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王朝解读——出使天竺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10 11:41:39 0


出使天竺这样的回答,引起了汉明帝的好奇心,他想派人到傅毅所描述的天竺国去看一看。不久,汉明帝终于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了现实,他派秦景、王遵等十二人,出使天竺。

风景画鉴赏实际上,傅毅所说的天竺,就是佛教的发源地,本来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的地方(天竺是古代印度的别称,释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65年,原是个王子。传说他在二十九岁那年,抛弃了王族的舒适生活,出家修道。他创立了一个宗教,叫做佛教。

他所指的佛,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距离汉明帝在位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释迦牟尼到处宣传佛教的道理。他传教四十多年,收了不少信徒,大家尊称他“佛陀”。他死了以后,他的弟子把他生前的学说记载下来,编成了经。

据史书记载,汉明帝为了一睹神秘金人的真实面貌,派出了到天竺去的使团。秦景、王遵等十二人领命以后,经过长途跋涉,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到天竺国。

他们在当地受到了十分热烈的欢迎,天竺国上上下下都对这些来自遥远的中原地区汉朝的客人们非常友好,天竺有两个沙门(就是高级僧人)一个名叫摄摩腾,一个叫竺法兰,还帮助王遵和秦景懂得了一些佛教的道理,王遵和秦景就趁机邀请他们到中原来。

所以,在他们回国的时候,不仅带来很多佛经,一同归来的还有这两位天竺的得道高僧。

白马驮经公元前67年,王遵、秦景带着两个沙门,用白马驮着一幅佛像和四十二章佛经,经过西域,回到了洛阳。

汉明帝并不懂佛经,对佛教的道理也不清楚,但是对送经前来的两位沙门倒很尊敬。第二年,他命令在洛阳城的西边按照天竺的式样,建立了中国的第一座寺院,并且建立了一座佛塔以示纪念。因为把送经的白马也供养在那里所以这座寺就叫白马寺(今洛阳市东)。

从此,佛教就传入了中原大地,并生根发芽,日益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并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随秦景、王遵一起来到汉朝的两位高僧,在白马寺落成后,就一直居住在那里,并且再未返回过天竺,直到圆寂,他们也葬在了白马寺内,为佛教在中原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班超投笔从戎班超自幼饱读诗书,志向远大。

家中的变故班超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即“曹大家”),一家子都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从小就立下了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理想。

他勤奋好学,思路敏捷,颇有口才,且胆识过人,在班超三十岁时,他的家庭遭到意外事变。正当哥哥发愤编著《汉书》的时候,有人向皇帝告发其“私修国史”,因而被捕入狱。班超为了替哥哥辩明冤屈,向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并无毁谤朝廷之意。明帝将班超召进京城做了兰台今史,并对班超的口才和学识有了深刻印象。

投笔从戎班超的字非常漂亮,年轻时就经常被朝廷雇佣,抄写文书。当时,北方的匈奴时常侵犯汉朝的边疆地区,还控制了西域,割断了西域各国同汉朝的联系。此时的他已经是博览群书、胸怀韬略、小有名气的史学家了。一天,班超正在抄写文书,忽然又想起了自己的将来,难道就这样在抄写文书中度过吗?想到这里,他情不自禁地把笔扔到地上,感慨道,男子汉大丈夫,活在世上就应当有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至少也应该像张骞那样到边关为国出力,怎么能像现在这样,整日和笔墨纸砚打交道呢?

班超的一席话,遭到了同事的讽刺和嘲笑,然而他并没有将这些放在心上。班超心想,一般的人是不会理解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的思想的,既然自己认准了目标,就应该坚定地走下去。

出使鄯善国公元前73年,班超的机会来了。东汉政府决定出击匈奴,恢复和西域地区的友好关系。班超跟随大将军窦固出征匈奴,在军中任假司马。这路大军出酒泉塞(今甘肃酒泉),西北至天山,大败匈奴呼衍王,并攻占了伊吾庐(今新疆哈密)。班超在战斗中初露锋芒,他的军事才能深得窦固赏识,立下了大功。为了联络西域各国孤立匈奴,恢复汉朝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在窦固的推荐下,他被任命为出使西域的使者。班超带领着一支由三十六人组成的使团,先到达了鄯善国(今新疆境内)。鄯善国王友好地接待了班超及其随员,表示鄯善愿意同汉朝建立友好关系。可是,几天后,班超发现鄯善国王开始有意疏远自己了,他警觉起来。通过观察,班超推测匈奴也向鄯善派来了使团,而且鄯善国王已经倾向于匈奴了。于是,他十分机智地请来了接待汉朝使团的鄯善官员,两人一见面,班超就突然很严厉地问道,匈奴使团来到鄯善几天了,你们偷偷地把他们安排在什么地方?这位鄯善官员一听,以为机密已经泄露,只好把详细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果然被班超料到了,匈奴派来了一个一百多人的使团,住在离汉朝使团驻地三十里处。鄯善国王看到匈奴使团人多势众,无奈地准备和匈奴结成友好关系,从而疏离汉朝。

班超闻听此言,立即召集自己的随员们商议对策。班超说:“现在匈奴来了一百多人的使团,鄯善国王正准备和匈奴建立友好关系,如果他们达成共识,我们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大家说,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随员们都说:“班大人,我们要生就生在一起,要死就死在一起,你说应该怎么办,我们万死不辞。”

班超想了想,鼓动大家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也只有一个办法了,先下手为强。我们今天夜里就突袭匈奴使团的驻地,把他们全部杀掉。只有这样,鄯善国王才会和我们汉朝建立友好关系。”

众人一致同意了班超的决议,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夜,班超率领这三十多位勇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了匈奴使团的驻地。班超一马当先,一路砍杀,冲进了匈奴使者的大帐。一时间,匈奴人的大营里,火光冲天,鼓角齐鸣。等匈奴使者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时,大多数匈奴人的脑袋都搬了家。转瞬间,匈奴使团被班超和他的随员们消灭得一干二净,而班超一行则无一伤亡。

第二天,班超不露声色地去见鄯善国王。鄯善国王此时已经知道匈奴使团被汉朝使团消灭的事了。这样,导致鄯善和匈奴结下了仇怨,鄯善只有死心塌地地依附于汉朝了。从此,鄯善国和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班超前前后后在西域共活动了三十多个年头,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汉朝终于和西域五十余个国家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他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业绩。班超被封为定远侯,实现了自己年轻时立下的宏伟愿望。

班超弃文从武,使班氏一族在班彪、班固、班昭这些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之外,又出了一位大将军,是著名的武将。而他当初放下书本,投身疆场的故事,也就是“投笔从戎”这个成语的来历。马皇后母仪天下汉明帝的妻子马皇后,是一位赢得了全天下人称赞的好皇后,她一直支持并劝谏着明帝。

立马氏为皇后马皇后是光武帝的大将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她小时候非常聪明,才思敏捷。据说她十岁的时候就能帮助母亲很周全地料理全家的事务了。后来,她被选入宫中作了太子的妃子,那时她刚刚十三岁。她虽然年纪小,但是做起事来有条不紊,头头是道,很会伺候人,所以当时的光武帝的阴皇后非常喜欢她。太子也非常喜欢这个聪敏得体的妃子。

汉明帝即位的那年,马氏已经二十二岁了,但是一直没有生下儿子。她有一个表妹,是和她同时入宫的,这时已经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叫刘妲。明帝因为喜欢马氏,就把这个孩子要过来交给马氏,做了马氏的儿子。马氏小心冀翼地带着这个孩子,母子俩人感情非常好。

明帝一直想立马氏做自己的正宫皇后,但是又不愿意由自己提起。后来有很多大臣们都上书请求立马氏为皇后,明帝还是回答说要和太后商量。阴太后听说了这件事,马上说:“在这个后宫之中,马氏的品行数得上是第一了,不立她做皇后还要立谁呢?”于是,明帝这才名正言顺地昭告天下,正式地立马氏为皇后,立刘坦为太子。

贤内助马皇后虽然做了正宫,但她还是像以前那样谦虚谨慎,一点也没有皇后的架子。她总是穿着粗布做的衣服,也不加什么装饰。那些每天忙着争奇斗艳的后宫嫔妃们都觉得很奇怪,问她为什么总是喜欢穿这样的衣服。马皇后笑着回答说:“这种布料并不坏,染上颜色也不爱褪色。”那些妃子一听都傻了,她们有谁在意过衣服褪不褪色的问题呀?

汉明帝汉明帝即位的时候还很年轻,很喜欢四处游玩,马皇后则总是好言好语地劝告他,希望他能够专心政事。有一次,明帝去一个有名的花园赏花,把自己所有的妃子都带去了,唯独马皇后没有来。那些妃子平时都很敬重马皇后,这时见她没来,就纷纷请求派人去叫她。明帝却摇了摇头说:“还是不要叫她了,她不喜欢游玩。即使来了,她也不会高兴的。”就因为马皇后一直在明帝身边督促他,所以明帝游玩的时候就少多了。

明帝见马皇后一天到晚一有时间总是在读书,不知道她到底有什么本事和才能,成心想考一考她。他把大臣们的奏章拿来给马皇后看,询问她处理的意见。马皇后仔仔细细地看过奏章以后,果然一条一条,清清楚楚地列出了各种事情的处理办法。明帝见了非常佩服她,从此以后,凡是在朝廷上遇到了难以解决的事情时,明帝就会回来和马皇后商量,听取她的意见。

不让亲戚沾光明帝当了十八年皇帝,一直是兢兢业业地管理着国家大事。后来,他病死了,太子刘炟即位做了皇帝,就是汉章帝。马皇后也升格做了皇太后。她亲自动笔给章帝写了一篇《起居注》,章帝看过以后,请求马太后加上他的舅舅马防服侍明帝的事情。他对太后说:“先帝生病的时候,我舅舅不分昼夜地在身边伺候了一年多,太后既不奖赏,也不记功,现在《起居注》上也没有记载这件事。这样未免太不公平了吧?”马太后回答说:“我是不想让后人知道先帝和外戚亲近的事。”章帝听了,很赞成母亲的这种做法。

第二年,有些大臣为了讨好皇帝和太后,找了个理由,上书请求加封马皇后的亲戚,像光武帝加封阴皇后的族人一样,也封马防等人为侯。汉章帝马上回去和马太后商量这件事情。马太后知道后很生气,马上下了一道诏书,大意是说:“封不封侯,和天旱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拿这件事做借口,无非是想向皇帝讨好,为自己谋求富贵罢了。汉成帝在位的时候,把外戚王家五人同时封了侯,也没见天下雨。汉武帝在位的时候,那些受到封赏的外戚横行非法,最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所以先帝才没有让马家的人担任中枢要职,也没有封他们为侯。光武帝在位的时候,阴家确实有几个人封了侯,但是那是因为他们跟随着光武帝打天下,立下了大功的原因。现在,马家的人毫无功劳,怎么能跟阴家相比呢?”

皇帝读了诏书以后,深受感动。以后,他又几次想为舅舅加封,但是都被马太后严辞拒绝了。章帝没有办法,既佩服又遗憾,最后只好听从了马太后的要求。

建初四年(公元79年),马太后去世了。在中国历史上,像她这样严于律己,约束外戚,劝谏皇帝的皇后真是很少见。寒朗自动坐监牢为了正义,慷慨直言,还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一起造反案东汉明帝刘庄(公元58年—75年在位)和楚王刘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刘庄做太子时和刘英关系最好。刘庄做了皇帝后,对楚王刘英又是封地,又是赏赐。

刘英年轻的时候喜欢击剑、打猎、游玩、广交朋友,收罗了一批江湖上的亡命之徒。年纪大了后又喜欢道教,交结了一大批江湖术士,在楚王宫中画符念咒,建塔祭祀。他的这些活动早就引起朝中一些大臣的注意。

不久,有人向汉明帝揭发楚王宫中私制皇帝的印玺、用品,私造图谶,勾结大臣,搞谋反活动。汉明帝派人调查,楚王宫中果然造有砖塔,养有不少游侠、术士。

汉明帝没想到自己最恩宠的弟弟竟然谋反,十分气恼。大臣们也纷纷主张把楚王下狱定死罪,汉明帝不忍心杀掉自己的弟弟,只把刘英的王位革掉,赶到一个小县城去生活。然后就把一肚子的怒气全发泄在和楚王鬼混的颜忠、王平身上,严令司法机构对颜忠、王平重刑拷问,追逼楚王勾通大臣谋反的事情。颜忠、王平经不起刑讯拷打,为了开脱自己,拼命地攀扯朝中有名的公卿大臣。

汉明帝是有供就信,供出谁来就抓谁。一时间,被捕入狱的有几千人,其中最有名的是耿建、臧信、邓鲤、刘建4位侯爵。

寒朗秉公办理寒朗作为侍御史也参加了这个案件的审理。当时,承办案件的大臣们看到汉明帝对大臣参予谋反极度恼怒,都非常小心,不敢多说一句。凡是有一点牵连的都要逮捕入狱。惟独寒朗不同,他不相信会牵连这么多人,几次单独提审颜忠、王平,发现这两个人前言不搭后语,根本没见过耿建等4位侯爵,便知道他们是胡说一气。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考问调查,寒朗就上书给汉明帝,提出耿建、邓鲤等人并没有参予阴谋,纯属受颜忠、王平等人的诬陷,并表示怀疑全国上下类似耿建、邓鲤等人的冤情还很多。汉明帝看了以后,专门把寒朗叫去问道:“你说耿建他们没有谋反,为什么颜忠、王平要揭发他们?”寒朗说:“这两个人明知道自己的罪行重大,故意拉扯朝中大臣来开脱自己。”

汉明帝很不高兴地问:“既然是四位侯爵都没有事,你为什么不早说?现在把他们关在狱中已这么长时间了,你们这些具体办案的人就没有责任吗?”寒朗回答:“我虽然早已怀疑四位侯爵冤枉,但害怕万一其他地方还有揭发的。因此,没有及时向皇上报告。”这一下汉明帝可火了,破口大骂:“混账、狡辩!做官吏的竟敢这样地看风使舵,该死!”一边骂,一边让人把寒朗拉出去杀掉。卫士们上来把寒朗扭住向外推,寒朗就冲着汉明帝大声喊叫:“我早就准备一死了!可我说的是实话,为的是国家!”汉明帝又叫人把他推回来,问他:“谁和你一起写的这份东西?”寒朗说:“我明知说了这些话是灭九族的大祸,根本不敢再拉扯别人,实在是希望陛下能够明白过来,再没别的目的。”明帝说:“让我明白什么呢?”寒朗说:“第一,办案的大臣、官吏都是看陛下的脸色行事,都知道多抓一个比多放一个保险。抓住就搞逼供,一供陛下就信,所以抓一个,牵连十个,抓十个连一百个。第二,朝廷的大臣们,当着陛下的面都说陛下很宽大,牵连的人只抓本人不罪及九族,真是天下的大幸。可是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扪心自问,都知道冤枉的不少。大臣们没有一个敢向陛下说真话的,我今天说了实话,只要陛下能明白过来,我就死而无怨了。”寒朗这一番披肝沥胆的直言,使汉明帝的怒气减了一半。他思考了一下,就把寒朗放了。

送自己进监狱过了两天,汉明帝亲自到洛阳监狱中审理被抓的人,先后放出来的有一千多人。随后,全国各地因此案被捕的又放出几千人。一个特大的冤狱,因寒朗一个人舍命直言得到了平反。可是,寒郎本人却没有一点居功之意。他始终认为自己没有敢早一点讲实话是一种失职犯罪的行为。在被冤屈的人得到释放后,他自己把自己定了个渎职罪,主动住进了监狱。汉明帝倒是从心里感激他,不久,找了个借口赦免了他。蔡伦发明造纸术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蔡伦和造纸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文化发展的瓶颈在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史上,书写材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瓶颈。以我国为例,我们的老祖宗们,先后试用过龟甲,兽骨、青铜、竹简、木简和绢帛等材料,比如我们最早发现的文字,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又称甲骨文。后来经济发展了,就在青铜器上刻字,以流传后世,尤其商朝居多,因为商朝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已炉火纯青,各个君主都喜欢在青铜器上铸铭文来为自己歌功颂德;秦始皇每次批阅奏折时,都要让两个甚至更多的宫人担担子,里面是竹木简的奏折,奏折越多,担子越沉重;又如宫廷内用绢帛写字,很是轻便,但却不易保存,尤其是绢帛造价昂贵,寻常百姓家用不起,只能供少数达官贵人使用。由于竹木简、绢帛等这些材质脆弱、造价昂贵等原因,一直难以真正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于是发明一种新的书写材料,既经济又适用,不仅能为统治阶级所用,普通百姓也用得起,就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这样日益高涨的呼声中,先人们为此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努力,终于,这一难题被东汉时的蔡伦和他所率领的能工巧匠们攻克了!

第一张纸蔡伦是东汉桂阳人,桂阳,就是现在的湖南郴州。蔡伦自幼家境贫寒,为了糊口,他只得进宫当了太监。在宫内的日子里,蔡伦曾负责皇家手工作坊的工作,这为他日后发明新的书写材料——造纸术提供了方便的试验场所。

古代铜器为了能造出物美价廉,适合百姓们用的书写材料,蔡伦和他所率领的工匠们进行了长久的尝试,反复比较多种原材料,以及他们相互搭配的比例。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蔡伦的勤劳感动了上苍,他研制出了纸——一种经济适用的书写材料,而且是不论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都能用得起的书写材料。

这是公元105年,蔡伦和许多能工巧匠一起,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先进的造纸方法。这种方法的原材料,是树皮、麻绳、破布头、旧渔网等,和以前的龟甲、兽骨和后来的竹木简、绢帛相比,可谓是造价低廉,而且不必受资源和环境的限制。

蔡伦造纸的工序是,把原材料洗涤,切碎,浸泡沤制,再在经过处理的原材料中加入石灰浆,放在大锅中蒸煮,反复地用力捣,以分离其中的纤维组织,制成纸浆,再捞出纸浆,均匀地平摊在很细密的帘子上,滤去水分,晾干,再揭下来,这就是成品纸张了。

当蔡伦把历尽艰难研制出的第一张纸献给汉和帝时,汉和帝喜出望外,立即下诏让全国各地都按照蔡伦的方法推行造纸。自此,造纸术在神州大地得到了广泛地推广,龟甲、兽骨早已不再使用,竹木简和绢帛也退出了书写材料的历史舞台。

传播在世界的福音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不仅对我国古代的文化发展和重要文件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对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公元6世纪时,造纸术传入日本、朝鲜、越南。公元751年又向西传入阿拉伯地区,后来,阿拉伯人又把造纸术传到了欧洲。

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勤劳的劳动人民献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贵的礼物。现代的造纸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生产出各种各样精美的纸张,如新闻纸、相纸等越来越多的分门别类的专用纸张,但是在根本上,纸的生产原理并没有发生改变,还是延续蔡伦造纸的方法,改变的仅仅是技术和工艺。这也充分地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而智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人民。造纸术的诞生,改变了人类书写材料的历史,直到今天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义重大。造纸术的诞生,不仅是蔡伦个人勤奋努力的结果,更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蔡伦作为造纸术发明者的领军人物,将被永远铭记在史册中。班昭续写《汉书》

班昭去世时,当朝的皇太后亲自素服举哀,为她行国葬之礼。

年轻的寡妇班昭(公元49年—约公元120年),名姬,字惠班,是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她出生在一个“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显贵人家。她十四岁的时候,嫁给了同乡曹世叔为妻,所以也被后人称为“曹大家”。她的父亲班彪,是东汉著名的学者,很有学问;长兄班固,也是东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次兄班超,则是东汉的一代名将,在西域立下大功。班昭出生在这样的仕宦之家,深深受到了家庭的熏陶,父兄的影响,再加上自身的聪颖努力,使她成为一个博学广识的学者,对儒家经典和各种史籍都耳熟能详,也在年纪轻轻之时就积累了大量的历史、天文和地理等多方面的丰富知识。

据说,班昭的丈夫曹世叔年纪轻轻就死去了,班昭十几岁就做了寡妇。但是,她幼受庭训,敬养舅姑,抚育儿女,为人处世很有法度。这种美德最后还传到了皇宫里,再加上当时在位的皇帝汉和帝早就听说了她才学过人,就把她招入宫中,专门教授皇后和后宫的嫔妃们各种礼仪。到了邓太后临朝听政的时候,班昭更是深受太后的喜爱,以师傅之尊参议朝政,随时出入宫廷。当时,人们把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妇女称为“大家(家音同姑)”,班昭的丈夫姓曹,因而被尊称为“曹大家”。因为她的功劳很大,朝廷还特封她的儿子曹成为关内侯,官职一直做到了齐国的丞相。

古代妇女的骄傲班昭一生,在很多领域都有所贡献。但是,她对祖国文化事业的最突出贡献,却是整理并续写完成了重要的史学巨著——《汉书》。

自从司马迁完成《史记》以来,因为这部书的记事截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所以班彪一直想续写西汉的遗事,还为此收集了大量的前朝遗事和档案资料。后来,他曾经作了《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续补汉武帝以后所缺的部分,这就是《汉书》前身,为《汉书》的写作完成奠定了基础。班彪去世后,班昭的哥哥班固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着手编写“包举一代”、囊括西汉历史的史书《汉书》。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努力,班固终于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使《汉书》初具规模。不料,公元92年,班固因为受统治阶级内部政争的牵连,入狱而死。这样,班氏父子花费几十年心血编纂的《汉书》,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能写完,同时整个书稿面临着散佚的危险。眼看《汉书》的著述就要功亏一篑。这时,汉和帝想到了只有班固的妹妹班昭能担当此任,于是就下诏宣班昭到东汉当时的国家图书馆,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的写作。班昭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使命,毅然担起整理、续写《汉书》的重任。她补撰了八表,又在马续的协助下,写出《天文志》,终于最后全部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的编撰工作。

《汉书》成书后,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多好评,但是因为书中多用古字,比较难读,一般人不太容易理解。所以,班昭在书成之后,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亲自向学者们传授,使《汉书》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她曾在皇家图书馆的东观藏书阁讲解过《汉书》,当时奉诏跟随她学习的人有很多,包括后来成为东汉经学大师的马融。班昭为《汉书》的传播和普及,起了重要作用。这部书凝结了班家父子四人的心血,终于完成了这部流芳百世的史学巨著。

除了在史学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外,班昭在文学方面也有所建树。她写过赋、颂等文章十六篇,后由其儿媳丁氏辑成《大家集》三卷,可惜此书已经散佚,只有《东征赋》等八篇流传下来。

尽管后代的有些人一直在怀疑着班昭续写《汉书》的真伪,但是不论学者们的意见如何,大家都公认的一点就是班昭在《汉书》的成书过程中下了大力,费了苦功。即使她没有续写,但是编辑、润色之功也是大家都承认的。而且,在《汉书》成书之后,班昭还成了惟一通晓《汉书》的权威,这就无怪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都心甘情愿地拜她为师,听她讲解《汉书》,从而被这些一向心高气傲的学者们尊敬地称为“曹大家”了。

班昭是我国第一位有著述的女学者。在妇女受歧视、受压迫的封建社会里,才学出众的班昭,真好似一株冲寒怒放的奇葩,她是古代妇女智慧的代表,也是古代妇女的骄傲!关西孔子学识渊博,品格高尚,堪称典范。

刻苦读书杨震,字伯起,是东汉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地区人。据说,杨震在少年时就失去了父亲,自幼家境贫寒。但他靠着自己那顽强的意志品质,刻苦读书,成年后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和杨震在同一个时代的很多学者,都亲切地称他为“关西孔子杨伯起”。

清廉一生杨震年轻时,以教书为生,到了五十多岁时,他被推荐到朝廷做官,从荆州刺史做起。在任职期间,杨震品德高尚,廉洁公正,从不参与腐败贪污,敲诈勒索和收受贿赂的活动,由此,他到荆州后,就获得了清官的美誉。

从官职上说,杨震的权力并不小,可他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他任教书匠时差不多,依旧寒酸清贫,未曾添置过像样的家产,每日吃的依旧是粗茶淡饭。很多朋友见此情景都劝杨震,应该趁做官掌权时,给后辈们置办些家产,也好对后人有个交代。杨震听到这样的话时总是笑笑,但会很认真地回绝他们说,我把“清官”这个产业留给子孙后代们,让众人都知道他们是清官的子孙,这不是很好吗,这是多么丰厚的一份产业啊?

孔子暮夜却金由于在职期间政绩突出,杨震后来被调到东莱任太守。在他去东莱上任的途中,经过昌邑县(今山东省巨野县)时,碰到了一个熟人,叫王密。王密是昌邑县的县令,原来也是一名穷书生,还是杨震举荐他做了县令。王密在自己的辖区见到杨震,十分高兴,执意要留杨震在昌邑县多住几日,好让自己尽尽地主之谊,借此机会来款待一下恩人。杨震见王密如此真心真意地挽留自己,也就没再推辞,就在昌邑县停了下来。杨震来到王密府上,简单地吃了顿便饭,喝了几杯王密为自己准备的接风酒,就回到了驿站,打算早些休息,以便次日继续赶路。

在杨震准备就寝时,王密一人独自到访。杨震正纳闷着对方怎么这么晚还来造访,而且自己刚从他府上回来,就见王密环顾了周围确定没有旁人后,从怀中拿出一包金子,放在杨震屋里的桌子上。

杨震脸色一变,立即质问王密:“你这是什么意思?”王密低声回答说:“当年如果不是恩师的保荐,我是怎么也不可能做到今天这样的位置的。这些黄金是我的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还望恩公一定不要拒绝,请笑纳。”

杨震看到王密这样的举动,听到这样的话语,严肃地对他说:“向朝廷举荐人才,是任何一个享受朝廷俸禄的人的分内之事,我当初推荐你,是因为我认为你是一个既正派又有才能的人,我并没有让你来报答我,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

王密执意要让杨震留下金子,又说:“恩师请息怒,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意思,现在社会时兴这个,也谈不上是什么贿赂啊。再说,这间屋子里,只有您和我两个人,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此事的。”

杨震很是生气地说:“怎么能说是没人知道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是知道我的性格的,我是不会收下你的黄金的,你赶快带着金子离开我这里。”

杨震愤怒之中,下了逐客令,王密只得惭愧地收起了自己的金子,悄声退出了杨震的房间。次日,杨震很早就起身,离开了昌邑县,马不停蹄地奔向东莱上任去了。

后来,杨震深夜拒绝王密献金的事被百姓们知道了,都纷纷称赞他这个清官真是表里如一,这段故事也被后人称为“杨震暮夜却金”,并且成为千古美谈。跋扈将军飞扬跋扈,骄横自大,也终有受报应的一天。

外戚与宦官东汉王朝从汉和帝起,即位的皇帝大多是小孩子,最小的是只生下一百多天的婴儿。皇帝年幼,按照祖例,由太后临朝执政,太后又把政权交给自己的娘家人,这样就形成了东汉外戚专权的局面。有的皇帝死后没有儿子,太后、外戚就从皇族里找一个孩子接替皇帝即位,以便他们控制政权。

但是,小皇帝渐渐长大,日益懂事,就不再甘心长期当个傀儡皇帝,于是想要摆脱外戚的控制。可是皇宫里里外外都是外戚的亲信,跟谁去商量呢?只有一些宦官每天在皇帝身边伺候。皇帝只好依靠宦官的力量,扑灭外戚的势力。这样一来,外戚的权力就转到宦官手里。

无论是外戚也好,宦官也罢,都是豪强地主阶级中最腐朽势力的代表。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互相争夺,轮流把持着朝政大权,东汉的政治局面就越来越腐败了。

对一个孩子的报复公元125年,东汉第七个皇帝即汉顺帝即位,外戚梁家掌权。梁皇后的父亲梁商、兄弟梁冀先后被封为大将军。

梁冀是一个十分骄横的人,胡作非为,公开勒索,全然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汉顺帝死去的时候,接替他的汉冲帝是个两岁的娃娃,可没料到,过了半年也死了。梁冀就在皇族中找了一个八岁的孩子接替,这就是汉质帝。

汉质帝虽然年纪小,却也伶俐。他对梁冀的蛮横劲儿看不惯。有一次,他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指着梁冀说:“真是个跋扈将军!”(跋扈即强横的意思。)梁冀听了,气得要命,可当面却不好发作。背后一想,这孩子小小年纪就这么厉害,长大了还了得。于是就暗地里派人把毒药放在煎饼里,送给质帝吃。

汉质帝毕竟是个孩子,哪里会知道饼里有毒,吃了饼,马上觉得肚子不舒服,赶紧叫内侍把太尉李固叫进来。李固见汉质帝十分难受的样子,就问他是怎么回事。汉质帝回答说:“刚刚吃了饼,只觉得肚子难过,嘴里发干,想喝点水。”

梁冀在旁边连忙阻拦说:“不能喝,喝了水就要呕吐。”他的话音还没落,可怜的汉质帝,这个八岁的孩子已经倒在地上,滚了几滚,断气了。

梁冀害死了汉质帝后,就又从皇族里挑了一个十五岁的刘志接替皇位,这就是汉桓帝。

无法无天汉桓帝即位后,梁皇后成了梁太后,于是朝政全落在梁冀手里,梁冀更加飞扬跋扈起来,越发目空一切了。他为了自己享受,把洛阳近郊的民田都霸占下来,作为梁家的私人花园。花园里面亭台楼阁,应有尽有。梁冀喜欢养兔子,就在河南城西造了一个兔苑,命令各地交纳兔子。他还在兔子身上烙上记号,谁要是伤害梁家兔苑里的兔子,就治谁的死罪。据说,有个从西域到洛阳来的商人不知道这个禁令,无意间打死了一只兔子。结果为了这件案子,竟株连了十多个人,商人自己也丢了性命。

梁冀还把几千个良家子女抓来作为奴婢,把这种奴婢称做“自卖人”。意思就是说,他们都是“自愿”卖给梁家的。他还派人去调查有钱的人家,把富人抓来,随便给他安一个罪名,叫他拿出钱来赎罪,出钱少的就得办死罪。有个叫孙奋的人很有钱财。梁冀送给他一匹马,却向他借钱五千万。孙奋被梁冀逼得没办法,给了他三千万。梁冀火了,吩咐官府把孙奋抓去,诬说孙奋的母亲是他们家逃出来的奴婢,偷去大量珍珠、金子,要追还。孙奋不肯承认,就被官府活活打死,财产也全被没收了。倒台梁冀就这样无法无天地掌权将近二十年,最后跟汉桓帝也闹起矛盾来。梁冀派人暗杀桓帝宠爱的梁贵人的母亲。汉桓帝实在忍受不了,就秘密联络了单超等五个跟梁冀素有怨仇的宦官,趁梁冀没有防备,发动羽林军一千多人,突然包围了梁冀的住宅。梁冀慌里慌张直发抖,等他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的时候,知道自己再也活不了了,只好吃毒药自杀。梁家和梁冀妻子孙家的亲戚也全都被治罪,有的被处死刑,有的撤了职。朝廷上下,梁冀的爪牙心腹三百多人全撤了职。结果一时间朝廷上的官职差不多一下子全空了。

梁家倒台,老百姓别提有多高兴了。汉桓帝没收了梁冀家的家产,一共价值三十多亿,这笔钱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租税的半数。那些被梁家占用作花园、兔苑的民田,仍旧给农民耕种。

汉桓帝论功行赏,把单超等五个宦官都封为侯,称做“五侯”。从那时起,东汉政权又从外戚手里转到宦官手里了。梁冀势力的覆灭,说明外戚势力在东汉朝堂上暂时的结束和被削弱,宦官势力这时有了较大的起色,单超等五人开始深得皇帝的信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成了东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梁冀的跋扈和其族人的猖獗,也不过是外戚一时势力盛行的写照,是东汉其他皇帝遭遇到外戚专权时都会遇到的局面。天下楷模李膺非常有声望,当时的人以能和他见上一面为荣。

秉公执法李膺是颍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人,出身在一个官僚之家,可是他却没有官宦人家常见的长袖善舞的本事,为人非常不善于应酬,也不轻易和别人来往,性格正直,很讲原则。

东汉后期,宦官掌握了朝廷大权,他们专断独行,扰乱朝纲,胡作非为,结果导致黎民饱受痛苦,百姓民不聊生。李膺是一个从小就有远大志向的人,从自己步入官场之日起,他就把同宦官作斗争、保卫汉家皇室的威严,作为自己一生的神圣使命。

在李膺担任司隶校尉期间,朝中有个权势很大的宦官,名叫张让。他的弟弟名叫张朔,借着哥哥的光当上了县令。这个张朔在地方上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做尽了坏事。但是因为他哥哥在朝中的权势太大,从来没有人敢去管他。就是级别比他高的官员见到了他,都是恭恭敬敬的,生怕说错了话。李膺却不管这一套,从他上任伊始,就准备要惩治张朔。张朔听说后,吓得魂飞魄散,马上弃官而逃了。他逃回京城,躲到哥哥张让的宅子里。李膺得知后,立即亲自来到张让府上,不顾张让的请求,毫不留情地逮捕了张朔。经过严格审理,确认罪名属实,立即就宣布将张朔处以死刑。

作威作福惯了的张让怎么也想不到有人敢李膺拿自己的弟弟开刀。他连忙赶到宫中,向汉桓帝告状,说了李膺很多坏话。汉桓帝听了,信以为真,十分生气,立即宣李膺进宫觐见。汉桓帝指责李膺,怪他没有在请示自己前就随便处斩了张朔。可是李膺却理直气壮地回答道:“陛下,以前晋文公在周天子身边捉住了陈公就立即处决,当时也没有事先请示周天子,而周天子也没有说他有什么不对。如今张朔犯了重罪逃回京城,微臣只是依法办事将他处死,本来就用不着请示陛下啊。”

汉桓帝听了李膺所说,想想也觉得有道理,何况自己也挑不出他什么毛病。汉桓帝心想:是啊,本来处死这样一个罪犯就是无需请示皇帝的,只不过这个罪犯是张让的弟弟,才显得与众不同罢了。想到这里,汉桓帝心里都明自了,但他还是坚持对李膺说:“你刚上任没几天,还没了解全部情况,不该那么快就处死犯人的。”

李膺发现汉桓帝在故意找自己的毛病,就说:“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做司寇,上任七天,即斩了少正卯。微臣到今日,已经上任十天了,一直担心因为自己办事不力而有负皇恩,想不到陛下却嫌微臣办事太快而不高兴。臣自知难逃一死,但希望陛下能让臣再担任五天这司隶校尉,让臣杀了那些罪大恶极的人之后,臣死而无憾。”

汉桓帝见李膺这么说,知道自己再也挑不出他的什么错了。于是挥挥手让李膺出宫去了。等李膺走远后,汉桓帝才扭过头来,对张让说:“这件事看来也只能怪你弟弟,他为什么要去找李膺的不自在呢?”

李膺处斩张朔之后,宦官们的气焰不再那么嚣张了。有些自己知道已经犯下滔天大罪的宦官,更是连宫门都不敢出,生怕被李膺揪住把柄。

难逃一死汉桓帝见身边这些平日里天天到外面去惹是生非的宦官突然间都变得老实起来,不禁觉得很纳闷,大惑不解。于是就问身旁的宦官们,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安静?宦官们回答说,外面大街上有老虎啊,还是躲着点儿好啊!

正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发生了宦官反对清议的“党锢之祸”,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置李膺于死地,他们恨死李膺了,忌惮了好久后,终于可以报复他了。李膺被捕后,深知自己得罪了宦官,难逃一死,于是坚决不肯向那些破坏国家、作恶多端的宦官们屈服,最终还是被害死了。

李膺不畏权势,敢于向专权跋扈的宦官们挑战,再加上他优秀的个人品德,所以被天下的读书人称为“天下楷模”。在当时东汉末期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他的所作所为,是无愧于“天下楷模”的称号的,他也一直受到后世人的敬仰和爱戴。范滂自投罗网在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总是把一个“义”字摆在前头。

宦官的危害汉灵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因为皇帝年龄太小,所以就由窦太后临朝听政,掌握朝廷的大权。封自己的父亲窦武为大将军,陈蕃为太尉,共同治理国家。

窦武和陈蕃都是支持名士、反对宦官一派的,他们把原来受到宦官的迫害,终身禁锢的李膺、杜密又召回来做官。陈蕃曾经对窦武说过:“只要一天不消灭宦官,就没法使天下太平。我已经是快八十的老人了,还贪图什么?我留在朝中,只是想为朝廷除害,帮助将军立功而已。”窦武本来就有这个意思,发现陈蕃竟然和自己想到一起去了,心中非常高兴。两人一商量,就由窦武向窦太后提出,要求痛下决心,消灭朝中的宦官势力。可是窦太后跟汉桓帝一样,都很相信自己身边的宦官,而且也深知宦官势力的强大,没有一举成功的把握,是不敢下手的。所以她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陈蕃看到太后一直在犹豫,就又向窦太后上了一道奏章,其中列举了宦官侯览、曹节,王甫等几个人的种种罪恶。窦太后看了以后还是没有答复,仍旧把奏章搁在一边不理。

党锢之祸这一来,他们的举动反倒打草惊蛇了。曹节、王甫联络了一些宦官,来了先下手为强。他们先从窦太后那里抢了玉玺和印绶,把窦太后软禁起来。又用灵帝的名义,宣布窦武、陈蕃谋反,把他们杀了。宦官又掌握了朝廷的生杀大权,凡是窦武、陈蕃提拔的人统统被撤职。李膺、杜密也被撤职回到家乡。因为他们一直反抗宦官的行为,在民间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一些名士、太学生更加推崇他们,也受到了他们古代征战的影响,更加痛恨宦官。那些掌权的宦官们把他们看作死对头,总想找机会置他们于死地。

当时有一个名士张俭,因为他曾经告发过宦官侯览的罪行,所以侯览一心想报复他。正巧,张俭家偶然赶走了一个犯了错的仆人。侯览就利用那个心怀怨恨的仆人,诬告张俭跟同乡二十四个人结成一党,诽滂朝廷,企图造反。宦官曹节也抓住这个机会,吩咐他的心腹上奏章,要求汉灵帝再一次下令逮捕党人。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汉灵帝,这时候才十四岁,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党人。他就问曹节说:“为什么要杀这些人?他们有什么罪?”于是,曹节就指手划脚把党人怎样可怕,怎样想推翻朝廷,图谋造反的事,乱编了一通。小皇帝什么也不懂,也不知道真假,听他们这么一说,当然就相信了他们,连忙下令逮捕党人。

逮捕令一下,各州各郡都骚动了起来。这时,有人提前得到了消息,连忙跑去报告李膺。李膺听了反而坦然地说道:“我早就知道有这一天了!如果我现在一逃,反而害了别人。再说,我年纪已经六十了,死活由他去,还逃什么?”他就这样自己进了监狱,被拷打死了。杜密知道免不了一死,也自杀了。但是宦官的党羽们仍旧不放过那些士人,继续在全国各地抓捕当地有名的反对宦官的读书人。

自己投案汝南郡的督邮就是奉命到征羌(今河南郾城)捉拿范滂的人。他到了征羌的驿舍里,什么也没做,反倒关上门,把自己锁在屋里,抱着诏书伏在床上痛哭起来。驿舍里的人听到哭声,谁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这个消息传到当地的名士范滂那里,他笑了笑说:“我知道督邮一定是为了不愿意抓我才哭的。”

于是,他就亲自跑到县衙里去投案。县令郭揖也是一个正直的人,他见到范滂自己来了,吓了一大跳,说:“天下这么大,哪儿不能去,您到这儿来干什么?”说完,他还打算交出自己的官印,跟范滂一起逃走。

范滂十分感激郭揖,还是拒绝了郭揖的提议,他说:“不用了。我死了,朝廷也许能把抓捕党人的事停下来。我又怎么能连累您呢?再说,我的母亲已经老了,我一逃,不是还连累她吗?”

郭揖没有法子,只好把范滂收进了监狱里,并且派人通知范滂的老母亲和他的儿子跟范滂来见面。范母带着孙儿随着公差到监狱来探望范滂。范滂安慰说:“我死了以后,还有弟弟会抚养您。您不要过分伤心。”范母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反倒十分镇定地说:“你能和李、杜(指李膺、杜密)两位一样留下好名声,我已经够满意了。你也用不着难过。”

范滂跪着听他母亲说完,又回过头来对他的儿子说:“我要叫你做坏事吧,可是坏事毕竟是不该做的;我要叫你做好事吧,可是我一生没有做坏事,却落得这步田地。”

旁边的人听了,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后来,范滂就这样被宦官冤杀在了监狱之中。

在这次党锢之祸中,像李膺、范滂这样被杀的一共有一百多人,还有六七百个在全国有声望的,或者跟宦官有一点怨仇的,都被宦官诬指为党人,遭到逮捕,不是被杀,就是充军,至少也是禁锢终身。只有那个宦官侯览的死对头张俭,却反而逃过了官府搜捕。他一听到官府要来抓他的消息,就开始到处躲藏,许多人听说了他的名声,都情愿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他。等到官府得到消息来抓他的时候,他又躲到别处去。于是,凡是收留过他的人家都遭了祸,轻的下监狱,重的被杀,甚至整个郡县都因为他而遭了殃。他的这种贪生怕死的行为,比起范滂的勇敢面对灾祸,也不愿意连累他人的行为,可就差的太远了。汉桓帝卖官鬻爵皇帝将自己的臣子官职当作商品,国家怎么可能不亡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156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