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王朝解读——王莽复古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10 11:41:36 0


王莽复古王莽即位做了皇帝以后,面临着西汉来年一片衰败混乱的政治局面。为了挽回败局,王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王莽首先改革了官制,将传说的上古官制拿来和汉朝官制结合,就成了新朝的官制。关于土地改革,王莽参照了夏商周的井田制,颁布“王田令”,即将天下土地改称为“王田”,同时禁止土地的买卖。如果一家人中男丁不满8人,但土地超过了900亩,就要将多余土地交给国家,再分给本族人耕种。以前没有土地的家庭则依照一夫一妻100亩的标准分配。违背法令的人将被流放。流放在封建社会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流放后还要服劳役,以后也不准再返回家乡。为了防止奴婢的增多,影响国家劳动力的减少,还颁布了“私属令”,将奴婢改称为“私属”,禁止买卖,违令者也是流放。另外,国家还将盐、铁、酒收回专卖,国家垄断铸钱,国家管理山林水泽,并收山泽税等等。他还先后改革币制,有四次之多,可是每改一次,都使人民更加贫困不堪。

走上末路王莽的新政并没有使他的政权稳固。他的所作所为导致了北方匈奴的不满,致使边陲重起战火。当对外的战争正节节败退的时候,朝中的大臣又发生了叛乱。因为这次事件的刺激,对很多的亲信也不再相信了。每当外出的时候,他都要事先派兵在京城搜查,还取名叫做“横搜”。有一次外出,王莽惶恐,竟命令在京师搜查了五天之久。为了防范其他的人谋反,王莽对大臣入宫的随从人数做了限制,这又导致了新的矛盾。太傅平晏有一次进宫时带的随从超过了规定的人数,结果被把守宫门的仆射拦住,双方发生了纠纷,平晏的随从盛怒之下将仆射捆了起来。王莽听说后,气得七窍生烟,马上命人围攻太傅府,把闹事的卫士处死,这才算完。王莽还总是觉得自己的儿子想夺权,因此把儿子也杀死了。

就这样,他虽然用杀戮的手段将内部的祸患消除了,但外面的威胁即起义军却已经壮大起来无法消灭。王莽的统治已经走上了末路。

王莽的一些笑谈在这动荡的乱世之中,王莽再有办法,也不知道该如何挽救自己的命运。最后,他的所谓救亡措施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笑柄。

有人见他很害怕,便对他说,远古的黄帝曾经建了一个华盖,后来黄帝就成了仙。王莽听了,赶忙命人建了一个九重的华盖,高达八丈一尺,将这当成了成仙的车。每次外出,都要在前边拉着。还让几个人在车上击鼓,同时,拉车的三百名勇士边拉边喊:“登仙!登仙!”

还有人献计说,按照古时礼制,国家有大古代铜器难时,就以哭来向上天求救。于是,王莽就率领大臣们到了郊外,王莽抬头喊道:“苍天!你已将天命授与我,但为什么不替我消灭反贼!如果是我有大错,就请用雷电击死我吧!”然后,王莽就痛哭不止,也许是王莽真的着急了,结果哭得昏了过去。为了向上天表示自己的真心,王莽还命令太学生和百姓们每天都到郊外去哭,早晚各哭一次。他为了让大家尽心地替他哭,还下令说,哭得悲痛的就给郎官做。重赏之下必有“哭夫”,结果短短几天工夫,就有五千人得到了郎官的职位。

在公元23年,即地皇四年,绿林起义军拥立刘玄称帝,年号定为“更始”,刘玄就是更始帝。这使王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为了冲走这个不好消息带来的晦气,王莽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为了显示自己没有老,他还特意将自己的胡子染成了黑色。但这丝毫不能挽救王莽的败亡命运。

公元23年的6月,王莽派出的军队和起义军在昆阳交战,结果王莽军几乎全军覆没。起义军乘胜直捣长安。10月1日,义军攻进了长安的宣平门,进入城内。最后,王莽被起来响应义军的一名商人杜吴杀死。

王莽死后,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初刘邦起义的时候路上遇到了一条巨大的白蛇挡住去路,刘邦抽剑要斩杀这条蛇时,那条蛇忽然说出刘邦有帝王相,但它还是要和他做对,它说,如果刘邦斩他的头他就在他朝代的头捣乱,如果斩他尾,它就在朝代的尾捣乱。结果刘邦将蛇拦腰斩断。最后,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就在中间被王莽的“新”朝捣了十七年的乱。而王莽就是这条蛇后来变成的,而“莽”正好和蟒蛇的“蟒”同音。如此看来,王莽的灭亡真是从一开始就定下来了。娶妻当娶阴丽华刘秀对皇后阴丽华的一往情深更是被后世人传诵的典范。

一见钟情东汉开国君主刘秀,就是光武帝,他是汉刘秀高祖刘邦的九世孙。王莽的新王末期,天下大乱,起义纷纷,刘秀从南阳起兵,于公元25年重新建立了汉王朝。经过十三年的征发和平定战争,他终于统一了天下。

光武帝刘秀雄才大略,恢弘大度,开明谦和,以文治武功赢得了天下。他勤于国事,治政严明,减轻赋税,发展生产,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大好局面。据说刘秀生活很俭朴,后宫中只有皇后一名,贵人几名,美人、宫女、彩女更是有限。他对皇后阴丽华的一往情深更是被后世人传诵的典范,传说他们恩爱无比,是皇帝和后妃中少有的典范。刘秀更有“娶妻当娶阴丽华”的名句流传后世。

刘秀虽然贵为皇族,可在祖辈日渐衰落的时候,家境日益贫困。到了他的父亲刘钦这一辈,仅仅是个县令。刘秀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度过了一个窘困的青少年时代。刘秀家住南阳的蔡阳,与新野县相邻,他常听人赞美新野县首富阴家的小姐阴丽华,聪明贤惠,艳丽娇羞,多才多艺,非常出众。刘秀闻听这样的消息,怦然心动,虽然自幼家贫无助,可也是皇室后裔,更何况他生得身躯英武,眉清目秀,嘴方鼻高,自是有一种英雄气概,绝非燕雀而是鸿鹄啊。于是,刘秀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大丈夫立业扬名天下,娶妻当娶阴丽华,方不负此生!

终成眷属公元22年,天下动荡,南阳又闹起饥荒。刘秀起兵(等到他当帝统治时期,史称“中兴”。)公元57年得到豪强地主的支持,很快他们的起义军发展成为七八千人,阴丽华的哥哥阴识也率领自己的部众投奔了刘秀。不久,他们的起义军加入了绿林军,刘秀任太常偏将军。王莽派了四十二万军队来围剿绿林军,此时刘秀据守的昆阳只有八九千人,他率轻骑十几人昼夜突围,调来援军。后又率三千精兵,突袭了敌军的中坚力量,杀死了敌将王寻。随后,昆阳城内的起义军乘胜追击,内外夹攻,王莽的军队大败。起义军以少胜多取得了昆阳大捷,刘秀在此战役中智勇双全,建立了奇功,一下子威名远扬。

此时,他认为自己建立了一定的功名,不会辱没了阴丽华小姐,就派人去阴家提亲,阴家早就对这位英雄豪杰敬佩无比,更欲攀附,哪有不同意结亲之理?于是,当年6月,正是意气风发的刘秀娶了年方十九岁的阴丽华为妻。当走进洞房,看到倾心已久的阴丽华那么端庄秀丽,高贵典雅时,刘秀惊呆了。梦寐以求的美人真的走到了自己的身边,好似梦境重现。阴丽华望见自己的丈夫如此英姿勃发,气概不凡,也是十分欢喜。夫妻俩从此恩爱情长,形影不离。然而,三个月后,刘秀要去洛阳任司隶校尉,不得不暂别娇妻。阴丽华遂回到了新野县的娘家居住。

无奈的政治婚姻刘秀在赴洛阳途中,听说哥哥被更始帝刘玄杀害,十分悲愤。他强忍着心中的痛苦,骗过了刘玄,被刘玄封为大司马,前往黄河以北的地区,招抚地方部队。刘秀一路废除了苛政,释放了犯人,他的队伍不断地壮大。可是,北方的宗窒此时却突然间拥立了新帝,在邯郸建立了政权,还要追杀刘秀。刘秀得知拥护新政权的武装力量是西汉的真定恭王刘扬,就派人前去游说刘扬归顺自己。刘扬同意归顺,但条件是要刘秀娶自己的外孙女郭圣通为妻。这样,一旦刘秀成了大事,自己也好沾光。

郭圣通是真定人,其父郭昌出身望族,其母是真定恭王之女,更是豪门富族。郭圣通知书达理,容貌姣好,人品更是出众。刘秀知道郭氏有权有势,若能联姻,对自己自是有很大的帮助。可同时,他又觉得愧对阴丽华,她聪慧贤德,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动力,与自己更是情投意合,怎么能让这么优秀的女人寒心呢?刘秀在矛盾中挣扎。

经过了反复的前思后想,踌躇不决,刘秀终于意识到:举起义旗只有前进,没有退路可以选择。如果错失了眼前的机会,失去郭氏对自己的支持,恐怕就要亡命天涯。真到那时,连结发的妻子阴丽华也要跟着自己受罪,就更别提让她享受什么荣华富贵了。这样仔细思量后,刘秀最终决定;答应与郭氏联姻,迎娶郭圣通。

刘秀和郭圣通的政治婚姻很快就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使得刘秀如虎添翼,为他最终夺取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宠幸阴丽华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称帝,改元为建武。第二年,他命人修缮洛阳的宫殿,准备迎接结发妻子阴丽华。此时,距他们新婚一别已有三年,重逢之时,两人都感慨万分。刘秀认为,阴丽华是那么的高贵典雅,又是自己前进的动力和源泉,具备母仪天下的品质,自己应该立阴丽华为后。可郭圣通和她的族人却也为自己夺取天下开创帝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郭圣通还为自己生下了皇子,按照母以子贵的传统,也该立郭氏为后,更何况,如果不封郭氏为后,势必会失去郭氏族人对自己的支持,对于自己巩固刚刚建立的基业是非常有害的,将造成重大的损失。考虑到这些,刘秀感到非常为难。这时,阴丽华替他解了围。她坚决请求刘秀,立郭圣通为后,这令刘秀十分欣慰,也因此对阴丽华更加宠爱有加。从此,刘秀出征时,都会带着阴丽华,日夜不分离,他们的儿子刘庄也就出生在行军途中。

刘庄聪明伶俐,深得刘秀的喜爱。据说他十岁时就能通读《春秋》,十二岁时,就替刘秀为国事排忧解难,十五岁时,恰逢原武爆发农民起义,官军久平不下,刘秀十分着急。刘庄对父亲建议,采取围城留之阙的计策,导致小股起义军出逃,涣散了农民起义军的军心,成功地瓦解了原武城的武装。刘庄如此足智多谋,让刘秀更加欣赏。他越来越想废掉郭圣通的儿子,太子刘强,改立阴丽华的儿子刘庄为太子了。

公元41年,天下安定,四海升平。此时的郭氏一族,原来的豪强地主,已经不能对刘秀的东汉天下构成威胁了。于是刘秀下诏,废掉了郭圣通的后位,改立阴丽华为后,同时,刘庄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太子。

阴丽华成为皇后,圆了刘秀多年的心愿。在他的心里,阴丽华一直是他的指路明灯,是他心目中的女神和最知心的爱人。而郭圣通,不过是他攀登路上的一个台阶,是政治工具,是被利用的角色。所以,郭圣通在刘秀平定天下之后被废去后位的悲哀,也就不足为奇了。

刘秀为一代帝王,能从感情的需要出发,留给后人“娶妻当娶阴丽华”的名言也算是少有的帝王情种了。汉光帝宽以待人刘秀能够完成宏伟事业,除了他的才干之外,还与他宽厚待人的精神密切相关。

不随便杀人刘秀对自己的臣属要求既严格,又宽厚,从不以刑杀立威。如刘秀在河北与占据邯郸的王郎争斗时,因王郎势力较大,刘秀内部一些人与王郎有些来往,以寻求后路。当刘秀消灭王郎之后,缴获了不少刘秀部下与王郎私下交往、并辱骂刘秀的书信。刘秀故意不去翻阅,还让人把那些书信全部烧掉。于是,那些与王郎有过秘密交往的人员不仅打消了顾虑,而且对刘秀的宽宏大量感激涕零,从此便一心一意追随刘秀打天下。刘秀统一全国之后,也没有像汉高祖刘邦那样诛杀功臣,而是教育功臣遵纪守法,善始善终。对其中确有治国才干的,如邓禹、贾复、李通等人参议朝政。其余从南阳起兵以来屡立战功、但缺乏治国之才的功臣宿将,则给以优厚封赏,让他们安享天年。

刘秀对敌军营垒中的人前来投降,也能推心置腹,委以重任。当时隗嚣占据甘肃,公孙述占据西南益州,刘秀占据中原,隗嚣对臣服于公孙述还是臣服于刘秀,一时举棋不定,就派部将马援分别去两处实地了解情况,马援与公孙述是同乡,从小相好,就先入蜀见公孙述。公孙述在阶下、殿上列满持戟的武士,才宣布让马援来见。后来马援去洛阳,刘秀却在一间普通殿房中接见他,穿着也很简朴,更没有戒备森严的卫兵在场。马援一到,刘秀立即笑着古代瓷器迎上前去,十分友好地说:“您徘徊在两个皇帝之间,今天能见到您,使我很高兴。”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与公孙述那种大摆皇帝架子的傲慢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马援很受感动,后来就归附了刘秀,成为一员战功卓著的名将。再如坚守洛阳的朱鲔,曾参与谋害刘秀哥哥刘绩的行动,又曾阻止刘秀往河北发展势力,很担心投降刘秀后会遭报复,而刘秀派人向他表示:“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忌恨个人的小私怨。朱鲔若现在投降,官位都可保留,又怎能加以诛杀呢?河水在此,指河为誓,我决不食言。”朱鲔投降后,刘秀即任命他为平狄大将军,封扶汉侯,历代为官。刘秀对这些仇人都宽宏大量,不加报复,对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由于刘秀的宽厚待人,其他营垒中的不少文臣武将都纷纷投靠于他,既减少了对立面,又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用人不疑刘秀宽厚待人的再一个表现就是用人不疑,不对部将进行监视和掣肘,即使对长期专兵的大将也是如此。如大将冯异长期统兵在关中,有人向刘秀告状说:“他威权达于极点,百姓倾心拥戴,都称他为咸阳王。”冯异听说后异常紧张,立即上书说明情况,刘秀却这样答复他:“将军与我,义为君臣,恩同父子,有何嫌疑,而生惧意?”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使冯异安下心来。刘秀对外出统兵作战的将领一般没有任何牵制,使他们可以放开手脚去指挥打仗,所以刘秀的军队常常获胜。将领们对刘秀无不舍死效忠,恪尽职守。君臣关系十分融洽。

秉公执法刘秀虽然对臣属很宽厚,但对贪赃枉法、祸害国政的官员却从严惩处,决不姑息迁就。如大司徒欧阳歙,八世为博士,以讲授《尚书》而知名,声望很高。后来他在任汝南太守时度田不实、贪赃千万的罪行被人告发,刘秀即将他逮捕下狱。当时有近1000名儒生守候在宫门口替他求情,还有人甘愿替他受死,但是刘秀仍坚持依法办事,下令处死。对于他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行凶杀人之事,刘秀也能支持洛阳令董宣秉公执法,将杀人犯当场处死。并称赞董宣是“强项令”,赐钱30万。邓禹辅佐刘秀邓禹是东汉最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他在东汉王朝建立的功臣榜中功劳名列第一。

文武双全,投靠明主邓禹(公元2年—58年),字仲华,新野三泉阪(今城郊乡板桥铺村)人。他少年学习诗书,勤练武艺,得到乡里人们的交口称赞。后来,他去了长安求学,进了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继续学习。在这里,他与同在太学学习的刘秀成为了好朋友。

新莽末年,全国各地义兵蜂起。等到更始皇帝时,许多豪杰都推荐邓禹去为刘玄服务,但是邓禹看得很清楚,刘玄不是能为人君的适当人选,所以全都拒绝了。

后来,他听说刘秀在河北起义,就连夜北渡黄河,追到了邺县才赶上刘秀的队伍。刘秀一见他很高兴,对他说:“我现在是更始皇帝的属下,有委官封赏之权。你千里跋涉而来,是想当官么?”他回答说:“我不是要在现在的朝廷里当官才来的。只是因为您的威德加于四海,如果我能为您效劳,就可以开创一代新王朝了!”刘秀一听更是大喜过望,本来他也是西汉的宗室出身,一直不甘心屈居于更始帝之下,总想取而代之。现在听到邓禹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当然很高兴遇到了知己,于是就把邓禹留在了自己的身边,随时同他长谈。

邓禹针对时势,对刘秀说:“现在更始帝虽然在关西建立了统治,但是山东还没有安定,赤眉、青犊等义军,数以万计,三辅自立名号的人,往往在那里群聚。刘玄既未挫伤他们,而又不善听取忠言做出正确的决断,他的诸多将领皆都是一些目光短浅的庸才,他们都只知道掠夺钱财,争用武力,图一时之快而已。他们之中没有忠贞明智、深谋远虑、能辅佐皇帝兴邦安民的人。现在四方分崩离析,形势可见。您虽对刘玄有辅卫之功,但恐怕还难以自立。今日之计,不如广揽英雄,取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这样做,天下还不能够平定吗?”刘秀大喜,令左右称邓禹为邓将军。

自此,邓禹就常居中军,跟在刘秀身边,帮助刘秀共议军政大事。刘秀感到自己的地盘太小,势力不大,拿着地图对邓禹说:“天下郡国这么多,现在我却只得到了其中的一个,怎么能说天下很容易平定呢?”邓禹回答说:“现在海内淆乱,人们都渴望有一个英明的君主,这就象赤子思慕慈母一样,再说,从来兴旺称雄的人都是因为威德的传播,而不是以现在国家的大小而定的。”刘秀认为邓禹言之有理。

屡立战功邓禹不但是一个政治理论家,而且能文能武,既对当时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还是一个能上马带兵打仗的勇将。

王郎起兵反汉,刘秀自蓟至信都,命令邓禹征集将士,得数千人,在邓禹的率领之下攻占了乐阳,首立战功。邓禹又很擅长推荐贤能,所举之人都才干出众,才尽其职。刘秀非常赏识邓禹识才、举才和用才的贤德,所以每次任命和调整将领时,多听取他的意见。乐阳之战后,他又奉命与盖延到清阳镇压铜马义军,大获全胜,平定北川。当赤眉大军入关,刘秀料定赤眉义军必破长安,自己则想乘机收取关中。由于他深知邓禹善于谋略,器量恢宏,遂委以西征之重任,任命他为前将军,使其持节率精兵两万西入函谷关。

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邓禹由箕关进入河东,大战十天,攻占箕关,时而围困安邑。更始大将军樊参数万人攻打邓禹,邓禹在解南大败樊军,斩杀樊参。接着,王匡、成丹、刘均等将领汇合十余万大军,共同攻打邓禹。他大败王匡,生擒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平定河东。

激流勇退,明哲保身刘秀即位,任命邓禹为大司徒,封酆侯,食邑万户,并下诏表扬他极有忠孝之心,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勋显著。邓禹一上任,就率兵渡汾阴河、入夏阳,击败更始十万兵将。他军纪严明,军队所到处,均受到百姓的欢迎,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倍受百姓拥戴。男女老少齐集其车下,莫不感悦,名震关西。他又北击枸邑,所到之处,郡邑皆开城门归顺。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他被更封为梁侯,率军抵达长安,犒劳三军,斋戒将士,选择良辰吉日,备厚礼到高庙拜祭,并收集十一个帝王牌位,派使者敬奉到洛阳;又巡查帝王陵墓,设官吏守护。后来邓禹因为一次战败,就辞去大司徒之职和梁侯的封号,上交了印绶。但是几个月后,他又被拜为右将军。

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他奉命率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王匡南攻,收降刘嘉,击败延岑,迫使延岑逃奔汉中,余部皆降。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平定,邓禹被定封为高密侯,放弃了原来的将军之职。这正是他激流勇退,明哲保身的明智之举。他淡泊名利,待人敦厚,孝敬父母。天下已定,常思远离名誉和权势。邓禹还教子有方,他有十三个儿子,他不引导他们追求高官厚禄、追名逐利,而是让他们各掌握一种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技艺。他修整家庭伦理,教养子孙,食封邑,不置产业。后来,他的子孙皆称名天下。

中元元年(公元56年),邓禹复任大司徒。显宗即位,因为感到他的功劳太高,就拜他为太傅。永平元年,邓禹逝世,谥元侯。永平中,显宗追念邓禹开国功勋,诏画像绘其像于南宫云台,为二十八宿之首。马援被诬陷马革裏尸,气概实在令人敬佩。

老而弥坚马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大将。因为他功勋卓著,所以,光武帝刘秀在统一了全国,恢复了汉家天下后,封他为伏波将军、新息侯。

马援家境贫寒,十二岁时,父母双亡,因为无钱上学,只能由哥哥马况在劳动之余,教他读书识字。由于学习条件的限制,几年过去了,马援的学习成绩非常一般,他有些泄气了。哥哥马况鼓励他说:“你不必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而苦恼,你的才能很大,只是成功的晚些罢了。”这也就是成语大器晚成的来历。马况的话后来果真应验,天资并不聪明的马援,后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早在王莽统治时期,马援曾在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当差。有一次,他在押解一名因反抗朝廷统治而被捕的罪犯时,怜惜起对方是条好汉就私下里把犯人放跑了。放跑了犯人,自然他自己也不能再继续当差了,于是,马援就逃到了北方边界一带躲藏了起来。没几年的功夫,他就已经成了一个大财主,有佃农数百,有牛马羊数千,可谓是富户了。

然而,马援想要的生活,并不是一辈子过这样衣食富足的日子,当他看到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都在逐鹿中原时,他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他把自己的全部财产都分送给朋友和手下的佃农,准备投奔到逐鹿中原的滚滚大潮中去。临行前,马援满怀豪情的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有远大志向。越穷越坚强,越老越雄壮。”

常胜将军此后,他来到了中原,先是在刘秀的政敌隗嚣手下,做了一名将军。后来,他认识了刘秀,发现刘秀是一位礼贤下士、有雄才大略而且很有君主气度的英雄,就投奔了刘秀。马援遇到刘秀,可谓是良臣遇到了明主。在跟随刘秀的日子里,马援多次带兵东征西讨,为刘秀统一全国,建立东汉,立下了赫赫战功。马援率军作战,最大的特点,就是他自己勇冠三军。比如在平定陇西时,马援被敌人的箭射穿了小腿肚子,可他仍然咬着牙,坚持端坐在马上,指挥作战,这使得全军将士士气大增,一鼓作气,最终大获全胜。刘秀对马援的指挥才能十分折服,经常称他为“常胜将军”。

古代瓷器当东汉政权稳定以后,很多大将军都功成身退,也有人劝马援说:大将军南征北战,九死一生,现在也该尽情地享享清福了。马援豪迈地回答道:“男子汉大丈夫就该在战场上显示自己的威风,死就要死在疆场,让别人用马革裹着尸首送回老家,怎么能天天醉卧在床上,缠绵于儿女的私情呢。”

公元48年,南方的五溪一带,有个少数民族部落叛乱,光武帝刘秀一连两次派兵征讨,都大败而归。这时的马援已经是62岁了,他主动向光武帝请求出征。刘秀看着已是银髯满鬓的马援,很是于心不忍。马援声如洪钟,对光武帝说:“陛下,臣还能披甲上马!”刘秀被老将军的精神深深感动,命令武士们为马援牵马进宫,让他一试身手。只见马援轻松地翻身上马,雄赳赳、气昂昂地跑了一大圈。光武帝刘秀动情地说:“老将军真是威风不减当年啊!”于是,派马援出征讨伐少数民族部落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马援临行前,与朋友们话别,说:“我深受皇恩,现在年事已高,我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唯恐不能为国而死。今天,总算有了一个机会,我即使战死在沙场,也死而瞑目了。”送行的人,听了马援这样的话,无不落泪。

小人的谗言马援率军队来到了五溪后,打了几个胜仗。但由于五溪在南方,他所带部众多是北方人,水土不服,身体很不适应,于是整个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差。在战争的关键时刻,马援自己也体力不支,得了重病,导致了战事进展缓慢。有小人趁机向光武帝进谗言,说马援指挥失误,贻误了战机。

刘秀连忙派驸马梁松前往前线,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梁松平日里飞扬跋扈,正直的老将军马援一向看不惯他,因而没有给过梁松什么好脸色。梁松想趁机公报私仇,可当他赶到五溪时,马援已经病死在军中了,梁松感到非常地失望。可他这个小人,连死人也不放过,回来后向刘秀告状,说马援不但指挥失误,还趁机从南方搜刮民脂民膏,带回了一车珍珠。

这一次,光武帝刘秀相信了自己的驸马,下令革去马援所有的职务,并派人到他的家里去查抄从南方运回的珍珠。

去马援家抄家的人很快就回来了,他们给光武帝带来了一把所谓的“珍珠”。刘秀一看,不认识这些东西是什么,有认识的文武大臣一看,赶忙告诉光武帝说,这是用来治疗风湿病的中药,学名叫薏苡。原来,马援由于长期征战在外,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从南方运回的所谓珍珠,是他治疗风湿的药材。许多文武百官当场落泪,一心为国、马革裹尸的大将军战死疆场,死后却仍要遭人迫害。

光武帝刘秀狠狠地教训了驸马梁松,也不再让人去追查马援的罪过了。可是,马援兵败五溪是事实,所以,刘秀还是让人把马援的爵位革去了。三十年后,汉章帝才把自己祖辈误判的这桩不近人情的冤案予以平反,马援被谥为忠成侯。

可叹一代名将马援,大器晚成,马革裹尸,一心为主,老当益壮,到头来却落得个被小人诬陷的下场。马援的赤胆忠心,是为后世人所敬仰。大树将军文武全才,堪称刘秀的左膀右臂。

投靠刘秀冯异起初是王莽手下的一员将领,之后投奔了后来成为光武帝的刘秀,做了刘秀一朝的大将军。冯异是今河南宝丰地区的人,他从小熟读兵书,据说能把《左氏春秋》、《孙子兵法》等兵家典籍倒背如流,因此很多人都夸他将来必是个大将军的材料。

在王莽新朝乱政的时期,绿林军爆发了起义,冯异曾被王莽任命为保卫父城的将领。而当时指挥进攻父城的正是日后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冯异和刘秀可谓是不打不相识,刘秀见冯异有大将风范,指挥若定,进退有方,心中对他很是欣赏。而冯异也觉得刘秀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帝王模样,很有大家的风度,是个能成大气候的君王。这样一来二去,冯异的仗并没有多打,反倒是最终弃城追随了刘秀。从此以后,刘秀的军帐中,就多了一位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的大将军冯异。

大树下的谋略虽然冯异在战场上叱咤风云,辉煌无比,骁勇善战,能攻能守,可他在平时的生活中却很小心谨慎,不苟言笑,可谓是个不折不扣的书生。据说冯异在路上走,无论碰到比自己官大还是官小的人,他都主动让路,所以他的人缘极好。那些只会打仗的鲁莽将士们打了胜仗时就会粗鲁地吵吵闹闹着去邀功请赏,而当冯异打了胜仗凯旋时,他总是一声不吭地悄悄离开,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下一步的作战方案。正因为他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又善于用兵,功名显赫,却不居功自傲,将士们都称他为“大树将军”。这个称呼,体现了冯异博学多才,沉稳有加的性格品质,也反映了将士们对他的爱戴和拥护之情。

光武帝刘秀深知冯异的脾气秉性,尽管冯异不会和其他大臣一样,有了一点功劳就在他面前邀功请赏,可刘秀从来都不忘记这位为自己建立东汉政权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大将军。刘秀先后封冯异为阳夏侯和征西大将军。冯异的确为刘秀打了很多的胜仗,在他奉命进军关中地区时,从河南到陕西,一路过关斩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冯异大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短短十年间,冯异把原本已满目疮痍的关中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冯异功劳如此之大,又不居功,反而自谦得很,这深得光武帝刘秀的宠爱和信任,也自然引起了一些小人的妒嫉,有一些人给光武帝刘秀上书,说冯异在关中权势过重,拥兵自重,有谋反的野心。刘秀很是信任冯异,便把这些奏折拿给冯异看,天性老实的冯异一看这样的奏折,吓了一大跳,跪在地上半天不敢动弹。倒是光武帝刘秀连忙离座,把冯异搀起来,安抚他说:“将军莫慌,您对汉朝江山的一片赤胆忠心,朕岂能不知晓不了解。咱们名义上是君臣,论恩德则如父子,你就像我的父亲一样,为我开辟了大好的河山,老将军千万别把这些无稽的谗言放在心上。”于是,刘秀不但不问冯异的罪,反而对他大加赏赐,这样的举措让冯异大为感动,他发誓要一辈子效忠光武帝。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光武帝刘秀对冯异的确是非常地敬重和信任。

居功不傲中原和关中地区被冯异平定了之后,刘秀又命冯异带兵攻打一直在陇西(今甘肃兰州一带)割据搞分裂的隗嚣。冯异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进展十分顺利。然而,在他每次从前线传回的功劳簿上,有许多将士的姓名,却总是没有他自己的名字。光武帝刘秀无不感慨地说:“征西的功劳昭若山丘,冯老将军却从不提起自己的功劳,他的品德太高尚了!”后来,光武帝刘秀专门下诏,晓谕全军将士,对冯异大加表彰。刘秀也从此更信任冯异了,冯异自然也对光武帝更加感恩。

然而,就在冯异的军队即将消灭完隗嚣的余部残敌时,冯异却突然得了急病,不幸死于征途之中。全军将士闻听此消息皆扼腕痛惜,无不伤心落泪。冯异去世的消息传到洛阳,光武帝刘秀十分伤心,竟在金殿上痛哭了起来,他失声哭道:“失去了冯老将军这样的忠臣,是我大汉之大不幸啊!”硬脖子县令敢拿皇亲国戚开刀,勇气的确让人钦佩。

无人敢动的皇亲国戚建武年间,陈留(今开封市东南)人董宣在洛阳当县令。县令的官职虽小,但却是洛阳的父母官。由于京城是天子脚下,汇集了大量的达官显贵,所以,县令这个小官的确不好做。谁也得罪不起,事又不能不管。

董宣生性耿直,是响当当的一条汉子,他认为自己既然是京城的父母官,就有把京城治理好的责任,就算是皇亲国戚犯了法,也应与庶民同罪,要按法律制度办事,决不能徇私枉法。

有一天,湖阳公主府上的一个家奴,在光天化日之下,强抢别人的珠宝,还行凶杀人。状子告到了县衙,董宣看完状纸,很是气愤。他说:“这还了得,在天子脚下,一个家奴竟然敢明目张胆地行凶杀人!”当即传令,把凶犯捉拿归案。

可他堂下的捕头们好像都没听到董宣的话一样,都站在原地不动。董宣厉声问道:“你们为什么都站着不动?还不快去把杀人犯给我带上堂来!”可堂下还是没有动静,许久,领头的衙役小声对董宣说:“老爷,这个杀人犯是湖阳公主的家奴,我们进不了公主府啊!再说,就算是进得了公主府,又有谁敢下手拿人呢?这件事,您还是不要追究的好。”

董宣听了这样的话非常愤怒。他说:“什么?有人在京城杀了人,我作为洛阳县县令却不去追究,那我还当这个父母官做什么?古人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倒要看看湖阳公主能把我吃了不成?”他命令众衙役第二天一大早随他一起去亲自捉拿凶犯。如果不能把杀人犯正法,董宣说他就不做这个洛阳县令了。

风景画鉴赏捉拿凶手落网第二天一早,董宣亲自带人来到湖阳公主的府前,捕头们说的没错,公主府的家奴们趾高气扬地堵在门口,不让进去。董宣也不着急,就让衙役们给他搬了把椅子,坐在公主府大门对面等着杀人凶手出来。一连几天,天天在此。

湖阳公主在府内,开始还可以踏实作息,后来也沉不住气了。一个小小的洛阳县令,竟然天天堵在自己的府门口,口口声声地要捉拿凶犯,自己的面子都快丢尽了。湖阳公主自幼娇生惯养,脾气也倔得很,她说:“我倒要看看你能把我怎么着!”

一天,湖阳公主带着大批家奴,浩浩荡荡地从府中出来,杀人凶手负责为公主赶车,她要向董宣示威。董宣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带着众衙役从县衙赶来,拦住了湖阳公主的车。坐在车内的湖阳公主认为董宣触犯了她的尊严,沉下脸来说:“董宣,你一个小小的洛阳县令,也敢拦本公主的车,你还想不想活?”

董宣并没有被湖阳公主的阵势所吓倒,他拔出佩剑说:“您身为公主,不为当今万岁分忧,却背后指使自己的家奴在京城胡作非为。你应该明白,这是在天子脚下,容不得扰乱国家治安的破坏分子。请公主主动交出杀人夺宝的凶手,咱们井水不犯河水。否则,公主就别怪在下无礼了!”

湖阳公主气不打一处来,认为董宣太不给自己面子了,说:“我看你今天敢把本公主怎么样?”

董宣明白,和公主斗嘴是没有用的。他一摆手,叫衙役们把杀人犯逮捕归案。衙役们一哄而上,把杀人犯从公主的车上揪了下来。董宣怕夜长梦多,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一剑就把杀人凶手当场处决了。

湖阳公主没想到董宣真的敢在自己面前执法,差点儿气昏过去。她立即赶往皇宫,当着自己兄弟、光武帝刘秀的面大哭大闹,说董宣欺负她,让光武帝为她出气。

董宣对光武帝的劝谏光武帝刘秀听了湖阳公主的话,也十分生气。立即召董宣进宫,要狠狠地打他,为姐姐出气。董宣进宫后,连忙跪下说:“陛下,臣有话要说,等臣奏完,您再下令打死我也不迟。”

光武帝怒气冲冲地质问他:“你连朕的姐姐都敢欺负,还有什么话可说?”

董宣不慌不忙地答道:“陛下,我汉朝的社稷,差点儿毁在王莽和绿林、赤眉之手,将士们拼死拼活才换来了今天的中兴局面。我朝当务之急,是重整风纪。然而,湖阳公主却放纵家奴在京城行凶,这样下去,社稷如何能得到长久的安稳呢?臣得罪公主,为的是社稷江山,如果做的不对,不用陛下动手,臣死在陛下面前就是了!”说罢,董宣就一头撞在身边的柱子上。光武帝刘秀连忙令侍卫拉住董宣,可再看他时,已经是血流满面了。光武帝心里十分清楚,董宣说的在理,是湖阳公主的错。而且董宣这样做,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可光武帝又不好意思当着姐姐的面把这些话说出来。于是,他建议说,让董宣给湖阳公主磕个头,赔个礼,以了结此事。

董宣跪在地上,仿佛没有听见光武帝的话,表现得毫无反应。两名侍卫知道这是光武帝想找个台阶下,就使劲摁着董宣的头,要他磕头。可董宣却用两手撑着地,使劲挺直脖子,就是不磕头。

刘秀见此情景,知道了董宣的为人,也不再难为他,就下令:“把这个硬脖子给朕轰出去。”

湖阳公主见刘秀放了董宣,很是气愤,说:“兄弟,从前你当老百姓时,还敢收留罪犯,和地方官吏抗衡。可现在做了皇帝,为什么却连一个小小的县令也对付不了?”

光武帝刘秀一本正经地说:“正因为我做了皇帝,才不能像以前那样了。姐姐,请你一定要为我大汉的社稷着想,不要再放纵家奴做违法的事了。”

后来,光武帝刘秀不仅没有处分董宣,还赏给他三十万钱作为奖励。董宣回到县衙后,把这笔钱分给了跟随自己去捉拿杀人凶手的衙役们。从此,洛阳城里原有的飞扬跋扈的权贵们都不敢像以前那么嚣张了,他们背地里都称董宣是“硬脖子县令”。丑女孟光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举案齐眉”的美好故事。

丑女多次拒婚东汉初年,陕西扶风县有一户姓孟的人家,虽不是高门贵族家庭,但却靠经商聚积了不少钱财,算得上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家。孟家有一个女儿,粗眉大眼,身材矮小壮实,肤色黧黑,可谓姿色俱无。这副容颜本来就使她的婚姻成为困难,但她偏又自视甚高,别人不挑她,她倒挑起别人来了。

有一次,一个落魄书生,饿昏在荒野,被孟女发现,背回家救醒,疗养月余,渐渐康复,书生渐生好感,对孟女的外貌也就并不在意,有求婚之意,孟家父母都感到非常满意,但却碰了孟女的“冷钉子”,并被数落了一顿:“你们读书人,不缺胳膊不少腿,到处请托权门。得意时,正眼都不瞧我们;失意时却饥饿不能自存,还痴心妄想娶媳妇呢?我如果在这时候答应你的求婚,人家会说我趁人之难。你还是不要这样打算吧!”书生只好答谢她的救命之恩,怏怏而去。这件事一传开,乡里大为震惊,都佩服孟女的侠义,不少人前往求婚。当地一家财主的儿子求婚,遭到孟女的拒绝之后,顿生羞恼,指斥道:“我上门求婚是抬举你,凭我的财富,找一个漂亮媳妇难道还成问题吗?瞧瞧你那模样。”孟女毫不示弱,针锋相对:“有钱就财大气粗吗?模样丑是天生的,你有钱就买‘俊’的,就是买不去我这‘丑’的。”县令的小舅子一听,也决定来碰碰运气。他尽量打扮得儒雅一些,装出斯文相,登门求亲,与孟女相见,开口夸赞道:“久闻姑娘高义,实在佩服!”孟女莞尔一笑:“高义怎比高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我哪里值得您如此称道?”县令的小舅子一听,也就悻悻地走了。

孟女几次拒婚以后,再也没有人敢登门求亲了,到三十岁时,仍是待字闺中。父母终于失去了耐心,问她:“女儿,你到底要嫁个什么样的夫婿?”女儿不假思索地应声而答,“我要嫁个像梁伯鸾一样的贤士!”父母以为自己听错了,请她又说了一遍,以为是女儿灰心至极说的气话,但女儿神色安详,哪像是在生气呢!父母都认为女儿的这个念头荒唐之极,绝无实现的可能。

梁鸿主动提亲扶风有一位著名的隐士,名叫梁鸿,就是孟女口中的梁伯鸾。这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且为人品行端正,诚信忠厚,在当地有很高的声望。他甘于贫困,立志不仕。附近的人仰慕他的名声,许多人都主动上门提亲,可是都被他拒绝了。所以,孟家的人认为想让梁鸿许婚事是不可能的。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梁鸿听到了这个消息后,竟然真的请人来下聘礼。孟家人喜出望外,满口答应,又唯恐梁鸿反悔,很快议定了嫁娶之期。待到成婚之日,孟女被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头上珠宝金银,身上丝织衣服闪闪发光,脚穿青丝鞋。一路吹奏弹唱,好不热闹。然而,婚后一连七日,梁鸿一言不发。第八天早上,孟家女来到梁鸿面前,恭恭敬敬地行过札,然后对他说:“妾早闻夫君贤名,立誓非您莫嫁;夫君也拒绝了许多家的提亲,最后选定了妾为发妻。妾深感荣幸!婚后,夫君默默无语,使妾诚惶诚恐。想必是妾犯了重大过失,如此,请夫君治罪。”

梁鸿听罢,带着一种不满的神情说:“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制作衣服的人,并且能与我同甘苦,能够与我一起隐居到深山大泽之中。而现在你却穿着绮缟等名贵的丝织品缝制的衣服,涂脂抹粉、梳妆打扮,一副贵夫人模样,这哪里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呢?”

孟女听了,不但不恼,反而欣然作喜,对梁鸿说:“我这些日子的穿着打扮,并不是我的初衷,我只是想验证一下,夫君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贤士。其实妾早就备妥了劳作的服装与用品。”说完之后,便将头发卷起来,穿上麻布衣服,架起织机,动手织布。梁鸿见此,又惊又喜,连忙走过去,笑容满面地对妻子说:“你是我梁鸿真正的妻子!”他怀着尊敬的心情,为妻子取名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闪耀。

隐居山野自从梁鸿妻子换上麻布衣服,亲自纺纱织布以后,夫妇互敬互爱,男耕女织,在家乡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一天晚饭后,当梁鸿像平时一样拿起书本时,孟光拉住了他的手,用深情的目光注视了他好久好久,弄得梁鸿疑惑不解。这时,孟光用低沉的声音对梁鸿说:“妾早就知道夫君要遁世归隐,避开尘世的烦恼。但为何我们至今还不走?难道夫君还要向世俗低头,委屈自己去入仕吗?”梁鸿猛然惊悟,忙说:“贤妻说得好,此处无甚可留恋的,我们即刻归隐吧。”于是就在当天晚上,夫妻二人忙碌了一个通宵,收拾行装,将必需的生活用品打包装点,第二天天刚亮,夫妻二人背着包袱,踏着未尽的月色,悄悄地进到了霸陵(今西安市东北)山中,过起了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在霸陵山深处,他们就着岩石,用枯树枝和茅草搭起了能遮风避雨的草棚,在山谷中开垦出了一片土地,种上了小麦等作物。白天,他们共同劳动;夜晚,梁鸿就着火边或诵读经书,或赋诗作文,或弹琴自娱。孟光则缝衣衲鞋,或夫弹妻唱,抒发他们对前代高士的仰慕之情和不为利禄所染的高洁品格。

梁鸿孟光但是霸陵山山势并不幽深、险峻,更不是无人涉足之地。梁鸿夫妻隐居于此山的生活终于被外人知道了,昔日平静、恬然的日子再也无法保持,经常有人慕名前往寻找他们。为了保有自由安宁的生活,梁鸿夫妻以后又多次搬家,躲避这些世俗的烦扰。再加上梁鸿做的一首讽刺东汉统治者的《五噫之歌》触怒了皇帝,派人在全国各地捉拿他们,所以他们隐姓埋名,躲避得更隐秘了。后来,他们来到了吴地(今江苏境内),寄居在当地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为人舂米过活。皋伯通开始倒未留意这个舂米人是何等人物。一天,他偶然看见梁鸿妻子孟光给粱鸿送饭,只见妻子恭恭敬敬地走到丈夫面前,低头不敢仰视,把装饭的盘子高举齐眉,请丈夫进食。皋伯通大吃一惊,心想:一个雇工能让他的妻子如此守礼,那此人一定是个隐逸的高人。他立即把梁鸿全家迁进他的家宅中居住,并供给他们衣食。

梁鸿已上了年纪,干体力活渐渐力不从心了,皋伯通热情款待他一家,又非常知趣,没盘根问底,梁鸿也就安心在皋家住下了。他晚年利用这段衣食不愁的宝贵时光,潜心著述,成书十余篇。

也就在他致力于写作的过程中,由于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繁重的劳动,使他积劳成疾,卧病在床。临终前,梁鸿对皋伯通说:“我听说前代的高士都是不择生死之地,是随遇而安葬。我死之后,请您千万不要让我的孩子把我弄回故乡去安葬。我既然死在吴地,就把我埋在吴地吧!”

梁鸿死后,孟光按照他的遗愿,在当地安葬了他,然后就带着孩子离开了吴地,不知所终了。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到底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在我国的史书上有多种记载。

梦中的奇景汉明帝,名刘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汉光武帝到了63岁,害病死去。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

据说,一天夜里,刘庄做了一个令人非常费解的梦。他梦见一个金人,浑身上下都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和日光一样的光环,全身散发出来的光芒非常耀眼。这个金人忽然从天而降,飞到了金殿之前,绕着殿飞行,忽然又升到天空,往西去了。梦中的汉明帝见到这样的金人,心中十分高兴,居然都笑出了声来,这一笑,他就醒了,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第二天上朝时,汉明帝迫不及待地把夜里梦见的景象说给众大臣听,让他们给自己解梦,说说这个全身闪金光的金人到底是谁,代表着什么意义。可是,朝中的许多大臣都说不出那个头顶发光的金人到底是谁。

当时朝中有个大臣叫傅毅,最为博学多才。听到了皇帝的这个怪梦,他出列参奏道:“陛下,臣曾听说天竺(今印度境内)有一个神仙,被称为佛,身体轻盈,能在天空中飞翔,陛下梦中所见,可能就是佛吧。”汉明帝听说竟真有和自己梦中所见一样的人,就连忙追问道,天竺在什么地方,离汉朝有多远。傅毅回答说,天竺在汉朝以西,传说中有几千里的路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156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