于将军的军职)到大将军府里来工作。上官桀等人认为这是整垮霍光的好机会,于是乘机假冒燕王刘旦的名义给昭帝上书,状告霍光。他们一告霍光出城集合御林军操练,一路上耀武扬威,坐着像皇帝出巡时一样的车马,违反礼仪规定,不像个大臣的样子。二告霍光擅自作主,私自调用校尉,有图谋不轨的阴谋。最后还表示愿交还燕王大印,回到宫里来警卫皇上,查处奸臣作乱的阴谋等等。昭帝看了告状信后,当时没有表示可否,就把此事先放下了。

第二天早朝时,霍光已知道被他们告了,就不敢上朝,留在偏殿里等待昭帝的处置。昭帝一上朝,没有看见霍光,马上问:“大将军怎么没来上朝?”上官桀立即回答说:“大将军因被燕王告发,心虚不敢进来了。”汉昭帝派人去叫霍光进来。霍光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入朝,脱下帽子叩头请罪说:“臣该万死!请皇上发落。”

汉昭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霍光说:“大将军戴上帽子,请起来。我知道这封告状信是假的,是有人想陷害你,你并没有过错。”

霍光听了小皇帝的话后,又惊又喜,连忙问昭帝:“陛下怎么知道信是假的呢?”昭帝说:“你出京城去阅兵,只是最近几天的事,选调校尉也不过十天,可是燕王远在北方,怎么就知道了呢?就算知道了,马上就写信派人送来,现在也到不了。如果大将军真的要作乱,也用不着调一个校尉。这件事明摆着是有人想陷害你。我虽然只有十四岁,但也不会上这种当的。”聪明机智的汉昭帝还下令要追查冒名伪造信件的人。上官桀等人焦急不安,怕查下去会暴露自己的阴谋,就劝昭帝说:“这点小事算了,不必再追查了吧。”昭帝不仅没有松口,反而更加怀疑上官桀等人了。

后来,上官桀等人还是经常在昭帝面前说霍光的坏话,昭帝不仅不听他们的,反而大发脾气,警告他们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临终前托他辅佐我治理国家。他帮我办了很多好事,这是臣民有目共睹的,以后再有人毁谤他,我一定要从严惩处了。”这样上官桀等人想借皇帝的手来除掉霍光的阴谋也破产了。可是他们还不甘心,又心生歹计,想策划暗中杀了霍光,然后夺取帝位。但是,他们的阴谋很快就被霍光发现了,他将他们政变的阴谋,奏告昭帝,然后把上官桀父子、桑弘羊、丁外人都杀了。燕王刘旦和长公主也畏罪自杀。从此以后,朝中再也没有人敢离间昭帝和霍光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君臣相得,互相信任,共同治理着国家,为西汉政权的稳定繁荣做出了贡献。可惜的是年轻聪明的汉昭帝21岁就死了。他们这份难得的君臣之情不得不提早结束了。汉元帝宠奸任佞汉元帝在尊师重儒的同时,也宠奸任佞,一批奸佞小人麋集于朝廷要枢。

一个太监的权柄石显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大地主家庭,少年犯法受宫刑,入宫为宦官,宣帝末年任中书仆射,与中书令弘恭结为党友。元帝即位时,石显已经是一个饱览宦海沉浮和官场事故的钻营利禄的老手。他嘴唇灵巧,头脑狡黠,内心歹毒,不但精通朝务,左右逢源,而且能用心计探测出皇帝尚未明讲或难于言传的内心含意。凭着这套本领,很快就赢得了元帝的欢心和宠信,随着宠信加深,中书的权力日益增大,他们以久典枢机、熟悉朝务为优势,常常非议、抵制甚至推翻领尚书事的肖望之、周堪的意见,引起肖、周等正直派官员的反对。于是朝中形成了以弘、石为首的中书势力和以肖、周为首的正直势力的对立局面。双方明争暗斗,越演越烈。肖、周向元帝提出废除中书机构,试图根除石显等一伙奸佞势力。元帝性格柔弱,采取折衷态度,对废除中书之议久置不决。而石显、弘恭则及时行动,数次设计,先是逼肖望之自杀,后又气死了周堪。虽说元帝怜惜师傅,而且还把周堪的职位加在石显之上。但是终因识不破石显的计谋,而石氏又稳操实权,未能保住师傅的地位、性命。从此正直派官员失去了首领,更处于被动和困难境地。

大臣无用的劝谏正直派失败后,朝中有一名郎官,名京房,他见石显专权,吏治败坏,就制定了一套清明吏治的奖惩方案,名曰“考功课吏法”。元帝很赏识这套方案。但京房深知要推行其法,必须首先除掉石显。在一次朝见时,京房向元帝提出一连串发问,做了一次深入透彻的进古代风景图谏。京房问:“周幽王、厉王为何危身亡位?他们任用的什么人?”元帝说:“君主糊涂,用的是巧佞人。”京房又问:“知道巧佞而任用呢,还是以为他们贤明?”元帝说:“当然是认为他们贤明。”京房接着问:“那么后人为何知道他们不贤明?”元帝说:“后人看到乱世亡君的恶果,所以知道不贤明。”京房说:“这么说来,是任贤必治,任佞必乱。那么幽、厉为何不觉悟,为何一直任用佞臣,以致搞得国破身亡?”帝回答:“面临乱亡的君主都自以为任用的臣是贤臣,若都觉悟,天下哪里还会有昏君呢!”京房把话锋一转,问:“那么陛下观当今天下是治世还是乱世?”元帝毫不隐讳地说:“也算是极其混乱了,还有什么说的。”京房又问:“那么当今陛下任用的是何人?”元帝支吾其词:“………话不能这么讲,今天虽然混乱,比幽、厉时还算好些,况且这与用人没有关系。”京房感慨地指出:“陛下,前代君主就是这样看待他那个时代的,臣恐怕后人评论今天,也像我们今天评论前代一样啊。”元帝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话,他问:“那么,你说今天为奸行佞的乱臣是谁?”京房回答:“明主自己应该知道。”元帝说:“朕不知道。如果知道,朕为何还要用他?”京房说:“臣所说的,就是陛下所最信任、共同在帷幄中密图大事、掌握天下用人权的那个人。”元帝明白京房指的是石显,于是说:“朕已知晓。”

京房这番忠谏,可谓语重心长,发人深思,但京房退后,元帝信任石显一如既往。因为石显已经用各种狡诈手段骗得了元帝对他牢不可破的宠信,石显对元帝骗得越深,元帝对石显越宠信,后来干脆把朝政一股脑儿推予石显。事无大小,都由石显汇报,也多由石显裁决。石显贵幸倾朝,文武百官都敬畏他。继肖望之、周堪、张猛死后,石显为排除异己,又陆续害死京房、郑弘、张博、贾捐之、苏建等人,并迫害陈成、朱云、王章等多人。由于元帝过于宠信石显,石显总以中书(尚书)权力侵夺朝权,渐使汉代尚书机构权重起来。石显凭借尚书权,先后清除政敌,入狱的入狱,服刑的服刑,有的免官归野,有的合家流放,不少人被推上断头台。上至公卿下至郎吏的满朝官员,无不畏惧以石显为首的中书势力,处处小心谨慎,甚至连走路时抬腿落足也不敢疏忽大意。王昭君出塞因为画师从中作梗,成就千古佳话。

求亲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候,匈奴由于贵族争夺权力,势力越来越衰落,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了,死伤了不少人马。呼韩邪和大臣商量结果,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1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3、4万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

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爽即位,就是汉元帝。没几年,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打败了郅支单于,把郅支单于杀了。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就稳定了。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了。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

画师的诡计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

有个宫女叫王嫱,也叫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为了自己的终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高兴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说的了。

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多少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经晚了。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

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

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和平象征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迎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惯了,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欢她,尊敬她。

王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从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王昭君离开长安没有多久,汉元帝死去。他的儿子刘骜即位,就是汉成帝。汉成帝的结局汉成帝在朝中的昏庸、宫中的无能,导致了西汉社会的严重混乱。

身边都是小人汉成帝听不进逆耳忠言,忠直有节之士遭贬斥远离朝廷,围在成帝周围的阿谀奸佞小人往往得到重用。

都尉侍中淳于长无德无能,只是在立赵飞燕为后时有功,为成帝宠幸,“遂封为宝陵侯,大见信用,贵倾公卿,外交诸侯牧守,赂遣赏赐亦累巨万,多畜妻妾,淫于声色,不奉法度”。

张放因陪同成帝逸游,深得成帝信任,“与上卧起宠爱殊绝”。张放有恃无恐,纵奴为奸盗,还公开藏人于张放府上。张放下令家奴设弓弩射杀来捕盗的官吏。甚至他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带人闯进官府,砸坏器物,捆绑官吏。官府内无人敢管,纷纷逃散。张放和他的爪牙为夺人妻而杀人夫,为报一人仇而尽杀人亲属。后来告发张放的人日益增多,在皇后的干涉下,成帝才不得已把张放遣出京师暂避,不久成帝又偷偷把张放召回。

官吏枉法成帝时官吏枉法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成帝母舅、红阳侯王立藏匿潜逃的罪犯,王立门下宾客结伙为盗,公开作恶。司隶京兆尹对他们也不敢过问。王立和淳于长暗中勾结,徇私枉法。案发后,朝臣奏请将王立下狱。成帝却说:“红阳侯,朕之舅,不忍致法。”成帝的庇护、官吏们的横行,导致了社会秩序的严重混乱。当时京都长安恶棍横行,竟有恶人专用红弹丸射杀武官,用墨弹丸射杀文官,用白弹丸专杀仇人。造成长安城中,“薄暮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炮鼓不绝。”

对此,成帝不闻不问,整日沉醉“温柔乡”中。执掌大权的公侯大臣们乘机竟相争利肥私,祸国殃民。

古代瓷器有一个成都富豪商贾叫罗裒,带着千万资财来到京师。他用半数钱财去贿赂曲阳侯王根和淳于长。他们得了好处后就给罗裒大开方便大门,把国家财利让给他。得到保护的罗裒肆无忌惮,“依其权力,赊货郡国,人莫敢负,擅盐之利,期年,所得自倍,遂殖其货”。他们一方一本万利,另一方塞满私囊,受损失的是国家,最终受苦的还是劳动人民。

贪得无厌的官吏们还直接从农民手里夺取田土,增加财富。红阳侯王立,通过南郡太守李尚,把农民已开垦的田地数百顷作为荒地划归自己所有,然后把这些土地卖给国家,得钱一万万以上。丞相张禹当官时就买了渭水、泾水边的沃田百余顷。到了老年,他又看上了平陵肥牛亭的田地,向成帝奏请。成帝对张禹是有求必应,不顾别的大臣的反对,赐给了他。日薄西山的西汉王朝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生活,成帝又“重增赋敛,征发如雨”。广大农民在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层层盘剥下,失地破产,流离失所,人民穷困,国家疲弱,“公家无一年之蓄,百姓无旬日之储,上下俱匮,无以相救”。

统治阶级的黑暗残酷,必然引起人民的反抗,成帝时期民众起义不断暴发,直接威胁了汉朝的统治,西汉王朝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西汉统治阶级病入膏盲,西汉社会哀歌四起,而成帝却还沉浸在“温柔乡”中。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成帝在赵昭仪(赵飞燕的妹妹)处,早晨起床袜子还没有穿好,就一命呜呼了。赵飞燕姐妹畏惧朝野舆论,相继自杀,但汉家政权由此一蹶不振,西汉王朝已日薄西山了。汉哀帝割袍断袖汉哀帝确实可以算勤俭节约的人,为人就不那么有效了。

崇尚俭朴的生活汉哀帝,名刘欣,是汉元帝的孙子,汉成帝的侄子。他三岁时世袭中山王爵位,十九岁时在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帮助下,继承大统,可谓是尊贵无比。

然而,汉哀帝身上却少有一般贵族的奢华气息,他崇尚简朴的生活。继位后不久,他就废掉了汉成帝时兴盛起来的乐府官,反对皇族贵戚们过奢靡的生活。接着,他又罢止了齐国的三服官(是汉朝管理织造丝服的官员),提倡臣民们过节俭的日子。汉哀帝自己仅仅册立了一后一妃,以缩减后宫的用度。皇帝带头过朴素平淡的生活,古今少有,汉哀帝这样的做法是为什么呢?

早在汉成帝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贫苦的农民无立足之地,统治阶级又拼命地征收重税以敛财,从而供自己大肆挥霍。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汉成帝还营造了昌陵,花费钱财一百亿元,同时征地平掉了百姓的坟墓几万座,颠沛流离甚至死亡的百姓有几十万人,导致民怨载道。当时又有连年水灾,大批饥民难民流落异乡,只得卖身为奴。这样一来,贫苦的农民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了,他们只能揭竿而起,掀起了农民起义的高潮。

汉成帝初年,关中地区有数百人起义河古代兵器平三年、阳朔三年、鸿嘉三年、永始三年……都有人起义。虽然农民起义最终被汉朝统治者镇压了下去,但却暴露出汉王朝的统治已是危机四伏了。

汉哀帝即位之时,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局面:阶级矛盾严重,农民反抗剧烈;王莽把持朝政、觊觎汉室天下;官僚生活腐败、敷衍国事政务。这也是汉哀帝初年的三大统治危机。他必须要缓和阶级矛盾,笼络人心,才能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于是,汉哀帝下诏,罢掉乐府官,禁止靡靡之音在汉朝的继续泛滥。他一向反对贵族奢侈无度、纸醉金迷的生活,提倡过平淡的生活,勤俭节约。同时,免去齐国三服官,不再设立专门管理织造丝织服装的部门,提倡君臣都衣饰朴素,减少用度。汉哀帝的本意是通过减少高档消费,从表面上看,缩小了贫富差距,使对比不再那么悬殊,让穷人感到心理平衡,化解了农民反抗的怨气。

不好女色好男宠汉哀帝的个人生活,也可称得上是简朴了。据说,他“雅性不好声色”。他还是定陶王的时候,娶了王妃;他被立为太子后,王妃跟着被改立为太子妃;他登基为帝后,太子妃即成为皇后。汉哀帝从没有喜新厌旧,对原配不离不弃。他虽贵为天子,却从不纵情声色,仅册立了一位昭仪,姓董。董昭仪的住处名为椒风,和皇后的住处椒房相呼应。董昭仪是汉哀帝最欣赏的女子,可她的住处也是很简朴,生活上也很简单,不讲究铺张浪费。汉哀帝的私人生活如此朴素,除了上述政治意义,可以号召臣民效仿学习,减少用度之外,会不会有什么隐衷呢?

事实上,汉哀帝身子孱弱,不能多近女色,他不得不强迫自己减少对女人的兴趣。他选择了补偿的目标——男宠。他的男宠名叫董贤,原本是他做王爷时的舍人。有一次董贤在殿下报时,汉哀帝见到了,顿时一见钟情。董贤蒙汉哀帝恩宠,先后拜为黄门郎、驸门都尉侍中。董贤以身侍帝,同卧同起。据说一次午睡,汉哀帝的衣袖被董贤的身体压住了,他想起床,可又怕吵醒董贤,于是就用刀割断了衣袖,可见恩宠无可比拟。董氏一门由于董贤的缘故,得以升官加爵,荣耀无比。他的亲妹妹即是上面所提到的汉哀帝最欣赏的女子——董昭仪。此外,董贤的父亲、岳父、内弟,都先后被封了高官。董贤自己也成为大司马,权倾天下,傲视权贵。

王莽的谋略董贤其实是个绣花枕头,胸无点墨。汉哀帝是个饱读诗书、熟悉治国之道的人,怎么会把大司马这样的重要权位放心地交给董贤呢?

这要从王莽说起。汉哀帝即位之初,正是王氏外戚专权、独揽朝纲的时候。汉哀帝要夺回军政大权,就必须要削弱王氏的权力。汉哀帝用自己的外戚丁氏代替王氏外戚,夺回了朝权。但他只给了丁氏尊贵的地位,并不交给他们实权。后来,他罢免了大司马丁明,由董贤代之。傀儡董贤当大司马,实际上等于全部权力都掌握在汉哀帝自己的手中。汉哀帝得以暂时实现了他的君主高度集权。他尊崇董贤,就可以压制和控制朝野的各派势力,震慑皇族贵戚,使他们不敢与王权抗衡,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汉哀帝提倡节俭,很大程度上掩盖和缓和了社会贫富分化的矛盾,但不能解决实质的问题。实际上,社会矛盾愈演愈烈。他重用董贤,看似夺回了大权,实则,王莽的势力不久就东山再起。汉哀帝下诏时还限定了田宅和奴婢的数量,触动了大地主的利益,势必会遭到反对,他的设想流于破产。汉哀帝的措施,实际上已经无法挽救岌岌可危的汉王朝的封建统治,刘氏天下已摇摇欲坠。王莽的毒酒身为国丈的王莽,残忍地杀死了亲女婿——汉平帝。

位极人臣王莽,字巨君。他原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儿,在汉成帝、汉平帝时都任大司马,总揽大权,风光无限。他把女儿嫁给汉平帝为后,更是以国丈这无以伦比的尊贵身份掌控朝纲,权可倾国。王莽的权势和地位已经是位极人臣,且皇帝又是自己的亲女婿,可他却残忍地杀死了汉平帝。

王莽的姑母名叫王政君,登上汉元帝皇后的宝座后,娘家一族封爵授官,显贵无比。王莽的父亲早逝,没有能受到皇恩,分得个一官半职,因此他们家仍旧生活贫困。但是王葬却胸怀大志,并不跟那些受到皇后封授的亲友攀比,而是洁身自好,苦读诗书,结交名士,很有远见,因此受到了广泛的赞誉。王莽还小心地伺侯自己的贵族亲属,颇受他们的青睐。当时朝中的大司马大将军就是他的伯父,名叫王凤。王凤病重时,王莽比亲生儿子还要细致周到地服侍他,这让王凤很感动,临终前托付汉成帝和王皇后,授王莽一官半职。

于是,王莽从黄门郎做起,开始步入仕途。不久他就因为表现突出而升为射声校尉。他经常做一些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事,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爵位越尊贵、节操越谦逊的圣人的形象。在众人的盛赞下,他被荣封为新都侯,晋官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在年仅30岁的时候,就成为朝廷重臣。公元前8年,王莽更是击败了姑表兄淳于长,成为大将军。

被迫辞职汉成帝死后无子,就立了侄儿刘欣即位,即是汉哀帝。汉哀帝即位后一个月,就尊奉自己的亲祖母傅昭仪为太皇太后,母亲丁氏为皇太后,追封傅、丁两族的已故亲属。一时间傅、丁两族显赫无比,荣耀至极。傅、丁两姓新的外戚与把持朝政已26年的外戚王氏一族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汉哀帝为维持政局的稳定,命令王莽让出大司马之位给丁氏,王莽无奈只好辞职。

后来,汉哀帝着手开始削夺王氏的爵位,把王氏权贵纷纷赶下台。傅、丁两家封侯受赏,跋扈不已。王莽此刻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滋味,他认识到了权力的宝贵,积极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公元前1年,汉哀帝逝世,王莽重新执掌大司马的职位。这时年仅九岁的汉平帝即位,因年幼无法亲政,就由王太后临朝,大权实际上落在了王莽的手里。王莽害怕汉平帝日后重演哀帝更换外戚的历史覆辙,就封汉平帝的母亲卫姬为中山孝王后,封平帝的舅父卫宝、卫玄为关内侯,命令他们留居中山,不得入京。

当时朝中有个大臣叫申屠刚,他上书建议应该迎卫姬入京,这一下可触怒了王莽,结果被罢官。王莽的长子王宇害怕汉平帝亲政后,因王莽苛毒而迁怒于自己王氏一族,就想用计使王莽还政给平帝,以求日后能得到皇帝的宽恕,他派妻兄吕宽去王莽府门前喷洒污血,利古代灯台用王莽怕鬼神的弱点来吓唬王莽。不料王莽的门吏发现了吕宽鬼鬼祟祟的行动,报告了王莽,得以追查出真相。王莽真不愧是心狠手辣,他逼死了自己的儿子王宇,将吕宽下了狱,把自己的叔父王立,堂弟王仁、王安都害死,肃清了反对自己的势力。王莽还趁机把卫氏一族牵扯进来,除卫姬外,他屠杀了所有的卫氏族人。一时间,朝中再也没有人能跟他一争长短,他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了。

王莽设计铲除了平帝母亲一族,又计划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平帝为后,安享国丈的无上荣耀。汉平帝十二岁时,王莽就上书为帝选后,他先虚伪地把自己女儿的名字划掉,再暗示朝臣们请愿。这样一来,每天都有上千人上书,请汉平帝立王莽的女儿为后。最后,他的阴谋终于实现。从此,他的女儿成为帝后。他成为当朝天子的岳丈,又是惟一的外戚。作为国丈执掌朝中大权,甚至还凌驾于汉平帝之上。

汉平帝内有王莽的女儿的监视,外有王莽的控制,又远离自己的亲生母亲,心中对王莽自是十分仇恨。到底还是年少不经事,汉平帝无意中流露出了对王莽的怨恨,被监督他的人知道了,报告给了王莽。这使得王莽警觉起来,他明白小皇帝一旦长大后亲政,第一个要杀的就是自己这个国丈。于是,他决心不留汉平帝,必须除掉他。

给皇帝一杯毒酒公元5年,大臣们欢聚一堂,为汉平帝贺寿。王莽献上一杯酒给皇帝祝寿,平帝喝了这杯酒后,毒性在夜间发作起来,腹痛难忍。王莽得讯,知道毒酒发作,心中大喜。但是为了掩人耳目,他还虚情假意地仿照周公替武王祈祷的故事,将自己甘愿代死的祷文封在匣内,以示忠心。汉平帝几天后终于不治身亡,王莽又假惺惺地令天下官吏穿孝衣三年,以示郑重怀念。汉平帝死后,王莽又选择了更年幼的仅仅两岁的小王孙刘婴立为皇太子,自己摄行皇帝之事,称“摄皇帝”。公元9年,他再也装不下去了,终于自立为帝,定国号为“新”,史称新朝。

为了争权夺势,历朝的宫廷内都充满了腥风血雨。王莽的女婿汉平帝因为怨恨王莽而招致杀身之祸,可刘婴仅仅五岁就被废掉,说明了什么呢?由此可见,任何人阻挡了王莽窃取天下的脚步,都成为他的绊脚石,不管是女婿还是儿子,他都毫不手软,坚决除掉。权贵的心中只有权力,根本就没有骨肉亲情。这样看来,王莽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势,而杀害自己的女婿,宁可让女儿当寡妇的行为,就不奇怪了。杀死亲生儿子王莽为了他朝思暮想的皇位,可以说是“大义灭亲”地逼迫自己的亲儿子自杀。

大义灭亲公元前8年,王莽刚刚38岁,就被升为大司马。他平素一向尽力表现出仁义礼孝、忠君爱国的样子,希望博取皇帝和朝臣们的尊敬与信任。旁人也确实都被他表面上做出来的样子骗了,认为他是一个正直诚实的君子。

然而,信任他的汉成帝去世后,哀帝即位,任用了新外戚傅、丁两族,王莽的大司马之职刚当了一年,就不得不被追让位给丁氏。王莽于是回到自己的老家南阳,积极结交地方上的士大夫,准备东山再起。

但就在他家居之时,他的家人却又出了问题。他的二儿子王获,意外之下杀死了一个奴隶,这种事在当时本来不是什么大事。要知道那个时候,官宦世家都养着很多奴隶和婢女,尽管皇帝有严令,不允许任意杀害奴隶,但是在大家族里死一两个奴隶实在不是什么大事。可是王莽为了博取自己的好名声,却对自己的儿子痛加斥责,而且还命令儿子王获自杀给那个奴隶偿命。

王莽这样“大义灭亲”的举动,虽是小题大做,却果然如愿地为自己赢得了极好的声誉,朝野上下对他是一片赞美之声。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汉哀帝只好恢复了王莽的官职。于是,他踏着亲生儿子的鲜血,重新登上了大司马的高位。

第二个儿子的鲜血公元前1年,汉哀帝驾崩,汉平帝即位,平帝的皇后就是王莽的亲生女儿。平帝年幼,王莽从此得以掌握了朝政大权。他还怕有其他人来争夺自己手中的权力,就卑鄙地用计排挤了平帝的母亲卫氏一族,不许平帝的亲生母亲和小皇帝见面,也不让卫氏族人到京城来。他的大儿子王宇很担心汉平帝长大后怨恨王莽造成自己骨肉分离,从而迂怒于王氏一族,甚至要王氏后代遭受灭门之祸,一直为此而忧心忡忡。可他知道,父亲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听从自己的劝说。为了避免日后的灾祸,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但他却绝对没有想到,这条“妙计”一出,就搞掉了自己的性命。

为了这件事,王宇找到了自己的老师吴章和妻子的哥哥吕宽商议计策。吴章知道王莽迷信鬼神,就出主意说,把狗血洒在王家的大门上,让他感到害怕,吴章再去借机说天神之意是让王莽迎接汉平帝的母亲卫姬入京,还政于卫氏一族。王宇也认为这个办法行得通,就让吕宽赶快去办理。于是这三个人分头行动,吕宽趁着夜黑人静的时候,把狗血淋在王莽府门上,随后慌慌张张地就跑开了。不料王莽的门吏竟然看见了他,还认出这黑影是吕宽,就禀告了王莽。王莽听说此事,连夜审问吕宽,吕宽又供出了王宇。

王莽面对自己的亲儿子王宇,气得眉毛倒竖。他呵斥王宇,问是谁指使的,谁是主谋。王宇战战兢兢地供出了老师吴章。他以为父亲这一次大发雷霆,一定会重重处罚自己的。可他万万也没想到,王莽问完话后,什么也没再说,只是冷冷地跟他说:“你自杀谢罪吧!”说完就走开了。王宇实在想不到父亲竟然如此绝情。逼着儿子自杀后,王莽又杀掉了吴章。然后,他决定一不作、二不休,又将屠刀伸向了卫氏一族,杀尽了除平帝的亲生母亲以外的所有卫氏亲族,还把王氏一族内与自己不和的亲属,全都扣上通谋卫氏作乱的罪名,杀了个干干净净。朝中大臣也被他借此机会铲除异己,死掉了许多人。这一次,王莽的“大义灭亲”又为他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王宇的鲜血让他荣膺了“宰衡”的称号,得到了“九锡”的待遇,荣耀显贵,无可比拟。王莽踏着两个儿子的鲜血,一步步登上日益升高的台阶,平步青云。公元8年,他成功地篡夺了刘氏的汉室江山,坐上了自己所建立的新朝的龙椅。

第三个儿子的死然而,因为是靠阴谋夺位,他也时时刻刻提防着别人篡夺他的宝座。王莽共有四个儿子,王宇、王获被他逼死后,另外一个儿子被吓疯了,他只好封仅剩的一个儿子王临为皇太子。王莽连续诛杀了两个儿子,妻子为此而哭瞎了双眼,王莽就让王临来侍奉母亲。王莽的妻子有个侍女叫原碧,曾经与王莽私通,这时王临来到后宫时,也和原碧勾搭在一起。日子久了,王临害怕自己的丑事被父亲知道,就和妻子密谋杀掉王莽篡位。可是在他还没来得及行动前,王莽就发觉了这件事,废掉了王临的皇太子之位,并把他撵出京师。第二年,皇后病危,王临写信给母亲,说皇上对子孙太苛刻,大哥、二哥都是三十岁时被父亲逼着自杀了,就不知道自己今年也已经三十岁了,能否保得住这条性命。正巧这时王莽来探视病危的皇后,见到了这封信,顿时震怒异常。皇后一死,他就拷问原碧,问出了她和王临私通的事。王莽怕家丑外扬,竟把参与审问的官吏一同处决,并勒令王临自杀,王妻也被逼自尽。

为了皇位,王莽不惜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充分暴露了他性格中恶毒残忍的本性。连亲生儿子都可以杀了,还有什么是他不能做的呢?为了权力而不择手段,这样的人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但像王莽这样杀子杀婿的,倒真是不多见。王莽的结局西汉的外戚王莽对夺权蓄谋已久,终于如愿以偿地篡夺了汉朝的天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156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